登陆注册
2200600000021

第21章 浪漫与悲凉——蒋纬国夫人石静宜和邱爱伦(1)

相比蒋介石的处处留情,他的子嗣却很稀薄,只有原配毛福梅为其生下了一个儿子蒋经国,其余三位皆未生育,而关于养子蒋纬国的身世,一直以来颇有争议,坊间猜测不断。蒋纬国一生沉迷军事战略研究,被军方封为军事战略学家,然而在感情生活方面却不是很顺利。他与父亲和哥哥不同,中年丧妻一直是他心头之痛。虽后又续弦,但依然难忘与前妻共度的岁月。

蒋纬国前妻石静宜的死在多年之后被翻出来,抽丝剥茧,遂而成为“非正常死亡”的悬案。如此看来,与蒋家王朝息息相关的女人中,章亚若未必是离奇死亡的唯一一人。石静宜究竟为何而死?如果不是真的死于难产,那谁又是幕后黑手?难道她也是蒋家内部宫斗的牺牲品吗?

一连串的疑问,无法得到最确切的回答,我们只能把目光投向那个波谲云诡的时代,从硝烟之中,重拾这对夫妻的点点滴滴。

略带挑衅的相识

1942年春天,正是抗日战争最为艰难的岁月。中国的半壁河山已经陷入了血雨腥风之中,万物似乎都瑟缩着,迟迟不肯复苏,祖国大地上看不到一点让人欣喜的颜色。

赤地千里,饿殍遍野。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河南爆发了一场惨绝人寰的大饥荒。从河西走廊刮过来的冷风在西安城上空打转,吹在人脸上像是刀割一样的疼。太阳虽然挂在空中,却一丝温暖都感觉不到。

一个好不容易放晴的上午,从大华纱厂的南门走出来一位年轻的姑娘,只见她稚气未脱的小脸红扑扑的,大眼睛忽闪忽闪,透露出聪慧。齐耳短发,蓝士林布旗袍外加一件乳白色的针织外套,简单质朴。这个姑娘的神色有些奇怪,她左顾右盼地朝周围扫视了一圈,随后迅速召来一辆黄包车,跳上车直奔火车站去了。这位小姐便是西北纺织工业巨头石凤翔的二女儿石静宜,天生调皮好动的石静宜从来不喜欢坐府上的汽车,她觉得那样太束缚了,因此每每出门,她都是偷偷地跑出来,雇上一辆黄包车直奔目的地。

石静宜性格单纯开朗,并没有多少门第观念,对车夫很客气,且出手大方,所以很多车夫都喜欢为这位石家二小姐跑腿。这次载她去火车站的车夫也是一位熟人了,车夫知道石静宜没有别的要求,只要跑得快就行,因此没有多说话,问清楚目的地便撒开丫子奔跑起来。

到了火车站,石静宜缓步走入候车厅中,见时间还早,她便从包里掏出一份英文报纸,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似乎是报纸上的内容让她有些气愤了,只见她眉头微皱,呼吸微微急促,一缕刘海滑到眼前遮住了眼睛,她也没有抬起手撩一下。

这平常一天的平常经历,却开启了一段不平常的爱情。

因为此刻的石静宜已经被一个人深深地看在眼里了-他就是中国国民军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的二公子蒋纬国。

年轻时的蒋纬国浓眉大眼,面庞瘦削,身材高挑,活脱脱一个美男子,就算穿着皱巴巴的军装,也难掩其英姿。

此时的他刚刚从德国回来不久,习惯了国外轻松自由的氛围,受不了国内严苛的管束,于是偷着跑出来玩。百无聊赖坐在候车厅等车的他第一眼看到石静宜就被吸引了,这位姑娘仪态端庄,看英文报纸,肯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家闺秀。他得想个办法结识她。

蒋纬国朝石静宜走过去,有些突兀地说道:“小姐,您手上的报纸可以借给我看看吗?”

正聚精会神读报的石静宜被这个声音吓了一跳,抬起头来,瞥见一张英气逼人的脸和脸上坏坏的笑容,她心底寻思,“此人一定是借故来搭讪的,看他的穿着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初级军官,未必看得懂英文。”

于是石静宜有些高傲地回答:“对不起,这是英文报纸,你大概没法儿看。”

“我知道,但我就喜欢看英文报纸。”蒋纬国不怒不恼地回答道。

话说到此,石静宜只得把报纸递给了蒋纬国,没想到的是,蒋纬国就着一篇文章小声朗读了起来,发音准确且读得很流利,一听就知道是有功底的,石静宜不禁对其刮目相看。

这一次看起来有些幼稚又有些挑衅的相识虽然不那么浪漫温柔,但效果却很好,二人的内心都起了涟漪。异性相吸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只要这吸引力足够强大,男女就有继续交往下去的可能性。

情定旅程中

石静宜,原籍湖北孝感一带,祖上曾是名门望族,到了清朝咸丰年间遭遇不幸,家道中落。石静宜的祖父石忠仪认为读书已经不能拯救家族的颓败,于是一怒之下弃儒从商,经历了很多挫折,最终使得石家再度兴盛起来。家世中兴后,石忠仪还是觉得,一个人眼睛里面不能只有钱,还是得多学点知识,学以致用才好,于是专门请来了先生在家中给孩子们教学。因此,石静宜的父辈也都是有学识的人。

石忠仪临终前给子孙们留下的遗言,也成为了石家的家训:“余一生行事,心怀侠义,先济人之急,凡事先替人家着想,宁愿自己吃亏,忠厚传家。日后余之子孙,决不致无成,后辈不忘遗训,刻苦攻读,不负先辈重望,事业有成。”石家的后辈也都按照这个家训要求自己。

石静宜的父亲石凤翔年轻时留学日本,专门学习纺织专业,学成归国后,他不愿意为日本工厂效力,便开始自主创业,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品牌。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入驻西安,办起了大华纱厂,一举成名,成了西安的社会名流。

石凤翔早年娶了一房结发妻子,为他生育了两男两女,中途又纳了个妾,这名小妾不甘示弱,一口气给石凤翔生下三个小壮丁,这样,石家便算是枝繁叶茂了。

大女儿石淑仪大学毕业之后,嫁给了陕西省中国银行总经理吕凤章为妻,小两口恩爱有加,双方父母也很看好这门婚事,谁知红颜薄命,石淑仪还没享受多少年好日子便死于难产,于是石家便只剩下了石静宜这一个女儿,可想而知父母对她是多么宠爱。

石静宜自小性格开朗,没有小女子的矫揉造作,倒多了几分男儿的侠义心肠,且颇爱冒险。石凤翔爱极了这个女儿,去到哪里应酬都要带着她,因此石静宜自小见多识广,能歌善舞,非常善于社交。

小女孩石静宜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上学时,家里派车送她,她总是在距离学校几百米的地方坚持下车自己走去上学,她不愿意同学因为觉得她是大小姐而疏远她。在学校中,她丝毫没有出身富贵人家的那种高傲之感,因此和老师同学都很亲近,大家对这位石家二小姐的评价很高。

石静宜十五岁时就读于西安尊德女中,她发现自己对英语非常感兴趣,于是专门师从英国学成归来的张素我,练就了一口标准的牛津腔。中学毕业之后,她考入了国立西北大学。接着,又到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声乐和钢琴。

和蒋纬国车站相遇的时候,她刚刚二十出头,摆脱了青涩的她出落成了一位大美女。上门提亲的人踏破门槛,但石静宜似乎不为所动,父亲倒也不着急,还想把女儿留在身边多几年。可是这一次,石小姐动心了……无巧不成书,石静宜和蒋纬国乘坐同一趟列车,在火车轰轰隆隆撞击铁轨的规律的噪音中,他们俩相谈甚欢,石静宜得知面前之人原来是蒋介石的二公子,遂解开了心中的小小疑惑,怪不得英文说得那么流利呢。

短短的行程中,石静宜和蒋纬国确定了想要交往下去的决心,并彼此留下了联系方式。

政坛炙手可热的小生和工商界大亨的女儿恋爱了!这样的消息无须渲染就传遍了大街小巷,在人们眼中,这绝对是一门门当户对的好亲事,何况石凤翔对革命事业也贡献过很多力量,说起来,双方的家庭背景也没有什么冲突,非常合适。

这时候,一个热心的大媒人出现了,他就是蓝衣社十三太保之一,国民党第八战区副司令胡宗南。

媒人出马却被拒

胡宗南素有“西北王”的称号,祖籍浙江宁波的胡宗南和蒋介石也算是半个老乡,当年,行迹落魄、穷困潦倒的他投身黄埔军校,很得蒋介石的赏识,被视作“天子门生”,加以重点栽培。再加上胡宗南十分懂得察言观色,揣摩主子心思,讨得了蒋介石的欢心,也换得了他一次又一次的 加官晋爵。

蒋纬国从欧洲留学回来之后,蒋介石为了笼络住胡宗南,便把蒋纬国送到第八战区服役,胡宗南亲自将蒋纬国安插进了嫡系第一军第一师做监军,这样,蒋纬国便成为了维系父亲和胡宗南关系的一条线,三者彼此制约,又能协同合作,这其实就是官场之道。

亲自调教蒋纬国,这不是就等于“太子太傅”了吗?

胡宗南为此暗自窃喜,他日要是蒋纬国能够继承大统,他不就“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位高权重了吗?当然,得意的胡宗南并没有忘形,他始终谨记蒋介石在把蒋纬国交给他时所说的那四个字:严加看管。他很清楚这句话的含义。

几年前,大太子蒋经国被放到江西的时候,蒋介石也是命令亲信熊式辉好好照顾,谁知道蒋经国居然在江西寻花问柳闹出轨,这让蒋介石大为光火。胡宗南暗暗拿自己和熊式辉比较,并告诫自己,千万不能犯同样的错误,要让蒋纬国在自己眼皮底下安安生生的。

为了讨好二太子,胡宗南把自己最中意的官邸和办公室都让给蒋纬国来使用,且对其生活非常关心。这样既像师生,又像父子,同时又有点像生死之交的感情,胡宗南已经刻意培养很久了,他的目的就是让蒋纬国对自己放下芥蒂,真正地信任起来。

果然,蒋纬国很主动地和胡宗南谈起了自己与石家二小姐的事情,一面打听石家的家风,不知道对方能不能接受他与石静宜的感情。

胡宗南笑了,拍着胸脯大包大揽地说道:“你不用担心,不管石凤翔那个老顽固同意还是不同意,这件事情包在我身上!”

胡宗南之所以敢这样打保票,除了他自身很看好这门婚事之外,还因为他对石凤翔其人并不陌生。在交际场合时常碰面,石凤翔态度恭敬但不讨好,为人处世不卑不亢,也不会轻易瞧不起谁,胡宗南对他印象还是不错的。何况自信的胡宗南始终认为,自己坐镇西北,独揽军政大权,可谓是一言九鼎,谁又会不识趣地驳其面子呢?

于是,性急的胡宗南回到办公室,立刻操起电话往石凤翔家挂过去,与石凤翔约好了府上谈话。

这石凤翔也是刚刚从外面忙回来,衣服都来不及换,就听到胡宗南在院内停车的声音,他有些揣摩不出胡宗南的来意了。

进门一番寒暄,到书房坐定之后,石太太亲自奉茶,正准备转身离开,把空间留给男人们,胡宗南突然招呼道:“石太太留步,我此次前来,实在是为了家事,还要石太太一起做主呢。”

一句话,更是让石凤翔夫妇摸不着头脑了。胡宗南看二人一头雾水,笑眯眯地说道:“此次乃为二小姐的婚事而来。”

石凤翔的心一沉,他明白,能请动胡宗南出门的,定不是简单的官宦人家,势必位高权重,且这样开门见山地上门说媒,定是一桩颇有背景的联姻。他明白自古“豪门难入”的道理,不想最心爱的女儿成为婚姻交易的牺牲品,于是他淡淡地问道:“那不知胡长官提的是哪家的贵公子呢?”

胡宗南不慌不忙地呷了一口茶水,得意洋洋地说道:“要论起您石经理今时今日的成就,若不是门当户对的人家,我也断不会上门来讨这个没趣。不过,您觉得,当今蒋委员长的二公子纬国与石二小姐可还相配啊?”

此话一出,让城府颇深的石凤翔都变了脸色。他调整了一下,不动声色地回答道:“要劳烦您胡长官亲自登门来说此事,凤翔真是过意不去啊,不过事起突然,家人都还没个准备,我看还是容我们商量一下再给您回话吧。”

胡宗南又怎会听不出石凤翔拒绝的意思,极爱面子的他赶紧给自己铺好台阶,“也是啊,石经理,这自古的婚姻大事都是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好了,你们再考虑考虑,我这边还有事,就先告辞了。”说完,抬起脚就往门外走。

自信满满的胡宗南何曾想在石凤翔这里碰了一鼻子的灰,郁闷地回去了。但他并没有把这个结果告诉蒋纬国,胡宗南暗自决定,一定要想尽办法促成这门婚事。

要说石凤翔会如此委婉拒绝也是有原因的,他整天在外面忙得连轴转,根本不知道女儿的事情,也不会想到其实女儿早已和蒋纬国有情意。站在局外人的角度,他当然不能贸然答应这件事情。其一,他并不了解蒋纬国,只知道是蒋介石的二公子,但如果因为蒋纬国身在“皇家”就要涎着脸去攀这门亲事,这实在不是他石凤翔的作风。其二,关于蒋介石的家事,他也听闻了一些流言蜚语,蒋介石素来喜新厌旧薄情寡义,那他的儿子会不会也是这样呢?

如果是,那断不能让女儿嫁过去受罪。其三,人在江湖混迹半辈子的石凤翔早已学会了处世谨慎,他有三教九流的朋友,又为人不错,家底雄厚,相中他家想要攀亲的人数不胜数,却多半是冲着他的财力来的,并非对女儿石静宜的痴情,他可不想委屈了自己的女儿。

于是,在送走了胡宗南之后,石凤翔即刻委托信任的人去打听蒋纬国的为人。这一打听不要紧,让石凤翔得知了蒋纬国出国留学前的一段风流韵事,这下更让石凤翔断定,蒋家的男人还是不要沾染为妙,于是打电话给胡宗南,客气但直接地回绝了这门婚事。

素喜拿腔拿调的胡宗南遭到石凤翔严词拒绝,真是又怒又气,遂又觉得有点好笑,看来这整日只知道挣钱的大富豪石凤翔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女儿已经和蒋纬国坠入情网了,蒋纬国多次把石静宜带到住处歌舞狂欢,俨然已经是一对情侣,这孤男寡女的,要是干柴烈火地发生点什么,看你石凤翔这个老东西脸往哪里搁!

但胡宗南真正担心的并不是这个。听说,在重庆的蒋介石已经被大儿子蒋经国在外金屋藏娇的事情气得暴跳如雷了,要是蒋纬国再在西安弄出桩“未婚先孕”的糗事,他作为蒋纬国的“监护人”,不是自己往枪口上撞吗?

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特意安排一场舞会,让石凤翔夫妇亲眼看到自己的女儿和蒋纬国已经如何情深难分开,到时候看他石凤翔还不松口!

当石凤翔夫妇带着女儿共同赴宴的时候,胡宗南和蒋纬国也姗姗来迟。蒋纬国的俊朗和他身后强大的蒋家王朝让他迅速成为了宴会的焦点,许多高官家的小姐们都毫不掩饰地向他献殷勤,然而从始至终,蒋纬国的眼睛只停留在石静宜的身上。

年轻单纯的石静宜又怎能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呢?初初瞥见心爱的男人被群花包围,一脸的醋意根本掩饰不住,但见到蒋纬国投过来的目光,她又心跳过速,恨不得马上走过去,推开那些自作多情的女子,和心爱的男人相拥。

这一切,自然逃不过石凤翔的眼睛,他不禁想起胡宗南上门提亲时有意无意透露的那句“其实他们俩已经相识了”,此番看来,原来不只是相识那么简单。

席间觥筹交错,高官大亨们相互吹捧频频举杯,一个个都喝得头脑有些发热了。正值酒酣耳热之际,大厅里响起了音乐,众人自动配对,跳起了流行的交谊舞。

同类推荐
  • 名人传记丛书:德川家康

    名人传记丛书:德川家康

    名人传记丛书——德川家康——从夹缝中崛起的“时代终结者”:“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邓稼先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邓稼先传(共和国科学拓荒者传记系列)

    在家人的眼里,他,一个忠厚朴实却又聪明绝顶之人,毅然决然地参与了我国核研究工作;他,一个默默无闻却又是绝佳的科研领军之人,戈壁的风沙吹散了他的姓与名;他是党最忠心的儿子,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国难当前,方显英雄本色!为了一个坚定的信念,他面对重重困难,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站在选择面前,他毫不犹豫,用他的话说:“我的生命就献给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 军中大医:黎介寿 黎磊石合传

    军中大医:黎介寿 黎磊石合传

    有这样两位攀登者,他们的身影频繁闪耀在国际医学舞台上,他们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万千患者心坎里……两位共同走过风雨历程的兄弟院士;两位各自取得辉煌成就的军中名医。一段世界医学史上美妙的传奇;一段中国医学界绝无仅有的佳话。亚洲人同种异体小肠移植鼻祖——黎介寿;中国现代肾脏病学开拓者——黎磊石。
  • 大唐鬼才:李贺传

    大唐鬼才:李贺传

    这是一部在结构上不同寻常的人物传记作品。作者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解构传主的一生,而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篇着重写了李贺参加河南府试得隽、举进士因讳遭毁、任职奉礼郎等决定人生命运和走向的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下篇以李商隐为向导,通过对李贺姐姐的走访,引出李贺的外貌长相、个性特征,进而系统地追溯出其家世背景、成长环境、人生际遇、命运结局等。作者把李贺生平事迹、性格命运同介绍李贺诗歌的名篇佳作紧密结合,在诗歌中寻找重要的人物或事件,更着重分析了李贺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才华,使读者在阅读中感受李贺的天纵奇才和悲惨命运。作品语言优美,充满感情,深具画面感。
  • 孔祥熙全传(上)

    孔祥熙全传(上)

    自称是孔子的第七十五代裔孙的孔祥熙,青年时期经贸有术,在家乡山西太谷拥有一定资财。1927年4月投靠蒋介石集团,并促成蒋介石宋美龄联姻,从此官运亨通,历任工商、实业、财政等部部长和行政院副院长、院长等要职。孔主管财政达11年之久,对币制改革、支持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以及支撑抗战财政,有过一定的贡献。但孔以权谋私、贪污腐败,一再受到舆论的指摘,1944年11月即被迫去职,从此离开政坛。
热门推荐
  • 专属王妃:抢个狐狸去种田

    专属王妃:抢个狐狸去种田

    重生异世的她,成了一名瘦弱的小农女。这下她打定主意,这一世只为自己活,可无奈亲戚太极品,原主太懦弱。一次幼弟受重伤,拉开了与狐王的机缘,从此她走上了一条种田修行,恶整世间极品败类的不归路。“什么!一头熊看上狐狸了,姐这就去废了她!”“什么!这次是只麻雀看上他了,这好办,姐这就去抓来做汤!”“这次又是什么!官家大小姐,哎!终于来个人类了。”
  • 无限之归零

    无限之归零

    魔女教的大罪司教,司职“嫉妒”,林赁参上。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暮光心悦

    暮光心悦

    去往不同的位面寻找不同性格的你......暮颜:哎,系统坑我,说好的寻找白泽碎片的呢?为什么总会有个黏人精一直跟着我!墨筠寒:你是我的,我只会跟着你一个人,同样你也只能有我一个,不然......
  • 星界经销商

    星界经销商

    “有了未来科技你为什么不想做救世主?”“做什么救世主?闲得蛋疼?我只想赚钱!“
  • 长水日抄

    长水日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为龙族

    我为龙族

    他本来就是一条龙,跨越了时空来到都市。从一个平凡的小兵开始,一步一步苏醒着本来的记忆。当红尘袭过,一个又一个红颜知己出现在身边,他,要何去何从。李向前的故事,从坐上火车的一刻开始了……
  • 情深不负:偏执总裁宠上瘾

    情深不负:偏执总裁宠上瘾

    带着一对宝宝的她,和他抬头不见低头见,一次又一次的邂逅,像极了一场预谋已久的电影。乔伊冷冷的看着面前妖孽一般的男人:顾先生,请自重!
  • 没有谁我惹不起

    没有谁我惹不起

    推一下自己的新书《漫威里的心悦会员》有兴趣的可以看看。顾长生突然发现自己无敌了。稍微思考了一下,他决定建一个武学基金会,接受海内外捐助,投资几家影视公司,每次电影上线,就去挑战各种武道宗师。再弄几块地,开发灵气房地产,专门卖给土豪养生。没事怼怼修行界,告诉他们根本不懂华夏武道。顺便再写本书《武啊,不是那么修的!》什么?国家要建立武道大学?还想让我当校长?PS:有两本百万字完结小说,无断更历史,上架至少万更,可放心入坑。
  • 邓友梅小说精选

    邓友梅小说精选

    《邓友梅小说选》收入作者的中短篇小说11部,包括作者的成名作、代表作以及各个写作时期的所有重要作品。既有作者1956年的成名作《在悬崖上》,又有新时期的军事题材作品《我们的军长》,还有作者描写北京市井生活的“京味儿”小说《那五》《烟壶》《寻访“画儿韩”》《双猫图》等,基本反映了作者创作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