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9800000022

第22章 李香兰:齿轮中的夜莺(1)

她生在最黑暗的年代,却用双眼来把黑暗照亮。她生在最令人窒息的时代,可她却竭力发声,唱出一首首流芳百世的歌。穿过那些最深沉的夜色,她是歌声婉转的夜莺鸟,亦是暗香盈动的夜来香。

关联人物:川岛芳子、山家亨、周璇等等。

日本女孩山口淑子

1920年,在辽宁沈阳附近一个叫作北烟台的小地方,李香兰出生了。父亲山口文雄为她取名叫山口淑子,之后,李际春收她做义女的时候,她又有了个中国人的名字李香兰。

当然,那时候没有人会料想到,李香兰这个名字今后会成为一个时代的传奇,被万人敬仰,成为音乐史上一个醒目的标记,却又在一瞬间被推向政治的风口浪尖,险些叫她丧命。

山口淑子的祖父是日本汉学家,因着这份家学渊源,父亲山口文雄也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不仅勤学汉语,还来到中国工作定居。

山口淑子虽然是在中国长大的,可是在搬到奉天(沈阳)之前,她的成长环境却是一个封闭的日本人世界。她在学校读书,接受日式的教育,虽然父母没有要求她像一个日本女孩那样学插花、茶道,可她的性格中依旧是纯正的日本人的教养。与那些日本孩子最大的不同是,她需要学习汉语,而且她学得很好,甚至可以说是痴迷。

山口淑子的记忆始于抚顺,她在那儿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她父亲当时在抚顺煤矿工作,又在“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挂职做顾问,给“满铁”研修所的人们教授汉语。那时候东北还没有伪满洲国,而满铁就是日本在东北的“殖民公社”,日本人借助它以公司为名,行殖民之实。

抚顺是座煤矿城市,一般人提起它都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大片大片裸露的煤矿。不过,在淑子眼中这里却是宁谧安乐的故乡,有棋盘一样的道路和高大的白杨树。她的童年是被保护起来的,因而并不理解当时中日所处的境地,甚至连“九一八”事变,她也闻所未闻。然而,如她所说,站在中日的夹缝之间,她从那时候起就背负起了“时代的重负”。

淑子第一次开始注意到中国人,并且意识到中国人与日本人的不同,是在她十二岁那年。有一天,她忽然看到楼下的广场中,人群嘈杂,朝同一个方向涌去,还有便衣和宪兵在忙碌地走动。被围观的是一个中国人,他眼睛被蒙住,双手被捆在背后,宪兵提着绳子将他捆在大树上,还对他大吼大叫。那人的眼布被摘下之后,十二岁的山口淑子一直觉得那人在瞪着自己,那种眼神是她从未感受过的,像是无数根针刺进她的身体中,令她无处遁形。宪兵拿着枪托砸向他的脑袋,那人顿时冒出鲜血,山口淑子吓得闭上了眼睛。当她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那些人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一片被鲜血浸红的土地。

很久之后她才知道,这件事应当与平顶山惨案有关。“九一八”事变后,很多东北民众自发组织抗日活动,在这段时间里抚顺有三千多名抗日民众被残酷地杀害。

多年后,当淑子把自己一生的遭遇重新串联起来,再次回想起这个事件的时候,她不无哀痛地写道:“把我五十五年前在抚顺目击的事件,参照历史重新考虑,我痛感到自己的命运正处在‘时代’与‘场所’的焦点上,也就是说‘个人’与‘历史’结下了姻缘。”

淑子十三岁那一年,父亲被怀疑“通敌”,因此丢了在抚顺的饭碗,带着一家人去了奉天,当时的奉天是仅次于上海、北京、天津的第四大城市,处处都是红砖瓦的俄式建筑,异域风情十足。穿梭于街头的不仅有中日俄三个国家的人,还有很多其他国家的人,是个国际化的城市。作为小地方来的少女,山口淑子对眼前的一切都感到新奇。

在这里,她有了很多来自世界各国的朋友,其中情意最深的是一个名叫柳芭的俄国女孩,她在淑子人生中出场不多,却在每一个关键时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好几次改写了淑子的命运。

淑子是在从抚顺到奉天的火车上认识柳芭的,她身材高挑,皮肤白皙,有着俄罗斯少女独有的姣好容颜。更难得的是,她是个很聪明的女孩,会说好几门语言,因此能用流畅的日语与淑子交谈。搬到奉天之后,淑子便常常去柳芭家的点心店,喝着暖乎乎的俄式茶饮,就上一块俄罗斯肉饼,那是淑子少女时期贴心的温暖。

淑子一家去奉天之后,借住在当时奉天银行总裁李际春的别邸里。李际春曾是亲日派军阀领袖,山口文雄在北京读书时候的同学,两人是拜把子的交情。因此,他认山口文雄的长女淑子为义女,并改名为李香兰。

她跟着李际春的第二夫人学习北京话,长进很大。其实早在抚顺的时候,淑子就常常去父亲的汉语讲座学习。在奉天,她的生活环境也渐渐丰富起来,有很多场合可以与中国人打交道,说汉语。很快,她就拿下了当时的二级翻译证。

对于当时在东北的日本人来说,语言就是与中国人打交道的通行证,有公司甚至以汉语等级来评定薪酬标准,因此日本人学汉语的劲头很大。眼看着女儿的汉语越来越精进,山口文雄对她的期盼也越来越高,他为女儿筹划好了前程,希望她能借助语言优势,成为政治家,并且为她打算好了,去北京读书,并给他在北京的另一个把兄弟潘毓桂做见习秘书。

然而,向来身体孱弱的淑子却在此时因为肺浸润被迫休学半年,北京之行不得不往后推迟了。如果没有这次病灾和半年的休学经历,淑子可能真的会成为一名政治家,或是庸碌一生,但她的身份至少是无比清晰的一个纯正的日本人。

可是,就在这半年里,她从一个普通的女学生,摇身一变成为歌坛新星,从日本人山口淑子成为中国人李香兰。这一年,她才十四岁。

淑子从小就学习各种西洋乐器和三弦琴,却并未在唱歌这方面有过多少出色表现。而且,她起初学习唱歌也是为了尽快恢复身体。肺浸润治愈之后,医生建议她通过锻炼呼吸器官来养生。柳芭听闻此事之后,便建议她去学习古典歌剧,并为她介绍了一个著名的歌剧演员做老师,即女高音包特莱索夫夫人。

包特莱索夫夫人对淑子进行了一系列的考试,可是淑子表现得很差,夫人不耐烦地打发完她,便领着柳芭去另一个房间谈话了。被冷落在一旁的淑子基本上不指望合格了,可当夫人出来的时候,却告诉她下周可以来上课了。

在休学的半年中,淑子每天都准时去练习室学习,她的表现也越来越令包特莱索夫夫人满意了。她跟着夫人学会了西洋唱法,渐渐摆脱门外汉的身份,掌握了很多受用终身的技巧,还在唱歌的过程中学了些德语和英语。直到有一日,包特莱索夫夫人忽然邀请她去为自己一年一度的独奏会助演,她才知道自己真正地成功了。

包特莱索夫夫人考虑到她的日本人身份,便让她在音乐会上穿和服,并演唱了一首日本歌曲《荒城之月》,这首歌也因为这个特殊的经历成为她今后每次演出必唱的曲目,国歌一般肃穆庄重。

十几年以后,淑子才明白过来,原来包特莱索夫夫人本来并不愿意收她这个毫无天赋的弟子,可柳芭一直死乞白赖地纠缠她,她只得碍于交情勉为其难地收了这个徒弟。在学习音乐的这段时间里,柳芭每天都陪她一同前去练习室,在一旁安静地观看,成为她成长路上的见证者。

夜莺初啼

淑子唱歌的动机很单纯,就是为了尽快地恢复身体。虽然唱歌也让她感受到快乐,可是她却始终不愿意选择做歌星这条路。她在自传中反复地提起“不想做歌星”,或许是因为歌星这个身份日后给她带来太多的负担和灾难,也或许,她本身就只愿静默地活着,远离那些说不清的是是非非。

然而,自从她当众演唱了那曲《荒城之月》,她的命运就开始被推向另一条轨道。

淑子参加音乐会后不久,她照常去练习室上课,却碰到了一个陌生人。他叫东敬三,是奉天广播台的工作人员。他们在音乐会中看到了淑子的表现,极为赏识,她是日本人,又会说标准的北京话,是他们推行“日满亲善”的绝佳代言人。他此行前来,就是为了邀请淑子给“‘满洲’新歌曲”节目录制歌曲。

时值 1933年,奉天已是伪满洲国的天下,奉天广播台与伪满洲国同时成立,是日军推行殖民统治的工具。对于这些,十三岁的淑子自然不懂,可是周围的朋友和老师包特莱索夫夫人都劝她接受这份工作。东敬三事后又登门拜访,追问她父母的意见。母亲认为这是“为国效力”的行为,因此十分赞成。

从此,伪满洲国的天空中开始回荡着一个优美的女声,她名字叫李香兰,唱字正腔圆的中文歌曲,哀切婉转,有“靡靡之音”,也有《渔光曲》这样的歌声,很快就赢得了许多人的喜爱。那时候的李香兰,只是凭兴趣和直觉唱歌,并不追究其中意蕴。作为一个十几岁的女孩,未经世事,又怎能体悟那些情感深切的歌词呢?

不过,作为一个不露脸的歌手,她最常用的身份还是女学生。不久之后,她就只身前往北京去读书深造。而唱歌,只是她假期生活的一部分。她只靠假期时间来录一些歌曲,供广播台反复播放。

她去北京之后,住在北京政要潘毓桂家中。离开了日本人的领地,淑子才发现原来满洲国以外的世界是那么的不一样。那时候,北京人民的反日情绪日渐高涨,处处都是排日抗日的气氛。淑子想要在北京安全生存下来,就必须渐渐淡化自己日本人的身份,与同学们打成一片。从她踏上前往北京的火车时起,她就换上了中国人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跟中国人一样。也是从此时起,她开始不自觉地在两种身份之间转变,原本自保的行为,却渐渐地让她迷失了自己的本心。

淑子在北京求学期间,更名潘淑华,随义父潘毓桂的姓氏,又取了本名的“淑”字,而“华”自然是“中华”之意。

潘毓桂也是亲日派政客。在潘毓桂家中,淑子受到的待遇与潘家两个女儿是一模一样的,家中人对她也十分亲切。她在北京的时候,每天早晨在鸽哨声中苏醒,洗漱完毕后,与潘家两姐妹一同并辔练马。她们骑着马穿过朝雾弥漫的胡同,两侧长着槐树的大街,在西城区内疾驰。之后到北海公园吃一点早点。

很多年以后,淑子依然用极其细致的语言来描写,那种惬意和潇洒想必是她少女时期最难忘的回忆之一。

可是,一旦到了学校,她便开始变得谨小慎微,甚至如临大敌。淑子就读于翊教女子中学,虽说是女校,可反日情绪一点儿也不弱于其他地方。最初,淑子来到北京的时候,发现这里的同学每个都会说极其悦耳的北京话,而自己本引以为傲的“二级翻译”水平显得那么僵硬。于是,她开始变得胆怯,别人不问话,她就绝不开口。

让她更加沉默的是,同学们常常组织一些小型政治活动和集会,宣传反抗日本的言论。每到此时,淑子都只能垂下头,默不作声。此时的她虽然未能清楚地明白战争是什么,可她也绝对不能用言语中伤自己的祖国。

有一次,淑子应同学之邀,去参加野餐会。众人和往常一样,到一起就开始滔滔不绝地讨论如果日本人打来了怎么办。大家一个个发表己见,表决心。轮到淑子的时候,她再也躲不过去了。面对同学们期待的眼光,她支支吾吾地说:“我……我会站在北京的城墙上。”

因为这样,不管是日本人的枪弹还是中国人的枪弹,都会将她击倒。她在心中默默地对自己说,这才是我最好的出路。

那段时间,她的心中充满了各种困惑,她认为自己是日本人,可中国却是那么的亲近。她不懂两国为何交战,可这一切又远远不是她所能左右的。无助感和困惑感让她变得更加迷茫。那时候,她常常一个人跑到太庙里大哭,以宣泄自己悲伤的情感。

她在家的时候,担任潘毓桂的见习秘书。为客人端端茶,带他们穿过幽深的大宅子,走到潘毓桂的会客室。虽然这些微不足道的行为距离政治家还很远,她还是一直认真地做着,并且努力做到最好。因为父亲一直以来灌输的价值观,淑子这时候的梦想是“政治家的秘书官、翻译官或者新闻记者”,可是她连政治是什么都不弄清楚。

有一天,潘夫人忽然对她说:“以后见人的时候,不要咧着嘴笑,那样看起来很谄媚。”

淑子忽然觉得很迷茫,在她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中,微笑一直是必修课。日本人认为“男子汉的胆量,女人的笑容”都是最珍贵的东西。她还未弄清楚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潘夫人又说:“你以后不要对人鞠那么大的躬,显得很下贱。”

或许,微笑和鞠躬就是淑子最初体会到的文化差异,外貌可以掩饰,服装可以更换,可是这些植根于血液中的价值观却很难扭转。当淑子好不容易习惯了中国人的礼仪,回到家中的时候,她母亲却责备她:“去了大城市之后,就变得越来越高傲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京的反日情绪日渐高涨。山口文雄担心女儿的安危,便三番两次托人来北京劝说她回家。可淑子却始终不愿意回去。其实,这时候的淑子已经成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了。她不仅深谙中国的文化习俗,还打心眼里厌恶大多数日本人的种族优越感。

在北京求学的这几年,淑子的生活看似平静,其实暗涌不断。那些来自中日两方无形的压力,压迫得她几乎窒息过去。而此时,她正处在叛逆期,亟待爆发。就在她内心开始叛逆、渴望改变的时候,一个重要的人物出现在她的生活中。这个人就是川岛芳子。有趣的是,肃亲王的十四格格川岛芳子是被日本化的中国人,而淑子则是个由日本人一手打造的中国人。这两人的相遇,真是令人不胜唏嘘。这时候,淑子才十几岁,还不谙世事,而川岛芳子已经快三十了,曾经令她自豪的身份权力通通都开始离她远去,这个曾经被日本人称作“东洋贞德”的女人早已经开始走向末路。

淑子在天津过暑假的时候,曾经参加过川岛芳子的招待会。川岛芳子出现在淑子眼中的时候,穿着男式长袍,梳分头,目光狡黠,从这位神秘女性的身上,淑子看到了一种令人捉摸不透的妖艳。

在招待会上,有人把淑子引荐给川岛芳子。川岛芳子看到这个美丽的少女十分欢喜,得知她是日本人后更加觉得与她很有缘分:“你的名字山口淑子和我的读音一样呢。”(在日语中“山口淑子”与“川岛芳子”的读音一致。)之后,川岛芳子亲密地与淑子交谈,让她叫自己“哥哥”。从此以后,淑子便成了川岛芳子家的座上宾。川岛芳子常常以各种理由邀请淑子去她家中做客,有时候是来了某个伶人琴师,有时候或许是某位“大英雄”。

起初,淑子很喜欢这样的日子。从密不透气的学生生活中暂时解放,享受到了自由的呼吸,那是一种醉生梦死的快感。川岛芳子每天下午起床,然后开始吃早饭,召集一些女性朋友来家中玩乐,或是开着汽车在城中四处转悠,几天几夜不回家,放纵到极致。这是淑子从未接触过的生活。

同类推荐
  • 中国大军事家的故事

    中国大军事家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外交官夫人回忆录

    外交官夫人回忆录

    本书是以作者踏上旅途开始,并以回到故乡作结。由于她的旅途主要是穿越广袤的俄国和俄领中亚,全书最初就是在对这一路的描写上展示了独特的风格。书中生动地描写了一个英国外交官家庭20世纪初在喀什生活工作的经历,其中讲到的一些喀什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在今天的喀什仍然能寻觅到踪迹。
  • 铁血宰相俾斯麦(下)

    铁血宰相俾斯麦(下)

    铁血宰相俾斯麦,是德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也是19世纪欧洲政坛的传奇人物。他不但统一了德意志,更创造了日耳曼民族的特殊性格。他的铁血政策深刻地影响了后来德国的政治走向,甚至可以说是他改写了欧洲的历史。当时对于俾斯麦的功过得失,人们褒贬不一,因而作者认为要想真正了解他很有必要对他的精神历史作一些深入细致的研究。在本书里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精彩的心理分析出色地完成了这一任务。在书里作者不仅仅描绘了一个因得胜而神采奕奕的将军形象,而且通过分析俾斯麦身上所特有的三种性格元素——骄傲、勇敢和怨恨——揭示了支配他一生如猛狮般能量不竭的缘由。
  • 中国历史名人之一

    中国历史名人之一

    周公姬(jī)姓,名旦,亦称叔旦,因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他是周朝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在周文王诸子中,周公排行第三。商朝末年,周公的长兄伯邑(yì)考被殷(yīn)纣(zhòu)王烹(pēnɡ)死,次兄即武王姬发。周公自幼为人诚实忠厚,孝敬父母,多才多艺,因此他和武王发都深得文王的喜爱。文王之时,周族在西方已经获得了很大的发展,文王去世后,武王继承父位,继续进行灭商的事业。在武王灭商的过程中,周公一直是武王的得力助手。
  • 顾维钧家族

    顾维钧家族

    从1912年担任袁世凯英文秘书初登外交舞台,到1919年在巴黎和会上挺身而出声名鹊起,从1945年代表中国第一个签署《联合国宪章》,到1967年告别海牙国际法庭全身而退,顾维钧作为“近代中国第一位职业外交官”,经历了民国几乎所有的重大外交事件。本书将顾维钧的一生及其家族发展,在历史、社会、婚姻和人性的重重纠结中展开,耐人寻味。
热门推荐
  • 剑南行

    剑南行

    混沌初开,万物皆归死寂,经无限岁月,规则互衍,诞生灵,使万物开灵智,生灵气,灵者,天地之源,修灵者,谓之灵师开灵脉,可与天争,与地搏,掌死生,定乾坤!!
  • 仙帝重生

    仙帝重生

    诸天万界,神魔林立。一代仙帝,转世重生为一个落魄凡人,拳压盖世天骄,剑指诸天道祖,开启一段新的热血征程。手握日月摘星辰,世间无我这般人!这一世,有我无敌!
  • 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A只是一个代号

    A只是一个代号

    我和A,我们管玩杀人游戏叫“进去收尸”。这意思并没有半分托大,如果你参加过我们的杀人游戏,就知道为什么在大半个H市.只要有我和A在场.这游戏就得多加一条规则:我和A不得首刀首验。此条规则凌驾于一切规则之上,包括天黑请闭眼。A只是一个代号,你可以认为他是任何人。为了方便讲述故事,我们就暂时称呼他为A。实际上只要你进入这个圈子,就一定听说过A的名字。A风趣幽默,机智过人,在游戏过程中,往往是场上气氛的调节者,只要有A在场,游戏必定是欢声笑语,紧张且有趣。在这方面,A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 籽辰客栈

    籽辰客栈

    世人都知涟漪镇中的涟漪古城,可是……“阿籽,你在等待谁”“我,我呀……”潋滟水光,涟漪人心,却只为你一人而波澜一座城,一个客栈,一个你,就够了……
  • 外科医生鉴图

    外科医生鉴图

    我想在这里成长,哪怕是遍体鳞伤。我想在这里用我的双手缔造生命的奇迹。有的时候,医患关系就像一扇门,要用柔软的双手去打开它,在社会现实里,有许多事情,不是我们能左右的,但是我们可以尽力而为,有时治愈,常常安慰,总是帮助。
  • 十点十分

    十点十分

    不知过去多长时间,也许是一分钟,也许是一辈子,她终于停下来,狠狠地抹了一把眼泪,之后把目光移向放在石条上的饼子和大葱上,移向那盘带着绿莹莹葱花的炒鸡蛋上。这时,当她看到那个被咬了一半的饼子和大葱,看到那盘根本没有动过筷子的炒鸡蛋,像真的有一股潮水向她汹涌过来,淹没过来,她一屁股坐下去,坐到了孔科长蹲过的位置上,红肿的眼睛在正午的日光下闪着迷蒙的光……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天空落下泪

    天空落下泪

    山里的孩子,如何实现梦想,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血泪史。一身正气闯天下。
  • 星途之森

    星途之森

    太阳风暴即将来袭,末世危机即将来临。星途的艰难,未知的恐惧,到头来不知是真是假,分不清真与幻。新书提前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