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9800000026

第26章 张兆和:情字纸上书(1)

“作家妻子”这个头衔,向来华美而残酷,是荆棘冠冕,带刺的宝座。不管张兆和拥有多少身份,我们总是从沈从文行云流水的文章中认识这个女子的。她独享着民国最美的那支笔,也承受着世人难以理解的压力。作为一个妻子,她已然尽职尽责,作为一个作家的妻子,她的醒悟来得有些晚。

关联人物:沈从文、高青子、张允和、胡适等等。

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沈从文致张兆和这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名叫张兆和,祖辈是安徽富商,系出名门。家中四姐妹,分别名为元和、允和、兆和、充和,后世人称“合肥四姐妹”。四姐妹的命运,照张允和的话说是“都有两条腿,要跟人家走”。

四姐妹的婚姻都是为人称道的故事,而张兆和则是最常被提起的那个。因为作家有一支笔,一生都在诉说着他的爱,一句句优美的情话被录入中国文学史,也将一个女子永远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沈从文遇到张兆和那年,他 27岁,她 19岁。初次邂逅,他们隔着一个讲台,还有密密麻麻的人群。

那一年,沈从文已经在文坛闯出了些名声,他不再是湘西山里的小兵。为了生计,他经由好友徐志摩的介绍,前去上海的中国公学教书。小学毕业的沈从文,居然有机会去大学教书,实在是受宠若惊。于是他穿戴整齐,花八块钱包了一辆黄包车去了学校,何其郑重。要知道,那时候沈从文一节课的报酬也才六块钱。

沈从文走上讲台,看到了台下居然有那么多人来听课,一下子就愣住了,冷场十几分钟,未曾吐出半个字。当他终于缓过神来,开始在黑板上写字,匆匆而就,十分钟就讲完了原本预备讲一个钟头的内容。

面对一节课内的第二次冷场,他静静地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我第一次上课,见你们人多,怕了。这场沉默事件,让很多人对沈从文的水平产生质疑,说他在讲台上连话都说不出。然而,当时中国公学的校长胡适却不以为意,依旧聘请了沈从文。

而那天台下黑压压的人群里,就有张兆和。她当时考入中国公学外语系,大学一年级,特地来旁听这位作家讲课。没想到却遭遇了沈从文人生中的一大尴尬事。然而,在之后的日子里,她还是常常来听课。这份执着,大概是来自沈从文当时的名气,一个文学少女对一个名作家,多少是有些倾慕的。

倾慕归倾慕,张兆和恐怕也没想到自己会收到这个作家老师的情书。沈从文虽然当过兵,可一身书生气,貌若妇人,十分的文弱。不过,在追求张兆和的时候,他却丝毫不腼腆,第一封情书里就开门见山地说:

“不知道为什么,我忽然爱上了你。”

张兆和看了这封信,估计先是心中一惊,然后又坦然地把信纸塞回信封里,去拆下一封了。当时的张兆和在中国公学的时候,算得上校花级人物。那时候已经是男女同校了,张兆和身后有很多男生在追捧,每次去领信件,都能捧几十封回来。沈从文的来信,可能在文采上能占上风,在张兆和的心里却未必有位置。

可是沈从文依旧不屈不挠,发挥自己作家的长处,一直坚持不懈地写情书。

至于张兆和这个人,性格品貌究竟是什么样子呢?为何会有那么多男生去追求她?

《张家旧事》里,二姐张允和描述兆和“又黑又胖,样子粗粗的”。男同学给的绰号是“黑牡丹”,令她十分生气。不过,又黑又胖,估计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看她那时候的照片,身材苗条,皮肤还是黑,不过模样很精致,尖下巴,一双眼睛很有灵气。用沈从文的话来说,黑而俏,并且赞之为“黑凤”。

张兆和在学校的时候是运动健将,十项全能。她平时还极爱穿男装,常年套着阴丹士林的男式袍子。这样的女孩子性格不会弱气,虽然生在书香门第,还是有些神经大条。

那时候,虽然有很多追求者,但她并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的对象。张兆和有个顽皮的癖好,就是把给自己写情书的男生们编号:Frog No.1,Frog No.2……(青蛙一号,青蛙二号……)她把这些信给姐姐看,张允和笑道:“那沈从文只能排到癞蛤蟆十三号吧!”

这些近乎戏谑的行为,沈从文当然不知道。即便是知道了,他也不会有丝毫动摇。因为在追求张兆和的过程中,他一直都是固执的一厢情愿。在他眼中,张兆和就是女神,而他自己早已低到了尘埃里……我曾做过可笑的努力,极力去同另外一些人要好,到别人崇拜我愿意做我的奴隶时,我才明白,我不是一个首领,用不着别的女人用奴隶的心来服侍我,却愿意自己作奴隶,献上自己的心,给我所爱的人。我说我很顽固地爱你,这种话到现在还不能用别的话来代替,就因为这是我的奴性。

望到北平高空明蓝的天,使人只想下跪,你给我的影响恰如这天空,距离得那么远,我日里望着,晚上做梦,总梦到生着翅膀,向上飞举。向上飞去,便看到许多星子,都成为你的眼睛了。

三三,莫生我的气,许我在梦里,用嘴吻你的脚,我的自卑处,是觉得如一个奴隶蹲到地下用嘴接近你的脚,也近于十分亵渎了你的。

她一直把沈从文当作追求者之一,并没有特别在意。然而,沈从文情书中的内容越来越炽烈,让向来被男士们奉在神坛上的张兆和也有几分惊惧。她很少回信,即便有只言片语的回复也是婉拒的意思。于是沈从文去找她的好朋友王华莲。他此时全然不像一个老师,而像一个苦恋的小男生,向恋人的闺密寻找方法。

他急切地问王华莲,张兆和心中是否喜欢谁,她有没有经常提起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又是如何。王华莲替闺密张兆和考虑,并不多说,只是劝沈从文在事业上多多用心,并且不要轻举妄动。这段恋情一直没有回音,令沈从文十分苦恼。他想离开上海,甚至想过去打仗,在战场上了结自己的苦闷。张兆和在日记中写道:

沈从文告诉王华莲,如果得到使他失败的消息,他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刻苦自己,使自己向上;这是一条积极的路,但多半是不走这条的。另一条有两条分支,一是自杀,一是,他说,说得含含糊糊,我不是说恐吓话,我总是得……总是出一口气的。出什么气呢?要闹得我和他同归于尽吗?那简直是小孩子的气量了。我想了想,我不怕!

说是不怕,可她还是有些担心。不久,张兆和去找校长胡适解决这段恼人的“师生恋”。

她不知道,沈从文早早地就把自己对张兆和的爱慕倾诉给胡适了,那时候,师生恋也不算什么。况且二人并无婚约,都是自由男女,自由恋爱。因而,张兆和一来到胡适家中,胡校长就猜到她是谁。

胡适想起了沈从文对自己描述的张兆和,淡淡一笑:“他崇拜密斯张倒是崇拜到了极点。”张兆和说明了来意,把一摞信件给胡适看,并愤愤地指责沈从文:

“沈老师给我写这些信可不好!”

胡适爱惜沈从文的才气,以为能得到这样一个才子的爱,应该是有福气的。他自己和小脚夫人白头偕老,却最爱给人家做媒,仿佛要替人家的自由恋爱做一回主,以弥补自己的缺憾。于是,他向张兆和提议:

“有什么不好,我和你爸爸都是同乡,是不是让我跟你爸爸谈谈你们的事?”张兆和一下子急红了脸:“不要讲!”胡适叹道:“我知道沈从文固执地爱着你。”张兆和脱口道:“我固执地不爱他!”见张兆和如此固执,胡适也无可奈何。然而,张兆和对待沈从文的态度却也并非如此片面的坚决。在那些炽烈的言辞中,她或许没有获得,却渐渐地感受到了沈从文的付出。在张兆和的心里,感动要比感情来得早。她在日记中写:“看了他这信,不管他的热情是真挚的,还是用文字装点的,我总像是自己做错了一件什么事因而陷他人于不幸中的难过。

但他这不顾一切的爱,却深深地感动了我,在我离开这世界以前,在我心灵有一天知觉的时候,我总会记着,记着这世上有一个人,他为了我把生活的均衡失去,他为了我,舍弃了安定的生活而去在伤心中刻苦自己。”

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沈从文在给张兆和的信中写:“太阳下发生的事情,风或可以吹散。”他尊重了她固执的“不爱”,也选择了一条更为积极的道路。1930年,沈从文去了青岛,在此执教,这期间是他创作的高潮。不知是否是爱情让一个男人长大,因而变得更为庄重,更有担当。

起初,面对张兆和的无动于衷,沈从文也怒过,几番写信,都是讥言讽语。渐渐的,大概是时间过了,那些积郁也都慢慢散了,他还是继续给张兆和写信。这时候的他,更像一个导师,劝说张兆和要在学习上多下功夫,不要止步于现有的所学,要看得远一些。

或许,对于实用主义的张兆和来说,这些人生导语反而要比热烈的赞美更能让她动心。她的心也不是那么难打开,只是在此之前,一直没有人找到她的机关罢了。就像她自己所说的:

恋爱也真奇怪,活像一副机关,碰巧一下子碰上机关,你就被关在恋爱的圈笼里面,你没有碰在机关上,便走进去也会走出来的。就是单只恋爱一件事上,这世界上也不知布了几多机网,年轻的人们随时有落网之虞;不过这个落网却被人认为幸福的就是,不幸的却是进去了又走出来的人。我要寄语退出网外的人,世界上这样的网罗正多着,你拣着你欢喜的碰上去就是,终不能这样凑巧,个个都凑不上机关。

1932年夏天,张兆和以优异的成绩从中国公学毕业了。沈从文一路南下,从青岛来到了苏州。他沿着长长的九如巷,慢慢地走着,有些踌躇,也有些紧张。此时,他心中开始有了些把握,兆和对他的态度不再那么明灭不定,可是,求婚真的能成功吗?

他犹豫了好久,终于敲响了张家的大门。开门的是二姐张允和,她说三妹不在家,要不进来坐会儿。于是,沈从文便没有再说下去,也没有进门,而是匆匆地离开了。他性格里的腼腆总是在关键场合令他怯场,上一次是讲课,这一次是求婚。

沈从文住在旅店的时候,张兆和忽然来访。这是张允和特意安排的,她一早就为妹妹相中了这个“癞蛤蟆 13号”,所以有意无意地撮合他们,让妹妹主动去见他。

隔了两年,终于又见到心爱的女子了。沈从文心中定是又惊喜又不知所措。他慌忙中搬出一摞书,那是他带给张兆和的礼物。

据说沈从文在南下途中遇到了巴金,巴金建议他买些书籍作为见面礼。因此,沈从文卖掉了几本书的版权,买了许多厚实的精装版名著。这行为如今看来十分的书呆子气,却也能看出他对待张兆和的用心与庄重。

张兆和欣然接受了。在这段时间里,张兆和陪他一起游玩,两人的关系也渐渐拉近。在张允和的撮合之下,两个人的感情也是突飞猛进,几乎已经默许终生了。

沈从文回到青岛,给张允和写信,让她代为向张家父亲询问对婚事的意思。谁知,张家父亲对这桩婚姻甚是开明,只说:儿女婚事,他们自理。

其实,自理之外,是因为他对沈从文早有了解。他虽然出身不好,跟张家门不当户不对,却十分有才气。

张兆和姊妹二人十分欣喜,便去给沈从文发电报。张允和发了个“允”字。一语双关,既指父亲允许了这婚事,亦是指自己的名字允和,而张兆和呢,她跟沈从文之前有了打算,已经约定好一个暗语。于是,她给沈从文发电报:乡下人,喝杯甜酒吧!

发电报的工作人员十分不解。然而,张兆和此时已经甜到了心头。这个乡下人,自然就是沈从文。

这段爱情,他等了两年,比他当时发誓所说的“待她五年”,要少很多很多。1933年,沈从文与张兆和终于结婚,成就了文坛又一佳话。

结束了漫长的求爱马拉松,沈从文抱得美人归,而手中的那支笔却一直未曾停止书写。好像,从初相遇的时候开始,两人之间早已形成了一种近乎惯性的默契,他一直担当着倾诉者的角色,在书信中抒发自己的悲喜,写下他的所见所闻。而她,则一直是个称职的聆听者,默默地接受那些诗意的馈赠。

婚后不久,沈从文的母亲在家乡病重。他只身启程,远赴故里湘西。沈从文乘坐的小船渐行渐远,顺着那悠悠的沅水,他对新婚妻子的思念也一日日泛滥:“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

于是,沈从文提起笔,枕着河水中的橹声,写下两岸的风土人情。

他在给张兆和的信中写道:“我不能写文章就写信。这只手既然离开了你,也只有这么来折磨它了。”

就是在这段孤寂的行程中,沈从文给张兆和写下诸多动情的书信,给文字配上了自己画的画儿。后来,这些书信被命名为《湘行书简》,录入了《从文家书》,而著名的《湘行散记》也是以此为素材而撰写的。

那时候的湘西在战乱和贫穷中挣扎,处境十分艰难。然而,沈从文这个“乡下人”从未觉得自己的家乡是落后守旧的。他说起湘西,口吻中都是自豪和眷念,但是每一提笔,他又觉得遗憾。因为此时张兆和未能同他一起看到这美景,他喃喃自语:“在这种光景下听橹歌,你说使人怎么办。听了橹歌可无法告给你,你说怎么办。三三,我的……橹歌太好了,我的人,为什么你不同我在一个船上呢?”

于是,这个年过三十的男人孩子气地写道:“梦里来赶我吧。”

此时的张兆和可没心情享受这份诗意。她正在家中做活,忙着从不多的物质中攒点儿生活。她嫁给了一个爱她的人。从婚姻上来说,这本是不会亏本的聪明选择。可是这个爱她的人偏偏十分的倔强。虽然张家未曾嫌弃过沈从文的出身,沈从文却也不愿意接受张家的馈赠。沈从文给他们的爱巢命名为“一槐一枣庐”,全部风景就是门前的一棵槐树和一棵枣树。听起来颇有诗意,却环顾萧然,家徒四壁。

这时沈从文要的是“骨气”,文人气加上孩子气,看上去很浪漫,却令张兆和吃了不少苦头。

昨夜雨疏风骤

围城里有个规律,好像越是热烈轰动的爱情,坍塌得越快。反而,唯独那些平淡无奇的感情,才能细水长流。

沈从文与张兆和,算不上特别轰动,却也绝不平淡。他们之间的感情一直都为人称羡,因为那些浸润在诗情画意里的文字十分让人难忘。毫无疑问,张兆和是沈从文一生的挚爱,即便只是用文字堆砌而成,她的位置也是固若金汤的。

同类推荐
  • 毛泽东与蒋介石

    毛泽东与蒋介石

    本书作者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手法,对毛泽东与蒋介石以平视的角度看待,不断将他们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思想,比较他们的功过。从他们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识,比较到七十年代他们相继去世。
  • 稻盛哲学与阳明心学

    稻盛哲学与阳明心学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稻盛哲学的核心是“人生方程式”和“判断基准”,本书将两者结合,讲述两者异曲同工之妙,书中内容包括几大部分,“阳明心学和稻盛哲学的神合”,主要讲述阳明先生和稻盛先生分别在什么情况下感悟出“阳明心学”和“稻盛哲学”;“以心为本”,讲述阳明先生与稻盛先生共有的品质——正义、谦虚、攻心、乐观、忍耐;阳明心学的“致良知”、稻盛哲学的“敬天爱人”,并用企业案例分析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关于人们对“阳明心学”“稻盛哲学”的几点疑问,在书中做出解答。本书对一些企业家、经营者和管理者,具有实际指导价值。
  • 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导师(下)

    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导师(下)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经济导师。罗纳德·科斯。乔治施蒂格勒、莫里斯·阿莱、列昂尼德·康托罗维奇、康托洛维奇·利奥尼德、米尔顿·弗里德曼。理查德·斯通、奥尔本·菲利普斯、威廉·维克里。
  • 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导师(上)

    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导师(上)

    本书主要总结了最具影响了的经济导师。威廉·配第、比埃尔·布阿吉尔贝尔、弗朗斯瓦·魁奈、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安·杜尔哥、托马斯·罗伯特·马尔萨斯、·巴蒂斯特·萨伊、罗伯特·欧文、、卫、李嘉图、让·西斯蒙第等。
  • 楚庄王传

    楚庄王传

    打了胜仗,而且是大胜仗,理应举杯庆贺,可他却闭门不出,反躬自省。战争本是一件残酷的事情,而他居然以德为上。他好色,但不贪色。夏姬,堪称中国第一美女,四十余岁了,还有人为她弃高官而不做,置全族人性命而不顾,携之私奔。如此一个女人,庄王岂能不爱?但为了社稷,为了大王的名声,他将这份爱深深地埋在心中。他是一个男人,男人中的男人;他更是一个霸主,霸主中的霸主! 在这本《楚庄王传》中,作者秦俊先生从杂乱繁复的历史资料中搜集、挖掘出众多故事,用通俗平实的语言、饶有趣味的故事把楚庄王的治国理念、为君之道、称霸过程、成霸原因等都演绎得淋漓尽致。
热门推荐
  • 轩鸢传

    轩鸢传

    数万里之遥的某处鸟语花香之地,有一返璞归真的白衣老者正在下棋,在感受到这一天地造化,持棋之手顿时悬于半空。“吾辈幸矣!”某深暗幽冥之地,层层锁链禁锢着一团黑雾,规律性地收缩,突然,那黑雾剧烈的震荡起来,连带着千百条锁链剧烈颤动,刺骨冰冷的铁链声音在天地间回荡。“你们都得死!”
  • 重生幸福人生

    重生幸福人生

    许菡雯莫名回到了14年前的医院,既然老天让她重新过一次,许菡雯觉得不能辜负了老天的好意,于是她充分利用自己是重生人士的优势,甩掉负心丈夫,斗倒无耻小三,并利用前世有限的认知,努力让自己和女儿的生活过得风生水起,最终不但自己找到了新的生活伴侣,也将女儿培养成为设计大师,飞扬人生,享受重生的幸福生活。
  • A Knight of the Cumberland

    A Knight of the Cumberlan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鬼厨

    鬼厨

    繁华都市中巨大的生存压力,诡异的厨房,父母的阻挠,使得童明和李小芹这对异地漂泊的恋人最终劳燕分飞。李小芹掉入利欲陷阱不知所终,童明则开始了他的单身生活,在厨艺和工作的繁杂琐碎、忙忙碌碌中寻找寄托。对于美食和厨艺的热爱,使得童明仿佛冥冥中注定般和“神厨”鲍尔丁结交。鲍尔丁出神入化的厨艺令人惊叹,一场饕餮盛宴之后,两人的命运密码也随之揭开……
  • Pioneers of the Old South

    Pioneers of the Old South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语录

    广福山胜觉寺密印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路遇神话

    路遇神话

    几个懵懂少年遇见一神秘怪人,从他手中各自得到了一本功法秘籍,缘分罢了。(本人第一次写作,而且有点懒癌,大哥大姐们就当看个笑话吧(??˙o˙)?)
  • 壮者乐天马行

    壮者乐天马行

    壮者乐天马行行天者,马乐壮﹌“这是,,,”从地下室里的暗层爬出来。只是一个保安的马乐壮,开始了中午的接班工作。﹌短篇-玄幻-生活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