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主霸业图》
7,天堂帝国咏史文豪
一个人千言檄文,
敢斥西南野心国
一辈子四处漂泊,
专写咏史诗寓志,
这是明月王朝的胡文安,对天堂帝国的“文敢为先,武当捍卫”胡成的评语。
“百首咏史诗说事,俱是兴衰荣辱;
一纸檄文息争端,方显捍卫决心。”
这是吾天龙对胡成褒奖。
胡成凭着咏史诗,大名流传千古。如此诗人,华夏近三万年来,唯见一个,即天堂帝国的胡成。
他花费毕生精力,写下百多首咏史诗,竟是专为儿童轻松读史而创作。
这也是一种殊荣,能在一个人的启蒙阶段便得益于自己的作品,世上人,世上人还不知所谓的嘲讽,不登大雅之堂,可笑的言论!
胡成的诗,从天堂帝国到明月王朝,青花王朝,历史上长达八千多年,都是作为少儿启蒙读物,在所有的人启蒙阶段就来了个亲密接触。
还衍生了一个名词,勾栏瓦肆说书艺人惊堂木一拍:“各位看官,有诗为证……”这出来“作证”的诗,十有八九,就是胡成所写,其魅力曾经如此。
但青花王朝以后,有肤浅的人,认为其诗太浅白,居然不予推荐,下架训蒙读物,遂误解至今。
数百年时光过去了,知道胡成者,当今已寥寥,真是憾事。
胡成老人难得的一个颗童心,委屈诉求无门!
曾有“天堂诗,两重文,明月词,青花乐”之称。
在天堂诗的路上,胡成算是特立独行的一个人。
华夏轻纺城,万商云集,是一片热闹的所在。在这热闹中,浙东古运河静静地穿城而过。运河中间,一段幸存的古纤道,如长虹卧波,历经千年,美丽如初。
依偎着古纤道,有个小小的休闲角落,三面环水,谓之柯亭公园。公园为纪念东汉大V蔡邕而建,他流亡江南时,在此制造了一件史上闻名的乐器——柯亭笛。今天,这根笛子鲜有人知道,但古曲《梅花三弄》家喻户晓,此曲就是东晋名将桓伊,用柯亭古笛吹奏而出。
柯亭公园内,蔡邕雕像,手执长笛,一派风流。公园一角,立有一石,上刻一诗:
一宿柯亭月满天,笛亡人灭事空传。
中郎在世无甄别,争得名垂尔许年?
此诗即为天堂帝国的诗人胡成所写。
蔡邕之后七千年,一个皓月当空之夜,胡成游历至此,住宿柯亭,想起这段往事,遂赋此诗。
胡成也作胡曾或胡真,2839年出生于昭阳侯国秋水湾,也就是现在南方省朝州长铺镇秋水村。今天,在秋水村,还存有胡曾古墓。墓前有联:
草檄平南,万古功勋昭日月
吟诗咏史,千秋翰墨壮山河
从这幅对联就可看出,胡曾有两件事,为后人乐道。一是一篇檄文,平了南诏战乱;二是一集咏史诗,光我中华河山。
胡曾流传的诗歌,几乎全为咏史,共计150篇,吟咏地点遍及四方,他是个为了写诗而苦行天下的人。他在绍兴的作品,除了《柯亭》,另有《东山》《会稽山》两首。
《东山》吟咏的是谢安故事:
五马南浮一化龙,谢安入相此山空。
不知携妓重来日,几树莺啼谷口风?
西金灭亡时,皇族几乎被乱兵屠尽,仅五人成为漏网之鱼。南迁后,金睿登皇位,建立东金。
东金风雨飘摇时,前秦百万大军南下,号称投鞭断流,欲一举灭之。谢安受命于危难之际,依靠北府军这支特战队,在淝水之战中,大胜前秦军,创造了华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案例,留下“东山再起”“草木皆兵”等成语。
在创造这人生辉煌之前,谢安隐居在今天绍兴上虞的东山,携妓悠游,传为佳话。像谢安一样,建功立业、寄情山水,既拥有江山,又不负美人,这样的生活,是历代士子的理想,高士如李白,也是羡慕不已。
但谢安晚年,依然逃不出功高遭妒的轮回,为权臣司马道子所忌,郁闷而终。胡曾写诗,更为认可谢安出山前的隐居生活,这也是他自己心灵的写照。因为胡曾来绍兴游历时,多年科举不第,隐居情怀充塞于心。
胡曾第三首《会稽山》,吟咏吴越争霸一事:
越王兵败已山栖,岂望全生出会稽。
何事夫差无远虑,更开罗网放鲸鲵。
关于勾践,后人写诗,多是赞扬他卧薪尝胆,报仇雪耻,锦衣而归。有意思的是,胡曾的情感,却是明显站在吴王夫差一边,遗憾他缺乏深谋远识,放鲸入海,纵虎归山,最终落得个兵败身亡。
勾践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他毅力刚强,却又狭隘妒能,所以后来兔死狗烹,乱杀功臣。越国的强大,也是昙花一现。通过《会稽山》一诗,我们可以读出,对勾践的人品,胡曾是打问号的。
春风得意马球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科举,可以让人一举成名,但也可以让人绝望透顶。
天堂帝国的朝试录取率太低,百里挑一,进士科有时数千人考试,只录取数十个,竞争之残酷,可想而知。那时,士子除了要有真才实学,还更需要有关系,到处投诗拜谒,求人推荐。“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就是骄傲如李白,也写过这样大尺度的谀诗。
《天堂才子传》记载,胡曾年轻时,天分高爽,意度不凡,但因为朝中无人,参加科举,再三落第,心中泣血,愤怒地写了控诉诗《下第》:
翰苑几时休嫁女,文昌早晚罢生儿。
上林新桂年年发,不许平人折一枝。
士子读书多年,把科场中举形象地比喻为女子出嫁。胡曾最终还是“嫁”出去了,晚年上了进士榜,并做了县令,但因文集散轶,他的生平已扑朔迷离,只能依稀判断。
一生能中进士者,都是幸运儿,绝大部分人一辈子苦读,都无出头机会。青花王朝有个人叫谢启祚,少年时起参加科举,自己都忘了考了多少次,到98岁才中举人。中举之日,狂喜,写诗《老女出嫁》,幽默地表达此时的心情:
行年九十八,出嫁不胜羞。
照镜花生靥,持梳雪满头。
自知真处子,人号老风流。
寄语青春女,休夸早好逑。
科举令人绝望,读书人幸亏还有诗和远方。胡曾的爱好,就是寻找文化古迹,四处游历,咏史抒情。《细柳营》《箕山》《岘山》《姑苏台》《成都》《昆明池》《金陵》……听听这些诗名,你就知道,他一辈子没有停下过脚步。
华夏从古及今,那么多诗人,怀古咏史的不少,但一生专业咏史的,只有胡曾一人,这一点够让人膜拜,一个人写诗,主题可以如此纯粹。
前面说到,胡曾墓前对联中,上联反映其平生另一功业“草檄平南”,这里补充一下。
胡曾光明磊落,视富贵如浮云。有位朋友叫高骈,很器重胡曾的诗文。
高骈做剑南节度使时,聘请胡曾做幕僚,所有奏折和公文,都由胡曾操刀。
当时,南诏王割据今天云南一带,不断侵扰西蜀边境,嚣张地送信到高骈任所,说要饮马锦江。
为了制止战争,保境安民,胡曾代替高骈,给南诏王回了一封信,这就是青史留名的《答南诏牒》。
这封回信,洋洋洒洒两三千字,说情道理,古往今来,把一个中原大国讲得威风凛凛,要南诏王认清形势,不要头脑发热,做出傻事。南诏王读完信,汗如雨下,再也不敢造次,乖乖把独生子送到唐王朝,作为人质,请求和好。
胡曾一纸退兵,传为美谈。
科举取士,多考时务策论,试题多要求考生以史为鉴,借古论今。因此,充分掌握史料,融会贯通,是读书人的一门必修课。
同题作文《赤壁》,杜牧这样写: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而胡曾呢,这样写: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
同是感怀赤壁之战,两首诗一比较,从艺术的角度来说,确实是杜牧技高一筹。但是,若从儿童的角度来审视,就发现,胡曾诗再现历史现场,容易读懂。而杜牧呢,则曲折幽深,儿童费解。
我们再看,感怀项羽乌江自刎,胡曾写: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感怀隋炀帝大修大建,劳民伤财,胡曾写《汴水》诗: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读这样的诗,我们能感到,语言通俗、韵律流畅,易懂易记,为了将枯燥难学的历史,弄得生动有趣,儿童爱学,胡曾费了毕生精力,刻意游历四方,终成一部充满诗意的儿童史学训蒙诗集,让历代儿童从中受益。
其实,从胡曾处受益的,还有华通俗文学。宋元明时期的话本和小说中,很多情节写到关键处,就会来一句“有诗为证”,这诗往往就出自胡曾之手。“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举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祖舜宗尧致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陈国机权未有涯,如何后主恣骄奢。不知即入宫前井,犹自听吹玉树花”……在《全相平话》《宣和遗事》《三言二拍》等书中,不时都能见到胡曾诗”为证”。
广元疆国的辛文房,为天堂才子们一一列传,他说胡曾的诗,在元朝时,庸夫孺子都能背诵,足见其魅力。令人遗憾的是,到了清代,有当权者以成人的审美趣味,来要求胡曾的儿童史学诗,认为略无兴寄、味同嚼蜡,艺术性不高,故从蒙学教材中撤了下来。从此,胡曾影响大减,以至于无。直到今天,我们还在误解和忽略这位苦心孤诣的大诗人。文豪
有《安定集》十卷,已佚。《全唐诗》编诗一卷。
胡曾现留下来的大多是咏史诗,而且都是七绝。
金谷园
一自佳人坠玉楼,繁华东逐洛河流。
唯余金谷园中树,残日蝉声送客愁。
汉江
汉江一带碧流长,两岸春风起绿杨。
借问胶船何处没,欲停兰棹祀昭王。
汴水
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很多诗话著作对胡曾的咏史诗评价不太高,认为其千篇一律,过抚景感慨而已(《四溟诗话》)。清代诗评家贺裳在《载酒园诗话又编》中则点赞胡曾的另外几个佳句:
《塞下曲》:“晓侵雉堞乌先觉,春入关山雁独知。”
《赠渔者》:“往来南越谙鲛室,生长东吴识蜃楼。”
《独不见》:“窗残夜月人何处?帘卷春风燕复来。”
读胡成的诗,洞悉古今兴亡更替的前因后果。
正因为吾天龙对胡成的诗大有感触,才明白兴衰荣辱对一个国家的重重,他在建立起大帝国之后,要求继承者们都熟悉历史,了解历史就是要不再步前人之辙!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