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吴朝明明是起家于江南,却定都在苦寒的燕京?
马车上,姜桓翻着古籍思考着这个问题。
在此世界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王朝中心可以说便是其政治重心。
完成大一统的王朝,算来大约有六个,齐朝是第五朝,吴朝是第六朝。
这六大主流大一统王朝中,他们的政治重心大多都沿着西安、北京、南京三大都城,进行古代王朝政治重心的转移。
但凡中原古代都城,他们都逃脱不了偏安一隅的宿命。
西安、北京、南京,这三大王朝政治重心的命运几乎如出一辙。
就连素有“天子守国门”的北京,也同样面临着相同的宿命。
虽然如今大吴朝天子定都北京,和“天子守国门”的那位朱棣,并无关系,可是理由却惊人的相似。
先说西安地处关中平原,这块平原地带成为了故旧数朝最为依赖的政治重心。在关中平原的四翼,盘踞着西北萧关、西南散关、东北潼关、东南武关四座重要的关隘。
处于四关之中的平原地带,也因此得名为:关中平原。
曾有前朝诗人赞叹:“雩杜竹林,南山檀柘,号称陆海,为九州膏腴。”
这和中国古代汉唐时期,并无本质不同。
在这几朝初期,关中平原凭借八百里的辽阔平原地带尚能自给自足。可是,随着王朝的渐渐发展,这块平原地带渐渐失去了农耕能力,更多的时候,关中平原都在闹饥荒。
要是纵观古代历史来说,这种情况其实在齐朝之前的两朝更为显著。
究其根本,其实也不难理解。
大齐朝之前,关中这块伫立于天子脚下的土地,毫无疑问具有着强大的吸血能力。所有外围资源在顺利进入关中平原之后,真正能够享受外来资源的阶层,除了皇家子嗣,其实就是遍布在关中平原京畿周围的达官显宦。
大齐八大山人之一的凌宗堂有言:
“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
齐朝之前,自以土地肥沃的关中平原,已经需要依靠巴蜀地区进行经济输血。
用气运本质来说,就是依靠着特殊的地位,强行榨取其余土地的气运,来供给自身,类似于宋时镇依靠利用手下的气运抬升自己命格。
若是把关中平原看成一个点的话,那么以这个点为中心的关中四翼,可以形成三个独立的圈子,这三个大圈,本质就是三大气运汇聚的圣地。
随着土地兼并,越来越多的剥削阶层,将更加的资源集中到个人手中。同样,西安作为古代一个重要的政治重心,它的吸血能力对于就近突袭的吸噬能力同样让人恐怖。
皇族、官宦、战火,这些对于王朝气运极具破坏力的因素,经过漫长的岁月,足以摧垮一个王朝的政治重心。
所以,齐朝之时的西安,再也未能重新成为一个王朝的政治重心。
因为,关中平原已经无血可吸噬。
这个时候,他们最为合适的选择是走出关中平原,进入一个更为合适的地区,以此来作为一个王朝新的政治重心。
当然,西安想要一下过渡到燕京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更为合适的方法是在过渡地带寻找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政治枢纽地。
洛阳、开封成为一个王朝的政治重心,莫过于此。
其实,齐朝初年,其实经济中心已经渐渐倾向于转向中原地区。不仅仅是因为长期的战乱,更为重要的原因是关中经济已经彻底颓靡,即便给与更加漫长的时间,仍旧难以彻底恢复繁荣的经济面貌。
说白了,关中经济已经彻底被齐朝之前,两个大一统王朝吸噬掉了命脉。
气运枯竭,失去成为帝都,镇压一方的底蕴,自然被统治者所抛弃。
之后的齐王朝,初始定都汴京,也就是开封这地方,之后经历动乱迁都于临安,大约是杭州。这个时候王朝的政治重心更加东移,可它的基线仍旧是以洛阳为基点,全力进行东移,一直抵达齐末时期的开封。
齐朝时期,蒙古这个在北部边塞成长起来的强悍民族,并没有深入中原大地,他们将王朝的政治重心安置在了如今的北京。
但是有了齐朝之前数朝经历,北方始终是中原政权的大敌,军事重心在大一统之后北移也就是常态了。
太祖训有云: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淮,北连朔漠。且朕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觐,欲经营天下,驻跸之所非燕不可。”
定都北京,也彻底揭开了王朝政治重心的全面东移。
当然,北京也是东移的临界点。
这段时期,整个东南、江淮地区对于北京进行全面的大输血。因为北京背靠燕山山脉,即便具有很好的防护作用。
可经济上的疲软仍旧是这个政治重心的短板所在。
更何况,在北京定都能够有两套供血系统:
江淮和东南。
关于这一点,宰相张太虚谏言:“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这两大地区很少经历战火的摧残,即便长期进行输血,生命力依旧旺盛。即便时至今日,江淮、东南地区仍旧能够高效的完成经济供给任务。
吴朝建立以后,大吴王朝的缔造者姜昌曾经一度想要定都在汴京,可开封地处四战之地,多年的战火蔓延早已经彻底让这里的经济崩塌。
定都北京之后,洛阳、开封经过长年的经济大输血,经济依旧面临着和关中平原一样的政治命运。
这时就有了依靠南方的说法。
也就是,南京。不过这也只是一个念头,虽然统治者多赞叹南京风水圣地,可是在这个经济中心还在北方的时代,定都南方显然是一种政治错误。
历史上大多定都北京的王朝,或者割据政权,它的政治命运不会很快被终结,原因大抵如此。
西安、洛阳、开封,在中国古代王朝的历史进程中,他们虽然是作为王朝都城,可它们自身并不具备强悍的经济复苏能力。
战乱年代中,它们的这种弊端将会更加的凸显出来。而那个在偏安一隅的各个朝代,则可以凭此一隅之地,控驭天下之半壁江山。
究其根本,自身的经济能力足够强悍,战火即便能够摧垮此地的政治重心,可它的经济复苏能力却永远的极其强悍。
王朝之气数兴衰,很大程度上都要取决于一个王朝的财政。财政崩塌不仅影响着天下黎民百姓的生活,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直接摧毁一个王朝的命脉。
合上书籍,姜桓长出一口气。
北京么,这座中国历史上为龙气所钟的城市,自己还有不久就要看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