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榜了,王兄你还不过去看看?”林百瑞一边急吼吼地进来拎起包裹,然后往外面冲。
“拿什么这么着急?”姜桓微微一笑,扬了扬手里的书卷。
林百瑞喘着气:“忘记拿考引,话说王兄你真的不急?”
姜桓摇摇头,答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这有什么好急的,林兄不如多看看这四书五卷。”
话虽这样说,可在家里姜桓不知道卜了多少挂,都耗费过度显得有些病怏怏的,闹得宋伯以为自己旧病复发了。
这次科举,有惊无险,结果是大吉。
林百瑞吐了吐舌头:“我可没有王兄你这般心境,要是没中,我爹非打死我不可。”说完倒马上就走了,看那急匆匆的模样,不似个之前胖子那样笨拙了。
姜桓哑然失笑,中秀才哪有这么简单,要是没中就得被打死,那还不每考一次,就死上一堆?
怕是西江县的马蹄湖,都装不下这么多人。
不过随着放榜一刻,注定大部分人是要失望了,大部分人还是要沦为过客。
三千两百余名童生,只录一百五十五名生员,二十名佾舞生。
所谓佾舞生,又称佾生,就是孔祭时充任乐舞的童生。
县学府学文庙里都有三十六名佾舞生,在孔祭表演跳六佾之舞,就是丁祭佾舞。
或许有人说不就是个跳舞的吗?值得童生这么拼吗?
佾生不止是解决童生出路一个途径。
佾生在民间有半个秀才之说,选入佾生也是祖宗颜面有光的事。
不过,童生想选入佾生,不仅长得要俊俏,还必须托关系才行。
这和姜桓关系不大,摇了摇头,继续看书。
又过了一会儿,外面传来喧闹,一阵敲锣打鼓的声音传来,还有不少鞭炮的声音,县学书院有人中了?
姜桓微微一笑,倒是对这一个月的同窗同学好感不错,也是衷心希望同学能中。
只是敲鼓声音越来越近,姜桓还来不及反应,就有小厮推门进来,满脸喜色高喊:“院试第一,西江县王崇德,恭喜相公老爷!”
书院原本这时间没什么人,可一听有人拿了院试第一,这会儿都蜂蛹围了过来。
虽然姜桓早有预料,可能得第一还是让他惊喜不已,这以后,自己就算是“相公老爷”,就是和县令老爷,那也算地位相近。
原本明清时代,院试考试森严,评卷都要交由五百里外较远的书院山长或幕友当任。
第一场录取人数,为当取秀才名额之一倍,用圆圈揭晓,写坐号,不写姓名,称之「草案」。
第二场覆试后,拆弥封,写姓名,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生员」,俗称「秀才」,算是有了「功名」。
进入士大夫阶层;有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
毫无疑问,姜桓考了第一,就是东益州三千学子中考最高的人,这是铁板钉钉要去禀生学了。
众人恭喜,姜桓自然也得有所表示,这时按规矩,得给报信小厮赏钱,姜桓家不算富裕人尽皆知,因此这给少一些大家都可以理解。
“大家都静静,咱们听听相公老爷得了第一,想说些啥?”那小厮虽然得到赏钱不多,可还是尽力捧着姜桓,此时一脸邀功的模样看向姜桓,意思很明显,相公老爷你看我给力吧?
姜桓苦笑着摇了摇头,刚打算随便说点什么糊弄糊弄得了,林百瑞这时又回来了:“王兄不厚道啊,竟瞒着咱们偷偷得了第一,大家说咱们能放过他吗?”
“不能!”立刻就有同窗好友起哄:“今晚听潮阁!”
“听潮阁!”
林百瑞大手一挥:“今晚我做东,听潮阁请客,为王兄一起庆贺一下!”
一听这话,众人都欢呼起来,纷纷拱手庆贺。
“百瑞大气!”
“不愧是林氏大公子!”
“王兄高中第一,可少不得晚上多喝几杯呀!”
姜桓偷偷拉住林百瑞:“林兄你搞什么?那听潮阁可不是路边茶楼酒肆,你肯花这钱?”
林百瑞冲他挤眉弄眼:“瞧你这话说的,这不是高兴嘛,我林百瑞怎么就不能一掷千金啦?”
不应该呀,自己这同窗好友是被夺舍重生了?不过看了看林百瑞那圆脸止不住的笑意,姜桓忽然一脸明悟的表情:“百瑞兄,你也中了?”
林百瑞哈哈大笑:“那是,虽说是第一百五十多,可毕竟是中了!不过王兄你可不用多想,虽然也是顺便为我庆祝,可你这主角可是少不了的!”
姜桓心里不由一暖:“林兄……”
“嘿嘿,这回你可跑不了,你可得好好和我等说说那花魁到底是怎么被你勾搭上的!”
“瞧你说话遣词造句,一听就不像正经读书人,勾搭多难听呀,这是相互欣赏!”
“嘿,怎么没有花魁欣赏我呢!”
“或许是林兄胸怀大志?”
“想说我胖我可不饶你!”
“哈哈,没有没有,明人不说暗话嘛。”
“那么王兄是明人吗?”
“不是,我是读书人,嘿嘿。”
“王兄,你酒跑不了了,都听到没,晚上都拿出真本事,王案首放话了,要干翻咱们,你们说咱们能忍吗?今晚咱就一起干翻这家伙!”
“我不是,我没有,别瞎说啊!”
见这家伙连连摆手,众人皆是哈哈大笑。
恰同学少年。
补充说明:
院试是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考试。因学政又称提督学院,故名。清初沿明制,各省提学官称提学道,亦沿称“道试”。凡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均可参加,其报名、填写履历、廪生作保等手续与府试、县试略同。学政于驻在地考试就近各府应试童生,其余各府则依次分期亲临考场主持。考试分正试、复试二场。试八股文与试帖诗,并默写《圣谕广训》百数十字。揭晓名为出案,录取者为生员(俗称“秀才”),札发入府、县学学习称“入学”,也叫“入泮”,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此为童生试的最高阶段考试。
清由各省学政(清初顺天、江南、浙江称学政,其余称学道;后改以任职者原官的高下,分称学政、学道,雍正时废学道,开始一律称学政)主持的考试。经府试录取的童生可参加。因为学政称提督学院,故名院试,又沿袭旧名学道,亦称道试。报名等手续与府县试略同。学政于驻在地(一般为省城,亦有例外者,如顺天学政驻通州)考试就近的府、县。余各府,则依次分期案临考试。正场一场,复试一场。揭晓称“出案”。录取者为生员,送入府、县学宫,称“入学”,受教官的月课与考校。实际上过了院试才称秀才,第一为案首,本书或有细微变化,不取相同名词。
三年之内两次,院考两场,考试内容与府,县考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