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王妃知道儿子要请客,非常的重视,即刻下令王府的厨子必须尽心尽力办好差事。王府厨房连夜加班加点,总算在世子出门前赶制出一整车的点心。
小世子和小郡主到达“悠然居”的时候,顺带了满满一车的点心。有张三姑娘这个传说中的大胃王在,吴王妃丝毫不担心送多了,反担心送少了显得吴王府不够大气,派了仆役随时回府禀告情况。
据下人回报,张家姑娘很是谦让,让小世子和小郡主先给其他孩子点心,自己才开始吃的,而且是拉着他们家小郡主一起吃的。
所有的孩子都非常开心,尤其是他们家小郡主,不仅多吃了几块点心,还笑得非常开心。
吴王妃知道了非常高兴,她家小女儿不仅胆子小,平时吃东西也不乖。
平日里,奶娘伺候她饭食,就像在逼迫她吞服汤药似的,含着泪一脸愁苦的样子,吃上了三四口,就说饱了,死活不愿意再吃了。
自从陛下下了密旨,让儿子和女儿,还有长庆公主家的婉宁县主谢婉一起去“悠然居”进学,还让三人不得宣扬身份,不准搞皇家排场。
她家女儿有了大变化,不管别人怎么想,吴王妃是乐见其成的。她家小乖乖再不需要奶嬷嬷追在身后三催四请了,她现在会自己要吃的。
儿子绍宁说了,他们在“悠然居”里用午膳时,王夫子不准下人服侍他们吃东西,要吃什么得自己动手。
绍宁三人刚开始的几天,非常不习惯,芷安还哭了两场鼻子,还好,有年纪大一点的孩子愿意照顾她们。很快,他们也学会了自己夹菜盛饭,不用麻烦别人了。
大家一起吃饭,特别有张三姑娘这个特能吃的人存在,好像饭菜更香、更美味了。看她吃那么香,绍宁三人好像也吃的比平常多一些了。
永嘉皇帝有七个儿子,二个女儿。其中次子早逝,次子十岁时受封赵王,十二岁的时因病薨逝。长女、三子、四子、五子皆薨于五岁前,未能序齿。
永嘉皇帝实际只有三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大成人,长子即嫡长子元承,一出生就受封为东宫太子,不过元承的身体时好时坏,永嘉皇帝非常担忧,还好东宫有两位健康的皇孙,在皇孙们年满十五岁时,永嘉帝早早的册封长孙元永文为皇太孙。
六皇子即实际的三皇子,成年后被受封吴王,七皇子即实际的四皇子,成年后被册封为越王。为了不影响太子在朝中的地位,吴王和越王都被永嘉皇帝派到了北边的边疆,协助北大营守卫大魏的边界。
吴王和吴王妃聚少离多,膝下只有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吴王长子元绍宁今年八岁,一出生就被永嘉帝册封为世子,长女元芷安今年四岁,被册封为安然郡主。
越王和越王妃的感情一般,且他王府中的姬妾甚多,全都没能给他诞下一男半女。永嘉帝对其的子嗣非常担心,每次越王回京,都会给他赐下新的美人姬妾,希望越王府能早日开花结果。
永嘉帝的子嗣相对偏少,对每个孙子和孙女都非常重视。长庆公主是吴王和越王的姐姐,与越王乃一母同胞,作为永嘉帝唯一的女儿,也是非常受宠的。
长庆公主的儿子,从小就去了宫学,和东宫的两位公子相伴长大,三人年纪差不多,太傅们都是同组教导。
随着两位公子的年纪渐长,东宫皇太孙之争越发激烈了,小时候关系亲密的三人分化了两组,形成了对立面。
永嘉帝拿到“悠然居”的学签,直接给了吴王的一对儿女和长庆公主的小女儿。希望三个孩子不要被皇家身份束缚,能够体验不一样的乐趣,享受无拘无束的童年。
当然永嘉帝这样做的目的,不是没有将吴王摒除在皇位之外的意思。
如同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一样,不想当皇帝的皇子不是好皇子。吴王也有心夺位,奈何大哥的地位太稳,父皇永嘉帝对他的压制也颇深。
吴王知道永嘉帝让他的嫡子去“悠然居”求学而不是去宫学的时候,心中是有怨的,父皇太偏心了。为了太子,当年他一成年就被送到了北大营军中参军,只有每年过年的那段日子可以呆在京城和妻儿团聚,结果他儿子好不容易到了进宫学的年纪,又为了太子,父皇竟然让他儿子去民间学堂求学。有时候吴王会想,难道他和七弟不是亲生的吗?父皇就这样不待见他们二人。
不过,等吴王得知,能去“悠然居”孩子是什么人的时候,有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感觉,在这三十个孩子里面,除了少数几个的出身普通外,大多都出身于朝廷重臣之家。
为此,他专门给王妃写了一封信,让她告诫孩子们,一定要遵照皇祖父的要求,和其他孩子好好相处,千万不可有仗势欺人的想法和行为。
吴王传信给王妃,不过是要她重视这件事。
吴王对儿子和女儿的教养非常有信心,吴王妃是他和母妃黄丽妃细心筛选,多方考察后定下来的,是他亲自选中的贤内助。
吴王元寿,对皇位的极度渴望,让其对诸如美色、财富等暂时提不起兴致。
吴王给人的印象,非常爱重王妃,不好美色,不贪财,不贪权,为人淡泊名利,是位谦谦君子。
朝中文武百官对他印象极好,评价也高。
吴王妃自嫁入皇家起,就被众人羡慕。婆婆和善,丈夫爱重。作为枕边人,她从来没有察觉到吴王的野心,吴王也从没有在人前表露过。
对待东宫,即便是东宫的两个侄儿,吴王也都遵从理法尊卑,率先向他们行礼。
只有他自己知道,自己谦卑的表现下对皇位的势在必得。
吴王生母黄丽妃对他的志向非常清楚,因为吴王的野心就是她在他小时候种下的,也是她非常赞同的,他母妃就是他在京中的耳目。
有时候,吴王也禁不住怀疑,“他母妃是不是和皇后弄错了?他母妃明明婢女出身,为何有如此高的见识和胆识,难道这是因为酉阳黄氏的深厚底蕴吗?
但是皇后娘娘身上为何没有这些呢?
而且母妃也非常善于伪装,除了在他这个亲生儿子面前。其他时候,包括在儿媳吴王妃面前,她都是谦和的。
在皇后面前更是卑躬到了极点,黄皇后从不认为她是威胁,也从不把她放在眼里,只一门心思与越王母妃徐贤妃一争高下。
当然这两人都是聪明女人,了解父皇的底线,也就攀比父皇的赏赐,攀比儿孙的孝顺之类的。
这种争斗也就小打小闹,不会波及到儿孙头上。无伤大雅的争风吃醋,父皇好像挺享受这种小情趣的。
而他母妃从不去争这些,一直云淡风轻,保持谦卑的作风,当然这样的态度也很受父皇看重,识大体有分寸的宫妃没有人不喜欢。
不过,作为旁观者,他能感觉到母妃对父皇不在乎和逢场作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