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然居的孩子,一个个腆着小肚子扶着墙根回去了。老刘头夫妻和老吴夫妻一边收拾桌椅碗筷,一边议论着。
“当家的,你说那个女娃娃至少吃了四锅饼,不会出什么问题吧?”蔡氏有些担心的说道。他们家的烧饼味道是不错,平时见到最能吃的人也最就七八张饼。一锅四十张饼,那个姓张的小娃娃至少吃了一百六十张饼,加上前边几锅她也是吃的最多,算起来小两百了。蔡氏真担心那孩子吃出问题来。
“不会吧,我看小栓也没说什么啊,咱家小栓不是不知轻重的孩子”老刘头虽然这样回复妻子,但是脸上还是出现了凝重的神色。
吴用和老刘头做了那么多年邻居,听到了他们两口子的对话,再看到老刘头那个表情,马上就知道了他的忧虑。
“老刘,你和嫂子都不用担心。记得“壮谛娃”吗?”吴用说道,“那个小娃娃可是姓张哦,就是前面张尚书家的孩子”
“当家的,难道就是上次你说的那个孩子,和王守正先生在一起的那个孩子,原来她就是有名的“壮谛儿”,小娃娃不胖也不壮啊,要不是亲眼所见,不敢相信她这么能吃”吴用的妻子杨氏也听过很多张三姑娘的传闻,从没有对上过号,听丈夫这么一说,立刻好奇起来。
老刘头两口子也被吴家夫妻的对话吸引过来。
“老吴,是真的,张尚书府的?”京城百姓没有不知道“壮谛娃”传说的,老刘头也好奇的问起来
“那是当然,和王先生在一起,王先生亲口说的还能有假。”老吴说道
“我看那个娃娃,好像认识你哦,你和杨妹子一进屋,她就主动招呼你俩”蔡氏对张三姑娘竟然认识老吴很奇怪
“就是上回在悠然居门口租板凳、桌椅时和我们当家的认识的。王先生还请了我们当家的喝茶,让张家的小娃娃招呼我们当家的呢。没想到那孩子记性这么好,大老远见到我们就主动打招呼,托当家的福,我也能被尚书家的小姐叫一声“婶子”。”不用吴用开口,杨氏就美滋滋的向老刘头两口子介绍道。
“没想到,其他孩子见到了也很有礼貌的给我们打招呼。王先生的学生就是不一样,悠然居的孩子真是亲切有礼。”杨氏继续夸奖道
“那可不,进门就向我们两口子问好,都是好孩子,大户人家的教养就是好。”蔡氏听到杨氏夸奖悠然居,她家小栓现在就在悠然居,感到与有荣焉。
很快东西收拾好了,该还的也还了。老刘头夫妻再三挽留老吴夫妻在刘家做客,老吴两口子还是告辞回去了。
人都走了,为了生意,老刘头和妻子蔡氏又开始准备食材,为明天开张做准备。
“当家的,阿宝都说了有人要付钱,干嘛说不要钱,你请啊。你有几个钱请?你请三五个饼子没问题,九锅烧饼啊,等于咱家一天的收入就搭进去了,可不能这么大方。”
刚才老吴两口子在,蔡氏不好说,现在只有夫妇两人在,她不免埋怨丈夫的穷大方
“你懂什么,就看着眼前的几个钱,咱小栓能和同窗打好关系,再搭上九锅烧饼,我也愿意”
一听说事关小儿子,蔡氏也不好多说什么,这时,有仆人打扮的人来到小院里。
自从刘家生意好起来以后,烧饼售罄后,还有些人家会派人直接来刘家小院等着烧饼出锅。蔡氏以为是来买烧饼的,急忙道歉道“对不住,这位,今天的烧饼没有了,食材都用完了,我们的烧饼您得明日再来买了。”
这人笑盈盈的说道“您误会了,我不是来买烧饼的,是我家少爷派我来的,我家少爷姓元,说今天请了同窗来您家吃烧饼。烧饼已经吃了,但是我家少爷身上没有带钱,这不我来接我们家少爷回去,他急忙安排我过来将钱付了。这位大婶,对不住哈,这是钱,您收好。我告辞了。”
还没有等老刘头闻讯出来,来人就噼里啪啦说了一通,给了蔡氏一个荷包,转身就走了。
“处理什么事?”老刘头问道,蔡氏将来人的话重复了一遍给丈夫听,又把荷包交给他。老刘头打开荷包一看,里面是十张一百两的银票,就是一千两银子,把夫妻俩都吓住了,这九锅烧饼才一两八钱银子,冷不丁的变成了一千两。刘家两口子辛苦几十年,全部积蓄也就几百两银子,这个冲击不可谓不小。
“当家的,这?这这么办啊”蔡氏手足无措道
“先收好,等小栓回来,咱问问”老刘头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但是他是一家之主得先拿个主意
“有人吗?”又有人上门了,来人是个少年郎
“请问这是刘家烧饼吗”少年人问道
“是的,是刘家烧饼,你是来买饼的吗?不好意思,我们家的烧饼已经卖完了,明天才有。”
“大叔、大婶好,我不是来买饼的。不好意思,我们家小姐吃太多将您的饼吃光了。我家夫人派我来给饼钱的”
少年郎也给了老刘头一个荷包,然后走了。老刘头夫妻俩面面面相觑,又是一个来给饼钱的。老刘头想追上少年郎,把荷包还给他,已经有人付过钱了,这么能再收一次呢,一眨眼的功夫,这少年就不见了。
夫妻俩打开荷包一看,又是十张一百两的银票,合计一千两的银子。这钱烫手啊,刘小栓还是个孩子,不能指望他,老刘头干脆拿着两个荷包到隔壁去找吴用了,请他出出主意。
吴用也没有想到会有这种事,他也不知道怎么做才好。弄得不好,会给贵人们留下贪得无厌的形象。对老刘头说,不如他们一起去悠然居找王守正先生。
老刘觉得有道理,让妻子继续在家做饼,他和吴用干脆去悠然居,请王先生想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