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42000000005

第5章 先秦:文明曙光(5)

秦穆公于公元前621年去世, 秦国有170人从死, 即为秦穆公殉葬, 其中有贵族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和针虎, 这三人因为品德高尚, 才能出众,当时被称为“三良”。三良的从死事件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诗经·秦风》中有一首《黄鸟》诗, 反映的就是这一事件。

在秦国历史上, 武公去世时“初以人从死”, 有66人为秦武公殉葬, 其中有他的一个儿子嬴白。秦穆公临终前是知道三良会被殉葬的, 但并没有任何阻止之意。三良是在穆公死后被主持葬礼者所杀, 其主要责任总归当由秦穆公负。

因为残酷的奴隶殉葬制是由国家制定的, 进入春秋时代后, 不少国家废除了殉葬制, 而作为一国之主的秦穆公不但不废除这一落后的制度, 而且其殉葬规模反而比他的祖父武公大得多。这无论如何都应该说是秦穆公的一个绝大的错误和罪过。一生功劳卓著的穆公, 可谓晚节不保。

过了230多年, 秦献公下令“止从死”, 废除了不人道的殉葬制度。

吴越之争

吴国偏居东南沿海地区, 与越国为邻, 有断发文身之俗。严格地说, 它还不能算是一个国家, 只是一个部落群体。在中原列国眼里, 吴是一个经济、文化十分落后的蛮夷之国。

公元前584年, 晋国开始联合吴国, 企图利用吴国牵制楚国的右翼。于是吴国不断侵伐楚国, 使楚国忙于应战, 疲于奔命。在晋国的扶植下, 吴国的军事力量发展得很快, 国土日益扩展, 声望日益提高。中原诸侯国家和吴国开始建立了联系。

公元前522年, 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 做了相国。他辅佐吴王阖闾, 使吴国由极为落后的蛮夷之邦, 一跃而成为军事强国。公元前506年, 吴王阖闾命孙武、伍子胥率军, 联合蔡、唐两国兴师伐楚。柏举一战, 楚军一败涂地。吴军乘胜穷追猛打,五战五胜, 攻占了楚国的郢都。

公元前482年, 吴王夫差会诸侯于黄池(今河南封丘), 夺得霸主地位。晋楚衰弱, 春秋争霸的局面结束。

吴王阖闾攻占郢都后, 庆功作乐, 流连忘返, 国内很空虚。越王允常乘机袭吴国。吴王阖闾之弟夫概也悄悄溜回吴国, 自立为王。吴王阖闾被迫跟楚国讲和, 匆忙回师, 赶跑夫概, 保住王位, 而楚国也侥幸复活。楚昭王接受了痛苦的教训, 开始励精图治。为了解除吴国对楚国的威胁, 他采取联越制吴的策略。

吴王阖闾决心打败越国。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死, 其子勾践继位。吴国起兵攻越。吴越两军战于檇李(今浙江嘉兴南), 阖闾负伤而死, 其子夫差继位。过了两年, 吴国出动精兵攻越国。夫椒一战, 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委曲求和, 夫差接受了。

战败后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采用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策略逐渐强大。当吴王夫差北上争霸, 国内空虚, 对越国疏于防范之时, 越王攻入吴都, 获其太子, 逼吴求和, 从此, 吴国国力江河日下。公元前473年, 越军又攻破吴都, 夫差自杀, 吴国亡。

吴越争霸的性质已与春秋前期的诸侯争霸有所不同, 所争的已不是国际均势或中原的霸权, 而是对方的土地人民。吴国还有点春秋精神, 越国就充分表现出战国时代的土地欲。所以吴越竞争可说是春秋战国过渡期间的大变局。

吴越民风的转变

在历史上, 吴越一带的民风本是强悍好斗的。春秋时期, 越人以“锐兵任死” 著称, 吴国则靠“百姓习于战守” 而名震中原。从战国到秦汉一统, 时光荏苒, 五六百年, 这里虽历尽沧桑, 社会风气却依然如旧。然而由东晋后期始, 江南民风则不断疲软。孙恩、卢循作乱时, 晋军主帅不敢使用吴兵攻阵, 声言:

“吴人不习战, 若前驱失利, 必败我军。” 进入南朝, “南人怯懦” 已成为人们的口头禅。

原因是多方面的。东晋南朝, 北方汉族士人纷纷南下避难, 迅速在江南建立了以他们为核心的政权。他们凭借世资, 享受着尊荣优待, 位高爵显, 生活豪富。过分的享乐, 使他们变成了一群不习武、不懂文、怯懦怕死的社会寄生虫。

本地人也纷纷效仿北方士族, 尚武之风开始退化。南朝时, 社会各阶层都存在着轻武之风。

佛教的兴盛, 对于转移江南的社会风气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佛教的广泛流布和深入人心, 促成了江南地区传统群体心理结构的解体, 使忍让取代了尚武, 抗争让位于服从。因为佛教的教义和戒规, 都对暴力和尚武持否定态度。另外, 长期安定的和平环境, 也易使江南社会风气受到软化。

孔子与儒家

孔子是我们所知道的中国第一个哲学家与政治社会改革家。他的远祖是宋国贵族, 殷王室的后裔。他早年丧父, 家道衰落, 年轻时做过小吏。虽然生活贫苦, 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三十而立”, 并开始授徒讲学。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 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来学礼, 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 打破了“学在官府” 的传统, 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后入仕, 任大司寇, 致力于加强公室, 抑制三桓(鲁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的合称, 分别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庆父、叔牙、季友的后裔), 援引古制“家不藏甲, 邑无百雉之城” 提出“堕三都” 的计划, 但遭到失败。

孔子的政治抱负无法施展, 不得不“去父母之邦”, 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的颠沛生涯。

孔子先到了卫国, 却受到卫国国君不礼貌的待遇, 还被当作鲁国的奸细被监视。

孔子只好仓促地离开。他自己坐的是车, 弟子们大部分是步行, 还没走到城东门,一部分弟子就失散了。

失散的弟子子贡, 因为找不着老师很着急, 逢人便问。一个人说看见孔子了,嘻嘻哈哈地向他描述了一番, 还嘲讽地说: “那样子很狼狈, 真像只丧家狗, 是你的老师吗?”子贡知道这说的一定是孔子, 便连忙赶到东门, 找到孔子, 并把刚才听到的话告诉了孔子。

孔子听了, 一点也不恼怒, 还面带笑容说: “一个人的长相是不足为凭的。说我像一条丧家狗, 倒一点不错、一点不错。”孔子一行风尘仆仆, 来到宋国的国都附近。孔子远远看到一棵参天大树, 长得挺拔秀美, 心里十分喜悦; 走近又见到树下一大片青草地, 当即就指挥学生们演习礼仪。目击者把这件事报告进城去, 宋国的桓大司马本来就不喜欢孔子的学说, 得报大怒道: “孔老二太不识趣! 让他过境, 已经够宽大了, 他竟敢在我的眼皮底下装模作样, 非杀了他不可!” 于是带了一队兵, 驾着战车, 如飞般出城。赶到大树下, 孔子他们已经走了, 地上布满了脚印。桓大司马像野兽一样大声咆哮: “把孔老二的脚迹给我铲平!” 脚印铲平了, 桓大司马还不解气, 又命人砍倒大树, 方才怒气冲冲地回去。宋国的好心人劝告孔子快走, 孔子的心情十分平静, 不愠不火地说:

“上天把大德寄托在我的身上, 他桓某人一介莽夫能把我怎么样?”孔子来到陈国, 暂时安顿下来。陈国是个小国, 介于晋、楚、吴三个大国之间。

大国有了纠纷, 就借陈国作战场。陈国都城几乎三天两头都戒严。孔子住不下去,便带着学生们来到更小但比较安定的蔡国。蔡国和陈国的大夫们平时与孔子意见不合, 怕孔子对他们不利, 便联合发兵围困住孔子一行, 使他们绝粮七天, 不少弟子饿倒在地上爬都爬不起来。可孔子却坚持照样给弟子们讲学、弹琴、唱歌。子路发牢骚说: “先生不是君子吗? 君子怎么会穷困到这步田地呢?” 孔子笑着答道: “君子固穷, 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说, 君子和小人都可能遭受穷困, 只是君子穷困不动摇, 小人穷困就会变节, 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

后来楚王得到消息, 发兵来救, 孔子才脱离困厄。到了楚国, 楚王听信谗言,只把孔子养着, 不给孔子任何施展才能的机会。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 孔子归鲁, 鲁人尊以“国老”。初, 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 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 孔子卒, 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的道德思想就是仁学, 他一生都在推行仁政理想, 试图恢复当时已经式微的贵族精神, 在全社会建立一套礼乐文明。

与孔子同时的还有一班厌世或愤世的隐士, 因为他们曾与孔子发生关系, 所以他们的名氏或别名或绰号我们还知道。如子路向长沮、桀溺问路, 这两位隐士将孔子大大讥讽了一番;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谣, 从孔子身边飘然而过, 不与他谈政治。

孔子时代思想与春秋末期以上思想传统的关系, 已不可考, 因为那个思想传统早已失传。我们现在说, 春秋末年的政治混乱与社会骚动很自然地产出一班消极的隐士与一个积极的孔子。

孔子为什么称“素王”?

“素王” 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天道篇》: “以此处上, 帝王天子之德也; 以此处下, 玄圣素王之道也。” 原意是指有圣王之德与才、无圣王之爵与位的人。

孔子被称为“素王”, 始自汉文帝时期的《淮南子》一书。到了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倡“独尊儒术”, 极力推崇孔子, 认为他是“为汉制法” 的“素王”, 即孔子在世时, 已经预知了汉朝的兴起, 且预为汉代制定法度。董仲舒以后, 东汉思想家王充在他的《论衡》里也讲孔子的素王之业在于作《春秋》。汉代的今文学家认为孔子之德可立为王, 所修《春秋》是代王者立法, 寓王法于其中, 但无实际王位, 故称“素王”。两汉之际, 谶纬神学大盛。谶纬神学上承素王之说,不仅尊孔子为素王, 而且还模仿朝廷建制, 以孔子为素王, 以颜渊为司徒, 以子路为司空, 以左丘明为素臣。这样一来, 谶纬神学完全确立了孔子的素王形象,而且是一个具有种种神通的素王形象。谶纬神学衰落之后, 人们剔除了附在孔子身上的神化色彩, 但仍接受了孔子的素王形象。

中国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 地方诸侯、卿、大夫的势力崛起了, 周代的宗法等级统治秩序瓦解了,社会下层的庶民等通过生产、读书、经商、游说、经营等途径, 有的成为新兴富人,有的晋身仕途, 有的开门授徒、著书立说, 出现文化下移的现象。各个不同阶级、阶层的代表人物, 在这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 都发表了自己对历史、社会、政治、文化、世界、宇宙的不同看法和主张, 形成了我国古代历史上空前活跃的思想解放的局面, 出现了学术思想文化领域内百家争鸣的现象。

首先著书立说的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前面已专有一篇文章介绍, 此处从略。

在孔子之后约150年的战国中期, 出现了儒家的第二位大师孟子。孟子也是鲁国人, 是孔子的孙子子思一派的后学。孟子名轲, 他毕生崇拜孔子。他主张恢复井田制, 目的是使有五口之家、百亩之田的个体农民少受剥削, 发展生产, 不受水旱之灾的威胁, 过上小康的生活。农民生活生产搞得好了, 国家就太平, 统治者就可以王天下了。这就是孟子仁政、王道的思想专制主义, 反对战争和暴君污吏, 他说: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民贵君轻” 这种光辉的民主思想的提出, 正是战国时期庶民阶层社会地位提高的表现。孟子在封建社会被统治者尊为“亚圣”, 地位仅次于孔子, 在社会上有重大影响。

战国晚期儒家的另一大师是荀况。荀子为赵国人, 他既受孔子思想的影响, 又受战国晚期“天下争于气力”、重农、重战、重法思想的影响, 所以他的思想既博又杂, 既主张礼治、法先王, 又主张法治、法后王。他的学生韩非、李斯成为著名的法家代表不是偶然的。荀子是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 他提出“人定胜天” 的光辉思想, 呼吁人们与其去崇拜天, 求天的恩赐, 不如去征服天, 向天索取; 他提出“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的著名论点, 认为后来人一定会超过前辈, 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所以他特别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荀子的这些思想, 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在其上升时期生气勃勃的进取精神。

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后不久, 春秋战国之际出身手工业工人而通过勤劳致富有了文化科学知识的墨翟, 通过著书立说, 开门授徒, 创立了墨家学说。在《韩非子》一书中, 把儒、墨并称为当时的两大显学, 可见墨家当时的地位。墨子的主要学说是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兼爱是社会所有阶层的人都要“兼相爱, 交相利”。人人都兼爱, 都得了利, 社会就可以避免大量杀人、破坏的战争, 所以他反对战争,主张非攻。墨子不仅这么说, 还这么做, 他曾千里迢迢赴楚国, 说服楚王停止攻宋,并派弟子赴宋国参与防卫。我们看到, 墨子很有侠义精神, 为了道义甘愿牺牲, 所以后代把墨子尊为侠的先驱。

要实现兼爱和非攻, 就要尚贤, 选拔贤人来治政; 其中推举一位最贤能的人来管理国家, 国家就能实现统一, 就是尚同。墨子还主张节用, 反对丧葬浪费, 反对娱乐生活, 认为这也是浪费。墨子认为天有意志, 鬼神是存在的, 如果贵族们为非作歹, 杀人作恶, 天和鬼就会出来惩罚他们。墨子批判了孔子的学说。当然, 儒家也批判墨家, 孟子说墨家主张“兼爱” 是“无父”, 说主张“为我” 的杨朱是“无君”, 无君无父, 是禽兽也。儒墨之争开创了百家争鸣的风气。

墨家有严密的组织, 他们讲科学, 重军事, 虽说主张非攻, 但很能打仗。这是儒家不具备的。墨家的侠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深远。但秦汉以后, 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统治阶级不喜欢墨家, 因为不利于统治。墨子的书也遭到禁毁。到了汉代末年, 道教起来了, 便把墨子的书收到《道藏》里。因为人们不了解墨家, 以为墨家坏极了。直到清乾隆年间, 《墨子》才被重新校订出来。

战国中期涌现了几位探求社会治乱与天地万物起源关系的思想家, 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因著述了《道德经》而著名的老子。老子是谁, 什么时代人, 学者至今有争议, 但从《道德经》来看, 其作者应为战国中晚期人, 其学说也被后人定为道家。《道德经》创造了一个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它认为宇宙万物起源于道,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而道也可称大, 就是无, 是一个空虚缥缈、恍恍惚惚、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的精神体, 而正是这种精神体的演变, 产生了世界的万事万物。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 也有事物矛盾对立面互相转化的观念, 如认为高下、大小、祸福等在一定条件可以互相转化, 这有利于人们在不利的环境下总结经验去争取胜利。老子的这一理论, 目的是要以柔弱胜刚强, 达到恢复旧贵族统治地位的目的。

同类推荐
  • 如意小相公

    如意小相公

    白衣女子手端着一个黑碗,春风拂面般一笑:“相公,你该吃药了!”韩俊面带苦笑,摆摆手道:“多谢娘子,为夫已经弃疗!”……21世纪工科男韩俊,穿越古代,成为一名陈家小姐的相公,意外获得了最强记忆术,各种知识一看就会。韩俊携带记忆术,利用前世所学,坐卧美人膝,吃吃女人的软饭,当当小官,生活悠闲自在,其乐无穷……
  • 三国之东汉风云

    三国之东汉风云

    萧雨穿越至名臣武将辈出的东汉末年成为刘备之子,金戈铁马,收文臣武将为己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乱世纷争,谁主沉浮?
  • 三国高校传

    三国高校传

    龙渊意外的来到一个类似终极三国的世界,在这里百姓是有各地的高校所管理。高校的学生也意外的成为了战时的士兵!而龙渊在降临到这个他熟悉又陌生的世界后,不仅代替了原来的刘备,还意外得知他是仙人之徒,而那个仙人却极有可能就是之前教他功夫的老道。这一切究竟是巧合还是阴谋,龙渊因此踏上了一段高校三国的探迷之旅。
  • 汉末暴君

    汉末暴君

    现代屌丝刘宏穿越,一觉醒来居然发现自己成为汉灵帝刘宏,是醉生梦死,还是手持天子剑杀出一片新天地……
  • 汉明

    汉明

    大明朝的灭亡,原因有很多。那就一个一个地解吧!
热门推荐
  • 泄天机

    泄天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时空裂缝·第四卷:二龙相争

    时空裂缝·第四卷:二龙相争

    心爱的人的死亡,对她来说绝对是一个严重的打击,她无法将最心爱的人从心里忘记,但是身处秦国的她还必须阴奉阳违的附和着秦王。她的命运最后到底何去何从,没有人知道,只有她自己可以控制着自己的命运。
  • 网王之柳生薇轻

    网王之柳生薇轻

    〔结局了吗?呵呵〕无所谓的抬了抬眼目,以后就这样了吧
  • 夫君追着跑

    夫君追着跑

    本书已入半价书库正本只需3.33元不过是去接女儿放学,出了车祸,借尸还魂了,还成了新嫁娘,还不是情愿的,新郎长的像妖孽似的,看得我只流口水,可是只能看不能吃,还是包袱款款闯江湖去吧,可桃花朵朵开,一个个妖孽,一个个无赖,江湖这莫大,美女这么多,干嘛追着我不放,杀手也来凑热闹,王爷也来瞎参合。不要啦,我对弟弟没兴趣----------俊美的千叶山庄庄主说:“只要你回到我身边,我会用一生来弥补对你的伤害。”如花妖孽男勾着如丝媚眼:“你以为你这辈子,还能从我身边逃开吗?”腹黑的杀手头头说:“女人,你胆敢再从我身边跑掉,我就杀光所有你在乎的人。”纯情小王爷眨着无辜的大眼睛:“我不管,你捡到了我,我就是你的了。”原配夫君深情的看着我:“伤害你,是有不得已的苦衷的,只求你让我留在你的身边就够了。”还有他他他------------站在我面前要我选选谁不选谁,都没我的好日子过包袱款款,闯江湖去话外题:为了和众多喜欢飞花的亲亲们能更亲密的接触,飞花成立了一个群,方便喜欢飞花的人能和飞花更多的交流。群号:130977056希望喜欢飞花的亲亲能加入。推荐自己的新文:邪魅小师叔
  • 农女本色

    农女本色

    穿越不可怕,就怕穿过来被绑架!初来乍到,不知道自己是谁!人生地不熟,不知道哪里是家!捡个家,种个菜,绣个花。写写字,作作画,品品茶。田园生活,自得其乐,万事俱备,只欠桃花!可是,这突然掉下的桃花未免太多了些,她杂么觉得自己有被砸死的危险捏?一句话简介:身世不明农家女,富家安国满桃花。
  • 快穿之混沌魔王我的菜

    快穿之混沌魔王我的菜

    “槿舒,我爱你!”爱吗?林槿舒迷茫地搂着那个满脸血迹,身上全是为了保护自己而留下的伤口。作为光明使者的林槿舒,却从未拥有爱。爱是什么呢?林槿舒在大魔王灵魂爆炸而融入万千世界的那一瞬间体会到了一种不知名的感受。林槿舒为了找回大魔王,体会什么叫做爱情,主动求助主神安装系统,主动投身世界池,融入了万千世界........
  • 兰纪1

    兰纪1

    雨水侵打在她身上,头发湿哒哒的贴在她的脸上,空气中弥散着寒冷的气息。
  • 淡紫色花开

    淡紫色花开

    幸福的时候,总是以为着爱能长久。分开了,才觉得那是的幸福是那么的可悲。没看到一个熟悉的场景,嗅到一股熟悉的问道。在脑海中会不知不觉的想到的那个人,一定有着很多的曾经吧!只是不愿意再去想起。
  • 金手指缔造者

    金手指缔造者

    新书《这个魔王过于正派》火热连载中,全本免费,起点,QQ阅读均可搜索阅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