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0700000019

第19章 “富养”出的女儿亦疯狂(1)

如果不是泰戈尔1924年5月的那次访华,或许凌叔华不会被历史记住,因为在“五四”后成长起来的那一拨“才女”中,她的人生显得多少有些平淡—既没有丑小鸭变白天鹅般的传奇,也不曾有逃婚的悲壮和多角恋爱的轰动,即使有过一次小小的出轨多少爆出了些绯闻,但很快就平息了,她长达90岁的生命长河中似乎一直波澜不惊。要知道,与她同一拨的才女们,似乎都应了“红颜薄命”的古话,多数都曾沦为了爱情婚姻的悲剧主角而命途多舛,相比之下,凌叔华似乎倒是一个例外—人生本来应该如此的正常状态,在那个时代反显得不正常—这倒又让我们今天回望那段历史时似乎又无法忽略她,更何况还有泰戈尔1924年5月的那次访华哩!

泰戈尔作为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东方人,自然成了整个亚洲的骄傲,一时间内,亚洲许多国家纷纷邀其访问。1924年5月,世界文坛上如日中天的泰戈尔,应北京大学等邀请来华访问,自然成了当时中国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北京大学作为主人,主要接待任务自然由其负责;而泰戈尔说到底是一位用英文写作的作家、诗人,具体接待任务,又自然理所当然地落到了英国文学系;而英文系系主任是陈西滢,这光荣任务又自然最终落到了陈西滢的头上。

陈西滢是个“雅人”,他想将接待场面弄得尽量雅一点,因此他觉得自然不能在学校的饭堂为这位世界级的大文豪举行欢迎晚宴,而京城的饭店、宾馆,虽然不乏豪华和奢侈的,但那种地方终脱不了俗的底子;得找一处雅致而不失气派、清静而不失温馨、特别而不失庄严的地方,来举行一场别致、热情和浪漫的欢迎晚宴!为此,他终于想到了一个人,一个叫凌瑞棠的女学生。

这个凌瑞棠,此时只是北京大学的一名普通学生,但其父凌富彭可不普通,他不但精于艺文、思想开明,而且还是北洋政府的要员,其新装修过的官邸,陈西滢去过,觉得其风格和气派正合乎他想象中的要求,若是在那儿设宴,一定会给诗人留下很美好的印象。

陈西滢先以老师和院长的身份与凌瑞棠“商量”,凌瑞棠再回去向其父“请示”,结果是凌富彭意料之中地表示出热烈欢迎、求之不得的态度,因为能将世界著名的文豪请进府上,那实在不是一件普通的幸事,而是太有面子、太长脸了!

其实,陈西滢当初之所以想到这个主意,其实除了他看中了凌府的环境外,还看中了凌瑞棠本人。凌瑞棠相貌清秀、气质高雅,此时24岁的她虽已是一举止进退都很成熟得体的大姑娘,但又时露活泼可爱;而且难能可贵的是她才华出众、文笔优美,常有作品发表于校内外报刊,是校内外知名的才女—如果青春四射的她在座,宴会一定会有别样的精彩;但如果在别处,还是学生身份的她是不合适参加宴会的。另外,为泰戈尔担任随行翻译的是徐志摩与林徽因,如果不再有别的女性在场,那宴会上便只有林徽因一个女性,这似乎也不合适。

在凌府那场注定将进入历史的宴会上,凌叔华几乎是以主人的身份在席间穿梭,她美丽的身影和青春的微笑,果然给宴会增色了许多。同时,睿智而敏感的诗人发现,就是在这次宴会上,一直坐在身边为自己屡屡作着词不达意的翻译的老朋友徐志摩,差不多已爱上了眼前这位美丽的姑娘。

徐志摩与泰戈尔其实早在英国时就已认识并成为了忘年交,对于徐志摩爱情和婚姻上的境况他也是有所了解的,所以他一直很关心。此时,虽然说林徽因已公开与徐志摩分手并与梁思成订婚了,但是敏感的诗人从这些天他们俩同时担任自己的翻译工作中,早已看出了徐志摩其实对于林徽因并没有释怀。现在,泰戈尔又看出了徐志摩的感情在两个女人间摇摆,作为老朋友,不禁又更多了一份担忧。他很真诚地建议徐志摩,与林徽因之间既已分手,就一了百了,眼前的凌叔华“比之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看来那场宴会上,凌叔华的确给诗人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

几天后,泰戈尔离京去外省继续他的访华行程,翻译由徐志摩一人随行,林徽因前来送行,临别时徐志摩竟在月台上忙着为林徽因写信。火车启动了,徐志摩将一张刚写完的纸欲递给窗外的林徽因,在一旁泰戈尔的示意下,其秘书一把夺过了这封信—善良而好心的诗人,不愿意徐志摩再与林徽因藕断丝连。

泰戈尔将秘书夺过的那张纸展开,原是一首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讶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徐志摩《偶然》

读完这首诗,泰戈尔长长的舒出了一口气,因为徐志摩在诗中所表达的,也正是他所希望的,他希望徐志摩能就此真的“忘掉”林徽因而走近凌叔华。

凌叔华出生于1900年3月25日,其父亲凌富彭籍贯广东番禺,与晚清改良派领袖康有为是同乡,且还是同榜进士,曾参加过“公车上书”,思想还是较为开明和进步的。他考中进士后,先入翰林院,后外放保定知府、天津道长芦盐运使、顺天府尹和直隶布政使等要职,因此凌家是一个标准的书香门第、官宦之家。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凌富彭无论是思想还是行为,都能与时俱进。当“辛亥革命”爆发进入民国后,他既能识时又能适时,因此很快就又进入北洋政府,并出任要职,继续为凌家保持住了较高的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

俗话说:“儿子要穷养,女儿要富养。”意思是男孩子因为将来要在社会上吃苦打拼,所以得“穷养”着以锻炼他的意志与能力;而女儿要尽量“富养”,让她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有一个高眼界,这样她将来走上社会后会比较独立和有主见,至少不太会被不怀好意的情色之徒轻而易举地骗跑。

凌叔华就是一个被“富养”着长大的女孩子。

凌叔华出生后,在这个大家庭里本不占有太重要的地位,原因有二,一是她只是三姨太所生,正如民间所谓“小娘养的”;二是她是这三姨太生下的第三个女儿了,也是凌富彭的第十个女儿。正因为这两个原因,在那普遍重男轻女的时代里,凌叔华出生后其实起初并不太受凌家的重视。好在凌叔华不但生性乖巧懂事,而且难能可贵地活泼聪明,很快就从众姊妹中脱颖而出。

此时的凌家,可谓时时高朋满座,常常胜友如云,那些高朋胜友之中,既有达官贵人,又有丹青高手,甚至艺坛领袖,如齐白石、梅兰芳等,常是凌家的座上客。他们每每莅临,凌家或是堂会,或是笔会,总是或丝竹悠扬,或翰墨飘香。每当此时,小小年纪又聪明伶俐的凌叔华,总穿梭其间,有时看着客人,或笔走龙蛇,一挥而就,或轻描淡写,简笔漫勾,一张雪白的宣纸上,一会儿就或云蒸霞蔚,或丘壑纵横,一切都如变魔术一般,且每每客人放下画笔,总赢得一阵喝彩。对此,小小的凌叔华总是充满兴趣。有时看到洁白的宣纸上出现一只蜻蜓、一尾小鱼、一只蚂蚱等,她甚至会调皮地扯住客人的衣袖,嚷着“教我画嘛!教我画嘛”,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有时客人真会将她抱起来,让她拿起画笔,再手把着她的手画起来……那这位手把着她的手的被她叫做伯伯或爷爷的客人,或就是齐白石,或就是梅兰芳,或就是陈半丁等大画家、艺术家。凌叔华对艺术如此的兴趣和表现,让凌富彭很是开心,他渐渐地喜欢上这个三姨太生的小女儿了,并越来越喜欢,于是他决定要好好培养这个女儿!内心里,他也希望凌家能出一个一流的艺术家,为凌家光耀门庭。于是,名著一时的“北京画会”名画家王竹林,成了凌叔华的第一任绘画家庭教师;又不久,曾是慈禧太后御用画家的缪素筠,竟也被凌富彭常请到府上指点凌叔华画画。

其实凌富彭自己对于绘画也并不陌生,他深知要成为一个优秀画家,只耽于画技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画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学画后在磨炼画技的同时还必须丰富文化修养。因此,当凌叔华画技进步到一定程度后,他又为凌叔华请了各科名师,其中英文教师就是能英文报纸倒读、被称为“晚清怪杰”的辜鸿铭;国学大师陈寅恪也曾常出入凌府,不断给凌叔华学业以指点。凌叔华后来成为了民国时名著一时的女作家,同时又在绘画上多有成就,甚至其画名还远播国际,也可谓是一位货真价实的中国画家,很明显都可以从这里找到其源头。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后来凌富彭还将凌叔华送进学校读书,先是天津师范学校,后又进了北京大学。不说北大是当时中国学费最贵的大学,凌富彭将女儿送进去一定得花去不少银子,只说这行为在当时也可谓是开明之举。我们不妨将凌叔华与同时代的苏雪林、杨荫榆和张爱玲等比较一下,前二位求学的机会来得是何等的艰难而悲壮,这里就不必细说;至于张爱玲,她自己要出去读书,可她的父亲为了不让她出去,竟然将她关在一间黑屋子里多日。我们不说日后苏雪林的极端、杨荫榆的怪僻和张爱玲的阴郁等,全都是因此而造成的,但至少与之是很有关系的;而对于凌叔华来说,她早年的这种被“富养”的经历,也一定会在她以后的人生中历程中有所表现。

的确!泰戈尔在欢迎晚宴上,第一次或许也是最后一次,看到像一只蝴蝶在席间翩翩飞舞的凌叔华,一下子就觉得她更适合做徐志摩的夫人,她“比之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她的性格一定会对徐志摩奔放如火山般的性格有所补益。

凌叔华的性格矜持而得体、理智而贤淑、从容而大度,这一点与林徽因确有相似之处。徐志摩之所以一眼便喜欢上了凌叔华,正是这个原因。

徐志摩开始给凌叔华写信了。1924年秋天,徐志摩给凌叔华写了第一封信,随后在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共写了80多封,也就是一两天、两三天一封。当然,凌叔华并不是对于徐志摩的每一封信都回,但多数都是回的。一对男女之间这样密集的通信本身,其实就足以说明他们关系的非同一般,况且对于他们间的关系,只要是与他们关系稍近一点的旁观者,似乎也都看出端倪了。在许多人的眼里,此时的徐志摩与凌叔华,俨然已是一对情人了,连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也这么看了。徐志摩此时已与张幼仪离婚,作为独子的徐志摩的婚事,其父亲徐申如很是关心,当然儿子与林徽因的绯闻他也不可能没有耳闻,只是他并不看好,可此时他竟然认定凌叔华是很适合做自己儿媳妇的,并明的暗的向徐志摩表达过自己的这一看法与建议。然而徐志摩终究没能与凌叔华走到一起,而是与陆小曼结了婚。徐申如曾为此而大为恼火,毅然断绝了对徐志摩的金钱接济,弄得公子哥出身的徐志摩和交际花出身大手大脚惯了的陆小曼一时几乎陷入了生活的困境,以至徐志摩在写作和编稿外不得不四处兼课。1931年徐志摩飞机失事去世后,徐申如怀着沉痛的心情为儿子建墓造碑,而这碑的碑文,他既没有让徐志摩法定的妻子陆小曼写,更没有让徐志摩事实上一直挚爱着的林徽因来写,而是辗转托人请凌叔华书写。就这样,凌叔华亲笔书写的那“冷月照诗魂”五个字,被刻在了徐志摩坟前的石碑上。由此我们也不难想象,凌叔华本来是最有可能成为徐家的媳妇的。

那么按理说,天时、地利、人和都似乎已占尽了的凌叔华,为什么最终没有与徐志摩结合呢?欲回答这个问题,似乎又不能不问一句,他们间如此密集的通信中究竟都谈了些什么呵?

我今天当然不可能将他们所有的通信都找出来研究一番,只能通过已发表的部分信件的内容作些推断。

(凌叔华)眉目口鼻之清之秀之明净,我其实不能传神于万一;仿佛你对着自然界的杰,不论清水洗净的湖山,霞彩纷披的夕照,或是南洋莹彻的星空,你直觉得它们整体的美,纯粹的美,完全的美,不能分析的美,可感不可说的美……

X(凌叔华),你背上有翅膀没有,有就成,要是没,还得耐一下东短西长!说也怪,我的话匣子,对你是开定了的,管你有兴致听没有!我从没有说话像对你这样流利,我不信口才会长进的这么快,这准是你教给我的,我给旁人写信也写得顶长的,但总不自然,笔下不顺,心里也不自由,不是怕形容词太粗,就是提防那话引人多心,这一来说话或写信就不是纯粹的快乐。对你不同,我不怕你,因为你懂得,你懂得因为你目力能穿过字面,这一来我的舌头就享受了真的解放,我有着那一点点小机灵就从心坎里一直灌进血脉,从肺管输到指尖,从指尖到笔尖……

准有好几天不和你神谈了,我那拉拉扯扯半疯半梦半夜里袅笔头的话,清醒时自己想想来都有点害臊,我真怕厌烦了你,同时又私冀你不至十分的厌烦,X(凌叔华),告诉我,究竟厌了没有?平常人听了疯话是要“半掩耳朵半关门”的,但我相信倒是疯话里有“性情之真”。

这是徐志摩的年谱中披露的他给凌叔华信中的几段话。由此我们能很容易感觉到,徐志摩对于凌叔华是欣赏和喜欢的,但同时他又只是将她当作一位能静听他倾诉的红颜知己。且这最后一段是凌叔华在《武汉日报》文艺副刊做主编时发表出来的,我想凌叔华之所以从徐志摩大量的信中选择这一段发表,本身也就是向世人作一种表明和解释,她原本是知道徐志摩对她的定位的,即并不是将她当作情人和爱人—他心中的情人和爱人还是林徽因,只是因为她的离去,无可奈何之下他需要一个替身—也正是因为知道了这一点,她才最后选择离开他。虽然徐志摩对凌叔华如此的赞美,她作为一个女人看了是不可能不动心的,但她这个被“富养”着长大的女儿,终究还是保持住了自己应有的一分矜持—任凭你再怎么赞美,但是只要你不先点破这层窗户纸,我是更不可能来先点破的!因此,可以推想,他们之间这些密集的通信,虽然内容不乏暧昧,不乏温度,甚至不乏热度,但终究不能让他们燃烧起来。

因此,在这场在外人看来的“徐凌之恋”中,在凌叔华一方,是她的理智事实上为她避免了自己做了一个替身的尴尬;然而在我们今天看来,如果凌叔华能再给徐志摩一些时间,徐志摩未必不想在凌叔华这儿将与林徽因的爱再重来一次,可凌叔华的矜持和理智又实在难以允许自己在一个只是别人替身、只能做一个听人倾诉的“垃圾桶”的地位上给徐志摩太多的时间,更何况陈西滢也在一旁紧追着哩!矜持的凌叔华很快便与陈西滢订婚了。这样一来,在徐志摩一方,他又一次受够了女人的理智(林徽因离他而跟梁思成,许多人都说林的举动是一种理智)。

同类推荐
  • 你的怀抱是我生命的终点1

    你的怀抱是我生命的终点1

    催泪率96.5%的中国第一奇书,最朴实的心灵鸡汤。真情树书系。美文集,收录《妈妈我找了你好久》《有一种爱是不能被猜疑的》《一张生命的车票》《知道我多么爱你》《世界上最纯洁的灵魂》等等最为打动人心的人间真情故事,堪称近年来少有的感人之作。每一篇选文都用它朴实无华的文字表达一段感人肺腑的情感。父母的爱、兄弟之情、朋友之义、忠心宠物,在这些充满感情和温情的故事中,感动人心,唤起心灵的触动。
  • 空巷

    空巷

    海亮的诗歌,扎根于西海固那片厚实而苍凉的土地,有着对生活的敏感和发现,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细节、人物、事件,在他的笔下,都会带来诗意的共鸣。
  • 咖啡店

    咖啡店

    橙黄色的火云包笼着繁闹的东京市,烈焰飞腾似的太阳,从早晨到黄昏,一直光顾着我的住房;而我的脆弱的神经,仿佛是林丛里的飞萤,喜欢忧郁的青葱,怕那太厉害的阳光,只要太阳来统领了世界,我就变成了冬令的蛰虫,了无生气。这时只有烦躁疲弱无聊占据了我的全意识界,永不见如春波般的灵感荡漾……呵!压迫下的呻吟,不时打破木然的沉闷。
  • 杜甫的诗

    杜甫的诗

    书中内容原刊于1956年东北人民大学《人文科学学报》,共三篇。废名将其拆下,重新排序装订,并将名字改为了《杜甫的诗》,且序号从“二”至“八”,没有“一”,其间文字有少许更动。通过《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前出塞”、“后出塞”三“吏”、三“别”,杜甫的律诗和他的抒情诗,在秦州时写的诗,以及入蜀和在夔州写的诗的变化,分析了杜甫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意义。杜甫说他作诗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语不惊人死不休”,不光是“语”的问题,同时包含了“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问题,而首先是要思想感情饱满。作者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传达给人,就要有一支熟练的笔,否则就不能更好地表达出来。古今中外所有的杰作都是如此。杜甫是属于那些最用功的人中的一个,因此他的成绩显著。
  • 汶川年代:生长在昆仑

    汶川年代:生长在昆仑

    作品由三首长诗组成:上部《长河一滴》、中部《汶川之歌》、下部《山魂乐章》,诗人生活在汶川这个上古时期称为昆仑的岷山岷江上游地区,以一个民族后裔和汶川人的身份,充满深情,对羌族、汶川、世界和人生进行深度理性的思考。
热门推荐
  • 豪门重生:娇妻,别放弃治疗

    豪门重生:娇妻,别放弃治疗

    安向晚临死前才知道一切都是阴谋,然而来不及报仇就死在了一个任务里面,被那神秘的男人一枪打进心脏死不瞑目,却意外回到了十一年前,这个时候姐姐还没有被人推下水溺死,爸爸妈妈没有发生车祸身亡,她还没有经历家破人亡,还没有被极品亲戚霸占财产,还没有被人贩子拐卖大山差点打死。重活一世,她要用自己的能力保护家人,手撕白莲花,脚踹极品亲戚。可是,上辈子一枪打死自己的那个男人怎么会在这里?难道一枪不够,还要再来一枪?
  • 你是走进我生命中的过客

    你是走进我生命中的过客

    本书以作者2003年至2004年期间与几个室友在一套合租房里复习考研的经历为创作背景,描写那些刚刚走进社会的北漂青年在学业、工作和感情方面的青春往事。小说从两男一女通过网络相约见面一起租房开始,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描写在一套合租房随后一年的租期内,发生在“我”与另外一男七女共九位室友以及一只猫身上的有趣却又励志的故事,也侧面描写了“我”的同事和同学的故事。文中每一个人物都在追逐自己梦想的道路上努力着,最后每一个人的结局也都是美好的。
  • 小文员的出路

    小文员的出路

    打工,她遭遇降薪!“被离职”!不服气申请劳动仲裁,却遭恐吓威胁!遇上白马王子一见钟情,被逼分开!开药店,不但被砸而且名誉受损!开公司,遭绑架险丢性命!老天垂怜,终于与心上人结为连理了,命运却再一次捉弄了她……她一个小文员到底做错了什么?怎么越来越像隔着玻璃乱飞乱撞的蜻蜓,前途一片光明,却总找不到出路?
  • 快穿之主神大人请低头

    快穿之主神大人请低头

    凉风微拂,你,是否还在那处,静静倾听着,那一串风铃的声音?。。。。。。
  • 极限人生

    极限人生

    这是一部以作者为生活原型的自传体长篇小说。石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身负重伤,失去了四肢和左眼。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勇敢地迎接命运的挑战,回到村里锻炼生活自理能力。牺牲多年的“烈士”突然回村,且面目丑陋,村民大骇,演出了一场“打鬼”闹剧。从小和石痴订了亲的方巧兰,新婚之夜发现了石痴隐秘处的伤情,吓得赤身裸体跑出洞房一去不返。疗养院护士李艾荣冲破世俗的束缚,勇敢地与石痴结合,甘愿终世照顾他。后来,石痴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他克服残躯带来的种种不便,顶着各种流言蜚语的中伤,带领群众改变了家乡贫困面貌,并几经磨难,写出了几十万字的自传体小说《极限人生》。
  • 名侦探柯南之移动炸弹

    名侦探柯南之移动炸弹

    目前周更,谢绝催更。不许寄刀片,也不能有关小黑屋这种危险的想法。(本书搞笑逗成分为主) 书友群号:933504247
  • 团宠公主要小心点

    团宠公主要小心点

    甜文,相信我,不甜你打我,真的比简童还甜
  • 幸福契约

    幸福契约

    原本该含着金汤匙出生的浅浅,因为是个女孩而被家人抛弃,二十年后大学毕业的她遇到了真心相爱的男人,只是她不知道这份感情是否经得起岁月的打磨。
  • 酱油党的修仙人生

    酱油党的修仙人生

    一个名叫蒋由的酱油党的修仙生活。村姑出生,灵根不显,机遇不断,这明显就是励志修真文的女猪脚。重生女配、穿越女主斗得死去活来,不过这些和蒋由并无关系。蒋由只是酱油党一枚。这是一个酱油党和其他酱油党一起走上人生巅峰的故事。
  • 道光帝陵历史之谜

    道光帝陵历史之谜

    道光帝在位三十年,抱残守缺,政绩平平,但在陵墓建设上却“名震千古”。他用十五年的时间修建自己的陵墓,两建一拆,历史独有,一代守成帝王,却在陵墓建设上一再打破先皇留下的遗训;提倡节俭的先锋,却营建出浪费钱财的陵墓……这些反常的行为,又暴露出道光帝哪些不可告人的内心……谜一般的建筑遗址、奇特的规制,为后世留下了太多的惊奇和谜团。徐鑫编著的《道光帝陵历史之谜》是道光帝死后一百六十多年来首部研究其陵寝的专著,揭开道光陵神秘面纱解读道光帝真实面孔,你会发现道光帝在位时并非只有鸦片战争,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