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50800000005

第5章 谋划决策(1)

1952年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南水北调的战略构想,2002年国务院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历经50年谋划,一项世界之最的宏伟工程应运而生,它担负着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紧缺形势的历史使命。“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贯穿于南水北调工程整个决策过程。南水北调研究成果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的结果,是国家各部委、各地方政府通力合作的结果,是各学科、各领域专家呕心沥血及几代水利人献身、负责、求实的结果。2002年12月27日,朱镕基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宣布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几代人的梦想也终将成为现实。

(第一节)伟人指点

当代中国,毛泽东主席的南水北调构想酝酿于中国革命正处于低潮的长征时期。1935年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研究了草地一带的地理环境,在查理寺的麦尔玛,发现一山脉竟分开了长江和黄河两大水系。他想若山下挖个洞,长江的水就能流进黄河。1952年10月,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在听取原黄河水利委员会(简称“黄委会”)主任王化云同志关于引江济黄设想的汇报后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第一次前瞻性地提出了南水北调的宏伟设想,从此拉开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大幕。1953年,毛泽东主席视察长江,对随行的长江水利委员会(简称“长委会”)主任林一山又一次提出南水北调的设想,并在地图上指出了汉江丹江口一带,设想从那里调水北上。1958年3月,毛泽东主席在党中央召开的成都会议上,再次提出引江、引汉济黄和引黄济卫问题。毛泽东主席的治水思路,不仅通盘考虑全国用水的现状和将来,而且思考改造大西北荒漠问题。在毛泽东主席看来,南水北调,改造沙漠,放舟海渤,才是雄心壮志。

1958年8月,中共中央在北戴河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并发出《关于水利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除了各地区进行的规划工作外,全国范围的较长远的水利规划,首先是以南水(主要指长江水系)北调为主要目的,即将江、淮、黄、汉、海各流域联系为统一的水利系统规划。”这是“南水北调”一词第一次见之于中央正式文献,也是一次书写共和国历史壮丽篇章的伟大决策。

(第二节)论证之路

毛泽东主席提出“南水北调”的伟大设想后,在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亲切关怀下,1952~1957年,黄委会提出了由通天河引水到黄河源的方案;长委会研究了从汉江丹江口引水济淮、济黄的方案,同时还研究了自三峡引水至丹江口的方案,从长江下游沿大运河调水的方案及从巢湖引水的方案。在1958年3月成都会议上,毛泽东主席说:“打开通天河、白龙江,借长江水济黄,丹江口引汉济黄,引黄济卫同北京连起来了。”1959年2月,中国科学院及水利电力部在北京召开了“西部地区南水北调考察研究工作会议”,确定南水北调的指导方针——“蓄调兼施,综合利用,统筹兼顾,南北两利,以有济无,以多补少,使水尽其用,地尽其利”。随着“大跃进”的开始,南水北调工作迎来了第一个高潮,在“大跃进”的狂热中,北方各省的水利规划都做得很大,因此当时西线南水北调的设计规模也很大,甚至提出了“开河十万里,引水五千亿”这样不切实际的设想,限于当时技术条件,西线调水准备采用人海战术,修建超高堆石坝、开盘山大渠,明显不切实际。随着“大跃进”高潮的降温,南水北调特别是西线工作也冷却了下来。但是这一时期的工作确定了南水北调工程的原则、格局,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直至目前大多数的南水北调方案仍未脱离那个时期勾勒出的框架;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科学地勘查了长江、黄河上游和澜沧江、怒江部分流域的水文、地理情况,取得了宝贵的科学资料,为此一些同志牺牲了生命,那段历史值得我们铭记。

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几十年中,南水北调工作几上几下,基本上是北方缺水加重则上,旱情暂时缓解则下。但是其间中央和地方水利部门做了大量的工作,在江苏地区已经实现了江水北调,并形成了黄委会负责西线、长委会负责中线、淮委会(全称“淮河水利委员会”)负责东线的局面。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持续干旱和工农业的发展,华北地区水荒严重、黄河断流、生态环境恶化。京津地区城市用水严重紧张,为此密云水库和官厅水库放弃河北与天津,专供首都北京用水,天津紧急建成引滦工程,随后为了缓解华北平原严重的城市水荒,又建设了引滦入唐、引青济秦、引黄济青等跨流域调水和其他城市供水工程。同时,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的重点也集中在向华北平原供水的中线和东线工程上。

1978年五届全国人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均提出要实施南水北调工程。1997年,在北京京西宾馆,国务院召开南水北调工程审查委员会常委会议,讨论《南水北调工程审查报告(送审稿)》。关于南水北调走哪条线,大家意见不一,上东线,上中线,会场上争论不休。一开始,大家各持己见,认为非此即彼。经过激烈讨论之后,规划布局得到彻底调整:东、中、西三条线并非“你存我亡”,而是实行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分步实施。

1999~2000年北方地区连续干旱,京津地区和山东半岛严重缺水,海河平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各界对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的严峻形势达成共识,迫切希望实施南水北调工程。2000年,中央决定分东、中、西三条线实施南水北调,朱镕基总理提出务必做到“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三先三后”原则,江泽民总书记也提出了“从长计议,全面考虑,科学选比,周密计划”的方针。2001年,中国向世界正式公布兴建酝酿达50年之久的南水北调工程。200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听取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汇报,审议并通过了经国务院同意的《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这个规划用了整整50载岁月,在这50年岁月中,共有5部委(局)、9省(直辖市)、24个不同领域的规划设计及科研单位、6000人次的知名专家、110多人次院士参与献计献策,召开100多次研讨会,对50多种规划方案进行了比选。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是跨学科、跨部门、跨地区综合研究的成果。

(第三节)应运而生

半个世纪以来,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对南水北调工程十分关心,高度重视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努力,在深入开展规划、设计和论证的基础上,凝聚了新中国几代工程技术人员的心血和智慧,形成了《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提出了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并反复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工程方案日趋成熟。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决定开工兴建南水北调工程。

2002年12月27日,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江苏省、山东省施工现场同时举行(见图1-1)。设在人民大会堂的主会场布置得隆重而简朴。上午10时,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典礼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开始。典礼由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主持。曾培炎首先宣读了国家主席江泽民的贺信。江泽民主席在贺信中说,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配置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事关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长远利益。他向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广大工程建设者表示诚挚的问候。

同类推荐
  • 月球的新姐妹:卫星(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月球的新姐妹:卫星(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刘芳主编的《月球的新姐妹——卫星》是“征服太空之路丛书”之一。《月球的新姐妹——卫星》讲述了:人造卫星;通信卫星;侦察卫星;导航卫星;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等内容。
  • 飞机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飞机的故事(征服太空之路丛书)

    《飞机的故事》是征服太空之路丛书之一,由刘芳编著。《飞机的故事》图文并茂,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向你展开一幅幅美丽的太空画面,让你在学到有关太空知识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独特的太空美,相信定会使你受益匪浅。现在就开始这次意义远的太空之旅吧。
  • 山西面制品加工技术

    山西面制品加工技术

    本书共分十一章,阐述了山西面制食品的历史文化、发展趋势、原辅料和加工方法。根据山西面食取材多样的特征分不同章节,详细介绍了以小麦粉、玉米面、荞麦面、莜麦面、高粱面、黍米面、马铃薯淀粉、豆面、糯米面等为主料的面食制品的原料与配方、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及产品特色。书中所述具体品种涵盖山西省各市县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食品,内容详尽,种类齐全。本书遵循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条理清晰,结构合理,易于理解,可供城乡居民家庭、面食加工企业、个体户加工作坊、食品餐饮以及商业等部门从业人员阅读参考。
热门推荐
  •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商代都城:殷墟(文化之美)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考古学和甲骨文所证实的都城遗址,即为殷墟。殷墟是一个王朝的缩影,它出土了大量以甲骨文、青铜器为代表的重要文化遗产,揭示了商代晚期的辉煌历史,也验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它所代表的殷商文明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华夏文明的形成奠定了良好基础。难怪郭沫若先生也感叹道:“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
  • 大无限降临

    大无限降临

    欧拉欧拉欧拉~!木大木大木大!从人类的赞歌就是勇气的赞歌开始,一个刚毕业的学生面临着抹杀的风险,带着一个看似不靠谱的系统,游历诸天,随着万界沦陷黑手穿越者联盟的出现,王雨所需要做的是,拯救世界!
  • 驱逐倭寇:戚继光

    驱逐倭寇: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汉族,山东登州人。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与俞大猷齐名。其父戚景通任漕运官员(今山东省微山县鲁桥镇)戚继光亦出生于此地。率军之日于浙、闽、粤沿海诸地抗击来犯倭寇,历十余年,大小八十余战,终于扫平倭寇之患,被现代中国誉为民族英雄,卒谥武毅。《中国文化知识读本·驱逐倭寇:戚继光》以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驱逐倭寇戚继光传奇的一生。
  • 外星灵之城市守护者

    外星灵之城市守护者

    一天,外星飞船降落到了地球,一个神秘的能量从外太空在不知不觉中带到了地球来,一些让常人所意想不到的事情也就紧接着发生了!
  • 北海道:旅日华人中篇小说集

    北海道:旅日华人中篇小说集

    内容介绍哈南编著的《北海道(旅日华人中篇小说集)》是一部旅日华人的中篇小说集。作者以海外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叙说了在日华人的生活,同时也描述了怎么也离不了的乡土和故国。《北海道》题材广泛,时空的跨度较大。比如写留学生,不写漫长东瀛路的艰辛,写他们站稳了脚跟之后所面对的茫然,以及与他们在日本出生的、日化了的孩子之间的“代沟”。比如写嫁给了日本人的她们,自以为把曾经有过的情感留在了国内,生活已经有了重中之重,可是没想到有时候那轻盈的一缕也会漂洋过海,成为不速之客。有时候是回国和在日本的生活穿插进行的,有时候则被国内变革的大潮所吸引,留连忘返。文化的融合与碰撞从来都是小说诞生的重要因素!
  • 快穿之逐梦人生

    快穿之逐梦人生

    每个人都有梦想,有梦就要去追,不畏惧……
  • 电视(《我们的四十年》原著)

    电视(《我们的四十年》原著)

    电视剧《我们的四十年》原著小说。肖家一台苏联产的“红宝石”电视让胡同里的人们提前领略到了电视的魔力,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大人们为了得到这件时髦的“宝贝”费尽心力。五大爷攒电视,结果攒出个“炸弹”;冯胜利提着陈年茅台走后门,却只换得关于抓阉的一句暗示……孩子们更是如痴如醉。冯胜利这辈人是幸运的,他们赶上了电视年代。冯都这一辈更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是第一代也是唯一一代电视人类。胡同里人们的生活就是我们的生活,《电视》里有大家共同的经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天磨玄奇

    天磨玄奇

    一串串有计划的征服,一场场野蛮与文明的较量,一次次神奇的遇险,一幕幕人心的诘问……读写交流QQ群:10473146
  • 一个人的哨卡

    一个人的哨卡

    18月31日晚上,天堂湾边防连连部通信员凌五斗终于下了决心,要对连长说,他不想当这个通信员了,他想去干点别的。小小的营区很静。军犬不时无聊地吠叫两声,声音散漫。发情的军马的嘶鸣让人心碎。军医程德全的二胡催人泪下。他小时候学过二胡演奏,开山时让人带了一把上来。他第一次拉《二泉映月》时把兵们眼睛拉潮了,指导员批评他“霏(靡)霏之音,扰乱军心”。他就只拉些革命的曲子了,全像火车吭哧吭哧勇往直前的那种。但不管什么曲子,只要用二胡拉出来,总带着哭音。如果说前一次拉的曲子像女人在呜呜咽咽伤心哭泣的话,其他的就像是一个男人在激昂地哭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