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5800000031

第31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4)

《旧五代史》据此评论道:自从郭威病死不到十年,而皇宋有了天下。看来这个关于"赵氏"的谶语还是应验了。于此可以知道"王者不死"这真是很真实的故实啊!

停兵澶州柴荣思社稷

现在,柴荣似乎没有将"赵氏合当为天子"与"点检作天子"联系起来思考。也许,这压根就是一个传说。但"点检作天子",分明就是说有个"殿前都点检"要做我大周的天子嘛!

我得解释一下"殿前都点检"。五代时,各朝都会选一些骁勇的士兵充任殿前诸班,为中央禁卫军。

与一般人理解的禁卫军或御林军不同,事实上这是一支常备野战军,虽然有部分士兵也充作京畿卫戍军人,也有部分充作亲兵,但大部属于国家正规军。后周太祖郭威时代,中央禁卫军只有侍卫亲军司。郭威在澶州称帝,也是侍卫亲军司出头出力。但郭威对此有足够敏感和警觉,他觉得应该分权制衡,于是另建殿前都指挥使司,分掌禁军,二司互不统领。在殿前司都指挥使之上,又设都点检,这是实际上的禁军最高司令官,在柴荣时代,这个最高司令是郭威的女婿张永德。

"点检作天子",这五个符咒般凶险的汉字,显然指向了张永德。韦囊事件不久,柴荣正在行军路上与将士们讨论怎么拿下幽州(今属北京),忽然生了重病,不得不班师回朝。据宋人徐度《却扫编》记载,柴荣退兵时,路过澶州(今属河南濮阳),忽然不再走,百官都无法见到他。

他自己待在行宫多日。他在干吗?

我猜想他就是在这个病重的日子里孤独地打量那只熟皮口袋。他应该有过决断的艰难。是否撤换张永德,成了一道政治难题。刚刚上任几年的大帝柴荣顿在澶州不动,有多少眼睛在觊觎东京汴梁的空虚?这个事件对行营中的文武官员构成了政治焦虑。但他们无人敢私自进入柴荣的行宫军帐。

正当内外惶恐之际,殿前都点检、澶州节度使张永德先生坦荡地走进大帐来见柴荣。他是柴荣的大舅哥,有这层亲戚关系,所以卫兵放行。

张永德带来了群臣的疑问。他说:"天下远未安定,京师空虚,四方诸侯正等着京师有变呢!现在澶州、汴梁相去甚远,陛下不马上回京安定人情,万一"有不可讳,奈宗庙何?""柴荣在病榻上看着他,然后问道:"谁让你来说这样一番话的?"张永德实言相告:"群臣之意皆愿如此--请陛下尽快返回京城。"柴荣静静地看着他,史称"熟视久之",最后叹一口气说:"我就知道你这话一定是别人教你来说的,难道你就不知道我的意思吗?但我看你小子这个"穷薄"相,哪里当得此事!"这番话并不费解,它透露了对张永德的失望。柴荣这时候不过三十七岁,张永德居然背着他跟臣下谈论"有不可讳!"简直跟咒他去死一般。这是没经过大脑,还是故意咒我?真的暗藏了什么机心吗?大帝柴荣对张永德有了厌恶。柴荣在行宫正在权衡利弊。他需要一个人慢慢想想"点检作天子"这五个汉字的魔法,也许并不一定"拿掉张永德",也许觉得即使张永德万一做了天子是不是也可以?--但这个张永德闯了进来,说了这么一番不伦不类的话。所谓"穷薄"说,已经预示了张永德不仅没有福分承继大统,甚至没有可能继续担任殿前都点检了!

从澶州到汴梁,周世宗在车辚辚马萧萧的行军路上,应该更深入地想过了这个问题。

有多少藩镇大员在将士的"拥戴"下做了皇上?他能够想到,本来没有机心要做皇上的太祖郭威,被士兵拥戴时,有人将一面军中黄色的战旗拼剪成"黄袍"给他披上后,郭威做了皇上。要是将士们也撕裂一面黄旗给你张永德披上,你是不是也要干那个活儿啊?

他一定会想到,二十三年前,那是后唐废帝清泰三年(936),还是后唐驸马的石敬瑭就篡夺了大位,做了后晋的皇上,而张永德是郭威的驸马……谁来替代张永德呢?他想到了两个人选:李重进、赵匡胤。

李重进与赵匡胤

李重进,时任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相当于禁军马步军总司令。赵匡胤,时任殿前都指挥使,相当于禁军诸班总指挥。张永德在未出任殿前都点检前,曾任殿前都指挥使,与时任侍卫司司令的李重进因为"互不统领",但又时时争功,所以已经积有多年矛盾。周世宗显德三年时,以李重进、张永德、赵匡胤为将军,讨伐江南。

李重进颇有战功,令南唐人十分恐惧。因为他面色黑黝,南唐人称他为"黑大王"。但张永德不服气,每次宴请将吏,都要谈论李重进的短处,后来竟乘着酒醉,编排故事说李重进"有奸谋",帐下将吏听后人人惊骇。张永德还不罢休,秘密派遣亲信通过驿传向柴荣汇报,胡说李重进的奸谋之情。周世宗不信,也不介意。二将当时俱握重兵,一旦火并,那可不是耍的!两军之间,因为将帅不合,人心不安,总担心会出事。但柴荣心安,似乎早已知道会有一个解决方案,断然不会出事。事实证明,柴荣实在是看明白了李重进。

果然,李重进做出了一个君子加男人的姿态,他从驻地单骑几十里直入永德帐中,招呼着硬要喝一杯,并亲自给永德斟酒,而后从容言道:"吾与公皆国家肺腑,相与戮力,同奖王室,公何疑我之深也!"我与你都是国家心腹,自己人,正应同心同力扶助王室,你干吗跟我有这么深的疑忌,过不去?

李重进此举很像春秋或战国时期的"士行",很像一代名相蔺相如,临难不苟,磊落、光明,以公室为重。张永德也应该有名将廉颇的古风,一时为李重进的"士行"所感动。史称张永德"意解",于是"二军皆安"。

此事很快有了江湖传闻。后唐主李璟知道此事后,还以为可以借机收买将才,秘密让人带了"蜡书"给李重进,许以高官厚禄,邀请他背后周之主,求南唐之荣。李璟此举并非发昏。他知道郭威没有自己的儿子,他的儿子在内乱中全部被汉隐帝杀死,所以郭威之后,郭威的姐姐福庆长公主的儿子,郭威的外甥李重进,郭威的女儿寿安公主的丈夫,郭威的驸马女婿张永德,郭威的太太柴皇后兄弟的儿子,郭威的内侄柴荣,都是有资格入继大统的人物。现在柴荣称帝,那俩人能服气吗?所以,李璟来拉拢李重进了。

但李重进毫不动心,马上将此事上表告诉周世宗。柴荣也应该能够想起五年前的高平之战。初战时,后周左翼大将樊爱能、何徽率众逃遁,左翼溃散。此际,前军、中军、右翼,军心摇动与否,正在一瞬间。而李重进的右翼勒兵不动,静如林立。当李重进觉得时机成熟,呼啸一声,率部下冲锋时,整个右翼,动如山倒,瞬间形成一个无可抵御的铁血锋面。随后,周世宗亲自率卫兵合势,大将向训和慕容延钊,都听柴荣调度直击而进。一时周师复振,这才打败北汉刘崇。

李重进在大军左翼溃逃之际的镇定,在当时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势下居功甚伟,它以一种泰然之姿稳定了军心。就是从那时以后,李重进得到重用,以功领忠武军(今河南许昌)节度,后来又改归德军(今河南商丘)节度兼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

周世宗应该能看懂李重进的士行与忠诚。赵匡胤,则在高平之战中,当机立断,置个人安危于不顾,更置上下名分于不顾,居然直接指挥上级张永德,排兵布阵,挽狂澜于既倒,令溃散中的周军左翼重新结阵,拯救了大周的战场命运。

柴荣像所有的明君一样,对属下的士行和忠诚极为看重。他认为李重进和赵匡胤都不乏士行和忠诚。

而老赵与周太祖无亲无故……柴荣也许会思考:这个皮囊自京师而来,应该是受人指使,显然在中伤张永德。如果此事是人为,谁最有可能?会不会是李重进?

"点检作天子"

想当初,郭威病重传位之际,这三人都有资格和机会"入继大统",郭威因与柴皇后情深义重,将皇位传给了柴荣。并特意召李重进受顾命,令他当场下拜柴荣。这就等于做了一个仪式:以此而定君臣之分。

按照"阴谋论"的逻辑,这个凶悍的黑大个子李重进很可能对柴荣构成一种莫名的压力。如果柴荣有疑心,应该能怀疑到李重进。按照利益最大原则,李重进是最有可能在熟皮口袋上动此手脚的人物……但从后来的事实可以看到,柴荣没有动李重进。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这个熟皮口袋的来历。

也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柴荣看到这个熟皮口袋之后的追问。现在能知道的是:柴荣决计要与命运做一次豪赌。当柴荣试图进入博弈状态时,我能体会到柴荣感到了破译命运符码的恐惧与快感。柴荣应该有过不眠之夜。但他也应该在病中,在一个清醒的时刻做出了决断:

撤掉张永德,免去他殿前都点检之职!但是谁来替补这个空缺呢?李重进还是赵匡胤?他艰难地选择了赵匡胤。养父郭威告诉他的"赵氏合当为天子"的谶语,在此际没有警醒柴荣,虽然柴荣应该知道这件事。但他还是免去了张永德"殿前都点检"而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

这是什么意思?如果这些记录都是真实的,柴荣的这个决定就是不可理解的,除非他心甘情愿要将后周社稷拱手让给老赵。所以,我倾向于认为:如果郭威讲述的那个谶语是真实的,那么此时柴荣所做的这个决定就是昏聩的;如果柴荣这个决定是深思熟虑的,那当初郭威讲述的谶语就是不真实的,《旧五代史》记录了一个虚假事件。

为何选择赵匡胤?今天已经没有铁板钉钉的理由。也许柴荣确实对李重进有了猜疑?也许是因为那一场高平之战中老赵的出色表现?也许是因为老赵与后周没有亲戚关系,让柴荣更放心?也许是因为他更多地感到了老赵的德才兼备?也许仅仅因为--史家所乐于讲述的--天命所归?

历史在此出现了纵横交错的逻辑,各种逻辑……但是我知道一个有趣的说法:某事发生之前,会有数不清的可能性,总有一种会成为事实。一旦有了某种事实,其他的可能性全都走向了虚无,不存在了。

回到京师,大帝柴荣就带着病躯下诏,宣布了他那个艰难的决定:免去张永德的官职,赵匡胤则由原先的义成军(今河南滑县)节度使改为忠武军节度使,由检校太保改为检校太傅,由殿前都指挥使改为殿前都点检。

就在这一时刻,历史出现了拐点。纷乱复杂的五代十国行将结束,一个空前繁荣的大宋帝国开始浮出历史地平线。而这个机遇,始于那个奇异的"韦囊",那个"熟皮口袋"。

它从哪里来呢?是谁制造了它呢?这是一个真实的事件还是后人虚构的呢?检索历史记录,似没有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我倾向于认为:这个小小的熟皮口袋,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小事件之一。现在,我所见到的宋史研究者,还没有人来研究这个熟皮口袋。但我知道,它应该被研究。从物质的形态进入历史,已经早有先例,何况,它改变了历史。

历史来看,几乎所有的谶语都在"应验",即使知道这个谶语对自己不利,事先做了防备,它还是要应验。数不清的历史记录,都在呈现着这个多少有点惊悚的故实,真假莫辨。

《宋史·太祖本纪》记录了这个韦囊:世宗在道,阅四方文书,得韦囊,中有木三尺余,题云"点检作天子",异之。时张永德为点检。世宗不豫,还京师,拜太祖(赵匡胤)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以代永德。

周世宗在行军路上,阅览四方传来的文书,得到一个熟皮口袋,内中有一块三尺多长的木板,上面写着"点检作天子"五个字。世宗很奇怪。当时张永德正在做殿前都点检。到了世宗病重,回到京师开封以后,就拜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用来代替张永德。

"点检作天子",这个神秘的谶语成为老赵的"龙兴之兆"。

同类推荐
  • 明末黑太子

    明末黑太子

    崇祯十二年,即公元1639年,奸相主政,党争不断,勋贵贪腐,藩王暴敛,国库告罄,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边塞危急,风卷狼烟,强虏铁蹄,频频叩关,朝廷兢惧,社稷将倾,最后一个汉家王朝行将覆灭……
  • 明末一把刀

    明末一把刀

    公元1620,杨天穿了,穿到汉文明将要陷入三百年黑暗时期的混乱时代,一开始他只想活下去,可这狗日的世道不让他好好活,人多少是自私的,他得好好活下去,慢慢的,他有了野心,鞑子,建奴,补药碧莲的岛国,不破不立,烂到根子里的朝堂,且看他如何持着手中刀,斩灭一切魑魑魅魅,让我汉文明继续耸立在世界之巅。作者:我汉家儿郎,缺的历来都不是什么金手指,而是一个舞台,一个可以仰望天空的舞台。
  • 大唐第一异姓王

    大唐第一异姓王

    作为一个天才,10岁读完小学,14岁进去科大少年班。却因一次实验意外穿越,看懵懂无知的天才少年如何玩转大唐,纵横贞观,成为大唐唯一的异姓王!
  •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从一场运动(“五四”那天广场上的学生运动)、一份杂志(《新青年》)、一位校长(蔡元培)、一册文章(《章太炎的白话文》)及一本诗集(胡适《尝试集》)入手,谈论“五四”新文化运动。作者借鉴新历史主义的研究方法,借助若干意味深长的细节、断片、个案,来钩稽并重建历史,强调是晚清与"五四"两代人的共谋与合力,才完成了中国文化从古典到现代的转型。全书史料的钩稽与细节的描述相映成趣,读者不难在这两者的张力中间深切体会"五四"那代人所处的历史语境、政治立场、文化趣味及学术思路,读来饶有趣味。
  • 那朝

    那朝

    一个原本在三流大学混吃等死的毁容学生,因为一场手术事故莫名其妙来到了...这是什么朝代?不知道?那就叫那个朝代吧...一心想回家,但可能吗?在陌生的朝代同样混吃等死梦中回家,还是...自己建造一个家?看男主在新世界的生活、奋斗、争夺。“不忘初心,不忘本心。”
热门推荐
  • 现代人家常菜

    现代人家常菜

    《现代人家常菜》邀请知名营养专家对每一种食材的保健功效都做了准确的定位,并对食材间的搭配、特殊人群的饮食宜忌以及各种常见病的饮食宜忌都做了简要介绍,能指导读者针对个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各种食材,烹制健康美味的菜肴。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四爷的青梅福晋

    四爷的青梅福晋

    【架空清朝,青梅竹马,1v1】一朝穿越,她竟成了佟佳习梨,孝懿皇后那个早夭的侄女。一场樱花树下的邂逅,习梨见到了那个英姿勃发的胤禛。从那天开始,习梨的日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六岁那年:“习梨喜欢玉兰,我要在院子里种满玉兰。”十岁那年:“在胤禛心目中,习梨是这个世上最美的姑娘。”十四岁那年:“胤禛要娶习梨,做这一世唯一的福晋。”四十岁那年,习梨成为了紫禁城中偌大的后宫中唯一的妃嫔,唯一的皇后。一生一世一双人,只要你佟佳习梨想要的,我爱新觉罗胤禛拼尽全力都会给。
  • 医方考

    医方考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侠迹

    侠迹

    坚毅抉择,锻造一段传奇人生;行走江湖,谈笑一场刀光剑影;恩怨情仇,谱写一曲传奇诗歌。
  • 总裁的外遇

    总裁的外遇

    结婚一年多,她以为他对自己不冷不热,但多少有些感情的。可是,当她检查出自己有了身孕,正想要跟他坦言的时候,他忽然将离婚协议书推到了她面前。她握着黑色签字笔,手微微颤抖,咬紧牙关,一笔一划勾勒好自己的名字,可惜不够端正,歪歪斜斜的,像毛毛虫一般,真够丑的。签完字在街上晃荡,她发现原来他也是可以这般地温柔,他也会等人,但对象却不是自己,而是另外的女人。一年多的婚姻,最终还是抵不过他过往青梅竹马恋人的归来。曾经的开始,如今的结束,都由着他一手掌控。三年后,在他的订婚宴上,他发现她牵着一个小女孩,挺着一个大腹便便的肚子,巧笑倩兮地被拥在他同母异父的弟弟的怀中。他哭了,虽然没有一滴眼泪,可是他是真的哭了。“三年前,你为他流产,三年后你又有了身孕,而我,到现在还不知道那个天杀的男人是谁?”他怒吼,喊得撕心裂肺。人生如戏,戏如人生,恍然若梦,梦里不知身是客。镜中月水中花,万丈红尘皆勘破。
  • 医女为君故

    医女为君故

    她是神医之女,医术了得。偶然之下救了他,却也丢了一颗心。原以为从此形同陌路,谁曾想造化弄人,原来他们从前竟是青梅竹马。本想全身而退,但是看到他为自己奋不顾身那一瞬间,她的心再次动摇了。命运总是曲折离奇,他失忆了,什么都记得,唯独忘了她。
  • 我不是工具

    我不是工具

    审讯室里。栾警官经过审讯,对案情已了如指掌:此犯必须严惩!他是那种恶贯满盈、又死硬到底、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者之一。于是,他便拧紧笔帽,合上案卷,刚想起身,忽觉言犹未尽,又紧盯着翘着二郎腿、坐在对面的犯罪嫌疑人,就沉默了一会儿,问道:“王强,你在杀人越货、谋财害命之中,为什么从一开始,就要把一个单纯善良的女子,推上绝路,难道,你就没有一点点良心的自责吗?”“没有。”王强平静地说。
  • 乱世青藤录

    乱世青藤录

    一朝睁眼,忘却前尘。她小心翼翼,步步为营。层出不穷的困难,接踵而至的灾祸,究竟是谁在背后推波助澜?是天意,还是人为?她只想生活平静,亲人平安,她,有错吗?好!既然不让我好过,我定不让你活!不管幕后黑手是谁,就算是天!她也要捅出个窟窿来!只是……为什么在她跌入泥潭,砥砺前行时,有个人拉她一把?为什么在她身陷囹圄,迷茫困惑时,有个人给她指条明路?听说…帮助她的,是同一个人!听说…好像是个大人物呢!还听说…就是她身边这只赶也赶不走,甩也甩不掉,时不时乱吃飞醋的粘人精!!!
  • 法律人的理性与沉思

    法律人的理性与沉思

    张军教授这本法学随笔共分为八辑:“文化之思”、“立法之辨”、“规则之治”、“执法之道”、“司法之功”、“守法之悟”、“社会之维”和“随心之笔”,汇集了作者多年执著的思考和心灵的激荡,在转型社会法治意识普遍不高且误区重重的今天殊为可贵。透过这本随笔文集可见作者宽厚的生活体验和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作者的研究视野和思维跨度较大,对现象和问题的分析不是就事论事。撰写这样的随笔要求作者必须具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专业资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