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58400000006

第6章 人们为什么愿意为他们喜欢的人做事——行为心理学

乘电梯时,人为什么总是往上看

在我们的心里,都藏着个不想让人进入的秘密花园。

每次乘坐电梯的时候,你的目光放在哪里呢?仔细回想,应该是保持同一个姿势,那就是仰头看着跳动的数字。不仅如此,你环顾一下周围,可以发现大家都神色淡漠,而目光出奇的一致。

为什么在电梯等拥挤的公共场所,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往上看呢?这是由心理空间导致的。心理空间通俗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私人空间,指的是每个人有属于自己的不被任何人了解、知道的个人空间。一般大家理解的私人空间可能是指房间、日记等隐私内容,但人内心某一角落也属于私人空间的范畴,心理学上称其为心理空间。

在电梯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超越了个体的私人空间范围,也就是说互相进入了对方的私人空间,所以会感到不舒服。向上看并非数字有什么神奇的魔力,能吸引我们的目光,只是为了尽快逃离电梯这个狭小的、侵犯了我们私人空间的空间。

另外,乘电梯的时候向上看,看着跳跃的数字,心里能感到电梯是在移动的,这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们等待的焦虑。

心理空间说白了就是一种安全感,而追求安全感是人的一种本能。当有人闯入我们的心理空间,我们觉得受到侵犯的时候,就会产生不安、焦虑感,并想办法尽快摆脱这种不好的感觉。研究表明,活泼开朗、爱和人打交道的人心理空间大,而那些沉默不安、不合群的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强烈,他们的心理空间肯定小。心理空间也随环境变化,夜晚一个人走在僻静的小巷,很远的动静就会让我们产生不安感。

了解了一些有关心理空间的知识,我们就不难理解人们在各种公共场合的行为了。出于自我防卫的本能,我们会尽量和他人保持距离,不让他们进入自己的心理空间,以免产生不安感。即使已经互相进入了心理空间,也会采取其他行为来缓解不安。而进入青春期的青少年更需要一定的私人空间,不仅包括独立的房间、上锁的日记,当然还有一个不容别人进入、窥探的心灵秘密花园。

附:如何测量你的心理空间

当你和一个陌生人搭电梯时,这时你会有何反应?

A.和对方搭讪

B.保持微笑,等对方开口,再跟他讲话

C.面无表情,盯着电梯楼层灯

D.双手抱胸,头朝下看着地板

参考答案:

A.和对方搭讪

在封闭的空间会和对方搭讪的人,心理空间比一般人大,对人的恐惧度也比较小。由于你的私人心理空间比一般人要大,或许整个电梯都是你的个人领域,所以你会觉得很舒坦,很有安全感,像是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因此,你会把对方当作是客人一样地招待。这种人对人的信心总是比较多一点,很适合公关的工作。不过,万一遇到闷不吭声的人就难堪了,搞不好人家会以为你是神经病。

B.保持微笑,等对方开口,再跟他讲话

你的私人心理空间是属于比较正常的范围,大概是自己身体周围五十公分左右的圆区。你不会扩展自己的心理空间,因此对方如果是在你的私人熟悉领域外,你就会觉得不太敢去招惹对方。因为,在你的个人领域内的空间,你会觉得很有信心,一旦超出了这个范围,你就会觉得力有未逮,自信心也相对减低;不过,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你觉得个人领域之外的空间,是属于他人的空间或是公共空间,所以,不会主动去侵入别人的身体领域,主动地去和别人搭讪。但是,你也不排除和别人对话的可能,只要有人主动和你说话,你也会跟对方应对。

C.面无表情,盯着电梯楼层灯

你的私人心理空间比较狭窄,如果不熟的人太接近你,超过了你的安全距离,你就会感到不舒服。而这里的个人领域,是指个人的自信心所拓展出来的范围,是代表自己可以掌握的领域。而你之所以会选这个答案,很有可能是防卫距离比一般人大,而个人领域却比一般人来得小的缘故。总之,你是一个自我安全领域很窄,自我防卫系统比较强烈和敏感的人。

D.双手抱胸,头朝下看着地板

你是个私人心理空间极端狭小的人,也就是说在公众场所,你是个对自己极端没有信心的人,而且是有很大的不安和恐惧,甚至有点自我封闭的倾向,所以你才会双手抱胸,流露一副急于保护自己的下意识动作。而你的低头动作,更是暗示了你不想和外界沟通,也不想和任何人面对面,这是一种自闭心态。这些心态和心理对你来讲,是非常不利的,因为你愈是退缩、封闭,就会招来更多的危机,一有危机,你就更封闭,谁也不相信。

见到有困难的人,为什么不愿出手相救

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某日午夜,在美国纽约郊外某公寓前,一位妇女在结束酒吧工作回家的路上遭到歹徒袭击。当时她绝望地喊叫:“有人要杀人啦!救命!救命!”听到叫喊声,附近居民都亮起了灯,打开了窗户,凶手吓跑了。当一切恢复平静后,凶手又返回作案。当她又喊叫时,附近的居民又亮起了灯,凶手逃跑了。当她认为已经无事,回到自己家楼上时,凶手又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将她杀死在楼梯上。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她大声呼救,她的邻居中至少有38位听到呼救声到窗前观看,但无一人来救她,甚至无一人打电话报警。当时这件事引起纽约社会的轰动,也引起了社会心理学工作者的思考。

为什么人们会如此冷漠,见死不救呢?心理学家将这种有众多旁观者在场却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现象,也叫旁观者现象。他们认为,恰恰是因为旁观者在场,削弱了人们的助人行为。在某个需要帮助的情境,如果单个个体在场,他会有很强的责任感,会积极做出助人行为,而旁观者越多,助人行为越少。这是因为我们都希望能少分担一点责任,心里想着即使自己不出手相助,也应该会有人会伸出援手,从而导致责任的分散——如果只有1个旁观者,他助人的责任是100%;2个旁观者在场,每个人就承担50%的责任;如果有10个旁观者,每个人就只承担10%的责任。每个人都减少了帮助的责任,而个体却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不要采取行动,就很容易等待别人提供帮助或互相推托。

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的实验证明了旁观者现象的存在。他们让72名不明真相的参与者分别以一对一和四对一的方式与一个假扮的癫痫病患者保持距离,并利用对讲机讲话,在通话过程中,假扮的癫痫症患者会忽然大喊救命。这时观察参与者会作何反应。他们事先知道自己是一对一还是四对一的形式。事后统计结果显示:一对一通话组,有85%的人冲出工作间去报告病人发病;而四对一通话组只有31%的人采取了行动!

和成人的这种心理相反,儿童的助人行为却因为有其他人在场而增加了。心理学家斯陶布发现,儿童单独在场时,有31.8%会出现助人行为,而两人在场时,上升至61.8%。可能是因为其他人的在场减少了儿童的恐惧感,从而做出助人行为。

除了责任分散这个重要因素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影响了人们的助人行为。比如说,榜样的作用。旁观者的在场除了能使人们感到责任分散、犹豫不决外,也能起榜样的作用。大街上,此时有一个陌生人突然发病,如果有一个人即时出手相助,并拨打120急救电话,其他路人肯定也会停下脚步,给予帮助。另外,情境的模糊性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行为——个体不确定发生了什么事,是不是需要自己提供帮助的时候,往往会退缩。如一项实验中,一个油漆工人站在梯子上,他的正上方是一副巨大的广告牌,被试者能透过窗户看到这名工人。不久之后,被试者都听到重物落下的巨大声响,跑出来一看,发现是广告牌掉落了,只有29%的被试跑过去帮助他。但是在另一情景中,油漆工呼唤大家去帮助他,这时有81%的被试者会出手相助。可见,减少情境的模糊性,能增加助人行为。

心理学家们还发现,一些外部因素诸如天气、社区大小、被助人特点、性别等都能影响助人行为。微风拂面的晚上,司机愿意让人搭顺风车;风雨交加的晚上,他们赶着回家而无暇顾及需要帮助的路人。小城镇的人生活节奏慢,热心肠,比起匆匆忙忙的都市人群,更愿意表现自己的爱心。而那些看起来弱小、善良、有吸引力的人,更能得到他人的帮助,尤其是漂亮的女性。研究发现,男性的助人倾向受性别的影响,尤其当对方是年轻漂亮的女性时;而女性的助人倾向不受性别的影响。

由此可见,人们不愿意出手相助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于道德的沦丧、人性的冷漠,因为影响我们助人行为的因素很多,在不同的场合、情境,针对不同的对象,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不同。但是,我们还是应该有一定的责任感,最好别因为责任的分散导致救助的不及时,而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人为什么喜欢跟风

生活中的乐队车效应随处可见。

据新闻媒体报道,2010年伊始,一部好莱坞大片《阿凡达》彻底点燃了影迷的兴奋点。全国各地的影院都爆满,排队买《阿凡达》电影票已经成为众白领的“心头大事”。而且影迷们的追求不满足于2D、3D版《阿凡达》,都想一睹IMAX3D版的风采。因为上海和平影都是长三角地区唯一可看IMAX3D版《阿凡达》的影院,各路影迷几乎要将和平影都“吃掉”,疯狂的影迷甚至凌晨四五点就赶到影院排队——在春节还有一个多月到来之际,一部《阿凡达》却一不小心预演了“春运购票潮”。有影迷表示:“人家都说IMAX3D版好看,我们当然想看了,不看是件多没面子的事儿啊。要不人家问起来,都不知道和人家聊什么,现在满城都在谈论《阿凡达》。”甚至,有影迷为了一睹IMAX3D版《阿凡达》的风采,跨城市看片,从各地奔赴上海。由于大家的蜂拥追捧,票价也水涨船高,甚至一票难求。

这个现象反映了人们这样一种心理:别人都看了,我不看岂不是很落后,这就是乐队车效应。“乐队车效应”这个词最早来自于经济学领域,由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提出,他将经济繁荣时推动资产价格上升的现象描述成乐队车效应。当经济的繁荣推动股价上升时,跟风的投资者们开始一窝蜂涌入股市,促使股市的行情飙升,最后,股票的价格上升到一个无法控制的地步,股票市场预期发生逆转,导致价格崩溃,股市崩盘。就像队伍游行时开在最前面、载着演奏乐队的汽车,在它的带领下,人们情绪激昂,气氛高涨,不由自主想加入游行的队伍,跟着队伍前进。而或许一开始你并不想参与这个游行。

生活中的乐队车效应随处可见。一种本来不好吃的东西,如果大家都说好吃,你可能也就跟着附和了;一首感觉平平的歌,大家都说好听,你可能也会忍不住称赞它。就好像是小时候玩游戏时要选边站,我们都会选择能赢的一方。商家的炒作就是根据人们的这种心态来进行的,集中宣传某种产品,制造很火爆的场面,吸引消费者的捧场。

与乐队车效应相反的还有一种心理效应,即支持弱者效应——人之初,性本善,人性善论者认为同情弱者是人的本能。生活中,同情弱者也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心态。比如,同情贫困地区的孩子,所以我们有希望工程;同情地震灾民,所以我们积极捐款捐物;同情街头的乞讨者,所以我们忍不住驻足关心。同情心是自我感受的一部分,人有把他人的感受想象成自己经受时的情况,而且感同身受的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很容易被感动,有些人则不容易。看电视的时候,有些人常常因为故事情节、人物的悲惨遭遇而感动落泪,有些人却毫无感觉。

人性恶论的观点则认为我们同情弱者的心理不是与生俱来的,他们反对人性本善的说法,认为人性是自私的,同情弱者只是发现他们比我们弱,无法对我们造成危险,所以才同情。而一旦他们变强了,就会停止救助。尽管这两种观点从完全不同的角度阐述了我们同情弱者行为的本质,但不管怎样,面对一个落后的队伍,我们还是会忍不住为他加油鼓劲。

那么,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心理效应,人们是如何表现的呢?一般情况下,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使用乐队车效应和支持弱者效应。在涉及自身利益的时候,多会表现乐队车效应,站在有利于自己的一边,这样不仅可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感,还能得到利益。而对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则会产生支持弱者效应,站在弱者的一边。

但是不能盲目跟风,产生乐队车效应的时候,应该停下来,仔细思考一下,这是不是自己真的需要的,真的与自己的能力相符,不能因为面子而跟风。

人们为什么愿意为他们喜欢的人做事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第一名将吴起有一次率领魏军攻打中山国。他巡视军营的时候发现有一个士兵身上长了毒疮,疼痛难忍,吴起毫不犹豫地俯下身子,为这位士兵将毒疮里的脓血一口一口吸出来。事情传到这位士兵母亲的耳朵里,她大哭不止。旁人问她:“你儿子只是一名普通士兵,将军为他吸脓血,本该是一件光荣的事情啊,为什么要哭呢?”他母亲回答:“你有所不知。几年前吴将军也为他父亲吸过脓血,结果他父亲临死也不退缩,最后战死沙场。如今又为他吸,真不知道他要死在哪里了。”正是因为有对下属的一片真心,吴起的军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最终成功拿下很多战役。

人们总是愿意为他们喜欢的人做事。故事里的父子就是这样,吴将军是他们爱戴的将领,所以,他们为了吴将军愿意赴汤蹈火,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最早提出这个理论的是美国管理学家瑟夫·吉尔伯特,他认为每个人都愿意为自己中意的人做事,而且往往会任劳任怨,不计较得失。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所谓“喜欢原则”。我们总有一种倾向,愿意去帮助那些自己喜欢的人,同时也赞同他们的观点。一般来说,人们在知道有人喜欢自己之后,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心理压力,要去回报他人的喜欢。正是出于这种心理,我们会不自觉地心甘情愿为喜欢的人做事。谈恋爱的时候,男生为了心爱的女友鞍前马后,乐此不疲;工作的时候,因为上司的一句称赞,加班加点而不觉辛苦,都是出于对喜欢的回报心理。

美国著名女企业家玫琳·凯曾说过:“世界上有两件东西比金钱和性更为人们所需——认可与赞美。”也就是说,金钱的力量不是万能的,人心所向才是成功的关键,适当的赞美和认可,能弥补金钱的不足。

依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来看,生理和安全需要只是最基本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实现才是我们所最终追求的高级需求,每一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感,也渴望被尊重、被认可。有一个小伙子在公司里干的是最不起眼的清洁工工作,有一次歹徒闯进公司试图抢劫,只有他不顾一切和歹徒殊死搏斗。事后被问起原因,他的答案更是平淡无奇却又发人深省:“因为董事长总会夸我地扫得很干净。”就是这么一句简简单单的话,却有如此大的力量,能让这位小伙子忘了危险,拼了性命。领导对下属的一句真诚赞美,就能使他们得到莫大的满足,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潜力,让他们努力工作。这比任何物质奖励都更让人激动。

那些外表美丽的人能赢得他人的喜欢,所以,人们总是对美女很偏爱。可是,如果一个人的言行举止给他人传递的全是善意,时时刻刻为他人着想,时时刻刻关心、宽容他人,这样的人会比美女更受到大家的喜爱。你可以发现,那些有很多朋友、受大家喜爱的人,都不是自私、自我的,他们能时刻照顾到朋友的感受,尊重、关心周围的人。这样的人,自然也会得到大家同样的关心和回报。

下级与上级之间也是一样。下级对上级领导的评价,除了他对下属的关心外,可能还包括他作为领袖的责任承担能力。一个敢作敢为、有担当的领导,能让下属产生信任感和凝聚力,下属也会积极承担起自己应承担的责任,让领导放心。领导表面上把责任揽在了自己身上,会承担一定的风险和损失,但实际上却能换来下属更强的信任感。

结合各种社会生活现象,我们了解了喜欢原则是怎么一回事。人们喜欢为他们喜欢的人做事,实际上是出于喜欢回报的心理,也是为了满足自我被尊重、被认可的需要。

想让自己被更多人喜欢,想让一个企业更有活力、更有凝聚力吗?那就别吝啬你的赞美和鼓励,多从人性的角度出发,给予他人多一些喜欢和关注,他们自然会回报你同样多的喜欢和关注。

人做事的积极性是由需要所决定的

需要的程度越高,积极性就越强。

马斯洛是美国杰出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个体成长与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而动机是由多种不同性质的需要所组成的。用苏联心理学家乌兹纳泽的话说,就是人们在做某件事的时候,表面的积极性所体现的是内在的动机,而动机则必然是由需要引发的。简而言之,没有需要,根本谈不上积极性。这被称为乌兹纳泽定律。

乌兹纳泽定律给人的重要启发是,要想调动起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一定要激发起人们相关的需要。三十六计中有一计叫作美人计,美人计的运用就是出于人们喜好美色的动机,而在当今商业营销中,商家使出浑身解数进行各种各样的宣传和广告活动,其意图就在于激发潜在消费者的心理需要,使其产生一种强烈的占有欲望,禁不住诱惑地去购买该种产品或服务,从而商家也就达到了赢利的目的。

有一家中国公司投资于东南亚的某个地区,管理人员发现所雇用的当地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总是不高,于是决定采取提高工资的办法来激励员工,可是工资提高之后却发现,人们的工作热情非但没有上升,反而用于工作的时间更少了。原来,在当地的人们看来,工作只是为了挣到足够的钱来生活,当工资提高之后,用较短的时间就能获得可供生活之用的收入,那么,他们一旦获得了够用的钱就会停止工作而去享受生活,却不会为了挣取更多的钱而牺牲掉用于生活和休息的时间。在他们的头脑中是没有攒大钱这个观念的,也就是没有挣更多的钱存起来留待以后使用的这种需要,因此,通过加薪这种办法来激励他们是没有效果的。这说明管理人员所下的药并没有对症,没有看清能够引发当地员工积极性的真正需要是什么。

当然,人的需要也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层面的,并且越是精神层面的需要越能调动人的积极性。人生的最高需要应当是追求自我的实现,这也应当是每一个生命的终极指向。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不同的层次,由低到高可划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是人的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需要,它的满足是人得以维持生命的基础。

安全的需要:比生理需要较高一级,每个人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需要安全的保障。

归属与爱的需要:又称为社交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亲人、朋友与社会的关怀、爱护和理解的需要,这种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与个人的性格、经历、民族、生活区域、生活习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归属与爱的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但又是影响重大的。

尊重的需要:这种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程度的满足就可以为个人带来强大的动力。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等级的需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自我实现需要与前几种需要不同的是,它是一种创造的需要。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会竭尽所能,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工作与生活中,使自己的人生趋于完美。

在需要层次中,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而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属于高级需要。人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其中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动力。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并且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总是由低级趋向于高级的。需要的程度越高,积极性就越强。

马斯洛还认为,在人自我实现的创造性过程中,会产生出一种所谓的“高峰体验”的情感,高峰体验是人的心理最为激动的时刻,是人的存在的最高尚、最完美、最和谐的状态,人在这时会体验到一种欣喜若狂、如醉如痴的感觉。

纵观历史,我们会发现,心怀远大的志向是杰出人物的一项共有的品质,而胸无大志的人则往往不为他人所看重,因为没有高远的志向,就意味着缺乏做事的动机。内心之中没有强烈的成功需要,就会导致一个人做事的态度流于敷衍,缺乏积极的进取心,因而也就难以有所成就。

人们是怎样寻求心理平衡的

人们总是倾向于求得内心的和谐与平衡。

人们把《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称之为“阿Q精神”。鲁迅先生正是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淋漓尽致的描绘,表明这种精神病症普遍存在于“国人灵魂”中。鲁迅先生的本意自然是对此进行批判。

然而,抛开鲁迅先生所要批判的国民劣根性,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适当的阿Q精神很大程度上对人的心理健康是有好处的。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不自觉地寻求精神胜利、自我安慰的倾向。

心理学家布莱姆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来一些孩子,说有一些糖果给他们吃,他们可以在两种糖果中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一种,可是布莱姆与孩子们说完这话就离开了。然后他的助手出现在孩子们面前。但是,助手并没有像布莱姆所说的那样做,他只是任意地将一种糖果发给每一个孩子,而不是让孩子们自己来挑选糖果。这一过程结束后,布莱姆再次现身。通过与孩子们的谈话,他了解到,孩子们原本评价说自己是喜欢某种糖果的,但是当他们被强行塞给另一种不那么喜欢的糖果之后,他们的看法改变了,认为原来自己喜欢的糖果不好看或者不好吃了。

造成这种态度改变的原因是,本来孩子们预期自己可以选择喜欢的糖果,结果当他们发现实际上并不如此的时候,就会感到自己被加上了一种额外的束缚,于是产生了一种逆反的心理,也就是心情会很不愉快,这时,他们就需要调节自己的态度,以解除这种心理上的不满,认为自己原来所喜欢的那种糖果其实也并非真的喜欢,而自己现在得到的这种也未必就不好。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获得心理上的平衡,从而消除了负面的情绪。在这一过程中,孩子们重新建构了自己对糖果的看法,这在心理学上被归结为“态度转变理论”。

心理学家认为,平衡与和谐的状态是人们心理的需要,这种心理状态意味着人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需要有一种一致性。也就是说,自己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对于自己是有利的。可是当事情与此相反时,也就是出现了对自己不利的情况或者是发现自己的所做所为并不符合道理,这时就会对自己的态度进行调整,通过改变态度来重新获得心理上的平衡和认知上的一致。

人们通常从三方面进行调整:

第一,改变行为,使自己的行为符合自己的认知。

一个正处于准备期末考试的紧张时期的学生却沉迷于网络,他意识到将时间过多地花费在网络上会影响考试成绩,也就是说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认知是相违背的,这时,如果自己果断地暂时离开网络,而集中精力准备考试,那么,他就是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获得了心理上的和谐。

第二,改变认知,使自己的认知符合自己的行为。

如同前例,这个学生并不能够使自己从网络的沉溺中脱离出来,自身的行为并没有改变,但是他可以认为,上网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从而会更有利于复习,那么,他就是通过改变认知的方式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的。

第三,引进新的认知元素。

同上面的例子,这个学生既没有放弃上网,也并不认为上网是一种放松的方式,但是他发现,可以将上网与学习结合起来,可以在网络上查阅一些相关的学习资料,利用网络资源来辅助自己的学习,那么,他就是通过引进新的认知元素的方式来使自己的行为与认知相符合的。

人人都爱表现自己

每一个人都是喜好表现自己的,因为表现自己是人性的主要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作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对于较高层次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的一个基本方式,就是表现自己,通过对自己的表现,来赢得他人的尊重,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所以表现自己是人性的必然需要。

人们对表现自己都是相当在意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见到,有些人喜欢表现自己,有些人则不喜欢表现自己,其实这一部分人并非是真的不喜欢表现自己,只是各种原因影响了其对于自我的表露。如果抛开外在条件的约束,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是喜好表现自己的,因为人们在深层心理上有着一种令自己被人赏识的愿望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欲求。

曾在唐玄宗时担任宰相的张九龄在一首《感遇》诗中写道:“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意思是,草木有其本然的品质在,何必一定要有美人来折取呢?当然,诗的意旨并不在于草木,是时张九龄刚刚遭受贬谪,写作此诗是想表明自己情怀高洁,并非一定要谋求君主的任用。但是这有些反面的意味蕴于其中,表面上说的是“何求美人折”,实际上诗人心中还是期待着自己受到重用的。

张九龄的这种心态涉及中国古代士人心中的一个核心情结,就是关于仕与隐的选择,或者叫作入世与出世。入世,即意味着积极表现自己,令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充分的实现,为社会作出重要的贡献,这正是作为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所极力提倡的。

喜欢自我表现对个人和社会来说都是好事。可是,凡是过犹不及,太过分的自我表现就是出风头了。

道格拉斯·麦克阿瑟是美国“二战”时期最著名的将领,然而这位战功赫赫的美国五星上将却是一个好大喜功、爱出风头的人。对此,马歇尔将军曾讽刺说:“如果脱下军装换上戏服,麦克阿瑟会成为一代名优。”

1944年秋天,美军从日本人手中夺回了菲律宾,美国的太平洋战区司令部也将再次迁回到菲律宾群岛。麦克阿瑟欣喜若狂,暗下决心要借这次机会好好出出风头。他宣布自己将在10月20日这天抵达荒芜的菲律宾雷特岛的海滩上,并表示希望有人来迎接。

将军终于要来了,雷特岛海滩上满是期待的人群。中午时分,麦克阿瑟的专机在天际出现,岛上的人们激动不已,都准备欢呼雀跃。突然,飞机在半空中顿了一下,然后竟然降落在了离岸边接近百米的洋面上。岸上的人们全都惊呆了,不知道这位将军要搞什么鬼。

几秒钟过去了,舱门突然打开了,那位不可一世的五星上将走了出来。他似乎并没有注意脚下的海水,而是慢悠悠地走向人群。突然,将军的脸色有些不好看,本来微笑的表情也消失殆尽。当他缓慢得有如塑像般游到岸上时,高呼一声“胜利的彼岸,我们到了”,所有人这才一起欢呼。

有人问,这到底是怎么了?原来,麦克阿瑟本来是想把飞机降落在只有一膝盖深的海面上,然后自己穿着高筒皮靴,缓缓地登岸,以此来炫耀他的战功。可由于潮汐的变化,海水已经上涨,海水浸湿了他大半个身子。最后,这位将军对自己被大海戏弄的事情非常懊恼。

本来,当今社会是一个宣扬个性的社会,适当地出出风头本来无可厚非,甚至是完全必要的。但是,如果过分“出风头”,不管在什么时候都表现自己,希望引起众人的注意,性质可就完全变了。

关于爱出风头我们再多说几句。有人把爱出风头分为两种:演说式的爱出风头和表演式的爱出风头,很是有意思。演说式的爱出风头,是通过“嘴上”逞一时之快来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这种人很常见,他们往往被人们称为“万事通”。当别人在讨论问题的时候,当别人在闲聊的时候,这种人总是滔滔不绝地唠叨,而且“这事我清楚”“这个我明白”“我个我最懂”等词语经常挂在他们的嘴边。他们的目的其实很清楚也很简单,那就是通过言语来显示自己的学识渊博,通过谈话来表现自己的聪明睿智,以此来引起他人的注意。

表演式的爱出风头,是通过“表现”自己来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这里所说的“表现自己”是指语言和动作的结合。这种人总是想方设法地表现出与别人不一样,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才会使他自己有“鹤立鸡群”的感觉。

那位麦克阿瑟将军就是想通过“表演”来达到出风头的目的,可结果,自己却成了“落汤鸡”,给人留下了笑柄。

同类推荐
  • FBI谈判博弈学

    FBI谈判博弈学

    本书是根据美国最新大学的研究成果和FBI谈判博弈的窍门向人们介绍FBI探案法则。
  • 全世界人都在读的心理学故事

    全世界人都在读的心理学故事

    本书通过轻松易懂的心理学故事,揭示了一个个错综复杂的心理谜团,并介绍了相应的预防方法,帮助读者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知识和规律,并且能够在工作、生活中加以应用。
  • 治愈系心理学

    治愈系心理学

    本书精心为读者开设心理自助课,深入人的从欲望、内心、灵魂、人际、生活习惯等方面,帮读者疗愈心灵,拥抱幸福。?
  • 魔鬼心理学:影响力与说服力的深层法则

    魔鬼心理学:影响力与说服力的深层法则

    《魔鬼心理学:影响力与说服力的深层法则》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亚利桑那大学教授罗伯特·B·西奥迪尼在其行为心理学名著《影响力》一书中提出的六大经典原理为线索,企图从最简单的生活常识和商业现象出发,揭开人类行为的若干真相。人的行为是怎样受到影响的,人又是怎样被说服的,也许你的理性告诫你不要轻易受到外界的影响,不要轻易被他人说服,然而,影响和说服并不会以你想象的方式出现。了解到这些有趣的心理学知识,会让你和你周围的人彻底改变看待自己和人类群体行为的方式。从最实用的角度来讲,你想成功地影响你身边的亲朋好友吗?你想成功地说服你的同事、上级、下属、客户及对手吗?你想成为万众瞩目的“社交明星”吗?
  • 用微笑迎接生活的挑战

    用微笑迎接生活的挑战

    著名作家詹姆斯·米彻纳曾写道:“人一辈子中所进行的最漫长的旅程就是:找到自我。如果在这一点上失败了,那么无论你找到了别的什么,都没什么意义了。”我们将帮你踏上通往自己内部世界的旅程。心智健康开始于自我了解和自我接受。分析人的个性与行为是件艰难的事……
热门推荐
  • 时层寄

    时层寄

    都知道沧国有位于豆蔻年华之时,就以才貌双全闻名四海的小女子。然而,对此小女子表示:有本事正面刚啊!玩捧杀算什么?
  • 凤还巢之王后嫁到

    凤还巢之王后嫁到

    一出狸猫换太子,姐妹反目,姻缘错配;一道赐婚圣旨,青梅竹马,从此天涯路人;一场待嫁风波,隐姓埋名,从此江湖乐逍遥;三嫁王妃,是否能觅得良人?且看凤还巢,还江山社稷一片清明!
  • 大佬有个心尖宠

    大佬有个心尖宠

    堂堂大佬穿到一个高中生沉默了……不好意思,我是大佬,没在怕的... 在打脸的路上越走越远... 回头一看... 自己后面什么时候跟了个这个玩意... 某人眸色微闪,委屈屈 “老婆~” 【文案纯属娱乐,双宠双洁,女主帅炸】
  • 九三学社史话(中国史话·政治系列)

    九三学社史话(中国史话·政治系列)

    九三学社的发起者,大多经历了清朝、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代。这段百年沧桑,几乎浓缩了中国有史以来的一切悲喜剧,其战争之惨烈,社会之动荡,人民之困苦,天地之翻覆,新旧之撞击……可以说,史无前例。因为有了这样一个反差巨大、对比强烈、触目惊心的时代背景,当我们翻开此书,呈现在眼前的,自然也是山奔海立,云起雷行……还有,一个个披肝沥胆的热血人物,叙说不尽的往事,动人的情怀……
  • 五行体神

    五行体神

    浩瀚世界,无边岁月,混沌天体,万物起源,五届之灵,人、神、仙、魔、精纷争四起,人类金、木、水、火、土五行乾坤,洪荒英雄济天道,漫步女子满乾坤......
  • 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是作者易小宛的温暖文集。从前车马慢,书信远,一生只够爱一人。如今世界匆忙,只愿你眼中有光,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或许我们所期待的明天,看起来遥不可及,而我们当下的每一个小努力,似乎都不值一提。但执着的人,注定会在岁月的淘洗下,雕琢内核,茁壮筋骨,将生活磨砺出微光。
  • 碎梦之尊

    碎梦之尊

    梦是属于精神的世界。精神世界里,一切的一切都是虚幻的。当有一天精神世界发生的事变成了现实,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
  • 巴金选集(三卷)

    巴金选集(三卷)

    在巴金众多的小说中,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的《激流三部曲》,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巨制。《激流三部曲》以五四运动后二十年代初期四川成都地区为背景,描写了在新的革命时期的一个封建大家庭(高家)走向崩溃的历史。作品展开了一个封建官僚家庭生活的全部,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堕落和封建礼教的虚伪残酷。《巴金选集(第3卷)》为《激流三部曲》之《秋》。
  • 我的日记选

    我的日记选

    从《我的日记选》的全部内容来看,成老师还是有这样的使命感、抱负和情怀的。如“校长篇”的首则日记《我当校长的几点做法和体会》,就谈到了她如何“抓领导班子建设的”,如何“抓教师队伍的提高”的,如何“抓管理制度的改革”的,不是坐而论道,而是“用事实说话”,不能不令人佩服,令人瞩目。正因为他在校长的岗位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所以才收到省教育厅中教处的充分肯定,她不但出席了全省模范校长会议,作了交流发言,而且被评为全省中学模范校长,可喜可贺。
  • 溪蛮丛笑

    溪蛮丛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