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673000000007

第7章 漠视精确

初到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千人一面。在外国人看来,中国人的相貌似乎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衣着总是以蓝色为主,双目呆滞无神,好像总在“盯着一个地方”,就连辫子也一模一样,如同一个豆荚的两粒豆仁儿。然而,无论别人怎么介绍中国人的特性,即使最缺乏观察力的外国旅客,只要他略加体验,也能意识到中国人千人一面的说法是不可靠的。两个地区,不管距离多远,口音上也会存在饶有趣味而又难以解释的差别。如果两个地区相隔较远,那么差别就更明显了,因而中国有很多“方言”。经常有人郑重其事地告诉我们,中国的文字写起来是一样的,但各地的人讲出来却有不同的发音。中国人的风俗习惯也是千差万别,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样的事例处处可见。不过,最为常见的差异当属计量标准的不统一。对西方人来说,只有制定了绝对一致的计量标准,才能保障生活的舒适。任何双重标准,都会令人厌烦至极,而中国人却乐于如此。

对中国人而言,两种货币单位、两种重量单位、两种尺度单位是自然而且稀松平常的事,根本没必要提出异议。如果问一个卖肉饼的人,每天能做多少张饼,他会说大概用一百斤面粉,至于这些面粉究竟能做多少张饼,就只能由问话人自己去猜想了。同样,问一个农民他那头牛有多重,他会告诉你一个比实际重量低很多的数目,并解释说这个数目并没把牛骨头的重量算在内。问一个仆人有多高,他会告诉你一个明显不合实际的数目。经过盘问,他才承认没把头部的高度算在内。原来,他以前当过兵,部队在分配挑担任务时只注重人的锁骨高度,因此,在说自己的身高时,他就习惯地忽略了头部的高度。一个乡下人的计量标准就更不可思议了,他声称他住的地方“离县城90里路”,经过一再追问,他才说那是往返的路程,实际上只有“45里路”。

在中国,最显著的计量不统一的事例,当属计算铜钱的方法。铜钱是中国唯一的流通货币,各个地区都采用十进制,这也是最简便的计算方法。理论上讲,一串铜钱应该是100个,但是谁也无法保证一串铜钱在所有的地方都是预想中的100个,除非特意计算一下。一串铜钱的数目,不同的地区各不相同,从100个到99个、98个、96个,再到83个(如陕西省会),最后一直降到33个(如直隶省东部),有的地方可能比这个数目还低。银子买卖中的称量,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除非偶然巧合,否则没有两个地方的“两”是一样的。即使是同一个地方,也有许多种不同的“两”。这样的状况,经常让外来人摸不着头脑,只有那些专门从事银两买卖的人能免遭损失,其他人一概不能幸免。货币始终混乱,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不禁让那些诚实的人感到厌烦。不过,我们无力解决这种状况,只需知道这是中国普遍存在的事实就行了。

其他的计量标准也同样混乱。用来称量粮食的“斗”,不同的地方各有不同。如果谷物税收部门利用这种标准不一的“斗”横征暴敛,那么很容易引发政治动乱。好在,中国人是平和的民族,他们不会那么做。迄今为止,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计量标准都比较统一,“一品脱是一品脱,一磅是一磅”,而中国却“一斗不是一斗,一斤不是一斤”。更不可思议的是,这种混乱不仅有理可依,而且遍及各地。比如,在盐业专卖中,就经常出现一些霸道的度量标准。盐商将十二两称为一斤(实际上是十六两为一斤),买盐的人付了十六两的钱,却只能得到十二两的盐。尤为可笑的是,这种不公平的交易居然是公开的,所有的盐商都这么做。买盐的人见惯了这种事,也就不较真了。他们清楚,这不能算作“欺诈”,只是盐业买卖中的“潜规则”而已。土地的丈量也存在这种情况,在某个地区的“一亩”土地,到另一个地区竟算为“半亩”。那些碰巧住在两个地区边界上的人家,就不得不准备两套丈量工具,以应付两地不同的田亩制。

来中国的外国旅客,往往不弄清楚当地“斤”的计量标准,就确定每斤粮棉的价格,这样做是很不保险的。同样,要想弄清楚某地每亩地的粮食产量,就要事先调查一下那里的“亩”所指的面积,千万不能忽略“亩”因地而异这个至关重要的事实。在距离的计量上也普遍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每个到中国的旅客都有这种实际体验。在中国陆地旅行的时,如果按里计量距离,那么就有必要弄清楚这个“里”是否“扩大”了。我们并不否认这种估算距离的方法也有一定道理,但是我们必须声明,这样计量既不精确也不统一。据我们所知,外国人普遍感觉到,离开中国的国道走上其他道路后,“里”就变“长”了。在国道上,每天能走120里路;在农村土路上,每天就只能走100里路;在山路上,每天仅能走80里。中国人也承认,他们是根据行走的难易程度测量路程的,而不是根据实际的绝对距离。按照这样的测量方法,如果有人跟你说山脚到山顶有90里,那么你就该知道这个里数连实际里数的一半都不到,因为爬到山顶的困难程度相当于在平地上走了90里。还有一件奇特的事情也与测量长度有关,即从A到B的距离不一定等于从B到A,这与欧几里得的假定“等量之间彼此相等”毫无关系,恐怕得插入否定词进行修改。不妨举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一点:中国有一条主道,里程碑上标示着从北到南长183里,而从南到北却是190里。奇怪的是,不论你往来几次,也不论你多么认真地记下里程碑的标注,事实总是如此。

写到这里,我们不禁想到在马伯先生的《中国西部之行》一书中有许多类似的事例,现引述于此:“中国人确定两地之间的距离,都是由往返两地的人们估算出来的。你询问不同的路人,他们给出的数值基本上也是不尽相同的。对于这样的事情,我们听说后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比如,很多人都说从A到B相距1里地,但从B到A却都说成3里地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地一位学识渊博的人解释说,运费是根据每里付多少钱计算的。显然,请一位苦力把东西背上山顶,要付给他更高的报酬。但是,按照路的坡度来计算报酬比较麻烦,为了方便起见,就把难走和陡峭的路说得长一些。事情的原委便是如此,如今所有的旅行者都必须认可这些约定俗成的距离。但是,我反驳说:‘按照这个原则,夜里应该比白天的路程要长,阴雨天应该比晴天的路程要长。’那位学者赞同说:‘很对,确实应该这样。’诚然,这种原则对当地人是有益的,但却给外来的旅行者带来了不少麻烦。类似这种估算距离的事情还有一件:在平地上,1里路被说成2里;不很陡峭的普通山路,1里路被说成5里;陡峭难行的山路,1里路说成15里。云南一个山区里有个善良的人,他习惯于把平地的实际距离说短,因为那里的平地很少。对于这种情况,旅行者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只要没遇到崎岖难行的山路,尽管把1里的普通山路当作5里来走就行了。”

立德先生在《长江三峡之行》一书中说:有一段水路,顺流而下是90里,逆流而上却是120里。他由此推算,3.62里是常规的里,或者说250里等于1纬度。

与此类似的是,中国人不会认同“整体等于部分之和”这一公理,特别是在河道航行中。有人告诉你,此地距离前方某地40里。可是,你仔细分析之后,才知道这个“40里”是由两个“18里”组成的。让你哑口无言的算法还有:“4个9等于40,难道不对吗?”照这样算,“3个18”就应该是“60”。我们曾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位政府邮差参加体育考试,没能在规定时间跑完规定的距离。他为自己辩解说:“这里的‘60里’是‘扩大的’。”由于他的辩解合理,主考官便命人重新测量距离,结果发现实际上竟然是83里,此后就一直这样计算了。一座城市周围分布着好几个村庄,每个村庄离城1至6里不等,但是统统都叫作“三里村”。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如果一段道路两旁有房子,即便这段路只有1里,村民们也会说有5里。如果你不相信,村民们会一本正经地向你保证,这段路确实有那么长。在中国,每个人都可以自作主张,制定符合自己利益的标准。造秤的人常常徘徊于大街小巷,依照顾客的喜好在秤杆上刻上秤星。于是,每一个生意人都有两杆秤,一种是用于进货,另一种是用于卖货。一杆现成的秤,除了旧秤之外没有人会买,因为市场行情在变,新秤的秤星也随之而变。类似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我们看到后不必再大惊小怪了。

对年龄的计算也能体现这一普遍事实,尤其能体现出中国人的民族特性。根据一个人出生年的动物属相,就能轻易地推算出他的年龄,这是最常见的办法。不过,如果说一位老人七八十岁了,那么他充其量刚满七十岁。在中国人看来,一过七十岁,就属于“八十”岁的人了。要想弄得更确切一些,就要剔除笼统岁数中的那个“常数”。即使中国人想说出他的准确年龄,也只会透露下一个春节后的岁数,即虚岁。他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那就是喜欢以“十”为单位把岁数弄得很模糊。由此,我们经常听到中国人说他们“二三十岁”了、“好几十岁”了,但基本上听不到有人严格确切地说出自己的年龄。与此类似,中国人平时所用的极限数字也是比较模糊了,只不过其模糊程度只能延伸到“百”、“千”、“万”。即便有比这些模糊数字更为准确的表达方式,他们也没有兴趣去运用。一位熟人告诉笔者,有两个人花了“二百吊钱”去看戏,后来他又补充说:“其实是一百七十三吊,不过,这和两百串没什么区别,不是吗?”

一对外国夫妇在中国生活了多年,临回国的时候,他们的中国朋友送来两幅漂亮的卷轴。不过,卷轴不是送给这对外国夫妇的,而是要送给夫妇俩各自的老母亲——这两位老人的岁数一样大。第一幅卷轴上写着“福如东海”,旁边用小字标注着“恭贺受赠者已享‘七十福寿’”;第二幅卷轴上写着“寿比南山”,旁边也用小字标注着“赞美贵夫人已获‘六十荣光’”。这对夫妇对卷轴大加赞赏一番之后,小心翼翼地问:“明知道我们的母亲同岁,却称一位七十岁,另一位才六十,这为什么呢?”结果,中国朋友给出了一个让夫妇俩啼笑皆非的答案:如果每副卷轴都同样写上“七十”,那就显得作者太缺乏创意了。

有时候,我们若想更加精确地了解情况,就必须正视中国人所讲究的社会裙带关系。一个前来询问法律事务的人告诉笔者,他“住”在一个村庄里,但是从他的叙说中可以听出,他其实是城里人。笔者经过盘问,他才承认,现在他确实不住在那个村庄里。进一步交谈之后,笔者终于弄明白了,原来那个人的家族,从祖上第十九代起就搬离了最早落户的村庄。笔者问他:“难道你不认为自己已经是城市居民了吗?”他简单而肯定地回答:“我们现在住在城里,但老家却是农村的。”还有一个人,特意邀请笔者去他的村庄参观一座古庙。那个人指着古庙,自豪地说:“瞧,那座古庙是我建造的。”仔细追问之后,笔者发现那座古庙建造于三百多年前的明朝,那个时期自称建古庙的这个“人”还在冥冥世界中呢。

学习中文的人,最先遇到的困难是,想让自己和别人区别开来,却找不到一个恰当的词语表明自己的身份。中国人的整个思维方式,都建立在一系列的假设上。他们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西方人习惯把一切都弄得准确无误。中国人从来就弄不清楚自己的村庄有多少人口,而且根本就不想弄清楚。为什么要调查一个村庄的确切人口呢?对于这个问题,中国人感到匪夷所思。他们认为,用“几百”“好几百”或者“不少”,来概括一个村庄的人口,就足够了,完全没必要弄一个准确的数目,以前从没有准确过,将来也不会准确。中国人在数字上表现出的漠视精确这一特性,同样也体现在文字书写和印刷上。在中国,要想找到一本没有错别字的书,那是相当困难的。可是有时候,中国人使用的错别字比正确的字还要复杂,可见他们使用错别字并不是为了省事。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人们日常中习惯漠视精确。在文字书写方面,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一个字常被写成与之读音相同的错别字。犯这种错误的原因,要么是由于不认识,要么是由于不认真。

中国人漠视精确的特性,在书信的称呼上表现得最是一目了然。一封普通的中国家书,开头的称呼不外乎是,致“父亲大人”、“慈母大人”、“叔祖大人”、“贤弟大人”,等等。至于“大人”的姓名,中国人必须避讳,不能提及。据我们观察发现,中国人非常讲究实际,但他们的名字却一会儿写成这个,一会儿又写成那个,甚至还有其他写法。这样一来,我们看到名字后也分不清谁是谁,还得特意问一下。看来,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真是独一无二的。最让人迷惑的是,同一个中国人竟然有好几个不同的称呼,分别包括他的原名,他的“号”,以及科举考试时专门用来注册的名字。正因如此,外国人总是把某个中国人当成是其他人。村子的名称也不确定,有时会有两三种完全不同的形式,但任何一种形式都未必是正确的。如果其中一个名称有了别名,那么就替换着使用;或者原名用于官方文件,别名用于平时交谈;有时甚至可以把别名当作形容词,与原名组成一个混合名字。

我们知道,化学分子式绝对需要精密的准确性,而中国人恰恰缺乏类似化学分子式那样的精确教育,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中国最早的化学家,很可能漠视数字的精确程度,一旦他将“一二十个微粒”与“好几十个微粒”混为一谈,想必会造成难以预测的严重后果。中国人和其他民族一样,可以在所有事情上都力争精确——甚至更为精确,因为他们天生就有无限的耐心。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他们确实不够重视精确,有的人竟然不懂什么是精确。如果这种情况属实,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两种推论:其一,我们查阅中国的历史档案时,必须充分考虑到他们忽视精确的特性,他们提供的数字和数量向来模棱两可,我们千万不要受骗。其二,对于中国人以“统计调查”为名而抬高的各种权威性材料,我们必须留心,因为中国人统计出来的数字往往是“整体大于总和”。当我们查阅完中国人“统计调查”资料后,就如同一位精明的苏格兰人意识到了“法律的不确定性”,对美国最高法院说这里有一种“对案件的最终猜测”。

同类推荐
  • 新闻哲学的思考:以人类认知为参照

    新闻哲学的思考:以人类认知为参照

    全书100万字,分认知之路(引论)、新闻之路、新闻本质论、新闻复杂论、新闻价值论、新闻表现论、新闻超越论七大部分。这是一部构建新闻哲学大厦的奠基之作,一部揭示新闻深层奥秘的鸿篇巨著。它以一线新闻记者的探索和感悟为基础,吸收了新疆经济报20年新闻改革的理论成果,集中西新闻思想之大成,以最新科学哲学理论成果为支撑,填补了中国大陆“新闻哲学”领域的学术空白,为信息时代新闻理论创新做出了新的探索,具有重大学术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 刘文典:狂士本色 (文化怪杰)

    刘文典:狂士本色 (文化怪杰)

    从晚明的波澜诡谲,到民国时期的风起云涌,历史孕生出许多独具特色的人文大家。真正的时代人物面孔始终是大众读者感兴趣的题材,本套丛书以近代文化怪杰为主题,集结十位文化名人,由专家分写,详述其不同于凡俗的言行。作者深入浅出,对文化名人中的怪杰现象究分析,以故事化哲理。图书叙述通俗,笔法精彩,立意新颖的同时具有严谨考为基础。兼具可读性与收藏性。民国人物及历史图书的热度始终在持续中升温,内容概有名人轶事类、今人印象类、崇古比今类等。
  • 南开诗学(第1辑)

    南开诗学(第1辑)

    南开大学有着深厚的诗学研究积淀,在叶嘉莹先生、罗宗强先生的引领下,一批著名学者投身其中,已成为海内外诗学研究的重镇。本辑是《南开诗学》的第一辑,即创刊号,分“特稿”“诗歌研究”“诗学理论”“域外诗学”“诗学文献”“研究动态”“研究综述”七个栏目,并特邀叶嘉莹先生的文章领衔,全面展示诗歌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新方法,探究诗情诗思,建构中国诗学体系,共同推动中国诗学研究的发展。
  • 百弊放言

    百弊放言

    《百弊放言》以民国初期的社会史实为背景,披露了上自官府衙门,下至妓院赌场中各色人等唯利是图、营私舞弊、为非作歹的种种丑恶行径,可谓是广言民国时期的民俗流弊。
  • 社会学精要

    社会学精要

    《社会学精要》介绍了社会学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八位代表人物,九部经典著作,讨论了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社会学精要》是我在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期间(1982-1988)撰写的一部旧作。当时,我刚刚从历史专业转到社会学,对与社会学有关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心和热情。所以这是一部刚刚接触社会学的人的充满探索新领域的热情的试笔之作。对于同样刚刚涉入社会学领域的人们,这部书对他们了解这门学科的主要人物和名著、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或许会有一些帮助。”
热门推荐
  • 成就事业的秘密

    成就事业的秘密

    很多人都能够重视创新的速度,因为速度是一个显而易见的衡量标准,而实际上创新更应该适度——在合适的时期,在最能让人接受的地方做足文章。这样,才会使你的创新获得更理想的效益。在走向人生富有之路的过程中。最关键的不是拥有资金,而是拥有一流的思维。有一个富翁去一个风景秀丽但是却很贫穷的地方旅游,在领略了大好河山的同时,也被当地的贫穷所震撼。于是生出想要帮助这里的人改变一下的想法,恰好这个时候来了一个放牛娃。
  • 20几岁要感谢折磨你的人

    20几岁要感谢折磨你的人

    很多时候,人们只有品尝了成功的滋味,才会想着品尝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但是我们第一次的成功,总是在满足现状的安乐心态中迟迟不肯到来,如此,我们获得成功的期限越拉越长,等到了三十而立的年岁,可能依旧一事无成。所以,我们需要一种动力,一种推助力,这种力量也许让我们很痛苦,不好受,但只要它出现,我们就会努力地奋斗,振臂高飞,从而攀上成功的枝头。
  • 中国伦理思想简史

    中国伦理思想简史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自先秦至近代中国伦理思想的演变,着重对每个人物的经历及其道德思想、实践予以叙述与分析,特别注重对伦理概念的解析。本书体例恰当,观点中道,行文流畅,界定清晰,适合大学生学习参考和伦理学爱好者乃至思想教育工作者阅读。
  • 家国兴起

    家国兴起

    商汤以商贸兴邦,建商朝六百年基业,商朝末年商汤后人躲避灾祸进入盘古域,商家家主商五带着族人开创商贸大业。
  • 前生3

    前生3

    青年女作者王晓燕最新长篇小说《前生》,以其特有的视角与简练的文笔将一个故事向读者娓娓道来,把都市里职业男女的爱恨情仇描写的淋漓尽致。评论家称,在这样一个小说家已经被贬为毫无意义的故事复述者的年代里,王晓燕所坚持的叙述方向不是故事本身而是故事之外的寓意与叙述的技巧,其作品叙事诡秘,没有随传统或流行叙事的方式而自成格调。
  • 逆天无敌兵王

    逆天无敌兵王

    绝代兵王,逆天医术,意外得到传承,从此纵横都市,绝世无双
  • 第一驭兽师

    第一驭兽师

    拓跋纳兰,远征大陆一代天之骄子,一身修为可破天晓,因被心爱男子拓跋慕云背叛,怒火攻心导致筋脉尽断,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宗政纳兰,傲天大陆第三门阀拓跋家族痴傻废物九小姐,没有爹疼的拓跋纳兰因到了十岁还不能聚集斗气,被赶出了家门,跟随母亲来到偏远小镇的娘家,宗政家族。从此改名宗政纳兰!当痴傻的废物变为妖孽的天才强势袭来,这个世界将彻底的玄幻!当风雨来袭,面对家族灭亡,亲人受辱,天下争霸,她毫不犹豫的再次站起,带领宗政家族一次又一次走向光明,成为傲天大陆第一门阀!为寻生父,为报前世灭门之仇,她毅然决然踏上强者之路。从此,神丹、宝器应有尽有;美男、神兽竞相追随!且看这一世她如何在这天地间展翅高飞,她要让拓跋家族的人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天才,她要前往远征大陆问问拓跋慕云,为何要背叛她!谁无英雄落难日,待我东山再起时;有朝一日凤翔天,我要天下尽我鸣;有朝一日我出头,我要天下唯我尊!终有一日,我会带着我的战友和百万神兽踏平你们的土地,将前世所欠悉数讨回!女强宠文,一对一,女主强大腹黑,男主霸气威武,还有各种强大契约魔兽来袭,喜欢的宝贝欢迎跳坑!!!!绝对够爽~~~~!!!!
  • 她是限定的草莓圣代

    她是限定的草莓圣代

    【※甜宠度爆表!!】当红女爱豆竟和圈外小鲜肉夜里私会?!爆炸似的惊天大消息屠遍热搜榜,可两位当事人却是泰然自若地谈情说爱。“我说慕之淮,你大半夜拉我去超市也就罢了,找狗仔好歹也找专业一点的嘛。”栀子抱怨,“你看看这张偷拍,把我拍的丑死了。”慕之淮把叽叽喳喳的小丫头收拢入怀,眼底难掩温柔笑意。“下次不会了,小朋友。”青梅竹马的喜欢,在长大以后就不再单纯,如果能拥有她,他费点心思又怎么样。对粉丝而言,她是唯一的本命爱豆。对他而言,她是限定的草莓圣代。【☆外冷内热白切黑竹马X七窍玲珑正能量青梅☆】
  • 海贼世界里的英灵

    海贼世界里的英灵

    一场意外,少年来到大海的世界,化作英灵带着两三件宝具,开启了大海生活,直到一天他的名字被人们铭记,他的故事被人们传颂。
  • 灿烂人生之豪门奋斗

    灿烂人生之豪门奋斗

    一个幼小被抛弃的小女孩,在18岁那年被亲生父亲找到,接回豪门。只是重回豪门后她才发现,豪门原来不是鲜花和挥霍,反而步步充满荆棘,充满竞争,蛰伏自己走过的每一步。哥哥一面温情满满,一面又设计自己欺骗自己,父亲看着这些,却只是冷眼旁观,遇到人生挚爱,却因为没弄清自己心意,一步步错过,甚至害得他差点丧命。历经千辛终于心意互通,可是却还是中途杀出个程咬金,一面是追着,一面又只想拿她来做实验。在这种让人步步惊心的诡秘中,她稳步向前,努力武装自己,终于让所有人都折服,站稳在豪门这个大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