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70200000010

第10章 辛亥革命时期的道教和社会变化

辛亥革命时期,是中国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封建王朝风雨飘摇、分崩离析的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也是中国的仁人志士们在风浪中搏击,寻找国家和民族独立自强出路的时期。

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变化以及如何适应这一变化是放在当时中国人面前的一个问题。当然,这一问题也严峻地放在了当时的中国道教和它的教徒面前。

作为对于这个问题的直接回答,北京和上海先后成立了两个道教的全国性组织。

起因

1912年是辛亥革命后的第一年,也是中华民国元年。

1912年7月16日,从北京、上海、沈阳、西安、淮安、武汉和千山、闾山、武当山各大全真道观来的住持,在北京白云观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华民国道教会。当日,就向袁世凯大总统的国务院送上呈文,要求“援照佛教会成案”,承认该全国组织。同年8月4日,内务部批复国务院准予成立中华民国道教会。其后,在各地陆续有各省道教总分会,县道教会支部的建立。

1912年9月10日,由江西龙虎山来的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会同上海和江苏等地的正一派道教徒,在上海的关帝庙,宣布成立中华民国道教总会以及中华民国道教总会江西本部驻沪总机关部。成立大会后,向南京的民国政府送了呈文,但是似乎未得到南京民国政府批准、承认或者不批准的覆文。

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国民政府机关在南京,但是由于袁世凯窃据大总统的职位,在北京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行使国民政府的权力,因此,由袁的国务院作出批复,而南京政府避而不复,这是可以理解的。

两个全国性的道教会都有明确的宗旨和组织活动方法的文件。

北京的《宣言书》称,“道教为中华固有之国教,国体革新,道教亦应变制,此中央道教会之所由发生而亟欲振兴者也”。意思是,国家从王朝变成了民国,那么道教的制度也应该变化。

上海的《发起词》称,“当此时代过渡,难御世界风涛,若无群策群力,何能斯振斯兴”。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则在成立会上的讲话中称“兹当民国初立,万事维新,国体现已更新,教务亦当整理”。这些话的意思是,时代正在发生变化,道教也要重新整顿,不然不可能抵御世界的革新风涛。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振兴中国的道教。

从北京和上海两个道教会的成立文件来看,它们的建立都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它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北京的《宣言书》慨叹道教“传沿日久,失厥本宗”,批评“以符箓为道者,是道贼也;以服食为道者,是道魔也;以炼养为道者,是道障也。更有深林寂壑,痼癖烟霞,蓬莱方丈,谬托神仙,理乱不知,黜陟不闻,于物于民胞毫无系念,自为计则得矣,如苍生何如,世界何尤。其甚者自守,顽石难移”,对于这些为道的人说到“天演之如何淘汰,人群之如何进化”,他们就“掉头不顾,充耳不闻,惟以募化为生涯,疏懒为事业,在人类中为寄生物,为附属品。无怪乎道教之如江河日下,而为社会所鄙弃,地方所摧残,自侮人侮,势所必至,理有固然也。同道等目击心伤,慨然有道教会之建设”。

上海的《发起词》则慨叹“盖寺院自光复以后,业产田庐常失自主权限。过去者,既已而斯;将来者,胡复可言。恒产恒业,将化为乌有。教徒教业,必自之为湑沦”。

尽管北京和上海的道教会的批评是各有侧重的,但是,它们看到了辛亥革命时期,道教处境十分困难,道教自身存在的问题相当严重,为了适应社会变化,维护自身的存在和利益,道教要有所改变。在这一点上,两个道教会则是共同的。

结果

北京和上海的道教会都有它们自己的章程,提出了会务事业的内容,其设想不能不认为是规模宏大而全面的。

北京的中华民国道教会提出要从事两大类事业:一类为出世间业,分为演教门(包括:研究,文义传布,真谛传布,讲演等),宣律门(包括:说戒,传戒等)。另一类为世间业,分为救济门(包括:振饥,援溺,治病,保赤,救灾,济贫,扶困和利便等),劝善门(包括:文字劝导,言说劝导,开通劝导等),化恶门(包括:弭杀,弭淫,正俗等)。据道教中人回忆,这些事业项目,除了传戒、救灾和创办蚕桑学校以利山居道士自养以外,大多没有真正实现过。

上海的中华民国道教总会则明确宣布有创办学校、创办杂志、举办慈善事业和建立实业团体四个方面的规划。上海道教总会创办的学校是明道学校,普通科五年制,专修科三年制,每年为四个学期。普通科学习国文、数学、体育、艺术等项目。专修科学习经典、符箓、法事等科目。专修科学生从普通科的毕业生中选拔。学生来源是道教徒的子弟。据道教中人回忆,明道学校曾经建立过,终因经费和师资等问题而解散了。至于创办杂志、举办慈善事业和建立实业团体等等,都未能实现过。

1912年以后,北京和上海的全国道教组织之下,都相继成立了省和市的一些道教会,它们也都订有章程,有各种会务设想,但是同它们全国的组织一样,会务设想大多未能获得实现。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经费困难。道教组织的经费是从各个庙观募集,但是,从清代中叶起,道教就失去朝廷的支持,全部依靠信徒的奉献和土地、山林的出产。辛亥革命时期,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各庙观的收入减少,财力都显单薄。据1912年10月18日《申报》第一版载《上海正一道教公会兼办中华民国道教总会江西本部驻沪总机关部的公告》,教主训谕,拨发的开办经费,仅仅是大洋“五十元”。如此经费支持,何能维持公会。道教会的议事或在庙观,或在教堂,可见经费维艰。

二是各自为政。北京和上海两个全国道教会,实质上是道教两派,即全真派和正一派的全国组织。全真派创立于金元间,元代以后一直以北京白云观作为祖庭。正一派创建年代较早,但其最后形成也在元明以后,以江西龙虎山天师府为祖庭。两派都以师承作为组织系统的方法,其发展和传承都有赖于师徒传授,并且从属于中国的郡县管理的政权组织之中。因此,历史上必然形成道教内部派系林立,划地成帮的局面。这种历史现象并不因为成立全国性的道教组织就会改变。因此,两个全国组织彼此对立,同时,它们对于下属地方组织也毫无权威性。不同地区或者不同派别往往为了一些小事争论不休,统一不起来。

三是缺乏称职的领袖队伍。清代末年,中国道教并未出现有远见卓识的高道。北京的全国道教会发起书中头三名较有影响的全真道士是北京白云观住持陈明霦,沈阳太清宫葛明新,上海白云观赵至中。他们中没有一个具有执掌全国全真教派的权威地位。上海的道教会成立期间,世界宗教会的李佳白和李提摩太等人都推举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为道教领袖,江西地区的正一派道教徒也推举张元旭为教主。但是,江南的全真派道士就不承认。因此,张元旭事实上只是道教正一派的教主。张天师尽管受到历代皇朝的封赐,但是正一派从来没有一个从天师到道士的有效的组织系统,也从来没有对于全国正一派道士的全面管理的实际权力。张天师既无实际的领导权威,也无具体的组织经验。因此,两大派都缺乏一支能够从上到下做组织工作的干部队伍。

从辛亥革命时期开始,中国道教这样一种适应社会的尝试,一直延续了三十年。1949年以前,各地还反复组织过一些地方性的道教组织,企图使其完善,但是,有的组织不起来,组织起来的也在事隔几年后不了了之。因此,可以认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道教适应社会的尝试是以失败告终的。

结论

第一,宗教是在变化的,社会也是在变化的。宗教的变化可能发生在社会变化之前,推动社会的变化。宗教的变化也可能在社会变化之后,社会又推动了宗教的变化。此类例子在历史上是很多的。道教在辛亥革命时期的变化是在社会变化的推动下产生的。中国道教在创建后一千多年历史的过程中是适应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闭关自守的中国社会的。辛亥革命后,中国道教不能适应了,这在社会上和道教界内部都感觉到了,不改变不行,不改变就意味着道教自取灭亡。但是,如何适应社会,当时的道教徒并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北京和上海的《宣言书》和《发起词》都说到了国体的变化,但是国体为什么会产生变化?民众的思想观念又有哪些变化?对于这些问题,都不甚了了。也就是说,中国道教对于中国社会变化的深刻的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原因,以及这一变化对于中国民众的心态和感情的深刻影响都缺乏认识。同时,中国道教也还没有来得及对自己身上的沉重历史包袱做出分析、鉴别和反思,因此,也并不明白自己应该如何去适应这个动荡不安的社会。在这种情况下,辛亥革命时期道教适应社会的努力遭遇流产的命运就是不可避免的了。

第二,宗教是一种思想,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宗教对于社会的适应,既是一种思想的适应,又是一种社会行为的适应。宗教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既是宗教教义思想的发展和变化,又是宗教行为的发展和变化。在文明社会中,一般认为总是思想支配行为,当然,行为反过来也影响思想。从辛亥革命时期中国道教适应社会的努力遭到失败来看,主要是因为道教没有从发展教义思想入手,只是抓住了形式的表面。因此,一时间看来热闹,时间一过就似乎什么也没有留下。道教初成立时,曾经成为中国农民起义的旗帜以及纽带,在社会生活中发挥过惊天动地的作用,就是因为它的教义思想对于民众生活发挥过十分巨大的影响。从魏晋以后,道教教义思想逐渐精密和系统化,到了唐宋以后,转向以探讨人的内在禀赋为重点,并且大量吸收儒家关于“性命”和“心学”的某些观点。有清一代,道教的教义思想发展一直处于停滞状态。清代公认的四名高道,北京白云观的王常月,功在广泛传戒;龙虎山的娄近垣,功在整理正一派仪范;甘肃的全真道士刘一明和浙江的全真道士闵小艮都是儒道相融,重在内修炼丹的功夫。在这样的凝固不变的教义思想的支配下,道教逐渐失去活力,越来越不关心社会的进步以及民众的痛痒,道教徒和民众的关系也越来越疏远和隔膜。因此,在这样封闭的教义思想支配下,道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适应社会的剧烈变化的。其实,道教教义是能适应的,《道德经》赞颂“水”,水就是最善于适应变化而又保持自身性质的一种物质。五代道士谭峭还有《化书》,指出宇宙和人类的普遍规律就是变化。当道教抛弃了“变化”的教义思想的时候,它就停滞、凝固、封闭、保守,最终只能等待自己被抛弃的结局了。

第三,宗教思想的变化,既有赖于社会的要求,也有赖于宗教自身的要求,特别是宗教领袖的作用。宗教制度的变化,有赖于新的社会生活观念的形成,也有赖于一批不同层次的宗教领袖的涌现。辛亥革命以前,道教的组织系统是以师承关系为基础的,是郡县管理和中央集权的宗法制度的一部分,因此,道教的领袖只能是师承系统中的师辈人物,并且依靠皇帝的召请、赏赐和封号等手段树立起来。一旦赖以生存的宗法体制被推翻,新的道教领袖人选就成为空白,群龙无首,道教的适应社会的任何努力当然都不会达到目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辛亥革命时期发起成立道教会的领袖们,大多是各地各大全真丛林和正一庙观的住持,他们在宗教思想上较为封闭和保守,因此,如果寄适应社会的希望于他们,当然只能落空。

第四,适应社会的努力只能依靠自身的力量,而不能指望外来的援助。1912年,第六十二代天师张元旭到上海成立中华民国道教总会,是因为受到当时上海的外国传教士李佳白和李提摩太组织的世界宗教会的邀请。张元旭到上海后,还在李佳白的尚贤堂的中外教务联合会上发表了演说。在关帝庙举行的成立大会上,李佳白、梅殿华、日本的仲田喜治以及伍廷芳等人都出席大会。当时天师府的代表对外援确实抱有幻想,称“李提摩太倡言,以聪颖子弟出洋陟游欧美”,以“采彼精华,资我进益”,似乎欧美宗教人士是大力支持道教适应社会的努力的。但是,就在三个月以后,世界宗教会会长李提摩太专函张元旭,提出“各教精义大致相同,明达之士欲拟联合各教,融而为一,俾得协力救世,大展宗教之精神,永弭门户之争执”,结束“彼此峙立”和“分门立户”,以“收联合之效”。从这封信中,我们一眼就可看清,李提摩太的目的只是以“联合”为名,“永弭”道教。当时,张元旭就避而不答,并且逐渐疏远了同世界宗教会的关系。欧美的宗教在如何适应现代社会方面,确实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众多的办法,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中国道教为适应中国现代社会的一切努力,只能坚实地踏在中国这块土地上,而不能寄希望于外援,或者照搬欧美的模式。

同类推荐
  • 爱是勇者的游戏

    爱是勇者的游戏

    在这本书中,年轻的仁波切首先展示了自己对众生的爱和探索真理的勇气。他用朴素的语言,谈论真相、美、信念、痛苦、祈祷、当下等终极问题。这些讲述坦率、幽默、智慧。作为与众不同的生命引领者,他说“宗教的目的从来不是跟从宗教本身,而是透过教法去改变自己”。他祈愿所有的读者,“读到这本书后,不是增添了某种知识,而是成为一个放松、自在、清净的人,成为智慧的勇士。生活不再是一个障碍,而成为一个欢乐的游戏”。
  •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禅宗经典智慧故事全集

    聆听圣哲教诲,汲取人文涵养,感受生命关怀,获取智慧启迪,当你为人生的种种烦恼所困时,当你为生活种种不平怨恨时,请读一点儿禅的故事吧!凝聚着东方智慧的禅宗以其对个体生命和心灵的关注,对真实人生的追求,空前绝后的惊人妙语和大智慧,让人拍案叫绝,回味无穷。
  • 《坛经》注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坛经》注解(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本书用通俗的语言将佛法三藏经律的核心内容传递给大地的有缘人。作者出生普通农民家庭,感受到人生苦空无常与虚妄。为解脱人生困惑,26岁开始接触佛法。为弘扬禅宗正法,2004年于云南鸡足山剃度出家。近年来,在多个地方教授六祖禅宗文化。
  •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独尊于西汉武帝之时。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学成为了我国的显学,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对中华文化的熔铸、对中国人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传承和弘扬我国儒学,本书编者编著了《儒学基本常识》以供广大读者朋友阅读或参考。
  • 如何渡难关:智慧

    如何渡难关:智慧

    本书分为思想津梁、退一步想、智慧之喻、教导后学四卷,重点讲述佛家的慈忍精神,而且上升到哲学思辨的高度,列出了许多对立的范畴,事物的两面、去除而后有、小不可轻、藏的大用等等。这些智慧对于处于逆境中的人们确实能增进生活信心和转化困境的勇气。
热门推荐
  • 你拉个面吧

    你拉个面吧

    高冷学霸女大学生VS离异单身培训老师技术惨败生活鸡飞蛋打
  • 杠上断袖妖殿下

    杠上断袖妖殿下

    别人穿越都是美男多多,艳遇不断。她穿越后却注定得在一棵歪脖子树上吊死!一见钟情的对象竟然是个断袖?!天若情欲哭无泪了。为了抱得美男归,她只好含泪走上将弯男掰直的漫漫不归路,女扮男装接近好来个日久生情。可是,为什么所有人都告诉她,这妖孽看似无害却是真真一肚子坏水儿呢?最后终于不负众望的将他导上“正途”,他要成亲了,可是新郎和新娘都不是她......【内容介绍】片段一:“那张是卖身契?”她呆呆的问。“是啊!”他回答得好不欢快。自己很欢快的把自己给卖了?她僵住。半晌,突然想起什么,于是问:“那我卖身的钱......呃,银子呢?”“银子?”他似乎甚是疑惑,扬了扬眉毛说道:“我这卖身契上写明了,你是自愿跟着我的,没有卖身的银钱!”她欲哭无泪。却听他又笑道:“小东西,别忘了赚钱养你自己和公子我啊!”“......”她可不可以现在反悔啊?片段二:“你不是喜欢莲倾哥哥么?”她疑惑。“那当然!”他含笑点头,眸中含情脉脉。“那为什么不救他?”会有人看见自己喜欢的人掉在坑里却不救的吗?她糊涂了。他轻笑:“他功夫好,我相信他会自己爬上来的!”“万一他自己爬不上来呢?”她眨巴着眼睛问。“他在我心目中永远是最棒的!”他也学着她眨啊眨,波光潋滟的眸子妩媚万千:“你也要相信他!”好吧,他果然是爱莲倾哥哥的,她黯然。而方才,莲倾哥哥明明已经爬到坑口了,却被他一脚又踩了下去的事情,应该只是她的错觉。片段三:“若情,可有伤到哪里?”他一身是伤,却顾不得那袭白衣已经血迹点点,而是焦急的握住她的双肩,一叠连声的询问。她看着那张沾满了泥污的绝世容颜,喉头哽住说不出话来。“都是哥哥没有保护好你!”他满怀愧疚的自责,凤眼中流露出无尽的温柔和心疼。“呜呜呜......”她忍不住扑到他怀里,哭得稀里哗啦。“若情!”他将她娇小的身子拥在怀里,声音哽咽的说道:“就算拼了我的性命,也绝不让别人伤你分毫!”可你却是我情敌!她哭得更加厉害了。推荐好友现代文:《冷傲老公,我不嫁你》潇湘蝶儿《爹地,妈咪还未婚》朱子语《女人,宠你上瘾》能让你流泪的终不是我《娇妻,缠你上瘾》忆梦萧《执爱,豪门嫡妻》子奚推荐好友古代文:《独宠傲娇小贼妃》灵落尘
  • 猎星海

    猎星海

    一千年前的机械末日最终被度过,人类迎来了新的黎明。他们建立起了庞大的银河联邦,在银河系中四处征战。联邦中有一席之地的星河集团,即将对八千光年外的一颗类地行星发起总攻。一个小小的星海猎人,想要前去浑水摸鱼,却意外卷入了滔天大案,从此走上了不一样的人生。
  • 西游之大商皇族

    西游之大商皇族

    西游起,封神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现代青年殷志强,疑似大商遗族,机缘巧合获得灵魂宝石,穿越到殷商末年。且看他如何搅乱西游,逆推封神!
  • 内家拳口诀释义

    内家拳口诀释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小银,我可爱的憨驴

    小银,我可爱的憨驴

    《小银,我可爱的憨驴》娓娓道来的是作者与一头毛驴(小银)齿唇相依的真挚的情感。小银是作者的兄弟,朋友,或者孩子,他们亲密无间。在作者眼里,毛茸茸的小银玲珑而温顺,外表是那样的柔软,软的就像一腔纯净的棉絮,没有一根骨头,唯有一双宝石般发亮的眼珠,坚硬得像两颗精美明净的黑水晶……
  • 风凌圣祖

    风凌圣祖

    天地星辰,宇宙万物,星辰演化,万灵归一,无我星辰,始于太古,万尊为我。
  • 现代公关礼仪教程

    现代公关礼仪教程

    本书介绍了人们在公关活动中必备的礼仪基本知识,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对现代公关礼仪的规范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主要包括:现代公关礼仪概说、仪表礼仪、仪态礼仪、仪容礼仪、交谈礼仪等。
  • 神凤剑尊

    神凤剑尊

    数十万年前魔族入侵,人族强者李玄天横空出世,最终以牺牲自己为代价封印魔皇,使得大陆免去了一场浩劫。数十万年后,魔族卷土重来,同时,一个小姑娘的命运也即将被改写…………………欢迎加入《神凤剑尊》书友群,群聊号码:852084280,粉丝值达到1000方可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