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96300000021

第21章 水气(1)

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

注曰:《内经》止有水胀及石水二条,仲景特立五条示人。

水病有浅深,欲人因名思义而处治无误耳。故以水从外邪而成,其邪在经络者,别之曰风水,谓当从风治也。或水虽从外邪而成,其邪已渗入于皮,不在表不在里者,别之曰皮水,谓在皮而不脱于风也。其有不因风,由三阴结而成水者,别之曰正水,谓当正治其水也。其阴邪多而沉于下者,别之曰石水,谓病全在下也。其有亦因风邪或水邪,虽为外邪内伤于心,热郁而为黄汗状,如风水而脉不浮者,别之曰黄汗,谓病邪同水,而所入在心也。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

注曰:凡水病,相去不远,故《内经·水胀篇》概曰: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里水之状,而不分别为言。然而病因不同,则治法迥异。故仲景先从脉别之,则浮者为风,风邪相抟,则骨节疼痛,风尚在表则恶风,合三者他证所不能同,故以此主风水之辨。若脉浮为风而身胕肿,胕者,浮也甚,且按之没指,其浮何如?是邪已去经而在皮间,去经故不恶风,在皮间故腹皮如鼓。《千金》此下尚有“不满”二字,乃外虽似胀,而病不在内,故不满也。风在皮内不燥,故不渴,治之亦宜从风,故曰“当发其汗”,是皮水与风水脉不异而证异也。

若正水,则三阴结而非风结,则脉沉。水属阴,故迟。三阴结,而下焦阴气不复与胸中之阳相调,故水气格阳在上而喘,即《内经》颈脉动、喘疾咳,曰水也。其目窠如蚕,两胫肿,腹大,不问可知。然与石水相辨不在此,故只举喘言之。若石水脉亦沉,但不迟,《内经》曰:阴阳结邪,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

则知此所谓腹满,乃少腹肿也。病专在下焦,非全体病,故不喘。其颈脉动,咳,目窠如蚕,亦或与正水等微甚不同可知矣。

若黄汗,乃从汗出入水,水邪伤心,或汗出当风所致。汗与水总属水气,因其入内而结,结则热郁而黄,故脉亦沉迟。心受邪郁,故身发热。伤在上,故胸满。阳部之邪,从阳或走四肢,并头面肿。若久不愈,邪气侵阴,荣气热,故凝滞而为痈脓。

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痒者为泄风,久为痂癞。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

恶风则虚,此为风水。不恶风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为黄汗。

注曰:此段详风之所以成水,并与黄汗分别之因。谓脉得浮而洪,浮为风是矣,洪乃气之盛也。风气相搏,是风与气两不相下也。其有风稍强者,则风主其病,故侵于血为瘾疹,因而火动则痒。然风稍得疏泄,故曰“泄风”。久则荣气并风,而生虫为痂癞、厉风之属,不成水也。若气强则风为气所使,不得泄于皮肤,逆其邪成阴分,以致阴络受病,而为水。难以俯仰者,成水后肿胀之状也。然气虽强,风仍不去,故曰“相击”。风气无所不到,故身体洪肿。洪肿者,大肿也。汗出,则风与气皆泻,故愈。恶风为风家本证,既汗而仍恶风,则当从虚而不当从风,故补注一句曰“恶风则虚”,而总结之曰“此为风水”。谓水之成虽由于气,而实原于风也。其有不恶风者,表无风也。小便通利者,非三阴结也。更口多涎,是水寒之气,缠绵上焦也。此惟黄汗之病,因汗出而伤水,则内入于胸膈。故即别之曰,上焦多寒,其口多涎,此其黄汗,不脱前黄汗证中胸满之意也。

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

视人之目窠上微拥(臃)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

注曰:此二段从风水中之变易者而仍正其名,以示别也。

谓风水脉本浮,今沉滑,是中有水气相结,似属正水。然而面目肿大有热,高颠之上,惟风可到,风为阳邪故热。是脉虽沉,不得外风而言之,故仍正其名曰“风水”。若目窠微拥(臃)如蚕,而且颈脉动、咳,此正水之徵也。乃按手足上陷而不起,则随手而起者,水也。今不起,知非正水,而为气水矣。风气必相击,故亦正其名曰“风水”。

太阳病,脉浮而紧,法当骨节疼痛,反不疼,身体反重而酸。其人不渴,汗出即愈,此为风水。恶寒者,此为极虚,发汗得之。渴而不恶寒者,此为皮水。身肿而冷,状如周痹,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此为黄汗。痛在骨节,咳而喘,不渴者,此为脾恐是“肺”字胀。其状如肿,发汗则愈。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注曰:此一段言风水中有类太阳脉而不出太阳证者,又有相似而实为皮水者,有相似而实为黄汗者,有相似而并非皮水、黄汗,实为肺胀者。如太阳病脉浮紧,在法当骨节疼痛,所以前叙风水,亦曰“外证骨节疼痛”,此反不疼。又太阳病不重,今得太阳寒脉,身体反重而酸,却不渴,汗出即愈,明是风为水所柔,故不疼而重。风本有汗,乃因自汗而解,故正其名曰“此为风水”。然既汗不宜恶寒,复恶寒明是人为汗虚,故曰“此为极虚,发汗得之”。若前证更有渴而不恶寒者,渴似风水,然不恶寒,则非风水矣,故又别之曰“此为皮水”。但皮水身不热,故又注其的证曰“身肿而冷,状如周痹”。周痹者,通身皮肤受邪而不用,即前所谓外证府肿,按之没指也。若前证更有胸中窒,不能食,反聚痛,暮躁不得眠者,明是入水以伤心,致胸中受邪而窒,邪高妨食。又邪聚而痛,又心烦而暮躁不得眠。此惟黄汗证都在胸,故曰“此为黄汗”。若前证之脉浮紧,而骨节仍痛,且咳而喘,但不渴,则类于皮水。然而不甚胕肿,又非皮水,故曰“此为肺胀”。乃肺主气,受邪而咳,其状如肿,实非肿也,此亦风之淫于肺者,故总曰“发汗则愈”,见证异而治宜同也。“诸病此者”四句,谓证虽不同,似皆可发汗,然遇有渴者下利者,小便利者,即为邪气内入,即非一汗所能愈,故曰“皆不可发汗”。

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越婢加术汤主之。

注曰:此言正水而兼色黄为异者,以其别于风水。皮水之在外,故曰里水。然水病多面目鲜洁,此独一身面目黄瘇,则久郁为热矣。又水病小便必难,不渴,或郁久而津亡,热壅为渴,小便反自利,热在上焦气分,故以越婢行阳化热,加术以胜其水。

趺阳脉当伏,今反紧,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医反下之,即胸满短气。

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本自有热,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此欲作水。

注曰:此二条言水病人别有宿病,人各不同,当从趺阳脉与其旧疾见证别之。谓人有水病,水寒相抟,趺阳脉当伏。今犯水病,趺阳脉反紧,此因本自有寒疝瘕,腹中痛病,故脉加紧,治当兼顾其寒,而医反下之,则元气受伤,水病未除,寒邪上乘胸中之宗气,弱不能御之,为胸满,为短气矣。或趺阳脉当伏,今反数,此因本自有热,应消谷,小便数,今反不利,是有热,而健运之人因水而气反不化,知其邪结三阴矣,故曰“此欲作水”。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抟,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抟,名曰伏。沉伏相抟,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抟,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注曰:此段论正水所成之由也,谓人身中健运不息,所以成云行雨施之用,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故寸口脉主上,犹之天道必下济而光明,故曰阴生于阳。趺阳脉主下,犹之地轴必上出而旋运,故曰卫气起于下焦。今寸口脉浮而迟,浮主热,乃又见迟。迟者,元气潜于下也。既见热脉,又见潜脉,是热为虚热而潜,为真潜,故曰“热潜相抟,名曰沉”,言其所下济之元气,沉而不复举也。今趺阳脉浮而数,浮主热,乃又见数。数者,卫气止于下也。既见热脉,又见止脉,是于客气为热,而真气为止,故曰“热止相抟,名曰伏”,言其宜上出之卫气,伏而不能升也。从上而下者,不返而终沉,从下而上者,停止而久伏,则旋运之气几乎熄矣。熄则阴水乘之,故曰“沉伏相抟,名曰水”,见非止客水也。恐人不明沉伏之义,故又曰“络脉”者,阳精阴气所往来也。寸口阳气沉而在下,则络脉虚。小便者,水道之所从出也。趺阳真气止而在下,气有馀即是火。火热甚,则小便难,于是上不能运其水,下不能出其水,又焉能禁水之胡行而乱生邪?故曰:“虚难相抟,水走皮肤,即为水矣。”水者,即身中之阴气,合水饮而横溢也。

沉伏二义,俱于浮脉见之,非真明天地升降阴阳之道者,其能道只字耶?此仲景所以为万世师也。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注曰:此言水病将成之脉,有挟弦紧者,以明水不循故道之由。谓脉紧属寒,弦而紧乃即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者。弦则卫气为寒所结而不行,外无卫气,所以恶寒。不能运水,故随其自至,不能沾流走于肠间,水既不直走于肠间,自不能不横出于肌肤矣。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注曰:此言水气已成,亦或于少阴脉见之也。少阴者,尺脉也,紧而沉,紧属寒,故主痛。沉为阴结,故属水,小便即难,言因肾病水,而小便即为之不利,非小便难,故成水病也。

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水病脉出者死。

注曰:此除风水及皮水言之也。谓水属阴,沉脉亦属阴,故脉得诸沉,当责有水,然亦必合身体肿重而断之。“诸”云者,言脉部不同,则病原异,然概以沉为断耳。水病脉既沉,则浮出为阳气上脱,故主死。

夫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脉伏,其人消渴,病水腹大,小便不利,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

注曰:此为正水言之,谓凡水病人脾胃为水气所犯,故目之下包曰“窠”。胃脉之所至,脾胃之所主,病水则有形如卧蚕。

水气主润,故面目鲜华而润泽,不同于风燥也。脉伏即沉也,其人消渴,水在皮肤,内之真气耗,耗则渴,然非骤至之热,故直消渴,不若偶渴。病水也,在下则必腹大,小便不利,盖非痞塞,则不能成水耳。至于脉沉绝,则沉之甚也。水病不尽可下,沉甚则水甚,故可下之,以去其标。

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小便不利,腹满因肿者,何也?

答曰:此法当病水,若小便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

注曰:此言下利后,有可以成水而易愈者,谓下利后渴,液暴脱也。以土弱而气不化,小便反不利,又恣饮水以伤脾土,因而有入无出,腹为之满。气浮为肿,然水入不出,满乃常事,肿则可疑,故问。不知胃气既虚,水乃侮土,土主肌肉,土虚水溢,则未有不肿者,故曰“此法当病水”。然在下利后,非三阴结之比,故小便通而汗,即自愈也。

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燥,其人阴肿。

肝水者,其腹大,不能自转侧,胁下腹痛,时时津液微生,小便续通。

肺水者,其身肿,小便难,时时鸭溏。

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若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小便难。

肾水者,其腹大脐肿,腰痛,不得溺,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其足逆冷,面反瘦。

注曰:此亦为正水者,微细分别,以为治疗地也。谓人病水,久则相传而概病。然其初有心独虚而致者,水自心即为心水。心为君火,主一身之阳,水困之则君火不申,而通身之阳无所禀,故不能健而重。火为气之原,火困则少气水逆,卫气不得入于阴,则不得卧。君火愈郁,则阴火愈动,故烦而躁。心肾本相交,今心为水所抑,不能交于肾,所交者即心外之馀湿,故阴肿即势肿也。有肝独虚而致者,水自肝即为肝水。木不能泄水以助土,故脾伤而腹大。木气上扬,病则横肆而强直,故不能自转侧。肝之府在胁,而气连小腹,故胁下腹痛。大肠主津液,肝水侮土则土衰而水浊且涩,然非大肠本病,肝气少舒,舒则阳明气畅,津液微生,而小便续通,以肝主疏泄,此其独异于肝脾肾者也。有肺独虚而致者,水自肺即为肺水。肺主气以运于周身,病则正气不布,故身肿,小便必因气化而出,气不化故小便难。肺气病则不能受脾气之上输,肺脾交困而鸭溏。鸭溏者,如鸭粪之清而不实也。有因脾虚而致者,水自脾即为脾水。脾为至阴主腹,故脾病则腹大。四肢属脾,脾困故苦重。

脾为太阴湿土,得湿而化生,又恶湿而喜燥。今水以困之,则土郁而津液不生,但苦少气。脾土不能制水,则水横溢而不遵故道,故小便难。有因肾独虚而致者,水自肾即为肾水。肾原为水之主,病水则为重阴而腹大。身半以下肾主之,故脐肿腰痛。肾病则开阖无权,清浊不分,且心火无制,金伤不能化气,故不得溺。肾中有真火,而藏真属寒,水湿困之则龙火郁而逼寒外出,故阴下湿如牛鼻上汗,冷湿无有干时也。然肾阴实虚,故足逆冷。肾气为水所遏,不得上荣,故不若他藏之水病面目鲜泽而反独瘦。

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注曰:前水证既分内外表里,此复从上下分之。要知肿之所至,即水之所至,故以内外分治,不若以上下分治尤为切确,故曰“诸有水者”,不复分风水、正水等。名“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者,腰以下阴为主用,故以洁净府为急。“腰以上肿,当发汗”者,腰以上阳为主用,故以开鬼门为急耳。

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抟,趺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鹜溏,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

注曰:此言正水之偏于下焦者,谓前寸口脉浮而迟,既为热潜相抟而名沉矣。此乃沉而迟,沉既为水,迟即为寒。水寒相抟,趺阳脉自郁而伏,因而阴寒用事,不能化谷,然微有分焉。

脾气主里,故脾气衰则鹜溏;胃气主表,故胃气衰则身肿。兼之少阳脉卑,少阳者,左关胆脉也;少阴脉细,少阴者,左尺肾脉也。卑则低而弱,细则微而损。肝肾主下焦,故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者,血也。男子亦属血,唯妇人有经可徵。故知因血分不利而积渐阻滞,则水病乃成。谓证脉俱在下焦,下焦主阴主血,故曰血分,男妇一体也。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

同类推荐
  • 脾胃论译注:刘涓子鬼遗方

    脾胃论译注:刘涓子鬼遗方

    本书的读者对象是要求学习和阅读中医古籍,领会和参悟医道原理,以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广大中医工作者,也包括具备一定古汉语水平的中华文化热爱者和中医爱好者。本书的目的是为广大读者提供一部系统、准确的中医古籍原文及现代汉语译注本,并进一步提供各种外国语译注本。以期正本清源,弘扬医道,泽被圜州,造福桑梓。
  • 三字经

    三字经

    《三字经》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蒙学读本。《三字经》与我国古代许多书籍一样,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在各个时期都有改动和修订,至今存在多种版本。经过考证和论述,以及前人留下的总结经验,我们采用了内容齐整、流传最广泛的“宋本”。这本书出现以后,就广为传诵,宋朝以后历代文人又不断增补、修补,加上了宋朝以后的历史简述,直到民国时期,才形成这个通行的“版本”。由于这本书在中国影响极大,曾被誉为“古今奇书”、“袖里通鉴纲目”,还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发行。近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还把《三字经》列为儿童道德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 本草纲目(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本草纲目(中华国学经典精粹)

    《本草纲目》是成书于我国明代的一部杰出的药物学著作,也是一部集16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之大成的药典,对我国近代药物学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极佳的声誉,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本书以权威的金陵古本为蓝本,本着取古人之要义、为现代人所实用的原则,删繁就简,精选精校,辑录精华,保留了至今常见常用的本草,及切实有效的复方,原汁原味再现天下药典之精华,指导今人认识本草。
  • 三言二拍精编(第二册)

    三言二拍精编(第二册)

    《三言二拍精编》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话本、拟话本小说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更值得注意的,有不少作品描写了市井百姓的生活,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是相违背的,而且其中的许多故事,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热门推荐
  • 星域血魂

    星域血魂

    断更致歉:虽然知道现在依旧没有几个人会来看,但还是要说的:因为高考和眼睛突发疾病,之后的更新可能会非常不定时一直到高考结束,提前许诺高考结束以后爆更。另外喜欢我的话请给我一个评论做鼓励可以吗,哪怕是水评,我也能知道你在陪着我。太感谢你了。【说明:作品上的署名是想改的名,时间没有到还没有改成】人人有魂但能使用魂的又有几人?神啊您创世为何留下此等无法填埋的缺憾?强大的能力逐渐被埋没如今这已是那群下等人的世界神啊您离开这群不尊重您的人什么时候才能被您察觉?Ps:随便写写的练笔暂定周更
  • 僭逾之思

    僭逾之思

    与张老打赌的贺星逢赌必输,被教自己乐器的张老要求回元城特中帮他带一届新生班,教什么都可以。贺星思索一瞬后,一口答应了下来,并在2月14日和唐宁等人在元城的千凡百乐会所重聚。开学第二天,贺星以高一(7)班班长的身份空降恒玉特中,搞笑日常生活的开始就是——贺星一脚踹开校长室的大门,最后隆重宣布:我决定任职2、3、7、9这四个班级的体育老师!张老:......好吧。那你兼职恒特和一中的学生会风纪委员的职位。而半年前重回元城并就读于恒玉特中对门的一中的井封,作为学生会主席,同为两所高中的老大,两人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敬请期待《高中班长》!
  • 我的男友是腹黑龙

    我的男友是腹黑龙

    平凡上班族女青年,心地善良,养了一条幼龙,原本指望它能替自己养老,不料呆萌龙迅速成长变成一条腹黑龙,引导女主在人间修行,最终获得爱情,大隐隐于市,修成大道。
  • 迟桂花(中国好小说)

    迟桂花(中国好小说)

    该小说描写了一个像桂花魂一样清香脱俗的女子的一生。她生活在农村,终生未嫁,在当地像一个仙女一样的存在。也描写了一个女人的恋父情节。成为终身不能摆脱的心理桎梏。
  • 东谷所见

    东谷所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德妃传之宠冠六宫

    德妃传之宠冠六宫

    穿越清朝,她想的是阖家欢喜。一朝入宫,她想的是早日出宫。位居高位,她期盼的是儿女平安,兄弟和睦。从一介包衣奴才到宠冠六宫的德妃娘娘,这是一个讲述德妃的故事。
  • 我有一百个神级徒弟

    我有一百个神级徒弟

    六年前,我被系统绑架上山,被迫教出一百个名震世界的徒弟。六年后,我重归都市,为何反派背后的大佬都是我的徒子徒孙?新书《乡村逍遥小神农》已发布,欢迎大家多多支持。
  • 洞玄灵宝钟磬威仪经

    洞玄灵宝钟磬威仪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诡秘神探

    诡秘神探

    穿越到妖魔横行的平行世界,苏夏击溃了一场噩梦,从中取得了一面‘因果尘缘镜’。这是一面可以行走在时间、岁月之中的镜子。这也是一面可以可以映照诸天、映照万象红尘的镜子。心有光明,便普度众生。心有黑暗,便魔临天下。
  • 明日方舟的新博士

    明日方舟的新博士

    当普通学生穿越到明日方舟的世界,还有个超级富婆姐姐。在神奇的末日世界里,探索身份的秘密。这个博士不仅不缺龙门币,而且还能手撕整合运动,实属指挥官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