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0300000240

第240章 酬周参军

吴均

【原文】

日暮忧人起,倚户怅无欢。

水传洞庭远,风送雁门寒。

江南霜雪重,相如衣服单。

沈云隐乔树,细雨灭层峦。

且当对樽酒,朱弦永夜弹。

【鉴赏】

均素有才名,其诗为世人所重,号为“吴均体”。吴兴太守柳恽称赏其才,招为主簿,日引与赋诗。然位仅下吏,时生不得志之慨。诗人在与周参军酬答之际也表现出这种情怀。

首句的“日暮”点出时间,“忧人”为诗人自渭。作品一开始便写出他的充满烦恼的心态。句中的“起”并非有目的的活动,而是烦恼滋扰下的无意识之举。次句写“起”后的行为、心态。起而“倚户”,益见出他在无聊、无奈时欲摆脱内心烦躁的努力。然而“倚户”也无法改变烦躁的心绪。这两句直接写自己的感情波澜和在室内的活动,也为全诗预定了感情的基调。接下去写“倚户”时所见与所感。所见为水,所感为风。水由近而远,风由远而近。“洞庭”指太湖。据王逸说,太湖中有包山,山中有如石室,俗谓洞庭。古人诗赋亦多称太湖为洞庭。诗人“倚户”远望,水向洞庭流去。“雁门”言风之寒、所由来之远。诗人本自忧心忡忡,本自怅然无欢,今既见此远去之水,感此风送之寒,则转增怅惘之情。远望本为不自觉地排解烦恼之举,不想反增新忧。诗人不直接抒写此时的特殊感受,而是通过对事物的描绘表现他的心曲。“江南”二句紧承“寒”字,写出寒风中的自然与人。江南而有霜雪,并且很重,这是雁门之风所带来的自然界的变化。“衣服单”,故对风之寒感受尤为深切。气候寒冷而衣服犹单,适足见出他的贫寒。况且这“衣服单”的又非寻常之人,竟是“相如”!“相如”即司马相如。据《史记》载,相如自梁返回故里,“家贫无以自业”,其后,因《子虚赋》被汉武帝赏识,乃成为受朝廷重视的辞赋巨笔。在诗中,作者以相如自况,意谓自己有旷世奇才,却遭此窘困,衣不暖体。《谈薮》载吴均《剑骑诗》云:“何当见天子,画地取关西”,是以直截了当的方式表明自己具有非凡的才能。此诗则以隐喻的方式表现了同样的自负。“沈云”二句继续写“倚户”所见。“沈云”即浓云、乌云。“乔树”即高树。浓云郁积,掩蔽高树。“灭”亦为遮蔽不可见。此二二句互文以见义。“沈云”即隐乔木,自然也隐乔木所植根的层峦;“细雨”所灭,既有层峦,亦含峦上乔木。前面所说的霜雪,主要是从冬天的气候而言,未必是眼前实有之物;此句的“细雨”乃是“倚户”时正在降落之物。这是对眼前景物的实写。然而,景语亦即情语。在“沈云”两句描写的景物之中,也深深地寄寓了作者的不平之感。据本传载,“均任吴兴主簿,不得意,去之。”此诗前句以相如自况而怨衣单,从处境着眼,抒写怀才不遇的怨悒。此二句进而以乔树隐、层峦灭暗喻自己不为世所知。这是从外界条件不利处着眼,写出自己不得一展怀抱的原因在于为某些外在条件所障蔽。未二句由“倚户”远望转向室中,宽慰自己权且以酒与琴相伴度过寒冷的长夜。同时,这二句也对自己不逢其时表现出无可奈何的慨叹。

该诗从忧写起,由忧及寒,因寒增忧,并揭示出忧的原因。全诗以较多篇幅写景,却又景中寓情,构成清拔古朴的意境。

同类推荐
  • 醉在心诗

    醉在心诗

    《醉在心诗》是任太刚的诗集,包括《我和你》、《年轮》、《游遇》等作品。
  • 最美宋词

    最美宋词

    “自在飞花轻似梦”,宋词穿越千年来到我们面前,仿佛犹染花香。宋代词人灿若繁星,苏缨以美的维度遴选比较,选取了秦观、晏殊、晏幾道、苏轼、欧阳修、辛弃疾等六位代表词人,品读他们的代表作,从词的土壤、发端、语言、声律、境界、变异等角度描摹宋词的玲珑六面,阐释了宋词萌生、发展的演进史;并融汇中西方诗学理论,结合当下审美潮流,发前人所未见,带读者走进宋词的唯美境界。书中徐徐展开一卷宋词世界的《清明上河图》。我们仿佛看到落魄市井的柳永还在浅斟低唱,而矜贵宰相晏殊犹自在小园香径徘徊;苏轼中秋月下把酒问天,辛弃疾深夜醉里挑灯看剑;而秦观与小晏,怀想着远方,在宋词的夜空中画出一场场流星雨。
  • 那些感情的实话你敢听吗

    那些感情的实话你敢听吗

    很多人的困惑在于不明白:生活怎么是这样的?爱我的人怎么突然不爱我了?为什么等不到价值观一致的那个人?为什么婆婆不帮我,为什么话这么难听?为什么十年感情敌不过胸脯四两?竞争这么激烈他为什么这么不上进?……而我首先想提醒的是一些真相,类似于爱情并不一定会降临到每一个适龄青年的头上,或者你恨着的对方也许并不只有胸脯四两,贬低对手不会带来任何胜算。如果以提问者为圆心,周围的世界都是错的,而错着的那些人也觉得自己对别人倾尽了全力,却并没有得到对方的善待。那些感情的实话你敢听吗?这个世界到底是怎样的?我们的内心世界,是否真的需要一个倾听者?
  • 林徽因诗集

    林徽因诗集

    林徽因,我国二十世纪第一位杰出的女建筑学家及作家,曾被胡适誉为“旷世才情、风华绝代”,在她身上所透出的才气、美质与她的作品一样,都为当世所仰叹。本书精选林徽因最有代表的的诗歌、散文、小说、书信若干合为一集,以飨读者对这位才女才情的仰慕。本书版本典雅、素朴,内文排版大方,是阅读、收藏不错的版本。
  • 鲁迅作品集(3)(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3)(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现在有谁经过西长安街一带的,总可以看见几个衣履破碎的穷苦孩子叫卖报纸。记得三四年前,在他们身上偶而还剩有制服模样的残余;再早,就更体面,简直是童子军的拟态。
热门推荐
  • 洛水之谣

    洛水之谣

    她名唤洛书,从远古洪荒而来,不通世故,不懂情爱。上古洪荒,伏羲为救苍生引洪荒之力,造洛书河图于洛水之滨,因为一句预言”河图现,四海安。洛书出,八荒殁。“被最信任的人封印整整四万万年,携恨归来,却发现再度睁眼之时,故人早已不在,换了人间。他是望古之际的第一位神,四海八荒,以他为尊。只因初见,便注定要守护她一生。哪怕是与天道抗衡。他与她相伴相生,相生相克,倾他一生只为将她再度封印,当使命与爱情相悖,他该如何选择?造我,用我非我之错!苍生六界非我之罪!我既未构害苍生,也非大奸大恶,为何你们就是不肯放过我!
  • 最佳职工生存手册

    最佳职工生存手册

    企业职工的工作与生存质量关系着企业的经济质量、安全质量、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等,是企业质量的直接体现与有效保证。
  •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睿文馆)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睿文馆)

    赫伯特·尔库塞(Herbert Marcuse,1898-1979)是法兰克福学派左翼主要代表人物,本书是其最负盛名的著作,旨在揭示当代发达工业社会型的极权主义特征。此书在英国和美国出版后,先后在德国和法国出德文版和法文版,其后又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被称为西方60年代末大学造反运动的教科书。全书除导言外包括“单向度社会”、“单向度的思想”和“进行替代性选择的机会”三部分。作者通过对政治、生活、思想、文化、语言等领域的分析、批判,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本书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作了较为深刻的揭露和探索,但暴露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乌托邦性质。本书对研究兰克福学派和马尔库塞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 医往情深,季先生宠妻为上

    医往情深,季先生宠妻为上

    先是被男朋友背叛。后又失身于自己的主治医生。然后发现连自己的家人都是假的。受了巨大打击的佟羽失去记忆,醒来时看到的第一个人是季乔。佟羽:“您是?”季乔面无表情地搂住佟羽的腰:“我是你老公。”……数月后佟羽终于恢复记忆。她看着眼前这个再熟悉不过的男人,笑着问:“听说你是我老公?”季乔微微一笑,直接将佟羽抱了起来。佟羽尖叫一声:“季医生,请自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相约星期二

    相约星期二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年逾七旬的社会心理学教授莫里在一九九四年罹患肌萎缩性侧索硬化,一年以后与世长辞。作为莫里早年的得意门生,米奇在老教授缠绵病榻的十四周里,每周二都上门与他相伴,聆听他最后的教诲,并在他死后将老师的醒世箴言缀珠成链,冠名《相约星期二》。
  • 晏林子

    晏林子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Z:泽尔达·菲茨杰拉德的故事

    Z:泽尔达·菲茨杰拉德的故事

    本书是讲述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传奇夫妇菲兹杰拉德与泽尔达的纪实小说。1918年,17岁的泽尔达·萨耶尔在一个乡村俱乐部舞会上遇见了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并立刻爱上了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泽尔达乐观地登上了北上的列车,与菲兹杰拉德结婚。接踵而至的是璀璨的爵士时代。
  • 无限宝库

    无限宝库

    陆羽穿越了,得到了远古诸神遗留的无限宝库。宝库内没有天才地宝,没有灵丹妙药。有的只是远古诸天神魔陨落之后所遗留的神格。诸天万界谁为尊?融合神格,成就至高无上之神。
  • 郁达夫散文选

    郁达夫散文选

    《郁达夫散文选》精选了十几篇郁达夫精品散文,主要有银灰色的死、茫茫夜、采石矶、春风沉醉的晚上、爱人,我的失眠让你落泪等文章。
  • 怒海救援

    怒海救援

    有些事你必须得去做,哪怕无比危险。1952冬天,新英格兰遭受多年来最残酷的东北风,冰冷的大西洋变得狂暴而危险,两艘满载的邮轮陷入困境,70英尺高的海水切断了坚硬的钢制船身。海岸救援队的4名队员临危受命,毅然出海营救。在等待的过程中,被困船员坚守在断裂的油轮上,靠着礁石停住船身。而救援队员凭借顽强的意志与丰富的经验,用荷载12人的小艇救下了32个人,艰难地安全归来。本书全面还原了美国海岸警卫队历史上最值得铭刻的救援行动。救援者的坚持和被救者的冷静,无一不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哪怕在最危险的时刻,勇气也能够战胜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