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26300000011

第11章 农民工与城乡一体化(4)

产业结构的成长包含五个阶段的内容:第一,产业结构的轻工业化阶段。轻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扩大,但整个国民经济仍不能摆脱农业的制约。第二,产业结构的重化工化阶段。国民经济摆脱农业制约,在国民收入中重工业和化学工业所占比重不断加大。发展重点上,不仅实现了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变,而且实现了发展中心由以轻工业为中心向以重工业为中心的转变。形成了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基本框架,为整个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第三,产业结构的高加工度化阶段。一是在国民经济中加工工业部门比重不断加大;二是产品深加工的链条不断延长,因而附加价值不断增大。由重化工业化阶段向高加工度化阶段过渡的关键条件是技术的迅速进步,并以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和专业化联系的高度发达为前提,在此阶段主要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成长摆脱资源束缚的过程。第四,产业结构的技术知识集约化阶段。所有的产业部门将采用愈来愈高级的技术、工艺,并在相当程度上实现生产的自动化,基本特点是高技术产业的崛起,主要是国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成长摆脱资本积累局限的过程。第五,产业结构由制造业经济转变为服务业经济。在发达的科学技术推动下,资本不足的桎梏将被打破,产业结构将突破工业社会的框架,实现向“后工业社会”的产业结构转变。

以上五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其中第二、三、四阶段是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过程,第二、三阶段是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向资本密集型为主转化的阶段,从第四阶段开始,产业结构逐步走向了知识(技术)密集型阶段,开始向服务经济和知识经济过渡。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化过程表现为从劳动密集型工业为重心的阶段到资本密集型工业为重心的阶段,再到技术密集型工业为重心的阶段这三个层次,整个工业化的过程也就是要经过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这三个阶段,这三个过程作为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是客观的,符合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但同时,这三个阶段又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交互进行的。

工业化必然导致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影响劳动者就业结构的变化和就业的选择。同时,就业结构是否适应产业结构的及其调整的要求,也会对产业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也影响着整个经济的发展。克拉克、库兹涅茨和钱纳里等人的研究都表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人均收入水平得以提高,第一产业在总产值和劳动力就业构成中的份额会显着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就业构成份额都会增加,其中第二产业无论是产值份额还是就业构成份额的上升都超过第三产业。生产结构的这种基本变化引起资本、劳动、原料等资源从农业流向工业,农业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发生职业的转移,这样第一产业的就业份额不断下降,第二产业的就业份额不断上升,就业结构也发生变化。例如。1996年,美国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为1.79%,第三产业的收入比重为71.24%,2000年,第一产业的劳动力比重是2.9%。第三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高达74.26%。可见,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劳动力不断从低级的第一产业向高级的第三产业转移。工业化是一个以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劳动就业中的份额连续下降,而工业及其它份额不断上升为特征的经济结构变革过程。

二、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为空间的转移和集聚

产业革命必然导致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生产的集中或集聚,集中能够产生规模效益,城市因其集中性的特点,适应了工业化的要求,因此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和集聚,最终实现城市化。城市化就其最一般的含义上讲,是随着经济发展,乡村分散的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地在空间上聚集,逐渐向城市转化的过程。因此,从最一般的意义来讲,城市化就是指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过程。

城市化的发展进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即起始阶段、加速阶段和完成阶段。美国城市地理学家诺怒姆(Ray.M.Narthum)于1979年提出的“逻辑斯谛生长曲线”(LogisticCurve)。以英国工业革命为发端的城市化进程分为三个阶段。

(1)初级阶段:城市化刚刚兴起阶段。城市化率在30%以下。其特征为:城市化水平很低,农业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多数;工农业生产水平很低,工业能提供的就业计划极其有限,农业的剩余劳动力释放很慢,农业人口向城市集聚的现象尚不明显,城市化的增长速度也很慢,像英国在这个阶段城市化水平的年增长率就只有0.16%,法国为0.20%,而美1790~1840年的50年间城市化水平也只不过提高了5%左右。

(2)中级阶段: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城市化率在30~70%之间。其特征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由此产生的大量剩余劳动力不断地向各级城市流动和聚集,城市工业吸纳了大批农业人口,城市化的发展快速而稳定;各国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比如法国、德国城市化水平的年平均增长率就提高到了0.35%。而美国在1840~1970年的130年间,城市化水平也由原来的10%迅速攀升到了73%。

(3)高级阶段:城市化达到高水平之后开始减速阶段。城市化率在70~90%之间。其特征为:农业人口的绝对数量和农业中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占据了绝对少数;农业人口向城市(镇)聚集已非城市化的主导方向,其就业结构也逐渐由第二产业转向了第三产业;从总体上看,城市人口的增长速度明显减缓,并接近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表明城市化已经进入一个高水平的稳定阶段。

由此可见,工业化通过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来促进城市化的实现,在工业化过程中就业结构的转变与城市化率的上升密切联系。城市化的演进过程就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产业转移的过程。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巴西、印度、中国台湾省等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演进史,也都反映了这个客观过程。历史数据反映,这些国家和地区在什么时期农业劳动力份额下降的多,城市人口比重也就增加的快,而且,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幅度总是大于或略大于农业劳动份额的降低幅度。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演进过程中实现产业转移和空间集聚

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是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演进过程中实现产业转移和空间集聚的。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作为经济发展中两个重要指标,具有密切的联系。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经常内容,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落实,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工业化与城市化密切联系,互为动力,共同发展。在不同时期,工业化与城市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相互关系有不同的表现。工业化是城市化的发动机。工业化是产业革命的产物,以机器大生产为标志的产业革命要求生产集中、大规模地进行,导致生产的社会分工精细,也对相互协作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导致劳动力、人口、市场等的集中。最初的单个工厂迅速发展成为连片的城市,并不断扩大规模,尤其是在工业化前期,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动力。在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进也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后续动力。城市化演进的本质过程是就业结构的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空间集聚与分化过程,从其生成机制和发展演变的本质看,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归根到底取决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水平,城市化取决于工业化,如果说工业化是产业结构的变迁,城市化是空间结构的变革,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在不同区域的耦合,社会经济就是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不断前进。如果二者协调发展,那么农业向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是同步的,工业化的过程同时也就是城市化的过程,发达国家的经验已经证实了这一点。农村劳动力就是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同步演进中实现产业转移和空间集聚的。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演进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

工业化与城市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发达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是同步的,即农村劳动力的产业转移与乡城转移是同步的。按照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及关系演进特征,可以将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阶段分为起步期、成长期、成熟期。

起步期以工业化的发展为核心,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这个时期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服务业是围绕着工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而发展。制造业相对于农业与服务业,专业化分工程度较高,劳动生产率水平也比较高,对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吸纳能力较大,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虽然低于农业,但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城市的主要功能是为制造业发展提供集聚场所,并提供相应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城市的发展主要是靠工业企业的扩大再生产所吸引的人口与资本的集聚;表现为城市规模膨胀、数量增加,城市的外延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度开始加快。

成长期进入了工业化与城市化中期阶段,二者互动发展特征最为明显。随着工业化演进,工业分工逐步深化,中间产品增加,一方面促进了资本密集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产品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对专业中间商以及专业化服务经济的需求提高,推动了服务经济与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对于工业化的推动作用表现在,通过共用基础设施、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面对面的交谈,以及知识的溢出效应,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服务业的分工细化表现出对于企业的生产服务与对于人口的生活服务加强,吸引人口进入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与市场范围的扩张,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增加,为工业专业化生产提供条件。资本密集工业产生“资本排斥劳动”,使得工业对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随着工业化的深入而降低;服务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随着其比重提高,逐渐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产业。从空间转移来看,这个时期,农村剩余劳动力快速、稳步向城市转移、城市化率有一个大的飞跃。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成熟期,工业化的作用开始淡化,城市化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重心,具体表现为服务业功能的强化。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专业化水平提高,工业生产总量在国民经济总值中的比重减小,工业对劳动力的吸收开始呈现负增长或者零增长。服务业分工深化,生活服务业的重要性加强,服务业对于空间上的可接近性的要求,使得城市发展的主导产业由工业演变为服务业,服务业与城市化之间互相促动,现代服务业、信息产业等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产业。农业劳动力的生产率水平与非农产业的差距减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非常缓慢,城市化发展主要表现为质量的提升。

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演进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特征表现为:

在起步时期,吸收劳动力的主要产业是工业,并且主要是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轻工业,一方面对劳动力的基本素质与专业技能要求不高,便于农业、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化,另一方面对劳动力的吸收数量要大于服务业的吸收数量,工业与服务业就业增长率分别在0.4%以上与0.4%以下。进入成长期以后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互动发展特征最为明显,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反过来,城市化也带动工业化发展,非农化率、城市化率迅速提高。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主导地位逐渐被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资本品工业所替代,工业劳动力的年均增长率逐步下降,与城市人口的年均增长率差距开始扩大,大致是从城市化率50%左右开始。恰恰是从这个时期开始,服务业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大,表现在服务业或者第三产业就业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如美国从1920年(城市化率为51.2%)开始服务业增长率高于同期城市人口增长率,制造业增长率快速下滑,与城市人口增长率差距拉大。

作为后期工业化国家,日本在工业化时期的工业就业年均增长率要略高于美国,1910年工业化起步时期基本上保持了年均1%及以上的增长速度,1920~1930年工业就业增长率为0.4%~0.6%,当城市化率到70%以上,日本工业就业年均增长率为0.2%左右,美国同期为0.1%左右。当制造业或者工业就业年均增长率下降到0.1%及以下,城市化率年均增长百分点下降到0.1~0.2,城市化率达到70%以上,经济发展进入了以信息产业为主的后工业社会。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演进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规律

从工业化国家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关系看,城市化从加速增长至缓慢增长与工业化阶段基本吻合,主导产业一般都经历了“轻纺工业(劳动密集型)-重化工业(资本密集型)-重加工工业(技术密集型)”的发展历程。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同步发展,决定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产业与空间的同步转移,从具体的数据来看,意味着非农化率与城市人口比重同步增长,一般而言,非农化率要高于城市人口比重,这已经被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所证实。在初期阶段,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向纺织、食品、日用产品等轻工业转移,餐饮、商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随之发展。随着资本积累与分工理论的深化,煤炭、石油、电力等能源工业,钢铁、化学、机械、汽车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开始发展,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开始减弱,为生产生活服务的第三产业发展加速,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逐渐加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开始增加。随着工业化的进一步深入,电器设备、航空工业、精密机械、核能工业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加快,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减弱;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产业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的兴起与发展,使得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吸纳速度逐步超过第二产业。进入工业化后期。信息产业、电子工业、新材料、生物工程、海洋工程、航天工程等知识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越来越高,需求数量相对减少,第三产业成为吸纳劳动力的主要产业。

(第四节)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

一、农民工总体概况

(一)农民工总体规模

同类推荐
  • 观照:81个教育批判性思考

    观照:81个教育批判性思考

    本书收录文章系作者近年对一些教育问题的思考。文中观点多从质疑教育现象得出,角度比较新颖,论述重视逻辑性。因为日常教育随记,故亦不乏轻松幽默之笔。本书对日常教育现象多有批判性思考,对学校教育、学校管理、教师成长、家长指导和学生发展具有一定启发性作用,适合教师、家长等教育管理人员阅读。
  •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如果不树立对生态环境的一种道德观念,就很难指望他们将来担负起保护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道义和责任,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空中楼阁”。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7年间,中日两国处于无邦交的敌对状态,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两大阵营的对立,分属于两大阵营的中国和日本,长期处于“既近又远”的隔绝对立状态。本书对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观,以及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日本的“对华行动选择”,作了系统的梳理。
  •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媒介融合与表达自由

    本书系统、细致地梳理了“表达自由”的学理脉络,并结合媒介融合的生态特征论述了其生存的可能性,提出“媒介融台为体,表达自由为用”的观点,并提出“技术前提论”以取代“技术决定论”,指出在法治社会中,表达自由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权利前提-媒介融合则是公民实现其表达权的技术前提。作者关于表达自由,媒介融合及博客自媒体等内容自有心得,而展望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表达自由的实现前景,更显出其对社会进步所持的理性态度和人文情怀。
  • 文学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文体的现代转型

    文学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文体的现代转型

    本书是从文学语言变革角度研究中国文学文体现代转型的一本专著。文学形式是文学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文学语言是影响文学形式的关键因素。五四文学革命是在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基础之上完成的,语言变革是考察中国文学文体从古典向现代转型的重要切口。本书从文学语言入手,从总体上探讨了语言变革对文体功能、文体形态和文体格局转型的影响,详细分析了语言变革作用于戏剧、小说、诗歌、散文各类文体体裁程序而导致的文体转型,探析了语言变革对文体渗透这一特殊的文体现象现代转型的影响。同时,本书跳出文学的内部研究,将语言变革还原到民族共同语生成的文化语境中,探察这一语言现实对文体转型的作用情形。论题的研究可以为认识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文学的现代性及当下文学创作的一些语言困境等问题提供启示。
热门推荐
  • The Sky Dwellers 天行者

    The Sky Dwellers 天行者

    《天行者》以中国20世纪90年代贫乏的乡村教育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在贫苦生活中无私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民办教师为求转正而发生的辛酸故事,也反映出被人们遗忘已久的乡村民办教师曾有过的艰难历程。本书围绕着西河乡界岭小学三代民办教师转正的故事,以及张英才、余校长、孙四海、万站长、蓝飞和夏雪等人的爱情故事开展起来。这些大故事中穿插着小故事,每个小故事又可以作为下个故事开展的源头,相互交叉汇合,使得小说的叙事精彩纷呈,紧缩而富有张力。
  • 冷色江湖

    冷色江湖

    “情生苦海,恩仇易逝,唯剑相伴,三生独舞,我愿穷尽我的一切,让它变得更快、更狠,因为这就是我的使命。”——“剑痴”独孤焱。“一个人生来就属于江湖,死后亦难逃红尘。”——“冷面阎君”苏朝天。“杀戮必将掀起新的杀戮,而我一直站腥风血雨的正中央,当我拔剑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在因我的强大而颤抖,只有杀戮的使命在等待着我去完成。”——“杀戮机器”段文横。人称江湖三“恶”的他们,却因一次意外,结为挚友,只是他们的友谊与常人不同。他们彼此都怀着一颗想要杀死对方的心,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真实。
  • 驻颜有术

    驻颜有术

    上一世,她恪守母亲“隐忍克制”的教诲,最终为人鱼肉,惨遭毒害。重获一世,她热烈张扬,亲贵人,防小人,寻恩人,报仇人,潇洒肆意。她是京城炙手可热的“第一驻颜圣手”,风光无限。而风光背后,一直有一双为她擎起晴空的双手。她一直以为他心有所念,后来才知,从上一世开始,他便已等她许多年。
  • 快穿之你不要喜欢我

    快穿之你不要喜欢我

    杨姜在某凤祥闲逛时翘辫子了,上界众仙:恭喜恭喜,可喜可贺啊…北方好像有一个凡人直接飞升上神,上界众仙:柠檬树下你和我…那个直飞上神的凡人好像和某个翘辫子的人结成仙侣了,上界众仙:快走!上界众仙离开了,连夜赶路,扛着云跑的。【今天的宿主是金砖味道的呢~】某个凡人:黄金重要我重要?某个翘辫子的人:黄金…当然没有你重要…
  • 迈克尔·杰克逊: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抑或天才?

    迈克尔·杰克逊: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抑或天才?

    弗兰克·薇黛拉通过对迈克尔·杰克逊的职业分析,对"天才"这一术语的敏感本质提出了质疑。有一项科学研究证实,几乎所有伟大的天才们,或极富创造性,或聪颖国人,或偏执己见,或性格多变,每一种特质都通过对潮流明星职业的研究而得到了分析。基于这项研究,他们提供了答案来回复以下问题:迈克尔·杰克逊是一位特立独行的艺术家,还是个绝对的天才?你会发现,答案是一场充满热情的讨论。
  • 万古剑帝

    万古剑帝

    陨落死地离奇崩灭,一世无敌不败的凡尘大帝神秘失踪,唯有一缕剑意不灭,天荒九界陷入极度混乱。九百年后,江凡携逆天至宝苏醒于人皇界,从此剑压诸天,万古不朽……
  • 穿越千年之名流巨星

    穿越千年之名流巨星

    穿越重生,一朝变成现代人,没钱没权还被人说是音乐废柴。笑话,乐理文学卜卦医理,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本凰女全能好不好!双手残疾?来来来,听听十二指连弹的威力。哈韩哈日韩欧美?康忙啦筒子们,本凰女既然能来,就能再铸新的音乐王国!古风美韵,天籁无双!一路虐渣碾压,某凰女美滋滋地准备纳点后宫带回前世,却见某大佬磨刀霍霍向桃花,人一横,各种在她寻回之路上碰瓷使绊。“臭狐狸,要不你随我一块回去得了,大不了我养你。”“小泥鳅,你想的真美。”
  • 培养皿13号

    培养皿13号

    孤独。灵幻。诡疾。生而为人,或不为人,有多容易。
  • 救赎

    救赎

    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公羊土改起床后,简单地洗洗涮涮,就拎起他那个特大号塑料水杯往外走。水杯里的茶叶完全涨开,像被虫子蚕食过的绿树叶子塞满了杯子,一看就知道那是地摊上买来的劣质货。公羊要去抓那个该死的偷车贼。公羊土改复姓公羊,名土改。公羊土改人如其姓,不但人长得瘦,还天生一张刀条脸,两条吊梢眉,眉下一双羊眼。远看那脸型配置,还真像一张没长角的公羊脸。反正我们这个地方除了他一家再也没有姓“公羊”的,大家干脆以其姓代其名,直呼他“公羊”。
  • 哆嗦

    哆嗦

    吴稽觉得他的生存是客居。美国垮掉的一代老说他们是生活“在路上”。吴稽是中国人,他不知道“在路上”是什么感觉,也不想知道是什么感觉。吴稽生活在20世纪中国的九十年代末,他始终感觉自己是生活在一个“半瓶子”的社会里。吴稽本来是有职业的,而且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曾是一份让人羡慕而又绝对不寂寞的职业;吴稽毕业于中国广播电视的最高学府——北京广播学院,吴稽毕业分配在一家省级电视台工作实在没有什么可以大惊小怪的。让人不能理解甚至莫名其妙的是,吴稽在省电视台工作整整满了五年之后,悄没声息——当时在比较长的时间内竟没人发觉地失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