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91500000005

第5章 我的国学观(5)

延寿慧轮禅师——僧问:“宝剑末出匣时如何?”师曰:“不在外。”曰:“出匣后如何?”师曰:“不在内。”(同书,卷八)

石头希迁禅师——僧问:“如何是解脱?”师曰:“谁缚汝?”问:“如何是净土?”师曰:“谁垢汝?”问:“如何是涅槃?”师曰:“谁将生死与汝?”(同上书,卷五)

清平令遵禅师——问:“如何是有漏?”师曰:“笊篱。”曰:“如何是无漏?”师曰:“木勺。”(同上书,卷五)

三平义忠禅师——讲僧问:“三乘十二分教,某甲不疑。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师曰:“龟毛拂子,兔角拄杖,大德藏向什么处?”(同上书,卷五)

金可观禅师——问:“从上宗乘如何为人?”师曰:“我今日未吃茶。”(同上书,卷七)

国清院奉禅师——问:“十二分教是止啼之义,离却止啼,请师一句。”师曰:“孤峰顶上双角女。”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释迦是牛头狱卒,祖师是马面阿旁。”问:“如何是西来意?”师曰:“东壁打西壁。”(同上书,卷四)

保福可俦禅师——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云在青天水在瓶。”(同上书,卷八)

兴教惟一禅师——问:“如何是道?”师曰:“刺头入荒草。”曰:“如何是道中人?”师曰:“乾屎橛。”(同上书,卷十)

中国禅宗机锋的例子,多得不得了。举出上面这一些来,可见一斑了。这里也有一个接受过程。说话者→说出来的话→听者。然后听者→说话者的话→说话者,倒转过来,以意逆志。听者猜到的谜,与说话者要说出来的谜,其间距离究竟有多大,那只有天晓得了。这同如来拈花,迦叶微笑一样,是永远摸不到底的。但是,只要说者认可,别人也就不必越俎代庖了。这些机锋语言,看来五花八门;但是,据我看,纲只有一条,这就是中国汉语的模糊性。参禅斗机锋,本来就是迷离模糊的。再使用中国朦胧模糊的语言,可谓相得益彰了。在这里,我必须补充几句。对斗禅机来说,汉语的模糊性同作诗不完全一样。它不表现在语法形态上,而表现在内容含义上。然而其为模糊则一也。

写到这里,我可以回答我在上面提出来的两个问题了:为什么禅宗独独在中国产生而又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展?为什么独独在中国作诗与参禅才产生了这样密切的关系?我们回答是,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汉字的模糊性。

表现在禅机方面的,除了语言之外,还有动作,比如当头棒喝,拈杖竖拂,直到画圆相,做女人拜,等等,等等。因与语言无关,我就不谈了。

从中国文化特点谈王国维之死

将近60年前在清华读书时,经常徘徊在“王静安先生纪念碑”前,和同学们指指点点,谈论陈寅恪先生写的纪念碑文。其中有几句话:

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

与此事有联系的,寅恪先生还有一段话:

凡一种文化值衰落之时,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现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则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达极深之厚,殆非出于自杀无以求一己之心安而义尽也。(《王观堂先生挽词并序》)

这些话意思是明白的,但是我们却觉得,它与王静安先生之死挂不上钩。静安先生自己写得非常清楚:“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原来溥仪被驱逐出宫时,他曾与罗振玉、柯绍忞等相约同殉。后未果。他认为这是耻辱。到了1927年,韩复渠兵临北平城下,他不想再一次受辱了,于是自沉于颐和园内昆明湖。这是一种忠君思想,是再清楚不过的了,同什么“俗谛”、“思想自由”,又同什么“文化”有何关联呢?这个问题多年来耿耿于怀,没有得到认真的解决。我也就把它放到一边,不再考虑。

最近,我因为给一册纪念寅恪先生的论文集写一篇序,又认真读了一些陈先生的著作,浏览了时贤关于他的专著和论文。有的学者在自己的著作中谈及王静安先生之死,作了一些解释。读了以后,我学习了不少的东西,得到了许多启发。可是将近六十年前我碰到的那个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学者们的一些看法,我认为有点隔靴搔痒,没有搔到痒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只好重新独立思考了。我觉得,要想满意地回答我的问题,只能从中国文化的特点出发来考虑、探讨。

什么叫做文化呢?世界各国的学者给文化下的定义,据说有好几百个。定义数目这样多,正好证明这个问题并没有解决,难以解决。我现在不想再给定义的宝库增添新的负担。我个人没有这这个能力,也认为没有必要。我只想考虑一下中国文化的特点,由此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世界各国人民的文化有共性,也有个性。中国文化的个性或者特点是什么呢?讨论这个问题的学者也是非常多的。我不想远求,我顺手拿过了一本《中国文化书院讲演录第一集·论中国传统文化》,又随便从里面选了四位学者的文章,加以节引。第一位是梁漱溟先生。他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说:

中国人的心思、思想、精神用到哪里去了呢?用到人与人之间去了,用到人伦关系上面去了。所谓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好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伦的问题。

第二位是冯友兰先生。他在《中国哲学的特质》中说:

中国文化有一个特点,就是对人的评价很高……中国的文化讲的是“人学”,着重的是人。中国哲学的特点就是发挥人学,着重讲人。

庞朴先生是我想提到的第三位学者。他在《中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中说:

我想是不是可以说人文主义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精神呢……孔子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仁义礼智信”中的那个“仁”字,就是以人为本位,以人作为自己学说的目的,是尊重人的一种学说。

第四位是任继愈先生。他在《唐宋以后的三教合一思潮》中说:

任何一个理学家都认为三纲五常是与生俱来的、天地间的至理,最高真理,不能问为什么要忠君、孝父母,因为这是人类善的本性的必然要求,这种天性与生命共存亡,只要活着就必须在这个规律中生活。

学者们的意见就征引到这里。他们的说法虽然似乎有一些差异,但是意思则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中国文化的特点在于重视人,重视人的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正确的,是同我经过长时期考虑的结果相一致的。

这样一来,王静安先生之死的原因与中国文化的特点完全可以挂上钩了。既然中国文化偏重伦理道德方面,与西洋和印度的迥乎不同;那么,中国伦理道德的骨架是三纲六纪,君为臣纲是三纲之一。王静安之死表面上是臣殉君,事实上也是臣殉君,但从更深一层的内涵上来看,说他是殉中国文化,不是完全合情合理吗?寅恪先生关于王静安先生之死的那一些话不也完全豁然开朗了吗?

推荐十种书

一、《红楼梦》

《红楼梦》是古今中外最优秀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我不谈思想性,因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说不清楚,谁也说服不了谁。我只谈艺术性。本书刻画人物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人物一开口,虽不见其人;但立刻就能知道是谁。在中外文学作品中,实无其匹。

二、《世说新语》

这也是一本奇书。当时清谈之风盛行。但并不是今天的“侃大山”,而要出言必隽永有韵致,言简而意深,如食橄榄,回味无穷。有的话不能说明白,但一经说出,则听者会心,宛如当年灵山会上,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三、《儒林外史》

本书是中国小说中的精品。结构奇特,好像是由一些短篇缀合而成。作者惜墨如金,描绘风光,刻画人物,三言两语,而自然景色和人物性格,便跃然纸上。尤以讽刺见长,作者威仪俨然。不露笑容,讽刺的话则入木三分,令人忍俊不禁。

四、李义山诗

在中国诗中,我同曹雪芹正相反,最喜欢李义山的诗。每个人欣赏的标准和对象,不能强求一律。义山诗辞藻华丽,声韵铿锵。有时候不知所言何意,但读来仍觉韵味飘逸,意象生动,有似西洋的pure poetry(纯诗)。诗不一定都要求懂。诗的辞藻美和韵律美直接诉诸人的灵魂。汉诗还有一个字形美。

五、李后主词

后主词只有短短几篇。他不用一个典故,但感情真挚,动人心魄。王国维说:“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言似夸大,我们不能这样要求后主,他也根本不是这样的人。中国历史上多一个励精图治的皇帝,没有多大分量。但是,如果缺一个后主,则中国文学史将成什么样子?

六、《史记》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史。但此书的真正意义不在史而在文。司马迁说:“诟莫大于宫刑。”他满腔孤愤,发而为文,遂成《史记》。时至今日,不可一世的汉武帝,只留得“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而《史记》则“光芒万丈长”。历史是最无情的。

七、陈寅恪《寒柳堂集》

八、陈寅恪《金明馆丛稿》

陈寅恪先生学贯中西,融铸今古。他一方面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乾嘉朴学大师的考据之学,另一方面又继承和发扬了西方近代考据之学,实又超出二者之上。他从不用僻书,而是在人人能读人人似能解的平常典籍中,发现别人视而不见的问题,即他常说的“发古人之覆”。他这种本领达到了极高明的地步,如燃犀烛照,洞察幽微,为学者所折服。陈先生不仅是考据家,而且是思想家,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实超过许多哲学家。

九、德国Heinrich Lüders(吕德斯)Philologica Indica(《印度语文学》)

在古今中外的学人中,我最服膺,影响我最深的,在中国是陈寅恪,在德国是吕德斯。后者也是考据圣手。什么问题一到他手中,便能鞭辟入里,如剥芭蕉,层层剥来,终至核心,所得结论,令人信服。我读他那些枯燥至极的考据文章,如读小说,成了最高的享受。

十、德国E. Sieg(西克)、W. Siegling(西克灵)和W. Schulze(舒尔茨)Tocharische Grammatik(《吐火罗语法》)

吐火罗语是一种前所未知的新疆古代民族语言。考古学家发掘出来了一些残卷,字母基本上是能认识的,但是语言结构,则毫无所知。三位德国学者通力协作,经过了二三十年的日日夜夜,终于读通,而且用德国学者有名的“彻底性”写出了一部长达518页的皇皇巨著,成了世界学坛奇迹。

同类推荐
  • 解读《宦经》

    解读《宦经》

    古代官场复杂多变,龙蛇混杂,在此立足已是不易,高居人上尤为艰难。有鉴于此,人们对做的学问十分重视,在此精研的人也不在少数。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做官的认识总是失于片面,其观点也是支离破碎,缺乏全面,系统、精准的本质论述。为了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原文,注译者作了解析原文要旨和阐释其指导意义的释译,又根据历朝历代的史实,撰写了相关的事典,对原文精髓加以论证和具体说明。释评视野广阔,事典故事生动,它们和原文互为补充,构成了本书哲理性与可读性皆强的显著特色。
  • 思考成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思考成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读本)

    本丛书筛选内容主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1)坚持批判继承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坚持抽象继承、演绎发展、立足当代、为我所用。(2)坚持系统整体的原则。注意各历史时期分布;注意各民族的进步人物;注意各层面人物;注意人物各侧面。做到:竖看历史五千年,纵向成条线;横看美德重实践,横向不漏面。(3)坚持古为今用,为我所用原则。在发掘美德资源时,特别挖掘古代人物故事、言论,注重寻找挖掘各阶层、各民族的传统公德、通德、同德;注重人民性、民主性、进步性、发展性、普遍性、抽象性,不求全古代,不求全个体。
  • 观相百家:古典中国文化之春夏秋冬

    观相百家:古典中国文化之春夏秋冬

    郭智勇先生的前一本书《被遗忘与曲解的古典中国——<吕氏春秋>对传统学术的投诉》提出了“古典中国”这一全新的概念,而这本书《观相百家:古典中国文化之春夏秋冬》则进一步展示了古典中国的全景和真相。何为“仁”?何为“义”?“礼”从何来?等等这些,本书都会用一个全新的故事来告诉你。孔子是一个宗教改革家!墨子是对孔子的承接!儒家竟是对墨家的反对!秦始皇不可能焚烧诗书!《吕氏春秋》才是中国文化的最高成就!……总之,就让本书带你进入真正的文化中国吧。
  • 中国鄱阳湖

    中国鄱阳湖

    详细讲解了鄱阳湖古今历史之演变,描述鄱阳湖周边各地的民俗文化、风土人情以及地理资源概况,熔历史、思想、知识及趣味性于一炉,资料丰富详实。
  • 经典人文:人文思想卷

    经典人文:人文思想卷

    本书是著名作家余秋雨主编的系列读物,书中收录了众多经典的思想、人文、社科文章,有很强的阅读和收藏价值。灵魂和精神的领域有着强大的稳固性。那儿也会云霞飞动,变幻莫测,却夜夜可见深邃的星空。那儿也会花开花落,岁月不驻,却无法改易千古山河。那些北欧好汉,正是看到了这个领域的深邃星空和千古山河,才重新书写人生。
热门推荐
  • 谁的青春不叛逆

    谁的青春不叛逆

    2010年暑假,一个阳光灿烂的早晨,八点差一刻,约好来做妇科检查的闺蜜没有按时到达,正要电话催促,办公室的门铃响了。不会是她到了吧?这做派不太像她。闺蜜往往是人没到,高跟鞋敲打地板的声音以及热情的大嗓门会先报信的。起身打开门,赵主席站在门外,我赶快迎她进来,她是我所在医院的工会主席,也算是我的直接领导。主席并没有随即进来,而是将头转向右边,同时伸出右手,轻轻地说了声“来呀”,示意另外一个人进来。进来一个瘦瘦高高的小伙子,赵主席跟着进来,并关上门。“向文阿姨问好!”赵主席用命令的口吻对小伙子说道。
  • 占星咒

    占星咒

    人人皆知占星师是大陆的宠儿,感知、预言、转运……却不知其付出的代价。四百年前四国大战,初代占星师雾月陨落,死前留下诅咒,大陆生灵涂炭。每隔两年,四国各选十名天赋极佳的少年前往禁地,压制诅咒。恰逢神界变乱,神女星下世,她,第三代占星师,能否借助神女星冲破极限,化解诅咒;他,南国四皇子,无意中发现的秘密能否揭开,为她逆天改命?
  • 目击者

    目击者

    每当骑自行车来到芜藏寺旁的坡道时,恭太就觉到一阵轻松。从车站对面的销售店出来,书包架上的牛奶瓶压得他躬起腰,两脚不得不拼命地蹬动。这时,清晨冷冽的空气渐渐溶入东方日出的氛围,使恭太因今天的工作接近尾声而感到欣慰。恭太对于每日清晨投送牛奶的工作并不觉到厌烦,然而,他毕竟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身体沉滞而瘦弱,骑车奔走在颠簸的石子路上,并提着装有奶瓶的布袋爬上四楼,确实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
  • 重生全能影后

    重生全能影后

    本文女主不傻白甜,不圣母。女强,有无cp待定,有无男主待定。
  • 缥缈剑侠

    缥缈剑侠

    明初,江湖上流传着“天完宝藏”的其中一把钥匙流落天兵阁,一时间江湖风起云涌,天兵阁千夫所指。这“帝燮”宝剑,到底何去何从……
  • 做生意要会算计

    做生意要会算计

    很多人总想赚钱,却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做生章,有些人做生意如鱼得水,可是对另一些人却导致破产、精神崩溃乃至走上自我毁灭的不归路。在做生意之前你必须了解是否具备成功的条件,做生意成功的一般条件包括:自律、自强、识人能力、管理技能、想像力、口才、毅力、乐观、奉献精神、积极人生观、客观、推销产品(服务)的能力、独立作业的能力、追求利润的方法。
  • 只唱给你听

    只唱给你听

    通过一群大学生追逐梦想的坎坷经历,了解“草根”一步步到“明星”、“偶像”的成长史和辛酸史,让读者对追星有更加理性、客观的认知,从而让大众对追星不再抱有过多偏见,传扬年青人励志拼搏、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 明代小品文集·呻吟语1

    明代小品文集·呻吟语1

    《呻吟语》六卷,明吕坤著,是作者关于人生修养、持家处世以及自然社会的思考的记录。前三卷为内篇,后三卷为外篇,分为性命、存心、伦理、谈道、修身、问学、应务、养生、天地、世运、圣贤、品藻、治道、人情、物理、广喻、词章等十七篇。 作者阐述了自己对修身养性、人情世故等方面的心得体会和见解,针对当时社会出现的各种弊病,提出兴利除弊、励精图治的主张,值得世人借鉴。
  • 星光与梦都在

    星光与梦都在

    寒门男生的奋斗历程和生活、感情经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 分隶偶存

    分隶偶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