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391500000007

第7章 民胞物与,天人合一(2)

最近几年,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文化热”的高潮。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到了今天这个地步,在接受几十年来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大家都认识到,文化建设的任务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我想大家都会同意,人类历史上任何社会,都不能专靠科技来支撑,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建设,我们今天的社会也决不能是例外。

在众多的讨论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论文和专著中,有很多很精彩的具有独创性的意见。我从中学习了不少的非常有用的东西,我在这里不详细去叙述。我只有一个感觉,这就是,讨论中国文化,往往就眼前论眼前,从几千年的历史上进行细致深刻的探讨不够,从全世界范围内进行最广阔的宏观探讨更不够。我个人觉得,探讨中国文化问题,不能只局限于我们生活于其中的这几十年、近百年,也不能局限于我们居住于其中的960万平方公里。我们必须上下数千年,纵横数万里,目光远大,胸襟开阔,才能更清楚地看到问题的全貌,而不至于陷入井蛙的地步,不能自拔。总之,我们要从历史上和地理上扩大我们的视野,才能探骊得珠。

我们眼前的情况怎样呢?从19世纪末叶以来,我们就走了西化的道路。当然,西化的开始还可以更往前追溯,一直追溯到明末清初。但那时规模极小,也没有向西方学习的意识,所以我不采取那个说法,只说从19世纪末叶开始。从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看,从全世界文化交流的规律来看,这都是不可避免的。近几百年以来,西方文化,也就是资本主义文化,垄断了世界。资本主义统一世界市场的形成,把世界上一切国家都或先或后地吸收过去。这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不但在政治、经济方面到处都打上了西方的印记,在文学方面也形成了“世界文学”,从文学创作的形式上统一了全世界。在科学、技术、哲学、艺术等等方面,莫不皆然。中国从前清末叶到现在,中间经历了许多惊涛骇浪,帝国统治、辛亥革命、洪宪窃国、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西化的程度日趋深入。到了今天,我们的衣、食、住、行,从头到脚,从里到外,试问哪一件没有西化?我们中国固有的东西究竟还留下了多少?我看,除了我们的一部分思想感情以外,我们真可以说是“全盘西化”了。

我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我认为,这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无论如何,这是一件不可抗御的事。我一不发思古之幽情,二不想效法九斤老太;对中国自然经济的遭到破坏,对中国小手工业生产方式的消失,我并不如丧考妣,惶惶不可终日。我认为,有几千年古老文明的中国,如果还想存在下去,就必须跟上世界潮流,决不能让时代潮流甩在后面。这一点,我想是绝大多数的中国有识之士所共同承认的。

但是,事情还有它的另外一面,它也带来了不良后果。这最突出地表现在一些人的心理上。在解放前,侨居上海的帝国主义者在公园里竖上木牌,上面写着“华人与狗不许入内”。这是外来的侵略者对我们中华民族的污辱。这是容易理解的。但是,解放以后,我们号称已经站起来了,然而崇洋媚外的心理并未消失。古已有之,于今为烈。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事。50年代曾批判过一阵这种思想,好像也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到了“十年浩劫”,以“四人帮”为首的一帮人,批崇洋媚外,调门最高,态度最“积极”。在国外读过书的知识分子,几乎都被戴上了这顶帽子。然而,实际上真正崇洋媚外的正是“四人帮”及其爪牙。现在,“四人帮”垮台已经十多年了,社会上崇洋媚外的风气,有增无减,有时简直令人感到,此风已经病入膏肓。贾桂似的人物到处可见。多么爱国的人士也无法否认这一点。有识之士惄然忧之。这种接近变态的媚外心理,我无论如何也难以理解。凡是外国的东西都好,凡是外国人都值得尊敬,这是一种反常的心理状态。中国烹调享誉世界。有一些外国食品本来并不怎么样,但是,一旦标明是舶来品,立即身价十倍,某些味觉顿经改造的人,蜂拥而至,争先恐后。连一些外国朋友都大惑不解,只有频频摇头。

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来谈中国文化,真正是戛戛乎难矣哉。在严重地甚至病态地贬低自己文化的氛围中,人们有意无意地抬高西方文化,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只有外来的和尚才会念经。这样怎么能够客观而公允地评价中国文化呢?我的意思并不是要说,要评价中国文化,就必须贬低西方文化。西方文化确有它的优越之处。19世纪后半叶,中国人之所以努力学习西方,是震于西方的船坚炮利。在以后的将近100年中,我们逐渐发现,西方不仅是船坚炮利,在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他们都有许多令人惊异的东西。想振兴中华,必须学习西方,这是毫无疑问的。20世纪20年代,就有人提出了“全盘西化”的口号。今天还有不少人有这种提法或者类似的提法。我觉得,提这个口号的人动机是不完全一样的。有的人出于忧国忧民的热忱,其用心良苦,我自谓能充分理解。但也可能有人别有用心。这问题我在这里不详细讨论。我只想指出,人类历史证明,全盘西化(或者任何什么化)理论上讲不通,事实上办不到。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向西方学习。我们必须向西方学习,今天要学习,明天仍然要学习,这是决不能改变的。如果我们故步自封,回到老祖宗走过的道路上去,那将是非常危险的。

但是,我始终认为,评价中国文化,探讨向西方文化学习这样的大问题,正如我在上面已经讲过的那样,必须把眼光放远,必须把全人类的历史发展放在眼中,更必须特别重视人类文化交流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公允和客观。我是主张人类文化产生多元论的,人类文化绝不是哪一个国家或民族单独创造出来的。***分子有过这种论调,他们是别有用心的。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来看,民族和国家,不论大小,都或多或少地对人类文化宝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恐怕是一个历史事实,是无法否认掉的。同样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每一个民族或国家的贡献又不完全一样。有的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对周围的民族或国家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积之既久,形成了一个文化圈或文化体系。根据我个人的看法,人类自从有历史以来,总共形成了四个大文化圈:古希腊、罗马一直到近代欧美的文化圈,从古希伯来起一直到伊斯兰国家的闪族文化圈,印度文化圈和中国文化圈。在这四个文化圈内各有一个主导的、影响大的文化,同时各个民族或国家又是互相学习的。在各个文化圈之间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关系,这种相互学习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文化交流。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文化交流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前进。

倘若我们从更大的宏观上来探讨,我们就能发现,这四个文化圈又可以分为两大文化体系:第一个文化圈构成了西方大文化体系:第二、三、四个文化圈构成了东方大文化体系。“东方”在这里既是地理概念,又是政治概念,即所谓第三世界。这两大文化体系之间的关系也是互相学习的关系。仅就目前来看,统治世界的是西方文化。但是从历史上来看,二者的关系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文化,欧洲史学家早有这个观点,最著名的代表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J. Toynbee,1889—1975年)。他在他的巨著《历史研究》里(索麦维尔节录,曹未风等译,上、中、下三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次印刷),从世界历史全局出发,共发现了21个或23个文化(汤因比称之为社会或者文明):西方社会、东正教社会(又可以分为拜占庭和俄罗斯两个东正教)、伊朗社会、阿拉伯社会、印度社会、远东社会(又可以分为中国和朝鲜、日本两部分)、古希腊社会、叙利亚社会、古印度社会、古代中国社会、米诺斯社会、印度河流域社会、苏末社会、赫梯社会、巴比伦社会、埃及社会、安第斯社会、墨西哥社会、尤卡坦社会、马雅社会、黄河流域古代中国文明以前的商代社会(见原书上册,第43页)。

汤因比明确反对只有一个社会——西方社会这一种文明统一的理论。他认为这是“误入歧途”,是一个“错误”。虽然世界各地的经济和政治的面貌都已经西化了,其他的社会(文明)大体上仍然维持着本来的面目。文明的河流不止西方这一条(见原书上册,第45~48页)。

汤因比在本书的许多地方,另外在自己其他著作,比如《文明经受着考验》(沈辉等译,1988年第1版,浙江人民出版社)中,提出了一个观点:文明发展有四步骤:起源、生长、衰落、解体。在《文明经受着考验》第10~11页,他提到了德国学者斯宾格勒的名著《西方的没落》,对此书给了很高的评价,也提到了斯宾格勒思想方法的局限性。在《历史研究》的结尾处,第429~430页,他写道:

当作者进行他的广泛研究时发现他所搜集到的各种文明大多数显然已经是死亡了的时候,他不得不作出这样的推论:死亡确是每个文明所面对着的一种可能性,作者本身所隶属的文明也不例外。

他对每一个文明都不能万岁的看法是再明确不过的了。

了解了我在上面谈到的这些情况,现在再来看中国文化,我们的眼光就比以前开阔多了。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影响,这是我们的骄傲,这也是一个历史事实。汤因比对此也有所论述,他对中国过去的文化有很好的评价。但是,到了后来,我们为什么忽然不行了呢?为什么现在竟会出现这样崇洋媚外的思想呢?为什么西方某些人士也瞧不起我们呢?我觉得,在这里,我们自己和西方一些人士,都缺少历史的眼光。我们自己应该避免两个极端:一不能躺在光荣的历史上,成为今天的阿Q;二不能只看目前的情况,成为今天的贾桂。西方人应该力避一个极端,认为中国什么都不行,自己什么都行,自己是天之骄子,从开天辟地以来就是如此,将来也会永远如此。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我们东西双方都要从历史和地理两个方面的宏观上来看待中国文化,决不能囿于成见,鼠目寸光,只见片段,不见全体;只看现在,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中国文化,在西方人士眼中,并非只有一个看法,只有一种评价。汉唐盛世我不去讲它了,只谈16、17世纪以后的情况,也就能给我们许多启发。这一段时间,在中国是从明末到清初,在欧洲约略相当于所谓“启蒙时期”。在这期间,中国一方面开始向西方学习;另一方面,中国的文化也大量西传。关于这个问题,中西双方都有大量的记载,我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一一加以征引。方豪在他的《中西交通史》(华冈出版有限公司,1977年第6版,第5册,《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史》下)中有比较详细而扼要的介绍。我在下面利用他的资料介绍一下在这期间中国文化流向西方的情况。

中国经籍之西传

“四书”、“五经”在中国历史上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如果中国经籍西传,首当其冲的理所当然的就是这些书。明朝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利玛窦将“四书”译为拉丁文,寄还本国。天启六年(1626年),比人金尼阁将“五经”译为拉丁文,在杭州刊印。到了清朝,殷铎泽与郭纳爵合译《大学》为拉丁文,康熙元年(1662年)刻于建昌。殷氏又将《中庸》译为拉丁文,于康熙六年(1667年)和康熙八年(1669年)分别刻于广州及印度果阿。《论语》之最早译本亦出殷、郭二人之手,亦为拉丁文。康熙二十年(1681年),传教士柏应理返回欧洲。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巴黎发刊其著作《中国之哲学家孔子》。中文标题虽为《西文四书解》,但未译《孟子》,名实实不相符。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奥国教士白乃心用意大利文写的《中国杂记》出版。康熙五十年(1711年),布拉格大学图书馆出版卫方济用拉丁文翻译的“四书”及《孝经》、《幼学》,1783年至1786年译为法文。卫氏又以拉丁文著《中国哲学》,与上书同时同地刊出。白晋著有拉丁文《易经大意》,未刊。康熙四十年(1701年),白晋自北京致书德国大哲学家莱布尼兹,讨论中国哲学及礼俗。现在梵蒂冈图书馆中尚藏有西士研究《易经》之华文稿本14种,宋君荣曾译《书经》,刘应译《礼记》的一部分。康熙末年,马约瑟节译《书经》、《诗经》。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马约瑟自建昌府致函欧洲,讨论儒教。雷孝思参加绘制《皇朝一统舆地全图》,对中国古籍亦有研究。傅圣泽有《道德经评注》,为拉丁文及法文合译稿本。他又用法文译《诗经》。赫苍璧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来华,亦曾从事翻译《诗经》。

到了雍正乾隆年间,中籍西译继续进行。宋君荣所译之《书经》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刊于巴黎。他还研究中国经籍之训诂问题。孙璋为后期来华耶稣会神父中最精通汉学者,他所译拉丁文《诗经》附有注解。他又译有《礼记》,稿成未刊。蒋友仁制作圆明园中的喷水池,为人所艳称。他又深通汉籍,用拉丁文译有《书经》、《孟子》等书。乾隆时有一个叫钱德明的人,精通满汉文,译有《盛京赋》,并研究我国古乐及石鼓文等,他是西人中最早研究我国苗族及兵学者。乾隆四十年(1775年)在北京著《华民古远考》,列举《易经》、《诗经》、《书经》、《春秋》及《史记》为证。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又在北京刊印《孔子传》,为钱氏著作中之最佳者。此外,他还有《孔门弟子传略》,以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或次年刊于北京。韩国英译有《大学》及《中庸》,又著有《记中国人之孝道》。韩氏可能是19世纪前西人研究我国经籍的最后一人。他的本行是生物学。

从明末到乾隆年间,中国经籍之西传,情况大体如上。既然传了过去,必然产生影响。有的影响竟与热心翻译中国经书之耶稣会神父的初衷截然相违。我在下面介绍方豪一段话:

介绍中国思想至欧洲者,原为耶稣会士,本在说明彼等发现一最易接受“福音”之园地,以鼓励教士前来中国,并为劝导教徒多为中国教会捐款。不意儒家经书中原理,竟为欧洲哲家取为反对教会之资料。而若辈所介绍之中国康熙年间之安定局面,使同时期欧洲动荡之政局,相形之下,大见逊色;欧洲人竟以为中国人乃一纯粹有德性之民族,中国成为若辈理想国家,孔子成为欧洲思想界之偶像。

中国俗话说“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颇与此相类了。

同类推荐
  • 友谊赠言(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友谊赠言(现代名言妙语全集)

    作为人生的追求者,茫茫人海,关键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名家导师,关键在于找到鼓舞自己的名言警句,当然,最关键的是在这些金玉良言的指导下付诸切实的行动。
  • 黄帝内经选讲(精装)

    黄帝内经选讲(精装)

    本书稿是作者学习《黄帝内经》一书的部分心得的总结。作者结合现代人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将《黄帝内经》中相关的语录做了深入浅出的阐释,全面涵养一个人的灵魂、修养、品味、境界、见识,可以全面提高一个人的洞察力、理解力、判断力、忍耐力和处置力。作者通过通俗的语言,以讲座的方式呈现,语言生动,说理明晰,让读者轻松了解《黄帝内经》的真正内涵,同时把古人的思想与智慧应用在当下的生活和工作中。
  • 智囊(精粹)

    智囊(精粹)

    在古代,人们常用“智囊”一词形容足智多谋的俊杰人物,比如,战国时期的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西汉时期的晁错,足智多谋,颈下又有一个赘生物,好像袋子一样,因此汉景帝称他为“智囊”。《智囊》的书名正是撷取此意。《智囊》全书分为上智、明智、察智、胆智、术智、捷智、语智、兵智、闺智、杂智,共10部28卷,收录上起先秦、下迄明代的历代智慧故事1238则。其中上智部、明智部、察智部,收录历代政治智慧故事,胆智部、术智部、捷智部,收录历代官吏处理政务的智慧故事,语智部收录历代辩才的智慧故事,兵智部收录历代军事将领的智慧故事,闺智部收录历代女子的智慧故事,杂智部收录历代黠狡小技之类的故事。
  • 黄帝内经(精粹)

    黄帝内经(精粹)

    《黄帝内经》又名《内经》,因托名为上古黄帝所作,故名《黄帝内经》。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地位最高的中医理论巨著,从问世之日起即被尊为“至道之宗,奉生之始”。《黄帝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各81篇,共约18万字。其思想内核大致可归纳为10个方面,即阴阳五行说、藏象说、精气神说、经络学、病因病机学、病证学、诊法学、治则学、养生学及运气学。本书着意遴选出文意相对浅显且最能反映中医学术思想特点的篇章和段落加以注译。另外,为了便于读者理解《黄帝内经》的精髓,我们结合现今社会的常见疾病,从精血、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法、养生学、运气学等诸多方面精选相关篇目,以期给读者以切实有用的指导。
  • 中国文旅产业观察·《延禧攻略》爆红样本:影视公司后流量时代“机与危”(《21世纪经济报道》深度观察)

    中国文旅产业观察·《延禧攻略》爆红样本:影视公司后流量时代“机与危”(《21世纪经济报道》深度观察)

    《21世纪经济报道》是南方报业集团下属中国最大的商业报纸媒体,是中国商业报纸的领导者。致力于服务最优秀的人群,是在世界经济界最受关注的中国经济类日报。全国三大经济类报纸之一。《21世纪经济报道》2001年创刊,始终坚持新闻创造价值的理念,以优质内容服务用户,以专业和高度推动商业中国发展,秉承移动优先的方针,大力拓展新媒体业务,旗舰产品21财经APP下载量已经突破6000万,传播力、公信力以及影响力居同类客户端前列,并不断积极开拓知识付费、研究智库、内容电商等创新业务。本期为《21世纪经济报道》深度观察文旅产业专题。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风之又三郎

    风之又三郎

    本书收录了日本童话大师宫泽贤治以《风之又三郎》为代表的十六篇脍炙人口的童话故事。《古斯珂·布多力传记》中为了不让人们受寒流影响而牺牲自己古斯珂·布多力,《虔十林公园》中朴实善良、不计回报的虔十,都是宫泽贤治本人的真实写照;而《风之又三郎》中三郎与同学之间的友情和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二十六夜》中对弱肉强食的探讨,《贝壳之火》中小兔赫蒙由善向恶的心路历程,更是展现了宫泽贤治作品的丰富魅力与深刻内涵。宫泽贤治将自己悲天悯人的情怀和甘于牺牲与奉献的善良,融入纯真而极富创造力的文字中,带领读者体会自然的美好,找回心底的纯真。
  • 方仲文的重生生活

    方仲文的重生生活

    35岁的大叔空间重生了,回到了10岁那年,重活一世,目标:运用空间,练武、赚钱、改变人生。
  • 穿越我是淘气宫主

    穿越我是淘气宫主

    穿越小说看了多篇,想不到有一天自己也中了奖,穿到这个陌生的古代来。楚凝君说:“不敢靠近你,是因为太在乎你,冷漠你,遗弃你,是因为爱已成疯,我该拿你怎么办?”残无幽说:“爱上你,使我放弃一切,包括七年前的灭门之恨。”南宫已暝说:“银锁的意义就在于,我想在你未成人之前锁住你,然后在你长大成人后,拥有你。”花云夜说:“我要你的人,也要你的心。”列缺说:“美人倾城,不惜一切。”洛丝儿天真的躲在一个角落,想着每一个人说过的话,可以吗?可以贪心吗?南宫婉莹说:“楚凝君是我的,只有我才配拥有他。”林滢滢说:“环儿,如果我和君哥走到一起,你会祝福我们吗?”花灵儿说:“残无幽是我的生命,我将不计代价得到他。”上官池月说:“恕罪只是一个借口,爱上他(残无幽)才是我最初的心。”倾月说:“表哥(残无幽)是我的一切,谁都不可以把他从我身边抢走。”如烟说:“我只爱他的狠(残无幽)”依菲儿说:“我们风流三年,不可能抵不过你一个小女孩的,我有信心,夜,注定是我的。”王如儿说:“暝是我从小就喜欢的,你凭什么抢走?”容幽雪说:“忘月楼有我和列所有的美好记忆,你算什么?不过是一个天真无知的女人罢了。”众容强大,故事曲折,人物性格分明,这是一部精彩的武林传奇之记。-------------------------------------------------------------------下面妃要废话几句了。这篇文讲述的是一个成长的故事,一个不懂何为爱情的高中生慢慢成长为一个敢于追求所爱的自信女人的故事。温馨提醒:不喜慎入在这里我要推荐一本极好看的书:痕儿的《丫环皇后》地址:各位亲们可以去看看,很不错的。达达达、、、、、、、、、、、以下是妃花了半天的时间为本文制作的视频,各位亲们有兴趣可以去观赏一下,自觉得还可以的。地址是:建议带上耳塞听,里面有一首名叫《寂静之声》的轻音乐,听起来很有感觉哦!以前有收藏妃的新文《颜霸天下》这部文的亲们,妃在这里说句抱歉,感觉女尊文实在不是妃的强项,所以,妃只能再学习学习后,等积累到一定的文学水平,再去偿试,现在,妃把这篇文删除了!〈爱上谷主爹爹〉这部文也是妃写的最为难的一部文,剧中男主每个人都让人有靠近的欲望,失去谁都会心疼,但是,妃还是决定专情一点,不写一女N男。
  • 吹笙引

    吹笙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少村漫稿

    少村漫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臣嫡女

    重臣嫡女

    穿越女一直自我标榜:万人迷+女主角=幸运女神。所有和穿越女作对的:赠送一套杯具。所有俊美的少年郎们:爱慕她!爱慕她!爱慕她。投湖自尽的重臣嫡女,某一天突然醒来,发现庶妹未长成,阴谋未算计,一切都还来得及。而今原住民嫡女要让穿越女知道什么叫作了就得死。目标:了尽冤仇,嫁娶作妇过上幸福日子……
  • 哲学家,请回答!小孩子的哲学大问题

    哲学家,请回答!小孩子的哲学大问题

    《哲学家,请回答!——小孩子的哲学大问题》是日本哲学家野矢茂树召集22位哲学教授为孩子创作的一本哲学图书。我什么时候会成为长大?人一定要念书吗?聪明跟愚笨是什么?幸福是什么?必须要学习吗?……野矢茂树从真实的生活出发,通过孩子常问的22个哲学问题入手,请两位哲学家从不同角度分别作答每个问题,为孩子解答自我、他人、工作、梦想等基础哲学问题,让孩子从此开始辩证地看待世界和人生。哲学,让灵魂变得出色,22个哲学问题,简单直白,直指人心!
  • 凰医帝临七神

    凰医帝临七神

    (原名《焚尽七神:狂傲女帝》)前世,她贵为巅峰女帝,一夕之间局势逆转,沦为废材之质。魂灵双修,医毒无双,血脉觉醒,一御万兽。天现异象,凰命之女,自此归来,天下乱之。这一次,所有欺她辱她之人必杀之!他自上界而来,怀有目的,却因她动摇内心深处坚定的道义。“你曾说,你向仰我,你想像我一样,步入光明,是我对不起你,又让你重新回到黑暗。”“你都不在了,你让我一个人,怎么像向仰你?!”爱与不爱,从来都是我们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带走了所有的光明与信仰。
  • 狄小七

    狄小七

    Zera,是一个科幻/奇幻的世界。少女狄小七踏上追寻记忆的旅程,第一站是小香巴拉。刺穹时代留给这个世界一则谜语,解开它,就能解开时间之锁,踏上通往“无关”之路;钥石和云渊之子,是光明一方希望的寄托,也是黑暗一方觊觎的猎物;传奇的十七杰行者晶石,将在他们的后裔或传人的手里续写传奇……各个大陆明争暗斗,晶霖塔人跨越时间,梦幻让现实扑朔迷离……狄小七还没配上金手指,但她能够多角度看问题,有质疑的勇气和冒险的精神,敢于自主选择自己要走的路。(真诚希望每个女孩儿都能这样。)骊珠是她在这个世界里最重要的同行者,但他的道路上始终有黑暗相随,磨砺,流亡……从少年的故事开始,Zera人的选择将不可逆地改变这个宇宙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