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02400000013

第13章 西方当代译学研究:文化整合范式的早期探索(1)

译学研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得以长足发展,这是20世纪80~90年代最可称道的“学术盛事”,但其学科雏形却滥觞于70年代。当时,席卷整个70年代的译学潮流主要分为两支,一支重点以文学关怀为务,反对任何的理论预设、语言俗套抑或规则体系;另一支则极为关注语言问题,将所谓“科学”的模式引入自己的理论研究,同时摒弃任何反逻辑的成法与主观臆断。这两股潮流都将自己的研究“锁定”在“文本”上面,希冀借以展示本学派的方法论优势,同时又以怀疑的眼光审视对方既有的学术成就:后者认为文学关怀派缺乏科学的、精细的语言学分析,前者认为语言学派忽略了非科学的纯文学式的审美分析。70年代初,在比利时与荷兰,一群年轻的学者开始在这两股潮流的夹缝之中悄然崛起。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J·福尔摩斯,此人于1972年提出《译学研究的名义与性质》一文,在翻译理论界引起反响。该文断然摒弃当时所谓的翻译“理论”,认为这些理论仅只反映了作家本人创作的态度和理论,同时又否定了当时流行的翻译“科学”,认为这些科学不适于文学文本的细致研究。为此,他自造了一个新的字眼“Translation Studies”,将此作为新学科的名称,同时也区别于上述两大潮流及其学术旨趣。1978年,列夫维尔发表了《翻译:文学知识增长的焦点》一文,对当时翻译界所存在的理论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清晰的勾勒。在文中,他将上述两大学派分别冠以“阐释学派”(hermeneutic)和“新实证主义学派”(neopositivistic)这两个不同的名称,认为二者之间所存在的敌意缘于双方各自的误解。在他看来,“阐释学派”对于翻译的态度主要体现在一些各自为政的思想家身上,这些人试图单枪匹马地去获取某些可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有效理论、真理或者语法形式,既无科学品格,又将自己的理论体系过分地依赖于300年前已过时的一些认识论假设,却又每每遭到其它学科理论新的诘难;而后者,所谓“新实证主义”则是现代翻译结构主义学派、篇章语法学家以及符号学家们奉为圭臬的研究策略,这个学派的特点是将内涵原本十分丰富的文学研究化约为只可用于某种科学研究的语言载体,其对于真理的追求完全建立在一些语言的“故实”以及搭配规则之上,现在看来已经沦为科学理性的奴隶。究其本质,这两种学派都只能强化各自的既得利益,却无助于文学知识的增长,无助于译学理论描写的渐次成熟与发展。因此,列夫维尔指出,译学研究应该调整理论焦点,转而将自己的研究植根于“元科学的进化观,而不是诉诸于逻辑实证观抑或文学阐释观”【1】。

应该说,以比利时/荷兰为发源地而诞生的译学研究最可称道之处就在于他们并不纠缠于所谓学科定义,而是从一开始就将注意力放到翻译程序抑或“意义”的传通方式之上,因此他们尤其关注多学科的方法论渗透以及历史个案研究。这种交互动态的研究方法和多学科视野使得研究对象灵活多变,而不是现实世界只可用于科学分析的某种静止的事物,也不是某种超验的高不可即的真理,只可借助某种神秘的方式才予以揭示。在他们的心目中,文本再现的认识论问题固然重要,但将文本作为文化的能产和所产品(the text as both produced and production)纳入研究视野也同样重要,因此,文本在某种文化之中的中介作用就不仅仅是意义的跨文化共时传通问题,同时也涉及其在多元历史语境与传统中的历时渗透,这样一来,译学的文化-历史视野便自然地成为这种研究的学理基础,从而引起翻译理论研究的深刻转向,并以其强劲的势头促成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整体推进。

毫无疑问,西方译学研究的文化转向及其范式变革并不是一蹴而就、突然形成的。就其根源而言,主要有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理论滋养,然后又植根于比利时、荷兰与捷克学者的相应学术研究,为其铸造出应有的学术品格,拓宽了传统翻译理论的学术境界和研究视野,奠定了相应的学理基础、理论模式、研究方法和研究目标,这才催生出目前在西方影响日盛的真正意义上的译学研究,而其范式递嬗则无疑是其中最具革命性的历史变革,终将对整个人文学科产生深刻的影响。

1.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理论滋养

和比利时、荷兰与捷克学者的贡献1970年,荷兰学者福尔摩斯和哈安会同捷克学者波波维奇编成并出版文集《翻译的本质》,该书暗含现代派的理论萌芽,摒弃传统的文本静止观,转而代之以动态的能产观,除译学研究以外,同时也为后现代派对于语言本质的价值重估作出了贡献。不过,他们的理论却奠基于俄国形式主义诗学,从中他们获益匪浅。

从理论上讲,俄国形式主义诗学的学术主张首先体现在以下这个方面,即他们特别关注文学事实,并且从中剥离出所谓的“文学性”同时加以定义,认为这种性质的研究及其研究文本都有自主性,可以区别于心理学、社会学和文化史研究;由于这种观点的着眼点在具体的文学文本以及文本某些具体的特征,而不是一些有关文学与文学意义本质的形而上学教条或者所谓“深层结构”思辩,故此深契于当时翻译研究的理论主张,因而,早期译学研究的历史形成亦与此切切相关。比如,与上述主张相呼应,早期的译学研究也极为关注文本具体的表层结构特征,这显然与今天乔姆斯基和奈达重视深层结构及其生成成分之类的主张大相径庭。当时,无论是译学研究还是形式主义诗学都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实践着上述主张,同时又将这些主张用于文学性的分析界定,在学界别创新体,的确饶有新意。另外,形式主义诗学在使用某些主题概念(thematic concepts)的时候也将其用于次级层面,因而尤为关注成分概念(compositional concepts)。他们辩称,许多抽象的概念经由历史的传承往往一成不变,对他们而言,至关重要的是要关注这些主题概念的表达方式,而不是别的。相比而言,当时的译学研究在主题概念的使用上与形式主义诗学如出一辙,所不同的只是前者已将这些概念从原来最基本的决定性层面溢出,转而注入在这些概念嵌入于其中的那些与文化和语言休戚相关的概念层面。当然,早期的译学研究也相当重视形式主义诗学的历史维度。和形式主义诗学一样,他们的研究注意将一些内在和外在的要素予以整合,并借此考察某一个具体的文本对于文学史的进化有何增益减损。实际上,当时的译学研究已经在源语文化和宿语文化两种传统中体现出了翻译文本的历时效果。他们还借鉴形式主义诗学最著名的“陌生化”(defamiliarization,ostranenie)手段来确定译本与其传统之间的关系,因而多有创见。同时,这些学者还拒绝关注意义,不关心原文意旨(此与奈达理论相左),也不准备为宿语文化的读者们提供便捷的文化消费品,这些主张无疑都直接导源于形式主义诗学及其有关理论。

不过,就译学研究的范式变革而言,对其影响最大的应该还是形式主义诗学的理论胸襟和学术品格,这是因为形式主义诗学总是以开放宽容的态度准备应对任何新的问题与挑战,他们非常强调文学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应该是渐进化发展的,同时,其方法论也可用于对其自身学术品格的解析。尤其是该派着意将历史进化观揉入自己的理论模式,这对译学研究的启示便是在内外两个方面用自己的理论,使其能够时时关注自身学科以及其它学科所不断提出的各种问题。因之,一种不断探索、不断进化发展和多学科综合渗透持续推进的精神从此便成了译学研究不可或缺的学术特征。捷克学者艾依科森鲍姆(Boris M.Ejxenbaum)曾经这样写道:“我们并没有那种用来唾手可得却很僵化的体系。对于我们,理论与历史已经融合,融合在我们的主张之中,也融合在我们的实践里。历史已经给予我们足够的训练,假如没有历史,就很难想象我们还能做什么事情。”【2】可见这种精神已经深入骨髓,并相应铸造出了译学研究的现代学术品格。基于这样一种精神,当时有三位捷克学者列维、米柯和波波维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译学研究,因之能别创新意。列维的研究滥觞于俄国诗学语言学家雅格布逊和美国哲学家奎恩。承袭前者,列维将文本看作是符号网络内部的混合物,同时又将语言作为某种符码或语言成分集看待;因袭后者,列维遂尤其重视翻译意义的逻辑阐释。后来,米柯踵事增华,进一步提出了“表达范畴”(亦即表达特征或特性)。在他看来,某一特定文本的文体特征可以与用于该文学传统之中的相同特征建立联系,借此也许才可以更好地界定其表达特征,因为只有通过这种历史分析我们才能理解源文本的功能,使得合理的翻译最后成为可能。波波维奇的研究始于前两者伫足之处,亦即用比较的方法揭示译本与原文之间的契合与差异。他首先承认,由于两种文化认知与审美价值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差异,翻译过程所出现的减损、增益或变易都是必须而合理的。而后,他又拈出“表达的变易”这个概念对翻译过程进行详尽的分析。其主要的贡献在于他在从事这种研究时始终以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文学规划为标准,并以此大大地拓展了译学研究的理论视野。综观三人的研究可以看出,在他们身上的确已经体现出相当宏阔的视野和可贵的学术风范,而正是靠着这种多学科的文化视野和内在的求索品格,当代译学的范式变革才有了扎实的学理基础和不竭的理论源泉。

2.荷兰学派的早期研究与范式变革

西方译学研究在其早期的学术递嬗过程中分别从捷克、比利时与荷兰学者身上汲取营养,除上述几位捷克学者以外,以福尔摩斯、勃洛克和列夫维尔为代表的荷兰学者也曾作过重大的贡献:福尔摩斯首先将翻译研究的新方法引进西欧,并最终完成了译学研究的体制建构;勃洛克首次从译学研究的角度讨论翻译中的等值问题;列夫维尔则以其对该派理论主张的深刻把握见长。与捷克学者相比,荷兰学派的早期研究主要体现出下述两点特色:一是弃规定重描写,其译学方法论建设同样也植根于俄国形式主义诗学;二是在将研究领域限制于现存具体译本的同时,该派的研究业已种下未来理论建构的萌芽,出于当时理论探索的实际需要,他们超越某种传统的桎梏,不仅关注某一种文本的“真凭实据”,也十分关心那些没有现存的文本形式、已被传统分析弃之一旁的各种现象。

同类推荐
  •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3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第3辑)

    《刘君祖完全破解易经密码》系列书是海内外公认的易学大家刘君祖先生历时四年多,对《易经》六十四卦作透彻详尽的解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洞悉决策模式,把《易经》智慧延伸在现代生活中,更进一步通过依经解经的方式,以易理和其他学术相印证,如儒家、道家、佛家、兵家,以及中医养生与企业管理等,在在圆融无碍,使得我们对《易经》六十四卦爻符号的无字天书不再陌生,进而欲罢不能、意犹未尽。
  • 中华典故(中)

    中华典故(中)

    典故,就是古书中的经典故事。每一个典故大致由出处、故事、含义三部分组成。中华文化渊源流传,每一个典故的背后,都有一个激动人心引人思索的历史故事。
  • 信赖·互惠·共生: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信赖·互惠·共生: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本书以东亚地区交流的历史变迁与发展状况为中心,分别从“19世纪中期以前的东亚地区交流”、“近代西洋殖民主义的冲击和东亚各国的关系变化”、“冷战与冷战后的东亚地区交流”三个专题,汇聚了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专业的中日学者跨学科的讨论成果。
  • 文明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文明的故事(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文明的故事》乃威尔斯代表作中之代表作,被称为“世界之书”,凡有文字的地方即有《文明的故事》的译作,这几年来畅销多达千万册以上,乃介绍人类历史、文化的经典之作。
  • 管子(精粹)

    管子(精粹)

    《管子》一书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庞博,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的成书过程是历史发展的结果。管仲在世时由于功业显赫、立言精辟,他的追随者便开始收集整理其言行,春秋中后期管仲的事迹和学说被管仲学派丰富和发展。战国时期管仲学派及其学说进一步发展,并与诸子百家争鸣交流,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学说体系,从而为《管子》一书的完成提供了坚实基础。本书从《管子》中精心遴选43篇精华篇目,并对原文逐一进行注释和翻译,力求从政治、经济、礼仪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示管仲的执政见解与措施,准确阐释管仲的伟大思想,是现代人研究先秦时期政治经济的珍贵资料。
热门推荐
  • 奶爸有灵气

    奶爸有灵气

    他们说我有奶爸潜质,让我好好抚养灵婴长大。他们还说我只要踏入灵气世界,就是一个不凡的存在。他们又说女娲是我娘,让我听娘的话,去触发灵气复苏时代。他们最后还说我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跟宝二爷和孙猴子流着一样的血。他们喋喋不休,不停地在说……直到我成为灵气世界的最强者,他们还在说:你看,我们当初说的都对吧!于是,我把他们狠狠揍了一顿。去他的奶爸、灵婴、女娲、石头和灵气世界,我就想说一句:我明明是个单身狗,为什么让我喜当爹?(这其实是一篇披着玄幻羊皮的都市文。)
  • 不与梦交往

    不与梦交往

    他第一次闯入她的生命里,就带着风雪扑面的气息,袭人的,凛冽的。最初进入她的视线的,是他供职的电视台,在东北长白山的小城里卫星讯号落地。他们的工作地——香港,之于她生活的长白山小城,像是一个传说,遥远、魅异、叫人不解、色彩富丽的传说。她呢,长白山下的女孩儿,在长白山温情守护的小城里,出生,上小学,上中学,渐渐地成长为乖顺的少女,高个头,长长的黑发,白皮肤,圆圆脸,大眼睛。她的眼睛,是双鱼座人特有的,黑溜溜的眸子,水汪汪的,黑白分明的清澈,笑起来的时候,眼睛里的笑意像小鱼儿在游,看得见泼溅的水花儿。
  • 大周女官

    大周女官

    这是最灿烂的年代,王朝繁荣兴盛,文明百花齐放。这是最凶险的年代,外有胡族豺狼,内有朝堂纷争。这里强者为尊,男女同朝为官,权谋博弈只为那无上权利。带有前世残缺记忆的农家女闵清,又如何应对万物为刍狗的乱世?且看各色大女子,挥斥方遒,指点江山,争无上荣光。ps:本文无男主!极少概率娶妻!非女尊!前期主种田科举,后期主仕途天下,大周女性可光明正大科举当官,婚姻平等可同性异性。
  • 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伦理探索:从戊戌到五四

    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伦理探索:从戊戌到五四

    在近代伦理道德变革史上,从戊戌到五四是一个关键性的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政治舞台上激进的革命家,对人的现代化这一近代重大的历史课题极为关注。他们在近代社会伦理思想变迁中的守旧与创新,为我们考察中国近代伦理思想的沿革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近代社会变革中的伦理探索:从戊戌到五四》选取了从戊戌变法到五四运动期间在近代伦理思想变革过程中做出积极探索的六位思想家,试图对他们的伦理思想进行梳理,以管窥时代典型人物身上近代中国伦理思想变迁的坷坎不平的历史道路,以及近代中国在人的现代化历程中的多舛命运。
  • 你是我未曾拥有的

    你是我未曾拥有的

    这是一本记录双面混网少年乔睢璎与一个暴躁沙雕少年一起住在学校里无聊并且日常沙雕的小说。里面详细描述了乔睢璎和他的好朋友一起上学、放学、打球、聊天、逛学校贴吧,顺便去兴趣社秀一波,再装文艺去图书馆看看书,又去小树林里约约会,谈谈心的故事……
  • 爱是无可替代

    爱是无可替代

    从第一次被骆君泽救下,陈可意就知道他是她生命唯一的光。为了骆君泽,她甘愿成为人形血库,甚至一个冷冰冰的实验体。可在他心里,无论她做什么,都比不上他心里的白月光。直到后来她再也回不到过去,他才知道,自己究竟错过了什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五家正宗赞

    五家正宗赞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转身之后,我爱妳

    转身之后,我爱妳

    他无意间认识了她,带着天才的身份故意和她进了同一家医院,招惹她,爱上她,却把她带进她复仇人生的起点……
  • 重生之魔妃天下

    重生之魔妃天下

    邱清水深情喃喃:我在你眼中看到了浩瀚大海与星辰。李灏勾唇敛眸一笑:我在你眼中看到了我自己……――――――――――――――――穿越重生的邱清水身受重伤,惨遭追杀,眼看着拥护自己的沈婆婆被杀害却无能为力。坠崖后的她被买到万花楼,被乐姑选中的她开始魔修之路,继承了青歌笛子的她成了青歌组织的首领,但她全然不自知。在重重有意无意的相遇后,平乐王李灏越来越被她吸引,她也对他逐渐产生好感,如爱神之箭正中心头擦起了不可熄灭的念爱火花。平乐王与安和公主的婚礼她参加她难受,无意间得知神器下落,竟有半件正是她的手镯玉珝?狂魔人起,巫莲教现,尚武重开,神谕预言,乱世将至,一切是无意之中的必然还是早有预谋?寻夺神器的脚步一直前行,平定天下的想法默默扎根。踏遍天下,宣扬正道,因为志同道合,她与他逐渐触碰到心灵,相知相识,走遍天下,开启一场旷世爱恋!(女强男强1v1身心健康)
  • 德鲁德疑案

    德鲁德疑案

    修道城,一座古老的城市。它单调乏味,门庭萧瑟,到处可以闻到教堂地下墓穴中泥土的味道,到处遍布着历代教士修女们留下的坟墓痕迹……埃德温·德鲁德,我们的男主人公;咪咪,德鲁德美丽可爱的未婚妻;贾思伯,仅仅年长埃德温一德鲁德几岁的舅舅;内维尔,咪咪的仰慕者。几个年轻入围绕在咪咪周围,在幽暗阴沉的修道城里掀起了一场爱情的漩涡。最终,德鲁德生死不明,内维尔成为唯一的嫌犯。格里斯帕克教士对内维尔坚信不疑,与咪咪的监护人一起,带领大家展开了一系列的暗地调查。然而……作者狄更斯的突然辞世让案件真相成了一团永远的疑云。有谁,能够解开这个没有答案的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