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02400000005

第5章 译学研究范式:转向 开拓与创新(4)

1)思想上:理论自觉意识不够,因而影响学术范式之建构;2)学术上:境界不高,尚未形成卓然独立的学识品格;(1984)、杨自俭/刘学云编选之《翻译新论》(1994)、杜承南/文军主编之《中国当代翻译百论》(1995)和赵洪定主编之《巴蜀译论》(1997)为代表可以纵向考察中国翻译研究的历史面貌。比如以杨自俭/刘学云编选之《翻译新论》为例,该书选进1983至1992这10年间各类论文54篇,次分三编,一为各类文体翻译研究(18篇),二是译学本体论研究(28篇),三是跨学科研究(8篇),其中第一、第三两编属于“术”的深度探讨,巨细咸赅;第二编下分总论、翻译标准、翻译单位、翻译美学与风格、翻译批评、翻译教学、翻译史和译论史共七个部分,其中真正属于“论”的只有12篇,其余均可划入另外两编,也是“术”的探讨;就这12篇“论文”而言,其研究各自为阵,观点相左,整体模糊,无助于学术共识和学术共同体的形成,亦不具范式意义。全书“论”的部分只占22%,“术”的部分却占了78%。它如湖北教育出版社的“中华翻译研究丛书”(1994—1999)和北京大学出版社的“翻译研究论丛”(1999),细细翻检各册篇目,情况也大体与此类似。

3)知识上:资源匮乏,研究实绩欠缺,缺乏原创性;重事实概括,求术轻学,有术无学,学随术变。

这三个层面相辅相成,关乎思想、学术和知识三者的耦合,而其中的关键即是学术范式,对此如没有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清醒的认识,则其它的问题都将无从谈起。

根据通常的理解,学术范式的本质即是学术共同体所共享的学术价值。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认为:“常规研究,即使是最好的常规研究,也是一种高度收敛的活动,它的基础牢固地建立在从科学教育中所获得的某种共识上,而这种共识又在以后的专业研究中得到加强。”【18】在他看来,“科学研究只有牢固地扎根于当代科学传统之中,才能打破旧传统,建立新传统”,【19】而“科学家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就必须受到一系列复杂的思想上的和操作上的约束”【20】。库恩这番话涉及到学术共同体的建立及其共同的学术训练和历代因袭的学术传统,至于思想和操作上的双重约束自当包括学术范式的四个要素对学术研究所框定的理论预设,这用库恩自己的话来讲,就是所谓的“精神定向”(mental sets)抑或理论“调节”(Einstellungen)。借此考察上文关于西方译学研究的范式勾勒,即可看出西方译学正是在范式的意义上实施学术操作,除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并具有共同的学术信念以外,他们还重视事实概括与理论分析,注意理论评判与思想体系的建立,这才做到了思想、学术与知识的统一,促进了本学科的持久发展,这对我们无疑是一种深刻的启示。当然,与此同时,中国的本土经验也应予以重视。纵观中国译学史或学术史,一个明显的结论即是中国学术真正有所成就的时期正是其学术范式渐次形成并稳定发展终而定型的时期。比如自两汉之际至元初逾1200年佛籍翻译、译论大兴之时期,论译品数量,东汉时译出佛典292部、395卷,三国时译出201部、475卷,至两晋南北朝,总数已达4000余卷;隋朝开皇14年《众经目录》收经2257部、5310卷;唐智升于开元18年撰成《开元释教录》,经甄别后,共收入译经1076部、5048卷;唐贞观年间,仅玄奘一人就译出经典75部、1335卷;论规模与影响,鸠摩罗什自弘始3年(公元401年)至长安主持逍遥园译场,一时四方义学沙门,集其门下者,次第增至3000人;玄奘于贞观19年自印度返回长安,此后主持译场二十年如一日,除动员国内大德集体译经,每天早晚还要为国内外虔诚求佛者开经场,阐经纶,蔚开一代译风。为这场轰轰烈烈的佛经翻译运动、震撼中华大地的不朽文化盛业,先有无数的传教者自异国他乡远道而至,既携来珍贵的梵文经卷又开翻译之风,后有许多富于献身精神的本土僧人踵事其华,为求真理不辞千辛万苦,西行取回真经,继而又从事大规模的翻译,为中华文化引入精神财富,终身无怨无悔。其中为之捐躯者几达数百人,前后12个世纪,共译出经律论三藏1690余部、6420余卷,出现著名译经师200余人,其中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等人更是享誉中外。无疑,长达10多个世纪的佛籍翻译活动在我国文化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此风之开,究其因由,除社会政治原因以外,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共同的学术信念、历代相沿的译经传统以及译经方法都是佛籍翻译长盛不衰的内在动因,而这些动因又经过历史的整合终而形成当时译经师们共同、共通、共享的译学范式,并在这场文化盛事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此证之于清代朴学,情况也大致类似,可见本土经验亦须重视,当然,在此同时,如能参以西方译学范式,则于中国译学更有裨益。

也许造成目前现状的真正原因还在第一层面,即缺乏高度的理论自觉和范式建构意识,这当然也包括某些认识误区,比如只偏居译学一隅不具宏观视野和开阔的胸襟,治译学有学无识,有识无见,遑论范式建构与本学科的持续推进。可以说,我们至今尚在“刀耕火种”,从不问学术之本质(why?)、学术为何物(what?)、以及为何如此/如何研究(how?)等等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然而,“历史强劲地向我们揭示,虽然人们没有取得坚定的共识也能从事于科学实践,但是这种更灵活的实践不会产生近几个世纪我们所习见的科学迅猛进展的范式”。

【1】所以,“一个科学家如工作在一种根深蒂固的传统之中,而对于感知其它的重要传统又缺乏训练,那么他在专业领域里又能希望做些什么呢?”【2】可见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建构译学范式是为了扎根于培育自己的本土经验或曰研究传统,并从这种传统之中陶冶出对该传统及其研究范式的坚定信念,但同时也要有多学科融合的视野,再辅以新知灼见,这样才能促进译学研究的更新与发展。当然,这样做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是如库恩所说的那样,无数事实已经证明,“至少对于整个科学共同体来说,在一个明确规定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范围中进行研究,看起来似乎比那种没有这种收敛标准的研究更能产生打破传统的新事物。……这是因为,任何其它的研究都不能这么容易通过注意力的长期集中而找到困难和危机之所在的原因,而基础科学最根本的进展却正是依赖于对这种困难和危机的识别”。【3】学术范式之于中国译学研究其重要性于此已昭然若揭,无需赘言。

因此,面对新世纪的到来,在忙于检点我们既有成就的同时,也许更需要某种冷峻的反思。本文从范式的角度切入,基于西方译学范式审视中国译学现存的不足,乃是真诚地希望21世纪的中国译学能从大处着眼致力于学科建设,在保护与继承既有学术成就的时候,也精心地培育迄今尚待提高的学术品格,同时注意思想、学术与知识三者的整合提高,根据国际学术主流,适时地调整我们的精神信念、改造我们的学术传统、努力建构译学理论模式和相应的规则体系,通过译学共同体共享价值的实现和深具原创性的研究实绩,促进我国译学研究在下一个世纪的更大发展,为国际译学机体的丰满及其知识体系的层累叠加作出更大的贡献。

(原载:《中国翻译》,2001年第5期,第5-13页)

【1】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判纲要》,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第24页。

【2】比如D.Wright 所撰写的Translating Science:The Transmission of Western Chemistry into Late Imperial China,1840-1900(2000,Academic Publishers)和邹振环的《晚清西方地理学在中国》(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即相继探讨了西方化学和地理学知识在晚清引进中国以后对于模筑当时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心智结构所具有的文化意义。美国学者Elman 也曾以史料证明,在明代,由于西方自然科学进入科举考试内容、数学知识进入儒生研究视野,而使当时的学人知识结构在一种“他者”眼光的逼视之下产生裂变,从而对中国本土文化此后的历史走向产生了相当深刻的影响。它如佛籍汉译之与中国文化的深层迁移、实学翻译之于中国近代科学和国人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林纾的文学翻译之于中国近代思想的历史演进等等,都对中国文化及其知识、学术、思想具有类似的模筑作用,值得译学界予以高度重视。

【3】孔慧怡:《翻译·文学·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页。

【4】Zhang,Longxi.Tao and the Logos:Literary Hermeneutics,East and West.Durham &London:Duke University Press.1992:191.

【5】Bassnett,Susan &Andre Lefevere(eds).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London:Pinter.1990:8.

【6】Bassnett,Susan &Andre Lefevere(eds).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London:Pinter,1990:64-70.

【7】Bassnett,Susan &Andre Lefevere(eds).Translation,History and Culture.London:Pinter,1990:56-63.

【8】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London/N.Y.:Routledge,1993:184.

【9】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London/N.Y.:Routledge.1993:184.

【10】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London/N.Y.:Routledge.1993:185-186.

【11】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London/N.Y.:Routledge.1993:187.

【12】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London/N.Y.:Routledge.1993:192.

【13】Gentzler,Edwin.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London/N.Y.:Routledge,1993:192.

【14】葛兆光:《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中国思想史》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6页。

【15】库恩:《必要的张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4页。此处译文据原文作了修改。

【16】库恩:《必要的张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4页。

【17】库恩:《必要的张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4页。

【18】库恩:《必要的张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29页。

【19】库恩:《必要的张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31页。

【20】库恩:《必要的张力》,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31页。

同类推荐
  •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

    本书是为《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之精装本。本书主题内容为作者整整一年时间,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开设有关中华文化史的一门课程。学生提出许多有关文化问题让作者快速回答,名曰“闪问”。后来这本书又加入了台湾大学许多学生的“闪问”,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对中华文化的精髓进行了论述,独树一帜。
  • 崧泽之光

    崧泽之光

    以古文化和水文化为特色的青浦,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早在六千多年前,上海最早的外来移民来到了境内的崧泽、福泉山等地聚居,他们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劳动、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开创了上海历史文明的先河。如今,地处申城西大门的青浦,正从“上海之源”迈向“上海之门”,大力塑造“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新形象,文化软实力和城市竞争力进一步提高。《崧泽之光》,带你领略“上海之源”的文化魅力,感受传承历史文脉的时代价值。
  •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世界上扣人心弦的神秘巧合

    世界上扣人心弦的神秘巧合

    木乃伊的魔咒、诺查丹玛斯的预言、亚历山大英年早逝、复活节岛上的巧合、地球禁区百慕大……一次次巧合,一次次令人毛骨悚然,惊叹不已。正因为它们的存在,引发我们的好奇,激发我们的大脑风暴,提升我们的文明进程。我们常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生活?每一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就是一个百慕大,充满了许多未知的巧合,这些巧合让人无法得出合理的解释,因为它们完全超出我们的想象和认知范围,可是它们却又真实的存在着。伽利略有这样一句名言:“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要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生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探索那些未被认识的事物。”
  •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印度,漂浮的次大陆

    为什么所有的人都喜欢把中国和印度做比较?印度和中国同样是古老的国家,到底有哪些不一样?为什么他们穿着纱丽、练着瑜伽、谈论着玄之又玄的精神生活,却又讲着英语、玩着鼠标……作者跋涉两万公里,走遍了印度70个城市,上百个景点,同时结合大量史实,穿越于历史与现实间,用一步步的脚印去丈量印度这片土地。从不同的宗教根源入手,以政治、经济、历史等多个视角去拷问印度的文化,描绘出一个多姿多彩的印度浮世绘。《印度:漂浮的次大陆》一书为作者“文化旅行”系列作品第一部,后续作品《一半印度、一半中国》、《骑车去元朝》等即将出版。
热门推荐
  • 归人途

    归人途

    一次偶然的相遇,让我迈出了向着深渊的脚步,从此无法回头......
  • 慈悲客栈:最催人泪下的前世今生

    慈悲客栈:最催人泪下的前世今生

    三界轮回的死角,是一处客栈,这世上心有慈悲的人,在最悲痛的时候,便可见到,这里的客人,可以以命换命真真切切的回到过去,弥补当年的遗憾。女主角林素身为华夏的长乐公主,为了换取救治瘟疫的药品,同意为魏国国君弹一首琴曲。岂料魏国准备的古琴上绷着吹毛可断的琴弦,林素问喝下魏国国君给她的忘忧酒,忍痛弹完一曲之后便昏了过去。醒来时便已来到了慈悲客栈,并且完全忘记了自己喜欢的那个人。她得到了经营慈悲客栈的资格,每天听着过客们以命换命的故事,并等待着某个人来接她走。
  • 末世重生之溪晴

    末世重生之溪晴

    【无男主,烂尾,慎入】 继被亲妹毒死、被重生女配溺死后,楚溪晴又达成了被挚友背叛,死在垃圾场的成就。 一句话简介:女主她又双叒叕重生了。
  • 租来的女友

    租来的女友

    列车不知疲倦地一路吼叫着向前驶进……孙光明和衣躺在下铺,盯着上铺床板一处黑色的斑点发愣。足有一根烟的工夫,他才回过神来。实在睡不着,他便如身上长了虱子似的在三尺见宽的床铺上翻过来又覆过去,一会儿将被子压到头底下,一会儿又坐起身来双手抱膝想心思。他终于又伸直了腿,侧过身来开口道:“雨,我还是……”“还在担心哪?”刘雨坐在孙光明对面的床铺上磕瓜子,她磕瓜子的动作可谓娴熟,瓜子从右边嘴角塞入,壳从左边嘴角吐出,仿佛脱粒机一般。她吐出瓜子壳,拍拍手,笑道,“孙哥,你就放心吧!正所谓‘拿人钱财,替人消灾’,从今儿起,我就把你看成是自己的男朋友,铁定不会穿帮!”“但愿如此!”孙光明叹口气。孙光明抬眼看表,已是深夜11点,了可刘雨仍然饶有兴趣地在那儿磕瓜子,于是便提醒她:“快睡吧!不然的话,明天灰头土脸的,怎么见公婆啊?”“去你的!”刘雨努努嘴。正说话间,列车员过来收拾垃圾,刘雨低头看看瓜子袋,空空如也,便连同瓜子壳一并倒入了乘务员的垃圾袋里。她从衣兜里摸出一方湿纸巾擦擦嘴,又细细地擦了擦手,伸伸胳膊说:“我也想睡啊,可这暖气实在是太热了,这么躺着,脑袋还不烤成地瓜啊!”“说你笨你还真笨,你不会换个方向啊!”孙光明侧过脸道。刘雨将枕头移到另一头躺下,摸了摸头顶,果然不再发烫,当即“唉”了一声,叹道:“都说你是木鱼脑袋,这次倒开了一回窍!孙哥,明天早晨列车员换票的时候我若未醒你就代劳一下!睡了!”孙光明迷糊之中已进入了梦乡,他又梦到了父母声泪俱下的“控诉”。
  • 源y

    源y

    在22世纪,人类经过名叫“突基”太阳辐射洗礼,突变出了异念。异念强可毁灭世界甚至宇宙,而弱的却只能用来耕田。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道德真经注

    道德真经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南宋军神

    南宋军神

    特种兵政委刘涚肉身穿越到1130年,被金兵当成细作扔进牢狱,越狱时不经意救了岳飞麾下大将高宠,本以为找到靠山,却不料高宠竟然是...面对破败的汉人江山,刘涚绝对秉承岳飞的遗志直捣黄龙,却坚决反对对南宋朝廷的愚忠。他组织起广大人民群众,用土地和粮食来号召大家:“此时此刻我们当万众一心,修建起‘心’的长城。吃了我们的吐出来,拿了我们的还回来,杀了我们的,那还说个屁,杀回去!”
  • 我是仙界大玩家

    我是仙界大玩家

    这是虚拟游戏测试员齐禹,忽悠地球玩家征战仙侠世界的故事。
  • 大唐的裂变 遍地狼烟

    大唐的裂变 遍地狼烟

    残唐天下,遍地狼烟。肆虐大唐半壁江山的黄巢之乱导致唐末国力大衰,从此朝廷再也无力约制各藩镇。本稿从朱温降唐开始写起,描写了大唐日渐衰败,各地诸侯拥兵自重,天下一地碎片的政治乱象。书稿采用编年体体例,多角度刻试图全景式地展示唐末复杂烦乱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