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51700000006

第6章 阵法在各重要历史朝代中的演进(2)

8.拒后阵:亦称“殿后”,是由后卫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布阵于中军大阵之后,以防敌人从后面袭击。宋人认为,在“军阵之制,粮道居后”的情况下,为了防止“粮道断绝”,布拒后阵很有必要。《武经总要》说,宋太宗对辽几次作战的失败,都与“粮道”被敌“断绝”有一定关系。因此,从真宗开始,则注意置“兵 殿其后”,以便“缓急用之,无腹背受敌之患”。

9.策殿后阵:是由策应殿后的部队所组成的战斗队形。它在拒后阵与主力之间布阵。

10.平戎万全阵:是宋太宗赵光义亲自制作并授予大将军的,所以颇受重视。平戎万全阵是由前后左中右五军组成,约十七里见方的正方形大阵,把主力步兵部署在阵势的中央。

11.加强战车:组成三个车营增强步兵的防御能力与攻击能力,把骑兵部署在前后左右担任警戒和掩护中央大阵。这是一种保守的防御阵形,达到以步兵为主力的宋军可在平原对抗北方游牧民族骑兵的目的。

中军大阵由三个方阵排列而成,是全阵的主力。每个方阵周长二十里(折合360步×20=7200步)。每五步为一“地分”,每“地分”用大车一乘,步兵二十二人防守,另有无地分兵(即机动的预备队)五千人居方阵中,每方阵共用步兵三万六千六百八十人。三个方阵共十一万零四十人,另外加望子(即观察兵、陈望哨兵)二百四十人,总共步兵十一万零二百八十人。

前阵与后阵(即前锋与殿后),各两列骑兵。前列骑兵六十二队,每队五十骑,共三千一百名骑兵。后列六十二队,每队三十名骑兵,共一千八百六十名骑兵。两列共四千九百六十名骑兵,另加探子 (侦察)四十名骑兵,总共五千名骑兵。前后两阵共一万名骑兵。

东西稍阵(即左、右翼),各两列。前列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五十名骑兵,共六千二百五十名骑兵;后列一百二十五队,每队三十名骑兵,共三千七百五十名骑兵。每阵共一万名骑兵,另有探子六百五十名骑兵,总共二万零六百五十名骑兵。

平戎万全阵,所用兵力共十四万零九百零三人(主力步兵十一万零二百八十人,前、后、左、右各阵骑兵三万六百五十人),另外还有用作车营防御的大车一千四百四十乘。该阵中军大阵的正面宽约十七里(每个方阵正面与纵深各五里,方阵与方阵间隔一里);前后两阵每队正面六十五步,正面共约一十一里零七十步(65步×62= 4030步,折合11里70步);左、右两阵,每队占地五十步,正面共约十七里一百三十步(50步×125=6250步,折合17里130步)。

本朝八阵:北宋所谓的本朝八阵,系指方阵、圆阵、牝阵、牡阵、冲方阵、罘置阵、车轮阵、雁形阵。

八阵所用的兵力和编队参照了李靖阵法。即每种阵均用马步军共一万四千人列成。其中,步军编为二百队,每队五十人,计一万人;马军八十队,每队五十人,计四千人。每种阵,都按唐代军队那样,区分为中军、左右虞侯、左右和前后共七军。各阵阵中“每十人为列,皆面面相向,背背相承”。“一卒占地二步,一马纵广二步”。“本朝八阵”除圆阵(因与车轮阵同形异名)外,《武经总要》中均附有阵图。各阵图中兵队的名称,沿袭唐朝。图中的“驻队”,即北宋的“阵脚兵”(所谓阵脚兵,就是这些兵力是为了布阵的初期,占领足够地域,防止敌人冲阵,保护自己从容布阵的,而在布阵完成之后则是为了保持阵势的形状而存在,往往以弓弩手为主力构成,我们听评书或者看旧小说中,往往有弓箭手射住阵脚之说,就是为此);图中的“战锋队”“战队”“跳荡”“奇兵”,就是北宋的阵内战兵及无地分兵。图中的七军名称也是沿用了唐朝的军事语汇,比如,右虞侯、右军,即北宋的先锋、策先锋将;前军、后军,即北宋的左肋、右肋将;左虞侯、左军,即北宋的殿后、策殿后将。

北宋的本朝八阵名曰八阵,但因圆阵与车轮阵本是同阵异名,故实际仅有七种阵。综观这八阵阵名、七阵阵图和《武经总要》所做的说明可以看出,八阵的阵名,都与前代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各种阵形的排列方法上,则与前代有本质不同。古八阵,都是军队主力排列方式的变化,而宋所谓的“本朝八阵”,除了圆阵与车轮阵以外主力总是列成对四周防御的方阵,只是以一少部兵力,在主力方阵的前后左右,作些象征性的变化,用以附会象征古意,这和古八阵是完全不同的。可以说本朝八阵是一种变了形的方阵。

前代八阵虽然也有防御队形,但主要的还是进攻队形,而宋的“本朝八阵”,从实质上看,全部变成了的四面防御队形。也就是说,各阵的主力仍然未脱离单纯防御的模式,与其前代军队的进攻精神无一继承。这种情形的出现,不能不说与北宋采取单纯防御的保守军事思想有关。

当然,这和当时所面对的威胁也有关,因为宋代与前代不同,缺乏骑兵,而又面临机动性强大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士,所以两翼和侧后方向总是遭受威胁,方阵、圆阵等面向四面防御的阵形确实是防御骑兵迂回包抄,而古八阵以主力设置为雁形、锥形等阵形,是一种面向某一方向的进攻阵形,侧翼的防御大大减弱了。实际上,古八阵是一种组合的阵形,个个部分排列成古八阵,然后再组成一个更大的阵势。其中,还应有各种阵形之间的变化方法,不过今天已经都不可考,而这些东西才是我国古阵精髓之所在,穷究于各阵形的排列方式与形状,只不过得其形,而不得其神,不过是我国古阵的皮毛而已。在缺乏足够骑兵的情况下,使用步兵排列的阵形向机动性极强的骑兵进攻仿佛并不可能,因为战况不利的时候,骑兵可以随时脱离战斗,或是迂回进攻侧后方向,所以说,采取方阵或者圆阵的阵形在野战中对骑兵进行防御还是合适的。

宋军中骑兵十分缺乏,只占全军总数的七分之一,骑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无马。最高曾达十之八九无马,如刘光世军五万二千人,仅有三千多战马,可见宋军缺马到何种地步。另外宋马体形较小,一般高约1.36米,按现在的标准也不算大马。韩世忠曾向高宗献马一匹,“高五尺一寸,云非人臣敢骑”,约合1.58米,而这已是宋朝罕见的大马了。为了对付游牧民族骑兵,宋代在阵形上下了很大的工夫,企图在野战中以步抗骑。两宋时期有两种阵形值得一提,那就是宋代的弩阵和叠阵。

弩阵是一种发扬蹶张弩(一种用脚蹬拉上弦的弩,威力要比用手上弦的臂张弩大)威力的阵形。分成三列,从后至前,第一排上弦,第二排上箭进弩,第三排瞄准射击。运用时,第三排射击后,则通过两列之间的空隙,回到第一排身后上弦,第二排进弩之后,进入瞄准射击状态,如此循环反复,获得持续的较密集的远程打击能力。

叠阵是宋代四川吴氏兄弟创立,见于《宋史》,也是分为三列,刀枪持长兵者居前,弓在后,最后为神臂弩或者为踏蹬弩。这是接近实战要求的,作战时,全军跪坐,当敌接近至100步时,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这是为了测距),若可入敌阵,则神臂弓手俱发;敌接近至70步时,令一平射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敌阵,则平射弓手俱发。当敌至拒马,则枪兵与之肉搏。如此,使用远程打击武器层层拦截防御,削弱敌骑兵迅速反应的能力,使野战中以步抗骑成为可能。

(四)明朝的阵法宋朝灭亡之后,中原历经了百余年的异族统治,直至红巾军大起义及朱元璋的出现,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提起明王朝,就不得不提及徐达,提及其出色的谋略与阵法,这是个用兵不亚于孙吴的名将。当时天下割据,势力大的人绝非凤毛麟角,徐达硬是靠着严明的军纪、有效的战阵将他们一一击败,一统中原。也正是因为徐达,明朝的大军才彻底击退了蒙古铁骑,由于小说中将徐达所用的阵描述得太玄妙,以至于后人普遍认为徐达可有可无。事实上,徐达可能是自岳飞以后、戚继光之前唯一有能力有效地使用战阵的人。他与岳飞唯一不同的是,他的兵力比岳飞要雄厚得多(明军最强时达到过一百多万,虽然不一定都归他管),兵源也要好 (虽以南人为主,但后期北方兵也不少),还有不少的骑兵(剽悍程度不亚于蒙古骑兵)和火枪兵。所以他比岳飞的难度、压力要小一些,但组织能力要比岳飞强。也不拘泥于局部得失,大局观要比岳飞要强,由于他的阵形更类似于扩大化了的古代的玄襄阵,以单一兵种为一个集群,然后一个集群一个集群地对敌军实施打击,因而可以强有力地打击敌人直致对方崩溃逃跑为止。当然这时明军的个人战斗力也是中国历史上的步兵中最强的,如果没有这个条件,即使孙武在世也是难以办到的。

关于明军的阵形。到了明代中后期,由于火器的大量使用,使得冷兵器时代较为密集的队形容易造成较大的伤亡。而东南沿海地带,平原较少,山地较多,大型阵势也难以得到展开。倭寇中有不少属于流浪武士,单兵作战能力强,使用武士刀等兵器,尤其善于“跳战”之法,采用较为松散的阵形,明军在遇到凶悍的倭寇时,往往陷于被动。所以戚继光发展了一种小集中、大分散的鸳鸯阵,由大阵变小阵,由密集变为疏散,这是对阵形的一种创新。戚继光鸳鸯阵大致以12人为最基本的战斗单位,这一阵形,最前为两个牌手,分别是长牌手、藤牌手(其中一个为队长),然后是跟着狼铣手两名、再次是四个长枪手,最后是两个短兵手。作战时以藤牌防护远程射击兵器(这时候牌手面向敌人,其余人排成纵队躲在牌手后面),以狼铣为进攻主力,以长枪取人性命,短兵是防止敌人进身,或在长兵疲惫时进攻。鸳鸯阵在抗倭战斗中得到了成功的运用,取得了巨大的胜利。鸳鸯阵是最基本的阵形,还有许多变化。比如成两伍纵队的鸳鸯阵,这是基本阵;由鸳鸯阵变化的两仪阵(两伍分开);大三才阵横队,就是把两伍并列的队形变成横队,队长持牌居中,左右各一狼铣,狼铣左右为两长枪拥一牌(实际上这还有其他伍交错排列),短兵在后,这是为了在比较宽的横路上战斗运用的;小三才阵横队,“狼铣居中,左右各一长枪,长枪左右短兵和牌,一伍平列”,这是在窄路上采用的阵形;一头两翼一尾阵,把参战部队分成四部分,最前者为头,是正兵,为主要的进攻部队;两翼为奇兵,保护头的侧后方向,在适当时机进攻敌人的侧翼;尾是策应部队(相当于预备队),随时准备增援任意方向。

(五)清朝太平军的阵法

清代军阵:在清代军阵中值得一提就是太平军的各种阵法。

1.牵线阵:这是一种行军的战斗队形,类似于现代的行军纵队。行军时,必下令作牵线阵行走,每两司马执旗一面,后随二十五人;一百人则张卒长旗一面;五百人则张旅帅旗一面;二千五百人则张师帅旗一面;一万二千五百人则张军帅旗一面。一军接着一军前进。宽路则分双行,狭路则单行,鱼贯以进。在行军中,一旦发生遭遇战,首尾盘曲钩连,顷刻聚集,结成圆阵。如果战事不利,统将敲锣为信号退却,仍守牵线阵战斗队形,这时按照路宽,分为十行二十行都可以,但不得斜奔旁走,亦必鱼贯而退,牵线阵急趋,敌人往往追赶不上,即使追上了,见队伍不乱,也不敢穷追。

2.螃蟹阵:这是一种三队平行配置的战斗队形,中间一队人数少,两翼的人数多,形似螃蟹,所以叫做螃蟹阵。这种阵法,极为灵活,还可根据敌情进行多种变化。如敌仅分左右两队,就以阵的中队分益左右翼,也成两队。如敌前后各一队,就合左右翼的前锋为一队,以左右翼后半与中间一队合而平列,以为前队接应。如敌左一队兵多,则变偏左阵。右一队兵多,则变偏右阵。如敌出四五队,也分为四五队次第迎击。其大螃蟹包小螃蟹阵尤为著名,其法或先以小阵与敌交战,后出大阵包围,或诈败诱追,伏兵四起,将敌包围。螃蟹阵变化虽然复杂,但损左益右,移后置前,运用之妙,在于统将根据敌情,临时指挥。其进退开合的疾徐,只须几个大旗手娴习,全军望大旗朝向哪里就向哪里奔赴。所以一军用了几个大旗手,便可以指挥万众,略无参差,提纲挈领,深得以简驭繁的妙用。螃蟹阵(一作蟹螯阵),又称为荷包阵,也称为莲花抄尾阵。

3.百鸟阵:这是一种使用疑兵的阵法。特别适合平川旷野与敌作战,以二十五人为一小队,把部队分为一百几十队,好似天空散布繁星那样,使敌人惊疑不知人数多少,每队人数都相同,又不知应先攻何处,彷徨不进,因此被打败。

4.伏地阵:又名卧虎阵,每遇敌人来追时,退却到水穷山阻的地方,由统将发令,忽地一面大旗仆倒,千旗齐仆倒,瞬息万人都贴伏在地上,寂不闻声,积蓄士气。敌军追到,看不见一个太平军,正在诧异徘徊、疑神疑鬼的时候,太平军一声号令,忽地一面大旗扬起,千旗齐起,万人风涌潮奔,呼声雷吼,转面急趋,向敌猛扑。太平军曾在长沙、南昌、武昌等地屡用这一个阵法大败清军。这一战阵也特别适合冷热兵器交杂的时代进行正面作战,因为伏地可以减少正面投影,减少敌人远程火器的杀伤。

古代军阵的指挥大都由金鼓、旗帜、号炮、号角、传令兵构成。古代军旗分为:大旆、号旗、将领之认军旗、供辨识的旗帜以及其他。

大旆,又叫旄旆。旄指用牦牛尾巴做装饰的旗子,也可以泛称用动物皮毛、羽毛装饰的贵重旗帜。旆指尾端有尖角的旗帜,以燕尾状居多。这种旗帜往往由作战一方的身份高贵的全军统帅拥有。统帅作战时,往往建大旆于身旁。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评书或旧小说里,往往会发现有不少根据有没有建大旆而判断其主帅是否在阵中。而这个大旆,也往往是敌军集中进攻的目标,全军将士总是关注与大旆在哪里。大旆是否存在,甚至会影响战斗的胜负。

将领认军旗:士兵大都作为将领的附属而存在,部队大都没有军团旗,但是有绣有将领姓的旗帜来作为部队辨识。如果主将的身份不够显贵,也可以用帅旗或者认军旗代替大旆。

号旗,就是信号旗,是用来指示传递命令的。

辨识军旗,是用来辨识敌我双方的。这种旗帜往往出现得最多。

除了旗帜,在作战中往往以金鼓、号炮、号角等可以发出巨大声响的器物 指挥三军。“闻鼓而进,鸣金而退”,就是说击鼓是进攻的信号,敲锣是退兵的信号等等。

同类推荐
  •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关公文化精神新解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关公文化精神新解

    《关公为什么这样红——修崃荣谈关公文化精神》依托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胡小伟的研究成果,重点解读了关公“惟正是忠为正而义”的正义观,辨正了“大意失荆州”传统说法,阐释了弘扬关公文化的当代文化意义和社会意义。作者认为,关羽死后逐步被神化,最终成为“武圣”,这是人民的最终选择,也是关羽践行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精神的必然结果。关公信仰作为全世界华人的共同信仰,具有“圆融儒释道,覆盖多民族,连通港澳台,护佑全华人”的力量,应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予以大力弘扬。
  • 韩非子(精粹)

    韩非子(精粹)

    《韩非子》是韩非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韩非子》主要论述君主如何才能驾驭臣民、富国强兵乃至称王称霸,即古人所说的“帝王之学”。当然,书中除了论述法术、权势等主要内容之外,也论述了一些君主必备的道德修养、政治策略。同时,书中还有一些韩非对人情世道的剖析与感慨。本书选录了《韩非子》中广泛流传的大部分著名篇章,目录仍然采用通行本的编排顺序;每篇文章都按照原文、注释、译文的体例,篇首有题解、篇尾有评析,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全面深入地解读了韩非的思想。书中有许多精辟的名言警句、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和借鉴。
  • 寻味辽宁

    寻味辽宁

    《寻味辽宁》一书图文并茂地详细介绍了辽沈地区老字号的缘起、特色、掌故与传承,并对新时代辽菜菜品的研发进行了探讨。同时,该书也对辽菜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介绍。该书为人们读懂辽菜,并通过辽菜文化理解关东风情提供参考。
  • 多元文化模式与文化张力:西方社会的创造性源泉

    多元文化模式与文化张力:西方社会的创造性源泉

    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展现了某种非凡的创造性。就文化而言,这种创造性究竟出自何方,在现有的一些著作或教科书中是难觅恰当答案的。本书通过对占希腊文化两重性及其张力的解读,对西方文化的多元性的分析,尤其是对古典文化、基督教文化、日耳曼精神之间的张力、冲突与融合的解读,阐述了西方文明如何在吸收他者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历程,以求对上述问题给出满意的答案。此外作者还对为什么说西方正经历一个“末人”的时代,其文明的“悖论”是如何产生的这样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以使读者从中获得某种反思和启发。
  • 趣谈中国文化

    趣谈中国文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华文化博大而精深,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等国,譬如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在日本的传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学、阳明学。本书以生动的文采带你走进中国文化的殿堂。
热门推荐
  • 少时读书:废名讲中国诗文

    少时读书:废名讲中国诗文

    20世纪中国文学大师废名追记自己小时阅读中国古书的心路历程。《少时读书》收录的都是废名先生关于如何阅读中国古代神话、文章、诗词、经卷的随笔。分为三个部分:“中国文章”:阅读《论语》《水浒》等中国名著经典的感受以及少时读书的经验之谈;“灼灼其华”:关于《诗经》的讲稿以及杜甫诗歌的研究心得;“格义致知”:传达佛经中多个基本概念,比如“理智”“阿赖耶识”的见解。
  • 建国后毛泽东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创造性贡献(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建国后毛泽东对中国法治建设的创造性贡献(居安思危·世界社会主义小丛书)

    为了能够完整呈现毛泽东在新中国法治建设中的具体形象,本书选取建国后这一特定的历史阶段,就毛泽东为新中国法治建设所作出的显著的、卓越的、创造性的贡献作一简明扼要的梳理和研究。
  • 你是我的可有可无

    你是我的可有可无

    反正来日方长,把余生都留给你又何妨呢?因为藏不住对你的喜欢,所以我就要理直气壮的爱你。我想给你养一只猫,猫是你的,我也是你的。我喜欢春天的风,冬天的阳光和每一天可爱的你。
  • 君遇非淑

    君遇非淑

    凉子君比顾非淑大五岁,可以说是看着他的丫头慢慢长大、蜕变、优秀、而顾非淑从小就叛逆,但是头脑灵活,又因为自小就学习武术,所以一般人还真就打不过她。凉子君表示很无奈,就她那点三脚猫的功夫,要不是我在后面给你撑场子…嘛不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两人青梅竹马相伴左右。凉子君给了顾非淑家人一样的温暖,而顾非淑是凉子君的全部。因为两人的父母很忙,又因为两人的父母是至交好友,从一岁起,顾非淑就被扔给凉子君带,美名曰:培养感情。那年凉子君也才六岁,看着眼前软糯的小团子,恶狠狠的瞪着她,觉得很讨厌是一个麻烦。被瞪的顾非淑哇一声就哭了……后来凉子君就花式宠顾非淑,并且约定好了要像亲人一样陪伴着对方,(是这丫头自己的想法,我可没说要像亲人一样。)自从顾非淑身边出现了更加优秀是男孩子。凉子君表示,想抢我家丫头,试试?顾非淑觉得凉子君很迟钝,我都这样了,你怎么就是有点变化都没有的呢?还是干脆表面心意好了。承受着某人恶狠狠的目光的人……明明是你迟钝好么?
  • 宇宙真相新探索

    宇宙真相新探索

    人类前进的历史是伴随着无数个问号,并沿着这些问号被解答的路而向前延伸的。今天,世界已经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了一个新的高峰。掌握了高科技手段的人类,正不断走向未知领域,对我们的历史、未来提出一个又一个置疑,本书为大家集中收集了人类历史上的劫难和神秘的失踪之谜。
  • 血殇录

    血殇录

    上古洪荒,神魔大战,六界隔绝。枯荣轮转,千年流逝,战乱再起······龙血染:“吾非人族,却具人之情愫,若是……吾族大业难成!”轩辕逸坤:“阿染,我知你有苦衷,我等你亲口向我述说的那一天。”龙血染:“陛下,对不起,我失约了……”龙桀:“去吧,莫染将军。”--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缘天下

    缘天下

    魔尊阡陌又一次大举进攻天庭,仙圣为避免仙魔再次发生大战,约定和魔尊一起入封神之境,以凡人的身份比试一场,看谁先一统天下。因为魔尊觉得反派身份肯定有诸多不遍,会招致天下人追杀,于是她选择要当一个正派人物,以便收揽人心。仙圣认为魔尊的性格当不了一个正派人物,于是两个人约定好互换性格,又让魔尊当正派人物的主心骨,仙圣当反派大BOSS。
  • 万能卡片系统

    万能卡片系统

    钱小白被系统看中,但家人无故被绑架,当快要找到他们时,一个又一个危险的计划狠狠地套进钱小白这平凡人身上,这一切到底为了什么.......
  • 如淋清风喜不自胜

    如淋清风喜不自胜

    现代小会计年芳二十八了还在努力的啃书考试,最大的梦想是考过CPA成为会计领域的顶端BOSS。只是梦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小会计还在做梦就穿越到大宣朝。齐国公府十九小姐有爹疼有娘爱,还有两个亲哥哥保驾护航,生为庶女却像开了金手指一样,一路顺风顺水长大了。长大的清风是古人的身子小会计的芯子,做为国公府小姐大家闺秀。她最新欢的还是数字,看着自己账本上的数字水涨船高,比给她爵位给她宠爱还要让她高兴。齐王道:“清丫头,我们去游山玩水吧!”清风:“没时间,下家店就要开张了,要去看看装修。”齐王:“清丫头,你账本上又涨了多少?”清风抱着账本翻开指着一个数,齐王暴走了:“你比老子还富有,你还开什么店?”
  • 给未来加点蕴

    给未来加点蕴

    手中一把扇,心种一灵根,头悬一座山,开局一赢家。一德一功行,一运一福报,一劫一境界,一凡一仙家。诸天空妙境,太上有感应,万物皆如棋,天地一棋盘。……简单的说,这是一个大神遭劫后,又从凡到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