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489500000002

第2章 结婚老风俗(2)

花烛——花烛为合卺时所行之礼。迎娶一般在男家进行,招郎则在女家进行。结婚之日,设花烛礼场于室内厅堂。新娘进门,即由喜宾迎至礼堂,也称为“华堂”。与新郎并立向内行参拜礼,接着相对行交卺礼。礼毕,由喜娘领新夫妇入洞房。然后饮多为糖水泡红枣的交杯茶,枣与“早”谐音,谓之早生贵子。合卺后,尚有告祖及见舅姑等礼节,也有的是在筵席后新郎新娘向宾客敬茶时进行,叫喝“新人茶”。

送嫁——女子将行结婚之时,在男家称迎娶,在女家称出嫁。出嫁之前,新娘沐浴,化妆打扮。出嫁之时,行告祖和辞父母之礼。女子出嫁由兄弟姐妹等送之,一般男女各两人,称之为男高宾、女高宾,又称送舅。婿家待高宾之礼甚重。

亲迎

亲迎,就是新郎亲自去迎接新娘。古时迎亲在黄昏,婚礼的取义就在于此。婚是个形声字,其中的一部分在这里,新郎是受父亲之命去迎亲的。到了女家,女家的人要出门相迎。新郎进门要献上礼品雁,这个仪俗叫“奠雁”,是古婚礼中比较重要的仪程。然后,新郎要把新娘很礼貌地接到车上,迎往家中。

后世的迎亲之举似乎要复杂得多。迎亲的队伍往往十分壮观,有多至几十人的。新人在汉代坐的是轩车或轺车,唐代用图绘的障宪车,宋代以后才流行起人们所熟知的花轿。在迎亲的队伍中,也包括了吹鼓的乐队等。清代北京的婚礼,大多有模仿帝王仪仗的趋向,迎亲的队伍中有许多挑夫拿着“开道”、“回避”的大字木牌和提灯,还举着金瓜、斧钺等什物,新郎戴官帽,新娘则凤冠霞帔。因为婚姻是人生大事,虽然这些举措逾礼,但是官府一般也不加干涉。

迎亲的轿子要有人压轿。旧时北京娶亲是太太压轿:她在喜房给天地爷上香以后,用小镜子照轿,用芝兰香熏轿,再往轿子里撒一些桂圆、荔枝、枣儿、栗子、花生之类的“喜果”,然后盘腿坐在轿子里压轿。有些地方压轿不用太太,而用父母双全的童子,取新婚夫妇和合到老、早生贵子之意。这种婚礼求子的习俗,还有福建等地的“桂花”,即同时迎来两个披挂花红的孩子,以此来祈求早得贵子。

迎亲的队伍来到女家,一系列仪俗就接连不断地开始了。女家听到娶方来的信息以后,并不是立即就迎进门来,而是将院门紧闭,或是拦起来,这叫拦门。这时,便要有一番礼仪性的对答,比如由娶方的娶亲人喊:“开门,开门,别误了良辰吉时。”要求鼓手们奏些喜庆乐曲,或者由娶亲人唱拦门喜歌。拦门到了一定的时间,娶方才能进门。

进门以后除了特别的寒暄之外,娶方要送上礼品,这些礼品因时代和地区的不同而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但都代表吉庆的意义。女家也要设筵款待娶方。不过,这纯粹礼节性的。

旧时有一些地方,姑娘的开脸和装扮是娶亲人来了才开始的。此时,这边送亲的人陪着娶亲的人和新郎,那边的新娘则同时在装扮。装扮完毕,新娘由娶亲太太搀扶上轿,或由兄长背上轿。离别之时,新娘可能哭哭啼啼,但这不犯忌讳,新娘哭哭啼啼上轿,人们反认为是大吉大利。据说,新娘哭得越响,婆家越有财。许多少数民族婚礼中则有“哭嫁”之举,有大套的《哭嫁歌》。有些地区,娶亲的轿子离开以后,娘家人要泼一盆水,表示女儿如泼出去的水。

娶亲队伍的归途不得走来时走的路,称“不走回头路”。如果路上碰到庙、井、祠、坟、大石、大树等,都要把娶亲轿子罩起来,为的是避邪。如果遇到另一家娶亲的,轿夫们要比试技艺,尽量使轿子抬得平稳一些,同时还要喊号子以壮声势,有的地区新郎双方要换胸花。如果遇见出殡的,娶送亲人员都要说:“今天吉祥,遇上财宝啦!”有的少数民族娶亲的路上要吃“茅宴席”,即款待跟着迎亲队伍送亲的女方亲属。有些地区娶亲的人中途在十字路口要停下,必须要主人家敬献一些礼品后才又上路。至今这种风俗在有些地方仍保留着。

拜堂

娶亲的队伍回到男家时,也并不是马上进门,而是把喜轿关在门外,俗称此为“憋性子”,意思是把新娘的性格憋得柔顺些。喜轿进门以后,又有许多仪俗。虽然这些仪俗并不一定全部存在于某一地区,但也都是存在过的。同时不只汉族有,少数民族也有。这里概述如下:

撒谷豆。即在喜轿进门以后,撒谷、豆等,用意是避邪。这是一项比较古老的仪俗,宋以后比较流行,其用意在避“三煞”(青羊、乌鸡、青牛之神),三煞忙于啄食,就危害不到新娘了。

喜轿到院子里,要从预先摆好的炭火盆上慢慢跨过,意思是烧去一切不吉利的东西,日后夫妻会越过越红火。

落轿以后,新郎要象征性地朝喜轿射三次箭,称“桃花女破周公”,也叫“煞”,也是避邪驱祟的意思。

新娘从轿里出来,又有传席之仪。所谓席,也就是铺在地上的红毯。这种习俗在唐代就普遍存在了。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春深嫁女家》写道:“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从诗中可以知道,当时铺的是毡褥。到宋代,人们娶媳妇,轿子进大门,也是“传席以入,弗今履地”,这种仪俗的用意,即传宗接代。清人笔记《不下带编·卷二》记载说:“今杭惜用米袋承毯,名曰‘传袋’,又曰‘袋袋相传,以袋隐代’。

”近人胡朴安的《中华全国风俗志》也记述了浙江的传席风俗:“新妇进门,布袋铺地,辗转更换,令步其上,谓之传袋,犹言传代也。”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

下轿以后,一些地区有跨鞍的仪俗。新娘要跨过马鞍,“鞍”与平安的“安”谐音,这个仪俗的意义就是祝福新郎新娘平安。

新娘入洞房之前,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仪式,那就是拜堂。拜堂在唐代即已比较流行,俗称“拜天地”,一般是三拜,即“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拜堂的仪俗较杂多、五彩缤纷。华东、西北一些地区有所谓“拜人”,所拜的都是来客中放礼钱的,诸如姑、姨、舅、叔等。只要比新郎辈分大或同辈而年龄大的,都要放“拜礼”,都要受拜。拜人时,司仪按预先拟好的礼单唱名,然后由“接礼的”找所唱者接礼,接礼后,司仪唱“×××礼钱×块,磕下哇”,新郎新娘便鞠躬行礼。客人多的时候,这种仪式要进行一两个小时。

拜堂以后,便是大宴客。婚宴作为重要的宴饮活动,自然有极多的讲究,比如座次的排列、菜肴的配置、敬酒祝酒等,一些民族还大唱宴席歌,以此来营造气氛,抒发情感。

进洞房

新郎新娘入洞房后,仪俗也是一系列的。诸如:坐帐,亦称“坐福”,即新郎新娘双双坐在洞房的炕沿或床边,新郎将自己的左衣襟压在新娘的右衣襟上,表示男人应该压女人一头。

撒帐,这项仪俗是指亲朋在新人入洞房以后,把喜果等撒向新娘怀中,撒在合欢床上,甚至撒向洞房的每一个角落。撒帐的仪俗始于汉代。据记载,汉武帝娶李夫人的时候,要宫人撒五邑同心花果,他们则用衣裙盛着,接到的越多,就预示着得子越多。后世的撒帐和汉武帝时的撒帐用意是相同的,只是所撒的物品有些不同了。一般常见的是枣、栗子、花生等,利用谐音表示“早立子”、男孩女孩“花搭着生”。

入洞房以后还有吃“子孙饺子”的仪俗。旧时北京的子孙饺子是由女家包好带来的,由男家煮熟,同时男家还要做长寿面。吃子孙饺子的时候,照例要有一群孩子在窗外问“生不生?”娶亲太太或新郎回答“生!”或者干脆把饺子煮得半生不熟,让新娘自己说“生”。这叫“讨口彩”,是早生孩子的吉兆。

古代婚礼有同牢合卺的仪俗。“同牢”指新人入洞房以后一起吃一牲牢。一起喝酒则叫“合卺”,卺是由同一个瓜、瓠等分剖两半儿做成的瓢。南北朝时的齐,合卺用方(食器),两卺用锁锁着。唐代用酒杯,称“双杯”。宋代将两杯用彩线相连,对饮一杯,称“交杯”,喝毕,掷杯于地,若一仰一合,象征阴阳调谐,大吉大利。同牢、合卺发展为后世的团圆饭、喝交杯酒。交杯酒也叫交心酒、合欢酒、合婚酒、卯颜酒等。和古礼的合卺一样,喝交杯酒标志着男女完婚,有祝福新人和美的意义。方式是用红绳系住两只杯子的杯柄,夫妇一起举杯饮酒;有的是同时喝掉一半,然后交换杯子,喝尽杯中酒。与古代合卺如出一辙的是喝和合茶。喝茶时,要求新郎新娘共坐一条凳子,新郎把左脚放在新娘右腿上,新娘同样,新郎左手与新娘右手相互放在肩上,双方另一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合成正方形,放一只茶杯喝茶。同牢是指新婚夫妇同吃一份牲牢。牲牢本来多是用于祭祀的,指整牛、猪、羊。古时同牢在新房进行,新郎脸向东,新娘面向西,一起吃牲牢,表示从此成为一家一姓之人。后世团圆饭和同牢仪俗基本相同。北京吃团圆饭是让新郎、新娘坐于首席,娶亲太太和送亲太太奉陪,吃馒头表示“满口福”,吃丸子表示“团圆”、“圆圆满满”,吃四喜肉表示“喜喜欢欢”。

与同牢、合卺同样表示成婚的还有“结发”(一称合髻)。结发本来指束发,后来把原配夫妻称作结发夫妻。结发本来不是婚礼的仪俗,后来演化出婚礼结发的仪俗,即将新婚夫妻的头发象征性地结扎一下,也有新郎新娘分别剪一绺头发用彩线扎在一起做信物的。

闹洞房

闹洞房是传统婚礼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可以算作是婚礼的高潮,各地都有闹洞房的习俗。闹洞房除逗乐之外,还有其他意义。据说洞房中常有狐狸、鬼魅作祟,闹洞房能驱逐邪灵的阴气,增强人的阳气,因此有俗语:“人不闹鬼闹”。闹洞房从积极的意义上说,能增添热闹气氛,驱除冷清之感,因而有的地方又称之为“暖房”。旧时代男女结合多是经人介绍,相互之间比较陌生,闹洞房能够让他们消除陌生感,为新婚生活开个好头。此外,闹洞房还能使亲友彼此熟识,显示家族的兴旺发达,增进亲友间的感情。

闹洞房活动在进行到一定时候,新郎要领着新娘“作揖认亲”。凡是男家的尊长,都要在傧相的赞礼声中一个个进来让新郎新娘拜见,而且要赏一个红包给新娘作见面礼,称之为“作揖包封”。同时,长者要拱手回个“半礼”。这种仪式,能显示家族的团结。

闹洞房是“三天不分大小”,新郎新娘乃至新郎的父母往往会被他人甚至晚辈们取笑捉弄,被捉弄取笑者不能生气,以免破坏新婚的喜庆气氛。当然,闹洞房的人也不能太出格,不能闹得太久,以免影响新婚夫妇休息。尤其不可粗暴起哄,引发不愉快的事。近年来常有因闹洞房过分给新郎新娘带来身心伤害,甚至导致新娘受伤、瘫痪的报道,这样闹洞房就超过了限度,应当引以为戒。

婚后礼仪

婚典之后,男女双方应当去熟识姻亲双方的家族,这也有它较固定的礼仪。诸如认大小、回门、试厨和庙见等。

成婚只是完成了男女的结合,所以除了前述一系列的“成妻”、“成夫”仪式外,还要举行“成妇”、“成婿”礼。周代的婚礼是成婚后的第二天,新妇要早起沐浴,用竹器盛枣儿、栗、姜、桂、干肉作见面礼来拜见舅姑(公、婆)。第三天,公婆用一杯酒飨新妇,新妇答杯,然后公婆从西阶下堂,媳妇从东阶下,表示从此新妇代替了主位,公婆是客,这便是“著代”之礼。如果公婆已经去世,便在三个月后到宗庙行“奠菜”的庙见礼。也有不论公婆是否在世都行庙见礼的。古人重视“成妇”过于“成妻”。晋代以来,新妇三日拜公婆,宾客列观。唐代在婚后次日拜公婆,并拜新郎的尊长及故旧,称“拜客”。后世也有当夜拜公婆的,但次日仍要献茶。旧时北京的这项仪俗称做“拜三代”,俗称“认大小”,即新娘子辨认、识记丈夫家的长幼三代。首先要拜叩祖先,俗说不拜祖宗,新娘子还算不上这一家的人。之后再给父、母(公、婆)等长辈行三叩首礼。对于平辈则只是一揖,惟独对于大姑子则叩首,称“高见礼”。受礼的长辈们可以给新婚夫妇一些珠翠、首饰、衣料、化妆品等作为礼品。与庙见用意一致的仪俗有“上新坟”或“喜坟”,即婚后的第三天新郎领新娘一起到祖坟烧纸供祭。

婚嫁之礼以男家为重,但女家也要庆贺一番。“回门”仪俗及“成婚”的存在就是明证。回门也就是婚典的第二或第三天,新郎新娘回到女家,女家设宴款待宾客。宋代的时候,新婿要在第二天到岳父母家“复面拜门”,否则与回门一起进行。一般来说,女家的礼数以此日为正,客人也是这一天来得最多。照例,这天女家的亲友们也要戏耍新郎,热闹一番。

新郎也要像新娘在男家认大小一样,在这里也叫拜尊长,认大小。

试厨,就是新婚第一天,新娘亲自下厨做饭来伺候公、婆。但一般都是礼仪象征性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社会中男女地位以及角色的不同。

婚典俗信

我国传统的社会的礼俗一般都没有严格的区分,它们都是靠俗信支撑的。俗信一般分为人际俗信、道具俗信和衣饰俗信。

婚礼上的“道具”很多,其中大项的是喜棚和喜房。喜棚是为了设宴招待客人所搭的临时性建筑,也叫“酒棚”。这是喜事的门面,所以要搭得讲究、漂亮,突出喜庆的气氛。比如窗框要漆成红色,窗的四角绘彩色的蝙蝠象征“福”,娶亲的正中绘红双喜字,嫁女的正中绘单喜字。门框下要贴喜联,比如“易日乾坤定矣,诗云钟鼓乐之”,“吹笙堪引凤,攀桂喜乘龙”,横批则写“天作之合”、“龙凤呈祥”。

喜房也就是洞房,是新婚夫妇的居所。通常做新房的是正面靠东的房间,民间说新妇娶到东房则“敦敦实实”。新房的门口照例要贴喜联,窗上要贴双喜字,屋顶角也要贴几个喜字。桌上则要放一些祝福早生子、多生子、生贵子的红枣、花生、石榴、桂圆等等。山东仪俗,婚床要放得紧靠山墙,寓意“有靠山”。

除了喜棚、喜房以外,传统婚典上还有许多小的道具:

秤杆。这是挑盖头用的。秤谐音“称”,取“称心如意”的意思。

弓箭。有的系三支羽箭在花轿上,有的置于男家院里香案上的斗中,有的则是由两人拿着,夹花轿而行。

北京满族旧日举行婚礼时,新郎要抽弓搭箭向未揭盖头的新娘虚射三次。据说,这种仪俗是为了破除邪祟。

马鞍。多放在男家门口,花轿来到的时候,新娘从花轿中出来,必须从鞍上跨(京有骑乘的)过,取“平安”之义,故而有些地方的仪式歌说:“新人跨马鞍,一世得平安!”

斗。放在男家院中或香案上,盛五谷,红纸封口,或插入弓箭、秤杆,意思是“粮食满仓”。

镜子。或用来装饰花轿,或由新娘来的时候揣在怀里,或放在斗中,意思是照妖驱邪、破暗宜家。

婚礼上的衣饰,也是极其讲究的。晚近一些的传统婚礼,新郎穿长袍,新娘则凤冠霞帔。凤冠饰有银制或其他质地凤凰模型,戴冠给人以艳丽、娇媚之感;霞帔则是红色的披肩,穿上了既保护上衣,又有装饰作用。一般来说,新娘穿红绸袄裤,绣花鞋也是红底,上绣鸳鸯、梅花、莲花等吉祥图案。

盖头也是传统婚礼新娘的主要装饰。它的原型当是古时的罩面纱。六朝到隋唐时,新娘用扇遮面,故而同牢合卺后有“却扇”的仪俗,即新郎除去新娘的障面物,同于后世的“挑盖头”。盖头又叫“蒙头红”、“蒙头巾”、“埋头红”等,是蒙在新娘头上的一块红布。

同类推荐
  • 经典国学必读书系(套装共21册)

    经典国学必读书系(套装共21册)

    本套书包括《国学之子学精粹》、《国学之史学精粹》、《国学之蒙学精粹》、《国学之经学精粹》、《国学之集学精粹》、《国学之常识精选与趣典》、《庄子(杂篇一)》、《庄子(杂篇二)》、《庄子(外篇一)》、《庄子(外篇三)》、《庄子(外篇二)》、《庄子(内篇)》等,共21册。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也称《商子》,现存24篇。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其中有些内容比如不能让利益一致的人相互监督等,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本书的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有时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徕民》篇运用了“齐人有东郭敞者”的寓言,以增强说理的效果和形像性。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心论点,司马迁录入《史记·商君列传》,用以表明商鞅的主张。
  • 好梦驻君留:奢华酒店

    好梦驻君留:奢华酒店

    《好梦驻君留:奢华酒店》介绍了世界各地的10家豪华酒店,从酒店的区域、历史、风格、服务等方面出发,提示酒店背后所隐藏着的文化和生活内涵。酒店各有不同,有的是设计酒店、度假酒店,有的是历史悠久的豪华酒店,虽然坐落在不同城市,但均成为当地历史文化的延伸,并且为旅客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异国文化。书中附有酒店名称原文、地址、预定电话、网址等实用资讯。
  • 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将无同:现代学术与文化展望(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文史学者刘梦溪的学术精选文集。全书以现代学术和文化的反思与展望为论述中心。
  • 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墨学与现代文化(修订版)

    《诸子百家与现代文化》丛书概括了诸子百家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哲学性认识,努力探索先秦诸子学说中规律性的见解,一分为二地评介其为人处世的原则,实事求是地介绍了诸子认识事物的方法和建功立业的方略。该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反映了人生哲理与智慧的结晶,对于提高人们的精神文明和思想文化素质有重要意义。 本书为其中一册,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先秦诸子学说,使深奥难懂的学术著作成为广大群众能够读通弄懂的人文素质教材,这无疑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贡献。
  • 神话:魅力神话传说

    神话:魅力神话传说

    中华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称,是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汇集而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各种物态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的总体表现。中华文化是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内涵博大精深的传统优良文化,历史十分悠久,流传非常广泛,在世界上拥有巨大的影响。
热门推荐
  • 冷少来袭:老婆,太撩人

    冷少来袭:老婆,太撩人

    【初次相见】金闪闪想往一边站站,靠到电梯的墙上,可是脚步故意更她作对似得,偏偏不听使唤,往后一退,直接退到冷墨辰怀里。她没发现,身后的冷墨辰嫌弃的表情,差点烧了金闪闪的后脑勺!“对……不起!”金闪闪下意识地就跟冷墨辰道歉。【再次相遇】金闪闪的呼吸急促起来,苍天呢,就不给我留条活路吗?人家是被逼给地主家的傻儿子做媳妇,难不成她是被逼给这个变态加残疾做老婆?金闪闪怯怯地暼了冷墨辰一眼,不不不!不行!她不喜欢残疾人!变态,更甭提!冷墨辰的脸抽了抽,你这眼神,是几个意思?灯都亮了,你都没认出来?就算没认出来,但看到我这盛世美颜,也不该这反应!……初次相见,冷酷又冷漠的他,带着偏见帮助了她,让她免于失身他人,保了清白;而她,却是只字不留的离开,不见踪影。再次相见,她对他毫无印象,似乎他从未出现在她生命中一样;而他一眼便认出她,同时心底某个柔软的地方开始不安分的骚动!这不安分的骚动,受到了来自各方的热潮冷风!然鹅,心理素质超强又自信十足的冷少,才不会理会这等闲言风语,他只觉得这些人是对他的羡慕嫉妒恨!(本文,男女主身心干净,绝对宠溺甜蜜,酥麻入骨,欢迎入坑~)
  • 灯下不寂寞:赵连斗新闻作品集

    灯下不寂寞:赵连斗新闻作品集

    《灯下不寂寞:赵连斗新闻作品集》是一部新闻作品的汇集,是作者从事宣传工作近20年来的部分成果与收获。文字既反映了铁路的发展变迁,也从中折射出作者热爱宣传、痴迷写作、追求梦想的人生态度。全书约15万字。
  • 那些曾经的恋爱记事

    那些曾经的恋爱记事

    世上大概找不到比景有希更倒霉的人了,从小到大诸事不顺:参加比赛礼堂失火、中考当天摔成骨折、告白被花瓶砸……
  • 给未来加点蕴

    给未来加点蕴

    手中一把扇,心种一灵根,头悬一座山,开局一赢家。一德一功行,一运一福报,一劫一境界,一凡一仙家。诸天空妙境,太上有感应,万物皆如棋,天地一棋盘。……简单的说,这是一个大神遭劫后,又从凡到仙的故事。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诸代纪时

    诸代纪时

    仙鸟圣禽傲游,灵气法则充沛的纪时。诸天万族鼎盛,各方仙门圣教人才辈出。争气运,夺大道,于山尸血海之中杀出,只为成就无上帝道,清除祸源,威震万古……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海贼之完美生物

    海贼之完美生物

    人的梦想,世代传承的意志,名声、财富、权利,在这片波涛汹涌、豪杰并起的大海上,奥兹威尔:“我才是完美生物。”
  • 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新解:基于马克思正义观的立场

    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新解:基于马克思正义观的立场

    本书旨在初步形成运用马克思正义观研究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的理论框架,走出对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的片面理论认识误区,最终落脚到思考当代中国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的问题困境、成因及解决之道,以期推动当代中国劳动法“倾斜保护原则”正义价值问题理论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在实践上引发更多对劳动者保护问题的深切关注,进而促进当代中国在劳动关系领域对于社会正义强烈诉求的实现与超越。
  • 诗经楚辞鉴赏

    诗经楚辞鉴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我国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古代生活,不仅积淀了周代人民的智慧和经验,而且是华夏文明的文学结晶。楚辞是战国时流行于楚国的具有浓郁楚文化色彩的一种诗歌体裁。它们是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头,其作品或简朴、或典雅、或整饬、或瑰丽,风格多样,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为了帮助诗歌爱好者更好地理解这些诗歌,《诗经楚辞鉴赏》从作品的思想内容、情感意趣、艺术特征等方面逐篇进行了注释和赏析,以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