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06700000026

第26章 学人的哲思与冥想——湖北散文的新维度(1)

在坚持不懈的治学之路上,他们接受了深厚的人文情怀、审美人格的熏染和滋养。他们沉浸于宁静的书斋,虽经受清苦和寂寞的侵扰,仍坚定地踏着先贤的足迹探访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他们大胆冒险、孤独行走,感悟人生、叩问灵魂;他们诲人不倦,浇灌知识的养料,启悟如饥似渴心灵。这种孜孜不倦的追求浸透着当代知识分子文化建构的强烈使命感。所以他们总是以学者独立、自由的姿态,进行着冷峻的忧思、艰辛的探索,把严谨与沉稳的思维过程化为坚定而明澈的文字。而在这些充满理性光芒文字中渗透着的是对民族文化的深深依恋。

一洞察与会心——王先霈的随笔

王先霈将佛学中对宇宙本体和人生意义的探寻化为青橄榄,散发着人生奥秘的智慧清香;彭富春不知疲倦地漫游于哲学的殿堂,把艰难的人生旅途和艰辛的学术探索化为细腻深沉的思索,在波澜不惊的讲述中彰显着生命和思想的力量;刘川鄂则在个体和审美的广阔领域中寻求着文学独立价值的空间,为自由呐喊出时代的声响。当社会生活呈现不尽合理想的状态下,许多作家主动卸却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理想,变成了“时代”精神与文化——精神文化素质的低迷、委顿,理想价值体系的破灭——的合法阐释者的时候,仍然有一批学者在理想的旅途上隅隅独行,以博大的襟怀、高尚的人格、执着的精神埋身于追逐理想、文化建构的启蒙工作中去。王先霈就是这样一位作家,深厚的知识学养、洞达的人生感悟、安然恬淡的精神气质,使得他能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范围内,以饱满的热情,建构其独特的哲思散文世界。

《佛语哲思》是一本饱含智慧的文化散文,然而,王先霈先生却谦虚的声称:“这本小书,就是我用‘难字过’的方式翻阅佛书,依当时的感受、感想,随手所作的札记。”在他看来,这种文化研究并不是苦恼麻烦,而是充满乐趣的。仿佛陶渊明好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使人困居穷巷而不改其乐,耄耋之年而不知老之已至”。王先霈将佛学中对于宇宙本体和人生意义的探寻,化为“初入口舌涩酸,饮水乃甘”的青橄榄,奉献给读者,为读者的床头案几添上一缕橄榄香,“独有清烈出尘之意,品格在黄连枫香之上”。

佛教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众多民族和国家广泛而长期地存在,从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合了浓厚的中国民族特色,经过许多哲人文人的创造发挥,发展到很高的哲学与文化形态,蕴涵着丰富的智慧,与中国的哲学、文学、绘画、雕塑,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中国人的思维、心理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当人们面对自然界的强暴力量、社会的灾难与痛苦、命运的捉弄、恐惧与绝望的缠绕的时候,当人们无法用科学解释不可思议的现象或者无法洞彻生死无常的时候,宗教能够与科学、艺术一样,满足人类的精神和心理的某种需要。除了普罗大众,不少科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知识分子、志士仁人都从佛教思想中获得启示与激励,作为正直的严肃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更应该认真的对待佛教,更多的去注意研究分析和开掘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和文化现实的佛教思想。

然而,普通人读佛书,并不一定是信仰宗教,文人也不专著于对教义的理解与领会,而是各取所需,为我所用。宋代诗人苏轼将自己读佛经比为吃猪肉,“佛书亦常看,但暗塞不能通其妙,独时取其粗浅假说以自洗濯。”似乎,佛语只是他冲洗忧烦的泉水;现代佛学大师熊十力说:“佛家于内心之照察,与人生之体验,宇宙之解析,真理之证会,皆有其特殊独到处。”(《佛教名相通释·撰述大意》)他也仅仅是从修养论、人生论、宇宙论、认识论的角度理解佛语的精髓。王先霈阐释佛语的宗旨与纲领也是这样,仿佛“羚羊挂角,无迹可循”,“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以“一丝不挂”的心态,“不了了之”的态度,翻阅佛书,“对人生起一点新的悟解,淡一点物欲的苦求,多一点精神的怡乐”,“寻访宇宙人生的奥秘,寻访智慧之光”。

如何把浩如烟海卷帙浩繁的佛教经典、深奥的佛语进行到位的阐释,如何把繁琐细碎的哲理解释清楚,让普通读者便于理解,产生阅读兴趣,需要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王先霈不是有闻必录,更不是随意抽取,他选择的都是在大众日常生活中发生过比较大的影响的,经过时光之流淘洗之后留存下来的,因而有着较浓的书卷气息、文化意蕴的文化材料,用四依四不依的方式,和读者在品茗谈笑间,共同领悟探讨个中微言大义,获得超凡脱俗的情趣。

《佛语哲思》中涉及的话题与科学、宗教、哲学等各个层面的知识息息相关。人生的意义与苦难一直是人类文明史孜孜以求,不断探讨的终极问题之一:宗教与哲学在某种层面上都无法逃避这一问题。宋代临济宗禅师大慧宗杲说:“谓之无常迅速,生死事大”,唐代著名的和尚善导也有“死门事大”一语,王先霈引导读者遍看释迦牟尼、历代高僧、普通僧人之辈的死,着重探讨了医学上、宗教上、伦理上、哲学意义上的安乐死,让我们体悟到尽管人类的生命有限,然而只要能够达到“个人和群体的融合、个人和人类的融合,个人和宇宙的融合,这样也就有了不朽”(《生死事大》)。对待人生中的磨难,人在困境中的不得解脱的时候,也需要对苦难与烦恼有清醒的认识:佛语说“有漏皆苦”,“漏”就是烦恼;众生因有烦恼,从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漏泄过患。人生在世,有漏皆苦,有求皆苦,有欲皆苦。只有断灭欲求,息心息念,才能获得菩提之乐。但是这种断绝欲求并不是要达到灭寂的宗教消极状态,而是需要人们放弃放纵欲望滋生的烦恼,向着合理的正当的目标坚定地前进,这样才能够战胜痛苦,找到生命的意义,找到快乐和幸福。若是能够看到这一点,那么也许人也就能够达到“烦恼即是菩提”的境界,从身边、日常生活中也能够自性见佛。

佛学教义的核心就是世界观与人生观。佛语中最为珍贵的,就是具有启示般若的功能。般若本是梵文音译,就是“智慧”。佛学中包含着大量的启迪人智慧,教导人正确看待世界与人生的现象与本质的方法,即通常意义上所说的色相与无相。佛陀在初始的阶段的时候并非神,而是人类中的智者与觉着,他们别具只眼,超出肉眼,达到慧眼法眼的境界,向着佛眼的境界迈进。他们以人类的智慧洞彻人生,启迪引导众生集中精神(《静坐胜于造塔》),摆脱陈旧的思维习惯(《当头棒喝》),将自己的所有的感觉器官和智慧的大脑联系起来,调动自身的生理、心理和文化因素,用联系的(《六根互用》)、发展的(《牛即是草》、《奶酪不可复作牛奶》)、辩正的(《想入非非》)、全面的(《椽即是舍》、《轴不是车》)、平等的(《众生平等》)观点解释世界与社会的复杂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现象。人类长期以这样的思维方式看待世界,就能“悟在刹那间”,领悟生命的真谛。

佛语中同样也包含着富有创见的方法论。人生在世,有顺境也有逆境,有风雨也会有坎坷,生活是世俗的,但是在困境与罪恶的环境中,富有良知的人一定要坚守自身的品格,“出淤泥而不染”,才能享受悟道者的轻安愉悦。作为启蒙者的知识分子更要具有释迦牟尼那样的“惟我独尊”的精神品格,超越小我,超越妄执,超越宗派的个人的狭隘眼光和立场,自觉主动的承担社会历史的重任,以天下之忧为己忧,先天下之忧而忧,那就是慈悲为怀,圣人之德。在发挥自身的作用的时候也要掌握客观的规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既要重视客观条件(《念佛可生安乐》),也要发挥主观意志的力量(《求人不如求己》、《解铃还须系铃人》),尤其是要重视主体对客观的影响力(《动者自心》)。这些原则“无论是在宗教中、在哲学上、在伦理上,都是正确的,无论对修身、对悟道、对治学、对齐家、对治国,都是有效的根本的原则。”

佛学思想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也非常的密切,尤其是对艺术思维的发展和人类审美能力的观照。作为一名研究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学者,王先霈必然也会从佛语哲思中领悟到艺术原理,获得审美意味。这也是因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有着联系的,古往今来人类的智慧与思维方式也是传承相继的。所以宗教、科学、艺术虽然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也是心心相印的。“当代某些大物理学家对东方古老的宗教的神秘说教发生兴趣,与古代的教徒、诗人,古代的哲学家心灵相通,心心相印,科学家们不是嘲笑古人的幼稚、愚昧,不是现成地从古人那里袭用什么观点,说法,而是在超时空的沟通中,在瞬间的永恒中,迸发巨大的智慧。这真能给我们无穷的启迪。”佛教中的“静坐”修行方法,主张空、静的思想,也是文学创作与心理规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文学创作的灵感来袭,仿佛也是宗教中的那种神秘的顿悟境界。佛教教义要得以传承,虽然可以口耳传授,以心传心,但是要打破时空的阈限,则必须依赖于文字,所以就有了“广演言教”、“言亡虑绝”、“因指看月”一说,因此,佛教对于语言的理论理解、对于语言的功能、语言与思维关系的见解,对中国语言学和文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所以,一般读者对于文学艺术宗教的理解与鉴赏也需要把握这条规律,不能因指忘月,只重视手段而忽视目的,沉溺与语言的阐释的迷宫中不可自拔。

二穿行于临界的漫游——彭富春的随笔

散文是文学作品中的行板,最能够描摹人的生活场景、感应心理历程。学者散文更是如此,它以其独特的内容显示着作者的人格力量、思想光辉与生命价值。因此,彭富春才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通过散文这个媒介,“赤裸裸地将自身完全展示出来”。

宛如一条大龙的东荆河也许不曾料想,40多年前这条河畔出生的一个普通的农家孩子会离开它的怀抱,远走他乡;它也许更不曾想到,这个孩子放眼的不仅仅是中国大地,有一天会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东荆河“远去的蓬船、东流的河水和远方的地平线”在幼小的彭富春的心灵中是一条幻想之河,它带给了孩子无限的幻想空间与对未来的憧憬。因此,彭富春仿佛就是一个不知疲倦的漫游者,在人生的旅途不停跋涉,从不止步。

“也许我是走在一条漫游者的路上,从江汉平原到珞珈山,从珞珈山到北京城,又到德意志大地。我有时在白昼中行走,有时在黑夜中摸索。道路有宽有窄。它一会儿向前,一会儿向后。它也会形成一个圆圈,甚至会变成一条死胡同。我的漫游试图走出一条自己的路,一条无人走过的路。”

也许是因为幼小的彭富春过早地失去了父亲的呵护,他从小就养成了独立自主、敢作敢为的个性;也许是因为广阔而自由的乡村大自然世界赋予了这个田野之子强烈好奇心、求知欲和率真、敢于冒险的心性。在蹒跚学步的年纪,彭富春尽情的在田野中探索大自然的秘密,在节日和乡村大事中学会了与人相处,在老人们所讲的“古话”中知道了天地了来历,万物的产生和民间著名人物的生平;在大多数孩子还处在懵懵懂懂的状态的时候,他就向往着到学校中去探索新的生活和世界,渴望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改变自己的命运,憧憬去城市开展新的生活;他带着青春的梦幻离开了如巨龙般蜿蜒的东荆河的怀抱,来到江汉平原龟、蛇山脚,浑浊的长江水让彭富春心中涤荡着开创新的人生的豪情,雄伟的长江大桥让他感到惊奇与震撼,珞珈山脚、东湖水畔的武大校园中的中西合璧校舍,精心布局的树木让他陶醉在其春夏秋冬里的不同风姿,晨光暮影中的变幻景象。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彭富春从读大学开始就有着一边学习,一边漫游的梦想,他曾顺滚滚长江而下饱览其恢弘的气势和壮丽的景观,感受紫金山中山陵的帝王气象,聆听天下第二泉瞎子阿炳如泣如诉的琴声,领略群山委蛇、秀美而不平淡的太湖湖光山色,投入静若处子的庐山怀抱,朝拜过敦煌莫高圣地,当然也不忘瞻仰西安天子的陵墓。如果说珞珈山埋藏着彭富春无数的快乐、痛苦、惆怅、爱情、思念,那么身为皇城根儿北京的红尘中包含有无数的欲望与诱惑;如果说北京山的雄伟高大与地的宽阔厚实使得其中的建筑处处彰显出帝王的气息,那么拥有贯穿南北的莱茵河与掩映在大片原始森林中的众多合乎古希腊城邦理念的建筑的德意志大地就是诗人与哲人之乡。彭富春带领我们游览了内卡河南“御座山”巍蛾屹立的德国最美丽的王宫,引领我们穿过万木吐翠、神秘宁静的“哲学家之路”;参观了阿姆斯特丹的“王国博物馆”、“市立博物馆”和“梵高博物馆”中如郁金香一样华美的古典与现代艺术作品;他还带读者一起去拜访了莱布尼茨、海德格尔、雷马克与胡塞尔。彭富春的巴黎之行给我们全面展示了这座被艺术女神缪斯亲吻过的爱与美之都,罗马之旅更让我们饱览了这个被称为整个西方的中心的永恒的上帝之城的文化风貌;如果说巴黎是“一位风情万种的浪漫女郎”,那么罗马则是“一位顶天立地的男人”。无论是在那个城市,无论是在那个国家,彭富春总能迅速的把握住那座城市的灵魂,总能在自然风景与人文景观中获得思想上的升华,精神上的洗礼。漫游者的足迹既是作者行旅的见证,也是后来者的路标。

“世界上的漫游有种种形态,但最伟大的漫游是在边界上。因此最伟大的漫游者是那些跨越边界的人,是那越境者,是那冒险者。边界是临界点,也就是危机之处。危机本身包括了危险和机遇。但最大的边界是有与无、生与死的临界点。于是最伟大的漫游者是在有与无、生与死的临界点上行走的人。”

同类推荐
  • 胡适日记:离开大陆这些年

    胡适日记:离开大陆这些年

    胡适的日记不仅是个人生活的记录,也涉及了中国近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本书收录了胡适离开中国大陆至离世前(1950—1962)十二年间的日记。选编的大部分内容,反映了胡适在文学、历史、哲学、语言文字学等学术领域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从中可以看出他的学问之广博、治学之严谨、方法之科学。这样的内容,极具研究价值,可资借鉴。
  • 文学与艺术问题

    文学与艺术问题

    《文学与艺术问题》分为上、下两编。上编部分阐述文学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以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反思入手,对生态文学的知识形态、生态文学在中国的兴起、生态文学的知识资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思想和生态文学观进行了梳理。下编部分是关于经典电影的艺术评论。大多来自《读者》《艺文四季》等杂志的电影专栏。评论侧重于对电影作品的文学审美阐释。所讨论的电影作品在电影史上产生过深远影响,其艺术性探索更富个性与独特性。
  • 丁玲文萃

    丁玲文萃

    丁玲,她在三十年代的出现,她的名望,她的影响,她的吸引力,对当时的青年来说,是能使万人空雹的,举国若狂的。收入本书的十二篇短篇小说是丁玲文学创作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
  • 两条狗狗和一个旅行箱:萨拉·简的旅行日志

    两条狗狗和一个旅行箱:萨拉·简的旅行日志

    在澳大利亚度过四年半的生活后,我们又一次举家搬到了一个陌生的国度——法国西南部的乡村小城。我们把澳大利亚经历过的各种挑战带来的阴影抛在脑后,以全新的、积极的姿态活在当下。随着作者笔触,去了解作者内心想法,和对家庭、新环境和欧洲生活方式的观察,在欢笑和泪水中,收获每天满满的正能量。名家/媒体评论这是我有幸阅读的萨拉的第二本书。本书继续讲述了她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她并没有试图描绘一个法国乡村的美好而虚幻的景象,而是真诚直接地记叙了一对夫妇带着一个手提箱和两只狗,重新出发,追寻梦想时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 中古士风与文学新变

    中古士风与文学新变

    本书以士风为切入点来探讨中古时期的新变问题,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其一,人们内心世界的真实状态既可以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也可以经由行为容止来展露;前者促使了文学的产生,后者导致了士风的形成。文学与士风尽管有着不同的存在样式,但由于他们都缘起自人们的心灵,故两者间的内在关联向来紧密。其二,从东汉晚期到齐梁年间,中古文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每当它进入一新的阶段,一种相同或近似的特征便会在不同的作品中逐渐形成,而这种特征几乎无例外地契合于当时的主流士风。充分把握住两者间的契合之点,既有助于我们准确清晰地描述中古文学的演变轨迹,也有助于我们从更深的层面阐明其发生变化的复杂原因。
热门推荐
  • 小尔雅

    小尔雅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黄金饭票未婚夫:唯妻是从

    黄金饭票未婚夫:唯妻是从

    因为与阎王的协议,不得已而穿越,生活富足,身份高贵,每天东游西荡就是快乐的一天,还天降馅饼得到绝世名剑,另有阎王附赠的某奇特技能,嗯,勉勉强强还凑合吧!等一下,这是怎么回事?我有未婚夫了?不会吧,我才四岁而已埃!什么什么?你就是我的未婚夫?嗯,既然认识了,身为未婚夫妻,就让我们好好交流一下感情,未来饭票啊,怎么着也希望是一张金光闪闪、人人称羡的金饭票才行啊!“那个,有话好好说,刀子能不能先放下啊?”……不听好意的劝告之后是被弹飞,男孩惊异地看着她:“你究竟是谁?”“……花雨琼。”你的未婚妻。“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你吹这个哨子,我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用力地吹。“……没有声音埃……”不是坏了吧?“韩默,你被一个女人使唤来使唤去,还有没有自尊心?”“琼是我的妻子,她的意思就是我的意思。”“默,不要理他,他是嫉妒你有我这么温柔体贴的夫人。”小鸟依人状倚在韩默怀中,抖落身后一群熟人的鸡皮疙瘩。“琼,不要担心,不管你去了哪里,不管是几生几世,我都会找到你。”“好,我等着。”除了你,谁还能入我的眼里?本文专一,专情,绝对一对一。创作时情绪起伏大,恶评必删,不解释。
  • 两世溺爱倾城相守

    两世溺爱倾城相守

    她是他万千粉丝中渺小一员,只能渺小地不停仰望他。可突如其来的一场车祸使她的灵魂穿越到了她的前世洛王府嫡女洛倾媛的身上。最可怕的是她醒来的时候前世的她正坐在花轿上准备嫁给当时的九皇子易谨昱。不禁感叹道:“这个穿越中怎么这么不是时候!”
  • 橙黄唤神录

    橙黄唤神录

    精神颓废的大学生高天麟在网吧邂逅游戏女神柳青塘,原本在学校受尽白眼的他能否在她的帮助下重新振作?在电竞“橙黄”中邂逅了各路大神的天麟能否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电竞之路无?刺杀之王,噩梦牢笼,无解天神,团队节奏与极致个人英雄主义的碰撞,是杀戮战胜恐惧,还是在迷惘中龟缩高地等待GG?让别样的游戏之路带你感受电竞的魅力!
  • 二分之一的眷恋:恋人来了

    二分之一的眷恋:恋人来了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身处新校园,只为帮好友出谋划策!却不料自己反而在这过程中遇上一个高级无赖!第一次,在演唱会的互动游戏中,他紧抱住她不放,她道:“你这算当众调戏?”第二次,他无耻的坐到她身边欠扁的率先开口:“朕的‘子民’哪”她嘴角抽了又抽,压制住心中的那团火,怒瞪他,完全不知道应该怎么回他那句话,她姓夜,名紫冥!紫冥的紫,紫冥的冥。
  • 重生之我要当有钱人

    重生之我要当有钱人

    重回98未成年时,到底如何才能让咸鱼父母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在线等,挺急的!
  • 教室外的经济学

    教室外的经济学

    这本书,能帮你在需要决策时做出更好的选择,教你如何在经济上做一个精明聪慧的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月亮迷了路

    月亮迷了路

    张林两家在当地因为一点小事,而产生了矛盾。童年的张一生和林月根本不管父辈的态度,两个人关系很好,但是在80年代的改革浪潮中,林月跟随父母去了南方。多年以后,两个人又在同一所大学里相遇,爱情从此产生,但是即使可以化解掉父母的恩怨,但是坎坷的人生注定两人要为爱情付出更多。
  • 我家皇妃是炮灰

    我家皇妃是炮灰

    傅曲菱喝菠萝啤醉倒再次醒来时突然才发现,整个世界都变了,茫然无措加欲哭无泪啊啊既来之则安之,就在她以为自己能摆脱乖乖女设定大展拳脚的时候猛然发现,原来自己是——炮灰,是可忍孰不可忍,谁说垫脚石只能乖乖做踏板当她站在众生之上被人仰望时,却转身扑进那人怀里嫣然一笑道:“夫君,我现在补上我的嫁妆可好”而那个风华无双俊美无俦的男人只是轻轻拥着她神色温和的回道:“好”注:一见钟情型的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