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09300000007

第7章 佛学大师教你享受生活(1)

1.悟思

佛教是一个慈悲欢喜的宗教。看看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很多人认为佛教徒是很苦的,因为他们不吃荤,不结婚,还要守那么多的戒律,实在苦得很。其实 这是个误解。佛教并不主张要人们受苦,反而是让众生快乐。佛教讲苦海无边,因此佛陀才教大家脱离苦海的佛学,怎么可能佛教是要人受苦的宗教呢。只是佛教追求的快乐与一般人理解的快乐并不完 全相同罢了。有个禅宗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

有一天,一个禅师踏着迷人的月色回到自己的住所。正好碰上一个小偷从他的房间行窃出来,当然禅师知道自己房间里什么值钱的东西都没有,这个小偷肯定白跑一趟。于是,他对小偷说:“我这身袈 裟还值点钱,我把它给你吧。”说着把袈裟脱下来给小偷,小偷惊讶到了极点,拿着袈裟撒腿就跑。禅师看着小偷远去的背影,感叹道:“可惜你偷不走今晚的月亮。”

小偷拿了袈裟换回几个小钱,可能买些美食来吃,可能买件华丽的衣服来穿,无非是满足了自己最低级的物欲而已。可是他做贼时十分紧张,完全忽略了月色的美丽,实在是得不偿失。而禅师以清净之 心灵,充分享受着生活,一花一叶皆能带给他无限的美感,这是一种得道后的愉悦。其内心的快乐又怎能是小偷所能想象的?得道的快乐又怎能是物欲的快乐所能比拟的?

房子再多,真正用来睡觉的不过一张床;衣服再多,穿在身上的只能是一件;拥有再多,死后也只能占有一个小盒子。圣严法师说得好:“人需要的东西不多,但想要的东西太多。”这正是人们烦恼的 原因。而要斩断烦恼,享受社会中的美好,需要智慧——净化心灵的智慧。

2.享受是一种礼貌、隆重的表示

佛要金装,是装给众生看的;人要衣装,是装给一定的社会层次的人看的。享受的本身是代表人的身份、地位和立场在需要威仪、礼节的场合和环境,如物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享受是一种礼貌、隆重 的表示。可是在物质条件贫乏、自己经济能力薄弱、社会环境恶劣的情况下,纵然自己有此能力和物力,也当舍去所有的享受和大众共渡难关,例如近代的印度甘地就是如此。

今日的社会,为了礼貌或安全的理由,在某些场合、某些环境或者会见某一些人,必须衣冠整齐,必须乘用私家汽车;日间有日间的礼服,晚间有晚间的礼服,在日本及欧美地区,参加丧礼有一定形式 和颜色的礼服,参加婚礼以及各种正式的集会,也不得穿着工作服、睡服和居家的便服,这些都不该算是享受。

佛法重视因果,今生的福报是由于过去世的布施而来。享受福报,犹如向银行提用存款,提用愈多,存款愈少,终有提空之时;今生享受愈多,福报所剩愈少,终有用毕之日。应该一方面继续修福,同 时也要惜福,才能达到福德圆满的程度;否则,纵然有福,也有所不足。

因此,从原始的佛教开始,就主张比丘要身无长物:一则是为戒贪,二则是为惜福,三则是为减少对身体的执著;出家众固然如此,在家众亦复如此。

出家沙弥就要遵守不着香花,不香油涂身,不歌舞唱伎,不故往观听,不坐卧高广大床,不带手饰,不蓄银钱、宝物等戒律。在家众如果能够做得到,除了银钱必须使用之外,其他也应遵守;如果不能 遵守,希望在一个月的六天之中,受持所谓六斋日,来比照出家的生活而行,目的就是在于惜福而放弃享受。此所谓享受的内容,应该包括吃的、用的、住的、坐的、睡的、身上带的和各种娱乐设施。 这便是节流更重于开源,布施是为福报开源,放弃享受是为福报节流。

可是,释迦世尊的身相,就有卅二种大人相,是一种福德、庄严、智慧相。传说释迦世尊也接受金缕袈裟的布施供养,也受给孤独长者以黄金铺地,买下了祗园精舍而供养佛陀。当时的福德长者们供佛 斋僧时,都用上好美味的饮食,并且庄严、修饰精舍和供佛斋僧的场所;许多有名的说法之处,后来都成为佛教史上著名的庭园和花园。

从佛经里面所见到的佛国净土,例如:西方的弥陀净土以及《华严经》的弥勒楼阁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所见的诸大菩萨的宫殿,都是金碧辉煌,极庄严之能事,那也就是大福德者,福德与他们的生活同 在,而以他们财富表现出来;好像贫贱的人身相丑陋、皮肤粗糙,富贵的人身相庄严、皮肤润滑,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福报,与放弃享受或贪图享受无关。

人们所说的享受,应该是指贪图个人的口腹之欲,饮食山珍海味等稀有食品,不为请客,也不为礼节,只为了表现一己的富有;或为使得他人羡慕、注目而蓄意的打扮、化妆、穿着,以满足自己的虚荣 ;或者为了官能的享受、刺激,而去歌榭、舞厅、妓院等声色犬马的所谓游艺场所,纵情放逸、挥金如土,这些行为当然是学佛者应该放弃的。

——圣严法师《学佛群疑》

3.会善用时间,就是会处理生命

迷于伎乐复有六失。一者求歌。二者求舞。三者求琴瑟。四者波内早。五者多罗盘。六者首呵那。是为伎乐六失。若长者、长者子伎乐不已。其家财产日日损减。

——《善生经》

青少年阶段由于生理、心理上的变化,加上升学压力等外在因素影响,多数会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因此,利用假日时间参与休闲活动以调剂身心更显得重要;如果能拥有适当的休闲生活,不但能学 习到与生活有关的技能和知识,还能从活动中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全发展。

佛教里也很重视休闲生活,在忙碌的弘法修行之余,除了每周有一天的放香时间,也借助每天跑香、经行、禅坐、念佛等来调节身心,甚至古时候的修行人到处行脚云游、旅行参访、礼佛朝山、出坡作 务,或是丛林里时兴茶道、书法、抄经、绘画、梵呗等艺术,都是调适生活的方法。

处在媒体科技发达、网际网络兴盛的时代,使用电视和网络的行为已越来越普遍。根据富邦文教基金会于去年初,针对全台高中生进行的“媒体使用行为”调查发现,高中生平均一天看电视的时数近达 2.5小时,节目取向以偶像剧及娱乐性节目所占比例最高。青少年时期正是人格塑造的时候,模仿力也最强,倘若自我约束力低,又不擅于选择好的节目,唯恐在暴力、色情、扭曲的潜移默化之下,造成 身心的不健全,促使不良行为的发生。

除了电视媒体,网络的影响力也急起直上,许多人在这虚拟的世界里找到了各种需求,但是却也衍生出许多问题。不少人因迷恋在网络的世界里而触犯法网,如网络援交、性侵害、诈骗等事件的发生, 甚至最近媒体报导,有个美国年轻人因为过于投入网络打杀游戏,竟然在真实生活里杀害了游戏对手,实在是骇人听闻!反思这些事件的发生,引导青少年善用假日时间,建立正当的休闲观念,已成为 一项重要课题。

新时代的青少年对于休闲活动,多半具有很高的自主能力,比起上一代人的成长环境,他们的物质条件更为优厚,生活方式更为自由开放,因此,能参与的活动也较多元化。虽然如此,仍要慎选活动的 性质,评估活动本身的价值和利益,才能增益心智、增上品德。

一个健康的休闲活动,要以不伤己、不伤人为原则。青少年时期喜欢追求新鲜刺激,好比飙车,虽然可以享受快感,却容易造成意外事故,不但危害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所产生的噪音,也会影响附 近居民的生活安宁。另外,休闲活动的选择还要顾及金钱上的负担,不因自己个人的喜好,而随意浪费父母的血汗钱。

由于升学主义挂帅,青少年平常忙于课业、上补习班,复习功课的时间有限。所谓“思所成慧”,对于课堂上老师的指导,如果没有经过酝酿、思维,又怎能吸收成为智能呢?所以,可以利用假日较充 裕的时间来温习功课。

除了复习功课,为能增加生活经验的广度和深度,青少年须做多元化的学习,除了课堂上的知识吸收,通过广泛的活动参与,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结合也是必要的。

青少年的活动繁多,有很多是知识性活动,现在许多学校、机关团体举办游学团,利用寒暑假,带领年轻学子到国外作短期语文学习及生活体验,倘若家庭经济许可,这也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增广见闻 、开拓眼界;或者参加读书会、上图书馆阅读,以丰富心灵的广度。

体能性活动,如散步、慢跑、打球等,不仅可以锻炼体魄,也能增加恒心和耐力。运动一旦成为专长,甚至还能为国争光;最近就有一位台湾棒球选手王建民,当上美国知名职棒球队洋基队的先发投手 ,被誉为“台湾之光”。此外,或者登山、郊游,多接触大自然等,也能开拓心胸。

才艺性活动,如学习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能陶冶性情,稳定心志;写作、撰述,能帮助我们厘清思绪,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又好比对计算机、烹饪有兴趣的,趁着假日空档可以再予精益求精, 一旦学精了,成为技能,将来还能为社会所用。所谓“万贯家财,不如一技在身”,广为学习,提早为日后的社会需求作准备。

服务性活动,如到各个机关、团体担任义工,能培养服务的热诚;到医院、育幼院、老人之家等慈善机构关怀慰问,能增加慈悲心和信心;好比渐冻人作家陈宏先生,全身失去知觉,口不能言,却凭着 双眼写了好几本书。一个生病的人,依然如此精进,看在健康的人眼里,怎么会不激发向上的力量呢?

除了动态的活动,静态的禅坐、静修也有助于修身养性,集中注意力,能使头脑更灵活,提高读书的效率。不仅身心能得调适,更可开阔心胸,享受空无、寂静的禅悦。

有些青少年认为放假就是自由的开始,因为平时在家里要被父母管,在学校里要被老师管,好不容易有了假期,终于可以获得自由,可以不顾一切地玩乐。其实,现阶段虽然自由了,但是长大以后不一 定就能自由,因为所学有限,将来的成就也就有限。要想获得成就,趁年轻的时候就要打好基础,好比植树种花,要将根往下扎深,一旦遭受风吹雨打才能承受得祝所以,基本的教育、基本的技能、基 本的道德、基本的观念在青少年的时候就要养成。

青少年的休闲教育是重要的,甚至比平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来得更重要。假日活动可以纾解压力、放松身心、增广见闻、促进人际关系、融入大众,也能减少犯罪;参加活动除了有学习的功能,还有 扩大的功能、联谊的功能、成就的功能。因此,青少年应当善用假日时间,会善用时间,就是会处理生命;能掌握时间,就是能拥有人生。

——星云法师《佛教对“青少年教育”的看法》

4.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东方与西洋的思想有种种不同的地方,尤其对天地自然活动的看法。西洋人说神是造天地万物人类的,又说利用自然的潜力,以科技去征服自然。东方人认为天地是养育我们的父母,天地的道理往往与 人的道理相吻合。如苏东坡诗云:“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对溪声、山色,以为是释迦牟尼的现身,此微妙的自然真理深印人心。《中庸》说得好:“诚是天上道,亦为人之道。”可见 天道与人道一脉相通。

现在,我再来讲“静中之动”。所谓天地,是寂然肃静,天长而高,地宽而广,一点没有活动,而实在的乾坤气象是在不停运行着,随着光阴的隙行,如同白驹似的奔驰,今天是夏的气象,不多时已挑 起秋风。这些是不变世的变化,不动中的动,可是日月的光明永久存在着,这又是“动中的静”了。

有这动中静、静中动,反应于人心之上,人感到静中的动,如同感到动中的静一样。空暇的时候,应于静时持有常动的心念,即“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吃紧是任何场所时间都能应付,日常不得不有 这样的准备,这是君子的行为。所以,这平常吃紧的心是要时时存着的。譬如一家人平日没有一点小心火烛的心思,一旦火烧房子,才急忙说:“那是火灾1才赶着去买灭火器,已经太迟了。应该早就 买回来,一到危难时可以拿出来应用,人祸就免了。无事常存有事心,还要加上平常心,“未雨绸缪”,可以应付非常的事而绰然有余裕。

石天基说:“狮子捕兔子,不用九牛二虎之力便可成功。但要捕大象,就须在平常注意,临时对象那样的大敌,就不存一丝一毫害怕的心,而能顺利捕到。”由此可知平时的准备,非常时才有用处。

至于人的非常时,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这讲的是死的事。死是人的非常时,所以应在平常有死的觉悟,等无常来到,就不会有所恐惧。关山国师曾说:“我这里无生死。”应这样看破,生与死是没有区 别的。盘圭禅师将要死时,弟子们皆请遗偈以辞世:“老僧住世七十三、度化四十四年,前后半生每天教你们的道理,悉为遗偈,此外不必别的遗偈了。”这是禅僧的话。其他圣僧临终对人辞世也是一 样,所谓:“昨日发句,今日辞世,今日发句,明日辞世。”即是平生发句悉是辞世。

综合上述来看,暇时过暇时生活,忙时没有悠闲的习性,全赖平时的修养与觉悟。在非常时不可光讲非常时,这非常时的觉悟即由于平常时的准备。天地自然的成谢,是静中有动,也是动中有静;而我 等应在悠闲时有着吃紧的觉悟。于此可见,这是教人在忙处应有悠闲的趣味,便能体会到人生的真谛了。

——圣印法师《日日日出》

5.重新拾回天空的宁静

有一只八哥在村中找到一大块食物,便用喙叼起食物飞向空中。

八哥的同类见到之后,拼命地追逐、攻击它,想要夺取它口中的美食。

最后这只八哥松开鸟喙,放弃口中最后一片食物,而它的同类也不再攻击。

它在空中展翅翱翔、来回俯冲,心想:“我失去一块食物,却重新拾回这片天空的宁静。”

生命的幸福是一种无欲与奉献,它是一种超越欲望后的安稳与宁静。

时间总会过去,安住于当下,宁静祥和,才有永恒的生命。

人往往祈求祥和,然而,只有在内心的冲突解决后,世上才有和平呈现。

——海涛法师编讯慈爱手册》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不一定是没有“钱”,甚至也不一定是“有脖,那么是什么呢?是身心无所安置。有的人说,上了讲台,手没有地方安放就感到身心不自在;孤魂野鬼的最大悲哀,是他们没有一个 皈依的所在。的确,身心无处安顿,是一件很痛苦的事,现在让我告诉各位,身心应该安放在哪里?

大家都知道,诵经礼佛可以安顿我们的身心,三藏十二部经典的义理大海,以及大众的事务上都可以安放我们的身心,除此以外,我再告诉各位,“宁静”也可以安放我们的身心。古人说:“淡泊以明 志,宁静而致远。”淡泊的道理,前文已叙述过,而“宁静”,也自有一种意境,从宁静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更宽广的世界。

同类推荐
  • 智联谐趣(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智联谐趣(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古往今来,那些脍炙人口的对联里不乏这样的例子:它们蕴含了人们的智慧和机敏,又于机敏中见诙谐,蕴意丰富,用词巧妙,语言文化史上的宝贵财富。这本书讲的就是产生这些妙对的著名的背景故事,有:乾隆留步金山寺、妙对六榕寺、小文玉巧联解姓等,除了介绍这些经典故事,书中还汇集了许多诗句中的妙联佳对,让读者饱览无余。
  • 菜根谭谋略全本

    菜根谭谋略全本

    《菜根谭》是明代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体文集。《菜根谭谋略全本》编者以现代人的视野和思维方式来对它进行提炼和演绎,在每则原文基础上都加上了标题,最后还结合古今中外比较有影响的事例对原文进行了更为精辟、深刻的延伸。
  • 浮躁世界里的我们,都欠自己一个专注

    浮躁世界里的我们,都欠自己一个专注

    在这个速食的时代里,浮躁的人们行色匆忙,看似忙碌的做着努力,可工作生活始终没有得到预期的满意效果。造成这一切的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忙了,不能专注于一件事情。我们应该放慢脚步,静下心来,去专注于一件事。有了专注力,你就不再浮躁迷失,三心二意,急功近利;从此专注自律,执着坚持,管好自己;世间美好的事物都会跟随你!书中通过具体的分析解析,直击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安抚自己浮躁的心,慢下来,静下来,专注做好手头的事情。培养我们的专注力可以使我们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也额外收获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和享受幸福的心。容易分心、浮躁的时代,你仅靠专注就能胜过大部分人!
  • 三十八岁时的爱情

    三十八岁时的爱情

    性情才女以中年的眼睛看人世冷暖,宇宙星辰,特别阐释、思索中年的情与爱,乐与愁,三十八岁的爱情多一份深沉和凝重,多了一份淡定和恬淡,且看她细细道来。
  • 穷二代富二代2

    穷二代富二代2

    这是一个普通人的奋斗史,有你的影子,也有我的影子;这是一个朴实的故事,生动、亲切,融入了你我的生活。  生动的叙述、实用具体的融合剖析、独到的心理描写,相信会给众多的有志青年点燃一盏心灵明灯。  相集,生活不会辜负有志者。只要努力、只要找到合适的杠杆和支点,你就一定能撬起巨大的财富。
热门推荐
  • 重生英国当大师

    重生英国当大师

    他是蜚声伦敦的医学大师!他是与柯南道尔齐名的推理小说大师!他是亲手侦破“开膛手杰克”等奇案的破案大师!他是发明了钨丝灯泡、医用手套和青霉素的发明大师!但在他心中,最想改变的却还不是这些......
  • 爱如潮水(中国好小说)

    爱如潮水(中国好小说)

    《爱如潮水》围绕女儿“小染”展开情节,牵涉出麦子和强子的爱情生活和宝根夫妇的善良与奎西促狭而又纠结的情感历程。
  • 天命帝后倾君心

    天命帝后倾君心

    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爱情的最初,原本就是一场心甘情愿的等待,等你遇到我,等你发现我爱你,等你发现原来你也同样爱着我。等待之初,她奉师命每日守在王府门口,感动王府众人:追求王爷的女子中,她是最执着的一个!执着你妹!传说南拓瑾王宛若谪仙、温润如玉,某女45°仰望天空,骂道:弥天大谎!自己不要脸也就算了,姐很宝贝的脸也被他丢光了!甜宠爱恋,爆笑经典,腹黑情深,共谱一曲倾城之恋!敢不敢,奋不顾身的爱一场?
  • 许你三世一见如故

    许你三世一见如故

    本文1V1。彼时,她还是三大神君之一的无虞山七月庭神君之女,七月离女,她好玩偷偷溜到天界之上,误打误撞到了拥华庭当了个小花仙。而他,是拥华庭的主子,天君的大儿子,颠倒众生,万众瞩目的未白殿下。两万五千年前,她成为了鬼界之内,鬼君之下,万鬼之上的冥司女君。之后,他成为了鬼界之王,与世无争的未白鬼君。一万四千年前,妖颜祸世,一场鬼乱,一场浩劫,她被打入轮回道。他却不知踪影,是忙着他与神女姽画的婚事,或是不堪离别。今生,为找到她的转世,他寻到人间。转世后的她因为体内情之圣物镜花水月,遭遇了三段鬼灵间的虐恋故事,身体却越来越虚弱。镜花水月究竟藏着什么秘密?他为了她,一路调查,顺藤摸瓜,查到了当年母上天妃被杀的惊天真相。她,该何去何从,生还是死。他,又该如何选择,杀还是留。三界之内,又将引起一阵怎样的风波动荡。
  • 笑话王中王:幽默调皮小故事

    笑话王中王:幽默调皮小故事

    《笑话王中王》系列收集了大量的幽默故事,一则笑话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喜悦,一则笑话可以使我们获得轻松解压。只有在一个轻松幽默的环境下,我们才能笑口常开,才能笑对人生。
  • 台湾郑氏始末

    台湾郑氏始末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重生之大唐中兴

    重生之大唐中兴

    一场梦,让他回到1000多年的晚唐时期,成为了唐僖宗他弟、唐朝倒数第二个皇帝唐昭宗身上,看他如何扭转大唐困局,治宦官干政,平朝堂之乱,除藩镇之祸,重现大唐王朝的盛世!李晔看着远去的长安城,发出了怒吼,“给我20年,我将还天下一个盛世大唐!”建了一个群(809466851),有兴趣的可以加加。
  • 袁腾飞讲先秦·上古春秋

    袁腾飞讲先秦·上古春秋

    中华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思想、文化,记载了我们祖先在长期奋斗中开展的实践活动、进行的理性思考、创造的文化成果,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其核心的内容已成为流淌在我们民族血脉中的文化基因。本书从上古传说讲起,女娲、伏羲、神农、黄帝、帝喾、尧、舜轮番登场。令人肃然起敬的身世之谜,补天教民的不世之功;夏、商、西周江山更迭,庸王丧邦,圣主治世,小人误国,贤臣辅主。
  • 古穿今我妻太强大

    古穿今我妻太强大

    异世嫡女穿越现代孤儿,无意发现空间体与前世某样东西有关。
  • 神猫传

    神猫传

    宋末,鼠疫四起,民不聊生,天地愁惨,大劫将至。宋末,一个现代医生,广结好友,悬壶济世,战八方,平四海,肃清貊乡鼠攘,铲尽世间污秽。誓要还天下百姓一个,海清河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