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10000000045

第45章 书斋内外(7)

六月,一边努力备考,一边又开始准备“七?一”晚会。在这次告别母校的晚会上,我们年级除了有夏雨田、戴安康的精彩的相声表演外,还有一个感人的节目《青年英雄颂》。这是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造型诗朗诵。一个方桌搭上一块落地的红布就是一个雕塑基座了。四位同学分别扮演刘胡兰、***、***、向秀丽。四位同学表演很到位,一亮相就给人逼真的英雄塑像的感觉。朗诵的同学则是满怀真挚深沉的崇拜之情在颂扬四位青年英雄。表演也就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英雄的颂歌在感动我们自己的同时也感动了全体观众。暴风雨般的掌声送我们走下舞台。我记得参与创作和朗诵的有我、刘百燕、彭慧敏、戴安康、王洪玉、郭建良等人。《刘胡兰》颂是我写的,所以我还记得它的序诗和尾声。“年轻的朋友啊,你可曾听见过隆隆的炮声?你可曾看见过滚滚的硝烟?你可曾知道啊,为了今天的幸福,有多少人把青春奉献?井冈山的岩石金沙江的水,天安门前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它们会告诉你:美丽的五星红旗是英雄的鲜血染红,幸福的康庄大道是英雄的生命铺成。……十四岁的刘胡兰啊,十四岁的小姑娘。十四岁的刘胡兰啊,十四岁的英雄!你‘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花为你艳,旗为你红,我们为你唱赞歌啊,你永远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依依惜别“半月楼”

七月,学院召开了毕业生动员大会。文华楼前拉起了巨大的横幅:“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因为是文艺积极分子,和学院某些领导很熟。管人事的领导知道我如离开武汉,就只剩我妈一个人在家了。我符合留城条件,他要我写一个留城申请报告。我说:“我是共青团员,主动申请留城是可耻的。我应该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这样想法的绝非我一人。如果你能看到我们当年的毕业生登记表,你会发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填写的:服从组织分配。

离开昙华林的前夜,我和几位好友坐在女生宿舍前的草坪上话别。那是一个美好的仲夏之夜,清风徐徐,皓月当空。从交谈中我知道了,我们的心是相通的:无论在哪里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将永远忠于我们的理想,要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平凡的业绩,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一定要做到“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我们几个人,有的要回广东,有的要去恩施去荆州去襄樊,都要远远地离开大武汉了。反而是我分在黄冈地区,距离武汉最近。此一别,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相聚!夜深了,一缕依依惜别的愁绪开始缠绕我们的心。一人起头众人和,我们相依相偎唱起了:“但愿从今后,我俩永不忘,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月光下的女生宿舍,那美丽的白色半圆形小楼,在我的泪光里变得朦朦胧胧。我在心里说:再见了,美丽的半月楼,快乐的女儿国!再见了,美丽的昙华林,多彩的大学生活!

(凌忠祺,1956年入中文系。曾任鄂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昙华林,我心中的歌

【王浚山】

我家住在长江边。每到傍晚时分,我总爱沿着滨江公园的林荫道散步。江水波光粼粼滔滔东去,波浪拍岸,发出节奏鲜明的声响,好像在唱着永远唱不完的歌。踏着波浪的节拍,在漫步中,我总会想起五十三年前的往事……那年我高中毕业了。八月的一天中午,邮递员推着自行车,边看门牌号码边向我家走来。走到我家门口,他手里拿着信封,高举着一边摇晃一边大声喊道:“王浚山,来通知了,考上大学了!”那年是一九五九年,录取通知书告诉我考取了华中师范学院中文系,八底到武昌昙华林报到。

也就是在长江边,我一手提着一个装着生活用品的线网兜,一手提着一只小木箱,沿着江岸一级一级的江岔子(也就是江岸的阶梯)拾级而下,乘上开往武汉的轮船。江水滔滔东去,那拍岸的波浪发出节奏鲜明的声响,好像在唱着永远唱不完的歌。停立船舷边,望断滔滔东去的江水,眼前水茫茫的一片,我不知道武汉在前面什么地方。我在心里默默唸着“昙华林”的地名,想像着它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知道,在那遥远的地方,我将开始人生第一课,去寻找那还十分飘渺的梦想。

那年,我刚满十七岁。

华师中文系在昙华林里。“昙华林”这是个多么美丽的名字呵!我想,在那里一定开满昙花,是一个充满梦幻的地方。走进昙华林,映入眼帘的却是苍翠的松柏,高大的银杏、梧桐和叫不出名的阔叶树和葱郁茂密的灌木丛。看上去年代已经很久远的红砖灰瓦西式楼房掩映在绿荫之中。我没有看见昙花,却感觉置身在一个幽深静谧的庭院里。那沿着满坡落满树叶的幽静小路,那飞檐高挑像古建筑一样的室内体育馆,最引人注目的是那高耸在绿树丛中的文华楼。“文华楼”,这是个多么令人神往的名字呵!我认为,只有叫“文华”的楼,才配建在中文系里。

此时,我的思绪飞进了文华楼中的教室里。在我眼前浮现出教我们“先秦文学”的石声淮教授的身影。石声淮教授瘦长高挑的身材,背微微有些驼,平时总爱穿一袭长衫。上课时,他不紧不漫娓娓道来,全神贯注沉浸在讲授之中。他微微仰着头,眼神深邃遥远,好像在眺望着很远的地方。一次,他讲授屈原《楚辞》中的《离骚》篇。当他吟诵到“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时,转身走到黑板前,在黑板上画了一只车轮,在轮子和地面交接的地方画了一块塞住车轮不让其滑动的木头。他讲道:“轫”,就是这块塞在车轮子下的木头。车行前,拿走楔轮子的木块,就叫“发轫”。所以“发轫”引申为“动身”、“启程”的意思。他配的图解形象生动的讲述一下子使我们豁然开朗,在我眼前仿佛一辆车子已经启动,开始远行。我忽然感到,石声淮教授吟诵《离骚》时的形象不真像屈原吗?

对于中文系的学生来说,图书馆是知识的宝库,是最重要的地方。中文系的图书馆在文华楼上面的山坡上。星期天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同学都上街去了。我囊中羞涩,就泡在图书馆里。我如饥似渴地在书堆里饱餐,享受着那从未品尝过的美味佳肴。碰上我喜欢而又买不起的书,就一本本地抄。至今我还收藏着的《沧浪诗话》,就是我在图书馆里一字一字抄下来的。

文华楼是华师中文系的标志和灵魂,在文华楼里,辛勤的教授们皓首穷经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才华出众的有为青年;在文华楼里走出了一届又一届学业有成的学子。文华楼是华师中文系历史的见证和丰碑。

在文华楼院内,有一口水井,水井边有两张很大的水泥台子。水泥台子大到可以在上面把整床被单铺开。水井很深很深,井水很凉很凉。水井是我亲密的伙伴。第一次远离家乡在外求学,最感到困难的就是洗被子。在家里,被子、衣服都是母亲洗的。现在要自己洗,真是不敢设想。看见水井边偌大的水泥台子,真像找到了救星。我把被单铺在台子上,擦上肥皂,用洗衣刷一块一块挨着刷洗,直到把被单全部刷洗完,然后放到大木盆里用脚踩着清洗干净。我再也不怕洗被单了。课余休息时,我同水井、洗衣台交上朋友,水井和洗衣台伴随了我四年。它们是我四年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吃水不忘挖井人”,每当我想起那清清的井水,宽阔的洗衣台,心里就荡漾起一片温情,感到格外温暖。

昙华林、文华楼和水井是不可分的。郁郁葱葱的昙华林、高高的文华楼、深深的水井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华师中文系学生。从涉世未深的青年到饱学成熟的才俊,是昙华林这个摇篮哺育了他们。

昙华林也真像个摇篮。走进昙华林中的华师中文系,四周环抱的是一个高坡。坡上林木茂盛,绿树成荫。沿着坡上的石梯拾级而下,是一片绿树掩映中的楼房。昙华林就像是一个盆地,中文系的教室、操场和学生宿舍就在这盆地之中。这难道不是一个大的真的摇篮吗?

昙华林,我永远不能忘怀的地方。一个十七岁的青年就是在这里长大,成人,开始了既平凡又不平凡的人生。

昙华林,我心中的歌……

(王浚山,1959年入中文系。曾任宜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宜昌文联党组书记兼主席)

初到昙华林

【王敏夫】

1961年9月,我满怀求知的渴望和上大学的喜悦,从洪湖农村来到了武汉,走进了我向往已久的华中师院中文系校园——昙华林。

昙华林位于武昌古城东北角内,西有花园山,东近大沙湖,背山面水,视野开阔。院外还有护城河缓缓流淌,仿佛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昙华林非常僻静,初来的人难以找到门径,走东门要转一大圈,走南门要经脂胭路,过粮道厅、拐几个弯,穿几道巷,只有到了学校门前,才感到豁然开朗,另有一番天地。这时你会被她那古朴、典雅、风景如画的校园所吸引,满园的樟树粗壮高大,枝繁叶茂,环抱着校舍屋宇,没有汽车轰鸣,没有人声鼎沸,除了偶尔听见几声鸟鸣,一切显得安静祥和。

昙华林里,有一道自然形成的土坡,由西向东伸延,将校园分为两半,南边高地,座座欧式小楼是老师们住房和办公场所;北边低平,建筑十分集中,一个中西结合的四合院,四进三层,教室宿舍都在其中,并有走廊与饭厅、盥洗间紧密相连,中文系的学生几乎全在大院里学习生活。在这个四合院中,我度过了整整四年,留下了许许多多美好的记忆。

初到昙华林,环境陌生,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几乎从未曾谋面,特别是我们这来自农村的学生能否与城里的同学和谐相处,心里十分茫然。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了解,很快打消了种种顾虑,同学间热情友好,乐于助人。不仅能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好的品质,还学到了在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

记得刚进校园的第一个周未,天气有点热,吃罢晚饭去洗澡,只见澡堂里的人很多,十几个水龙头都有人在使用,有的还坐在一旁等侯。有人讲话,有人唱歌,伴随着流水哗哗,洗澡室里充满了阳刚之气。我正找位子坐下,身边有个同学主动同我打招呼说:“你是新来的同学吧?”我说“是。”他问:“叫什么名字?”显得很亲热。待我告诉他后,他说:“你的名字颇有文气,我叫卢诗信,五八级的。”我见他快言快语,自报家门,便同他闲聊起来,说:“你的名字也很雅,诗兴大发。”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无拘无束的交谈起来,于是他热情地介绍中文系的过去和近况,特别是在讲到老师的时候,敬佩不已,说:“方教授是中文系主任,全国知名学者,明清文学的权威,讲课引原文时,不看讲稿,西厢记、葬花诗背诵如流。杨教授不仅学识渊博,根底扎实,而且治学严谨,他编写讲义全用毛笔,书写工整,一笔不苟,讲稿堪称书法珍品。还有高教授、石教授讲课也很有特色,听他们的课,那简直是一种艺术享受,你总嫌时间太短。”介绍青年老师的时候也如数家珍,邢福义、王庆生、刘兴策等等,说他们课讲得好,深受同学们欢迎,学术也颇有造诣,知名度很高。他绘声绘色地介绍,是那么自豪,那么富于感情。他一口气足足讲了半个小时,我也被他的情绪所打动,我们两人聊得如痴如醉,几乎忘了洗澡。其他同学都走了,他才说:“好了,不讲了,洗澡去!”这时我才想起我们是来洗澡的。真幸运,初来乍到就碰到这样的事,没想到我进校上的第一堂课竟在洗澡间,不是教授,而是一位从未谋面的学兄。

学校刚开学,上届的毕业生还没离校,学生宿舍也没有空出来,进来的新生暂时安排在文华楼的教室里打地铺。一天下午,许多同学都上街购买生活和学习用品,临时宿舍几乎空空无人。我不想买什么东西,只在附近转了转就回校了。只见一个同学斜躺在自己铺上看书,我问:“怎么你一人在家,没有上街?”他挪了挪身说:“我是本市人,随时都可以去的。”他很有礼貌地回答,抬了抬头,只看了我几眼,又低头看他的书。我端详了他一会,看上去他要小我几岁,戴着眼镜,皮肤白晰,显得很斯文。见他读书那么认真,便好奇地问道:“这么专心,看的什么书?”他答道:“读字典。”我说:“字典不是备查的么,怎么当书读?”他忙解释说:“字典除了查读音外,字义的诠释更是最全面、最精准的知识,开卷受益。”如此回答把我怔住了,想不到小小年纪见解如此独到,语出惊人,真令我佩服。事后我在心里琢磨了许久,才觉出读字典,学知识,有道理,是个好办法。

结束了临时住宿的生活,我们各回各班,他分配在6104班,我在6103班,后来我打听到他的名字叫佘斯大,武汉人,颇有家学渊源,后来我们接触交谈的机会不多,对他的情况也知之甚少。直到毕业后若干年才有同学告诉我,佘斯大毕业后分配到鄂城工作,文革后考上了石声淮教授的研究生,是我们中文系61级唯一考研的学生。毕业留华师任教,据说在学术上颇有造诣,著作甚丰。当我听到这些消息的时候,我并不感到意外,就凭他当年那种学习认真的态度和探索精神,在学术上取得成就只不过是早晚的事。

还有一桩事我也难忘,那是一天下午,刚上完公共课,正准备回宿舍,忽然听到有人在叫我的名字,我过去,那个同学已经走到我面前,只见她衣着朴素,身材中等,短头发,戴一副宽边眼镜,热情大方,声宏嗓大,对着我说:“王敏夫,把书放在宿舍,去排练场跳舞。”我冷冷地回了她一句,“不会?”她说:“不会就学嘛!”我说:“不去!”“这不是赶着鸭子上架?”我边走边滴咕。见我一口回绝了她的要求,不再往下讲,好像知趣地走了。我以为她不会再来找我了,哪知第二天下午,她又来了,这次没有直接找我,而是让班干部胡德林找我谈话,经介绍方知这位同学名叫毛艾伦,是6102班的,她找我跳舞是受学生会之托。胡德林说,马上国庆节要到了,武汉市要举行庆祝活动,各大学都参加化装游行,也是展现我们大学生风采的机会,系里交给她的任务是挑合适的人选,邀你去,你还是去吧。这大政治活动不参加,怕不太好吧。见他们如此认真,还上纲上线,我也不好再坚持已见了。说:“那就试试看。”到排练场和许多同学一起练习了四五次,跟着学会了一些舞蹈的基本动作。说老实话我心里没有十足的把握,担心到时会出洋相。

到了国庆节,中文系一年级新生都去参加庆祝游行,我身着维吾尔族服装,在民族大团结方阵,游行队伍从阅马场出发,行往彭刘扬路、解放路,队伍浩浩荡荡,市民夹道欢迎,场面宏大。我平生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自然也很激动,忘情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起来。行进到司门口,迎面跑来一群小孩,先是在人群里看热闹,当我们列队走近时,他们忽然指着我嚷嚷起来“看啰,看那个人跳的。”似乎在取笑我的舞姿实在难看。我感觉受到了羞辱,高涨的情绪像浇了一盆冷水,从头凉到脚,心里不是滋味。

同类推荐
  • 晒幸福

    晒幸福

    故事会编辑部编著的《晒幸福》为“中国当代故事文学读本”言情伦理系列之六,不仅收入了当今故事界优秀作者的短篇精品力作,还首次整合了《故事会》杂志创刊以来尚未开发的言情伦理中篇故事资源。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感人肺腑,让热爱言情伦理故事的读者尽享故事的乐趣。
  • 打工记者

    打工记者

    几年前,老徐是省城记者行当耳熟能详,十分叫得响的“老记”;为何称其老呢?一是因为其年龄大,四十多岁的老徐平时背个大挎包,里面装满所有采访所需的行头:采访本、微型录音机、一款小巧实用的奥林巴斯全自动相机等等;不管是在都市还是在乡村,只要遇到有价值的新闻,老徐一头扎进去,有时骑一辆扔在路边都没人捡的破自行车,有时搭班车;去乡村采访时,甚至连拖拉机、摩的都是经常搭乘的,其采访新闻的劲头丝毫不亚于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小伙子,这在本是吃“青春饭”的记者行当的年轻人中十分罕见;
  • 脚步

    脚步

    《诗歌集:脚步》为诗歌合集,其中包含天下觅景、京城览胜、故乡寻踪、心中有梦四个部分,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游览过的地方,有出名的有不出名的,作者通过游览景点,抒发自己的感想,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道出一个个人生道理,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每个景点的美丽风景,同时也对自己的生活有着些许帮助。
  • 痕

    都江堰市以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道教发源地青城山闻名遐迩。作为其地标识的水文化和道文化,历史悠久,风格独异,吸引着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大家在这里流连忘返,并留下了许多著名的文艺作品。
  • 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热门推荐
  • 红砖街轶事

    红砖街轶事

    一条闹中取静、建筑独特的老街一家历史悠久、纸香墨飞的私人书店一群想法各异,却被命运汇集在一起的年轻人喜剧、悲剧亦或是闹剧每个人都演绎着只属于他们自己的精彩故事
  • 霸爱娇妻,总裁低调点

    霸爱娇妻,总裁低调点

    当年,她爱他入骨却不得不选择离开。再见面,她是卑微到尘埃里的服务生,他是让人仰望的帝国总裁,他将她逼入墙角,怒声滔天,“莫言夕,你宁可在这里赔笑,也不愿意被我捧在手心!”她仓惶逃离,却被他追上,高调示爱,“莫言夕,跟我回家。”
  • 生活杂锦

    生活杂锦

    生活的好与坏,过得怎么样,只有自己知道,记录下来留于后世
  • 名人传记丛书:亨利·福特

    名人传记丛书:亨利·福特

    名人传记丛书——亨利·福特——让世界跑起来的人:“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仙道轮回劫

    仙道轮回劫

    大千世界,道鬼妖魔,强者如云,宗门如星。神通秘术,万法归宗,禁制绝阵,法宝横行。天材地宝,灵丹妙药,求仙问道,只为长生。万族共存,仙武争锋,界面林立,唯有飞升。……一名天才生物科学家在一次动物灵魂抽取实验中出现意外,醒来后发现自己出现在了一个修真世界……杜凡:“生在轮回,唯有修仙。”
  • 茹小果的茹果人生

    茹小果的茹果人生

    茹小果代替了茹果,想在这八十年代初低调的活了下去。本以为穿越重生是玄幻,可这为什么卖个菜都能给她安排一个妥妥的狗血身世?一点也不想变动平静生活的茹果果断遁走!可素那个浑身闪光点又超级诡异的男人你凑过来干嘛?对男人敬谢不敏的茹果看着这没脸没皮的男人粘在自己身边,到处和别人说她是他对象。茹果忍不住推开凑过来的男人:这日子没法过了!
  • 脱线小姐姐正常点

    脱线小姐姐正常点

    有钱有颜家里倍有权的微生浅奈学习天赋超高,学啥啥都会,没啥出息还能回家继承亿万家产,啊!简直就是完美人生,可是,某天突然多了个他是怎么回事?
  • 祸国殃民嫡公主

    祸国殃民嫡公主

    “你就是一个废物!”这是父皇在她死前给她的最后一句话!他偷换了她救命的药材,就只是为了给妹妹治脸,原来在父皇心中,她的性命远不及妹妹那张好看的容颜!在皇朝人眼中,她是高不可攀,智勇双全的嫡公主,为百姓谋福祉,为江山铲除奸臣,为天下安定谋远程!可是在父皇眼中,却只是一个废物?他还立了妹妹继承了她的位置?你可以接替嫡公主的位置,可是你能吞下她庞大的势力吗?重生,她穿越成了敌国将军的小女儿,一个心智不全的傻蛋,一个柔软的躯体注入了一个强大的灵魂,天泽国将会发生什么?只可惜,前世最痛的记忆还是想起,她开始谋划回皇朝!废物?父皇,废物回来了……你可还守得住你想要守护的东西?他,明明颜倾天下,权比天高,可是为了追回她,不惜做一个面目全非,双目失明两腿残疾的人,无貌无权,却能设局,让她成为他名正言顺的妻子!她嫁给他,以为他只是一个无能之人,谁知婚后不久,他从轮椅上走下来!“你……你不是……”“你不为我高兴吗?”“高兴……”她咬牙切齿。之后,那双无神的眸子竟然包罗万象,美得像那神秘的夜色,布满星辰,变幻莫测!
  • 南岳九真人传

    南岳九真人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城里的羊群

    城里的羊群

    我感到了疲倦,就合上书,起身倒了碗白糖水。记得书上有一句话,叫“食色性也”,端着碗小心翼翼地走出家门,正碰见扛着锄头上楼的二贵。见到我,二贵侧着身子让路,锄头把雪白的墙壁划出一道印痕,白石灰落了他一肩。二贵大声说,光福,端碗水去求雨呀?求啥雨呀?我是喝茶哩。看着墙上的那道印痕,我不高兴地说。二贵总是一副高声大嗓,住上楼还以为是在地里,一开口整个楼道就嗡嗡直响。二贵朝我碗里看了一眼说,怎么没有茶叶?你现在跟城里人一样,没事也爱喝茶了。我这是糖水。但我懒得搭理他,哼了一声走下楼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