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19500000001

第1章 代 序(1)

他知道永琰桀骜不驯,调教是否得当,攸关国运兴衰。他在严谨的观察、审慎的斟酌之下,指派王尔烈为师,是对其人品、道德、学术的高度肯定!

谢:王尔烈是辽阳才子,经过将近四十年的苦读,在四十四岁那年于“殿试”中成为二甲一名的“传胪”,从此踏上仕途。他的前半生就是一个“苦”字,苦学向上,按部就班,不攀附权贵,不走捷径,全凭真本事。这应是乾隆帝看中他的关键!

王:科举是专制时代取才的主要渠道,也是对士子才智、思想的一大禁锢。小说中提到:清康熙年间,一位102岁的贡生参加乡试,入考场时,他的曾孙提灯作为前导,灯笼上写着“百岁观光”的字样,实在荒谬之至。但是,科举仍有其可取之处:只要埋首书卷,便有出头的机会。王尔烈出身豆腐之家,小说中写到乾隆帝传说中的生父陈说也是豆腐之家,他们都经由科举之路,成了布衣卿相。

王尔烈始终秉持“本事吃粮”、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价值观。天底下没有侥幸、没有一步登天的途径;唯有奋发向上,才有机会,这便是王尔烈的写照。

君子之风,直道而行

谢:王尔烈的正直、清廉形象,成为他的人格标志。他与纪晓岚、刘墉同朝为官,彼此有密切的互动;他对和珅保持“敬而远之”、“不相为谋”的态度,有几次以言词挖苦和珅,表现出他的鄙夷,这种是非分明的个性,其实是不利于仕途的。

王:王尔烈的人格特质,非常吻合儒家思想对于“君子”的要求,尤其是人伦中的君臣关系,他是谨守不违,对乾隆帝奏事讲话或劝谏,都极婉转,拿捏分寸;其次,王尔烈对仪礼十分坚持,绝不含糊。面对傲慢、胡闹,甚至口出恶言的皇子永琰,他不卑不亢不惧地捍卫师道的尊严,不因皇子是未来的接班人而讨好、纵容。他只想灌输永琰正确的思想观念,以后将当明君,他不想求官,刻意逢迎永琰,作为未来晋身之阶。这是正人君子之所为也。

另一种君子之风是直道而行。和珅权倾一时,王尔烈却不与他唱和,实属不易!

谢:王尔烈参加殿试之前,在“雍和园”巧遇了微服练剑的乾隆帝,一席谈话,乾隆对他大为欣赏,基于爱才心理,乃冒王尔烈之名参加殿试,谁知竟弄巧成拙,让原本登上一甲一名状元的王尔烈变成二甲一名的传胪。这段插曲,突显了乾隆识人用人的一套手腕!

王:从小说的手法来看,是写得很传神,但是,文献记载,那一年的殿试状元另有其人,乾隆冒名参加殿试,纯是一段穿凿附会的美谈而已。作者在处理传主的态度上,是将野史、正史兼容并蓄,引述这一段美谈,是为了突显乾隆的器重与恩宠。

传授帝王之学

谢:自古至今,帝师必然博学,但因置身权力中心,常免不了涉入政争,流于激情。一国之师的王尔烈,却谨守正直、超然的立场,不结党营私、不涉足权力核心。

王尔烈教导永琰《帝王圣鉴》等帝王之学,将历史上重要的治国理念倾囊相授,他多举《韩非子》《资治通鉴》《说苑》等书,阐述为政之道,可谓用心良苦。

王:他必须引用诸多治国、执法、用人的例子来开导永琰,他既像指南针,又像矫正器,他要扮演点石成金的角色。帝师难为,教导有成,是皇子睿智;无功,罪在帝师。

谢:王尔烈讲述的许多史事,极有振聋发聩的意义,像包拯谈朝令夕改的施政、汉朝廷尉张释之向文帝抗颜直谏有关执法的问题,都是极佳的教材。但是,永琰那么年轻,既乏阅历,又素来傲慢无礼,恐怕是言者谆谆,听者藐藐吧?

王:那些故事确实发人深省。譬如,唐太宗说:“我读了《隋炀帝集》,发现其文章辞藻渊博,文中也肯定尧舜而斥责桀纣,然而隋炀帝做起事来,为甚么却背道而驰呢?”多么生动的教材!隋炀帝居然谴责桀纣,可见暴君也知道善恶是非的分野,只是自己不知不觉地也步上暴君的后尘。一个人的“自知”最难,而掌权者被权力层层包裹,求其有自知之明,更难。这些恐怕不是永琰所能理解的!

乾隆帝挺到底

谢:王尔烈出题:“明月叫天边”,让永琰作答:永琰以为老师故意为难,便把文题改为“明月照天边”;王尔烈又出题:“黄犬卧花心”,永琰忍不住了,以极不礼貌的态度顶撞老师,骂老师是“关东鞑子”,结果演成永琰失控,怒踢龙板反伤自己的闹剧,惊动了乾隆帝。当帝师有点像走钢索,稍一不慎,也会惹祸上身!

王:王尔烈说了一番话,让乾隆帝心服口服,当场要皇子向老师认错,并且在龙板上写下:“龙板在前,如朕亲临,责罚由你,朕不过问”的谕旨交给王尔烈,要他以后从严勿论。这一段情节很感人,乾隆帝的苦心孤诣、王尔烈的维护师道:永琰的叛逆不伦,都描写得很生动。一个帝师能择善固执至此,也算成功了!

谢:王尔烈趁机请求乾隆,让永琰到民间游历,一方面为那两道怪题目找答案,一方面深入了解民瘼,就教学手法而言,这算是一大突破!

王:皇子未来继承大统,要有宽阔的胸襟和视野、丰富的学养与见识,才能君临天下。他要永琰走出去,看看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必须虚心受敦,亲身体验,才能多所斩获。

蜕变的学习之旅

最近有一批学者共同连署发表一篇《深耕台湾》的文章,其中就提到在教学中加强“实做”。身体力行,从实做中领会、印证自己不知、不信的事物,这是王尔烈的本意。永琰从“实做”中体察民情、改变观念,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师生关系的新里程。

谢:永琰两次扎实的“学习之旅”,不仅找到了文题的答案,知道老师有所本;在实地了解民瘼后,知道民之所欲、民之所恶,这位未来的接班人,思想上也突破、成熟了下少。

王:他深刻体会到老师在民间的崇高声望,从此对老师由衷地敬重。王尔烈一直到老,还深受这个学生的关切,晚年因为两袖清风:永琰已即位为嘉庆帝,特意给王尔烈安排了一个铸币的肥缺,暗示老师积一些老本,好颐养天年。

谢:嘉庆上台后,扳倒第一大贪官和珅,也是受到这两趟学习之旅的启发吧?

王:他探访民间,亲睹了地方贪官的风评,确实是感受深刻。和珅为前朝老臣,而且乾隆还在当太上皇,嘉庆要诛杀和珅,必须有极大的道德勇气!

王尔烈一生正直刚烈,嫉恶如仇,与和珅同朝,又数次得罪之,却能不为和珅所害,这种妥协的艺术,值得深思!

牢固的“和 情绪”

在政治舞台上,大可不必进行尖锐对立的“零和游戏”,揆诸历史,尖锐对立往往两败俱伤,对政局、百姓非福。王尔烈这么正直的人,都有某种程度的妥协,值得现代人深思。

谢:王尔烈的妥协,并不失立场。有一次,和珅、王尔烈陪乾隆帝游江南,和珅获赐一幅山水画,请王尔烈题字,王尔烈在画上写道:“来时萧索去时丰,官帑民财一扫空;只有江山移不去,临行写入画图中。”此诗非常传神地挖苦和珅的贪婪,和珅为之气结,但在乾隆面前,也不敢造次。

王:乾隆帝是一代明君,为什么如此识人不明,让和珅贪赃亿万?作者在小说中写到一段逸闻:乾隆当皇子时,与父皇雍正的宠妃马佳氏有过刻骨铭心之情,马佳氏因此被勒死,颈上留下红痣;后来乾隆即位,发现和珅的容貌与马佳氏相似,而且颈上也有一颗血痣,以为是马佳氏转世,便对和珅百般宠爱、纵容,这种移情作用,或可解释为乾隆帝偏听偏信于和珅的缘由。

谢:作者在书中写入了不少野史,像乾隆帝专程到浙江海宁“寻根”的传说。原来当年乾隆出生时,发生一段“狸猫换太子”的后宫秘闻;乾隆的寻根之旅,在生父的祖堂,只见到陈老夫妇的鞋屐,鞋头朝内,鞋跟朝外,这是寓意“孩子到了”。作者穿插了各种逸闻,增加了不少可读性。

正史与野史兼容

王:这是《王尔烈》的特色之一。在这部小说中,有几项特色:

一、开创文学体例,小说、传记、诗歌、散文等文体兼具。

二、把文学与史学知识熔于一炉,正史与野史兼容。

三、考证翔实,部分媲美学术论著。我查了高鹗、刘墉、纪晓岚的生平事迹,发现本书所记十分正确,这有点像金庸的武侠小说,故事情节虽属创作,但在触及历史的部分尽量忠实,历史背景毫不含糊。

四、多方呈现中国诗词的美学内涵。像八角山诗、宝塔诗等,排列方式是美学的,展现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

清贫思想,永恒价值

谢:纵观王尔烈的一生,可谓“清廉到底”,即使他去主持铸币回来,依然两袖清风。这样一位风骨凛然的帝师,可以给现代读者什么样的启示?

王:清末官场流传说:有四种人最当红,分别是:帝师、王佐、鬼使、神差。

这话拿来检视王尔烈,却不管用,因为他不爱权、不爱钱,他唯一热爱的,就是才——教育英才。他有很多机会可以发财,却都鄙夷之,这种追求公义、坚守清贫的观念,源自儒家思想对他的熏陶,“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理念深深影响着他,使他终身奉行清贫思想,很像《论语》中那位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

当他在职场上退休后,告老还乡,他在人生理想上的追求并没有终止,而是延续下去,他把翰林府改为学塾,到处募款来兴学,比退休前更辛苦、更清贫。

从这里,可以看到读书人的价值观;也可以让我们反躬自省:知识分子的人生理念中,有没有一个永恒的价值?能不能起积极正面的领导作用?能不能发挥向上提升的功能?

王尔烈,这么一位典范人物,很值得我们一起来认识他!(整理/江侑莲)

少小,我家居住在一个小山村。那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座山。这两座山,一座称南小山,一座叫西大山。在西大山的东朝阳坡,有一块瓜田;在南小山的南山坡头,有一片杏林。对于这片杏林,父亲曾经对我讲过,那是他年轻时,与他老舅爷栽下的。栽那杏树时,老舅爷刨坑,他挑水。一个坑,一担水,一棵树,硬是将那杏树栽活。后来长成杏林。每年临到麦黄瓜绿季节,总是结出一颗颗黄亮亮的大甜杏来。对于那块瓜田,我赶上了。我和父亲,曾亲手刨垄撒籽,犁田放土,定心打杈,压蔓掐尖,以至开出金黄耀眼的花,结出翠皮绿道的瓜。事情过去许多年了,我也早已离开家乡,来到外地,走进大都会,但是每当我想起那事,记忆还是那样明晰。似是时间愈久,距离愈远,愈是思念。真的。然而,今时当我写到这儿,有人可能要问,你不是为本书作序吗,怎么写起这些来了!且慢,这些恰恰与下面的事相关。

原来,我居住的这个山村,虽然很小,没有什么京台大戏,却比有京台大戏还要热闹。那就是,那里有民间传说、民间故事,说成瞎话也行。那时人们讲故事,说传说,往往都好说这套嗑:

瞎话瞎话,讲起没罢。三根马尾,织个马褂。老爷爷穿八冬,老奶奶穿八夏。小孙子捡起连一连,又穿三年……

这俚谣说的就是那事。在我居住的这个小村,有一家画匠铺。这个铺子,不仅扎纸人纸马,不仅描金描银,照着《芥子园画谱》,画梅、兰、竹、菊、鸟、兽、鱼、虫;照着《二十四孝图说》,画“二十四孝”,像什么“谭香哭瓜”、“王祥卧鱼”、“黄香温衾”、“大舜耕田”、“杨香救父”……他们不仅做这些事,那位老画匠,即掌柜的,大师傅,还招来一帮徒弟。这些徒弟,多半年轻、气盛、好乐,他们到得一起,往往好讲好说,说书讲古。那些故事传说,有的是书本的,有的是民间的,但经他们嘴上一讲,都变成了口口相传,个个玩味,倒也快活。其中,我就听到了一些有关关东才子、辽阳秀士王尔烈的故事。像什么“豆腐之家”、“老主同场”、

增订书序“少主御师”啦,像什么“鳌头独占”、鹏飞御展、“压倒三江”啦,都是那时听到的。尽管所听到的不是那样完整,甚至还有一些异样传说,与其本人面目大不相干的地方,但是,毕竟给了我以启迪,有了最初的了解。何况,那还是我的童蒙时期,心里充满童真,不仅记住了,还幻化出许多美好的想象。有时他们还将书中的人物,画到纸上,变成有形的,让人能看到,使人想入非非,多出一些节外生枝的地方。他们不仅能说会画,有时在那画面上、画图中,还题上一些诗句。那些诗句用现在的话讲,当属画龙点睛了。

同类推荐
  • 名人传记丛书:勃朗特

    名人传记丛书:勃朗特

    名人传记丛书——勃朗特——英国文学名人史中的“一家三姐妹”:“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女人

    中国历史上的那些女人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中,女性一直扮演着一种微妙的角色,她们与男人不同,没有自己所谓的“正史”,却又在无形当中将历史连缀起来。她们就好像是线状史书的锁线一样,乍看起来无足轻重,细细琢磨却发现必不可缺,没有了锁线,历史就不能成为一本书,而是一张张散乱的纸。
  • 十三世达赖喇嘛

    十三世达赖喇嘛

    降边嘉措与吴伟合著的本书,以著名的1904年江孜保卫战为重点,艺术地再现了这段英勇悲壮的历史,该书全景式地描述了藏族人民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斗争历程,热情讴歌了西藏人民反帝爱国的崇高品德和牺牲精神,塑造了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拉丁代本、哲林代本、洛丹、克珠旺秋、格来、曲妮桑姆、仁赛等英雄群像,既有被尊为“雪域一神”的政教领袖,更有作为民族脊梁的普通的农牧民群众和僧俗百姓。
  •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文坛泰斗的文学家(2)》本书分为塞万提斯·萨维德拉、威廉·莎士比亚、约翰·弥尔顿等部分。
  • 倚仗临风听暮蝉:王维

    倚仗临风听暮蝉:王维

    一片诗心,绘成画境,一片画境,酿出禅意。他 那稳藏在墨色里的人生,氤氲着一个传奇而动人的秘 密。他就是——王维。朱丹红编著的《王维(倚仗临 风听暮蝉)(精)》为“大唐才子诗传”系列丛书中的 一本,《王维(倚仗临风听暮蝉)(精)》讲述了大唐才 子王维“才人老去例逃禅”的一生。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牧民政要

    牧民政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vip修炼系统

    vip修炼系统

    “首冲六元即送屠龙宝刀,满一百还送VIP体验资格。”“好消息:今日购买限时礼包将赠送升级丹,先到先得,机不可失。”看着系统每天给自己推送的充值消息,江帆感到欲哭无泪。这是一个换着法诱导充值的系统外加一个于杀戮之中成长的少年,在这个征伐不断,弱肉强食的世界之中逐渐成长成世界霸主的故事。
  • 问天修符

    问天修符

    我可能是七万年前天下第一人的后裔,但是这和我并没有什么毛关系,因为我那个没良心的祖先竟然什么都没自己家留下,自己独自出去闯荡,然后成了天下第一人,又独自成仙,成仙后又留下一段几万年的希望话语,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卵用,因为几万年来根本就没有实现过,我能怎么办,只能成仙去问问这个祖先到底什么意思,最起码留点家底给后人吧!你是不是成仙太早走的有点急了,最少也要回家吃顿饭,留点余粮在走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The Idiot(III) 白痴(英文版)
  • 晴雨霏霏

    晴雨霏霏

    李思弘无意中救了要寻短见的顾小悠,却由此闯入了一场不覆的哀恋之中,结识了一班新的朋友,发现了各式各样的生活态度,在几多缭绕的感情生涯中,原来每个人都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跌跌撞撞,却恰逢其会。爱情,也在这旅途之中,得以圆全。
  • 江南烟雨塞北雪

    江南烟雨塞北雪

    “江南烟雨塞北雪”,作者把现实生活与艺术想象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与读者促膝交谈,娓娓道来。至情至理,亲切感人。给人以轻波摇梦、低吟浅唱的情韵,很有几分耐人品嚼的味道。特别值得一读的是“谁主沉浮”这篇。作者构思奇巧,立意新颖,哲理性强。读后既让人感到无奈,苦涩、沉重、惋惜,又耐人思索与回嚼,并久久不能忘怀。黄河系列文笔流畅,语言优美,感到句句有诙谐,字字是真理。黄河是个大题材,从涓涓细流,到融汇百川,千回百折,奔流不息。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走访过她,讴歌过她。作者的黄河系列中的“一任西行”、“心诉”及“雪落黄河静无声”等都值得一读。故乡与怀旧系列,作者构思巧妙,入情入理。
  • 光明行者

    光明行者

    天魔说:“待你死后。我让我的魔子魔孙,穿上你的袈裟,进入你的庙宇,宣扬我的魔说,腐化你的信徒。”佛陀答:“那时,庙宇将是囚禁你魔子魔孙的狱牢。而我的弟子则会脱掉袈裟,穿起便衣,到世间去。”此佛非彼佛,此光明非彼光明,此行者非彼行者,书名致敬《光明王》===本书书友群:3-3-5-4-3-6-0-4-9
  • 北镇刀传奇

    北镇刀传奇

    百年前,大雍王朝初立,歌舞升平,盛世人间;七十年前,战乱骤起,千里白骨,秃鹫盘旋;去年,于少欢怀揣着三分忐忑、三分向往和九十四分的好奇走出了小谷,走向了属于他们一代的江山!(写手是个新人,场景铺开较慢,但一定会坚持更新,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