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561800000003

第3章 敢于质疑历史的陈景元

陈景元既不是考古学界的权威,也不是历史学家,他只是一个建筑学方面的学者,退休前在江苏省国土局工作。然而,在兵马俑的研究界,他一直坚持自己的观点: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

陈景元第一次接触秦始皇陵是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他考入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在大学里,陈景元开始广泛接触中国古代史。“建筑和其他专业不一样,必须要研究各种历史建筑的风格,”他说,“所以人文、历史等很多方面的知识都要了解。”他还认为:“浩大的秦陵建设,都是建筑学上的事,地宫结构、施工方案、土方运输以及陵墓建筑的布局、主轴线方向等,绕开建筑专业自搞一套,实际上都是不能成立的。”入学报到后的第二天,他就独自一人到临潼东边,考察荒芜不堪的秦始皇陵。几年后,秦始皇陵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由陈景元的老师负责对临潼县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对秦始皇陵的保护是规划的核心问题之一,对于秦始皇陵的规模勘测则是计划的第一步。虽然历史没有准确地记录下皇陵的规模,但根据秦汉墓穴的时代特点以及他和同学的勘测,以秦始皇陵为中心,特地划出了30~40平方公里的保护圈,准备建设一个特别的森林公园。当时为了保护文物,划定的区域已经远远大于陵墓的面积。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地传出兵马俑被发现的消息。但让陈景元奇怪的是,出土的地方却远在当初他们划定的这个区域之外。更奇怪的是,出土不久兵马俑就被认定是秦始皇的陪葬品,陈景元非常怀疑,他说:“我们当时特地多划了很大的区域,就是为了保护文物,而且陪葬品放置那么远是不符合常规的。”很多研究材料表明,兵马俑到秦始皇陵的直线距离是1.5公里。而这1.5公里还不是两地的中心距离,他们的估算是按照两地的边缘距离,中心区域相距还要超过这个数字。陈景元依据自己的建筑学知识产生了怀疑,在家里,他展示了当年划出保护圈的测算图纸,精确到每一米的距离。“如果按照他们的解释,秦始皇陵有那么大的话,会把整个骊山也包括进去,这现实吗?”兵马俑的发现地点和秦始皇陵园的距离太远,这是陈景元对此的最大疑点。公开的材料表明,秦始皇陵的面积是56.25平方公里,周围包括兵马俑在内的多处发现都是秦始皇的陪葬品。“秦始皇陵真的有那么大吗?”陈景元怀疑说。

其次,古代帝王的陵墓多是南北走向,兵马俑的方位却在秦始皇陵的东面。作为陪葬品,却没有坐落在陵墓的中轴线上,这有可能吗?而且秦始皇陵背靠骊山,前有大河,在古代的建筑风水学说中是极佳的位置,难道古往今来只有秦始皇一人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吗?凭什么出土不久就被认定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呢?

兵马俑出土不久,考古专家很快就得出结论:“秦俑坑当为秦始皇陵建筑的一部分”。据《秦始皇陵东侧第一号兵马俑坑试掘简报》记:“秦始皇俑坑的西端西距秦始皇陵东墙1225米,和秦始皇陵内城的东北角成一直线。”加上出土的器物,陶俑“是秦始皇陵建筑的一部分”。在此后的宣传材料上,一致认为兵马俑的主人就是秦始皇。

为什么结论会下得如此之快呢?围绕兵马俑究竟发生了什么?

回顾历史,我们发现,兵马俑是当地居民无意中发现的。当时,临潼县东西杨村一群农民在村子附近打井,发现了兵马俑。很快,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赶到,他们初步断定这可能是大型陶俑,不过距离秦始皇陵太远,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及其时代、作用,他们一时也难以判断,当时也没有立即上报。两个月后,有新华社记者了解到情况并写了内参,刊登在人民日报《情况汇编》,标题为“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短短四五百字将事情清楚地描述了一遍,至于出土的武士俑是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这位记者在文章中并没有明确说明,但这篇文章已经将兵马俑和秦始皇陵紧密联系在一起了。这个消息引起了毛泽东、周恩来以及当时国务院领导人的重视,要求国家文物局的负责人进行妥善保护。

当时临潼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感到压力很大。文化馆的同志讲,出土陶俑的地方距离秦始皇陵很远,对坑的大小、时代、性质和内涵等很多重要问题,他们都说不清楚。他们是反复商讨并请示县领导后才决定不上报,待进一步调查清楚后再向上级汇报。很快,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与陕西文物部门的专家一起来到临潼,现场考察后,疑问反而在更广的人群中扩散:这附近没有大型的墓葬,只有不远处有座秦始皇陵。但秦始皇陵的陪葬坑怎么会放在如此远的地方呢?专家对陶俑的时代、性质、属主等问题仍不敢下肯定的结语。但在《试掘简报》中,却对兵马俑的主人作出了判断。

了解这些背景后,陈景元更加坚信自己的怀疑:“当初对兵马俑的属性并没有准确的学术判断,这难道不叫人起疑吗?”

为了使自己的说法更有说服力,陈景元跑到西安现场勘查,可是,现场看见的情况更让他疑心重重。按照兵马俑博物馆的说法,该俑坑建于秦统一全国的十几年后。但奇怪的是,坑里有很多不同轮距的车,这在当时是违法的行为。因为统一之前,秦国自己境内必须“车同轨”,否则无法在境内自由通行,统一六国后,“车同轨”又在全国推行。秦始皇又怎么会允许自己陪葬品的车轨有宽有窄呢?而且秦始皇自统一中国后,就改正朔,易“服色”,规定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的制度。几乎所有的武士俑出土时却从上到下都身穿大红大绿的战袍,紫蓝色长裤,这与秦始皇“尚黑”的命令大相径庭。秦始皇时只有大量使用步兵和骑兵的记载,而兵马俑坑内的军阵则是以战车为主的部队,兵器上也有可疑之处。

陈景元不断搜集相关的信息,写出了“秦俑新探——俑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开始向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刊物投稿,希望能够引起学术界对该问题的讨论。为了文章的发表,陈景元四处奔走,四处碰壁,没有学术杂志愿意和他一起冒这个险。《文汇报》的一位记者获知此事,将该事件发表在内参刊物上。政治局委员、社会科学院院长胡乔木知道后,批示此文章可以用“未定稿”的方式发表,但结果却杳无音讯。陈景元不服气,通过知名学者于光远,向胡乔木再次反映了情况。胡乔木再次批示,表示此文章可以公开发表。但很长时间过去了,社科院的刊物上始终没有出现这篇文章。为了让自己的观点为世人所知,陈景元想出了一个暗度陈仓的办法,避开社科院,绕到自然科学院的刊物上发表。文章中,陈景元除了质疑秦俑的主人不是秦始皇,还根据自己的考证说出他眼中武士俑真正的主人——秦宣太后芈氏。《西安府志》中对此记载:“秦宣太后,葬芷阳骊山,去新丰县十四里,则在临潼界。”在《临潼县志》中也说:“秦宣太后陵……在新丰县南。”地理位置和兵马俑出土地点相近。据《史记·樗里子列传》记载:“秦昭王,王母宣太后,楚女也。”可知芈氏是秦昭王的生母,而且她还是个“楚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兵马俑的发式和服装与当时的少数民族相似。公元前306年,昭襄王年少即位,宣太后摄政。太后临终之际,下令近臣为其殉葬,可昭襄王不愿意。当人殉的要求不能满足的情况下,为了孝顺自己的生身之母,便下令塑造真人大小的殉俑,布置一个辎重车队,象征性地让太后回归自己的楚国故里。

该文章激起了轩然大波,国内外的研究者不断询问兵马俑考古队对此事的看法。更为重要的是,对于秦俑主人有了全新的观点,《中国考古未解之谜》一书中,作者公开将秦俑的属主列入“未解之谜”。为了扭转这种舆论压力,一些兵马俑研究学者在西安召开研讨会,后来传出消息,到会的专家学者都认为陈景元的观点不正确。陈景元逐个给参加会议的学者打电话询问,一一询问是不是反对自己的观点,而让他吃惊的是,参加会议的一些学者和他有相同的疑问。原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告诉陈景元,他本人也对此存在疑惑,并在自己的学术文章“秦俑之谜”中支持陈景元的观点。谢万幸、杨飞、张万鑫等学者在各自的学术著作中,都表达了与主流不一致的观点。但很快,这些质疑的声音都被淹没在当时的舆论浪潮中。当时,《陕西日报》刊登文章“秦兵马俑坑的主人是秦始皇帝——秦俑研究学术讨论会纪要”。兵马俑博物馆前任馆长袁仲一认为,兵马俑确实是秦始皇的陪葬品。他是当年兵马俑考古队队长,有“中国兵马俑之父”之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后不久,兵马俑内发现了写有‘吕不韦’字样的戈,秦宣太后比吕不韦早100多年,宣太后的墓葬又怎么会有后人的东西呢?”陈景元认为:“吕不韦戈发现的位置不在墓穴的底部,而在中层。如果是和兵马俑一起陪葬的话,那应该是在底部。兵马俑坑内每年都有淤泥堆积,戈发现的位置可以推断出大致的年份,那是宣太后身后的年份,而且兵马俑遭到破坏,此戈很可能是后来人带进去的。”

袁仲一认为,在一本古书上曾经记载着,秦始皇前来视察工程进展,曾下令宰相李斯将陵墓的范围,向外扩展“三百丈”。经过人们的钻探测量,发现西杨村发现陶俑的地点,正好在这“三百丈”的距离之内。陈景元则反驳,他找到那本古书的各种版本,根本就看不见有“三百丈”的字样。退一步说,秦代的1尺只有现在的23厘米,“三百丈”折成现在的尺寸,只有690米,西杨村距秦始皇陵中心接近2公里,怎么可能在“三百丈”的范围之内呢?虽然势单力薄,但陈景元还在坚持自己的声音。

年近七旬的陈景元,始终也没有放弃自己的看法,其执著的精神令人钦佩。希望考古界能够以客观的态度来研究秦始皇与兵马俑的关系,还原历史的真相。这件事和发现兵马俑的意义同样重大。

同类推荐
  • 鬼斧神工的世界建筑

    鬼斧神工的世界建筑

    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中国的兵马俑、中国的悬空寺、北京故宫等等这些世界的古代经典奇迹,是我们世界人们中的经典,全书中介绍了不同时期的建筑,有“上古建筑”、“中古建筑”等等。
  • 铁鹞子

    铁鹞子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天下归一,四海承平,王朝奠基,方兴未艾。这是最绝望的时代,群雄皆灭,英豪束手,黄钟弃毁,瓦釜雷鸣。这是名臣宿将意气风发的当空旭日:立身朝堂者,面折庭争直言抗辩,一身傲骨铮铮作响。才兼文武者,出将入相开疆辟土,满腔壮志蓬勃不熄。这是寒门贵子踌躇难行的漫漫长夜:世家膏粱,征辟察举直送青云,易得终南捷径;草野俊杰,沉沦下吏埋首案牍,徒留两鬓白发。酒徒狂歌末路,名士吟啸五湖,商旅浮舟海上,此时盛世风流,俊采星驰。豪强田连阡陌,四夷蛰伏生息,遗民怀刃侧目。此刻风雨欲来,江湖潜沸。谁也没有在意,一名边郡庶子,正引吭高歌:“男儿须作健,结伴不须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波。”展翅欲飞!
  • 走出历史的阴暗

    走出历史的阴暗

    穿越进历史,和古人同呼吸,共命运,叙写一段今古的传奇
  •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主要内容分为七国之乱、吕后专权、文景之治等章节。七国之乱的产生也不是偶然的,它受汉朝初期的经济影响,可以说是汉高祖刘邦分封制度的缺憾,是吕后专政、文景帝改革的产物。而七国之乱的过程又是极其复杂的,同时在这个时期发生了许多沧桑分合的巨大历史变化,留下了无数令人扼腕叹息的故事。
  • 莽荒神话战记

    莽荒神话战记

    为什么各个文明的历史中都有大洪水的传说;为什么华夏神话中会有天上一天地上一年和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时空观;为什么玛雅文明的历法中纪年周期与地球上观察到的天体运行规律不符,……,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一位来自星际时代的调查员将亲身经历各种传说……
热门推荐
  • 范文正集

    范文正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穿越之皇后彩霞

    穿越之皇后彩霞

    十六岁的小女孩许云霞生活在大别山区,在一个小镇上初中,有一天她回家的时候,过河时山洪暴发,她被河水冲走了。当她醒来时,她已经身处一个不知名的朝代,故事就这样展开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神之背叛

    神之背叛

    远古神界的混世邪神被神之子“背叛”,十六个守护神为了让子民从水深火热之中解脱,神之子是十六神的首领,他想出“叛变”十六神的方法假投靠混世邪神。混世邪神果然是中了神之子的计谋,混世邪神被十六神用尽生命封印在了地低下永世不得复苏!神之子,被混世邪神下了诅咒,以后的每一代神之子都是孤儿,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的命运…………身为人类的寒枫银是第五代神之子,他的出现似乎是要改变神界历史了……
  •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

    从老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老子看世界的眼光;从庄子的哲学中,我们可以学习庄子浪漫的人生态度。希望张莉、陆杰编写的这本《清醒的老子,浪漫的庄子:达观自如的人生智慧》能够让读者窥到实现这两方面愿望的路径,对道家智慧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和体悟,希望它能成为一阵清风,为忙碌、紧张、疲惫的人送去些许清凉。
  • 田园辣妻:夫君听话,生包子

    田园辣妻:夫君听话,生包子

    乔玉妍穿越成古代农家女,因为大哥欠债,即将被亲爹卖掉换钱。这?买卖人口是犯法的!坚决抵制!为了避免被卖,她说自己在梦里拜了神仙当师父,一不小心从假神棍奋斗成真半仙。
  • 锦绣汉书

    锦绣汉书

    随着汉书的开启,一夜之间形形色色的古怪事迹如雨后春笋,争相出现。孤坡上的乱葬岗,绽放千万霞光。遗世的帝陵,凶煞冲天。就连苏州城外的十里桃林,都出现许多金色的小怪物,尖尖的耳朵,长长的鼻子,背着一个大大的缝缝补补的口袋,泛金的眼睛总是望着天空,若是有人靠近,它一定会说一句:“遵从神的旨意,人类,交出你的祭品。”江湖风起云涌,争端四起,作为不标准白痴的末阳棠,不出意外地陷入绝命漩涡中,且看这一枚棋子如何逆转风云。
  • 从今天开始当神豪

    从今天开始当神豪

    主持人:云天先生,您的梦想是什么?云天:帮姐姐们完成她们的梦想!主持人:喔,您有几个姐姐?方便透漏一下她们都是什么梦想吗?云天:不多,也就6个姐姐,她们的梦想也很简单,无非就是国际巨星,超级富婆,医学天才,绘画大师,武林盟主,厨艺高手罢了,都是一些小梦想!主持人:嘶,那也太难完成了吧?您还真是宠姐狂魔呀!云天:呵呵,我已经帮她们完成了!主持人:小舅子,请问您还缺姐夫吗?!对于拥有百倍回收系统的云天来说,姐姐们的这些梦想,简直就不值一提!
  • 泺寒轻舞

    泺寒轻舞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天地初分,四方和静,天地之间逐渐开始割据。华渊大陆四方群雄并起,战乱不断。诡异神龙之事在民间盛传,各大帮派为了自己的安全,开始结成比较靠谱的帮派,并渐渐掌握政权。慢慢的,战乱不断的年代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和平。后来,华渊大陆分为南北两个政权,分别是南方启陵国和北方告枢国。两国掌管了华渊大陆的大多数土地,但是华渊大陆上有的是奇险奇恶之地,因此仍有一些地方不归属任何国家,这……
  • 吾乃破坏大魔王

    吾乃破坏大魔王

    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碾压才是真理,全能才是王道!修最强功法,习最牛武技,叱咤九天十地,挥手天翻地覆;傲视苍穹,剑指乾坤,谁敢来战!
  • 周易与人生

    周易与人生

    《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哲学典籍,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其中的《易经》约成书于殷周之际,《易传》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汉代立经学博士,《周易》被奉为经书。此后的两千余年间,它一直稳居封建时代主流学术的核心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无与伦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