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2100000003

第3章 何谓“懂”音乐?(下)

本文原载《音乐爱好者》1996年第3期。

上次说到乐迷在对音乐的挚爱程度上不见得输给专业音乐家,因而没有理由认为业余爱好者懂音乐一定逊于音乐人。但反过来说,从乐者如果真是痴迷音乐的音乐家,而不是仅仅把音乐当职业的音乐匠,他(她)由于各方面的环境优势和条件便利,在懂不懂音乐这件事上与乐迷相比注定会是赢家。肖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里说,他的作曲老师格拉祖诺夫把一生全部都用在了对音乐的思考中。难怪他在上作品分析课时,讲到任何乐曲,从来都是在钢琴上立即弹出,用不着看谱子,因为那些音乐都在他的脑子里;也难怪他在喝得昏昏入睡时,还在喃喃地问别人喜不喜欢贝多芬的《“槌子键琴”奏鸣曲》(作品106),并嘟囔着坦白自己受不了这个庞然怪兽。不消说,格拉祖诺夫受过严格而完美的音乐训练。虽然这些小故事显露出他的超人记忆力和音乐技能,但更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对音乐的专注。这里,我又想到了有关俄罗斯另一位大音乐家的逸闻:有记者问斯特拉文斯基夫人,大师有何业余爱好?斯氏夫人想了一会儿,认真做答道,没有,只有音乐。

之所以举这两位音乐家为例,是想说明,只有克服了音乐的技术障碍,同时保持对音乐高强度的投入,音乐的广袤天地和深邃宝藏才会逐一显现。显然,我们不可能达到像格拉祖诺夫那样在音乐中如鱼得水的程度,也很难如斯特拉文斯基那般对音乐全神贯注,但这并不要紧。重要的是我们从中得知,懂音乐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便当事,它需要我们长时间心灵和大脑(或许还有手指)的共同努力和相互照应。我自己曾将此概括为,仅仅感受音乐而不思索音乐会失去音乐的真髓,仅仅思索音乐而不感受音乐便丢掉了音乐的灵魂。所谓感受,当指用最诚挚的心灵去体悟音乐;而思索二字,则意味着用充实的大脑去辨别和了解音乐。想懂音乐吗?二者缺一不可。

至于如何用心灵去感受音乐,或者说白一点,如何才能喜欢上音乐,我们的理智无法把握,我们的语言也无从说清。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感性体验迎接着音乐,而音乐在每个人的感情世界中所激起的回响也音色各异。一句话,音乐对于每个人,可能意味着完全不同的心弦和音。喜欢音乐可以出于截然不同的理由,但音乐是个好东西,只要喜欢就行,别管什么原因。

心灵难以把握,但我们还是可以谈谈大脑。曾有人将我们对音乐的了解和认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音乐本体的知识(knowledge of music),另一类是关于音乐的知识(knowledge about music)。在我看来,所谓懂音乐,就是不断在你的头脑中增加对这两类知识的储备。而这样做的前提是,首先,你得真正喜欢音乐,否则,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而现在“时间就是金钱”,还不如去做点别的;其次,最好识点谱,会件什么乐器,以便能从“里面”看看音乐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所谓音乐本体的知识,是指那类只能通过音乐本身、无法通过其他媒介掌握的资源储备。小至调性、音阶,大至风格规范、思维体系,这其中的百般花样实在也够你忙一辈子的。人们常说音乐是用来表达情感的。怎样表达?通过各式各样的音响组合。怎样组合?学问就在这儿。音乐并非如人们想当然认为的那样,是情之所至,自由抒发。就连像舒伯特这样音乐如同清泉般从笔尖源源流出的作家,也是由于坚实富饶的传统和耳濡目染的熏陶才使他的天才成为可能。难就难在音乐的这些外行弄不懂的“门道”的确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外部世界较少甚或很少有明显的关联。音乐的语言有点像科学中的数学和哲学中的逻辑学,具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和游戏规则,只在最抽象的意义上与我们的普通世界产生瓜葛。

说到这儿,普通乐迷朋友恐怕会有点气馁。且慢。确实很少有人愿意并能够弄明白高深的数学演算或精妙的逻辑问题。然而音乐毕竟是音乐,如本文的上篇所述,作为一种最感官化的艺术,它能够绕开我们的理智,直刺我们的神经和心灵。这时,你的大脑并不一定能对音乐的种种进行和变化做出理智的分辨和鉴别,但你的全部身心却能够对音乐的这些进行和变化做出反应。因此,懂不懂音乐并不看你能在谱子上认出哪儿是第一主题或哪儿是属七和弦,而是看你能不能对实际的音乐产生敏锐、恰当、强烈而又细腻的心理感应。这也就是为什么业余乐迷不谙乐谱、不会乐器也能闯进音乐大门的原因。如果你真的有心并经常听音乐,音乐的许多语法惯例和词汇组合便会自动潜入你的脑海,久而久之,你会形成某种无法言传的反应机制,一旦音乐响起,你会很自觉地领会这音乐的内涵,你会觉得“听懂”了音乐。由此可见,有关音乐本体的知识掌握其实主要就是指对音乐语言的心领神会。贝多芬“命运”第一乐章走到四分之三处时,你可能会觉得音乐经过艰险的跋涉似乎重回故土,但乐队的咆哮和随后双簧管的尖声哭泣却又让你感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重复,而是一次高度戏剧化的转型。其实你已经听懂了这里的音乐,虽然你可能并不知道这儿是一个被称作“奏鸣曲式再现部”的部位。

但是,如果你确实知道这里是再现部的开始,而且听出贝多芬在此用独具匠心的手法对原有的音乐材料进行了全面的改写和重新解释,你对“贝五”就懂得更深了一层。理性的认识或习得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心领神会,而不是相反。懂音乐的程度之所以有深有浅,关键就在这里。有些极端论者非常相信“心灵”的力量,他们想当然地认为音乐只对“心灵”说话,理智的参与会破坏音乐感受的鲜活生动。实际上,特别是对于某些大型、复杂的音乐作品,如果不知道音乐的惯例和表达规范,你就会掉入音响的汪洋大海中晕头转向。比如说,如果不熟悉奏鸣曲式对主题辩证发展的要求,你便无从了解交响曲的力量和雄浑来自何处;如果你不知道协奏曲中独奏和乐队的关系,你就无法理解为何肖邦的钢琴协奏曲虽然中听,但却算不得协奏曲中的上品。绝对的心灵派否认音乐中的智力维度的存在。他们没有意识到,这样做不仅歪曲了音乐的根本性质,而且剥夺了人们进一步理解音乐的机会。

懂音乐,确实需要良好的直觉。但仅仅依仗直觉而没有理性的帮助,对音乐的理解就会停滞不前。上文已谈了很多,实际接触音乐乃至从事音乐(西人俗称making music)是绝对必要的,因为这能使我们从内部体验音乐,而这种经验是任何其他东西都不能替代的。但同时也不要忘了,应时常换个角度,从外部环境和背景氛围的大视角反观音乐。从这里所得到的,即是所谓的“关于音乐的知识”。这类知识不同于“音乐本体知识”,它更多涉及的是音乐之外却与音乐息息相关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上下文。不要小看这些音乐之外的知识,因为它能使我们“听”到远远超过音乐本身的丰富泛音。正如一位眼光敏锐的侦探能从细微的蛛丝马迹中探寻到复杂案情的神秘踪迹,一位经验老到的智者能从音乐中听到多少旁人难以察觉的历史回声和前人心灵的踪影!

也许不太有人注意,我们的音乐外部知识储备实际上默默地扮演着我们的听觉导游,因而对懂不懂音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手举一个反证。你打开收音机,电台正在播放一首你不熟悉的乐曲。于是,你兴致勃勃地从中间起听完了整个作品。你这时一定很急切地想知道,谁是作者?然而,播音小姐甜甜地告诉你:“本次节目就播送到这里,下次再见。”(不幸的是,这是我们电台的惯例)。你在扫兴和失望之余问问自己,懂不懂这个作品?你不得不承认,不算懂。不知道作曲家,不知道创作时代,你就无法调整自己的听觉期待,因此也就无法做出恰当的审美判断。当然,这是极端的个案。但它很有力地说明,没有相关的音乐背景知识作依托,对音乐的理解会陷于瘫痪。有的时候,音乐之外的因素与音乐之间的关系极其密切,例如,贝多芬的耳聋之于他的创作,布鲁克纳的朴素信仰之于他的交响曲,苏联文化界的风云起伏之于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等等。此时,对音乐之外的知识了解便成了进入音乐的前提保证。

兴许有的读者会问,到哪里去寻得这些音乐的知识呢?想来想去,最可靠、最有效的途径还是最古老的办法——读书。很可惜,有关音乐的中文书籍确实少得可怜。而且,不瞒诸君,我们这儿音乐界的读书氛围并不太浓。广大乐迷朋友目前也只能满足于读读唱片中所附的文字说明(大多还是英文)。当然,还有一些音乐专业杂志可供参考,聊胜于无。真是个遗憾!

同类推荐
  • 戏剧理论史稿

    戏剧理论史稿

    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出版后获北京全国首届戏剧理论著作奖,十年后获北京文化部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是余秋雨先生的首部学术著作,也奠定了他在戏曲界的地位,为日后担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打下了基础。
  • 当代中国译制

    当代中国译制

    有人说如果没有翻译,西方民主思想、马克思主义就不可能传到中国;如果没有翻译,中国的四大发明也不可能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果说译制是电影在世界各国沟通交流的桥梁,那么译制工作者就是世界电影的普罗米修斯。在当今数字化信息时代,译制的过程已经不再是单纯的翻译或者配音,因为诸多的译制生产元素,再加上生产之外的政策要素和市场要素构成了现代中国社会的译制文化。显然,当代的译制文化不仅仅涉及外来作品的引进,而且包括国内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及国产影视作品的对外输出,由此才能说明译制的全部意义。希望通过此书,把我们对译制工作的热爱、体验和认识奉献给广大读者。
  • 青少年爱玩的魔术全集:生活魔术

    青少年爱玩的魔术全集:生活魔术

    本书是专为青少年和魔术初级爱好者量身打造的魔术全集。通过轻松活泼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方式,将一个个奇妙、有趣的生活魔术展现在青少年面前。本书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选取了生活中简单易学的小魔术,通过直观的图解和明白简洁的语言,让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更能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魔术高手,成为朋友中受欢迎的开心果。
  • 编剧课堂:著名编剧、导演、制片人倾囊相授编剧的秘密

    编剧课堂:著名编剧、导演、制片人倾囊相授编剧的秘密

    《编剧课堂:著名编剧、导演、制片人倾囊相授编剧的秘密》荟萃了影视界众多名家大腕几十年点灯熬夜、浴血奋战的经验技巧,言传身教编剧创作过程中的秘密、陷阱和成功诀窍,扶新人上马,为老编剧加鞭!《编剧课堂:著名编剧、导演、制片人倾囊相授编剧的秘密》是编剧新手的入门指南,编剧老手的必备手册。
  • 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现代生活百科)

    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现代生活百科)

    现存文献没有明确记载书法艺术起源于何时?不过,我们可以从文字研究中得到某些启发。汉字最初叫做“文”,甲骨文写作,像经纬交错的织纹。上古陶器多以织纹作为美饰,因此“文”字引申出美饰的含义,如古汉语中的“文饰”、“文身”等。古人用具有美饰含义的“文”来给汉字定名,说明汉字从一开始就注意美饰,具有艺术化的倾向。并且也可以由此推断,书法艺术与汉字一样古老,书法艺术的起源与汉字的起源是同步的。
热门推荐
  • 丛林战争:难忘的越战

    丛林战争:难忘的越战

    拨开战争的重重迷雾,事实的幽灵便清晰可见,越战本质上是一场未宣而战的战争,是一场以游击战为主的战争,也是一场以丛林战争而被铭记的战争。
  • 中年的我们是如此的普通平凡

    中年的我们是如此的普通平凡

    中年人的生活,负重前行,一地鸡毛,又挣扎无奈。
  • 花开六季

    花开六季

    第一眼看见你,我就知道,这辈子,逃不掉了!嘿!某人,我爱你,只有六天,你看够吗?
  • 凤女璇玑

    凤女璇玑

    帝星异动,天降凤女。世人只知得璇玑者得天下,而不知孤星蔽日,近者伤,亲者离。且逢天下兼并战争纷起,群雄角逐,谁主沉浮?局中局,计中计,且看凤女璇玑主得沉浮,抢得良人,笑傲天下。
  • 农医悍女

    农医悍女

    “你说过养我,带我走!”天雷滚滚!夜染不过替某村草诊了个病,他一脸傲娇恩赐求带走……她声名狼藉,还有一双萌萌哒的小包子等着投喂,忙着斗极品、挖药材、种药田、办医馆,让他有多远滚多远!某一日,挟恩图报的腹黑男,不仅身份尊贵,还摇身一变成了包子爹。他霸道的缠上她:“染儿,这天下的壮丽河山,不及你让我心生欢喜和归意......”
  • 恩仇蛊

    恩仇蛊

    说什么善恶有别,讲什么仁义道德,从前仁善,这世人都要欺我!如今我只为自己而活,为我的爱人而活,又有什么错?这江湖到底是谁的江湖,这善恶又是怎样的。谁又说的清呢?
  • 孙子兵法(大全集)

    孙子兵法(大全集)

    《孙子兵法》,也称《兵策》、《吴孙子》、《孙子十三篇》。全书十三篇,从十三个方面详细讲述了行军打仗的要诀与智谋,共五千九百余字。《孙子兵法》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珍宝。
  • 台湾兵备手抄

    台湾兵备手抄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原谅我,入戏太深

    原谅我,入戏太深

    苏锦云,请原谅我的半途而废,我已经再也等不了你了,原谅我,入戏太深。
  • 重来但求岁月静好

    重来但求岁月静好

    随便写写,语句不畅、错别字连篇请莫怪。更新不定、断更不定,写哪到那算哪。喝酒一样随意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