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7300000013

第13章 为什么需要和需要什么——对当今文学存在理由的若干思索一(2)

三是“世俗化”。在很多场合下,文学的风云人物变成了平民、小人物、左右为难的窘迫者,以及他们非常实在的悲欢,人间的烟火气骤然变浓,文学成为肉身化的文学,与之相联系的是,对忧患意识的消解,偏于物质与感官,化忧虑为达观,化沉重为无奈。对于文学的这种平民情怀和贴近老百姓生存的倾向应该给予肯定,这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优势——通过小人物和尘世的忧乐折射时代的大主题。但问题在于,在批评了假大空和伪崇高之后,一部分作者有可能走向了另一极端,从英雄崇拜转向了“非英雄化”。一味地描写日常生活的烦冗、单调和尴尬,所谓一地鸡毛,强调原汁原味,回避重大的精神冲突,那就缺少了足够的力量。

世俗化是与神圣化相对称的,经典化是与大众化相对称的,灰色小人物是与英雄相对称的。文学是否由神圣进入世俗,由英雄化进入了平民化?这里有文化转型的大背景。由崇尚精神到崇尚物质实惠,由关心政治历史的伟大进程到关心日常生活的小型叙事,直到把关注自己、关注当下、关注生存质量作为重点。大众消费的世俗趣味第一次成为审美文化中的主导东西。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史诗的世纪末。这是百年来审美风尚的一次带根本性的变化。这些确乎是一方面的事实。但不可以偏概全。从整体流向上看也许是这样,但不是一切。《突出重围》和《英雄时代》就不是这样,《西去的骑手》也不是这样。《英雄无语》和《我在天堂等你》皆不是这样,它们不也同样获得了成功,有其充分的存在理由吗?

四是“日常性”。应该看到,今天的生活形态主要是以和平和发展为主题的,文学在大幅度地向日常生活贴近,似乎向大起大落、急风骤雨、惊雷闪电般的戏剧化方式告别,代之以平实、琐细、无奈的生活流。以斗争模式为中心的革命赞歌和英雄传奇不多见了,启蒙主义的狂热、理想主义的乌托邦,也成了昨天的事。上世纪的最后十年与前九十年在审美意识上的反差十分明显。

表现日常化的文学自有其生存理由:我们的文学传统中有种东西,总是强调甚至硬性规定,作家只能关注重大事件,展开宏大叙事,把历史理解为重大事件构成的历史,所谓把握历史的本质,相对忽视了日常化的历史,日常化被视为无意义。然而文学史证明,许多日常化的、无意义的东西,往往最具文学价值。我们是否忽略了私人生活空间?忽略了某些貌似无意义实乃最具人生意味的空间?日常化记忆与私人化记忆,对文学来说都很重要。

五是“个人化”。谈今天的文学,“个人化写作”是绕不过去的。显然,个人化不是指创作个性或创作劳动的个体性特征。事实上,个人化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姿态,是对个人独立性和自由意识的某种确认。但并非所有人或自称是“个人化写作”的人都能这么认为。我理解,“个人化”之所以被提出,主要是因为现代人面临着商品、物质、财富、专制、权力对人的个性、独立性、主体性的挤压和消蚀,并且被消解到无个性的群体化、符号化生存中去。这种挤压越是严重,个人化的抗争也就越强烈。也可以说,个人化是现代人拯救自我的一种方式。马克思说过这样的话:个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健全发展的先决条件。比如当下,一些知识分子有感于自由精神丧失的惨痛历史,强调回到鲁迅的起点,张扬个性,坚持独立品格和批判精神,就颇接近“个人化”的旨意。在创作上,健全的“个人化”是有感于繁琐、无聊、麻木、浅层次的欲望化描写。以及心灵的萎缩等物化现象,而表现出来的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终极关怀,并富有个性地表达出强烈的人文精神。

我们之所以对健全的“个人化”加以肯定,还因为二十世纪的记忆基本是群体的、革命的、集体的。这是一个中国人在集体焦虑中寻找意义的世纪。即使一些被认为离经叛道的私人化作品,仍基于一种集体记忆。这是历史形成的。历史的记忆方式有可能形成对存在的遮蔽。作家有必要反抗遮蔽。“无意义”的生活的意义在于,它仅仅是对个人有意义的生活,永远不会进入历史生活。但不能进入历史的,却未必不可以进入文学。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正确理解个人化写作,包括自称个人化写作的某些写作者。实际上有两种不同的个人化,一种过于注重私人空间,描写极端个人化的生存体验和心灵感受,热衷打捞抽象人性的碎片,把个人化转换为隐私化;另一种则是,虽然身处边缘化的位置,但能把当下的生存体验上升到精神体验的高度,以个人化写作来沟通对民族灵魂的大的思考。前一种个人化,虽也不无一点认识意味,但太狭小了,难成气候;后一种个人化,境界就大多了。我更赞赏后一种路径,并主张多多发扬这种个人化——主体化的创作精神。

黑格尔说,凡是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就是存在的。以上我们从文学的外部环境和文学的内部环境两个方面入手,陈述和辨析了文坛和文学创作的种种现实。这些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们存在着故而它们合理。然而,不可忘记,黑格尔的这一命题并不是消极无为的,而是暗藏着否定之否定的批判精神,若要破译的话,那意思是,凡是存在的都是要消亡的。据说当时有人道破了天机,黑格尔吓得面如土色。他宁可让人们骂他阿谀,也不敢让人们看清他的谜底。其实文学也一样,我们不能满足于就事论事地指出文学的存在现状是什么样儿,而是必须进一步思考今天的文学应该是什么样儿,人们为什么需要文学和需要什么样的文学。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市场化进程加速,放眼世界,全球经济一体化,全球政治多极化,全球文化多元化,已是大势所趋。这些自然不直接作用于文学,但作为文化生态大气候却影响着文学。知识经济的迫近,“可持续发展”的新观念的提出,冷战思维的淡出,都在促成思想文化背景的日趋多彩和审美意识的多样。我国国内的文化则出现了主流文化、精英文化、民间大众文化三大板块并存不悖且互为渗透的格局。具体到文学,就出现了如前所述文学功能的全方位展开。大众文化的广泛渗透,它对文学作品生产的影响,尤为突出,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都不能不受到它的冲击和改造。比如,先锋实验小说作为精英文化的一种,曾风光一时,而现在处境就比较尴尬,陷入了我是谁的角色焦虑,在启蒙话语与后现代话语之间徘徊,主要还是精英气质难以融入民间大众。一些先锋作家也不得不向本色叙述回归,因为大众文化背景对文本实验的容忍度是有限的。通常所说的主旋律小说创作,作为主导文化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它说教倾向较重,现在为了争取更多读者,也不得不向大众文化倾斜,包括吸取某些民间化、通俗化的表现模式,例如侦破模式、忠奸模式、落难模式等等。

文学界人最爱谈的是边缘化与中心化的关系,其实没什么意思。“边缘化”是这些年文学界形容自身处境时最喜欢使用的词。边缘化的含义大致是,由于以经济活动为中心,物质主义盛行,文学和艺术不再成为人们最热衷的话题。作家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光荣地充当“代言人”和“启蒙者”,居于较中心的位置,一举一动为公众关心,现在被推向了边缘,不能跟歌星、球星们较量了,大有“门前冷落车马稀”之叹。“边缘化”是事实,却有个怎样正确看待的问题。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或扩而大之,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文学艺术和作家的位置发生某种移动,是很正常的,这并不意味着文学的使命和功能有什么根本的改变。关键在于不能自己把自己边缘化,自我放逐,或远离现实,或消解意义,或滑向调笑式的痞子式的游戏态度。若以边缘化自居,只能加剧边缘的处境。我们看到,有一些作家,他们意识到,现在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文学作为社会的良知和精神的灯火存在。他们关注时代,强化体验,爱憎分明,激情充沛,关心百姓的疾苦、呼声,事实证明,他们的作品很受欢迎,并不边缘。比如张平的写作和找他的上访者之多就很说明问题。当然,我不认为作家们都要像张平那样写,政治色彩那样浓,但由此可以看出,就某种意义来看,文学在本质上、精神上并不存在边缘化的问题。其实,边缘与否,显赫与否,与一个真正作家有多大关系呢?关汉卿、曹雪芹,决不会因为社会不重视戏曲和小说而投笔不写作。对作家主体来说,任何时候自我都是世界,他永远是他的话语中心。

第二点是,附着在纸媒体上的文学,还有多大前途,与现代化的电子传媒相比,它是否面临着萎缩以至消亡的命运?当然不是这样。文学语言的魅力是其他媒体取代不了的。我曾说过,小说作为文学恐龙的地位可能要结束了,这话曾被人曲解为文学将要如恐龙灭绝。我的意思是,小说不再是称霸于文学,文学有可能进入文论时代。人们早就发现,文学作为最古老的审美方式,它是最具原创意味和基础意义的艺术。文学向各类艺术包括电子传媒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文本资源,“文学性”一语几乎成为衡量一切叙事艺术的通约。这难道还不能说明文学的重要吗?

我们同时发现,作家们在夹缝中发展自己。如何既想不弱化批判锋芒、文学价值,又兼顾市场效益?如何在市场和意识形态的双重作用下,既保持批判的力量,又得到大众和主流社会的认可?这就需要创造一种文学语言,具有双重性,含义随场合的变化而变化。小说中的双重性话语并置,正是价值矛盾的反映。作家利用双重性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把小说写成一种复调的、多义的、有空间的文本。他们致力于“大众化”与“化大众”并行,他们尽量在压力下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例如,大雅与大俗之扭合问题即是。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何在多元话语中体现主导话语,在杂多语境中体现主潮的力量。我们充分肯定多样化的意义,但一条河流没有主潮就无法推进。这里的“主潮”与主旋律还不是同一个概念,也不是现实主义或现实主义精神的同义语,它理应与强烈的人文关怀保持密切联系。在我看来,当今的文学,虽然丰富庞杂、光怪陆离、应有尽有,但是回避宏大叙事,钻入小型叙述和个人化的迷宫成风,欲望化的描写颇为时尚,鲜有表现时代民族命运的大主题,鲜有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鲜有对父老乡亲的大悲悯、大关怀,鲜有对人的尊严、痛苦、彷徨、被伤害等等人性问题的强有力表现,鲜有崇高撼人的人格力量,鲜有宏大的气魄和笔力。总之,反思精神、启蒙精神、悲剧精神趋于弱化,这是当下最令人忧虑的。人们总喜欢谈论什么是“好小说”,我也能开个清单,列几条出来,但我以为这没有用,重要的是上面的话,关系到为什么需要文学和需要什么样的文学。人是太阳,人是根本,只有表现人的文学才最具活力;表现“物”和“欲”的文学是没有力量的。

2002年10月写于潘家园

(原载《北京文学》2002年11期,此文获《北京文学》评论奖)

同类推荐
  • 唐诗鉴赏(传世经典鉴赏丛书)

    唐诗鉴赏(传世经典鉴赏丛书)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身无彩风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
  • 未曾会面的约见

    未曾会面的约见

    本图书收随笔、散文、小小说等99篇,内容涉及亲情、友情、爱情、婚姻、家庭、子女教育以及反腐倡廉等各个方面。作品构思巧妙,叙述自然,文笔流畅,情感细腻,较好地刻画了各色人物的生存状态,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的深层次的思考。
  • 重生:桑塔格日记(2018年版)

    重生:桑塔格日记(2018年版)

    本书为“苏珊·桑塔格全集”一种,桑塔格日记第一卷,时间跨度从1947至1963年,这16年正是桑塔格从一个花季少女成长为一个青年作家以及单身母亲所走过的历程,其生命的中心内容就是不顾一切地去经历:如饥似渴地去阅读,竭尽全力地去“理解”,生活与写作密不可分,从而部分地回答了“桑塔格何以为桑塔格”的问题。
  • 故乡的回忆

    故乡的回忆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忆江南》中有这样的句子:“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说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但我最忆的是童年时那贫瘠而略带苦涩却很温馨的故乡。那时,我的故乡是一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后是连绵起伏的大山,村前的荒滩里有一块块农田,二十多户人家很不规整地分布在簸箕形的山湾里。向阳的山坡下排列着六七户人家,可能那是最早来这里拓荒的先驱,选择了穷山村里最好的居住位置,因而成了村上最早的“坐地户”,人们称他们是“阳坡人”;后来者住在山湾阴坡的山脚下,因人们把山脚俗称为“山嘴嘴”,所以称他们是“嘴嘴上”。
  • 山南水北

    山南水北

    这套文集收入了韩少功的主要作品,占发表总量的七八成左右。借此次结集出版机会,作者对其中部分作品做了修订。
热门推荐
  • 异界穿梭生存手册

    异界穿梭生存手册

    人有没有吃盐的权利?鸡为什么会是一级保护动物?一克拉土豆要卖九十五块钱,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人性的扭曲?一颗小小的补剂就能治病救人,是机会还是陷阱?穿梭在两个时间的罗思修如何为两界人民带来福祉?面对强大恶势力的围追堵截,普罗米如何逃出生天?以及,活在两个世界的人,到底能不能娶两个老婆?
  • 下第述怀

    下第述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那片天与那朵云

    那片天与那朵云

    我对你的爱永远是不变的,如果可以重来,我愿意再陪你一起过完这辈子。如果可以,我愿意给你买一辈子的糖。温柔腹黑的总裁X扮猪吃虎的大小姐
  • 茄庄的愤怒

    茄庄的愤怒

    赵老四落了个走路不利索,嘴还跑风。到这种地步,茄庄人就没法再恨他了,又开始跟他说话了。赵老四又成了以前的赵老四,脸皮比城墙还厚,见人就跟人家要烟,人家手里刚割的肉,他也敢张口让人家给他。吓得茄庄人见了他就绕弯,躲他。文玉没躲过他,有时还主动塞给他十块八块钱。今天文玉虽然没给他整盒烟,却塞给他五块钱。赵老四呵呵笑了,一挂口水淌下来,他也不擦,拄着拐杖进村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蕙风词话

    蕙风词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狂婿

    狂婿

    别人当上门女婿,曰子都过得挺憋屈的,陈铁当上门女婿,却活脱脱成了大爷…………
  • 人间异传

    人间异传

    有些人走夜路,总感觉背后有人,有一双即将抓住自己的手。那种感觉用科学的解释称之为心理恐慌,而我,则称它暗物质。在人间,还有一种古老的传统说法:“亡灵”。
  • 万古梦谭

    万古梦谭

    沉睡七万年,一觉醒来,万事皆变。他成了念力界的主,掌管妖魔鬼怪神仙佛等各界。七万年的沉睡,他又梦到了什么?纵横七万年,从古至今,他做过女人,当过男人。让女子怀孕,自己生子。当过皇帝,做过间谍。还曾经一扫玄幻江湖,做了武林霸主。却又落得个最后成了被弃的女人,酒醉后被雷击晕。终是醒来,面对自己一切的失职。
  • 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让学生受益一生的故事)

    言行一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言行一致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的立身之本,是高尚的人格要求,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青少年朋友们要从小严格要求自己,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本书从“守诺践约”、“以信立国”、“秉公执法”、“襟怀坦白”、“精忠报国”、“表里如一”等多方面阐述言行一致的重要性,希望通过阅读《让学生言行一致的故事》,能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朋友们养成言行一致的好习惯,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让传统美德扎根于生活的沃土之中,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