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09300000022

第22章 人生坦言(一)(15)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文学涌起了一个高潮,那阵势就像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的文学复兴,白话的、传统的、现代派的。那时的现代派作家像今天的新潮作家一样鼻孔朝天,不可一世,曾有一家出版社把那时的现代派作品结集出书,我看大吃一惊,思想与文字的肤浅,犹如奶油小生翻跟头。而惯用现实主义手法的鲁迅先生,仅一篇《狂人日记》,就盖过那时全部的现代派;仅一篇《伤逝》就便当时文坛所有的情感小生相形见绌。

至今我写小说技穷之时,还要把鲁迅的小说翻出来细细咂摸。

问:鲁迅的小说写得很棒,可为什么他后来只写杂文却不写小说呢?

答:这也是我对鲁迅小说创作的疑惑和遗憾。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探讨过这个问题.说鲁迅在刚趋成熟的早期能写小说,到后来思想成熟的鼎盛时期,竟然就写不出小说来,是否与思想过于成熟有关。有人立即反诘,说鲁迅面对那样使他愤怒的时代,不会耐烦创作,而只能是选择投枪式的杂文来战斗。

但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单纯用战士或斗士的角度看鲁迅有失偏颇。一个作家思想过于成熟竟写不了小说,使我对所谓的思想感到恐惧。我甚至大胆地揣度鲁迅在后来日子的心理状态,他一定为写不出小说而焦急和焦虑过。

不过,鲁迅对杂文的贡献可以平衡小说创作,那真正是作家写的杂文,排除所有的思想内容我还是百看不厌,因为还有文字的精彩,这也是我看到过的非小说中最精彩的文字。

问:鲁迅对当时的中国国民说过这样两句话“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你认为这是鲁迅对中国人充满了希望还是绝望?

答:你就是傻瓜,也能看出这是充满了绝望。鲁迅先生对麻木的国民实在是痛恨之极,同时又无可奈何地觉得太可怜了。这在鲁迅的小说和文章里也能看出这种意思,当一些革命志士为被压迫的同胞挺身而出,并献出生命之时,国民们却盼望屠刀砍下人头,去蘸个血馒头来治病。正是出于此种愤怒,鲁迅在给青年人开必读书时写下“一本中国书不读”的惊世之言。鲁迅实在是把中国人看透了,他临终之前最担忧的一件事就是怕他死后被人利用。但不幸的是他大概是死后被利用得最多的一个人。

文学的痛脚

问:我认为中国作家基本上没有敢说实话的,我泣看过你的作品,但我想用不着看也能猜得出来,你照样也不敢说实话!你认为呢?

答:我从写作那天起,就不断地听到这种咄咄逼人的问号——你们作家敢说实话吗?你们作家有胆量说实话吗?我总觉得,以敢不敢说实话和以有没有胆量来论作家的优劣,是文坛的悲哀;当然,作家要是确实没有胆量敢说实话,这是更大的悲哀!(掌声)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我们是从一个只要少喊一句万岁就是反革命,多喊一句万岁的就是打着红旗反红旗的反革命;只要是讲人性就是资产阶级;只要是讲爱情就是思想不健康;只要是给领导提点意见就是反党;只要是在日记上发几句牢骚就是恶毒攻击社会主义,就能判刑坐牢甚至枪毙的时代走过来的!如果在当年,就你提的这个问题,还没等散会,专政队就能把你提起来,先打你个皮开肉绽,然后五花大绑拖出去游街。今天的情况,对我们饱经风霜的人来说,已经是天翻地覆了!

当然,对你们这些年轻的,没经过那个恐怖时代的人来说,这还是远远不够。但是,我们正走在改革开放的半路上,你指望我们的实话能说到什么程度?你认为我们说到什么程度就算是说实话?

问:有很多作家,特别是老作家说他们是为了祖国的前连和命运,或是为了革命和鼓舞人民前进什么的,才拿起笔来写作的,请问,你是为什么才写作的?

答:我感到中国作家的脑袋是全世界最沉重的,这个沉重并不是说中国作家的脑袋质量重,而是里面装着太多的载体。他们没有自己的爱好,没有自己的兴趣,甚至都没有自己的生活。他们写任何一篇文章,写任何一句话,都要从一种责任和意义出发,压根就没有文学本身的游戏精神。

细细观察,所有的中国人也都是活得这样沉重和庄重。农民拿起锄头,说是为支援改革多打粮;学生读书,说是为建四化读好书,将来成为有用人才;扫大街的拿起扫帚,说是为了世界更美丽;踢足球,打排球,玩乒乓球,目的也是为祖国争光;连听谁一段相声或是一个故事,也会感慨万分地说受了很大的教育。强烈的使命感压迫着人的一切行为,无论做什么工作的人,都情不自禁地感到他的选择是意义,而不是自己的爱好,我认定这是一种思维的扭曲,实际上任何一个作家最初创作的动机都是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决定的。

如果那些老作家们确实是为了祖国的命运,在那水深火热的年代,直接端起冲锋枪或是甩手榴弹更有意义,何必坐那里爬格子,用毛笔或自来水笔打日本鬼子,速度太慢了!(笑声)我今天写作,完全可以说是为了改革或是为了祖国什么的,但我就是爱好文学,除此以外我干什么都觉得没意思。我说这些就是提醒一个事实,不强调或尊重一个人的兴趣和爱好,什么工作也干不好。(掌声)问:为了个人的璺好写作是渺小的,为了祖国或人民写作才能焕发出宏大的激情,你不这样认为吗?

答:这些动听的词儿,不客气地说就是害人的甜药,其实在行为上是不成立的。我们从来没有从人的生活情趣本身说过一句实话,个人努力的精神几乎就被视为反动。我认为,在正常生存状态下,真正能推动人前进的动力是来自人本身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文学创作这一行。不从生命本身的质量和规律出发,老是用一种意义来逼使,我们就永远不会出大作家,别的行业大概也不会出什么家来。我从来没听过巴尔扎克喊为法兰西而创作的口号,也没听说曹雪芹为明朝或是为清朝的命运而写作。但他们却写出大作品来。(掌声)问: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答:我认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障碍实在是太多了,但最大的障碍是可爱而可恨的方块字。中国人学方块字都那么费劲儿,外国人更完蛋。

坦率地说,即使是我们真的走向世界,也确实走到世界最高处了,人家也看不出来。我们不说今天的文学作品,就拿我们老祖宗写的东西来看,有很多确实是优秀的,可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知道。尽管我们的报刊经常报导,说是国外怎样怎样兴起汉语热,或是怎样怎样称赞我们的文学艺术,其实那是我们的一厢情愿,是自作多情地吹嘘而已。

我们到国外访问时,发现人家对我们文学的了解几乎是零,很是悲哀,于是就充满热情地对人家讲红楼讲三国,讲得口吐白沫,人家也是瞎子听雷,还莫明其妙地耸肩!(笑声)我想,莎士比亚要是懂汉语,只要读一下《窦娥冤》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肯定会痛哭流涕,并且还会面红耳赤的。(掌声)问:文坛上的评奖太多太滥,让人觉得眼花缭乱和英明其妙,你不这样看吗?

答:我很同意你的看法,全世界再也没有哪个国家能比我们评奖数量多,但尽管我也感到眼花缭乱却并不莫明其妙,因为在这种管理体制下,不出现这样的怪现象那才是怪事呢!

建国以来,只要上来一个管文化艺术的头儿,就会有一套新的评奖方式。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评奖方式我们早已弄不清是什么样子的,仅仅改革开放这些年,评奖的花样就层出不穷。先是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短的一年一评,中的两年一评,后来又增加了个长篇奖,即三年一评的“茅盾长篇小说奖”。大家觉得挺好。可后来说是没钱了,就稀里糊涂地停下来,但茅盾长篇小说奖却还是坚持下来,人们也就觉得茅盾奖是目前中国最高奖种了。新上来的领导似乎不知道过去怎么回事儿,又自己规定了这样的奖那样的奖,大家也就含含糊糊地觉得相当于过去全国评奖了;接着更新上来的领导似乎也不知道过去怎么回事儿,干脆就来个“鲁迅文学奖”的大锅,管你什么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等一起往里装。弄得鲁迅坐在茅盾的屁股下面开杂货铺。(笑声)其他文化部门也来凑热闹,又加上什么“工程奖”。这个奖更厉害,国家级工程奖,省级工程奖,市级工程奖。总之,只要上面起个头,下面就一路照搬评下去,就像街头上烤羊肉串儿,一评就是一串儿。

现在我倒觉得最优秀的作家是没评过奖的,但目前我还没发现哪个作家没评过奖。(笑声,掌声)问:中国作家有文学游戏精神吗?

答:在我们这个艰难而沉重的国家,连打乒乓球和踢足球都要打出民族的自豪,或是踢出祖国的光彩,你还敢游戏吗?文学当然也不会例外。过去的年代,你只能写歌颂革命或打击敌人的作品;现在尽管有些开放,但主旋律还是第一要紧的,也就是你的作品必须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必须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力量感。而且老百姓也不饶你,你要是不写讽刺批判贪污腐败,不写替老百姓出气的作品,他们就不买你的账。

实际上文学没有这样的能力,它打击不倒什么,也吹捧不起来什么,半个世纪以来,全世界再也没有比我们能写出那么多美好的歌颂文章,其结果我们无论在文化和经济上都接近世界最落后的位置;再也没有我们能写出那样多严厉的批判文章,其结果我们现在的贪污腐败最多,思想道德也最低下。

事实已经成百上千次地证明,无论是政界官员的要求还是平民百姓的期望,都不能使文学成为有效的实用工具。因此,现在涌出来的一批更年轻的作家,提出文学要有游戏精神。不过,针对目前的社会现实,想要文学有游戏精神,有点文学的滋味,我觉得这是有点让人心疼的滑稽。

问:一些创作经常被斥为“脱离时代”,你怎样看这个问题?

答:严格地说,“脱离时代”这句话是荒谬的。无论多么伟大或多么渺小的人,都无法脱离时代。这就像你照相,你就是穿上你认为最现代最时髦的服装,吹出最超前最美丽的发型,过不了几年,你再拿出照片来看,你就会惊讶地感到,那时是多么土气和落后呀!文学作品也一样,什么现实现代,什么先锋和前卫,等不了几年,都同样是落满了历史的灰尘。

从建国以来我们就声嘶力竭地批判作家们脱离时代,现在把我们所有被批判的脱离时代的作品拿出来看看,恰恰是太时代了,没有一篇不是死死地抱着时代的脚趾头一步一趋的!成千上万的作家在时代感的压力下写了半个世纪,一声锣响,来了港台那不仅是脱离时代,简直就是没有时代的东西,却横扫干军如卷席,把亿万读者迷得如痴如醉,把本土作家打得人仰马翻。我们还不羞愧吗?还有什么脸皮叫唤这个感那个感的!

我认为,我们现在担忧的不是脱离时代,而是没有一个作家能跳出时代看时代,所以,很难写出大作品来。(掌声)问:中国作家能否在不太长的时期内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答:我个人认为,无论从政治勇气和艺术造诣上,中国作家都很难获诺贝尔文学奖。即使我们确实有了大作品,方块字也是个难逾越的障碍。就目前我看到的外国评论文章,只要是涉及到我们的文学作品,几乎可以说是瞎子摸象。摸到象腿就说象是圆的;摸到象鼻子就说象是条蛇;如果摸到象的生殖器,他们大概还会说象是性交大师,有泛爱情结。(笑声)据报载,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有一个懂汉文的老先生,我不知他老到什么程度,倘若要他来断定偌大的195一中国文坛,那就是乔太守乱点鸳鸯谱,闹出世界级笑话。当然,堂堂大国,在文学上竟然不如一些小国光彩,这实在是没面子。也许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会突然动了恻隐之心,给我们一个恩赐?但我认为这比没得诺贝尔文学奖还糟。

问:当今的中国文学与中国足球相比,哪一个能强一些?

答:其实谈不到谁比谁强,文学半斤足球八两哥俩一样的不争气。(笑声)问:写小说的往往讨厌写评论的,是这样吗?

答:有的小说家讨厌评论家,这可能是一种高超的讨厌,他认为评论家没看懂他;但也可能是狭隘的讨厌,就是评论家冷落他了。然而,评论与创作尽管存在干差万别的思维方式,却同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为此,一些作家与评论家剑拔弩张,一些作家与评论家是亲朋好友,还有的小说家把评论家当奶妈和救星呢!因为从文坛的现实来看,几乎所有的小说家都得靠评论家的重视或吹捧才能走红,也就是说评论家在某种程度上掌握小说家的命运。为此,小说家与评论家的情感就很微妙了。他们之间到底是恨还是爱,这要看他们之间发生过什么样的关系了。(笑声)问:你与评论家之间的关系怎样?具体地说是恨还是爱?

答:尽管我刚剐谈到小说家与评论家的恨爱关系,但认真地说,小说家对评论家无论产生恨还是爱,都是很俗气的。当然,对作品的贬与褒,作家自然也会产生情感上的波动,不妨说就是爱与恨吧。但中国的评论家很少对当代作家进行撕开面皮的评论,也很少有推心置腹的赞美,更多的是从小说中寻找怪异和奇特。

我曾经得到过评论家的实惠,当我写《迷人的海》时,评论家们给了我不少喝彩声,使我迅速地光彩了一阵子。很长一段时间我觉得评论家够朋友。后来我又写了不少我自认为更好的小说,但写作的花样不多,评论家就不再理睬我,当然就不太够朋友了。不过,总还是有过恩情,所以也恨不到哪里去。(笑声)问:有人讽刺说,评论家实际上是靠小说家养活的,你认为这个讽刺恰如其分吗?

答:谁养活谁往往很难说清楚。评论家与作家,就像裁判和足球队员的关系,没有踢足球的,压根就产生不了裁判这个行当,可是没有裁判,足球会踢得一塌糊涂。我们现在甚至都弄不清楚谁养活谁,明明政府是靠纳税人养活,但纳税人却每天高唱感谢政府救了他。细细地想想,全世界所有被养活的都比养活的伟大和重要。所以,文坛上似乎也如此,一个作家从来没有被评论家青睐,那就等于白写,活得就很没有面子;哪怕被评论家挑剔几句,也是一种重视。如果评论家确实靠小说家养活,也是应该养活或必须养活,这就像自然界里动植物共生现象,是有着赖以生存的相互关系。我在这里绝不是讽刺,实际上应该说是赞美。

问:你注重读者还是注重评论家?

答:注重读者会使你千方百计地把小说写得好看,你的书会逐渐走向畅销,你因此会得到丰厚的版税,也就是你能得到不少钱。注重评论家会使你不断地颠覆你原有的创作观念,你的小说会有突飞猛进地变化,你因此能在文坛上赢得赫赫名声,但你的书可能不会讨大多数读者的喜欢。就我目前的情况而言,我更多的是注重读者。如果我的一篇作品引起评论家的关注,我会感到惊讶;如果我的作品在读者中叫响,我会感到惊喜。

问:你认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家们对文学创作有益还是有害?

同类推荐
  • 中国高校博物馆建设研究

    中国高校博物馆建设研究

    《中国高校博物馆建设研究》,高校博物馆是高校发挥文化传承创新功能的直接载体,是高校发挥文化建设示范作用的重要窗口,是高校发挥文化辐射作用的重要基地。本书从历史发展、现状、功能、文化指导意义等方面做了论述,具有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
  • 深圳学人访谈录(第1期)

    深圳学人访谈录(第1期)

    30多年来深圳始终秉持敢闯敢试的开拓精神,形成求学问道的学术追求,逐步培育出富于创新精神的学术群体。本书将2016年度“深圳学人”系列访谈结集出版,全面深入地介绍在人文社科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18位深圳学人。他们立足学科背景,紧密结合深圳实际,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针对学人自身具体情况,实现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个人与社会的全面融合,生动展示了深圳学人的风采,彰显了深圳学派建设的成就。
  • 道德自我的德育价值研究

    道德自我的德育价值研究

    本书是从道德与人的本体关系上对道德教育的一种学理性探讨。针对现代道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从生命的自我观照出发,本书将德育的目的和价值取向放在道德自我的建立上,旨在从根源上寻求中国学校德育的根本性变革。
  • 回归心灵的安乐:《论语》的智慧

    回归心灵的安乐:《论语》的智慧

    本书是一本普及论语知识的入门书,着重于把论语的智慧放在当今的时代背景和语境中去解读与阐释,并试图将其置于现代教育、教育学与教育管理学等领域予以阐释和应用,继而探索其不同角度的价值和现代意义,旨在拓展其应用领域。全书内容丰富,简明易懂,有寓意有新意,文字深入浅出,兼有科学性和可读性。本书首先是面对初中生的普及型普通读物;其次可面对国学研究工作者、教育学及教育工作者等其他专业人士;最后面对该领域感兴趣的普通大众读者。
  •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教学研究

    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教学研究

    本书比较全面的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教学的现状,主要包括有效教学的发展历程、内涵与特征、以及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教学的基本理论,影响有效教学的因素、以及基本途径;最后介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教学评估,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教学研究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热门推荐
  • 找到自己的赛道

    找到自己的赛道

    本书内容涉及战胜挫折、幸福、智慧、亲情、爱情、婚姻、友情、成功、交际、寻找自我等人生命题。一则故事,催人奋进,帮你梳理纷乱的思绪,找到人生幸福的密码;一篇美文,怡人性情,为心灵注入勇气和力量,带给你爱和希望。一则短小的文章可以孕育博大的智慧,它们能修正错误,启迪心灵,照亮幽暗,帮助你我完成转变。一粒沙中能看出一个世界,一朵花里藏着一个天堂。我们微小的瞳孔映照着广阔的世界,我们有限的人生蕴涵着无限的哲理。用心去发现,将浓缩的真知化为鲜活的智慧,我们就能在学习和生活中驾轻就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LOL之剑纵异界

    LOL之剑纵异界

    我有一剑,伴吾于身,随风前行。我有一剑,快也,狠也,准也。我有一剑,于战争中诞生,于血海中降世。我有一剑,寻无极之道,授天下之剑。我有四剑,成赛场之皇,平异世之乱,成天下之尊。
  • 人类神秘现象

    人类神秘现象

    自诩为“世界之王”的人类,似乎无法完全认清自身的奥秘:人类对心灵能量是否存在?人体的潜能无限吗?人类对自身的探索,将永无穷尽。
  • 你的薪水从哪里来

    你的薪水从哪里来

    本书明确地提出了这样一个全新的薪酬理念——薪水其实是你自己付的,你才是自己薪水的设计师,决定你薪水高低的关键是你的业绩、工作态度、工作方法等,而不是你的老板。
  • 幽冥使者

    幽冥使者

    我做梦都没想到,我经营的小店竟然是人间通往冥界的大门所在;自从一个美女神棍死皮赖脸的住进来以后,我就经常看见各种各样小鬼穿梭在店里……好好的门店竟然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鬼店!
  • 倾世红颜爱而唯一

    倾世红颜爱而唯一

    笑看世间,痴人万千,白首同眷,实难得见,人面桃花,是谁在扮演。时过境迁,故人难见,旧日黄昏,映照新颜。相思之苦,谁又敢直言。梨花香,却让人心感伤,愁断肠,千杯酒解思量,莫相忘,旧时人新模样,思望乡。一朝魂穿而来,面对着冷厉狠绝的他,她想尽办法,只为逃离恶魔身边,自由自在的翱翔在自己的天空。可是天不遂人愿,总是有大大小小的麻烦找上门来,搅乱她的一池春水。几番沉浮之后,当他紧紧地抓住了她的手,她却命薄如纸。再次归来,他能否在人海茫茫中一眼认出她?荆棘遍布,困难重重前她又是怎样不屑的努力?当繁华落尽,梨花香处能否只羡鸳鸯不羡仙······
  • 大地牵龙

    大地牵龙

    本书是中国管道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又一个成果,是中国管道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管道文学繁荣发展的里程碑。
  • 喜欢错误

    喜欢错误

    两年前,他们因为一场误会,从恋人变成了仇人,两年后,她强势归来,他们也解开了误会,但面前这个整天玩,床咚,壁咚……的男生是谁?脸皮什么时候变得怎么厚了
  • 快穿攻略精分男神

    快穿攻略精分男神

    唉,有一个精分老公是什么体验。那感觉就像是。。。有好多个他,也许上一秒对你温柔体贴,也许下一秒对你就是恶语相向。永远无法想象他是什么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