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境内供奉佛祖释迦牟尼舍利的四大名刹本来有四座,分别是:岱州五台、终南五台、泗州普王寺和陕西境内的法门寺。前两寺已毁于唐代的“会昌法难”时期,普王寺也在清康熙年间沉入了湖泽之中。只有法门寺留存至今。
法门寺位于扶风县9公里处的法门乡,西距西安约100公里。
该寺的创建颇具神话色彩。据说佛祖灭度200年后,笃信佛教的古天竺国王阿育王便将佛骨分为八万四千份,役使鬼神于世界各地建塔供养,使世界上出现了八万四千座佛塔,其中的一座就建在扶风,称为阿育王塔,它就是著名的法门寺真身宝塔的前身。在东汉桓灵年间(147-188),又在塔的旁边建造了一些屋舍,二者共同组成了今日法门寺的最早建筑—阿育王寺。这个传说中关于寺塔的建造年代由于没有确凿的证据,我们还是存疑,它可能与历史上阿育王事迹在中国的流行有关,当时佛教徒们曾到各地搜寻圣迹、宝塔,众多的寺与塔都被冠以阿育王的名称,被视作有灵气的寺塔。据相关文献及法门寺周围的考古发现证实,该寺的建造年代应是北魏文成帝(452-465)初复佛法之后到西魏时期(535-551)。但是传说中关于真身舍利被供奉于此的事实却是被证实的,法门寺之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影响深远也主要是这个原因。
舍利,是从梵文音译而来的一个词,意思是尸体或身体的骨头。在古印度,“舍利”一词是指那些非常细小的物质。在释迦牟尼圆寂后,其弟子将他的遗体进行了火化,在骨灰中出现了许多凝结在一起的珠状物,由于非常微小,故而便借用“舍利”一词来称呼它们。从此,“舍利”的词义便改变了。后来,一些德行较高的和尚死后烧剩的骨头也被称为“舍利”。佛教中一般将舍利分为三种:白色的骨舍利、黑色的发舍利和赤色的肉舍利。从舍利的完整性又可分为全身舍利和碎身舍利。另外也有将佛教大小乘的全部经卷称为法身舍利的。法门寺所供奉的舍利属碎身舍利,它是一枚佛指舍利。除真身舍利外,佛经中还规定可以用米粒或金、银、琉璃、水晶、玛瑙、玻璃,甚至大海边拣拾来的清净砂粒、药草、竹子、木根节等物品,都可以用来制作舍利的代用品以供养(见《如意宝珠金轮咒王经》)。
法门寺虽然非常特殊,但是它早期的型制却已不可考。自寺院建造之后,历代统治者都曾前往法门寺,开启宝塔下的地宫,迎奉佛骨回京城皇宫或寺院**奉,认为这样就能岁丰人和。这一活动使寺院的规模不断扩大,从唐初至五代的300年间,建成了环琳宫24院。在寺院现存的历代碑刻中我们可以见到其中11院的记载,包括:真身院、天王院、吉祥院、地藏院、五会院、净土院、罗汉院、浴室院、修造院、维摩院、普通院。《扶风县志》记载,法门寺真身宝塔在唐宋时为一座四级木塔,明隆庆年间(1567-1572)倒塌毁坏。明万历七年(1579)到三十七年(1609)重修时改建成了一座十三级八棱砖塔,高45米,这一型制一直保存到1981年8月24日砖塔再次倒塌为止。
北魏道武帝登国二年(387)首次开启了宝塔地宫。
隋仁寿四年(604),在岐阳郡首李敏的主持下,进行了第二次地宫的开启活动。
到了唐代,迎奉佛骨的活动更加频繁,规模也更大了。曾先后六次迎奉佛骨。首次敕迎佛骨在唐贞观五年(631),在开启地宫之后,发现了北魏、北周时期所立的两通石碑。至唐显庆五年(660),修葺寺院和宝塔,先后施钱5000贯,绢3000余匹,将佛骨迎请至长安大内供养。三月,又将真身舍利移往东都洛阳大内供养,并为舍利特制了“九重宝函”,武则天还以绢1000匹和自己所用的衣帐等物相舍。直到龙朔二年(662)二月十五日才将舍利送还法门寺继续保存于塔基石室。第二次迎请佛骨是在长安四年(704),武则天命首贤大法师法藏等赴法门寺,再次将佛骨迎至洛阳,供奉于明堂之中,并赐各种珍品。上至百官,下至百姓,大家争相施舍、朝拜。四年之后,才将佛骨奉还法门寺,置于白石宝帐中,并将寺院又命名为无忧王寺,塔为大圣真身宝塔。唐中宗李显及其皇后韦后等一些皇亲国戚都下发(将自己的头发取下)入塔供养佛骨。在1978年的考古发掘中,这个藏头发的石匣盖被发现。第三次迎奉佛骨是在唐上元元年(760)五月,法澄法师、中使宋合礼、凤翔府尹崔光远等奉诏迎佛骨回京城宫内道场以及各寺供养,于十二月奉还。肃宗李亨还赐施了金玉佛像、金银法具以及宝石、数珠等,同时再次增修了寺院。每次奉迎佛骨的活动都是声势浩大,王公贵族及士庶百姓都奔走施舍,甚至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求供。针对这种近乎疯狂的活动,刑部侍郎韩愈深感愤慨与痛心,写下了《论佛骨表》谏诤,反对崇佛,建议将佛骨彻底毁弃,永绝人们崇佛之念。这使崇信佛教的宪宗皇帝大怒,欲将韩愈处死。经裴度等人的求情劝谏,方将韩愈免于一死,流放到岭南潮州任刺史。奉迎佛骨的活动继续举行。第四次迎奉佛骨是在唐贞元六年(790),这是唐王朝经“安史之乱”的打击,唐德宗皈依佛教并奉迎佛骨至长安,先在内道场供奉,再置京都诸寺。第五次迎奉佛骨是在唐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启塔,亲奉香灯。舍利在皇室供奉三日,其后又送长安各佛寺供奉。第六次迎请佛骨是在唐咸通十四年(873)。这是唐懿宗在位时的一次声势浩大、供品最丰、耗资空前的活动。迎佛骨时,以金银为宝刹,以珠玉为宝帐香升,僧徒道从,竟饰车服,从长安到法门寺的路上,车水马龙,昼夜不绝。直到十二月才将佛骨送还。次年一月四日,唐僖宗在供奉佛骨的地宫中又敕令奉置了皇帝、皇后、王公贵族以及法门寺僧人敬献的大量金银器、玻璃器、珠宝法器和丝织品,并刻《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金银器衣物帐》碑石一通,将地宫从此封闭。
五代时,后唐庄宗年间(923-926),秦王李茂贞连年增修寺宇,建有《重修法门寺塔庙记》碑,详细记载了法门寺的盛况。到宋代,法门寺仍受到重视,宋徽宗还手书“皇帝佛国”匾额,悬于山门。
1981年8月24日,随着绵绵秋雨中的一声巨响,真身宝塔西半壁坍塌。1987年4月清理塔基时,沉默了1000多年的法门寺再次震惊了世界。从塔基地宫中出土了4枚佛骨舍利以及大量唐代皇室奉献的供养品,包括金银器121件(组)、铁质器16件、瓷器16件、石质器12件、玻璃器17件、漆木杂器19件、珠宝玉器约400件(粒)、丝织品700多件。地宫总长21.12米,总面积31.84米,由踏步、漫道、平台、隧道、前室、中室、后室六部分组成,是中国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一处佛塔地宫。
5月5日,在地宫后室发现了第一枚佛指舍利,贮藏于唐懿宗供养的用红锦袋盛放的八重宝函中。高40.3毫米,上宽17.55毫米,下宽20.11毫米,内径13.75-16.5毫米,重16.2千克。
5月9日,贮藏于地宫中室汉白玉双檐灵帐内的第二枚佛指舍利出土。
5月10日,在地宫后室下的小龛中发现了一个铁函,函外用加金丝织物包裹,函内又套四重,最里面的一重是白玉棺,舍利即置于此。
第四枚佛骨出土于地宫前室的汉白玉彩绘四铺菩萨阿育王塔中。
四枚佛骨的形状都非常相似,经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副会长周绍良先生鉴定,其中的第三枚骨质感特强,白中泛黄,异于其他三枚,认定其为佛之灵骨,即佛祖的真身舍利,其余为影骨,为替代品,它们同真身舍利一样,都是佛教的圣物。
今日的法门寺已修复一新,重建的真身宝塔更加秀丽挺拔。寺西又修建了法门寺博物馆,唐代的奇珍异宝我们都可以在此一睹它们的风采。
2002年2月22日,在距离唐代迎请佛骨活动一千多年后,应台湾地区数十位佛教长老的请求,中国大陆佛教界与台湾佛教界在法门寺共同举行了佛骨供奉仪式。第二天,在海峡两岸佛教界400多人的随机护送下,法门寺的佛骨离开陕西前往台湾,并在台巡回供奉瞻礼37天。
佛指舍利被盛放在一座重63公斤,高134厘米的鎏金铜塔中,称为坛城。坛城是保护佛指舍利安全的核心,安装了270多公斤重的防弹玻璃罩,并在外加挂了密码锁。
佛指舍利除在台北市台湾大学体育馆内供奉3天外,还将前往台北县金光明寺、高雄县佛光山、台中市台中体育馆、南投县中台禅寺巡回供奉。其间,佛指舍利所到之处都将举行祈愿法会、祈安法会等宗教仪式,并接受信众参拜。
佛指舍利每到一处,成千上万的信众沿途虔诚恭迎。他们用最热烈的方式表达着心中的喜悦。有的在路边摆放了香案、供品,有的挥舞着彩旗,高诵佛号,有的双膝跪地,热泪盈眶。当地的电视台、电台、报纸等媒体更是连篇累牍地对这一系列的恭迎现场作着直播报道。虽然千年前唐代的供奉场面已成了历史,但是今天同样的一枚舍利,飘洋过海来到台湾,用它千年的灵光也正创造着另一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