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2300000024

第24章 从“男不拜月”说中秋

清朝福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有“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说‘男不拜月,女不拜灶’”的说法,这是为什么呢?

“中秋”的名称最早来源于《周礼》。为什么叫中秋呢?我国农历把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八月十五又是在“仲秋”之中,所以叫中秋节。中秋节称呼很多,如:八月节、八月半、月节、端正节、月夕节、秋节、中秋节、团圆节、拜月节、追月节、女儿节、八月会、玩月节等等。

到魏晋时,有“谢尚时镇牛渚(zhǔ),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而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从宋朝开始,每逢中秋节前几天,在街市上就充满了过节的气氛,商家忙着装饰门面,布置彩楼,进新货。市民们采购月光纸和新鲜的水果,预备好酒菜。官府同僚们忙着争相送礼,联络感情;亲朋好友之间送上月饼以祝福。到了八月十五晚上,月光明亮皎洁时,家家户户摆上供桌,供桌上有泥捏的兔爷、月饼、茶水、酒、瓜果和切成莲花瓣状的西瓜。还少不了摆一些时令的新鲜蔬菜,特别是青豆——这是专门给玉兔预备的。兔儿爷是身穿甲胄,兔面人身的泥塑,大小不等,有的骑虎,有的站立。同时备有用纸做的金银元宝,宫廷祭月还要用九节藕。

月光纸,在《燕京岁时记》又称“月光马儿”、“神马儿”,在纸上绘有太阴星君,样子像菩萨,下面绘有月宫,有一兔人手里拿着杵在捣药。这种纸画金碧辉煌,长的有七八尺,短的有二三尺,顶上有二旗,或红色,或绿色,或黄色,祭月时把月光纸挂起来。

月饼,又叫团圆饼,必是圆的,最先见于苏东坡的“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之句。明朝人沈榜编著的《宛署杂记》说:“八月馈月饼。士庶家具以是月造面饼相遗,大小不等,呼为月饼。”在《燕京岁时记》中说: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祭月后,把月光纸等烧掉。其他的供品分给家中的每一个人吃,如果有人出远门赶不回来,一定会给留一份。

历史上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太多了,从官修的正史,到动听的民间传说,还有脍炙人口的诗词歌赋,婉转曲折的戏剧,形成了灿烂的中秋文化。而在这灿烂文化中的一场蹩脚戏就是“男不拜月,女不拜灶”。

在祭月时,妇女们争先恐后地烧香、磕头,祈祷。农家妇祈求四季平安,五谷丰登;年轻的女人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婆婆叨念全家福。男人虽不跪拜,心里也想着希望早步蟾宫,高攀仙桂。

男人不拜月,是因为在历史上认为月亮属阴,象征着女性,所以男人不拜月。

但是,到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的时候,只有男的能给灶王爷烧香磕头,女的不能拜。灶王爷神像边的对联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批是“一家之主”。灶王爷是一家之主,所以只有“一家之主”的男人才有资格拜。

各地风俗习惯不完全相同,但不管以什么形式,祭月、赏月、吃月饼等民俗都是有的,祈求吉祥、美好、团圆的愿望是一样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一样的。

同类推荐
  • 世界文化博览3

    世界文化博览3

    带你领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浓缩世界文化知识精粹。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 站立与行走:从王安忆和虹影的作品看女性写作的双重向度

    站立与行走:从王安忆和虹影的作品看女性写作的双重向度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史以来,性别就不再保持自然性的单纯色彩,而是被涂抹上种种社会观念,以至于形成一套强大的性别秩序系统。性别二元对立反映了传统性别秩序中的性别定位。男人占据着能动的位置,是光明、权力的象征;女性则是被动、柔弱、阴暗的。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则对这种男性对于女性的遮蔽进行了揭示和审视。它们探寻女性创作的传统,破除男性在创作中的霸权地位;它们解构菲勒斯中心主义,重新发现和确立女性自我。
  • 识事之见

    识事之见

    本书是作者姜忠彦根据自身的学习和对生活的体验而写成的一本识事之见。世界的根本问题,永恒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人是问题的发起者,制造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这一切都源自人们的思想,源自人们对于事物的认识。认识是行动之始,行动是认识的延伸或表现。有什么样的认识,就会有什么样的行动。认识反映客观存在的正确与否是决定其行动正确与否的前提条件。全书围绕着认识决定行动这个主题来探寻现实生活中的识本求正,行是止非之道。
  •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中国人应知的文化常识

    如果有人问:阴历和阳历是怎么来的?篮球队中为什么没有1、2、3号队员?手术服为什么是绿色的?秋天的枫叶为何会变红?为什么日食发生在初一而不是十五?为什么说买“东西”而不说买“南北”?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是武则天吗?如果不是,那是谁?诸如此类的问题您能答得出来吗?也许您已经发现,这些都是常识性的问题,您所说的每一句话里都包含着文化。本书内容广泛,涵盖文学艺术、科举教育、官政典制、科技发明、风俗礼仪、衣食起居、节日节气、天文历法、宗教哲学、体育娱乐、医疗保健、建筑园林、考古文物、自然生物、地理景观、历史军事、政治经济等文化的各个层面,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一本生活之余的休闲书。
  • 上海蓝调

    上海蓝调

    静安和闸北,一个诞生了近800年,一个不足400年;一个得名于寺庙,一个得名自水闸。出生时间不同,出生环境不同,甚至连陆路地域都不接壤,隔着苏州河相望。从全国解放到改革开放后,两个区都在曲折中发展,静安区走得稳,而闸北区追得猛,无论经济、文化,还是人口,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人把静安和闸北的商业、房产、交通、教育、文化等方面一一对比,得出结论:一个“洋气”、一个“霸气”,“洋气”的静安和“霸气”的闸北,那么远又这么近,终于在最好的时光里牵起了手。
热门推荐
  • 我有个极品女友

    我有个极品女友

    那天,家里突然出现了个冷艳的女人,她不经意间闯入我的生活,在我黑白的人生中拿着颜料盘画来画去,听得懂我的胡言乱语,看得懂我没有微笑的表情,纵使我将她写进爱情的扉页里.....
  • 日头日头照着我

    日头日头照着我

    长篇女性小说,冀中平原的清明上河图。催人泪下的小说不在少数,可是,《日头日头照着我》让读者流下的泪水,已经超越寻常意义上的感动或是震撼,它源自于我们胸口不曾寒凉的热血,不曾泯灭的真心,不曾被世事诡诈磨尽锋芒的“高尚的冲动”。
  • 拽个美男当相公

    拽个美男当相公

    穿越我愿意,古代不中意。熟人一大堆,美男哪里追?闺蜜兴奋曰:三条腿的蛤蟆难找,两条腿的美男还少?闺蜜又曰:你看,那个玉树临风……答曰:那是我的徒弟!——你看,那个器宇轩昂……答曰:那是我的皇兄!——你看,那个英俊潇洒……答曰:那是我的仇人!——好吧好吧,你再看,那个美如冠玉……不行!那个不许看,他是我的!答曰:……总结:喂喂,神仙老头儿,你是不是给我拿错剧本了?我的美男在哪里?
  • 大太监

    大太监

    长安的雪足足下了三天三夜。小太监急匆匆跑进梓橦宫,喘着粗气对趴在软榻上浅睡的洛枝说:“娘娘,皇上驾崩了!太子爷和无宴总管起了争执,在钟离宫里闹得不可开交,太子爷说要杀了总管大人!”洛枝一下子站了起来,飞快地跑出梓橦宫,小太监在后面喊:“娘娘,您还没穿鞋啊!”她光着脚在雪上奔跑,浑然不觉得冷。她跑散了发髻,跑掉了一地珠钗,她的双脚被磨破了,殷红的血印在雪白的雪上,显得触目惊心,但她不曾停下来,她害怕她又一次去晚了。
  • 高冷世子妃

    高冷世子妃

    重生一世,秦孜然本想抓住爱情,解决自己的困惑,却发现自己越来越迷茫,她只想找到答案!某男:所以你不要我了么?某女:迷茫了!
  • 太初剑魂

    太初剑魂

    天地之始,名曰太初。无尽位面,世间万物,尽皆源自九大元素法则,分别为:地、火、水、风、雷、木、暗、光、金。茫茫宇宙,三千神界,规则无形,却又无处不在,分别为:时间、空间、生命、死亡、混沌、命运、毁灭、创生、心灵。法则规则,对立统一,相反相辅。光之法则有六大奥妙:光线、净化、生命、幻境、天启、光明。空间规则有四大奥妙:虚空、瞬移、次元、维度。命运规则有四大奥妙:因果、预言、天劫、气运。……剑与魔法,殊途同归。凡、圣、神、主神……一路走来,以手中之剑,诠释最终的永恒!
  • 烛龙卷珠帘

    烛龙卷珠帘

    庙堂是珠帘,江湖也是珠帘。烛龙睁眼为白昼,闭眼为黑夜,吐气为冬天,吸气为夏天。师父,我何时能够成为那烛龙,卷起这一方珠帘。
  • 神医追妻记

    神医追妻记

    一朝睁眼,昔日的丑女草包不复存在,众人瞪大24k纯金眼,这哪里是草包明明就是一妖孽级别的变态……炼丹,修炼,时不时收神兽为小弟,混的风生水起。而某天,当某女发现自己的仇人很帅时“请问您缺老婆嘛?”“滚!”“得咧。”只见某女花痴笑地说道“看来是缺……”(男女双洁,1V1宠文)
  • 主角必须死之我就是不死

    主角必须死之我就是不死

    从二流大学毕业的无志宅男任氢澎,下楼买泡面时,碰巧持刀抢劫,迫不得已壮烈牺牲,他就这样死了?不,他复活了,这种遭遇使得任氢澎被拉进了无底的深渊……
  • 海上骑士:尼米兹

    海上骑士:尼米兹

    本书中生动具体地描写了尼米兹的军事生涯,特别是对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美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兼太平洋战区总司令期间,组织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海战,打败曾经猖獗一时的日本联合舰队做了详尽的描述。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日两军在太平洋战场海战中的激烈争夺,以及双方的兵方部署、战略决策、指挥方式和作战经过,反映了尼米兹的作战指导和指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