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57400000004

第4章 白冬菊

锄奸队成立了,这在县大队的编制中是一支特殊的队伍。队长李彪,队员王一刀、李双枪和杨过,如果把这四个人分散开来,也不觉得他们会有多打眼。可放在一起就不一样了,像是四块煅过火的钢,整整齐齐,利利索索,惹人眼目。

县大队经历过这次反扫荡的重创后,将息了几日,似乎才恢复了些生气。

他们在白家庄村头的空地上,又操练了起来,声势浩大,情绪高涨。毕竟在这次反扫荡中,损失了大量兵员,招收新兵的工作也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村口的一棵老树下,摆了一张条桌,曹书记坐在桌子后给前来报名参军的青年人作登记。大队刘猛负责面试,面试很简单,无非是和人家掰手腕或是捶打两把,看看小青年的劲道如何。力气有了,刘猛接下来就开始提问题了。问题只有两个,第一个是为什么要参加县大队?有人答了:打鬼子,报仇。刘猛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你怕不怕死?小日本的枪子儿可不长眼睛。

大部分的青年人听了这话,会犹豫一下,但还是坚定地回答:只要能报仇,死了也值。

想参加县大队的青年力道有了,回答得也能让刘猛满意,就可以参军了。有的先发了一身军装,或者发一杆枪,没衣服、没枪的,就发一根和枪长短差不多的木头棍子,让人带下去操练。刘猛对那些没有枪的新兵就说:别着急,等过几天,俺带你们端几个鬼子的炮楼,就什么都有了。

没枪的新兵脸红脖子粗地、心有不甘地舞弄着一根棍子,练起了格斗和刺杀。

锄奸队的人也在练兵,他们和县大队的大部分人马练的不同,他们练爬树、翻墙和射击。县大队把最好的家伙都武装到了锄奸队,每一个队员都是双枪在手,还将反扫荡中缴获来的自行车配备给他们。自行车这玩意,大都是汉奸骑的,锄奸队员看过,却没有骑过,两个轮子总是不稳,东摇西晃的,人就摔倒了。李彪就冲着自行车发狠,一次次上去,一次次掉下来,逗得围观的众人捂着肚子笑。

围观的人中只有一个人不笑,那就是白冬菊,她眼睛死死地盯着李彪。

当李彪又一次摇晃着从自行车上摔下来时,她走了过去,一脚踩住了自行车的轮子。

李彪的腰直了起来,他先是看清了白冬菊的一只脚,最后连整个人都看清了。还没等他说话,白冬菊开口了:李彪,你说话不算数。

他直视着她,一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的样子。

白冬菊说:你答应过俺,这次反扫荡后让俺参军。

李彪记起来了,以前自己是说过这样的话。

白冬菊是白家庄的妇救会主任,俩人打小就认识。她父亲是私塾先生,是方圆几十里唯一的私塾先生,他和林振海等一帮孩子觉得新鲜,从十几里外,跑到白家庄看白冬菊的父亲教课。上私塾的孩子,家里一般都比较殷实,再不济的,也有几片山地,当父母的都巴望着日后独生子能有些出息,就让自己的孩子跟着白冬菊的父亲咿咿呀呀地读《百家姓》和《三字经》,大些的孩子还会读《诗经》、《论语》什么的。

看热闹的孩子听不出个所以然来,在一旁就笑,弄得那些读书的孩子总是心不在焉的。先生就用手势轰他们,像逗鸟一样。孩子们不怕,一起摇头晃脑地念“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弄得课就没法上了。先生再开口时,窗外的孩子们就学着先生的样子嘻笑一团。

冷不丁的,门开了,白冬菊从屋里冲了出去,手里握着一根烧火棍,嘴里咿咿呀呀地喊着。

孩子们见了这等阵式,一哄而散地跑了。

时间长了,林振海和李彪这些野孩子,就在这种游戏中找到了乐趣。他们对那些摇头晃脑读书的孩子没了兴趣,却对白冬菊深深地吸引了。白冬菊比他们小不了两岁,梳着两条小辫子,穿一件碎花衣服,一张小脸涨得通红,手里乱舞着烧火棍。那样子,在野孩子的眼里比呆头呆脑地读书的孩子有趣多了。他们一次次地来,她就一次次地出来追。他们还给白冬菊编了顺口溜:白冬菊干着急,拿着火棍去赶集,脚底踩了西瓜皮。

他们一喊,白冬菊就气得抹眼泪,一张小脸由红转青。

半大小子就是贪玩,隔三岔五的,割完猪草,他们就一遍遍地和白冬菊玩这样的游戏。后来,再长大些,也就失去了捣乱的兴趣。

日本人来后,成立了维持会,还开了日本人的学校,逼着中国的孩子学说叽哩哇啦的东洋话,他们要从肉体到文化彻底地征服中国人。

白先生生性耿直,日本人不让办私塾,他就偷着办;白天不能上课,他就把学堂转移到地下,在自家的菜窖教孩子们读书。在这期间,他甚至被日本人抓进城里洗过脑子,可关了几天,他出来后还是继续教书。再以后,没有孩子敢来上课了,他就站在院子里自己读书,声音朗朗,压过了学堂里哇啦哇啦的日语。

日本人终于恼了,一根绳子把白先生绑了。

耿直的先生,直到这时也没有低下身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头,他破口大骂。

就在村口那棵老树上,日本人把白先生杀了。临死前,他仍镇静地吟诵着豪迈的诗句。

一声枪响,倔强的头颅终于脱离了生命,灵魂悠然地飘向了天国。

随着毛主席在延安又一次做出英明的指示——到敌后去开辟革命根据地,一支支队伍就开到了中原,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建立根据地的伟大计划。

白冬菊在父亲惨死后,很快就成了革命积极分子。她先是参加了村里的妇救会,后来又当上了妇救会的主任。自从县大队来了,她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确切地说,她是死心踏地、真心实意地喜欢上了李彪。至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李彪,她自己也说不清楚。

她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县大队时的情景,那是县大队第一次来到白家庄。她在队伍里一眼就看到了李彪,李彪的腰上别着一把驳壳枪,穿着八路军的灰色军装,浓眉大眼地走在队伍里。从那一刻开始,她就暗自喜欢上了李彪。当年那个调皮捣蛋的李彪已经不见了,此时的他已经是身经百战、训练有素的县大队中队长。

那一次,县大队是来开展群众工作的,他们要在每一个村里都成立革命组织。白冬菊冲着李彪,豪不犹豫地报名参加了妇救会。妇救会的任务是动员全村的妇女做鞋、做衣服,让县大队的战士吃好、穿好。一双又一双的鞋,还有一身身的衣服,通过白冬菊的手,源源不断地送到了县大队。

那时,她多么希望李彪能穿上她亲手做的衣服和鞋呀!爱情的力量是伟大的,为县大队做事,她从没有感到累过,纺棉花、织布,到做衣服、做鞋,她乐此不疲,心甘情愿。

每次做衣服、做鞋时,她都是比量着李彪的身型和尺码去做的,妇救会做好的衣服和鞋,被统一地收走,再统一地发下去,至于李彪能不能穿上她亲手做的衣服和鞋,她也说不清楚,但她仍感到心里暖暖的。日子也开始变得有了盼头,一切都在白冬菊的眼里变得美好起来。

白家庄只是县大队的一个点,在这里停留几天后,县大队就又要到另处打游击去了。尤其是在反扫荡时,县大队会撤到山里。

县大队走了,白冬菊的心里便空空荡荡的,睡不着,吃不香。夜半时分,她经常爬起来,冲着窗外发呆。外面的几声狗吠,她也会竖起耳朵,冲母亲说:娘,是不是县大队的人回来了?

女儿的心事,娘是猜得出几分的。娘就叹口气:菊呀,你的魂都被县大队给勾走了。你这么天天念、夜夜盼的,干脆就去参加县大队吧。

娘的话,“呼啦”一下便把她的希望点燃了。她要参加县大队,生生死死地和李彪在一起,只要和他在一起,再苦、再难都是甜的。

也就是在这次大扫荡前,她找到了李彪。

当时的县大队正在白家庄,李彪带着几个战士就住在白冬菊家的西屋,那间西屋正是昔日白先生开的私墅。她把自己的想法冲李彪说了,李彪当时并没有往心里去,嘻嘻哈哈地说:行呀,等这次反扫荡完成了,俺一定带你去找曹书记。

就是这么一句话,让她记了一个多月,惦念了一个多月。白日黑夜的,她都在想着李彪的承诺。

县大队刚回到白家庄时,她就想提出来了。不过那几天,县大队还没有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每一个人都垂头丧气的。她便一直等待着。

这几日,县大队又恢复了往日的朝气,昔日的县大队又回来了。这时,她又一次向李彪提出了参加县大队的想法。

李彪知道县大队是要打仗的,而且居无定所,说打就打,说走就走,女兵原则上是不招的。现在的县大队除胡小月外,还有另外两个女战士,她们是卫生员,战场上最需要的就是这些卫生员。尽管缺医少药,但她们的存在还是给县大队带来了心理上的安慰。有人受伤了,哪怕让她们缠上伤口,战士们就觉得远离了疼痛和流血。

上次白冬菊缠着他要参军,他也就是顺口那么一说,以为过几天她就会改变想法、或者把这事给忘了。

他见白冬菊旧话重提,就说:招兵的事,你去找曹书记去报名。

白冬菊唇红齿白道:俺不找他,就找你。俺要参加锄奸队。

李彪以为自己听错了,上上下下又把白冬菊打量了一眼:啥?锄奸队?!

白冬菊咬着嘴唇说:就是锄奸队,俺要锄了林振海那个王八蛋。

李彪拍拍头,觉得事情有些麻烦了。他不想让白冬菊缠上他,他还要训练,哪有工夫和她扯闲篇。他挥挥手道:俺带你去找曹书记,他让你锄奸,你就去锄奸。

说完,他扶起自行车,摇摇晃晃在前面推着,白冬菊步履铿锵地在后面相跟着,一同向村口走去。

李彪把白冬菊带到了县大队在村头的招兵点。此时已经没有应征的青年前来报名了,曹刚坐在桌后,刘猛站在桌前,两个人正在议论着新招来的几十名新兵。

白冬菊从李彪身后走出来,用手在桌子上用力一拍:曹书记、刘大队长,俺要参加锄奸队。

正在说话的两个人吃惊地望着眼前的白冬菊,又望一眼趔趔趄趄扶着自行车的李彪。

白冬菊又大声地说了一遍:俺要参军,去锄奸队。

曹刚这回听清了。他站了起来,张口结舌地叫了声:小白——

刘猛也听明白了,他拍了拍大腿,上上下下地把白冬菊看了两遍,才说:白冬菊,啥,你要去锄奸队?

白冬菊白了刘猛一眼,掷地有声说:对,俺就是要去锄奸队。李彪去哪儿,俺就去哪儿。

曹刚似乎明白了,目光越过白冬菊的肩头,望着李彪:李队长,这是咋回事?

李彪把白冬菊带过来,本想转身就走的,他知道白冬菊是只难踢的球。他想把球踢给两个领导,自己好脱身,他还要回去带着锄奸队员去训练。可恨的是眼前的自行车,歪歪扭扭的总是推不好,让它往左,它偏往右,气得他左一脚、右一脚地去踹那辆不听使唤的自行车。也就在这时,他听见曹书记叫他,便不情愿地把自行车丢下,走过来,抓抓头,又看一眼白冬菊,才道:那啥,她说要当兵,俺就把她带来了。

白冬菊马上接过话茬儿:当兵的事可是你在反扫荡前答应俺的,说等反扫荡结束了,就让俺当兵。

李彪一副无辜的样子,搓着手说:那会儿就那么随便一说,谁知道她当真了。

白冬菊一把揪住李彪的胳膊:原来你骗俺呀?!

李彪无奈地解释道:当兵的事不归俺管,俺不是把你领来见大队长和曹书记了吗?你找他们俩。

说完,甩开白冬菊的手,扛起自行车,颠颠地跑了。

白冬菊气呼呼地喘着粗气,直到李彪跑得没影了,一屁股坐在桌子上,不管不顾地扯起了嗓子:俺不管,俺就要参军,就去锄奸队。

刘猛不知深浅地乐了,刚开始时是嘿嘿地乐,后来就大笑,直到抱着肚子蹲在了地上。

白冬菊一本正经地说:刘大队长,你笑啥?俺又没有说胡话。

刘猛大喘着气:锄、锄奸队,你?

曹书记在一边敲敲桌子:小白同志,你的革命热情我们能理解。县大队是打仗的,天天钻山沟、爬冰卧雪的,你一个女同志不合适。

白冬菊涨红了脸反问:那胡小月怎么能参加县大队?

曹书记不急不缓地说:你和她不一样,她懂医,是县大队的卫生员。

刘猛终于不笑了,他捂着肚子站起来,手指着白冬菊:你连打枪都不会,还想去锄奸队。说着,又笑了起来。

白冬菊听了,“嗖”的一声,从桌子上跳下去,一伸手,就从刘猛的腰间把枪拔了出来,用枪比划着刘猛:谁说俺不会打枪,今天俺就要打一个给你看看。

刘猛吓傻了,忙冲白冬菊摆着手说:别乱动,子弹上膛了,小心走火。

曹刚从白冬菊的身后,把枪夺了下来,扔还给刘猛:小白同志啊,你很勇敢,不过以后可别开这种玩笑了。

白冬菊大咧咧地站在两个人面前,插着腰道:咋的吧,到底要不要俺?

白冬菊的军就将上了。

曹刚望着刘猛,刘猛望着曹刚,两个人大眼瞪小眼地望了一会儿。曹刚很为难地抓了抓头,一副不知如何是好的样子,最后就瞅定白冬菊道:小白啊,现在全国的抗日形势很好,但眼下的情况还是严峻的。县大队征兵是为了打游击,你一个女同志打游击,不合适,也不方便。等时机成熟了,我老曹记着今天说的话,一定请你来参军。现在你在地方上工作,同样也是为了革命嘛。

曹刚以为这番道理一讲,就能立刻收到效果,想不到的是,白冬菊并不吃他这一套,仍不屈不挠地说:别跟俺说没用的,俺就是想参军,去锄奸队。

刘猛也没料到眼前的白冬菊竟这么犟。他绕着她走了一圈,又走了一圈,嘴里不停地说着:咦,你这人有意思。

曹刚抬头望天,他在想着办法。

刘猛最后就立住了,盯着白冬菊:你这丫头,厉害!真要收了你,打起仗来不会比男兵差。

也就在那一瞬间,他真的有点喜欢上白冬菊了。以前县大队常来白家庄,他知道有这么个妇救会主任,叫白冬菊,可从来没有下面和她打过交道,今天这交道一打,他立刻就喜欢上这个姑娘了。

白冬菊听了刘猛的话,不失时机地问:咋的,你同意俺参军了?

刘猛忽地就清醒了,忙摆着手说:我是说等时机成熟了,现在时机还没成熟嘛。

白冬菊认准一条道就要走到黑,她亮着嗓门说:你们答应也好,不答应也好,反正俺从今天起,就是县大队的人了,你们去哪儿,俺就去哪儿,抗日是无罪的。

说完,一扭身,甩着辫子,走了。

刘猛望着白冬菊远去的背影感叹道:这是个好兵,可惜是个女娃。

曹刚见白冬菊走了,长出一口气:等时机成熟了,一定让小白同志来咱们县大队。

两个人以为白冬菊也就那么一说,年轻人嘛,说话哪那么认真。

不承想,白冬菊回到家后,不知从哪里弄到一副绑腿,学着县大队的样子,扎了起来。娘在一边说:菊,你乍乍呼呼地这是要干啥?

她头也不抬地说:俺参加县大队了,去锄奸。

娘就吃了一惊:多会儿的事?

她头也不抬地答:就是刚才。

娘就不说话了。她望着墙上丈夫的画像,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半晌,才叨咕着说:咱闺女参加县大队了,去打鬼子,给你报仇。你在天有灵,就保佑咱闺女吧。

娘说到这儿,眼泪就吧嗒吧嗒地流了下来。

此时,白冬菊的眼里已经没有这些儿女情长了,她要到李彪的身边去,去打鬼子,去锄奸。不论干什么,只要和李彪在一起,天天能看到他,她就感到幸福和踏实。虽然,她还不知道什么是爱情,但心里的那棵爱情之树已经破土而出了。谁想把它锯断或折压弯,那是不可能的,它要经风雨、见阳光,势如破竹地生长。

白冬菊打好绑腿,风风火火地就从家里出来了。她手里没有武器,在院子里转了一圈,看到放在院墙上的砍柴刀,便把砍柴刀掂在了手上。

她径直来到了锄奸队。

李彪带着王一刀、李双枪和杨过正在练习翻一堵墙。四个人在搭人梯,谁也没有注意到走过来的白冬菊。

白冬菊往墙根儿下一站,喊道:来,往俺的肩膀上踩。

四个人便从墙上跳下来,不解地望着白冬菊。

李彪不耐烦地挥挥手:不是让你去找曹书记和刘大队长了吗?俺们在训练,你别捣乱。

白冬菊挥一下手里的砍柴刀,认真地说:谁捣乱了?告诉你,俺现在是县大队的战士了,是帮你们打日本、锄汉奸的。不就是锄掉林振海吗,算俺一个。

李彪一脸不屑地看着她:曹书记能同意你参加县大队?

俺的事,俺自己做主,不用他们同意。白冬菊气哼哼地扬起了头。

李彪马上就知道深浅了,他拍了拍手,冲另外三个人招呼:现在咱们练习射击。

说完,不再理会白冬菊,站在树下兀自练习起射击来。

白冬菊看了一会儿,也走过去,站在四个人身旁,把砍柴刀当成枪,举起,放下;睁眼,闭眼地练起来。

旁边的几个人,谁也没有把白冬菊当回事。

第二天早晨,县大队出操果,白冬菊站在了县大队的队列里。

带队出操的刘猛,一眼就看到了白冬菊,嘴里“咦”了一声,道:你咋又来了?

白冬菊抢白道:俺是县大队的人,为啥不来?

刘猛大队长不知说什么好了,他摆摆手:好,好。

说完,带着队出操了。

白冬菊站在队伍里,一招一式地学着县大队的样子,跑步,冲锋。

县大队打的是游击战,在白家庄休整了几日之后,迎来了这个冬天的第一场雪。

县大队接到任务就要开拔了,队伍出发那天是个早晨,外面飘着零星的雪花。

白冬菊早就知道了队伍要开拔的消息,她的家里就住着几个县大队的战士。

一大早,战士们就打好了背包。白冬菊把自己的铺盖也成了一个包。她打背包的时候,娘过来了,颤颤地叫了声:闺女。

白冬菊看着娘说:娘,俺走了,你要自己照顾好自己。

娘一把拉过白冬菊的手:俺知道,在队伍上小心点,枪子儿可不长眼睛啊。

娘,你放心吧。过些日子,队伍回来了,俺就来看你。

白冬菊一点也不婆婆妈妈,挥了挥手,就和娘告别了。

县大队的号声在村头吹响了。

战士们纷纷与房东告别,跑步到村头集合。

队伍里,白冬菊和胡小月她们几个女兵站在了一起,众人就疑惑地去望白冬菊。

白冬菊谁也不看,一脸认真、严肃的样子。

刘猛大队长在清点人数时,轻而易举地就看到了白冬菊。他“咦”了一声,觉得事情远没有像他们事前想得那么简单,便嘘着声音说:白冬菊同志,谁让你站在这里的?

白冬菊不看刘猛,两眼仍望着前方答道:是革命。

这句话噎得刘猛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他用目光寻找着曹刚,一边寻,一边喊:老曹,老曹。

曹书记就走过来,一看见白冬菊就知道发生什么事情了。他只得说:小白同志,不是和你说好了吗?现在时机不成熟,等成熟了,我们敲锣打鼓地来接你。

白冬菊铁了心,梗着脖子说:俺要革命,抗日,报仇,你们谁也没权利拦着俺。

刘猛抬头,望了眼阴沉的天空,说了句:曹书记,该出发了。

曹书记见一时无法说服白冬菊,便丢下她,冲刘猛道:出发——

刘猛大声地冲众人喊道:县大队全体出发。

一彪人马,迎着风雪,走进了苍茫之中。队伍的最后仍尾随着白冬菊。

同类推荐
  • 弥天

    弥天

    本书为长篇小说。书中以“文革”为背景,通过一个青年人的纯洁的眼睛,不动声色地描述一场徒劳无功地用汗水、泪水乃至鲜血所成全的历史的弥天大谎,饱含了对历史的深入反思,读来震撼人心,无语沉思。以一个作家的写作良心和深刻的思索。
  • 破解“世界级难题”

    破解“世界级难题”

    举世瞩目的中国三峡工程建设,自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的那一次庄严表决之后,已历经10余年的岁月。2003年,是三峡工程关键的一年。这一年将第一次正式下闸蓄水,永久船闸实现通航,首批机组并网发电。而在这之前的几年里,被称为“世界级难题”的百万移民工作正波澜壮阔地进行着,这一项工作是决定着整个三峡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中国政府在2002年9月向全世界宣布:经过10余年的努力,第第二期三峡移民工作至此顺利结束。共计移民64万余人,其中就地安置50余万人,外迁14万人,而且生活基本稳定,一些先期移民已开始向致富和小康水平靠近。
  • 世界顶级结局故事

    世界顶级结局故事

    冬天逼近,苏贝又像往年一样打起了相同的主意:到那个心爱的“岛上”,也就是布莱克维尔监狱去“避寒”。眼下,麦迪逊广场的长凳已经不是什么适……
  • 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推理罪工场)

    突然,响起一阵敲门声(推理罪工场)

    后备箱里还躺着一个人。或者说,是一具尸体,一具女人的尸体。这样一个司机,在夜里遇上另一个请他带路的司机后,巧妙交换了后备箱里的东西,然后,看着对方的车如他计划般,冲破破旧的护栏,飞出道路,最后发出一记沉闷的声响,跌落在悬崖中,紧接着是一声爆炸的巨响……《午夜迷失》,对方真的就这样帮助他销毁了尸体,自己也在过程中化为灰烬了吗?密室环境下突然出现的三具尸体,谁先被吊死,谁又负责将摔落死者的隐形眼镜戴在同一只眼睛里?一系列习惯性的动作,一颗沾有氰化钾粉末的口香糖,《呻吟的杀意》,构成了一次不可思议的自杀式犯罪……杀人凶手因为谋财闯入一户人家,挟持了父母,过程中,一阵突如其来的敲门声彻底把这种可能性打碎了。
  • 修女汪惠

    修女汪惠

    无为,原名赵亮。甘肃平凉人,定居广西北海。出版有中短篇小说集《周家情事》。广西作家协会会员!
热门推荐
  • 寄膳部李郎中昌符

    寄膳部李郎中昌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八荒录渡魔

    八荒录渡魔

    “当神无能为力时,唯有魔渡众生。”一念成神,一念成魔。什么天地共主,我都不想;什么一统六界,我都不要。~妫柒万物和你,我早错了一次。天道罚我等你十万年重生,我便替你守好你的天地,纵使孤寂万年。~容共千秋八荒,十万年轮回重生。姻缘线重牵,此别无所妄。
  • 混俗颐生录

    混俗颐生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老子如是说

    老子如是说

    长篇文化哲学散文《老子如是说》,利用东西方一些哲学成果,以当代人的科学思维,特别是宇宙学的新认识,冷静地剖析、客观地批判与弘扬并重,科学化地解读《老子》,破译《老子》深刻的哲学密码,溯本求源,最大限度地接近《老子》哲学的本真,叙前人之未叙。启迪思想,照亮心灵,净化道德,革新习俗,引人看清自己,看清自己性格的两面,更能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性格的多面性与深刻性。文笔幽美鲜活靓丽,恣肆纵横。
  • 见诡一百法

    见诡一百法

    一件诡异的阴谋把我带进来漩涡之中,人生两面,有明有暗。乡里的舅舅突然病逝,我前去悼念。因为本身不亲,所以葬礼上我只是象征性的磕头烧纸,却不想我扔的纸致使整个火盆的火都灭了,我怎么也无法点燃,等到下一人烧纸的时候却一切正常。之后我频繁做噩梦,却被告知是大舅妈做的手脚,找了大舅妈理论也解决了现状,却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大舅的死跟害我的人存在着一丝关系,为此,我踏上了寻求真相的道路。
  • 书法:书法历史传承

    书法:书法历史传承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从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汉字七体”。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 不肯渡江东

    不肯渡江东

    她,萧苏仙,装疯卖傻十五年,一朝遇见倾心人,竟是个贪官?不不不,竟是个将?什么?你是上古魔王?!!!三千年前你是我夫君?!她,扶桑,作恶无数,在三千年前许下诅咒,生生世世痛不欲生,只为赎罪之后能与苏仙并肩。他,万俟(mòqí)无尊,前世傲娇,为名利算计万物,失妻方知痛苦,天下万物,唯妻最好。照看帝休神树三千年,只为其结果还爱妻。
  • 长生劫之黄泉

    长生劫之黄泉

    长生殿,远古时期一个超越六界的神邸。无极,集天地灵气而生的神秘灵体,长生殿主人,六界号‘无极大人’。唯一与之相克的是从冥界衍生出的精灵的魂魄。“玄灵,若有来世,本座必许你十里繁华”。“无极,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在,便誓要将这六界生灵屠尽,为你陪葬”!千年后,长生殿易主,她失了魂魄,从此永生不灭,却唯独记得他……
  • 名门暖爱之傲娇萌妻

    名门暖爱之傲娇萌妻

    【这是一对一狮一狐斗智斗勇,算计和反算计,最后双双认栽的故事!】他是晏家第一人,宴氏掌门人,天生站在顶端俯瞰众生。她是身负血海深仇的孤女,玩世不恭的外表下,暗地里却在默默查探家庭突遭变故背后的真相。青山别院中,玉兰香满园,当那个浑身染血的娇小身影从天而降,砸断了窗前一地花枝,与屋内悠闲喝着酸奶的那人四目相对。一个是亡命逃亡,一个是静心修养。一场谈不上美好的初遇,却从此羁绊了两个人的一生。从此你追我逃,你闯祸我收尾,你报仇我伴驾。这个帝王般的男人,平生之愿,却是把她宠成一个女王。尔之所愿,我亦为之前驱。平生最骄傲,是揽你入怀。古墓迷途,大漠戈丹,死神训练营……在她的身后,始终有一双眼睛,冷静自持,运筹帷幄,心黑手狠,为她荡开一片坦途。
  • 绝望的天灾

    绝望的天灾

    天灾,被极端的情绪催化而成,拥有着最接近神明的力量之“人”。自古以来,天灾由黑色的神明利用人类的罪恶所创,而天灾……同一时间最多只能存在七名。她们分别代表七种人之原罪:傲慢;嫉妒;愤怒;怠惰;贪婪;淫欲;暴食……他(她)们的力量无可匹敌,他(她)们的眷属淹没一切就,他(她)们生来的目标就是毁灭人类,虽然他(她)们曾经都是人类……白色的神明不忍人类被毁灭于是借助人心中仅存的善,从异界中不断召唤勇者对抗天灾,虽然原罪无法被消灭,但邪恶的力量已经被压制住丝毫无法扩张一步,似乎彻底封印天灾消灭魔物的日子已经不远了……直到今天,在一处城市的废墟中,绝望的气息和诡异的黑雾四处弥漫……腐败的尸体,游走的亡灵,邪恶的魔物,汇聚与此,仰天嘶吼,庆祝第八名天灾的诞生和预言中末日的降临……废墟之上,双目漆黑的幼女,流下了一滴黑色的眼泪……而世界之上黑发赤瞳的祂,朝对面白发蓝瞳的祂微微一笑,落下一子。“将军,看来,此番是我赢了”“呵呵,那可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