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1200000005

第5章 发明简史(5)

全书共七页,粘成一幅,长16尺,保存完好。唐代人冯贽在《方仙散录》中写道:“玄奘以回锋纸印普贤像,施于四方,每岁五驮无余。”说初唐时期,玄奘大量印刷发行佛像佛经。

二是文学印刷。唐代著名诗人的诗作已印刷成书,广为流传。如大诗人白居易的诗集就经常被人拿去印刷,然后卖了,换酒茶饮用。雕版印制的《唐韵》五卷和《玉篇》30卷,说明多卷本的书籍已大量印刷,并被由日本来华的名僧宗睿带回日本。唐末,在成都还印有一些教学用书。而在唐贞观十年,长孙皇后去世,宫司呈上她所写的10篇《女则》,皇帝阅后大为惊叹,认为这书“足垂后代,令梓行之”,就大量印行这本内容严肃、具有较高道德教育价值的书。

三是科技印刷。大多是农书、历书和医书。唐中期,都城长安的市场上就有类似今天“新华书店”的铺子,公开出售这些书籍。甚至有些商人就自己组织力量,印刷历书、医书等。

在官府正式颁布新历以前,就有商人提前印出新历,并在市场上出售。到唐后期,这种非经政府许可的民间印刷行为引起了皇帝的重视,以致于屡遭禁止。但科技书籍的大量印刷极大地推动了唐朝文化的繁荣。

到五代时,雕版印刷在全国已相当普及。当时有毋昭裔印行《文选》,冯道印刷六经,儒家经典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几乎没有什么书不可以版印了。这为宋代印刷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和传播

进入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技术进入了完善发展的阶段。

这时刻印的书籍流传至今的大约有七八百种,印制得都非常精美,现在都已成为珍贵无比的善本书。我们把每一本流传到现在的宋版书籍都当做极其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在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张徒信在成都刻印了全部《大藏经》,共5048卷,雕版达十三余万块,费时12年才完成。这在古代印刷史上是一项很大的工程,标志着宋代雕印技术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因为当时的雕版大多是用梨木或枣木做成,所以当时流行着“灾及梨枣”的成语,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宋代印书风气之盛。

1132年,宋代人还在湖州刻印佛经5400卷,一年内即告完工。宋朝技艺高超的雕版工匠主要集中在浙江的杭州,他们在这里刻印了大量的经书、史书、子书、医书、算书及文集等,为宋代的科技和文化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

宋元时期,我国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也广泛流行雕版印刷。近代人们在新疆吐鲁番地区陆续发现的许多雕版印刷品,不仅有汉文,也有蒙文、藏文、梵文、西夏文、回鹘文等,有的印件还有成吉思汗的署名。金代的雕版印刷中心在平水(今山西临汾),元代主要在杭州和福建的建阳,雕印事业经久不衰。

宋以后,木版雕印开始发展为铜版印刷。它的工序和木版一样,只是铜版印刷的质量更高,多用来印制钱钞,使一般人们难以模仿。但是,铜版印刷始终未能取代木版印刷,直至明代以前,仍以木版雕印为主。

在雕印事业发展中,另一引人注目的事实是,它一经产生,就开始传入邻近的亚洲各国,后又传入非洲和欧洲等地,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大约在公元10世纪末,雕印术传入朝鲜,11世纪初,朝鲜人用了六七十年时间雕成一部《大藏经》。稍晚些时,又传入日本。朝、日两国主要因为输入中国的印本佛经的刺激,才模仿中国自己的刻印书籍。另外,还有不少中国工匠飘洋过海,到朝鲜和日本传授印刷术。印刷术往南还传到越南。13世纪中叶,越南开始以木版印刷户口帖子。15世纪时,正式版印儒学典籍。13世纪末,通过印制纸钞传入伊朗,又从伊朗传到非洲的埃及。14世纪末,通过中国印制的纸牌传入欧洲。欧洲现在保存的最早的雕印实物是公元1423年的《圣克利斯道夫像》。16世纪时,印刷术传入菲律宾。

但是,雕版印刷业的繁荣和广泛传播,并没有掩盖它的缺点,如刻版费时费工,印大部头的书往往需花好几年的时间,刻版时如出现错字,很难修补,也常常因几个错字而把整个版毁掉重刻。另外,大量刻印书籍,木版体积过大,难以保存,时间长了,易被老鼠等破坏,而且木版还容易变形。这些缺点要求人们去发明更高级的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现在,我们的印刷厂都使用机器了,其中不少还在使用活字印刷术,不过不是古代的泥活字或木活字,而是铅活字。可见,宋代平民毕升日发明的活字印刷术已经连续使用近1000年了。

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毕升日发明活字印刷术进行了描述。毕升日用胶泥刻字,一个泥活字就是一印,用火烧硬。在一块铁板上放一个铁框,在框内排满泥活字,再放上蜡和松香之类的东西,然后放在火上加热,蜡和松香等遇热熔化,把泥活字连在一起,再用一块平板将活字压平,冷却后就成了活字印版。印完后,印版一加热,活字就可以取下来,以备再用。像“之”、“也”之类最常用的字,就烧制上几个或几十个,保证一版中没有缺字。有的偏僻生字可以随时烧制。为提高效率,准备两块铁板,交替使用,一版印刷,另一版排字。第一版印完,第二版已排好,从而提高了印刷速度。

毕升日是在杭州发明活字印刷术的,因为杭州是当时著名的刻书中心,人人都对刻板印书的困难深有感触,毕升日创意烧制活字是很有现实条件的。显然,活字印刷是雕版印刷术发展的结果。但据沈括的记载,毕升日之所以用泥而不用木制作活字,是因为“木理有疏密,沾水后高下不平,且与药相黏不可取”,这说明当时已有人尝试过木活字印刷。无论如何,活字印刷比起雕版印刷来无疑具有很多优点。比如,活字可以重复使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发现了错误,可以随时更换,印刷质量较高;制版也快,印刷速度大大提高,有利于大部书籍的印刷。

但是,活字印刷术毕竟刚刚诞生。在宋代,它还处于试验阶段,当然也会有不少缺点。有些人就以此否定活版的优势,致使这一技术未能很快推广开来。宋元时期,雕版印刷仍占据主导地位。只是在南宋时,姚枢曾教弟子杨古用活字版印书,并印成朱熹的《小学》和《近思录》等书。但是,今天人们很少见到流传下来的宋代活字印本实物,这使一些史学家认为这一技术因印书质量较差而“失传”了。

活字印刷术在元朝逐渐成熟。著名的《农书》的作用王祯说有人曾改进毕升日的泥活字为活瓦字,还有人“铸锡作字”,可见活字印法并未失传,而是仍在摸索、试验和改进之中,但效果仍不很理想,最大的缺点就是王祯所说的“难于使墨”,就是瓦字或锡字吸水性差,用水墨印时,字迹往往不够清晰。要进一步改进,有两种途径:一是选取吸水性较好的材料做活字;二是改变印墨,增加墨的浓度和附着性。王祯选中第一条路。虽然毕升日抛弃了木活字,但王祯还是在改进的基础上创制了木活字,因为木质的吸水性比瓦、锡强,又因为木活字也存在着不易与黏合剂分离的缺点,王祯就不用黏合剂,而用竹片作为界盔,四周用木楔塞紧,使用效果较好。他在担任安徽旌德县尹时,让工匠制木活字3万多个,运用他所发明的转轮式检字盘,排字“按韵取字”,非常方便地印刷了有6万多字的《旌德县志》100部,费时不足一月,很是令人满意。这是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木活字印本,也算是当时用水墨印刷的最佳方案了。

此后,元代还出现了铜活字,如元统元年(1333年)以后不久的活字印本《御试策》,就是被史学家称为“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铜活字版所印成的书籍”。明代无锡人华燧在铜活字印刷术上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使之在明清时代得以广泛使用。到明代,人们还创制了铅活字,在常州就有人用铅活字印刷书籍。铜活字和铅活字在把水墨改为油墨以后,印刷效果就真正超过了木活字。清朝前期的“百科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就是用铜活字印刷的。

由毕升日初创、经过200多年到元初产生较好效果的木活字印书法,经历多次改进,足见毕的活字法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几百年来被后人不断发扬光大。有趣的是,即使在清代,铜、铅活字都已流行的时候,人们对泥活字和木活字还有深厚的感情。比如,清代道光年间,安徽泾县的翟金生按毕的方法,制成10万多个泥活字,按字的大小分为五种字号,并用它印刷了《泥版试印初编》等书。另外还有不少人用泥活字印书,至今,北京图书馆还保存着好几种清代人用泥活字印的书。而在乾隆年间,清廷还用枣木制成木活字253500多个,先后印成《武英殿聚珍版丛书》138种,共2300余卷,这是我国历史上用木活字印刷的规模最大的一套书。

从元朝开始,活字印刷术就开始向中亚传播。今天,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元朝维吾尔文木活字就证明了这一点。后来传入欧洲,据考证是由蒙古人经过俄国传入德国的。活字印刷向东传入朝鲜的时间较早,又经朝鲜传入日本。欧洲最早的谷腾堡的活字约在1444年~1448年之间,比毕晚了400年。

套色印刷增色版画艺术

在活字印刷术出现的同时,一种主要用于印刷多种颜色的版画的印刷技术——套色印刷也产生了。在四川,就曾流行过一种用青、红、蓝三色套印的纸币。这种印刷术实际是从雕版印刷术直接发展起来的。

套色印刷需要复杂精密的工艺过程。如要印制红绿两种颜色的版画,就用两块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的板,先制成一块印红色部分的印版,用另一块制成印绿色部分的印版。先在纸上印出红色的部分,再用另一块印版印上绿色的部分,两块印板都必须十分精确地印在适当的地方,使红绿两种颜色的图案恰切地吻合为一体,这就制成了一幅两色的印刷物。如果两块印版吻合得不精确,就会出现错位,印出的字会参差不齐,无法阅读;印出的画就会是变了形的图案。如果印制三种或三种以上颜色的版画,方法与此相同,但印制工艺必然更为复杂、精密。

元朝时印制的《金刚经注》就是用朱墨(即红、黑)两种颜色套印的,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套色印刷物。到明朝中期以后,套色印刷得以广泛使用,还出现了许多擅长套色印刷的名家。到了清代,这种印刷方法达到鼎盛时期,各种五颜六色的版画进入了千家万户。这时候,出现了五种颜色套印的版画作品,颜色鲜艳,浓淡相宜,达到了精妙入微的程度。类似的彩色年画遍及全国各地,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全国著名的版画印刷中心就有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花坞、山东的潍县等。

我国发现的套色印刷技术,应该说在人类的绘画艺术发展和传播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并深刻地启迪了当今的彩色铜版印刷技术。

印刷术在西方的发展

在隋唐宋元发明和改进印刷术的时候,曾经迅速把造纸术传到了西方的阿拉伯人,却没有积极地通过西域和海陆接受中国的印刷术,并将它传入西方。这可能是因为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认为,印刷《古兰经》是对先知真主的不尊重吧。直到元朝横跨欧亚的蒙古大帝国建立起来,教皇圣·路易和罗马教廷与可汗建立了往来关系之后,印刷术才迅速传入西方。在这个时期,东西方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欧洲人便很快掌握了活字印刷术。

在1400~1440年间,西方人还在使用雕版印刷。到1440~1450年间,德国印刷工人谷腾堡同几个工人合作发明了铅活字印刷术。他还改进了铅字的材料,发明了铅、锑、锡合金,对提高活字质量,长期保存活字做出了贡献。1455年(明代宗景泰六年),谷腾堡用铅活字印刷了《圣经》,这是用活字印刷的第一部拉丁文《圣经》。《圣经》的印刷使大批平民知识分子可以直接阅读这本原来由教会垄断解释权的书,并有了自己的理解,由此激发了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成为西方启蒙运动的重要发轫点。1465年,谷腾堡又创办了一家印刷厂。1470年,索邦神学院(今巴黎大学前身)印刷了第一本法文书,但其原版书于16世纪初散失。

谷腾堡发明的印刷机使用了四个世纪。17世纪初,法国还出版了自己的第一份报纸。此后,西方人在印刷机械的改进和完善上做出了巨大贡献。

法国迪多用铁版台代替木版台(版台就是安装印版的水平台面),还研制出“一次性印刷机”

,将印刷速度提高了一倍。1737年,他还制定了活字的“点”制,统一了活字规格。几乎同时,英国人斯坦厄普用全金属印刷机取代了木制印刷机,使每天的印刷效率提高了10倍(相对于谷腾堡)。到1811年,因为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德国人克宁造出了蒸汽机驱动的印刷机,不久,他又同阿·鲍尔合作,制作了第一台滚筒印刷机和其他几种印刷机。当时在英国,一台印刷机一夜间可印出4000份伦敦版《时报》。

1845年,一台新型的轮转式印刷机由法国人沃尔姆和菲利普开始研制,但因弧形印版的做法有很大困难,这台新机器迟迟未能问世。直到1866年,才由制版专家尼古拉·塞里埃和机械制造商马里诺尼合作研制出来,立即用于印刷《自由报》。当时发明印刷机似乎是赶时髦的事情,约瑟夫·朱尔·德里则早在1863年就为他的轮转式印刷机申请了专利。

美国人在这方面也不甘落后。1845年,理查德·霍取得了报纸轮转印刷机的专利,到1881年,经过不断改进,它已经能够在一小时内印出2.5万份八页的报纸来。20世纪后,类似的印刷机每小时已能印出70万份四页的报纸。奥托玛·默根特勒研制的一种能够整行地铸出铅字的机器(即整行排铸机)于1886年投入市场,它最初是为《纽约赫勒尔德论坛报》发行商制造的。1887年,托尔伯特·兰斯顿发明了单字排铸机,它每小时能铸出9000个铅字,比整行排铸机多4000个。石印专家鲁贝尔于1904年发明了胶印,这是在改进石印工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石印一样属间接(转移)印刷,不过所用印版是锌纸版,这使印刷速度大大提高,可进行大规模印刷。现在,我国不少地方的一些小型印刷厂仍然延续这种胶印。

石印的发明人是波兰的阿洛伊·逊纳菲尔德。1796年,他用油性软黑铜笔在石灰石上画图写字,将石灰石浸入水中,石上图文部分不沾水,空白部分则吸水;再在石块上涂油墨,空白部分因有水而拒墨,图文部分和干的部分吸附油墨,将这样的石印石放在印刷机上,就能复制出原先描画上的图文来。后来,他又用拒墨性较好的阿拉伯树胶和硝酸溶液代替了水。

同类推荐
  • 安徒生童话(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安徒生童话(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安徒生童话》的作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1805年,他生于一个贫苦的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在父母宽松的教育环境下,安徒生很早就展现了其非凡的想象力。他在家中搭起了玩具剧场,并且给他的木偶做衣服,同时他还阅读所有能借到的戏剧剧本。他的父亲去世较早,全家靠母亲给人洗衣服的那一点微薄收入维持生活。尽管安徒生过着十分贫穷的生活,但他却有着远大的理想。经过十几年的奋斗,他终于踏进了文坛“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
  • 泥沙鬼魅:滑坡与泥石流的防范自救

    泥沙鬼魅:滑坡与泥石流的防范自救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在成长过程中应受到各方面的特殊保护;同时,青少年自身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学会一些必要的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技巧,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对于防范自然灾害来说,居安思危才能处变不.晾,防患未然才能游刃有余。青少年必须学会自我保护,树立防范意识,知道防范的方法,逐步培养自我防范的能力。本书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了常见的自然灾害的防范常识,在最短的时间内教会同学们如何面对突然的灾难,保持冷静、勇敢,及时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 必知的军事科技

    必知的军事科技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 玉睚眦的秘密

    玉睚眦的秘密

    “左莉莉嗨皮记事”是少儿科幻探险系列图书。共9册,每册为一个完整的故事。主角是敖弘、左莉莉、孟俊朗这三个六年级学生。三个人各有个性,各有特长,都喜欢奇思妙想,喜欢科学,酷爱探险。他们在探险中遭遇到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奇异谜局。在三个人的共同努力下,他们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找出了一个个谜底。
  • 小麦苗桥梁书·奇奇怪怪的学校

    小麦苗桥梁书·奇奇怪怪的学校

    生活在大城市的豆芽妈也曾为豆芽的学区房和课外辅导班费尽心思,爸爸工作调动,让他们搬到了偏远的咕噜镇。这里的学校不但孩子需要上学,家长也需要上学,而且学习的内容跌破眼镜。豆芽妈开始很苦恼,很抗拒。但是渐渐地,豆芽在独特的学习中学会了观察,知道了责任,与大自然接触了解了许多课本中不知道的内容。豆芽越来越快乐,豆芽妈通过上课也逐渐体味到爱的真谛、生命的意义,寻找回失去的童心和自我……这虽然是一所看似奇奇怪怪的学校,但是相信这所学校是所有人向往的。故事幽默有趣,同时又有对现实现象的反讽,是一部令人开怀大笑又发人深省的作品。一群快乐的孩子,在开明、有童心、有“寓教于乐”教育理念的校长和老师的带领下,快乐地学习,开心地玩耍,真让人羡慕!希望现实生活中的孩子也如咕噜小学的孩子们快乐,身体和心理都健康地长大。
热门推荐
  • 他知琴意南自舍

    他知琴意南自舍

    新书《星际之星海无尽》,已经更新26万字,欢迎跳坑。
  • 男神笼罩:霸宠无极限

    男神笼罩:霸宠无极限

    三年后重逢,他搂着她一阵狂亲;她的订婚典礼上,他更是霸道抢婚;她一相亲,他就给她掐桃花!景如夏终于忍无可忍,一把甩出身后的小包子!“没看到我已经有你弟弟的儿子了吗?我们不可能!”男人直接提起小包子。“乖,叫爸爸~”景如夏:“……”
  • 都是皇后惹的祸

    都是皇后惹的祸

    超能通灵师的我,被最亲近的人所杀……杯具啊!好不容易拿到穿越船票,穿成一个给宠妃下毒被幽禁的弃后……餐具啊!再加一碗内牛满‘面’!不过俗话说,杯具里插根牙刷就变成了洗具~花心大萝卜暴君冷皇帝,你这个垃圾中的VIP,思想有多远,你就给姐滚多远!!
  • 爱在星空

    爱在星空

    不知为什么,只要有你在我身边,我的心便不再惶惶不安。当我第一眼看到你我的心就掉进了你的红色引诱之中。你是那样的美丽动人。你是我这一生中见到的最美的的女生了。因为有了你,中才充满了阳光!在第一次见到你的那一刻开始,我就知道了,你是我一生找寻的那一个女子……如果没有爱情,那么世界上便没有创造,也就没有生机。如果没有女人,世界便失去了美的载体,幸福的生活就无从谈起。所以,爱情是科学、诗歌、一切艺术的母亲,书籍的存在也是爱情的结晶。有一首诗写道:没有不美的女人,这是指一般的女性而言的。是的,女人走进生活中,便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 熙姐经典文章

    熙姐经典文章

    精致的文字,精美的故事,经典的文章。跟着熙姐走,熙姐带你走进不一样的世界!
  • 倚楼听雨待君归

    倚楼听雨待君归

    "父亲战死,兄长被诬陷,皇后之位被废,仿佛一夕之间,她的整个天都塌了下来。看着当初对她说过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男子抱着别的女人在她面前恩爱有加,她只求与他,再也不见!"--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医婚入骨宠绵绵

    医婚入骨宠绵绵

    丈夫出轨还和小三和平相处?当然不可能。刚离婚就有人要给自己介绍对象,还是高富帅?嘴上拒绝,其实心里还是很开心的。中西医术的碰撞,会擦出什么样的火花?
  • 噩梦战栗

    噩梦战栗

    当何渡的眼睛里一片血红,所有的罪孽与噩梦都将战栗。
  • 白首不为过

    白首不为过

    “陆卿云,我从来都不曾是你的第一位.”沈泽潼冷笑道“本姑娘的男人你不配!”“我可以给她荣华.”“…”“我还可以给她富贵.”“…”“甚至是无比的荣耀.”“…”柳昱悠悠开口“我可以给她自由”“…”
  • 梦转回殇

    梦转回殇

    他杀了她,她也杀了他,百转千回,不过是梦一场,千年虐恋,不过是弹指间,强者与强者之间的爱恋,在一起真的很难吗?很难!不是作者想要虐他俩哈,是他们自己走滴,哪怕狗血淋头,也会走下去,小作者还会时不时推一把哦,不过是会甜的嘛,不然小作者的玻璃心也承受不住虐虐虐呀,小读者们将就着看好不好,看在小作者这么可怜兮兮的份上,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