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78000000013

第13章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2)

林则徐小时候,家庭生活比较清苦。传说,林家每到过年除夕之夜,才难得地吃上一餐素炒豆腐。也只是到这天晚上,挂在壁上的油灯才有两根灯芯。为了读书,他每次都要典当衣服来买书。

有一段时间,他还在闽县衙门内兼做知县房某的抄写员,以其所得,补贴读书的费用。当时就有人劝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让则徐改业,具有读书仕进观念的林宾日,当然没有采纳,则徐刚刚懂事,看见母亲和姐妹们忙于做活,“往往漏尽鸡号,尚未假寐”,深感不安。“请代执劳苦,或推让饮食”。

和林宾日一般见识的林则徐的母亲陈帙,当然不会同意,反而正色地说:“男儿务为大者、远者,岂以是琐琐为孝耶?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矣。”破落中小地主出身的下层封建知识分子,恪守孔孟之教,轻视体力劳动,认定最高贵的道路是学习好了高中皇榜来登上仕途。

这种具有二千年传统的封建思想意识,经过宾日夫妇的言传身教,不能不给林则徐的早年思想,深深地打下地主阶级的烙印。

然而,由于自己有过困苦的经历,林宾日夫妇思想里还有同情下层人民痛苦,不满官僚地主巧取豪夺、贪污中饱的一面。给林则徐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下面几件事:

一、救济亲友和穷人。则徐儿时,就亲眼看到父亲把米送给困穷如洗的三伯父天策,自己和母亲忍饥挨饿,还告诉他说:“你伯父来,不能说你们没吃。”

二、不徇私枉法,不收贿赂。有一次,一个土豪想用重金贿买宾日,为其保送文童,他拒绝了。又有一次,“里中有豪猾者,欲延府君课子,不惜厚聘。府君疾其衰行,坚却之”。

三、不满官场贪污腐败。则徐10岁那年,闽浙总督伍拉纳、福建巡抚浦霖、按察使钱士椿等贪赃枉法事泄,被革职拿办,成为轰动全国的一大丑闻。在此前后,林宾日每次教书回家,和妻子怒形于色地谈论。

父母的言行举止,不知不觉地浇灌着则徐幼小的心灵,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后来林则徐在官场上,注意了解民间疾苦,作风比较正派、刚直,保持着不屑与贪官污吏为伍的某些锐气,并不是偶然的。看看林则徐为悼念亡父亡母而作的《先考行状》、《先妣事略》,便可见其影响之深了。

林则徐在鳌峰书院求学7年,一直到20岁中举人为止。当时的鳌峰书院是福建的最高学府,主持书院的山长郑光策(原名天策,字宪光,一字琼河,号苏年),是一个进士出身,“有心用世”的封建士大夫。他为人比较正直,对官吏治国的腐朽败坏感到气愤。

1784年,乾隆帝游江南,召集闽浙众多书生在杭州敷文书院会试。当时权臣和珅监试,故意“于御座下脚几坐收试卷”,迫“纳卷者必屈膝”。郑光策参加这次会试,不愿在和珅的淫威下屈膝,“侧目之,愤形于色,乃约闽士林乔荫等数人,以长揖退”,随后“洒然返里,益肆力于学,尤喜读经世有用之书”。

当时的学者文人,大多因惧于罗织文网的压迫,不是皓首穷经,口谈程朱,就是不问政治,考据典籍。学术烦琐,思想空虚,长篇巨帙,无济于世。郑天策对此万马齐喑的风气深感不满,主持鳌峰书院时,他讲求“明礼达用之学”,鼓励学生立定志向,有目的地读书。所以书院的教课,不仅有制义诗赋,还注意到经世之学。

林则徐在郑光策的引导下,开始钻研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知识,接触以各种经史典籍,大大开拓眼界。他还通过父亲的关系,结识了被后人称之为“今文学之初期”的“研究今文遗说者”陈寿祺。

陈寿祺(1771-1834年),又名恭甫,字介祥,号左海,比林则徐大14岁。两人结识之后,“比数过从,通悃愫,讨文字,欢甚”。林则徐在一首诗中说:“束发读公文,珍如觏鸿宝”,从陈寿祺的文章中受过不少启发。

从林则徐早年的一本读书札记《云左山房杂录》(原无题名,书名是后人加的)看,他当时研读的范围十分广泛,有儒家经典以及朱嘉、陆九渊、王阳明诸人之作,亦有《老子》、《韩非子》、《庄子》,有《史记》、《汉书》等史籍,还有历代诗文集、笔记、佛经、医书及书法碑帖等等。

大概是边读边记的缘故,札记潦草紊乱,不成系统,有时随手摘记一些警句,有时记书中某段故事,有时仅记书籍、作者的简要情况。从这些庞杂的内容分析,他大概是儒、法、道、佛都学习了,而且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阅读儒家经典以外的书籍上,学风确是“不涉时趋”,和当时崇尚程朱理学或专攻考据汉学的文人学子有别。

札记中有一些警句,如“博闻为馈贫之粮,贯一为拯乱之药”(刘勰语)、“勿苟且雷同,勿偏执臆见”、“崇实行而不事虚名,秉公衷而不持偏见”,反映他如饥似渴地追求知识,独立思考问题,讲究言行一致的心情。另一些警句,如“世尽思居奇之居,人竟为染指之望,徇私吹索,借端凌践”,“矫饰虚声,潜纳贿赂,陋习相沿,谓之名实兼收”,“竭小民衣食之资,供官司奴隶之困”等,则流露他对现实有某种不满的情绪。“岂为功名始读书”一句,可见林则徐确已遵循师长的教诲,“以立志为先”,树立经世致用之志了。

正因为这样,林则徐对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如诸葛亮、李白、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李纲、岳飞、文天祥、于谦等人,深怀敬佩。南宋抗金英雄李纲,福建邵武军人,祠墓均在福州。林则徐对他的事迹更为熟悉,时常和朋友们谈论他的悲壮故事。求学期间,林家曾一度迁居越王山(又名屏山)脚下,他更是经常和学友一道,到越王山麓的李纲祠凭吊,赋诗抒发爱国的情怀。

后来在22岁那年,还和学友们发起修葺李纲的墓地。他喜爱白居易写诗的风格,白居易反映民间疾苦的诗篇,曾经炽热地打动了他的心坎。

父母师长的教诲,书院学风的熏陶,使林则徐从救时济世的志向出发,贪婪吸取中国古代封建文化的思想养料,从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

盲人读书

明末著名诗人唐汝洵,一生写了1000多首诗,但谁也想象不到,他是一个双目失明的瞎子。

唐汝洵生下来的时候是很聪明的,3岁的时候,他哥就教他认识了好几百个字,读了好几本书。可是他在5岁那年,却不幸出了天花。后来病虽然好了,可是两只眼睛却失去了光明,成了瞎子。

起初,唐汝洵非常痛苦。过了一些时候,他安定下来了,心想:只要我有坚强的意志,两眼看不见也照样能学习。于是,每逢哥哥读书的时候,他就坐在旁边用心地听,把听到的文章和诗一字一句地记在心里。唐汝洵还想了些别的办法加强记忆。他依照古人结绳记事的办法,在绳子上打上各种各样的结儿来代表诗句,他还用刀子在木板或者竹片上刻出各种各样的刀痕来代表文字。哥哥不在家的时候,他就摸着这些绳结和刀痕,大声地朗读。

唐汝洵用这些办法读了不少书,记住了不少诗。后来,他就学着作诗。作诗的时候,要是有人在身边,他就念出来,请人家帮他写在纸上;要是没有人帮他写,他就用结绳和刻刀痕的办法把诗记下来,然后再请人写到纸上。

唐汝洵就用这样的办法,作了将近1000多首诗,成了一个闻名天下的诗人。他刻苦学习,发愤成才的精神是多么感人呀!

自督读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

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

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苦读成大器

林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他是福州人,清末举人。

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却爱书如命,买不起书,就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按约定的时间归还。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

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读。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清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睡。由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累,他18岁时,患了肺病,连续十年经常咳血,但他卧在病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到22岁时,他已读了古书2000多卷,30岁时,他读的书已达1万多卷了。

他曾经说:“用功学习虽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着黑夜向前走,会越走越光明;好游玩虽是乐事,却如同傍晚出门,趁黄昏走,会越走越黑暗。”

他不懂外文,但由于他的文学功底深厚,竟采用世人很少见的翻译书的方式:先后由十多个懂外文的人口述,他作笔译,将英、美、法、俄、日等十几个国家的1700余部名著翻译成中文,开创了中国翻译外国文学著作的先例,影响很大。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就是他与别人合作翻译的第一部外国长篇小说。康有为把林纾与严复并列为当时最杰出的翻译家,称赞说“译才并世数严林”。

铁杵磨针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颗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李白听了恍然大悟。第二天,他又到塾里读书去了。从那以后,他再也不旷课了。不论老师留下多少功课,他总是认真地按时完成它。

唐朝开元十一年间,年轻的李白在蜀中已经相当有名了。他渊博的学识,使许多人尊敬他。但他并没有满足,经常外出寻师访友,游览名山胜地,观察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开阔眼界,丰富知识,提高艺术素养。这年刚立春不久,李白便带着书僮,身佩宝剑,从绵州来到万县。一住下,李白就向人们打听这里谁的学问高,谁藏的书多等情况;并不辞路远,常常去拜访一些饱学之士。

李白怀着谦虚求知的态度,从一些有学问的人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同时也得到了不少罕见的书籍,于是就拿回客栈如饥似渴地学习。尽管这样,他还是不满足,认为住在客栈里,往来客人较多,影响他的学习,很想找一个安静的环境用心读书。

一天,李白散步来到一座山下,看见山的四周都是陡壁,只有一条能过一个人的石梯,斜着向山顶伸去。李白看了一会儿,就试着用手扶着石壁,慢慢地向上爬去。只听见书僮在下面让他快下来,李白往下一望,只觉心头发慌,两脚无力。

李白回到客栈,一夜不能入睡,隔壁间又不时传出一两声吵骂。李白想,这里如此不安静,怎能学习呢!山上的路既然很难走,必定没有多少人上去。如果能在上面找一个适当的地方学习,那真是太好了!

第二天一早,李白又来到山下,当他上到山顶时,看到一块平台,他端详了一会,感到非常满意。李白就请人在这山腰上搭起草庐,然后把所有书籍、行李都搬到这里,专心致志,认真攻读。

后来,李白成了唐代著名的诗人。当地的人们为了纪念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和他那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就把这座山改名为“太白崖”,并在山下建立了一所书院,取名“白崖书院”,老师们经常用李白刻苦勤学的精神,鼓励学生努力学习。

孰能无惑

我国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也就是现在常说的孟子。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

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虚心请教,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家。

同类推荐
  • 宗月大师

    宗月大师

    本书收入了老舍先生创作的《宗月大师》《可爱的成都》《读书》《可喜的寂寞》等三十八篇散文。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写景处优美动人,充满诗情画意;叙事处不乏幽默诙谐,妙趣横生;忆人时情感真挚,充满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非常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
  • 荣耀新美文:远走高飞

    荣耀新美文:远走高飞

    有多元的视野,从各个角度描摹和思考人生和社会,将视野焦点多样化,并以独特的生命体验,勾勒当下不同群体的现实生活。有温度的故事,这里有美好的回忆,也有惨淡的阴影;有青春的疼痛,也有成长的蜕变。故事里有彷徨,有焦虑,有孤独,更有勇气,有温暖,有力量,有憧憬。有情怀的青春,这些青年作者的笔下涌动的是青春的新姿态,他们以独特的个性讲述属于他们的青春和成长,朦胧的爱,懵懂的情,挫折的阵痛,叛逆的碰撞,这一切都属于他们的逻辑和思维。有创意的表达,这里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有变化多端的叙事方式,有多角度的人物塑造;他们冲破固有思想的牢笼,凭借创意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学话语空间。
  • 做学生最好的成长导师:张青娟班主任工作艺术99例

    做学生最好的成长导师:张青娟班主任工作艺术99例

    作者结合20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叙写了他和学生之间的交往故事,并从中提炼了管理班级的99个管理艺术。本书没有说教和空洞的大话,篇篇生动感人,文字优美,可与《班主任兵法》相媲美,是一线班主任可以活学活用的实践手册。
  • 辛巴达历险记

    辛巴达历险记

    现代中、小学生不能只局限于校园和课本,应该广开视野,广长见识,广泛了解博大的世界和社会,不断增加丰富的现代社会知识和世界信息,才有所精神准备,才能迅速地长大,将来才能够自由地翱翔于世界蓝天。否则,我们将永远是妈妈怀抱中的乖宝宝,将永远是温室里面的豆芽菜,那么,我们将怎样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呢?
  • 公主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三辑)

    公主故事(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十三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热门推荐
  • 夺爱之冷少情深不负

    夺爱之冷少情深不负

    她等了他十五年,一直都等不到他,『这是一个关于错过与被错过的故事,向左走,向右走,总有一天会遇见。』
  • Minecraft364天

    Minecraft364天

    小K、黎明、秋刀——三位来自现实世界的少年意外进入MC世界寻找失散的伙伴和出去的方法,可是......
  • 青铜阙

    青铜阙

    绣花鞋和里面的小脚一度成为晋虚城一个时代女人们的标志。巫奈的奶奶便是这种标志的最后代表。在尾随来此地修行峨眉老道习武的日子里,在通往武义闸的乡村公路上,作为弟子,我和巫奈每早天不亮就跑去,在一棵高大的洋草果树下费力地抬起石狮子的沉重。黑暗中,一根钢管穿过石狮上身空洞处。我们一人蹲在一头,半弯着腰,“呼哧呼哧”,有节奏地用力左右甩动。就像巫奈的奶奶每天必用的灰黑色长布,在黑暗中一点一点、一卷一卷,被小脚收拢、裹紧,再慢慢穿进有着尖尖上翘鞋头的绣花鞋。
  • 牡丹梦

    牡丹梦

    小说里面的人物和故事,有古有今、有虚有实、有远有近、有哭有笑。《牡丹梦》的创作源泉,是兴洲那株鲜活的白牡丹,奇迹般地在塞外度过了三百二十八个春夏秋冬,引来无数的传说与梦幻。《牡丹梦》中有简有繁地写了满族历史和文化的孕育、兴起、强盛、衰落及传承中的一些人物与事件,参考和采集了一些史料,既有正史,也有野史,还有民间传说。这些人和事,都与兴州牡丹有着不解之缘。把他们写进《牡丹梦》,就当故事或是笑话看吧。
  • 我的背后是大佬

    我的背后是大佬

    任长风被人投放了一个大佬。他问到“你会什么?”大佬说“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做不到的。”任长风问到“那你为什么会被人塞到我体内?”“会说话吗?”“不会吧。”“那就少讲点。”
  • 纯阳丹尊

    纯阳丹尊

    武炼纯阳,丹逆八荒,诸天万域,我为主宰!庶子牧凡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一块神秘板砖,从此踏上了武道通天之路。万古千载不朽意,诸天万界我独尊!当牧凡站在了世界的巅峰,回首来处,竟发现,一切才刚刚开始。
  • 呻吟语

    呻吟语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因梦是你

    因梦是你

    历千目第一次见到殷梦时,她像一只瘦弱可怜的兔子一样红着一双眼睛满身伤被历芷青拉到车上——那是被他的粉丝撞伤的,他没注意到那女人的脸,内心觉得她就是个呆愣的蠢货,尽职尽责将她送到医院后走人。本以为二人再无交集,但此后她又以他的临时助理,他的服装顾问,他的专用助理加服装顾问......身份出现,最后,她的身份是他的女朋友。一见钟情?呵,这当然是不存在的,所以,殷梦十分之好奇他到底为什么会喜欢上自己。“历千目,追你的人千千万万你都看不上,我又没追你,你喜欢我什么啊?”“因为,我曾在梦里见过你。”
  • 我一个人远走高飞

    我一个人远走高飞

    其实,我们都有一个摆脱现在的生活、远走高飞的梦想,郜菲也是这样。不过,最初,和她一起远走高飞的是星辰;后来,和她一起远走高飞的是麦芷;之后,和她一起远走高飞的是远走;但是到最后,和她一起远走高飞的也只有她自己一个人。不过没关系,一个人走一定会很累,但是一定能走得毫无顾忌。
  • 帝少甜婚:重生萌妻不太乖

    帝少甜婚:重生萌妻不太乖

    前世,叶灵被墨冷擎活活剜心而死。一朝重生,她竟成了墨冷擎的痴呆小妻子。恨透了墨冷擎,叶灵扮猪吃老虎一路升级打怪,她只想一纸离婚协议远走高飞,却没想到男人把她困在墙角:“别以为换了个身份,我就不认得你了。”婚后,墨冷擎宠妻入骨,把“痴呆”小妻子宠上了天。而墨冷擎也渐渐发现,他的痴呆小妻子竟然女扮男装,还是个隐身娱乐圈大佬。美男跟她称兄道弟,美女围在她身边眼冒红心递情书,从此,墨冷擎化身亚洲醋王,专业防挖墙脚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