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690100000001

第1章 给生命加点盐(1)

我渴望走进你的生活里去,不是为了破译秘密,面对变化无穷的季节,谁能奢望一览无余,我将用整个生命爱你。

剡子扮鹿取奶孝双亲

远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周朝,在中国的北方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中住着一个叫剡子的少年。

剡子个儿虽然不高,却很勇敢机智,又特别孝敬父母,村里的大人、小孩都特别喜欢他。

剡子常常对村里人说:“父亲、母亲生养了我,把我养大不容易,我要像父母爱我那样爱他们。”

剡子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剡子家十分穷困,全靠父母日夜操劳,一家人才勉强得到温饱。

岁月不断流逝,剡子的父母渐渐老了,二老的身体越来越不如以前了。

随着剡子的一天天长大,他越发变得懂事了,知道自己应该为父母分忧。

他每天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帮助父母担水、做饭、打扫院落。侍候父母起了床,一家人吃完早饭,他背着绳索,拎着斧头上山去打柴。

剡子进了大山,凭借着矫健、灵巧的身子,爬上大树,抡起斧头使劲地砍起树杈,斧砍树木的响声在大山里回荡。

山野里,有一群鹿惊奇地瞧着剡子,剡子友好地向鹿群招招手,学一声鹿鸣。由于他学得极像,同鹿成了好朋友。

常年的劳累使剡子父母的身体越来越弱了,二老的眼睛都快失明了,这下可急坏了剡子。剡子到山里为父母采来各种药材治病,总不见效。

一天,剡子的父亲说:“我很小的时候,吃过鹿奶,鹿奶的味道很不错,听说对人的眼睛也有好处。”母亲也补充说:“我也听老一辈的人说,鹿奶对人很有滋补作用。”

父母那么想吃鹿奶,上哪儿去弄呢?聪明的剡子突然想起了山间林子里的那群鹿。如果自己装扮成小鹿去采奶,母鹿一定肯帮忙的。

剡子为自己想出这个主意而高兴。他没有对父母讲,怕父母不让他去。剡子来到村里一户猎人家,向猎人借了一张鹿皮。

第二天,剡子提着一个小罐,拿着鹿皮进山了。进了林子,他老远就看见了那群鹿,他把鹿皮蒙在身上,装成一只小鹿,混进了鹿群。

他爬到一头母鹿身边,用手轻轻地往小罐里挤奶。因为剡子的动作轻柔,母鹿还以为是一头小鹿在吸奶,于是驯服地让剡子挤,剡子终于挤满了一罐奶。为了不让鹿群发现,他仍然爬行着离开了鹿群。

剡子回到家中,高兴地让父亲喝他带回的新鲜的鹿奶。父母问他是从哪儿弄来的,剡子这才把自己装扮成小鹿挤鹿奶的事告诉他们。

父母很担忧,劝他以后不要再去了。剡子却说:“只要二老身体一天天壮起来,我吃点苦不算什么!”

从此,剡子一次次地进入深山老林,混进鹿群去挤奶。一天,他混在鹿群中,刚挤了半罐奶,突然听到一阵急促的马蹄声。鹿群四散逃走,只剩下剡子装扮成小鹿原地不动。

原来,是猎人们围猎,来到山林,猎人们拈弓搭箭,刚要射,剡子急忙掀掉鹿皮,站起来说:“别射!我是人!”他把为父母挤鹿奶的事告诉猎人。

猎人们大吃一惊,并为剡子孝敬父母的精神所感动。一时间剡子扮鹿取奶孝双亲被传为佳话。

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

介子推背母上绵山

介子推,春秋时代人。春秋时晋国的公子重耳因受晋惠公和骊姬的迫害,带着文臣武将狐毛、狐偃、赵衰(cuī)、魏犨(chōu)、介子推等人逃难到临国,最后被秦穆公送回晋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晋文公在论功行赏时忘了一个人,就是介子推。介子推出身贫苦,他不做官,只好靠编织草鞋养活老母。

邻居张解见了,劝介子推找晋文公请赏,介子推只是笑了笑,什么话也没说。

介子推的老母看儿子织草鞋养家糊口也太辛苦,也劝儿子说:“我儿跟重耳逃难多年,立有大功,为什么不找他谈谈,说不定能得到荣华富贵,不是比你织草鞋强吗?”

介子推说:“主公当上国君,上顺天意,下合民心,我怎么能去争功夺利,我宁愿一辈子织草鞋来养活您。”

老母见儿子这样高洁,也就不再去难为介子推了。

过些时候,介子推跟母亲商量说:“我很爱附近的绵山,那里山清水秀,土地肥美,草丰林密,很适合隐居,我们到那里去吧!”

“我儿志趣高尚,就依你吧!”

收拾了简单的行装,介子推就背着母亲上路了。

张解甚觉不公,替介子推不平,就偷着写了一篇讽刺诗贴在朝门外。诗中写道:“蛟龙逃难,没有深潭可以躲藏,众蛇随它周游四方。蛟龙饥饿,一蛇割骨肉献上。蛟龙返回龙潭,众蛇住进新房。只有一条蛇没有住处,背着老母流落荒野,十分悲凉!”

手下人揭了诗文进宫献给晋文公。重耳看了,恍然大悟,惊叹道:“啊呀,我简直是老糊涂了,怎么把介子推给忘了呢?快,快把介子推给我找回来!”

宫人来到介子推原来住的地方,只见一把大锁锁着房门,只好回宫禀告实情。

晋文公听后令宫人把张解召到宫中,询问介子推的下落,并说:“能找到介子推,定有重赏。”

张解把介子推背母去绵山的经过对重耳讲了一遍,并答应领路到绵山。晋文公十分高兴立即封张解为大夫。

张解作向导。晋文公带着文臣武将,率领着大队人马来到绵山脚下,打听介子推的下落。有个农民说:“前几天,一个汉子,背着他的老母进山去了。那汉子对他母亲照顾的可周到了,现在不知走到大山的什么地方了。”

晋文公的人马在山里找了好几天,也没见到介子推的踪影。手下有个人建议说:“介子推最孝顺母亲,如果放火烧山林,他一定会背着母亲跑出来。”

重耳下令烧山。漫天大火一连烧了好几天,大火渐渐灭了,介子推始终没有出来。重耳派士兵搜山。只见介子推抱着母亲,烧死在一棵大树之下。

重耳见状,失声大哭。为了纪念介子推,把绵山改名为“介休”,意思是介子推休息的地方。

介子推母子遇难的这一天,正是农历清明节,后人在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北方人管这一天叫“寒食节”。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

颍考叔讲孝道感召庄公

颍(yǐng)考叔,春秋时郑国人(今河南新郑县一带),是郑庄公手下的一个管理疆界的官员。

郑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他的母亲武姜氏因为这个特别讨厌他,而偏向他的弟弟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国君,由于庄公的父亲武公不同意,还是庄公继了位。

庄公继位后,武姜氏千方百计的帮着共叔段扩充势力,伺机夺权。庄公欲擒先纵,待时机成熟时,先发制人。在共叔段攻打京城前,一举打败共叔段于鄢地。共叔段逃亡到国外,妄想打开京城之门做内应的武姜氏被放逐到城颍(今河南临颍县西北)。郑庄公对其母发誓说:“不到黄泉,咱们不要再见面了。”武姜氏再不对,毕竟是自己的母亲呀,过了一段时间,气消了之后,庄公又觉得自己也有些过分。可话已经说出了嘴,又有什么办法呢。

颍考叔听到这件事后,找了个借口,见到了郑庄公。庄公招待他吃饭,席间庄公发现颍考叔把肉食都放到一边,从不动筷,就好奇地问:“你怎么不吃肉食呢?”颍考叔赶忙回答说:“小人不是不吃肉食,而是因为我上有老母。我们家的好东西她老人家都吃着了,但从来没有吃过国君您这样好的菜肴,请允许我把这些菜带回去给我老母尝尝。”郑庄公说:“你还有母亲,吃什么还可以想着她,给她带回去吃,我就没有这种福分了。”颍考叔明知故问地说:“我能问一下,您这话说的是什么意思吗?”庄公把放逐母亲于城颍,并发誓不再相见的事说了一遍,在诉说时流露出悔恨的情感。颍考叔觉得时机已到,就开导说:“您有什么可忧虑的呢?假如您深挖地,到有泉水处,打一个隧道,母子在隧道里相见,谁能说这不是在黄泉中相见呢?”庄公高兴地听从了颍考叔的话。

隧道打通了,庄公在进隧道时,十分激动,就赋诗一首,其中一句说:“大隧之中其乐融融。”武姜氏出了隧洞以后,也感慨万端,懊悔不已,也赋诗一首,其中一句是:“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和乐融融)。”从此母子和好如初,就好像任何事情也没发生一样。

《左传》的作者在评论这件事时说:颍考叔是一个有纯粹孝心的人,他对母亲的爱,感召了郑庄公。“孝子不匮,永赐尔类”,《诗经》里的这两句诗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

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孔子论孝

在孔子的思想中,孝道占有重要的位置,他教育学生把“孝敬父母”放在第一位。他说:“学生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少说没用的话,对人要讲信用,要热爱集体,接近有道德的人。这样做了,有剩余的精力,就去学点文学知识。”可见,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是把孝敬父母放在首位的。孝,是人才成长的思想基础,人,孝敬父母了,才能尽忠好义,为国为民。

一次,他的学生子夏问他,应当怎样孝敬父母,他回答说:“侍候父母,一定要从内心关怀体贴,和颜悦色地对待父母。父母有事了,子女应当代服劳役;有了好的吃喝了,应该让父母先吃。能这样做,也就算是孝敬了吧。”

又有一个学生叫孟武伯的,也来问这个问题。孔子回答说:“当父母的,就是怕孩子有病啊,一定要加强身体锻炼和品德的修养,不使父母担忧啊!”

从这些回答中,可以看出孔子孝敬父母的主要内容:要从内心深处去尊重、热爱、关心父母;为父母多做些自己能够做的事,干些自己能够干的活,以减轻父母的负担;衣食住行,有了好的,应请父母先享用;要注意锻炼身体,加强品德修养,事事处处注意不叫父母担忧、操心。这些也是今人应继承和发扬的。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闵子骞感动后母

闵子骞,是孔子的弟子。孔子称赞他上事父母,下顺兄弟,一举一动,尽善尽美,无人讲他闲话。

闵子骞小时候,受后母虐待。

后母疼自己生的两个儿子。有好吃的,就偷偷地给自己生的两个儿子吃,闵子骞吃不着还常常吃不饱饭。可是,闵子骞怕父亲知道了难心,从未告诉他。

冬天到了,后母所生的两个儿子穿的都是棉絮衣,身上暖烘烘的,而闵子骞穿的却是芦花做的棉衣。

有一天,闵子骞的父亲坐着他们兄弟三人拉着的车外出。

那天,天气非常寒冷,西北风呼呼地刮。闵子骞的棉衣不能御寒,一打就透,他冻得浑身颤抖,面色灰白,手都冻僵了。

而他的两个弟弟,因为拉车赶路,衣服保暖,脸上直冒热汗,面色红润。

闵子骞的父亲一看,闵子骞瑟瑟发抖而两个弟弟直淌汗,以为闵子骞拉车不卖力气,一气之下,就用鞭子抽打他。

鞭子抽破了棉衣,芦花忽地飞了出来。父亲感到奇怪,抓着几个一看,才恍然大悟。啊!原来儿子身穿芦花,是冻的在发抖!

“回家!哪儿也不去了!”父亲命令三兄弟往回走。

闵子骞的父亲真是气极了,他心疼起自己的儿子来。

一进家门,父亲便把妻子叫出来。骂她没有人心,要休掉她。

闵子骞一见,跪在地上哀求父亲说:“母亲在这儿,只有我一个人寒冷,如果母亲离去,那么我们兄弟三人都将孤单!”“我的棉衣絮芦花,是我家贫困,没有那么多棉花!”

父亲见他的话说得婉转而近情理,便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后母听了闵子骞的话,非常惭愧。从此以后,她痛改前非,待闵子骞比她的亲生儿子还好。

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曾参恪尽孝道

曾参,字子与,又称曾子。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人。生于公元505年,卒于公元前436年。曾参出身贫寒,一生经历坎坷,但终生讲求修身养性,主张“日三省身”。

曾子以孝出名,他不仅行为上恪守孝道,而且还有一套理论主张。他把孝分为三种: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曾子在孔子门下受业学习多年,已学有所成。那时,他家贫寒,为了养活父母,他在离家很近的莒国出仕做小吏。虽然俸禄只有几斗米,但是他仍然十分欢喜,因为能用自己所得供养双亲。后来,他成了大名士,双亲也老了,他就不再外出谋官。当时,各国聘请他做相国,楚国委任他为令尹,晋国请他做上卿,都被他拒绝了。

父母亡故之后,曾子游历到楚国,做了大官,出门百乘相随,大队仪仗呼拥,高官厚禄十分显赫。可曾子并不高兴。他常常面北哭泣,因为在他看来,官再高,禄再丰,父母已经亡故,无法再奉养双亲了。父母没能过着荣华富贵日子,太可怜了。

曾子孝敬双亲,甚至到了愚孝的程度。

一天,曾子到他父亲的瓜地里去锄草。一不小心,把瓜苗锄掉了好几棵。曾子好心疼,自责自己的粗心。

这时,正赶上他父亲拄着棍子来薅(hāo)草,一看见曾子把瓜苗锄掉好几棵,气不打一处来,没问青红皂白,举起大棍,照着曾子的脑袋打来。本来,曾子稍一侧身,棍子就不会落在曾子的头上的。但曾子想,自己错了,父亲打几下消消气,就没有躲闪,仍立在原地。因用力过猛,曾子被打倒在地,不省人事了。这下子可吓坏了父亲,后悔自己出手太重。老人连呼带叫,揉了半天,曾子才苏醒过来。

为了不使父亲为自己担忧,曾子赶紧爬起,好像没挨过打似的向父亲赔不是。并走进瓜棚,拿过琴来弹给父亲听,让父亲消气。

曾子不仅对父亲如此,就是对后母也是十分孝敬,甚至休了妻子以敬后母。

曾子的后母对他十分刻薄,一点恩义也没有,但曾子毫无怨言,像对父亲那样,孝顺备至。

有一次,他让妻子为母亲做藜羹,他的妻子一时粗心,没蒸熟就端了上去。曾子知道后,大为恼火,立刻写了休书,将妻子撵出门去。知情人都认为太过分了,责问他说:“妇人犯了七出之条,才能休掉;藜羹不熟,这样区区小事,你为什么要因此休妻呢?”

曾子说:“藜羹确实是件小事,但我叫她煮熟奉母,她竟然不听我话。这样的人,如何可以留下她呢?”

然而曾子毕竟疼爱自己的妻子,为了珍惜夫妻感情,终身没有再娶。

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子路背米

子路,姓仲名由,孔子的学生。他性格豪爽开朗、好勇,武艺高强,却从不欺负弱者,且尊老爱幼,是乡里有名的大孝子。

子路家里很穷,常常以糠菜充饥。他想,家有穷富,人有高低,但家庭越贫寒,就越应想方设法孝敬父母,尽心尽力的去侍奉父母,尽量让父母少受些苦。他自己常常吃野菜或灰菜做的面团子,却设法让父母吃上米饭。

后来,家境稍有好转,子路对父母仍照顾备至,想方设法让二位老人吃好,尽子之孝道。

一天,子路去50里外的陬邑做买卖,见集市上卖一种米,白白的。子路问:“这是什么米?”同行的人告诉他说:“这叫稻米,做饭香甜可口!”子路想,何不背回点让二老尝尝。于是他就买了一口袋,背回家中,给父母煮出香喷喷的白米饭。二老边吃边赞不绝口:“白米饭真好吃啊!”

子路见二老这样喜爱白米饭,他就经常去陬邑背米。

后来,子路得知孔子收徒讲学,就前往拜师学习,由于他勤奋刻苦,很快成了孔子的得意门生,可就有一样叫先生不满意:子路过一段时间就请假回家。

同类推荐
  • 记忆天才的第一堂大脑训练课

    记忆天才的第一堂大脑训练课

    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托尼·伯赞曾表示,人的大脑就像是一个沉睡的巨人。而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总结了全球关于大脑研究的惊人成果:“人的大脑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潜力没有被利用。”所以,有学者曾表示: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会对脑构造和功能的了解变得更加深入,到那时人类将会为隐藏在自己脑内的巨大潜能所震惊。在这个全民都重视大脑潜能开发的时代,你做好迎接“脑科学时代”到来的准备了吗?其实,只要我们能了解脑、保护脑并且创造脑,掌握大脑的规律,就能充分激活剩余的90%的还在“冬眠”的脑细胞,你沉睡的大脑也将被唤醒!
  • 服从:优秀员工必备的职业精神

    服从:优秀员工必备的职业精神

    本书主要讲述了如何培养员工的服从意识和敬业精神,如何做一名让员工绝对服从的领导。
  • 攀登成功的阶梯(教育篇)

    攀登成功的阶梯(教育篇)

    要做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别辜负父母苦心,做人必须要有志气,立志要以德为本;不要在年轻时享福,不要父母的溺爱,学会接受自己本来的面貌,凡事从小做起,期待未来,立足今天!
  • 玩转九型玩转人

    玩转九型玩转人

    九型人格说到底只是一种工具,是引导我们认识自己及他人的工具,是帮助我们释放自己潜能的工具,是帮助我们与他人进行和谐交往的工具。我不敢奢望每位朋友都可以凭借此书找到生命花园里的那座宝藏而获得完美人生,只是真诚地希望朋友们能运用它获得更多幸福。
  • 正能量:正向心态带来非凡的成功

    正能量:正向心态带来非凡的成功

    《正能量:正向心态带来非凡的成功》为美国最畅销的十大心理自助经典之一。简单应用,即获能量,这个时代最值得一看的心灵励志读物,改变你心智力量的最佳读本。从今天开始,掌握并积攒正能量,你的生活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底什么是正能量?科学的解释是:以真空能量为零,能量大于真空的物质为正,能量低于真空的物质为负。在此书中,正能量指的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不可思议的有趣启示,有求必应的美妙体验!
热门推荐
  • 影响孩子一生的42个探险故事

    影响孩子一生的42个探险故事

    本书向大家展示了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探险故事,同时也向读者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探索大门。
  •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乐土

    诺贝尔文学奖文集:乐土

    诺贝尔文学奖,以其人类理想主义的伟大精神,为世界文学提供了永恒的标准。其中所包含的诗、小说、散文、戏剧、哲学、史学等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杰作,流光溢彩,各具特色,全面展现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总体各局。吉卜林、梅特林克、泰戈尔、法朗士、消伯纳、叶芝、纪德……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名字;《尼尔斯骑鹅旅行记》、《青鸟》、《吉檀迦利》、《福尔赛世家》、《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伪币制造者》、《巴比特》……一部部辉煌灿烂的名著,洋洋大观,百川归海,全部汇聚于这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文集之中。
  • 武帝破天决

    武帝破天决

    一代武帝,身怀重宝,却被最信任的人出卖,未婚妻,以及天界中第一神灵的天神,最后联手将他弑灭,心有不甘,老天却让他再重生一次,这一次,我要重新踏入武道,将辜负我的人一一覆灭,我的存在,就是你们的噩梦!且看天才少年如何重新提升实力,在一个最低级的下位界变成武道之最强者。
  • 混元巫神

    混元巫神

    宇宙洪荒,天地初开,盘古精血化为十二祖巫,分管空间、木、金、水、火、风、雷、电、时间、天气、雨、土。十二祖巫死后留下传承,是为巫族古武世家房丹辰,生下来便不能修炼古武,成为家族笑话,意外打开母亲留下的玉佩禁制,得到修炼功法,从此修为猛进
  • 撞入我心

    撞入我心

    某日,因误会相遇的两个人一撞而他堂而皇之的闯入了他的生活什么?她是他的云女友?为什么这个男人脑子死板又固执?喜欢,难以开口。缘分,妙不可言。1V1甜文
  • 非主流修仙记

    非主流修仙记

    这是一个不正经的穿越者演绎的不正经的修仙故事,江山见义勇为不成穿越至五行大陆,一不小心就获得了最强外挂--源系统,脚踩恶少,驯服神兽,路过的美女也频频对他暗送秋波。“其实,我是个好人。”从此一路青云直上,修成大果!
  • 家族婚恋

    家族婚恋

    三代人的婚姻和爱情,跨越近百年的情感故事。从民国到现代,时代再变,真情不变……
  • 追溯游

    追溯游

    突然从空中驶过的列车,完全颠沛记忆的小家伙,值得注意的是这ta头上竟然顶着一对类似喵星人的软耳朵。深夜时,睡梦中追溯身世,天亮后作为这个世界上最佛系的“杀手”,开始撩野兽撩怪物。
  • 永怛神壂

    永怛神壂

    当人类掌握神的力量,神驾驭人类的躯壳,恶魔披上人皮,鬼怪带着画皮,真实与虚假焦灼着,灵魂被信仰奴役,形形色色的恶魔是内心的鬼。生命是否还有意义,否定了规矩,心魔,跨越了底线,一切都无所谓。战吧,改变世界,拯救被奴役的人们。
  • 夜·雨

    夜·雨

    作品文字细腻,风格独具,个性鲜明,饱含深情,闪烁着人生哲思,作者两个时间线穿插的特色写作方式,让人耳目一新,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