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08000000015

第15章 物理大发现(8)

伦琴还详细地研究了X射线的穿透能力。他发现X射线能容易地穿透纸、木片、铝片等轻质物质,不容易穿透像铅那样的致密物质。射线被吸收的数量与吸收体的厚度和密度大致成正比。由于骨骼的密度比肌肉大,因此用这种射线照射人体时,便留下骨骼的阴影。伦琴用X光拍摄了他夫人的手指骨骼照片,这是历史上的第一张X光片。他还拍摄了放在盒子中的砝码、缠在木柄上的金属线等。

就在这年的圣诞节刚过,伦琴公布了他的新发现,1896年1月,他又向他的朋友们寄出了论文的副本及照片。

整个世界为之轰动了,特别是伦琴拍摄的穿透人的衣服、肌肉的X光片,引起了人们疯狂的好奇心。许多实验室都在重复伦琴的实验,有关X射线的论文大量发表。就在纽约日报报道X射线消息后的第4天,有人便用X射线检查出了受伤者足部的一颗子弹。这一新发现很快便被当作新技术应用到医学诊断上。

伦琴曾说过:“我是偶然发现射线穿过黑纸的。”其实,在伦琴之前,也有好几位科学家偶然发现过这种现象。英国物理学家克鲁克斯在研究低压放电现象时,就发现放在装置附近的照相底片跑光了。他没有想到这是射线作用,而以为是底片的质量有问题,到工厂退货了之,错过了发现X光的机会。伦琴抓住偶然发现的现象,穷追不舍,透过偶然性的层层迷雾,寻找事物的必然性,因而获得了伟大的发现。

伦琴因为发现X射线,1901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人。

在X射线被发现后,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现接踵而至,X射线就像神话中的领路鸟一样,把人们引向了通往微观世界的道路,20世纪物理学革命的序幕被拉开了。

神秘的放射现象

伦琴的发现传到法国后,深深打动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贝克勒尔。他想,既然X射线发生在荧光现象特别强烈的地方,那么是不是有强烈的荧光的物质,都能发出X射线来呢?他决定试一试。

贝克勒尔出生在一个科学世家。他的祖父、父亲都是法国科学院的院士,并以研究荧光物质而闻名,因此,在他的实验室中,收集了许多荧光物质。

贝克勒尔选中了他和他父亲都曾用过的一种铀盐——硫酸铀酰钾,把这种盐放在一个用黑纸包得严严实实的底片上,然后放在太阳底下晒,看底片会不会感光。因为太阳光和荧光都不能穿过黑纸,只有X射线才能穿透黑纸使底片感光。

果然,如他所料,底片显影后上边有铀盐感光造成的灰白色的斑纹,贝克勒尔兴冲冲地向科学院报告了他的发现,可惜,这是一个错误的报告。

贝克勒尔是一个受过严格训练的科学家,他准备继续实验,取得更多的事实,以便再过几天在科学院例会上做正式报告。可是偏偏天公不做美,一连几天都是阴天。他只好扫兴地把铀盐和包着黑纸的照相底片都收到抽屉中,焦急地等待着太阳出来。

天一直阴着,开会的日子就要到了,贝克勒尔等不及了,他想上次照射的荧光总不会完全消失吧,也许会有轻度的曝光,于是他把底片冲洗出来。结果令他大吃一惊,底片比任何一次实验的曝光都要强烈!

贝克勒尔多次重复这个实验,不管铀盐在黑暗中放多久,它们都能使底片感光。他又换用其他荧光物质,结果含钙、含锌的荧光物质都不能使底片感光。

谜底终于揭穿了,使底片感光的原因是铀原子自身作用造成的,铀和铀盐能放出一种不同于X射线的新射线,这就是天然放射性。

贝克勒尔的发现虽然不像X射线的发现那样引起轰动,但也有一些杰出的科学家对此很感兴趣,并继续进行研究,其中有一位就是来自波兰的年轻女科学家玛丽·居里。

玛丽·居里出生在波兰一个中学教师的家庭。她勤奋、聪慧,中学毕业获得金质奖章,掌握了5门外语。由于家境贫寒,玛丽16岁时不得不去当家庭教师。后来她进入了法国有名的索尔本大学(即巴黎大学)学习。她住在冬天水能冻得结冰的亭子间,经常食不果腹。就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她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大学文凭。艰苦的环境培养了玛丽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

大学毕业后,玛丽和因发现低压电现象而在物理学界小有名气的皮埃尔·居里结为夫妇。1897年,她刚刚生下女儿伊伦,就马上选择了当时还很少有人研究的放射性作为自己的博士论文题目。

居里夫人在研究放射性的时候,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沥青铀矿的放射性反而比纯铀还要强。她猜想很可能在沥青铀矿中还存在着比铀的放射性还要强得多的未知元素。

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即遭到了一些人的讥笑,认为这是异想天开。性格坚毅的居里夫人没有动摇。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也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大意义,放下了手头的工作,投入了对新元素的寻找。

他们的条件如此简陋,一间破棚子是他们的实验室,没有排放有害气体的通风装置和必要设备。为了将不同元素分开,他们将沥青铀矿装入大桶,加入化学试剂和酸一起煮沸。居里夫人用一根几乎和她一样高的沉重铁棒不停地搅拌着这些沸腾的粘稠液体,反应中放出的烟雾刺激着她的眼睛、喉咙,这种“男子汉的工作”累得居里夫人筋疲力尽,人消瘦了,手烧伤了。

1898年7月,他们终于从矿石中分离出一种黑色粉末,它的放射性比铀强400倍,化学性质和碲很相似,居里夫人为了纪念她的祖国波兰,把这种新元素起名为钋(在拉丁文中,钋的字头和波兰的字头是一个)。

但是钋的放射性还不足以说明沥青铀矿何以有这样强烈的放射性。于是,他们继续寻找,终于在同年12月又分离出了一种新的放射性更强的元素,他们给这种新元素起名为镭,在拉丁文中,镭的原意就是放射。

居里夫妇最初得到的还不是纯的镭,因此许多化学家对是否有镭元素表示怀疑。为了得到纯的镭,并进一步弄清镭的性质,居里夫妇付出了更加艰巨的劳动。4年中,他们进行了几十万次提炼,1902年,终于从12吨沥青铀矿中得到了大约0.1克纯的氯化镭,测出了镭的原子量是225,放射性比铀强二百多万倍。

1903年,居里夫人发表了她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巴黎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这篇论文堪称历史上最伟大的一篇博士论文。她和她的丈夫皮埃尔·居里以及贝克勒尔因发现放射性,一起共享了1903年诺贝尔物理奖。1911年,居里夫人又因发现钋和镭获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惟一两次获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也是惟一同时获得物理和化学两种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追踪放射性之谜

铀和镭等放射性元素放出的射线是什么?它们为什么会放出射线?许多科学家纷纷投入这一研究。其中有一位后来居上的佼佼者,他就是卢瑟福。

卢瑟福出生在新西兰穷乡僻壤的一个小农家庭。他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创造才能,把一只报废的钟修好了,还自制过一架照相机。凭着出色的才华,他连续获得三次奖学金,从高中升入大学,最后进入久负盛名的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成为约瑟夫·汤姆孙的研究生。

放射性铀的发现,立刻引起了卢瑟福的注意。为了研究铀发出的射线的穿透本领,他用厚薄不同的铝箔进行试验,结果发现铀发出的射线不是简单的一种,而是两种。有一种穿透本领比较小,只能穿透比较薄的铝片,他把这种射线叫α射线,还有一种能穿透较厚的铝片,贯穿本领比α射线大100倍,他把这种射线称作β射线。

法国科学家维拉尔德从放射性物质发出的射线中,又发现了第三种射线,它的贯穿本领更强大,这就是γ射线。

当让放射性元素发出的射线通过强磁场时,这三种射线便分道扬镳成为三股,朝一个方向弯曲得最厉害的是β射线,与它方向相反,稍稍弯曲的是α射线,而径直穿过磁场的是γ射线。这表明α、β射线都是由带电粒子组成的,且所带电荷方向相反,γ射线是不带电的。

贝克勒尔首先证明,β射线是由高速运动的电子流组成的。α射线则要复杂得多,卢瑟福花了整整6年时间,直到1908年,才搞清α粒子实质上是氦的原子核。γ射线是一种波长比X射线还要短的电磁波。

卢瑟福是一位物理学家,为了更好研究放射性物质,他和年轻的化学家索迪结为搭档。来自两个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取长补短,很快就获得了累累硕果。

在研究放射性元素钍的时候,他们发现已经提纯了的氢氧化钍放置一段时间,放射性会增强,也就是说钍变成了放射性更强的元素,他们称之为钍X,钍X也不稳定,又会变成放射性不同的另一种元素……

这是什么原因呢?卢瑟福和索迪抓住这一现象不放,进行了深入研究。1902年,他们提出了元素衰变的理论,指出放射性元素是不稳定的,它不断放出射线,由母元素变成子元素,又由子元素变成孙元素……直至最后变成稳定的、没有放射性的元素为止。他们还找到了铀、钍等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系列。

元素衰变理论揭示了放射性现象的本质,打破了自古以来一直认为的原子是不可创生也不能毁灭的观念,有力地证明了一种元素的原子可以变成另一种元素的原子。

1908年,卢瑟福因发现放射性衰变和在放射化学方面的成就,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索迪也因发现放射性同位素的成就获1921年诺贝尔化学奖。

然而,卢瑟福的更伟大的发现则是在获得诺贝尔奖以后取得的,那就是提出了原子的有核模型。

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

电子的发现,放射性现象的发现都启示人们,原子内部一定有十分复杂的结构。

那么,原子内部的结构是什么样的呢?物理学家们提出了许多有关原子结构的模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汤姆孙的果子面包模型。

汤姆孙认为,原子是由一个带正电荷的实体组成的,带负电荷的电子有规则地镶嵌在上边,就像葡萄干镶在面包上一样。电子一方面受到正电荷的吸引,一方面受到它们之间相互排斥的作用,而维持着平衡。这个模型能较好地解释许多化学现象。

开始卢瑟福也赞同这种无核模型。为了检验原子的结构,卢瑟福与他的两名助手盖革、马斯顿做了一个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实验,那就是α粒子散射实验。

他们把一个放射源放在开有小孔的铅盒中,这样从这个小孔中就会射出一束很细的α粒子流,然后,让这束粒子流打在一块很薄的金箔上,金箔的后边放着一块硫化锌荧光屏,穿过金箔的α粒子打在上边会出现一个闪耀,因此用它可以记录α粒子的轨迹。

按照汤姆孙的模型,α粒子穿过金箔时应当发生小角度的散射,可是实验结果完全不是这样,大多数α粒子都畅通无阻地通过了金箔,径直打在荧光屏上;只有少数粒子发生了散射,而且都是大角度散射;个别的α粒子甚至被反弹了回来。

卢瑟福惊奇万分,他形容当时感到“就好像对着一张纸放了一发炮弹,而炮弹却被反弹回来打在自己身上那样难以置信”。卢瑟福为此苦苦思索了几个星期,从实验结果只能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原子内部有很大的空隙,因而绝大部分α粒子都能径直通过;少数α粒子发生大角度偏转,甚至被反弹回来,一定是碰到了质量远大于α粒子的、带正电荷的极小粒子的结果。因为α粒子是带正电的,同种电荷的粒子相互排斥。他通过精密实验和理论计算,得出原子的半径在100皮米左右,而原子核的半径为10-2~10-3皮米,也就是说原子核的半径只有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一。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行星模型,那就是原子中有一个极小的核,它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和所有正电荷,原子核带有多少正电荷,核外就有多少个电子,它们就像太阳系中的行星绕太阳旋转一样绕着原子核运动。

卢瑟福的行星模型很好地解释了α粒子散射实验以及一系列化学、物理现象,因此很快为人们所接受。不过,卢瑟福的模型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后来,他的学生、著名的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应用量子力学,使这一模型变得更加完善了。

原子核的结构

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那么原子核还可不可以再分呢?它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既然一个电子带有一份电荷,人们自然想到,原子核很可能也是由带一份正电荷的粒子构成的,氢的原子核是最轻的原子核,它只带有一份正电荷,是否原子核就是由它们组成的呢?

1919年,卢瑟福用α粒子作炮弹,去轰击氮的原子核,结果发现,氮原子俘获了α粒子变成了氧原子,并且产生了一种新的射程很长、质量比α粒子更小,带一个正电荷的粒子,研究证明,这种粒子就是氢的原子核,人们把它称作质子。

这是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用人工方法实现了核反应,把一种元素变成了另一种元素,实现了炼金术士们“点石成金”的梦想,同时,也证实了原子核中存在着质子。

在卢瑟福之后,人们用α粒子轰击硼、氟、钠等轻原子,也都发生类似的核反应,放出一个质子。而周期表上所有元素的原子核的质量大体上都为质子的整倍数,因此,有人猜想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组成的。

但是这种猜想有着明显的矛盾,除了氢元素之外,所有元素原子核中的电荷数目并不等于它们的质量,例如氦的原子核质量是氢的4倍,可是只带有2个正电荷。于是有人提出,原子核是由质子和电子组成的,电子中和了一部分质子的电荷,使剩下的正电荷正好与核外电子数相等。但是这一假说也碰到了困难,它不能解释原子核自旋等现象。

科学家们在思索着,寻找着。

1920年,卢瑟福在圣诞节给儿童讲科学知识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说,原子中有带负电的电子,带正电的质子,为什么不可以有不带电的中性粒子呢?他还预言了这种中性粒子的性质——它能很容易地穿过物质。

大多数人对卢瑟福的预言抱着怀疑态度,有一个人,就是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却对此坚信不疑。他立即着手进行种种试验来捕捉这种中性粒子。但是10年过去了,这种中性粒子还是毫无踪影。

1930年,德国物理学家玻特和贝克尔在用α粒子轰击锂、铍等轻元素时,发现了一种贯穿力很强的辐射线,能穿过2厘米的铅板,他们认为这是γ射线。

1931年,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夫妇,也即居里夫人的女儿与女婿,对这一实验做了进一步研究,发现当这种射线射入含大量氢原子的物质石蜡时,会放出质子。实际上他们已经走到了发现中子的大门口,但由于囿于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只有γ射线才是中性的,一个重大发现令人惋惜地失之交臂。

同类推荐
  • 每天学一点哲学常识

    每天学一点哲学常识

    本书策划出版是立意于让更多的人打破学科壁垒,推广学科常识。常识能提升人的文化素养,改善一个人的文化形象。人文学科本来就没有很严格的区分,而掌握更多的学科常识对于我们成为一个有文化素养的人很有意义。这虽然未必是我们对知识分工所带来的局限作抗争,但不同的学科常识使我们更能成为一个丰富而有趣的人。这不免使我们想起培根先生那段著名的论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不仅如此,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一样。这些话语所蕴涵的深刻含义,令人咀嚼不尽。
  • 海军陆战队12:偷袭彩虹港

    海军陆战队12:偷袭彩虹港

    雨过天晴之后,位于某地海港的上空总会出现美丽的彩虹,这个海港因此得名“彩虹港”。在美丽的外表之下,彩虹港中却隐藏着一个邪恶的阴谋。W国已经调动大量的军舰向彩虹港集结,准备对我国的海滨重镇发起攻击。雪豹小队奉命潜入敌军后方,却不料被敌军发现并成为俘虏。一个神秘的人物现身了,他将雪豹小队营救出来。随后,一场偷袭彩虹港的作战行动展开了……
  • 花鹿姐姐

    花鹿姐姐

    《花鹿姐姐》是一套能感动每一个儿童的幼儿文学的启蒙教材。突出“亲亲”两个字,体现着它十分重视对低幼儿童应加强的亲情教育。收集每位作家的童谣代表作30余首,再配上绘本风格的插图,一首诗一幅跨页图。这些童谣押韵、琅琅上口,富有趣味,对儿童开朗乐观的人格塑造、健康的思想品德的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乃至中华民族语言美感的熏陶都有着潜移默化、无可替代的作用。适合亲子共读。
  • 我的世界·“游戏骑士999”系列:绿色军团

    我的世界·“游戏骑士999”系列:绿色军团

    全球100个国家超过2100所学校都在使用《我的世界·教育版》,2019年正式引入中国;该游戏中国玩家超过1.5亿人,它培养孩子的创造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实现奇思妙想,发现不一样的世界。回到现实世界后,“游戏骑士999”发誓再也不去游戏世界了,哪知妹妹擅自开启数字转换器,进入了游戏世界。“游戏骑士”不得不再次进入《我的世界》,他发现好友工匠的村庄正面临第二次僵尸大侵袭。为对抗怪物,同时寻找妹妹,“游戏骑士”扮成僵尸潜入僵尸村,他能从僵尸之王手里救出妹妹吗?
  • 把握命运指导(学生素质规范教育)

    把握命运指导(学生素质规范教育)

    其实都是在说这件事——人生的努力方向。因为,有了方向,人生就不一样了。原来贫穷者,定然变得富有;原来低贱者,定然变得高贵;原来懒散者,定然变得精进;原来死板者,定然变得活泼,原来低俗者,定然变得高雅;原来痛苦者,定然变得快乐。快来看看吧!
热门推荐
  • 做人还是现实点好

    做人还是现实点好

    现实与虚幻的差别之小犹如空中悬浮着的灰尘,有人认为人生是虚幻的,难以驾驭;有人认为人生是痛苦的,追求人生毫无意义;也有人认为人生就是奋斗和奉献,才能活得有价值,有意义。很多事例证明,做人还是现实一点的好,只有现实的人生才会充满欢声笑语,活出一份真实的感觉。
  • 重生系统之心

    重生系统之心

    落破的苏洵被一个神秘的老人送了一个卡。从此走人生巅峰
  • 必知的科技大家

    必知的科技大家

    科学是人类进步的第一推动力,而科学知识的普及则是实现这一推动的必由之路。在新的时代,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我们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抓住这个契机,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是我们全社会的重要课题。
  • 斗破之神级穿越

    斗破之神级穿越

    穿越斗破,整萧炎哪家强?就找我家神级穿越!全网整萧炎,我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张子豪看着一大堆穿越者,信誓旦旦地说道。书友群:652838491。欢迎进群唠嗑!
  • 写作的艺术

    写作的艺术

    这本《写作的艺术》(On the Art of Writing)是亚瑟·托马斯·奎勒-库奇爵士(Sir Arthur Thomas Quiller-Couch)1913年至1914年“在剑桥大学对其学生讲授写作艺术”的演讲集,其中为首的一篇正是1912年他被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任命为剑桥大学英语文学教授时的就职演讲。作为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学者、教育改革者,奎勒-库奇爵士在这本演讲集中,强调了语言的艺术性及其至关重要的性质,给出了一些在语言表达及理解过程中都不可或缺的“技巧”。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婚情蚀骨:总裁晚上见

    婚情蚀骨:总裁晚上见

    男朋友要和别人结婚,她随手牵来一帅气大叔闹场,本以为出了心中一口恶气,却不料腹黑大叔功成之后开始讨债。糊里糊涂领了证,成了他的人,过上了被剥削的日子。某日,她气鼓鼓地说:“大叔,我不干了!”他勾起她的下巴,邪魅低喃:“这是该还的债……”
  • 黑魂传火到异界

    黑魂传火到异界

    我刘浪!就算再也不喝肥宅快乐水!渴死!死外面!也不会再传一次火!嘿嘿!真香!
  • 十年一骁如知秋

    十年一骁如知秋

    最美好的爱情,莫过于从校园到婚纱。而对于夏知秋而言,最美好的事莫过于那年初夏,遇到了刚刚搬到她对门的莫骁……。从此,初中,高中,大学,不管夏知秋再怎么上学堵,放学堵,莫骁对她都不冷不热。眼看大学就要毕业,大家各奔东西,夏知秋即将放弃的时候。莫骁将户口本“啪”地一声拍到夏知秋的面前,“明天我们去领个结婚证,庆祝毕业好不好?”1v1宠文。
  • 有侠

    有侠

    身边青梅竹马的冷傲美人是侍剑阁的真传小师姐。身旁义结金兰的兄弟是穿越过来带系统,一本正经在搞笑的逗比。而自己身负血海深仇,追查真相。“我本无意做个复仇者,只是身后豺狼虎豹一直驱赶追逐,才不得不闷头前行罢了。”被救的小女孩水汪汪的大眼睛望着陆羽:“哥哥你是大侠客吗?”陆羽摸着她的头,笑着说:“我还不算,但总有人是。”“侠不在大,有就可以。”————————————————————————啊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