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2300000003

第3章 长辈的山(3)

他所说的“坟山”,是指离他家和我家都不远的吴石岭,山脚下有他父亲朱乾利先生的墓。这是我见过的最考究的私家墓地了,占地大,三面有盘龙白墙环绕。可惜,正因为过于考究,频频被盗,越到后来越不成样子,反而比不过周围其他的普通坟墓了。

我祖父的坟墓很普通,也在吴石岭上,是外公书的碑。妈妈嫁到余家后,看到祖母、爸爸、叔叔很在意坟墓的祭扫,下决心要亲自用黑漆把主碑和侧碑上的碑文全部涂描一遍。妈妈是用绣花般的细心来做这件事的,因此速度很慢,整整涂描了五天,每天都工作到夜幕降临后看不见字迹才歇手。

在荒僻无人的山岙里,在密密层层的坟墓间,一个刚从上海回去的青年女子孤身一人这么做,把我的祖母深深感动了。以后祖母去上坟,路过朱家村,总会远远看一看外公家的檐顶,但她还是没有去拜访。

10

吴石岭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山。

山的北边和西边,紧挨着上林湖。大约自公元二〇〇年至一二〇〇年(东汉至南宋)的一千年间,上林湖的越窑,是中国青瓷文化的圣地,汇聚着无限的历史精致。据记载,皇家一次就会向这里定制青瓷十四万件,赐赠全国高官。每年多少次?一次次加在一起有多少件?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里烧制的青瓷还是当时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的主要项目,一艘艘沉甸甸的货船小心翼翼地从不远处的明州港(宁波)起锚,驶向日本、高丽、菲律宾、波斯、伊拉克、印度和埃及。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以证明越窑在当时的崇高地位。

陆龟蒙所说的“千峰”中的第一峰,就是吴石岭。它把翠色映在上林湖里,再染遍万千青瓷,使得海内外上层贵族的千年杯盏间,全是我家乡的湖山。

垒窑的石块,从吴石岭上采凿,烧窑的树木,从吴石岭上采伐。窑变过程中最重要的烘炭,也在吴石岭下一堆堆地烧制。吴石岭是千年越窑的靠山。

那么,越窑为什么风光了一千年而在南宋末年突然沉寂了呢?几年前我从一位杭州老人口中听到过一种动人的传说。

老人说,本来越窑到宋代因受到各地同行的竞争,势头见弱,但是朝廷遇北方强敌后仓皇南渡,偏安杭州,大建宫苑宅第,对青瓷的需求急剧高涨。越窑离杭州近,一时又兴旺起来。

当时的窑主也姓余,在杭州宫苑豪门间成了一个你争我夺的对象,因上林湖而被人称为“余上林”。余上林由于经常安排供货路线,熟知全国情势,一天在杭州宫苑遇到一个襄阳籍的太监,便随口说了句“襄阳已被蒙古军包围三年”。太监把这话传给一位同乡宫女,宫女又在皇帝宋度宗面前说起,使皇帝大吃一惊,因为当朝权臣贾似道从来没有给他说起过。皇帝一问,贾似道巧言解释了几句,转身便捉拿了那个宫女和太监,最后牵连出窑主余上林,一并杀害。

贾似道祸国殃民,终被谢太后罢官远贬,押解他的是一位会稽县尉,出于义愤在半路把他处决。半年后,元军攻入杭州,南宋灭亡。正当兵临城下之际,一个初春的黑夜,长长一队货运马车来到上林湖畔,押车的一位文官原是余上林的密友,找到余上林的年轻儿子,说车上是宫廷图书馆最珍贵的版本,破城之日一定会被付之一炬,希望能找一个地方密藏。

余上林的儿子是现在的新窑主,一听宫廷眼冒怒火。那位文官立即告诉他:“贾似道已被处决,你们余家的仇已经报了。现在,天下斯文的最后一脉,全押在车上。”说着指了指车队。

窑主想了想说:“这么珍贵的书,放在哪家宅子里都危险,只能藏到吴石岭我们开采窑石的一个洞窟里,但是山洞潮气重,要在四周存放大量的石灰和干炭。上岙倒是有一个现成的石灰坑,但那么多干炭……”

文官说:“元军几天后就会破城,很快就会到这里,等不及了。刚才我看见湖边有小山似的几囤干炭,那是谁家的?”

窑主说:“我家的。但这是我三十六座大窑的口粮,现在已很紧巴。窑火一瓷器全毁,窑也废了。”

文官一听,连连摆手,说:“那使不得,使不得。”他想千年越窑,已经差点断送于余上林的屈死,现在只剩一口残喘,如果连残喘也断了,怎么了得?便又加了一句:“窑比书要紧!”

“不,书比窑要紧!”这是从内门传出的声音,窑主的年轻妻子朱夫人夺门而入,与自己丈夫双目一对。夫妻俩随即出门,站上一个高高的木台,齐声向着湖边高喊:“各窑熄火!”

烧窑的工人万分惊诧,纷纷奔跑到木台前来询问究竟,夫妻俩斩钉截铁般地低声说:“不要问了,各窑熄火。”

于是,小山般的干炭运进了石窟,然后抬进一箱箱图书。封洞时一切都做得不露丝毫痕迹。怕自己和别人失口,窑主夫妻带着那一群封洞工人远走他乡,不知所终。

越窑的历史,就此中断。

11

我不知道杭州老人所说的一切有几分真实性,但回想起来,小时候确实听外公一直念叨:“老话说,上林湖底困石将,吴石岭里藏古书。”

这种传说和老话,大大地刺激了远近的盗墓贼。他们在吴石岭里盗墓,总是在墓底挖了又挖,想挖出一条甬道或一个暗室来,找到他们幻想中的那种金箔玉页的“古书”。结果,在吴石岭被盗坟墓的景象,比别处更加凄惨,尤其像我的太外公朱乾利先生那样的墓。

外公每次听到太外公的墓又被盗挖的消息,总是板着脸唾骂一句:“一字不识的混球,还想盗什么古书!”

有一年大旱,上林湖干涸了,发现湖底里真是睡着一个将军的石像,全身,披冑戴甲。他是谁?为什么睡在那里?都不清楚。但是,由于老话中“上林湖底困石将”被证实,人们对于后半句“吴石岭里藏古书”也深信不疑了。

那次我妈妈在吴石岭仔细涂描墓碑整整五天,祖母心疼她,叫她不必那么讲究,她回答的是:“吴石岭肚里有书,每棵树都识字,我不能让它们见笑。”

“你妈妈姓什么?”几年前那个向我讲了南宋末年越窑熄火传说的杭州老人问我。

“姓朱。”我说。

“真是姓朱?”他笑了,便说:“余上林一定是你家远祖。他儿子远走他乡,但按照我对他的理解,多少年后还一定会拖家带口地回来。何况他妻子朱夫人的娘家,也在这一带。”

“只有他知道古书藏在哪里,但他至死没说,对吗?”我说。

“对。”杭州老人说。

12

巨大的社会变动使家乡的祠堂都失去了原来的功能。不再有祖宗牌位,不再有节令祭祀,一座座空置在荒草间,尘封于泥路旁。

只有吴石岭这座坟山,成了一个包容四方的综合祠堂,依然有香火,有跪拜,有悲啼,有祈祷。这个祠堂无墙无盖,气魄之大,就像回到了原始时代。

山不高,也不低,青黝黝地延绵于南边和西边的天宇间。乡民们抬头就可看见,见它由浅灰变为深绿,再变为柴赭,再被白雪覆盖。在乡民眼里,这是祖宗和自己的共同归宿,这是家家户户的集体终点。

山,大地的祭坛。

我从小喜欢进山。进山,可以参加一个个家族仪式,可以把一束束野花采摘下来供奉在祖宗的坟头,可以在祭拜祖宗之后立即爬上杨梅树吃杨梅,然后,到上林湖边玩水,捡拾一片片不知什么朝代遗落的越窑瓷片。对于山里是否藏着什么古书,倒不太在意。

山间那么美好,因此,孩子们也就从不害怕坟墓。现在想来,这是湖光山色在抚平人间的生死界限。默默地抚平在孩子们欢蹦乱跳的天真里,使这些孩子们长大之后都达观开朗,不会为生命的坎坷而多愁善感。同时,他们又始终知道有一个不高不低的空间存在,众多祖宗正透过树丛烟岚关注世间,自己的种种作为都躲不过苍老的视线。

长大后我曾作过无数次试验,打听社会上某些特别怕死又特别邪恶的人物的出生地点。果然,没有一个出生在这样的山下,没有一个朝拜过大地的祭坛。

小时候有一次姨妈带着她的儿子益胜哥到乡下来,我与他玩了一会儿就把他带进了山。没想到他一见坟墓就无比惊吓,拉着我的手要急着回家。我却为他的惊吓而惊吓,目不转睛地注视着他的脸,试图弄清他惊吓的原因。

匆匆回家后,姨妈知道情况后向我投来责备的眼光,说:“小孩子,怎么能随便到坟地里去呢!”

姨妈说着看了我妈妈一眼,以为妈妈会批评我,谁知妈妈只是对益胜哥说:“别怕,多去几次胆子就大了。”

那天正好爸爸也在乡下,笑着对姨妈说:“乡下孩子进大山,就像上海孩子进‘大世界’。”

我连忙问:“什么是‘大世界’?”

爸爸说:“一个游乐园,角角落落都在玩,以后到上海,带你去。”

但以后到了上海,立即觉得爸爸的比喻不妥,“大世界”太不好玩了。

13

爸爸不怕山,但对山也缺少了解。他虽然也年年进山祭祖,却总有族亲乡人陪着,前呼后拥,不断说话,从来没有机会与山单独相处。

山是需要慢慢寻访、静静对话的。

直到老年,爸爸对山产生了越来越殷切的思念。每次回乡,必先上山。我知道,这是因为他在感受生命暮色的同时,遥望到了山际的晚霞。

现在,他终于走完了在上海的路。他的生命过程主要都在上海,但上海对于他,仍是客居。他终于要回到家乡,永远山居,去陪伴祖先,陪伴那些不知藏在哪里的古书。

已经排定了送他回乡的日子:冬至,即二〇〇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距离这个日子还有一段时间,按照古人的说法,我应“守制”。我在守制期间要做的事,是努力回想他和其他长辈的事。但是我的记忆十分有限,只能一次次追问妈妈。

妈妈说:“你不问,差一点儿全忘了。”

同类推荐
  • 岁月与节庆(和谐教育丛书)

    岁月与节庆(和谐教育丛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节庆产生及发展的历史,如阴阳五行与历法在中国人的传统思想中,“阴阳”和“五行”是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文化观念。
  • 山河长吟

    山河长吟

    陈长吟写山水写遍了陕西,又写向了域外。从古城西安《长安风度》写到陕南《陕南风韵》,再写到陕北《黄土风物》,在陕西地域之外又写到了《青藏风情》。所写的山,大到名山,小到无人能知的无名山;所写的水,有黄河、汉江这样的母亲河,有村庄的小河小溪这样的流水。
  • 藏式传统建筑与雕塑(E眼藏地行 卷六)

    藏式传统建筑与雕塑(E眼藏地行 卷六)

    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藏族的聚居地以青藏高原为主,分布于我国西藏自治区、四川、青海、甘肃和云南等省。另外,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和不丹等国境内也有藏族人居住。藏族也是居住地海拔最高,距离太阳最近的民族。藏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文献典籍的种类之繁,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在我国各民族中仅次于汉族,位居第二。公元18世纪中叶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后,藏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与各兄弟民族生死相依,荣辱与共,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是古代塾师教导幼童的重要教材,是昔日知识分子重要的知识资源,深刻影响着他们成长。合共约二千七百多字,是古人用来识字的书目;同时,涵盖道德、文化及历史基础知识的教育。古人在识字及获得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写作及研读经典。
  • 解读《宦经》

    解读《宦经》

    古代官场复杂多变,龙蛇混杂,在此立足已是不易,高居人上尤为艰难。有鉴于此,人们对做的学问十分重视,在此精研的人也不在少数。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做官的认识总是失于片面,其观点也是支离破碎,缺乏全面,系统、精准的本质论述。为了使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原文,注译者作了解析原文要旨和阐释其指导意义的释译,又根据历朝历代的史实,撰写了相关的事典,对原文精髓加以论证和具体说明。释评视野广阔,事典故事生动,它们和原文互为补充,构成了本书哲理性与可读性皆强的显著特色。
热门推荐
  • 异世神魔之并肩星际

    异世神魔之并肩星际

    一个是超级发达的未来世界的研究疯子,一个是落后的农耕时代的农家“小子”;一个容颜绝色,无所畏惧的全能高人,一个容貌丑陋、胆小怯弱的无能废柴;当她变成他,会在这个落后的时代掀起什么样的风波……她本以为这是落后的封建农耕时代,但真正了解之后却发现这里并不是她想象中的落后,原本想要过平凡的采菊南山的悠闲生活,然而命运的作弄,身份神秘的婚约者,身份不可言说的合作者,她的生活注定无法平静……穿越而来的小姑,重生而来的堂姐,两人的对决,两人的野心,让她想要的平静生活就此破灭,提前卷入阴谋纠纷中……本文男强女强,男女主身心干净,一对一宠文,男女主携手星际,虐渣打怪,有古代,有现代,有未来,多元素,不喜者勿入,谢谢。文中涉及各方面多为作者想象编造,请各位亲爱的读者切勿考据,手下留情,谢谢。
  •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

    洞真太上八素真经三五行化妙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尸体还活着

    我的尸体还活着

    作为一个尸体,也要做最精致的尸体,不能漏出獠牙就不要漏出来。灵异局:这是一个我局最年轻,最厉害的尸体了,大家鼓掌。妖精管理局:呵呵,在年轻,在厉害不得嫁人?助理,还愣着干什么,还不快去吧没成家的妖精资料拿来,把人抢过来!灵异局:局长,妖精又来勾引人了~灵异局:兄弟们,抄家伙!!
  • 末日余辉之科技觉醒

    末日余辉之科技觉醒

    2130年,全球突然出现了一种传染性及强的病毒,短时间内感染了全球大部分人类,之后不知何种原因病毒突然变异,感染变异病毒的人类都变成的行尸走肉,各国政府奋起反抗,战争很快席卷了全球,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但奈何感染者数目太多,根本无法有效抵御。许多国家政府在战争中纷纷垮台,仅存的政府无奈大规模使用核武器清理了大部分丧尸,但是核武器产生的核辐射又使病毒变异,许多丧尸开始拥有理智,反扑人类,幸存者各自为战,形成了一股股地区力量。而一个希望在一个中国男生手里诞生。
  • 超能联盟:殊途同归

    超能联盟:殊途同归

    世上万物相生相克,林清欢作为联盟的主心骨,由于自己心里原因不想再接任务,但又私底下悄悄再查。与此同时,为了找到自己的亲哥哥,白疏泽毅然决然进入了联盟内,一步步历练过程中,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软肋与不足。
  • 余梦录

    余梦录

    一个繁华的镇子,世代流传着祭祀苦山的传统。一个特别的家族,世代把持着祭祀苦山的苦娘。故事开始在一个冬季。那一天,祝余意识到自己已经死了。
  • 释门章服仪

    释门章服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帝灭苍穹

    帝灭苍穹

    星域之内,地区以‘版图’之分,一为最低,七为最高。七级版图十大神族之首‘帝神族’圣子降临,可修肉体,可修法则!然其资质太高,天地不容,受天劫追杀,降临一级版图最弱星球。一段崛起之路,就此开始。……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在这里,有毁天灭地的大能,有可化山海的大妖,有实力滔天的圣魔,有掌握星空的帝神!“天不容我,我便灭了这天,以万古星界,成我一方神域!”官方群:129868248推荐女王新书——《极品仙帝在花都》
  • 强兵

    强兵

    喜欢铁血军史的兄弟请捧场!
  • 世界的何处有你

    世界的何处有你

    假如心灵得不到滋养,必将一天天变得憔悴和衰竭。可以说比身体的老去更可怕的是心灵的干枯。清扫心灵,就是净化内心的环境;清楚烦恼,才会留下沉静;抹掉虚荣,才会留下真实;擦掉悲伤,才会留下坚强。只有经常呵护心灵,才能拥有一份宁静超然的心境,才愈能发挥自我潜能。每个人,都需要一次全身心的心灵自疗。本书以平凡通俗的语言,为读者讲述潜伏在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故事,以超脱和开阔的视野,帮助身心疲惫、迷茫压抑的读者清除心灵中的杂草,看见生命的阳光,感受生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