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45300000005

第5章 历代“乐志”要旨

古往今来,典章制度是治国的根本。中国早在公元前11世纪的周代(约前1066——前771),就已经建立起完备的典章制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中的“书”,就是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兴废沿革。其后,以《汉书》为始的纪传体断代史史书,多用“志”为其名称记载典章制度。后来更有《通典》、《续通典》,不同的“通考”、“通志”,各代“会要”、“会典”等二三十种书,专载典章制度。值得一提的是,从《史记》到各断代史、制度史书,以及合称“三礼”的《仪礼》、《周礼》、《礼记》,无一不载有专门针对乐舞的规矩仪节,可见,乐舞制度是各代典章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乐志”是古代正史(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专门记载国家关于乐舞的典章制度和历代乐舞沿革的章目。少数朝代不用“乐志”而名“音乐志”或“礼乐志”。

“乐”在中国古代是指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与今天单纯意义上的“音乐”不是同一概念。因此古代之论“乐”,必然离不开舞蹈。而且,“乐”在国家政要中地位非凡(详见第三章)。如“二十五史”里,凡“乐志”、“音乐志”、“礼乐志”等,绝大多数都排列在比较靠前的重要位置,有的甚至紧接在帝王本纪后面(如《新唐书》)。同时,在各书的礼类、祭祀类,也会出现乐舞制度,足见乐舞在中国古代与国家整体的关系。

历代典章中属于乐舞典章的主要有:

《史记》有“乐书”1篇;

《汉书》有“礼乐志”1卷;

《后汉书》有“礼仪志”3篇(志4—6);

《晋书》有“乐志”2卷(卷22—23);

《宋书》有“乐志”4卷(卷19—22);

《南齐书》有“乐志”1卷(卷11);

《魏书》有“乐志”1卷(卷109,志14);

《隋书》有“音乐志”3卷(卷13—15,志8—10);

《旧唐书》有“音乐志”4卷(卷28—31,志8—11);

《新唐书》有“礼乐志”12卷(卷11—22,志1—12);

《旧五代史》有“乐志”2卷(卷144—145,志6—7);

《宋史》有“乐志”17卷(卷126—142,志79—95);

《辽史》有“乐志”1卷(卷54,志23);

《金史》有“乐志”2卷(卷39—40,志20—21);

《元史》有“礼乐志”4卷(卷67—71,志18—22);

《明史》有“乐志”3卷(卷61—63,志37—39);

《清史稿》有“乐志”8卷(卷94—101);

《通典》200卷,“乐”有7卷;

《通志》200卷,“略”(记载典章制度的沿革演变)有20卷,“乐略”2卷;

《续通志》640卷,“乐略”3卷;

《续通典》150卷,“乐典”7卷;

《清朝通典》100卷,“乐典”5卷;

《文献通考》348卷,“乐考”21卷;

《续文献通考》250卷,“乐考”20卷;

《清朝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300卷,“乐考”24卷;

《清朝续文献通考》(《皇朝续文献通考》)400卷,“乐考”14卷;

《清朝通志》126卷,“乐略”2卷。

此外,《秦会要》、《西汉会要》、《东汉会要》、《三国会要》、《唐会要》、《宋会要辑稿》、《明会要》等制度史类书都有关于乐舞的专章。

典章制度是统治者治国治民的依据,相当于国家和社会的法律。从上述历代典章中乐舞所占的篇幅比例可以得知其所处的重要位置,它在本质上是中国礼乐文明、礼乐政治的体现。

历代“乐志”虽然因各自不同的社会现实,而有不同的乐舞规定和沿革情况,但无论怎样变化,其主体是一样的,即都是具体的乐舞制度和对乐舞的理性认识以及乐舞活动的记录。总结历代“乐志”的要旨,主要包括九个方面:

1.历代的用乐制度。比如各种祭祀、朝会、庆典、册封皇帝皇后、大小宴飨等活动中使用乐舞的具体规定。

2.对“乐”的定义。“乐”是综合性的艺术形式,如其谓:“钟鼓管磬,羽龠干戚,乐之器也;诎信俯仰,缀兆舒疾,乐之文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然后乐气从之”。

3.“乐”生发的原因——“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乐”是外界事物作用于人的思想情感的艺术产物。因此,不同的情感,产生不同的声音——“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堉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

4.“乐”的符号意义——“乐者,天地之和也”。“乐”是宇宙万物和谐运动的象征,体现出“地气上,天气下降,阴阳相摩,天地相荡,鼓之以雷霆,奋之以风雨,动之以四时,暖之以日月”的自然运化规律。“乐”以钟鼓催发阴阳,以舞蹈奋迅乾坤,以弦歌令大气升降,使八音相谐,法天地自然,象万物化生,显现天地之和,故曰“大乐与天地同和”。

5.“乐”的使命——“立象以尽意”。是谓“乐者,所以象德也”,“清明象天,广大象地,终始象四时,周旋象风雨”。

6.“乐”的社会性——乐与政通。是谓“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正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正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因此,“天子之为乐也,以赏诸侯之有德者也……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佚者,其舞行缀短。故观其舞而知其德,闻其谥而知其行”。

7.“乐”的功能——“乐”可以“教化百姓”,“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谓“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8.各朝代的礼乐沿革记录。比如,《汉书·礼乐志》:“五行舞者,本周舞也,秦始皇二十六年更名曰五行也。四时舞者,孝文所作,以示天下之安和也。”《晋书·乐志》:“汉自东京大乱,绝无金石之乐……及魏武平荆州……使创定雅乐。”《宋书·乐志》:“文帝黄初二年,改汉巴渝舞曰昭武舞,改宗庙安世乐曰正世乐……晋又改昭武舞曰宣武舞,羽龠舞曰宣文舞。”《隋书·音乐志》:“开皇九年平陈,获宋、齐旧乐,诏于太常置清商署,以管之……始开皇初定令,置七部乐:一曰国伎,二曰清商伎,三曰高丽伎,四曰天竺伎,五曰安国伎,六曰龟兹伎,七曰文康伎。又杂有疏勒、扶南、康国、百济、突厥、新罗、倭国等伎。其后牛弘请存鼙、铎、巾、拂等四舞,与新伎并存。”《旧唐书·音乐志》:“始皇一统,傲视百王。钟鼓满于秦宫,无非郑、卫;歌舞陈于汉庙,并匪咸、韶。而九成、六变之容,八佾、四悬之制,但存其数,罕达其情……陈、梁旧乐,杂用吴、楚之音;周、齐旧乐,多涉胡戎之伎。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作为大唐雅乐。”又,“高祖登极之后,享宴因隋旧制,用九部之乐,其后分为立坐二部”。《新唐书·礼乐志》:“初,隋有文舞、武舞,至祖孝孙定乐,更文舞曰治康,武舞曰凯安,舞者各六十四人……唐之自制乐凡三: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宋史·乐志》:“自国初已(以)来,御正殿受朝贺,用宫县……是岁冬至……始用雅乐、登歌、二舞。”“每上元观灯,楼前设露台,台上奏教坊乐、舞小儿队。台南设灯山,灯山前陈百戏,山棚上用散乐、女弟子舞。”《辽史·乐志》:“辽有国乐,有雅乐,有大乐,有散乐,有铙歌、横吹乐。”《金史·乐志》:“金初得宋,始有金石之乐,然而未尽其美也。及乎大定、明昌之际,日修月葺,粲然大备。”《元史·礼乐志》:“太祖初年,以河西高智耀言,征用西夏旧乐……三年,初用宫县、登歌乐、文武二舞于太庙。”《明史·乐志》:“太祖初克金陵,即立典乐官。其明年置雅乐,以供郊社之祭……其大宴飨,教坊司设中和韶乐于殿内,设大乐于殿外,立三舞杂队于殿下。”《清史稿·乐志》:“清起僻远,迎神祭天,初沿边俗……舞皆八佾,初献武舞,亚献、终献文舞。文武舞生各六十四人,执干戚羽龠于乐悬之次……”

9.当朝祭祀乐章辑录。如《南齐书·乐志》:“歌自德富,舞由功深。庭列宫县,陛罗瑟琴。龠繁会,笙磬谐音。箫韶虽古,九奏在今。”《清史稿·乐志》:“庆筵乐备,孙曾效舞。成文协节,嘏辞叠举”,“怡愉太平日,舞蹈遍环中”。诸如之类,皆颂赞之辞。

上述内容,即为历代“乐志”的基本要旨,从中可以看出舞蹈与典章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同类推荐
  • 美术历史与现状思考(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美术历史与现状思考(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本书作者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美术研究,本书选收他近三十年间美术历史与评论文章,其中有关20世纪中国画发展、西方绘画的引进、油画的本土化、画家的历史命运与历史评价等文章,具有突出的个性色彩,曾引起美术界广泛关注。将画家的艺术活动置于政治文化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观察,是作者思考的特点。对绘画作品不作纯理论分析,而是与艺术家社会生活和思想境界相联系;对当前艺术潮流与风格观念的评说,总是与中西文化艺术的整体历史相映照。这种个人情感和历史余晖的相互渗透,使他有关现代中国美术的思考有别于一般专业理论著述。
  • 刻印:刻印历史时代

    刻印:刻印历史时代

    汉字的产生为古籍的形成提供了先决条件,当汉字与承载材料结合在一起时,被称之为“书”,也就开始了古籍发展的历程。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是古籍发展历史上的最初阶段。在这一时期,殷商时期甲骨书、西周时期青铜书,以及春秋战国时期的石刻书、简牍书和缣帛书,无不巧借载体,体现了最初图书的不断变迁。这些古代文献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明,更对后来承载汉字的载体及成书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 长物志:做自己生活的设计师

    长物志:做自己生活的设计师

    费勇老师蛰伏两年,精心策划了这套的以生活方式为主题的mook杂志书——“生活榜”系列。本书为“生活榜”系列的第一本,以解读古代生活美学经典《长物志》为线索。《长物志》原作者为明代文震亨,是中国古代名士精致生活的百科全书,集合实用与审美双重功能,讲述居家陈设、造景布局、文人雅趣、日常生活。本书以现代人的视角,全方位解读古代文人对生活的审美、追求,希望内给现代人的生活带来启发,图文并茂,通俗有趣。
  • 雕刻:精湛雕刻工艺

    雕刻:精湛雕刻工艺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竹制品的国家,所以竹雕由来已久。竹雕也称“竹刻”,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而竹雕的工艺技术,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了。竹雕成为一种艺术,自六朝时期开始,直至唐代才逐渐为人们所识,并受到喜爱。竹雕发展至明清时期大盛,竹刻家们雕刻技艺的精湛超越了前代,涌现了“嘉定三朱”等诸多竹雕大家。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独树一帜,也是宝贵的艺术财富。
  • 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影响孩子一生的外国艺术名作

    本书将百部外国艺术名著精华汇聚一册。外国艺术博大精深,时间跨度长,风格流派多,名家名作更是不胜枚举。怎样让广大读者朋友,尤其是青少年朋友能以最少的时间,去了解和欣赏外国艺术这一人类共有的文化遗产,提高自身的文化艺术修养呢?本书精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外国艺术名作百余件,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对它们进行较全面的介绍,使读者朋友能够在轻松的阅读和欣赏中含英咀华,增知益智,并以此为阶梯,步入神圣的艺术殿堂。
热门推荐
  • 废材狂妃狠腹黑

    废材狂妃狠腹黑

    一纸诏书,一场赐婚,将军府的废物嫡女沦为王爷府的阶下囚。她是尊贵的八王妃,却被妹妹毁容,姬妾幽禁,活活饿死。一次车祸,一场欺骗,商业精英沐琉歌死在未婚夫的车下,再度睁眼,成为王爷府的草包王妃,沐琉歌凭着一身炼丹开挂的本领,智斗恶姨娘,虐杀小婊砸,百姓议论纷纷。
  • 青春,那一抹茶色

    青春,那一抹茶色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形式,讲述了发生在信口市五个年轻人(苏慕贤、谷雪琳、欧阳筱筱、蓝绮、麻袋)之间的一段故事经历,有关他们之间的友谊和情感的故事,其中三个人(苏慕贤、蓝绮、麻袋)为刚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另外两个人(谷雪琳、欧阳筱筱)为在校的学生,这是一部关于青春、关于成长的小说。
  • 一剑入九天

    一剑入九天

    举头三尺,不见神明。少年一袭白衣,腰挎三尺黑剑,缓步走上云梯,放声高歌。“哪管世间东流水,我自一剑入九天!”
  • 偃溪广闻禅师语录

    偃溪广闻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首席殿下:挚爱

    首席殿下:挚爱

    有些人,不是不爱,而是还未等到对的人;有些人,一眼万年,第一眼相见,便知道他(她)就是彼此的一声。“是命运弄人,你我一点都没有错”她牵着他的手,笑带着泪,“我可以等你,等你想爱我了,想和我在一起了,等一辈子都可以”既然选择牵起你的手,即使到万不得已,我也不会放手,你做好被我套牢着的准备了嘛?实力宠文!!!欢迎入坑呦小仙女们!!!
  • 梦回仙界神庠

    梦回仙界神庠

    少年陈小虎偶然间发现了一本名为《神精榜》的漫画书,发现自己和男主名字很像,便喜爱上了这本漫画书,所以没日没夜的看着;直到有一天夜晚发生了一件神奇的事,小虎居然在睡梦中进入到了这本漫画书的世界里,并莫名其妙变成了男主陈小琥,从而会发生什么事情;就让我们期待新的陈小虎会给我们带来怎样有趣的故事呢......
  • 斗破之家有古月儿

    斗破之家有古月儿

    薰儿:“我,萌神,打钱。”萌神当道,诸天退避.....一个死宅魂穿薰儿的逗比故事(PS: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魂穿末世之驭灵女王带球跑

    魂穿末世之驭灵女王带球跑

    一场灵魂互换的生死契约,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未来!再次睁眼,玄灵大陆的驭灵女王千暮雪,变成了二十一世纪普通女孩。魂穿异世,刚搞懂这世界的生存之道,末世席卷而来。全新又黑暗的世界,是人性善恶的极端挑战,是适者生存的残酷选拔,也是光明前的澎湃波涛!千暮雪心里只有一个信念,活下去!前有丧尸挡路,千暮雪随手一甩,一拨傀儡实力弑杀;路遇变异植物偷袭,跺跺脚,成千灵植百分百完虐;后有变异动物妨碍,无需劳神费力,千万灵兽震撼碾压......千暮雪要做的,就是吃好喝好,再将肚子里的某小只养得成小肉包!只是,某人身上自带灵气,还一反常态缠上身:“媳妇儿,一起灵修吧!”型男变羔羊,千暮雪夹起包子就跑.....
  • 尸地逃亡

    尸地逃亡

    刚毕业的大学生找了一份保安工作,第一天上班就被人在后脑勺给了一记闷棍。苏醒后,才知道进入了“极限生存游戏”,一场血腥、残酷的游戏。为了生存,为了活下来,不得不选择逃亡。
  • 皇嫂

    皇嫂

    百里君陌:小七,朕欲杀奸臣,平朝野!方小七:喏!百里君陌:小七,朕欲统九州,定华夏!方小七:喏!!!百里君陌:小七,朕要你!方小七:啊!风太大,没听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