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50500000018

第18章 风中芦苇在思索

——读冯至的《十四行集》(二十一)

对一个诗人来说,入夜,特别是风雨之夜,可能既是诗兴勃发的好时候,也是咏怀抒情的好题材。中国诗人对此似乎无不偏爱。无须追溯到“鸡鸣风雨”的《诗经》那样久远,即以盛唐以还的诗坛而论,此类名篇佳作就频频出现。王佐良先生在谈到冯至的这首十四行诗时,曾随手举出相近题材的诗作: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黄遵宪的《夜起》(“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斗空苍茫吾独立,万家酣梦几人醒”)、谭嗣同的《夜成》(“斗酒纵横天下事,名山风雨百年心。摊书兀兀了无睡,起听五更孤角沉”)。我们当然还可以补充一些,比如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以及辛弃疾的《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菴》(“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等等。“风雨夜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或许可以说,在夜与思、激荡的风雨与澎湃的诗情之间已确立了一种仿佛必然的联系,这是每个诗歌爱好者都会有的一个基本的阅读经验。这样,当我们初读冯至的《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一诗时,一种亲近之感便油然而生,仿佛似曾相识似的。冯诗也是一首风雨夜咏之作,诗中那骤迫的风声雨势,使我们的记忆之门应声而开,上述那一丰富悠久的风雨夜咏传统便不请自来了。茅屋、铜炉、瓷壶这些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频率颇高的意象,更令我们感到只有自家人才会有的那种亲切之情,即使十四行这一外来的形式也不足以离间我们对这首诗的亲近之感,当我们读到如此对仗工整而又自然妥帖的诗句时——

狂风把一切都吹入高空

暴雨把一切又淋入泥土

我们惊喜地发现,冯至竟然在十四行这一洋诗体中保存了中国律诗特有的风韵(我们不妨回想一下杜甫著名的《登高》诗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很显然,在冯至的这首诗中回荡着中国古典诗词的旋律、意象和情调(虽然冯至并不一定完全自觉)。也许,正是这种似有若无、若隐若显的联系与联想,才使得我们毫不困难地进入了冯至所描绘的诗境中。

然而当我们愉快地进入其中之后,却不无吃惊地发现,我们事实上是面对着一个与上述古典诗歌完全不同的陌生境界。虽然都是风雨夜咏之作,而且意象颇为相近,但在起兴之后,杜、陆、辛、黄、谭诸作皆由自我而生发、推己而及人,关心着民族大众的安危,表现出一种忧国忧民、悲天悯人的崇高情怀;而冯至却由外返内,深为人的存在的根本困境而焦虑,表达了对人的存在的孤独感、无助感、软弱性和有限性的深刻反思。显然,这里存在着根本的分歧。诚如王佐良先生所说,他们的主要差别在于:“黄遵宪、谭嗣同和他们的前辈杜甫都是在深夜忧国忧时,而冯至则关心人在一个有敌意的宇宙里的处境。前者叙写政治感,是属于公众的诗;后者吐露内心感,是属于个人的诗。”(《中国新诗中的现代主义——一个回顾》)

这个判断非常精辟。的确,古典诗与现代诗的一个根本区别即在于前者是“属于公众的诗”,后者是“属于个人的诗”。而冯至的这首十四行诗显然属于现代的、个人的诗之列。

但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同属现代的、个人的诗,那其间仍然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别。这个差别,对于理解冯至的这首十四行诗,也许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进一步的比较是必要的。

我想,没有人能够否认郭沫若的《天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诗是属于现代的、个人的诗,但它们与冯至的这首十四行的巨大差异又是多么鲜明啊。作为强有力的个人的象征,“天狗”表现出一种气吞日月、囊括宇宙般的自我扩张欲和征服欲;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诗人也表达了一种与巨大的自然力同样巨大甚至过之的创造力。而且,郭沫若当时虽然也看到了人间的不公和宇宙的不和谐,可是他还是相信,不论是“身外的一切”,还是“身内的一切”,以至于“一切的一切”即整个世界,最终都将是“和谐”、“生动”和“自由”的(《凤凰涅槃》)。这种强烈的个人主义激情和浪漫主义理想,典型地反映了狂飚突进的五四时期的人生观和宇宙观。

然而时隔20年后,当冯至创作《十四行集》时,这一切都荡然无存了。不错,冯至的这些诗的确是属于现代的、个人的诗,但它们不再是个人主义的自我夸张和浪漫颂歌了,而是一个现代人对人的存在的根本困境和有限性的深刻反思。《我们听着狂风里的暴雨》以及《看这一队队的驮马》等是其中的代表性作品。后一首深沉地咏叹了人对其存在的不确定性、生命的虚无性的焦虑——尽管人“仿佛鸟飞翔在空中/它随时都管领太空/”,但他也“随时都感到一无所有”,因而“什么是我们的实在”,就从根本上得不到保证而成为问题了。那么现代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生命的虚无感呢?这正是《我们听着狂风的暴雨》的主题(应该说明的是,《十四行集》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因而互文见义、相互发明的整体)。在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人与身外的一切构成了对立和对照的两极,世界失去了统一性,人失去了可靠的存在根据,处于无由庇护、无家可归、孤独无助的境地。不但暴风雨这样巨大的自然力与人为敌,使人显得格外软弱、孤单和不堪一击,而且那些我们平常感到是属于人的、令人亲近的东西(比如说我们的用具吧),也突然显示出非人的本相,与人“生了千里万里的距离”,甚至叛离了人——“铜炉在向往深山的矿苗/瓷壶在向往江边的陶泥”……一切的一切都与人疏远和对立着(请对比一下古典诗人笔下那种人与外物亲密无间的情景及其浑然一体的和谐感:“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白居易),人痛切地发现,物尚能自保且各得其所,人自身却对其命运“不能自立”,而且从根本上处于一种无由庇护、无家可归的境地,并且与物的那种存在的永恒性相比,人的生命又是多么软弱、短暂和有限啊,就仿佛暴风雨之夜中那微弱的灯红一样,只要轻轻一口气,就会随风而熄。

这样看来,即使同属于现代的、个人的诗,也不可一概而论。郭沫若在为个性觉醒的个人唱着乐观的热情的颂歌,而冯至则对人的存在的根本困境和有限性作着冷静而深沉的反思。前者是浪漫主义的,后者则是现代主义的。

事实上,冯至在这首十四行中所表达的存在体验是现代主义文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中的根本情绪。用西方学者的话来说,在这种情绪中占据中心地位的是人对其存在之无由庇护和根本无着的恐惧和焦虑。在这种恐惧中人感到威胁的不是他的某一个方面或者他对世界的某些关系,而是感到他的整个存在连同他对世界的全部关系都从根本上变得可疑而不可靠了,人丧失了存在的一切支点,理性和信仰都无济于事,人所熟悉的一切亲近之物都弃人而去,与人对立,留下的只有处于绝对孤独无助之中的自我。这样一个孤独无助的自我怎能不对其存在感到焦虑和迷惘呢?显然,这样一种自感孤独无助、自觉存在无据的自我,与浪漫主义者笔下的那种自我扩张、自我崇拜的自我,是截然不同的。顺便提一句,冯至在创作《十四行集》的时候,正是他深受现代主义文学和存在主义哲学感染之时。

不过,我们切不可因此而认定冯至在宣扬一种消极悲观的人生哲学。不错,冯至在这首诗中确实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存在的孤独性与有限性,但他敢于正视和反思人生的这一残酷的真实,不又显示了只有人才特有的勇敢与诚实么?从这个角度看,冯至笔下的那种在人生风雨中思索风雨人生的境界,又是何等庄严与崇高啊。这不禁令我想起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的一段名言——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于他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思想录》)

我赞美这种优美而崇高的风度,它是只有人才具有的风度——风中芦苇在思索……

(解志熙)

同类推荐
  • 秦淮水骨

    秦淮水骨

    《秦淮水骨》精选作者叶灵在各个文学期刊发表的散文。作者喜欢文化和历史,在行走中感受思考,她站在文化与人性的角度,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触历史与文化,以独特的视角感受其所散发的人性光辉与文化精髓。作者凭借一定的文史学养功底,以及对现实历史文化的独特理解,寻求一种面向社会、人生的意蕴深度,使得散文得到了深度的开掘。作者丰厚的文化感悟力和艺术表现力所呈现的历史文化图景,不但诠释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拓展了当代女性知性散文创作的领域与途径。叶灵的散文有“大气象”,也有“小姿态”。“小姿态”作品充满灵动与活泼,意境优美,隽永清新。
  • 故乡的回忆

    故乡的回忆

    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忆江南》中有这样的句子:“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说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给他留下了最深刻的记忆;但我最忆的是童年时那贫瘠而略带苦涩却很温馨的故乡。那时,我的故乡是一个只有二十多户人家的小山村,村后是连绵起伏的大山,村前的荒滩里有一块块农田,二十多户人家很不规整地分布在簸箕形的山湾里。向阳的山坡下排列着六七户人家,可能那是最早来这里拓荒的先驱,选择了穷山村里最好的居住位置,因而成了村上最早的“坐地户”,人们称他们是“阳坡人”;后来者住在山湾阴坡的山脚下,因人们把山脚俗称为“山嘴嘴”,所以称他们是“嘴嘴上”。
  • 铁道线上的笛音:写活人物新闻感悟二十篇

    铁道线上的笛音:写活人物新闻感悟二十篇

    唐小平的个人专著《铁道线上的笛音:写活人物新闻感悟二十篇》就要出版了,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说起来,我和唐小平的人生经历有些相似之处。我们所学专业相近,我大学读的是中文专业。她学的是文秘专业。大学时代,我爱好文学,曾撰写了不少文章刊登在《湖南日报》等报刊上。这些作品为我毕业找工作进铁路提供了很大帮助。唐小平最初在基层站段工作,她钟情写作,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2001年,我和她同一批经过公开招聘考试分别进入广铁集团办公室和广州铁道报社工作。唐小平到报社后,13年来,她一直在长沙记者站坚持笔耕,现已成为广铁集团管内小有名气的一名深资记者。2013年11月,我调到了广州铁道报社工作。当她把这部书稿放在我面前,我读着这本书,仿佛看到了她成长的脚步。能成为这本书的第一个读者,并为她写序,我感到高兴。在这里,不妨谈谈对她个人及她发表作品的感受。
  • 马瑞芳趣话聊斋爱情

    马瑞芳趣话聊斋爱情

    《马瑞芳趣话聊斋爱情》,还是延续了马教授趣话经典的写作路子,这是她的“趣话经典”系列第3本,以诙谐而幽默、生动而有趣味的讲述,继续品赏聊斋众女鬼的爱情。绿裙飘飘的连琐,顽皮笑闹的小谢,追求精神爱的宦娘,巧妙复仇的窦氏,改恶向善的聂小倩,风雅多才的林四娘,沉缅的公孙九娘……聊斋女鬼之美有不同风采,聊斋女鬼凄美纤巧,有深刻内涵和哲理韵味,人鬼之恋的缠绵悱恻……马瑞芳教授为你一一细细道来。
  • 不变的印记

    不变的印记

    如今,有人把描写民工题材的文学与诗歌,统称为打工文学或日诗歌一一他们以在外地打工的写作者为界定。这种称谓是否科学,至少是值得商榷的。我始终固执地认为,诗就是诗,它可以是打工者写的或反映打工者的生活的,却非要加上什么“打工诗”的符号,难免别扭和有些牵强附会。而且,对于创作打工题材的诗作者而言,似乎他们的创作成就之被关注,仅仅是因为打工者的身份,这对于相当数量的写作者而言,似乎有人格不平等之嫌。这个话题似乎远了些,笔者也将会另外撰文探讨,在此,暂且按下不表。
热门推荐
  • 蘑菇课

    蘑菇课

    在距我七八米的阴暗树冠层中,有根粗枝桠猛地一动,陡地蹿出一条鬼魅般的黑色鸮影,疾快无声地飘临头顶上方。在那一瞬,我来不及做任何反应,连害怕都来不及。当时只会一样,瞪大惊恐的双眼,眼睁睁地看着它当头罩下。那可怖黑影似夜魔的风筝,阴风凄凄悄然无声,阔扇般的漆黑双翼遮蔽了月亮。它在我头顶三尺处收住,打个快旋,回落到左侧的树杈上。月光清晰地勾勒出它乌黑的轮廓,身长近半米,形体圆粗,似一个大树瘤。佯攻。我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刚才那一刻,整个人毫无反应,如同被绑紧的牲口,对方可以用任何方式在任何部位下手。稍稍回过神,第二轮攻击又至。它直扑到距我头顶一尺处,才猛地凌空敛翅,疾旋一周而去。刹那间,我嗅到了它身上毛羽间散溢的微腥气。虽属佯攻,但比上次凌厉。
  • 减肥档案

    减肥档案

    一个简单朴素的减肥馆,一个不算苗条的减肥师,几个不算胖的减肥顾客,上演不一样的酸甜苦辣,经历起落沉浮的不同人生。且看相同的经历,不同的选择,谁才活的更精彩?幸福的人们是相似的,不幸的人们则各有各的不幸。有时候,造成这种不幸的正是我们自己。创造幸福的也是我们自己。相信我,苦难也是一种人生历练,正视它、战胜它,它就会成就你。敬告:千万不要小看女人的智慧,更不要把女人逼急了,因为被逼急的女人,非常恐怖。男同胞们,你们可要小心。
  • 美国,谁做总统都一样?

    美国,谁做总统都一样?

    提起美国总统,人们的脑海里通常浮现的是一个至高无上、威力无边的形象。总统摇一摇,美国震一震,世界就是大海啸了。美国总统真有这么大的权力吗?美国总统在一国之中担当着什么角色?美国总统充其量不过是个“办公室主任”?他到底为金主还是为选民代言?总统真的统领三军吗?总统的地位其实也不稳,随时被监控着,选民不高兴,任职中途也能拉你下马。对不少美国人来说,美国总统,谁当都一样。
  • Mezzanine

    Mezzanine

    In his startling, witty, and inexhaustibly inventive first novelfirst published in 1986 and now reissued as a Grove Press paperbackthe author of Vox and The Fermata uses a one-story escalator ride as the occasion for a dazzling reappraisal of everyday objects and rituals. From the humble milk carton to the act of tying one's shoes, The Mezzanine at once defamiliarizes the familiar world and endows it with loopy and euphoric poetry. Nicholson Baker's accounts of the ordinary become extraordinary through his sharp storytelling and his unconventional, conversational style. At first glance, The Mezzanine appears to be a book about nothing. In reality, it is a brilliant celebration of things, simultaneously demonstrating the value of reflection and the importance of everyday human human experiences.
  • 无光之地

    无光之地

    安海:我很多夜晚都对着这些稿纸,但我却写不出几个字来苏秦:你写出的第一个词语是什么?安海:安海苏秦:那你头脑中出现的第一个情景是什么?安海:我和二姐在雪地里面做城堡苏秦:第二个情景是什么?安海:我和朋友们坐在高树上看河水苏秦:接下来的情景是什么?安海:宿舍里面出现的一大群蟑螂。
  • 真武狂龙

    真武狂龙

    吴明右手握刀,遥指诸天神魔仙佛,肆意狂笑:“你们都是猪,都是待宰的猪,哈哈哈!日月不落,永照吾名!”
  • 后山诗话

    后山诗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余生与你星辰相伴

    余生与你星辰相伴

    她对他一见钟情对他的初吻势在必得某夜,她醉酒后,叫住了与之偶遇的他,向他一步步逼近,扯住他的领带,把他壁咚在墙上,揽过他的脖子,趁他不备奉上了自己的红唇。韩辰希望着这个在他面前放肆的小奶野猫,皱眉:他被人强吻了不算,还被嫌弃不好吃?士可忍孰不可忍下一秒,小野猫倒在他身上,睡着了。他无奈只好将她抱起,可这一抱,就让他动心了。这一抱变成了一辈子不放手
  • 食妖餐厅营业中

    食妖餐厅营业中

    被小镇人们遗忘的餐馆中突然走出一个小萝莉…而这人类与吸血鬼妖怪混血的萝莉竟然是我的妹妹?为了能够在妖怪、精灵们的世界开启分店,为了保护妹妹不受到伤害,刘昂子在不知不觉间,完全变成了溺爱妹妹的傻瓜哥哥以及一名料理人。蔬菜系、海鲜系、肉类系、调味系和辅佐系的食妖们围绕在他的身边悄悄告诉他:“绘梨香又偷吃棉花糖了。”“绘梨香!长了蛀牙你就吸不了血了!”拥有神级系统的料理人和人妖混血少女的温馨料理故事就此揭幕。
  • 至尊神农

    至尊神农

    【万人追更,火爆爽文】偷看村人洞房花烛的野小子江小白,阴差阳错之下激活了藏匿家族传承的龙佩,从此逆天改命。种田地,养鱼虾,日进斗金,富有四海,打造商业帝国;修古法,炼灵丹,惩恶扬善,治病救人,赢得无数赞誉。至尊神农,当世无双,引无数佳人竞折腰,江山如此多娇。新书《都市之龙神归来》已经发布,恳请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