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61900000007

第7章 梵高(2)

此后,梵高一直渴望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作为一个艺术家,作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他渴望有一个女人在他身边。但艺术家总是孤独的,梵高也不例外。

之后,古板的老师让梵高进入了一种有规则的学习生活。每天清晨,天不亮他就起身读《圣经》。吃过早饭后,他便坐下来攻读七个钟头的语言课。这也让他头昏脑胀。

不知不觉梵高的学习生活过去一年了。但是,他面前摊开的是课本,脑子里想的却是伦敦的贫民区,那里的贫困与苦难。他记起了自己想当一名传教士去帮助那些人的夙愿。而且,枯燥的学习也让他明白:用功是代替不了天赋和才能的。

他明白,这一年来叔叔和姨夫为自己花费了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要是自己放弃了学业,他们肯定会认为他们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把他看成无能的忘恩负义的梵高家的败家子。

“要是我明天就出去做传教士为贫民工作,这算不算失败呢?要是我能帮助人们治愈疾病、解除忧虑,使人得到安慰,使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这算不算失败呢?”梵高想明白这一切后,打点行装离开了姨夫家,来到了比利时传道学校。

“等三个月学业修满,”学校里的皮特森牧师说,“我们将任命你到比利时的一个地方工作。”

但是,老师非要让梵高学会即席演讲,而梵却断然拒绝了,因为他说话老是结结巴巴的,而且老忘记讲稿。就因为这一点,他的学业成绩被判不及格,不给安排工作。

这时,皮特森牧师给了他安慰,“到我家里吃饭去吧,梵高,不要难过。”

皮特森家的前厅已经被当成画室用了。墙上有几幅水彩画,屋角摆着一个画架。“你会画画,我倒还不知道。”梵高说。

“我只是个业余爱好者,皮特森有些困窘地说:“空闲时间画一点儿,作为一种消遣。”

两人吃着饭,皮特森不知不觉地引入正题。“博里纳日是个产煤的矿区。那里的人过着悲惨的生活。梵高,如果有一个地方的人民需要安慰的话,那就是博里纳日人民。你为什么不去那儿呢?”

“但是我怎么能?我没有毕业……”

“放心,剩下的一切由我来办。”皮特森说。

就这样,梵高坐着火车,先来到了矿工村瓦姆,住在面包师丹尼斯的家里。

这儿的一切被都染成了黑色,号称黑乡。而矿工们则被称为“煤黑子”。他们浑身乌黑,天不亮就下井,在暗无天日的地下干一天活后才回到地面。

“我们这辈子,天天在死亡线上挣扎。病了就给撵出来,一个子儿也不给;死了就像条狗似的被埋掉,扔下老婆孩子靠邻居接济。”一名矿工对梵高说。

梵高发现矿工们都很无知,也没有受过教育。但他们勇敢、坦率并且非常易受感动。他给矿工们讲,“上帝希望人类谦恭做人,不追逐大而不当的志向,而要让自己顺应低下的环境,学习教义,做到心地温厚而纯朴。这样,死后他就可以进入天国,得到安息。

村子里生病的人很多,他每天都像医生一样到各处巡视。只要有可能,他就给他们带去一点牛奶或面包、一双袜子或一床被子。整个小瓦姆村的人都爱戴地称他为“梵高先生”。

在这里,梵高终于实现了他当传教士的理想。他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这种生活也让他暂时忘却了感情带给他的苦痛。

一天,村里忽然来了两位衣冠楚楚大腹便便的牧师。他们转悠了老半天,好不容易才抓住两个“小黑鬼”。

“你们这儿的人都哪儿去了?”牧师问。

“小黑鬼”吓得直哆嗦,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那么传教士呢?他在哪儿?”

“传教士?”

“对呀,文森特·梵高传教士?”

“你是说文森特先生”基督?”两个孩子站直了身子,不再害怕,“我们带两位先生!”

左拐右拐,拐了半天来到一间特别破旧的棚屋前。屋里屋外挤挤插插站了百十来口子村民。鸦雀无声。眼泪在人们黑黢黢的脸上留下一条条淡痕。每颗脑袋都垂在胸前。

在棚屋里的一个角落,光土地上铺着一堆干草。草堆上半倚墙壁坐着一个人。只见他脸膛漆黑漆黑的,同站在周围的矿工毫无二致,眼睛里衔着大颗的泪水,白眼球白得吓人。他虽看似患着重病,几乎已经奄奄一息,但嘴里仍坚持诵着祷辞,声音微弱但很坚定。

“是他!文森特·梵高,”一位牧师惊诧得瞪圆了眼睛,叫道,“你怎么搞成这样?”

他中断了祈祷,吃力地抬起目光。

“真不像话!你在干吗,假装基督?”

“你怎敢如此?你还像个传教士吗?你的斗篷呢?你的礼拜堂在哪儿?要不是亲眼所见真不敢相信。”

“叫他们散去,这些煤黑子!”

“我们在为死难者祈祷,请让我们做完。”直到这时候文森特才答了一句。

“不行。你们连脸都不洗,向谁祈祷?真丢人!福音传教会的脸算是让你给丢尽了。”

矿工们听不懂他们所用的语言,但猜得出眼前发生的事情。大家无言地散去了。

两位牧师狠狠地责备着梵高。梵高默默地听着,没做一句争辩,只是那目光变得越来越绝望和悲哀。

“你被解职了。我们现在正式宣布:你被解职了。你从此不再是福音传教会任用的传教士,也不许再在比利时的任何地方传教。你听清楚了没有?”两位牧师最后言道。

“听清了。”梵高喃喃地回答。

牧师走了。屋子里空荡荡的,只留下一派寂静和绝望。

梵高两眼盯视着前方,一动也没动,脑海里一幕幕闪过几个月来自己在这里所经历的一切。

初来时,传教会还没有任命他为传教士,连食宿费用都得由他父亲给他寄来。矿工们对他敬而远之,很少来听他布道。

偶尔,他发现自己的脸弄黑了,衣服弄脏了,矿工们反倒给予他信任。于是,他便存心往脸上抹煤尘。

有一次,他随一位监工下了矿井。在700米深的巷道里,他仿佛亲眼见到了地狱。

矿工们光着身子,跪着或趴着,胼手胝足,汗流浃背,一锹一镐地挖煤,一刻也不敢停顿。可是,他们只挣很少的钱,他们每天只能吃上黑面包、苦咖啡和一点劣质的酸奶酪。他们穷得洗脸洗手都用不起肥皂。他们一般八九岁就下井干活儿,由于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加上常年吸入大量煤尘和毒瓦斯,往往不到20岁就患上了肺病,开始发烧,40左右便一命呜呼了。

他觉得很惭愧。他搬出了自己在面包房老板家租住的舒适的房间,来到了这个四壁透风破烂不堪的小棚屋。他不再用肥皂洗脸,一日三餐也都改用了和矿工们同样的饭食。他把节省下的钱用来买一些廉价的日用品和食物,分送给那些最贫穷最困难的村民。为了照顾一个孕妇,他甚至把自己的木床也捐了出去。

他替矿工们去向煤矿经理求情,希望矿上提高工人工资改善劳动条件。让他有些意外的是,经理并不刁钻可恶,反而是个蛮和善的人。但他向梵高解释说煤矿只是勉强维持着,工人们只能勉强糊口,否则煤矿一倒闭,他们就只好统统饿死。

矿井里出了事故,只救出三个人。

梵高为他们治伤,把自己仅剩的一件内衣都撕碎当了绷带。

矿井里还有57人生死不明。到了第12天,煤矿当局下令停止抢救和寻找。

罢工了。

眼看着人们就要饿死。梵高用他全部的钱买了食物,发给大家。村里人靠这些食物维持了6天。

梵高再次去见经理。经理很有礼貌,但一步也不退让:复工或者关矿。

“我们听你的,文森特先生。是复工还是死?只要你说一句话,我们死了也没有怨言!”矿工们说。

可是,梵高又能说什么呢?他只好劝工人们复工。

为井下的死难者做一次祈祷吧。

村里人都来了。但连日的疲劳和饥饿使梵高发了高烧,站也站不起来,连说话都吃力了。

他已经拚尽气力来为上帝工作,几乎要连命都搭上了,可是“幸亏福音传教会只给了你一项临时的任命!”牧师大人的话还在他耳衅萦绕,“解职是看在你父亲和叔叔们的面了上,算便宜了你!”

不过,梵高终于明白了自己长久以来就隐隐知道的事情,有关上帝的美好信仰,其实都是自己孩子气的借口和推托,好比一个吓坏了的孤独的人在寒冷漫长的黑夜中,由于绝望而编造的谎言。

而自己正是这样一个轻信谎言和传播谎言的傻子!

他走出小屋,来到煤矿,这个他曾经为之奋斗、为之痛苦的地方,做最后的告别。

梵高叹了口气,正要离开。突然他呆住了,眼睛直直地盯着煤堆,惊叫道“我的上帝!”

这是一个妇女,也许由于太累,她想靠在煤堆旁休息一会儿。谁知被太阳晒得热烘烘的煤堆让她觉得很舒服,不知不觉竟睡着了。黑色的煤块在阳光的映照下发出耀眼的光芒,在她的头顶形成一圈亮丽的光环。她的黑衣服与煤堆融为一体,而使得那张笼罩在光环中的脸更加突出。这是怎样的一张脸呀,疲惫、衰老,是所有博里纳日妇女的写照,而现在这张脸竞带着一丝满足,她可能梦见了一桌亲手为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们准备的晚餐吧。

这种满足和微笑,让她的脸具有一种奇异的圣洁。

梵高简直不能呼吸,这幅画面太熟悉了。对,是伦伯朗的一幅铜板画!在那幅画中有一位阅读圣经的妇女,头靠着手睡着了,膝盖上放着打开的《圣经》。就是这样的感情:愁容中带着一丝不易觉察的微笑……

为什么不把它画下来?一股强烈的冲动促使梵高拿出随身带着的铅笔。纸呢?他翻遍全身,只有一封上个月提奥的来信。顶着日头,梵高便在信封的背面画起来。

他画得很慢,很认真,直到那位妇女惊醒离开。他又开始画其他拾煤块的女人们。一种熟悉的感觉又回到梵高身上……

这一发便不可收拾。

收工的时间到了,妇人们都赶回家为下工的丈夫准备饭菜。矿上一下子热闹起来。虽然还是像刚来时梵高见到的那样,工人们默不做声,各自拿各自的工具,各回各的家,但今天,这些矿工身上有一种他当时也无法说清的东西吸引着他,信封的背面用完了,他就在信纸的背面画起来:

一个老年矿工,黑帽子压在眉毛上,背有点驼,双肩耸起,两手揣在衣兜里,骨瘦嶙峋的脸上是一双呆滞的眼睛。

一个年轻一点的矿工,很瘦弱,只是身体还没有被潮湿低矮的煤窑压垮,依然挺拔颀长,步伐也非常有力量。

他们都走得很快,梵高不得不停下笔,仔仔细细地观察他们的神态和一举一动,然后将这些素材印在脑子里。

天完全黑下来了,矿工们早都走光了,梵高这才感到肚子咕咕直叫。他将几张留有自己杰作的信纸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急奔回家。刚进家门,就一把摘下帽子,把它扔到床上,顾不得脱衣服,伏身在惟一一张摇摇晃晃的小桌上画起来。他必须立即把脑海中尚存在印象捕捉下来。

他两眼直直地望着对面的墙上,晨光正照着挂在上面的几幅画。他想起过去的日子,自己曾一度拥有那么多可爱的油画,曾一度那么忘我地在美术馆长廊漫步。他突然醒悟到自己是在怀念那早已熟知,现在又变得有些陌生的艺术世界。

没想到转了一个大圈之后,他又回到了起点。16岁许下诺言在十多年后终于要实现了!

27岁了,才明白自己走了多么长的一段弯路。

梵高终于懂得了,心中的那团火为什么而燃烧,是为心中早有的渴望,是为14岁时就播下的火种——画,画,还是画!画自己的激情,画自己对生命的领悟。

2.追求艺术与渴望爱情

梵高回到了埃顿的家里。父亲和母亲都明显地老了。家里人回避谈及梵高穷困潦倒的情况,让他在家里好好休养,感受亲情的温暖。

不久,梵高的健康和体力都恢复了过来。他又开始画画了。

“干这一行有前途吗,温森特?”父亲问,“你能不能做到自食其力呢?”

“一开始还做不到。提奥打算资助我,一直到我能自立为止。等我画得不错时,就能赚到钱了。”梵高安慰着父亲。

“温森特,但愿你干这种工作后就一直坚持下去,不要再东游西逛了。”

“这是最后的选择,父亲,我再也不会改变主意了。”

梵高经常带上绘画用品和画架出门,在乡间寻觅要描绘的景物,埃顿是个相当闭塞的小镇,这里的人都斜楞着眼看他。他们还是头一次看见他穿的这种黑绒衣服;而且那么大个人成天只拿着铅笔和画纸在旷野里消磨时光,这对当地人来讲前所未见。在这个偏僻的小地方,他仿佛是个怪物,是个畸形的人。

梵高不分昼夜地钻研着绘画技巧。他画累了就看书,累得既不能画画也不能读书时,他就索性去睡觉。提奥则给他寄来各种各样的绘画用品。

他越来越体会到,画人物是件有益的事。他练习画各种类型的劳动者。他观察着乡村中的一切,并把这一切都画下来。

农民们终于开始喜欢他,并且信任他了。母亲让梵高去出席一个茶会,他也不去,因为他怕浪费时间。

夏天过去了。他知道,此时靠自学是无法再提高了。他渴望同某位艺术家建立联系,渴望有一间好的画室。于是,在提奥的资助下,他用一块亚麻布包好了自己所有的画稿,按照所有年轻的乡下艺术家的传统习惯,来到了海牙。

梵高去拜访特斯提格先生——荷兰最著名的画商,海牙美术学校的创始人。

“把你的临摹作品拿给我看看。”特斯提格直截了当地说。

梵高翻找着自己的作品,但特斯提格看完所有的素描,嘴里哼都没哼一声。

“你认为我的画一点儿改进都没有吗,先生?”梵高打破了沉默。

“是好了一点,然而那并非就是好的作品,有些地方从根本上就不对头。你还不够条件去搞你自己的创作,你还是先掌握基本画法为好。”

梵高告辞了,但并没完全失去信心。第二天,他去拜访他的表哥,画家毛威。寒喧之后,他们就谈起了绘画。梵高又拿出了自己的临摹品。

“画得不错,可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只是像个小学生似的在模仿,而真正的创造是别人做出来的。”毛威说。

“我以为会学到他们对事物的感受。”

“无稽之谈!如果你想创造,就到生活中去,不要模仿。你有没有自己画的写生?”

梵高把画稿展开,心却狂跳不止。毛威认真地看了看,“没问题,你的路子走对了。你那些素描还不成熟,不过是真实的。它们具有某种我很少见到的生命力和节奏感。梵高,把你那些临摹用的书本丢开,去给自己买一只画箱吧!赶紧开始用颜色作画,越早越好。”

毛威开始接纳了他,温森特心头涌起一种说不出的喜悦。此外,温森特还抽空拜望了他在海牙工作时结识的年轻画家德·布克,他大温森特两岁,现在已是小有名气的风景画家。

海牙之行对温森特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他决定到海牙学习。但是回到埃顿以后,他看见斯特莱克姨父的女儿、表姐凯·沃斯来到了他们家。

凯在一年前死了丈夫,父母不忍心她每日沉浸在对甜蜜往事的回忆之中,建议她换一个环境,到科莉尼亚姨妈家散散心。

温森特在走近自己家门的时候,远远地看到表姐柔弱的身躯倚在屋前的一棵榆树干上,微风吹过,她美丽的身姿像树叶一样发抖,她的面前有一个小男孩,那一定是凯和沃斯的儿子简,凯的目光被儿子牵引着,那里面有一丝凄婉的笑意。

四年以前,温森特在阿姆斯特丹神学院学习时第一次见到了凯,从此,表姐高贵而美丽的形象在他的心里打上了烙印,他记得他们在一起谈论过伦勃朗,凯具有一种卓越的天赋,他认为她是艺术圈子以外惟一能感受艺术之美的人。

同类推荐
  • 葛底斯堡的雄狮:美国南北战争传奇将军张伯伦回忆录

    葛底斯堡的雄狮:美国南北战争传奇将军张伯伦回忆录

    《葛底斯堡的雄狮(美国南北战争传奇将军张伯伦回忆录)》是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介绍张伯伦将军。张伯伦将军的勇敢精神,尤其是他的宽容精神,无论是对美国内战,还是当今中国都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 名人传

    名人传

    《名人传》,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也称“巨人三传”。
  • 名人传记丛书:巴斯德

    名人传记丛书:巴斯德

    名人传记丛书——巴斯德——人类从这里走进微生物时代:“立足课本,超越课堂”,以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让中小学生从课内受益到课外,是一生的良师益友。
  • 走近苏东坡

    走近苏东坡

    这是著名作家李国文研读苏东坡的诗文及所处时代背景后写出的感悟性文字。作者围绕苏东坡的性格、命运以及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深入到苏东坡的精神世界,用洗练的文字,多角度地、十分睿智地为我们描叙了一个鲜活的苏东坡。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以深刻的思想,犀利的笔触,鞭笞了当下社会生活中的一些不良习气,可以起到警世的作用。《走近苏东坡》,极富思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是近些年来不可多得的优秀之作。
  • 谍报传奇辛西娅

    谍报传奇辛西娅

    丁贵明著的《谍报传奇辛西娅》中记述了从一个美丽的少女到二战著名女谍的故事。辛西娅是美国女郎贝蒂·索普的化名。在女谍史上,辛西娅是无与伦比的、接近完美无缺的间谍。战争让女人走开。但辛西娅绝对例外。正是这位娇艳迷人、富有勇气和智慧的非凡人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施展手腕、大显身手,为盟军在北非登陆建树了杰出的功勋。
热门推荐
  • 无上御主

    无上御主

    浩瀚宇宙,界面交错,众生相斗,只求至强,浩劫降临,万物皆恐。而谁又能挽救苍生?信仰破碎,唯有解惑。谁知目标遥远,事端接踵而至,唯有一战,方可拨开云雾,寻求心中不解……
  • 懒散侯爷

    懒散侯爷

    他有一个愿望,好好活着。他还有一个愿望,那就是舒服的活着。然,树欲静,而风不止。
  • 天界地界

    天界地界

    讲述作者(常年华)三次西部行,看尽八万里路云和雪,历尽艰难险阻,阅尽醉人景色。作者以日记的形式讲述帕米尔高原无人居住区域、藏地至今尚未通车的墨脱县,以及那些遥远、路险、常人很难去的那些地方的所见、所听、所感。《天界地界(两疆穿行八万里)》是一本文化旅游读本,对于向往西藏、新疆旅游的读者起着向导作用。
  • 低碳经济带来的新商业机会

    低碳经济带来的新商业机会

    “金融危机”还没结束,“气候危机”开始上演,企业如何“转危机为商机”?“十二五”规划中将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企业如何紧抓低碳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机遇,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的制高点,在低碳经济中拔得头筹?低碳经济中企业需要达到哪些标准?各领域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本书作为第一本从低碳商业模式角度阐述如何把握低碳经济新商机的专著,聚焦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企业发展,解读低碳商机与国家政策,并通过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育、乐六大领域的典型案例,剖析低碳商业模式的特征、意义,给出可操作的建议与对策,帮助企业完善自身商业模式,实现低碳化,发现新商机、创造新价值!
  • 神行之下

    神行之下

    作品简介暂时没想好,以后再说,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写
  • 全球巨星从练习生开始

    全球巨星从练习生开始

    陈敏昊发现自己穿越到平行世界的华夏,还成为了一名偶像练习生。他凭借自身努力驾驭智商、情商、颜值三辆马车,从练习生一步步成为流量明星,最后成为征服全球唱演两栖的全球巨星。书友群:826787479非韩娱!陈、敏、昊三个字都是汉字,是我从我舍友的名字中各取一个字。
  • 满汉斗

    满汉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网游之修仙狂徒

    网游之修仙狂徒

    身为一个修仙者,其实对于玩游戏这件事我是拒绝的。但是当我发现游戏里面的怪物可以掉落炼丹炼器材料时。。。嘿嘿,真香!
  • The Oriental Express 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

    The Oriental Express 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

    《东方哈达:中国青藏铁路全景实录》采取“上行列车”与“下行列车”交错并行的叙述结构,把历史和现实贯穿在了一起。讲述了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修建青藏铁路上的决策细节、青藏铁路修筑中的难题以及筑路人鲜为人知的故事。
  • 地球晋升中

    地球晋升中

    2119年,地球人还在睡梦中的时候,第一个死气爆发地区出现了,无数灵异鬼物出现,它们残忍并且无解,并且死气爆发地区会越来越多,鬼物的数量会井喷式增长。按理说人类会被这些根本无法理解的鬼物导致灭绝,确实在黎彻的上一世的记忆里人类的结局也就是这样的。不过在这一世不一样了,一个叫做【世界】的大型全息游戏上线了。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鬼王:我再也不想见到一种叫做玩家的生物了。一个叫做灵车灵异生命在碰到玩家后沦为玩家往返主城的代步工具。这是一个人类踩着无数鬼王的身体一路高歌变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