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77800000002

第2章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著,为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的小说,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三国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汉、魏、吴3个朝廷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人物姓名、地理名称、主要事件与《三国志》基本相同。

《三国演义》一方面反映了真实的三国历史;另一方面,根据明代社会的实际情况对三国人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夸张、美化、丑化等,它不但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三国历史的真实面貌,还反映了许多明代社会内容。

史实基础上的英雄演义

西晋时期,史学家陈寿著有《三国志》65卷,记载了汉代末期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纷争的历史,内中有诸多的三国时期的历史名人。后来,南宋时期史学家裴松之又为《三国志》作注,名为《三国志注》。

《三国志注》引用的史传杂记达210多种,资料极为丰富。其他的一些野史杂记也记载了许多三国人物和故事,如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就记录了三国人物的许多轶事,其中有很多关于曹操的轶事,如乔玄评曹、曹劫新妇、祢衡遭谪、铜雀储妓、孔融被收、杨修恃才、望梅止渴、梦中杀人和借头止惑等。

隋代以前,三国的人物和故事也仅仅出现在史书当中,但从隋代开始,有关三国人物的故事开始流传于民间,其流传的形式又分为戏曲系统和说话系统。

从隋代开始三国故事就逐渐浸透到民间戏曲的创作中,据隋代杜宝的《大业拾遗记》记载,三月初三上巳节,隋炀帝在曲江池大会群臣,观看“水饰”,即水上杂戏,其中就有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等内容。

唐代搬演三国故事的戏曲也很多,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或谑张飞胡”可知,此时张飞面部的戏曲扮相已经开始定型化。

宋金时期,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戏曲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喜爱的一种文艺形式,三国人物和故事就是其中普遍受到欢迎的题材之一。

当时的戏剧就喜欢搬演“魏、蜀、吴三分战争之象”。宋金时期杂剧中也有不少表演三国故事的。元代人陶宗仪的《辍耕录》记载宋金时期杂剧剧本时,就列举了《刺董卓》、《蔡伯喈》、《襄阳会》、《骂吕布》、《大刘备》、《赤壁鏖兵》等三国故事剧目。

宋代的戏曲繁盛的同时,说话技艺非常繁荣,而三国故事成为“讲史”说话的重要题材之一。据宋代文学家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汴京的勾栏瓦舍中还出现过一位专说三国故事的著名说话艺人霍四究。

至元代,民间说话中讲说三国故事更普遍。存留下的唯一关于三004国故事的说话话本,就是1321年至1323年的新安虞氏书坊刊印的《全像三国志平话》。

这是古代民间说话中三国故事的集大成之作,它在结构布局、情节框架、思想倾向以及人物造型诸方面已经初具规模,在三国故事的流传过程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在元代,戏曲中的杂剧成为一代文学的主流,三国戏更是成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类型。

在元代文学家钟嗣成的《录鬼簿》、元代杂剧作家贾仲明的《录鬼簿续编》等书中,都记载了大量的三国题材的杂剧。如元代著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单刀会》与《西蜀梦》、元代戏曲作家高文秀的《襄阳会》、元代杂剧家郑光祖的《三战吕布》与《王粲登楼》、无名氏的《火烧博望屯》、《美女连环计》、《千里独行》、《隔江斗智》、《桃园结义》等。

至元代中期,由于灭宋战争的创伤逐渐地平息,社会的经济、文化重心也开始由北方转移至南方。南宋时期的故都杭州,不仅成为人口云集、商业发达的繁华城市,也成为戏剧演出和说话艺术发展的重要中心。

因此,不少北方的知识分子、书会才人,如关汉卿、郑光祖等,都先后迁徙至杭州一带。身为小说兼杂剧作家的罗贯中,也必然受到这一社会潮流的影响,成为这类南迁作家中的一个。

至元末明初,一个名叫罗贯中的人来至杭州。他外号“湖海散人”,寄寓着漫游江湖、浪迹天涯的意味。他来到杭州后,找至志同道合的朋友,而且他对民间文学又极其喜爱,所以不愿离开远去。

1360年左右,罗贯中来至张士诚那里做客。但是,张士诚并不重视知识分子,也不听取他们的意见。至1363年,刘亮、鲁渊等人纷纷离去,不久,罗贯中也离开了张士诚,再次北上。

至1366年,已是50多岁的罗贯中回至杭州,根据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以及南朝宋史学家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又参照了大量的有关三国人物故事的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并结合自己丰富的生活斗争经验,融会贯通,开始创作《三国志通俗演义》。

至1370年,罗贯中已写了12卷,之后卷数的写作,是1371年以后006的事了。在罗贯中写作《三国志通俗演义》期间,施耐庵从苏州迁移到兴化,并在1370年逝世。为了纪念他的师友施耐庵,罗贯中在完成《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后,决定加工、增补施耐庵的《水浒传》。

在加工、增补《水浒传》的同时,罗贯中继续创作历史演义系列作品。罗贯中在创作完了这些作品以后,已是60多岁的老人了。

《三国志通俗演义》完成之后,罗贯中为了出版这些作品,于1380年左右从杭州来至福建,因为当时福建的建阳是出版业的中心之一。但是,罗贯中的这一目的未能实现。大约在1385年至1388年间,罗贯中在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故里庐陵逝世。

罗贯中是一个有理想抱负并有一定政治军事斗争经验的人物,其才学、见识、思想当高于当时一般的封建文人。最为关键一点是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在元末明初、异族统治与社会动乱的背景下,民族统一的思想十分强烈,这也是其改写、创作《三国演义》的思想基础。

罗贯中的鸿篇巨制《三国演义》,描述了从184年的黄巾起义,至280年统一中国的将近一个世纪中,魏、蜀、吴三国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历史。

赤壁战后,曹操进兵关中,打败韩遂、马超,占有凉州。215年,又进兵汉中,张鲁投降,次年,曹操称“魏王”。220年,曹操死,其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都洛阳。

刘备借赤壁之战的胜利,占有荆州南部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4郡,并从孙权手中借得南郡部分地区。

214年刘备西攻益州取胜,自领益州牧。219年,刘备大将黄忠破斩曹军降领夏侯渊,夺取汉中,刘备自称“汉中王”。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孙权在赤壁战后重点向南发展。210年,派步兵骘向岭南进军,占据交州。次年,孙权将都城从京口迁到秣陵,并建石头城,改名建业。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正式称帝,国号吴,都建业。

拓展阅读

罗贯中著《三国演义》原稿今已不传。存留下来最早的刊本,是1496年明代弘治甲寅年庸愚子作序、1522年刊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世称“嘉靖本”。

全书24卷,分240则,题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明代末期整理的《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将“嘉靖本”240则合并为120回。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对嘉靖本做了较大的加工修改及评点,使小说结构更完整,文字更畅达,艺术形式更加完美。

精彩的人物形象塑造

《三国演义》最重要的艺术成就是罗贯中成功塑造的那些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全书写了千余人,其中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刘备的仁义、曹操的奸诈、关羽的忠义、张飞的勇猛、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周瑜的忌才妒能、孙权的委曲求全、袁绍的优柔寡断等。

对于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作者罗贯中善于抓住人物的个性特征,注重人物相貌、神态及语言的描写,使用对比、衬托、夸张的方法展现人物形象,使人物个性鲜明生动。

《三国演义》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首先,《三国演义》中人物出场便通过相貌的描写来展现了人物性格,如第一回中张飞的出场是这样描述的:

玄德回视其人,身长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

……

豹头环眼,燕颔虎须

一句“声若巨雷,势如奔马”便将一个莽撞的张飞形象展现出来。第二十八回描写诸葛亮出场的时候,是这样描写的: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慨。

这句话写得惟妙惟肖非常传神,并且与后文关于他智略的描述相互辉映,宛然成章。在描写关羽的时候写道:

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短短30个字把关羽的形象完美的呈现到人物面前,透过这些描写,可以体会到一团团英雄的气息正慢慢接近。

《三国演义》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其中对于“张飞怒鞭督邮”这一段是这样描写的:“张飞大怒,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入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吏绑倒在地。张飞大喝:‘害民贼!认得我么?'”

“督邮未及开言,早被张飞揪住头发,扯出馆驿,直至县前马桩上缚住;攀下柳条,去督邮两腿上着力鞭打,一连打折柳条十数枝。”

通过上述这段文字,可以清晰明澈地了解张飞直爽火爆的性格。书中两处对关羽形象的塑造:云长曰:“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

这句话采自《三国演义》第六十六回,是关羽单刀赴会前和属下的对话。字里行间,关羽矜傲高扬的神态流露无遗,浩浩荡荡,气势不凡。

在《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中,对关羽还有这样一段描写:

关公正色而言曰:“吾乃解良一武夫,蒙吾主以手足相待,安肯背义投敌国乎?城若破,有死而已。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身虽殒,名可垂于竹帛也。汝勿多言,速请出城,吾欲与孙权决一死战!”

《三国演义》通过这段文字把人们心中的关公形象推至顶峰,完全确立了他一代忠臣的凛然形象。

在“赤壁之战”前,作者连续用了几处神态描写来表现孙权的优柔寡断性格,大意是:

张昭说:“曹操拥百万之众,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顺。且主公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既得荆州,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势不可敌。以愚之计,不如纳降,为万安之策。”

众谋士皆说:“子布之言,正合天意。”

孙权沉吟不语。

张昭又说:“主公不必多疑。如降操,则东吴民安,江南六郡可保矣。”

孙权低头不语。

……

且说孙权退入内宅,寝食不安,犹豫不决。吴国太见权如此,问道:“何事在心,寝食俱废?”

孙权说:“今曹操屯兵于江汉,有下江南之意。问诸文武,或欲降者,或欲战者。欲待战来,恐寡不敌众;欲待降来,又恐曹操不容,因此犹豫不决。”

这段文字通过外貌、语言、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共同塑造了孙权的优柔寡断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还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综观《三国演义》,作者特意布置了诸多对比情节,用来烘托英雄人物伟岸神情。比如同样是抓阄,就有两处描写,第一处是第二十二回中刘岱、王忠两将抓阄,故事梗概是:

忽曹操差人催刘岱、王忠进战。两人在寨中商议。刘岱说:“丞相催促攻城,你可先去。”

王忠说:“丞相先差你。”

刘岱说:“我是主将,如何先去?”

王忠说:“我和你同引兵去。”

刘岱说过:“我与你拈阄,拈着的便去。”

王忠拈着“先”字,只得分一半军马,来攻徐州。

这段反映的是两人怯战,互相推卸责任的情景。第二处是第七十一回黄忠、赵云两将抓阄:

黄忠说:“看我先去,如何?”

赵云说:“等我先去。”

黄忠说:“我是主将,你是副将,如何先争?”

赵云说:“我与你都一般为主公出力,何必计较?我两人拈阄,拈着的先去。”

黄忠依允。当时黄忠拈着先去。

赵云说:“既将军先去,某当相助。可约定时刻。如若将军依时而还,某按兵不动;若将军过时而不还,某即引军来接应。”

黄忠曰:“公言是也。”

这段突出的是两人争为先锋。读者相互对比两段文字,就可以发现褒贬。前者给人的是消极和沮丧;后者给人的是昂扬斗志和蜀汉集团的自信满满。同样的抓阄,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已然很鲜明了。

《三国演义》中,对比方式是一种主要的塑造手段。有时候在人物言语中给予对比;有时是在激烈的战争、矛盾中进行对比;有时是一个画面中的两个人物行为的对照。

言语的对比在《三国演义》里多次都有记录。比如,郭嘉在分析袁、曹双方实力时,就有相当精彩的对比言语:

郭嘉说:“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高祖惟智胜,项羽虽强,终为所擒。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兵虽盛,不足惧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也;绍以逆动,公以顺率,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公以猛纠,此智胜也;绍外宽内忌,所任多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

“绍多谋少决,公得策辄行,此谋胜也;绍专收名誉,公以至诚待人,此德胜也;绍恤近忽远,公虑无不周,此仁胜也;绍听谗惑乱,公浸润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混淆,公法度严明,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此武胜也。公有此十胜,于以败绍无难矣。”

这段“十胜十败”论是《三国演义》里的经典之一。字里行间把曹操和袁绍的形象做了全面、深刻的对比。在“官渡之战”激烈的斗争及矛盾冲突中,曹操和袁绍的形象又得至进一步的对比。

曹操面对实力强于自己的袁绍,先是采用刘晔设计的“霹雳车”来对付袁绍的“掘子军”;又跣足迎接许攸,依靠许攸之计火烧乌巢;随后又用程昱“十面埋伏”之计在仓亭大败袁本初。充分表现了曹操的深谋远虑、礼贤下士及雄才大略。

而袁绍在战役之初,断然拒绝沮授提出“宜且缓守”的主张;许攸建议奔袭许都,又被他轻率否定;之后又听信逢纪、郭图谗言,致使许攸、张郃等人投奔曹操;官渡战败,袁绍后悔未听田丰之言,却又羞于面子,竟将田丰杀死于狱中。

通过对比,袁绍优柔寡断、胸无点策、不辨忠奸、心胸狭隘的性格弱点也暴露无遗。同一画面的对照,褒贬色彩溢于言表。其中最经典的莫过于关羽水淹七军后的画面:

关公说:“汝怎敢抗吾?”

于禁说:“上命差遣,身不由己。望君侯怜悯,誓以死报。”

公绰髯笑曰:“吾杀汝,犹杀狗彘耳,空污刀斧!”

令人缚送荆州大牢内监候:“待吾回,别作区处。”

发落去讫。关公又令押过庞德。庞德睁眉怒目,立而不跪。

关公说:“汝兄现在汉中;汝故主马超,亦在蜀中为大将。汝如何不早降?”

庞德大怒说:“吾宁死于刀下,岂降汝耶!”

骂不绝口。

如此一段受降的画面,便将胆小怕事、苟且偷生的于禁和威武英勇、大义凛然的庞德形象跃然于纸上。对比可谓是《三国演义》的一经典布置,运用这种手段把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本身褒贬倾向都渗透出018来,起至画龙点睛的功效。

借助次要人物来陪衬、烘托主要人物形象是《三国演义》塑造主要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毛宗岗评价《三国演义》时,说它“有以宾衬主之妙”。所谓以宾衬主,表现在刻画人物形象上,就是陪衬、烘托的手法。用次要人物渲染主要角色,着墨虽是在配角上,实际落点却在主角。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千百万读者所最尊敬、喜爱的人物,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料事如神,才能卓越,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用尽笔力,大肆渲染。光是出场,便用了三回的故事,通过一系列的铺垫来进行烘托。

首先是水镜先生司马徽向刘备举荐卧龙,并对刘备身边的谋士加以贬低,用来反衬“卧龙”与“凤雏”的才能。接着徐庶出场,并通过几次对曹操的战斗表现了徐庶的军事的才能。

后来徐庶被曹操以计骗走,这时作者再次衬托,徐庶走马荐诸葛,并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把诸葛之才提上一个台阶。

之后刘备三顾茅庐,又通过刘备遇到的各个与诸葛亮有关系的人,比如崔州平、石广平、孟公威、诸葛均及黄承彦等,他们的才能以及高风亮节,实质上都是为了衬托诸葛亮。诸葛亮虽未出场,但他的性格、品德已借助这些人物烘托了出来。

在整部《三国演义》中,为了对诸葛亮形象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地烘托,作者有意安排了周瑜、曹操、司马懿等人来进行陪衬。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连续使用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等使曹操难以应对,然而这些计谋虽然瞒过了曹操,却都被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看得一清二楚,步步在他的意料之中。周瑜又以造箭为由欲杀害诸葛亮,诸葛亮明知其意,却没有报复周瑜,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使用巧计从曹操那里“借”得十万支箭。

之后周瑜为夺回荆州,对刘备发动了军事斗争,然而在与诸葛亮的交手中每次都处于下风,他的计策一次次被诸葛亮识破,最终只落得“既生瑜,何生亮”的下场。

罗贯中对周瑜的形象使用如此多的笔墨,却是通过层层深入的描写,不仅说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远在周瑜之上,烘托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而且通过周瑜的嫉贤妒能、气量狭小反衬出诸葛亮的宽宏大量、顾全大局的性格特征。

书中曹操对诸葛亮形象的衬托也很鲜明。在赤壁战败后,曹操逃至乌林、葫芦口和华容道处都曾大笑:“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但笑声未止,三处分别杀出了赵云、张飞和关羽。

此处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曹操的狡猾、奸诈,也正由此衬托出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另外,两人都曾担任丞相,总揽朝政,但通过“许田打围”中曹操的描写便以其“奸”来反衬出“白帝托孤”的诸葛亮形象之“忠”。

作为作者不遗余力刻画的反面典型,曹操形象成了陪衬诸葛亮形象最为可贵的一片“绿叶”。至后期,司马懿便成了诸葛亮的主要对手,同时借助司马懿对诸葛亮的形象做了进一步的映衬。

如“空城计”,司马懿领大军杀至城下,见诸葛亮坐于四门大开的城上操琴,不敢攻城,以为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因此领兵退去。司马懿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深通谋略,极善用兵,然而他生性多疑、畏首畏尾,由此来映衬了诸葛亮随机应变、奇谋妙算的形象特点。

通过以上诸多人物的衬托,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得到充分而生动的展现,显得更加真实、更加丰满。在《三国演义》中,像这样的处理还有很多,如“温酒斩华雄”,先是写了各路诸侯的几位上将出战,但都不出数合便败于华雄之手,表现出了华雄的勇猛。

经过层层铺垫,作者才写关羽出场: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而此处作者对于关羽如何英勇善战、华雄如何被斩,没有一句正面的直接描写,非常巧妙地使用了侧面烘托及气氛烘托的手法,再加上华雄及其他上将的陪衬,一个高大勇武的关羽形象就栩栩如生地跃然纸上了。

总之,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恰当地运用映衬、烘托等艺术手法往往收到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同时,《三国演义》还采用夸张手法表现人物形象。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使用最独特的手法就是通过艺术的夸张,刻画出更为深刻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中,张飞形象的刻画大量地使用了夸张手法,如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文中写道:

飞乃厉声大喝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声如巨雷。曹军闻之,尽皆股栗。曹操急令去其伞盖,回顾左右曰:“我向曾闻云长言:翼德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之首,如探囊取物。今日相逢,不可轻敌。”

言未已,张飞睁目又喝曰:“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死战?”

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颇有退心。飞望见曹操后军阵脚移动,乃挺矛又喝曰:“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

三声夸张的大喝,便将张飞勇猛豪放的性格展现的活灵活现。同样,像小说中许多人物都大量使用了夸张手法进行塑造,像孙策挟死于糜,喝死樊能,凸现“小霸王”形象;赵云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斩将夺旗,单骑救主成为千古美谈;张辽威震逍遥津后,江东小儿夜不敢啼等。

另一种夸张手法则是使用虚构的故事情节对人物进行夸张想象,像演义中诸葛亮形象的刻画就大量地使用了虚构夸张的情节因素,像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五丈禳星等在史实中都是不存在的。

综上所述,《三国演义》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上述几个方面,虽然这些人物性格缺少发展变化,属典型化形象,但不可否认《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历史小说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其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手法对后来的古典小说人物塑造起至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拓展阅读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原型根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是孙权所行过的一个计谋。

213年,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三国演义的语言艺术

《三国演义》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达至很高的艺术水平。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是作品的一大特色。在刻画人物、描写武将武艺和描绘场景时,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修辞手法。

比喻的运用不仅起到很好地表达效果,而且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体来说,比喻的运用在小说刻画人物、描写武艺、描摹场景等方面,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用比喻刻画人物。《三国演义》中对人物的描写是多角度的,作者不但直接描绘人物的外貌,而且善于刻画人物的性格,还常常通过他人之口来评述人物。而对人物外貌的描绘和性格的刻画,通常运用比喻手法,甚至借用他人之口评价人物,也离不开比喻。

《三国演义》中涉及的人物众多,但作者在描绘他们的外貌时并没有千篇一律,充分考虑到不同身份、不同性格人物的特点,在比喻的选用上非常成功地突出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使得人物个性鲜明,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如第一回写刘备的外貌是“面如冠玉”。将刘备的脸比喻为“玉”,一方面表明了刘备并非粗俗武夫;另一方面又暗示此人将来必会至尊至贵。

而对张飞的描写就截然不同,说他“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势如奔马”,将其与“虎”、“豹”、“马”联系在一起,突出了张飞的勇猛,是一个典型的冲锋陷阵的武将形象。

虽然关羽也是武将,但却与张飞明显不同,第五回写关羽的外貌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这些比喻突出了关公的眼、眉和肤色,人们常说“面如其人”,对关羽脸谱的描绘为后来刻画他忠义的性格做了很好的铺垫。不同的比喻,不仅将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也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三国演义》对人物性格的刻画也多用比喻。有直接比喻,例如第六十三回写张飞“更兼张飞性如烈火”,便直接将张飞的性格比作烈火,足见张飞性情之暴躁。但更多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为来侧面烘托,例如第七十一回写黄忠,写道:

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大喝一声,犹如雷吼。

这里将黄忠下山时的气势说成“山崩地塌之势”,将他的吼声比作惊雷,展现了黄忠勇猛、果敢的性格。

《三国演义》对人物的评价分为两种,一种是借小说中的人物之口评价人物,另一种是作者自己评价或转引民间评价。但无论是哪一种,往往都要借助于比喻。

第三十九回,博望坡之战前夕,徐庶在一次在曹操面前评价诸葛亮是“庶如萤火之光,亮乃皓月之明也”。比喻之中蕴含着对比,实际是提醒曹操不要轻视诸葛亮。

因为徐庶在当时已经很有名,天下人都知道他很有智慧,这样一个人与诸葛亮相比却只是“萤火”对“皓月”,可以想象诸葛亮是何等聪明。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一比喻确实十分精当,夏侯惇由于对诸葛亮“皓月之明”的智慧估计不足,才有了博望坡之败。

《三国演义》在评价人物或转引民间的评价也都用到比喻。第四十二回,作者这样评论张飞在长坂坡的那一声怒吼:

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

又引用别人写的赞诗:“一声好似轰雷震,独退曹家百万兵”,将张飞这一吼比作“霹雳之声”、“虎豹之吼”、“轰雷”之声,极言吼声之大,突出了这一声吼的杀伤力,起至很好的表达效果,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再如第六十四回,益州刘璋手下的大将张任,宁死不降,作者引用别人的诗赞“高明正似天边月,夜夜流光照雒城”,将张任比作明月普照自己的故土,非常恰当地反映出张任坦荡、忠诚的品格。

武将的武艺也是《三国演义》着墨很多的一个方面。作者通过运用比喻来描绘、展现武将的武艺,给读者勾画出一个又一个勇猛过人而又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在第十六回这样描绘吕布辕门射戟:“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一箭正中画戟小枝。”

将弯弓比作秋月,非常形象生动,同时说明吕布力量之大。将飞出去的箭比作流星,形容弓箭飞行之快,实际上是在渲染吕布箭法的精准。如此一来,一幅英雄百步穿杨的画面便浮现在眼前,使人们了解到吕布的箭法是多么的精准。

这两个比喻把吕布的武艺完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第七十一回写赵云救黄忠:“那枪浑身上下,若舞梨花。遍体纷纷,如飘瑞雪。”

用了“梨花”、“瑞雪”这两个喻体,表面上在描绘打斗场景,实际上写赵云在如此众多军士的重重包围之中竟能把长枪运用得“若舞梨花”,就是为了突出他的英武之姿与非凡武艺。

《三国演义》的场景描写包括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战争场景的描写两部分。在描写这两类场景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比喻,给文章增色不少。

描绘自然景物。《三国演义》的写景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用比喻写景。用比喻写景,往往能给读者一种画面立体感,让人回味无穷。第三十七回写刘备去隆中请诸葛亮出山,路上看到的风景是:

忽然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妆。

这个比喻抓住了白雪洁白晶莹、一尘不染的特点。

第四十八回写曹操长江宴饮,看见“长江一带,如横素练”。夜晚的长江在明月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平静,“如横素练”,将长江比喻为一卷白色丝绸,非常形象。但是江水并不总是安静的,第四十九回写道:“看看月上,照耀江水,如万道金蛇,翻波戏浪。”

同样是月光下江水,此时却如“万道金蛇”,不仅符合客观实际,实际也为曹军后来遭遇火攻埋下了伏笔。

对战争场景的描绘是《三国演义》的重头戏,比喻的运用使得战争更加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有了比喻,一幅幅战争图画也就显得栩栩如生。

作者在小说中多次描写到战场上的器具。文中经常写到流矢,比如第五回写孙坚“挥军直杀至关前,关上矢石如雨”;第十一回写“梆子响处,箭如骤雨射将来”;第二十五回写“伏兵排下硬弩百张,箭如飞蝗”。

将流矢比作“骤雨”、“飞蝗”,极言弓箭之多、排列之密。第三十回写袁绍“遂催军进发,旌旗遍野,刀剑如林”,刀剑之多以至成“林”。

第四十二回“忽见江南岸战鼓大鸣,舟船如蚁”,将船只比作蚁群,与对流矢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国演义》还用比喻描绘军容气势。如第十二回写“喊声如江翻海沸”,将呐喊声形容为江翻海沸之音,气势宏伟浩荡。第十回写陶谦远望操军“如铺霜涌雪”,突出曹操军容的浩大。

另外,作者常用潮水、波浪来比喻前进或撤退中的军队的形势,例如第十一回用“马军步军,如潮似浪”,展现军队进发时的气势。第二十五回写“河北军如波开浪裂”,袁绍军队在关羽的冲击下瞬间变成开波裂浪,不堪一击。第四十二回用写道:

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

生动地描绘出一副混乱的撤军场景。《三国演义》用比喻描写战争场景,留给人们的往往就是一幅动态的美丽画卷了。例如:“忽见江南岸战鼓大鸣,舟船如蚁,顺风扬帆而来……操军如铺霜涌雪。”这一个个比喻,就是一幅幅画卷。

尽管战争本身非常残酷,但比喻使人们并不觉得十分紧张。《三国演义》中比喻的运用,给小说增添了一种生动形象的画面之美。无论是小说中人物的相貌、性格,武将的武艺,还是小说所描摹的场景,由于比喻的使用而鲜活起来,形成了一种立体感。

《三国演义》成功地运用比喻刻画了一系列特征鲜明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示了一批武将的高超武艺,描摹了如诗如画的自然景色,也将战争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

这些比喻勾勒出一幅幅的美丽画卷,使《三国演义》具有了一种生动想象的画面美,具有高品位的审美价值。

拓展阅读

《三国演义》中,同样的比喻出自不同人物之口可以传递出不同的性格特点。例如第三十九回,夏侯惇面对初出茅庐的诸葛亮在博望坡所做的军事布置,说道:“今观其用兵……正如驱犬羊与虎豹斗耳!”

将自己的军队比作虎豹,将敌军视为犬羊,显示了他轻敌、自傲的性格。而第四十三回写诸葛亮说“吾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

将曹操的百万大军比作蚂蚁,展现了他的胸有成竹与高度自信。这个比喻与夏侯惇的比喻类似,所传达出的人物的性格却有所不同,原因就在于诸葛亮对敌军做了全面的分析,已经“知己知彼”,而夏侯惇只是盲目自信。

同类推荐
  • 闪电窗(残本)

    闪电窗(残本)

    《闪电窗》,清代世情小说,酌玄亭主人著。本书仅存6回残本,原书回数不详。小说叙述福建漳州,举人林鹍化为人正直,与新举人邬云汉等三人不投缘。林进京会试,船停苏州,富户陆家失火,其家小姐匆忙中赤体逃入林船,为林救护。陆未婚夫沈天孙亦为举人,闻此退亲……
  • 虚城幻国

    虚城幻国

    小说由一叶枯城,一花落城,一梦悠城,一冥伤城,一纸虚城,一絮飘城,一烛幻城,一沙荒城,一水清城、一曲孤城、理想之城,希望之城12个故事组成。小说主人工孟夫出生一世袭丞相家庭,以后会子承父业成为一名丞相。他的父亲是名军国主义者,策划对央国发动一场侵略战争,以使自己的国家成为世界顶级强国。可是孟夫却是个单纯善良的人,也是个厌战者,他不想继承家里的世袭丞相爵位,更不希望自己的国家与邻国开战。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用美好的故事感动众生。他经常进入一些幻想的世界,在那些天马行空的世界里经历一场又一场悲欢离合。
  •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

    教育部推荐书目,新课标同步阅读,王蒙、张晓风推荐阅读。东汉末年,汉室羸弱无能,黄巾之乱爆发,群雄并起,军阀混战。在这个背景下,刘备、曹操、孙权逐渐崛起,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这就是历史上承东汉、下接西晋的三国时期。书中根据三国史实和大量民间传说,相互穿插,描述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近百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众多的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向读者展开一幅纵横捭阖、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 柏林,北方落日

    柏林,北方落日

    伊丽娜确认最后一页文件确实被烧成了灰,然后,便再也不在乎外面疯狂的敲门声了。“可恶!这个该死的苏联女人不知道用什么东西把门从里面顶上了!”一个德国士兵狠狠地踹了一脚那纹丝不动的房门,然后回头向他的长官汇报道,“也许是沙发,也许是餐桌,而且鬼知道会不会是昨晚跟她睡过的男人!”
  • 教子

    教子

    教子继承了教父全部的智慧、手腕与意志,却与教父走上了针锋相对的道路。他必须提防教父,但他更要提防自己。
热门推荐
  • 反穿越之公主现代行

    反穿越之公主现代行

    前世的公主加末代国主,到今世父母捧在手中的珍珠。张果果说,她也算是经历到别人都经历不到的事了。
  • 城主暴走:姐姐不吃小鲜肉

    城主暴走:姐姐不吃小鲜肉

    勾搭勾搭,勾搭个屁!穿越到这上没天理下没人权,被有钱人家的狗咬了哼都不敢哼一声的古代,已经够倒霉了!还要奉父命去勾搭一个未成年的“小鲜肉”?真是老天不长眼啊!好歹她也是来自21世纪的文艺女青年好不好!让那该死的勾搭见鬼去吧!谁知......什么?不勾搭不给饭吃?还不给衣穿?小命还受威胁?咬咬牙,她忍了,为了小命勾搭就勾搭吧。但作为一个文艺女青年,保守底线不能破!“小鲜肉男人”坚决只勾不搭!谁料想,背后某爷一声暴跳怒喝:“女人!不做妻就种田!”
  • 红颜风华录

    红颜风华录

    无论是前世或是今生,李遐玉的生命中似乎都充满了悲伤。然而,前世她只能郁郁而亡,今生却决不能让命运摆布自己。失去父母又如何?失去心爱的夫君又如何?她依然能够按照自己的信念,坚定地走下去。
  • 豪门主母:扑到狐狸男

    豪门主母:扑到狐狸男

    第一卷入主尹家(校园篇)我司落希本是与世无争的一枚宅女,未料一日好心拯救一老爷子,便堕入人人惊羡的美难堆中…不,不,应该是狐狸堆中!灾难!灾难!绝对是无形的灾难!尹家只只是老奸巨滑的狐狸,而且一只比一只龟毛,一只比一只诡异!*“那个…嗯,你是…我大哥尹珞?“嗯…”“那个…你到底是男还是女…女的?”“轰隆”一声,冻结!*“咦?二哥看女人的眼光怎么怪怪的?”“没什么!我只是在研究如何肢解此女而已…还是用尖刀罢…”顿时,毛骨悚然!*“净司…哥……哥?”“小鬼,不就是我啊!帅不?今晚我带你去看电臀表演!啊,好像不够刺激呢!不如,我们去飙车咯!”“喂喂…放手啦…人家不去啦…救命啊!”人家比较想看电臀表演啦…呜呜…*“尾巴?什么来着?”“姐姐,你踩到我尾巴了!”“啊!!猩猩啊!”“…”*第二卷:吾家有女初成长(校园+都市)虾米?尹家谁娶了我就得到了尹家的继承权?有那么好康的事情,可是尹家的狐狸们个个面露苦色,想法设法将我当皮球来回踢……结果?哼哼,我一定会让他们好看的!*帅哥美女一大把,趣事窘事随手抓……欢迎各位掉入狐狸坑……*********推荐已结文文……《厨妃》
  • 咏雪应诏

    咏雪应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美梦制造商

    美梦制造商

    夏素子看着自己一团烂肉的身体表现得很洒脱,在入行的时候她就知道自己是难善终的。可就在她无牵无挂准备走完短暂一生的时候,人生hard模式再次发威,想想自己银行四位数的存款,夏素子头也不回的把自己卖给了LCA公司。
  • 被天道追求的我每天都在怀疑人生

    被天道追求的我每天都在怀疑人生

    本书原名《谁要和天道谈恋爱啊》 片片樱落,翩跹误入轩窗,跌在静默诗卷处,染了浅浅墨香。女子掂起花瓣,置于指尖,漫不经心地应和着屏幕那端的女声。——“风姐姐,精卫怎的怒气冲冲地回了山海秘境?”女子轻笑,说道:“大概是与河神吵架了吧,最近降雨的确不少。”——“哦,原来如此。对了,托特前两天和我抱怨说你不肯卖给他东西呢,为什么啊?”抚了抚泪痣,女子笑言,“亲爱的,告诉他,什么时候把智商税交了,我这‘琳琅’就什么时候扫榻相迎。”——“哈哈,好的,若是这样,那他……”敏锐地察觉到了什么,那原本一派安闲的女子神色一变,来不及向对方解释,她挂断了视讯,转身欲走,但……“风近蕖。”女子回首,摸了摸鼻梁,干巴巴说道:“那个,你回来了啊……”来人嗓音低沉,语气平淡,素来冷峻的容颜却柔和了下来,“嗯,回来了,我的归处。”一声几不可闻的叹息随花瓣飘荡在风里,女子弯了眉眼,“欢迎回来,还有……”“我的荣幸。”
  • 超级英雄学院系统

    超级英雄学院系统

    这是一个青铜带领众多学生成为英雄的故事!
  • 瑜伽之路

    瑜伽之路

    《瑜伽之路》以被称为印度《论语》的《瑜伽经》中的八分支法为切入点,介绍了八支分法的概念、方法,并以八支分法为线索,重点对生活中存在的烦恼、关涉生死的疾病、生命中的爱与恨等现实与心灵问题,做了瑜伽意义上的解读与阐释,从而解释了什么是真正的瑜伽。
  • 名士风流:竹林七贤

    名士风流: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成七位名士,他们常在竹林中聚会,因此得了这个雅号。在混乱黑暗的时代,竹林七贤把老庄哲学的无为、尚真与返归自然的精神发展到了极致,形成了一种自由解放的新气象和不伪饰、不矫情、顺其自然的新的道德风尚。东晋之后,竹林七贤的影响逐渐传播开来。随着时光的推移,他们已成为魏晋时期文人精神理想的一种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