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785000000011

第11章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11)

这一张漫画的影子便给他一种胜利的,忍不住的快乐的笑声。他完全愉快地把眼睛望着夜色。星光灿烂地,仿佛是世界上革命的火眼,到处密布着,准备着整个的革命的爆发。

忽然,一种声音,冲着夜色里面的空气,把空气分裂了一条痕。这声音又接连着第二次的叫喊:“汉口惨案!

号外!”

他买了一张。

他的神经便跟着紧张起来了。同时,他是很镇静地估量着这继续的,被帝国主义屠杀的代价。

“无疑地,”他肯定的想:“这是第二道导火线,立刻把我们民众的火焰扩大去。”

在他的疲劳的精神上又添了一种新的兴奋。他的身体上又奔流着新的活力。他不自觉的加强了步伐,走的非常快。

他走到那里去呢?他必须先走到P大学去,因为这是他今天的工作的一种:指导他的一些学生们。

只走到那学校附近,好几个学生都站在那里探望着,于是他和他们一同走进去,走进第十一教室,列席他们的社会科学研究社的五卅援助会。

学生有五十多人。大家站起来欢迎他,有两个人先开始拍掌,跟着便是全体的,一阵热烈的掌声。

他微笑的点着头坐到旁边的椅子上。可是这一个援助会的主席便走到他身边来,请他就讲演。

掌声又在他的周围响着。

他站起来了。

“诸位同学们!”他开始说。他讲演的题目是《五卅惨案与世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在这个题目中,他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政策,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政策的危机,各帝国主义对于中国的侵略和它们互相间的矛盾,中国民族解放运动与世界殖民地的影响,世界被压迫民族及殖民地的革命与帝国主义国家的利害,最后他说到苏联——苏联与被压迫民族,苏联与帝国主义,苏联的存在与世界被压迫民族的反帝国主义的革命胜利。

这演讲便一直占有了两个多钟头。他从学生们的脸上,从那些入神的眼睛里,那些不动的倾听的态度上,那些静穆的,毫无声息的,如同一群教徒们在圣象之前一样地接受他的声音,他觉得他的讲演辞的每一个意义,都象一粒种子,深深的播在他们的头脑里,预告着将来的广大的收获。

他走了,许多学生都站在他后面,向他表示各种的敬意,他也从他们之间得了很大的欢喜,愉快地向夜色里走去。

“这些学生,”他想:“无疑的,他们都是CY的预备队。”想着便在他的心头浮着微笑。他知道他们之中有两个人已经加入到CY了,而且在那里面的干部里工作得非常之好。

他一路上都坠在光明的思想里。

半点钟之后,他走到公寓里了。忽然,他看见他的房间里正亮着电灯,一个高大的人影映射在窗子上。

“谁呢?”他想:“一定是……”便走过去推开房门。

果然,王振伍坐在那里。

他从椅子上跳起来,热烈地,仿佛他已经好久没有看见他,非常亲热的笑着,做出他的一种特色的粗鲁的动作,和他握手。

“唉,你怎么现在才回来?”一面,他的声音宏大而坚实的响着。

刘希坚向他微笑地。他什么时候都觉得,在这个同志的魁伟躯干之中,是放着一颗赤裸裸的孩提的心,天真,没有一点虚饰。

“刚刚从P大学讲演……”他回答说。

王振伍望着他的脸,差不多是一种憨态的望,望了许久。

“你瘦了,”他忽然说。

“瘦了?”刘希坚微笑着,“我不觉得。”他接着说:

“我只觉得我近来的身体好多了。”

王振伍有点诧异的又望了他一眼,随后便沉思了一会儿,说:“我知道你是很忙的。近来你的工作增了不少。

但是,我看不出你忙的样子,只觉得你一天都是很快乐的,很平静而且很安闲的样子。”

“真的么?”刘希坚感觉着兴味的问:“你这样觉得?”

因为在别人的眼光里。他被人观察的结果总是很不相同的,有一个同志还批评他是一块大理石——这意思就是说他在五卅惨案的疯狂里,他仍然很冷静。

“是的,我这样觉得,我一点也不瞎说,”王振伍回答他。

他笑了。的确,没有人曾看到他的头脑去。谁都是在他的脸上,举动上,得了他的工作的印象。他觉得这倒是他自己的特色。他认为站在指导地位上的人是不能够常常发狂的,是应该时时刻刻把头脑放在冷静的境界里。所以他自己,无论在什么时候,都在克制着感情的激动。

“我承认,”他最后说。

王振伍便笑着自白了:“这本事我学不来。我没有事做的时候是很平静的,可是工作一加紧,我的行动便跟着紧张了。”

然而这谈话便这样的终止了。刘希坚问他:“你今天没有事么?”

“有的,”他说。“我来这里也是为我的工作之一。”于是他报告了一种新的消息,一种必然的,把五卅事件更加扩大而且更加严重化的汉口屠杀——民众的血肉又在帝国主义的枪弹之下飞溅着。

“现在,我们是一步步走到紧张中去了。”他接着激昂的说:“而且是越走越紧张的。当然,事件的严重和扩大,是在我们预料之中的。……你的意见怎样呢?”

刘希坚沉默的听着,因为这问题,很早便盘据在他的思想里,他很早便这样想着:“第一,是唤醒民众,深入而扩大的唤醒他们,把他们吸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成为革命的队伍。”

这时,他重新说了这一点意见。“伟大的运动就在我们眼前这是无疑的。目前的任务是,”他说,“我们准备这一运动的实现。”

他们又继续的谈论着,一直谈论到两个多钟头,王振伍才忽然想起,他还必须到别处去会一个人,便匆忙的拿了草帽。

“不错,”他一面走出去,一面握手,一面说,“这是一个客观条件,它造成总示威的形势。”

说着,他走了。

刘希坚又坐到那张藤椅上。他燃了一支香烟,吸着,沉思着,在他的脑海里便起伏着猛烈的波涛。

他深深的把他的智力放在这一个问题上,如同一个木匠把斧头放在木头上一样地,他把它劈开了。

全国民众总示威!

这是他的结论。

二○

城,骚动了。伟大的北京城,叫喊了。伟大的北京城在无数群众的癫狂里实现了空前的,严重的罢工,罢市,罢课。

“总罢业!”这是一个强烈的电流。

“总罢业!”立刻,这个电流触动了大地,触动了大地上的民众——烧着他们的心和他们的热情。

到处,工厂里没有机器的响声,每个烟囱都张着饥饿的嘴。到处,商店的门紧闭着。到处,学校里没有摇铃的声音,所有的教室都是寂寂寞寞的。到处聚集着一群群的民众。到处,写着,贴着,飞着,喊着这样的标语:

——援助五卅惨案!

——为五卅惨案的烈士复仇!

——反对把中国当做殖民地!

——一致收回租界!

——驱逐驻华军舰及陆军!

——抵制英日货!

——拥护弱国的外交!

——……整个的北京城都充满着如此的紧张,轰动,疯狂。整个的北京城都变样了——街道变样了,人民变样了,空间变样了。仿佛,连时间也变了进行的速度,甚至于停止了,停止在这一个异样的变动里。

尤其是在热闹的中心街市——前门,大栅栏,东单,东四牌楼,西单,西四牌楼,王府井大街,更显着异样的可惊的状况。无数群众——工人,店员,学生,彼此汇合着,纷乱着。如同这地球上发生了癫狂的流行病,把平常很安静的人们都传染起来了,把这些人们的心头放上一个火球,使他们在烈火的刺激之中而暴动,吐着强烈的愤怒和反抗的火焰。

许多地方都出现着宣传队。个人的,团体的,散布在十字街头,马路中心,大胡同,路边,在那里大声地,以及嘶声地,慷慨激昂的喊着。

车马都停止了。

无论是大街或小路,只要有人讲演的地方,便聚集了很厚的群众,一层层地围绕着。大家仰着脸,听着,现着紧张的神气,如同一个火苗落在汽油缸里,立刻燃上了,爆发而且扩大了。大家在讲演者的声浪之下,澎湃地增加了反抗帝国主义的——那伟大的革命的浪潮。

常常在听讲的群众里面,响着尖锐的叫声。

——宰洋鬼子去!

——把洋鬼子赶出东交民巷!

——革命去!

并且,常常在群众里面,响了妇女的哭声。在东四牌楼的马路上,有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太婆——她是一个电报生的母亲——忽然在紧张的空气里哭喊了,一面落着眼泪,一面悲愤地叫骂着,一面离开了听讲的群众,跑到另一端的马路上去讲演。许多群众便潮水似的围绕着她,她激动着说:“庚子那一年,外国的洋鬼子打进来,他们一共八国,把中国打毁了,把中国历代的宝贝都抢了去,把中国的人民打死了十多万。光北京城的皇城根就躺着百多人的尸首。中国还得赔款给他们。就是赔他们来打我们的路费,吃饭,各种用费。现在呢,他们又来了,又要再来一个‘庚子’!当然,那是对他们有好处的。可是中国呢,中国穷了,赔款到现在还赔不完。现在,外国洋鬼子又想来这一套,又在上海屠杀我们的同胞,如果我们不给他们一个眼色看,他们会以为中国好压迫,越杀越起劲。然而洋鬼子想错了,因为现在的中国人不是好压迫的,你们大家说是不是呢?我们愿意做亡国奴么?外国洋鬼子是不怀好心眼的,他们只想把中国人变成奴隶。他们满嘴讲的是自由平等,他们说现在是平等世界,可是中国的平等呢?

骗鬼!我们要靠自己来把中国弄成平等的。洋鬼子是笑里藏刀!他们现在在上海杀死了我们的同胞,我们要万众一心的大家来反对,不然的话,我们四万万同胞都会被他们杀得精光的。你们大家说是不是呢?”

这个老太婆的演说把许多人都鼓动起来了。立刻便有人将她的话拿到别处去讲。如同一个火花传染着另一个火花,联续的爆发了,把更多的群众变成了一个伟大的燎原。

同样的在别的地方,也出现着旧式的妇女——她们被讲演者的宣传流动了,被遭难者的血和尸首刺痛了,被同情的波浪冲击了,便带着许多眼泪和愤慨,自由地喊着,用鼎沸的热情来诅骂帝国主义的罪恶。

这时,到处是——空间充满着紧张的空气,四围响应着尖锐而愤怒的叫喊,纷乱的阳光照耀着骚动的群众,伟大的北京城是一个风暴!

而且这一个风暴正在继续着——高涨,扩大,没有边际。在这个风暴里的人们都是很疯癫的,谁的感情和思想都受了急剧的变动,变动在这一个紧张的漩涡里。并且,无数不认识的人们都联合起来了,站在一条战线上,向着敌人——罪恶的帝国主义——演习着被压迫民族的解决运动的斗争……刘希坚也参加在这一个伟大的预演的斗争里。一清早,他就参加了,并且到现在,还照样的继续着。从西城到东城,他作了许多次通俗的讲演。他是一次又一次地看见了群众的革命情绪的高涨。他只想立刻把他们——这无数热情的群众——组织起来,使他们不致于涣散,使他们有计划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进展到阶级的斗争,变成阶级斗争的革命的队伍。

他今天,显然被伟大而辉耀的欢喜弄得极兴奋了。有一种胜利的微笑在他的心上荡漾着。他不能言喻地感觉着异样的愉快。他抱着布尔塞维克的红色的心情,估量着这一个风暴。

“无疑的,”他下了结论:“这是一个高潮!”并且这思想象一阵风似的,在他的头脑里盘旋着。

那灿烂的光明的革命前途,便开始在他的眼前闪动了,他隐约地看见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的斗争和胜利。同时他想到了俄国的十月革命,俄国的大流血和大饥荒,以及目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建设。

一路上,这个红色的前途都是很闪动的。

在他的周围,骚动的群众不断的增加着,不断的扩大了群众的骚动。

当他走到东单牌楼的时候,马路的中心完全被群众站满了。他猛然一看,忽然在无数摆动的人头上,看见了一个熟悉的脸,他不禁的在心里叫着:“哈,白华!”

他的心头便飞过了一阵欢喜。

他站住了。站在群众的队伍里,象一切听讲的人们一样,仰着脸,从许多人的头上,头与头的隙缝里,看着而且听着。

一种嘶裂的声音在空气里发颤的响着:

“我们要大家团结起来,团结在一块,团结在革命的战壕里,我们才能够抵抗英国日本——以及别的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屠杀。我们只有这样的紧紧的团结,才能够打退我们的敌人。不然的话,我们大家都只有死路一条:替英国日本当奴隶!现在,我们要用全体的力量,来争取外交的胜利!同时我们要取消各种不平等条约!收回租界!撤销治外法权!我们要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平等!

这些都是我们自己的权利!我们要靠团结的力量来坚持到底,非达到最后的目的不可。我们不要被人家讥笑做‘五分钟热度’!我们要抱着宁死不屈的精神!我们起来奋斗吧!我们不奋斗只有死!”

突然演讲者的嘶裂而发颤的声音停止了。群众的圈里便响着纷乱的骚音。接着演讲者又继续的说,可是只叫了一句“同胞们”便听不见一点声音,仿佛有一块木头把她的喉咙塞住了,挣扎了许久,仍然没有响出声音来,大家只看见她兴奋地,同时又苦闷地做着手势。两分钟之后,她只好从椅上跳下来了,很乏力的走到群众里面,无数同情的眼睛便跟随着她。可是这一团的群众并不因她而散开。并且,紧接着,就有一个学生跳上去了,又站在群众的面前,大声的热烈的讲演。

刘希坚的眼睛也紧紧的追随着白华,他并且在群众里面找着她。最后,她被找到了,他便一下握了她的手腕。

“白华!”他叫了一声。

白华很吃惊的望了他一眼。接着她笑了。她立刻把他的手紧握着。表示一种意外的欢喜。

“你什么时候在这里?”她高兴的,仍然哑着声音问。

“刚刚来,”他据实的回答。

“那末,”她柔媚的望了他——“你听见我……”

“是的,”他笑着说:“听了一点。”

“哦……”她低低的响了一声。

接着她微笑地看着他,又微笑地沉思了。仿佛她不愿意他听见,却又喜悦他曾经听过她的演讲。

刘希坚便重新用眼光来抚摩她,——从她的头发,脸,颈项,胸部,一直抚摩到她的全身。他仍然从这个抚摩里得到浓郁的美感,一种饱餐的美感的满足。同时,他又在她的红润的脸色,兴奋的精神和乏力的体态上,给了她一个革命的敬意。他对于她今天的实际行动,感到空前的,含着感谢之意的愉快,如同她的讲演是直接的把他打动了一样。

他在她的沉思里向她说:“你反叛了安那其……”

她立刻看着他,显然她是受吓了,露着诧异的神气,一面问:“为什么?为什么?”

接着她镇静了,她客观地等着他的回答。

“你今天的行动和你今天的讲演……”他含蓄的说。

的确,她今天的行为和言论,都不是属于安那其斯特的,因为她的那些同志,那些骄傲的无政府党人,都是罗曼蒂克地干着革命运动,不会跑到群众里面去的。那些革命者,单单有一个乌托邦的新村和新村的乌托邦便足够了,便等于获得了革命的胜利,可以无忧无虑的唱着无政府的新村的歌曲,赞美着一个梦幻的美丽的世界。

她呢,近来不同了,她已经在一个剧烈的苦闷之中,把她自己从新村的幻想里拉了出来。并且她已经判定了——她自己革命的前途。她已经从幻想的安那其主义而开始动步,一步一步的走向革命的实际。同时她已经在列宁的几个重要的著作里,完全更正了她以前的幼稚和错误。

并且她在布尔塞维克的许多小册子里,她认识了,而且肯定的信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的路线。现在,她的思想的统治者已经不是克鲁泡特金了。现在,领导着她,使她顺利地走向革命的大道,使她英勇地预备着以血来斗争,以赤裸裸的生命来争取革命的胜利的,却是领导俄罗斯革命的那个伟人。所以她今天参加这实际的运动,作为她的一页新的历史的开展。

同类推荐
  • 新时期小说的叙事特征及文化阐释

    新时期小说的叙事特征及文化阐释

    本书是对新时期小说的叙事特征及其背后的文化意味的阐释,一些研究从叙事学的角度阐释出新时期小说与当代小说乃至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之间的关联,历时性地分析出新时期小说叙事模式的历史渊源与创新性特征;一些研究通过对重要作家小说创作的故事原型和叙事模式的梳理,深入到对其诗学特征及其文化意味的深层阐释。
  •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文学理论批评研究

    本丛书探讨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背景下湖北文学发展的现状及与当代中国文坛的联系、荆楚文化文学传统和地域文化意识在世纪转型期湖北文学中的表现、湖北作家队伍的构成与创作质量的关系、湖北小说诗歌散文创作的基本特色与主要成就等问题。既注意到生活和创作在荆楚大地上的作家的某些与地域文化相关的共性,也充分正视其多元繁杂的特点。充分展示近20年湖北文学成就,指出其某些缺失,分析湖北文学未来的走向并对其发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 雅声楚韵唱渔樵:李雅樵诞辰88周年纪念文集

    雅声楚韵唱渔樵:李雅樵诞辰88周年纪念文集

    本书是一部全面介绍和评点李雅樵先生表演艺术的著作,不仅有李雅樵先生传记和部分纪念性文章,也有其表演艺术、唱腔艺术和艺术心理分析文章,以及李雅樵先生代表剧目的评点文章等。
  • 天下大美:蒋子龙杂文自选集

    天下大美:蒋子龙杂文自选集

    本书收录了作家、杂文家蒋子龙80余篇杂文精品,以其小说家的独特视角和圆熟练达的艺术功力创作了为数不多但却刚柔相济、引人入胜的上乘杂文。内容包括:《城里又见断头树》、《2010年的“哥”》、《偏方治大病》、《不怕“脱”》、《不许放屁》、《“光头”辨》等。
  • 生命中的软与硬

    生命中的软与硬

    本书是著名作家蒋子龙的散文随笔精品集。作者的笔就像一面镜子,观照着芸芸众生、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 亲情、友情、爱情;事业、文学、人生感悟、处世哲学;权力、家庭、伦理、道德……世上万物,形形色色,引人深思。作品视觉独特,幽默精妙,博大深厚,触及灵魂,充分反映了作者丰富的人生阅历、思想感情和深厚的文学功底,给读者提供了一场文字的盛宴。
热门推荐
  • 都市之万能许愿系统

    都市之万能许愿系统

    佛系主角张于,是一名刚刚毕业两年,参加工作一年的建材推销员。他从小的愿望就是有一天得到阿拉丁神灯,然后许下一个贪心的愿望:“我想要能无限次许愿!”老张已有百万字完本小说保证,请放心收藏!
  • 剑开长生

    剑开长生

    大道断生机,长生何处寻?我有一剑可开天,亘古长河寻古仙!沧海禁断入归墟,大道长生万万年!(新书《核平纪元传》求罩)
  • 猫町

    猫町

    猫,猫,猫,猫,猫,猫,猫。哪里都是猫的身影。步入往常的转角,这里是梦境的再现,无边际的幻街。从叔本华的哲学名言开篇的精巧短篇。讲述一位在旅行中迷路的主人公,“误闯”猫影重重的街口。本书作者萩原朔太郎,早期象征主义诗人,本短篇小说是其创作为数不多的小说之一。萩原朔太郎(1886年-1942年),日本早期象征主义诗人,主要诗集有《吠月》《青猫》《冰岛》等,被称为“日本近代诗之父”。《猫町》是其创作为数不多的小说之一。
  • 歇后语(民间幽默笑话集)

    歇后语(民间幽默笑话集)

    笑话在古今民间文学中都大量存在。为了给读者提供精神食粮并使之读后内心发笑、精神受益、心灵得到陶冶,编者从古今笑话中精选了一些优秀篇章,根据现代人口味作适当修改,并根据国内外笑话分类学的方法,主要从便于读者阅读的角度出发进行了分类。
  • 樱花落下时想你

    樱花落下时想你

    用来纪念一下十六七岁的懵懂青春,犹记得那时年少,樱花落下,你笑起来很好看…
  • 当你孤单谁会想起你

    当你孤单谁会想起你

    《当你孤单谁会想起你》这部合集就包括了几乎青春小说的所有风格。青春校园说起来就是疼痛的懵懂,年少友情跌跌撞撞的想念,孤单少女的满怀心事……为避免剧透,我只说感受。同样是写作,有人追求特立独行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字,有人刻画生动有趣令人难忘的人物,也有人语言平平人物随意,但又在随意之间塑造出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
  • 新传说·精彩故事汇:人品

    新传说·精彩故事汇:人品

    本书为庞洪生现代通俗故事集。作者以流畅的文笔,通俗的故事,为读者讲述了人世百态,将做人的道理娓娓道来。故事性强,内容涉及广泛,虽通朴,但却隐含着世间真理,有积极的引导意义,令读者深思。《哥儿俩好》一篇通过描写两兄弟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轮流穿一双新鞋的故事,向读者呈现了兄弟间的真挚情谊。《谁走后门》一篇讲述了主人公为发表文章无意间走了后门的故事,充满了讽刺意味,令人深思。《难拍的马屁》则展现了主人公拍马屁屡屡失败的故事,讽刺了这种社会现象,告知人们应脚踏实地工作,生活没有捷径。
  • 女子封小页

    女子封小页

    封小页是那么一个温柔可爱,为人着想的人,这是不认识她的人提及到她的时候总是爱用的词语。封小页就是个冷酷无情,残忍恶毒的女人,这是那些曾经爱过她的人提及到她的时候爱用的话。我?封小页?我不过就是一个小女子,一个小女人。
  • 改变世界的一周: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纪实

    改变世界的一周:毛泽东与尼克松握手纪实

    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决策访问中国并决定与中国发展外交关系,毛泽东会见了他,尼克松访华的一周被称为改变世界的一周,它改变了中美关系长达20年的对立与隔绝,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础。本书充分利用已经解密的中美两国最新档案和多渠道获取的珍贵照片,全面客观真实地记述了 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历史。翔实深度地再现了毛主席战胜重病以惊人毅力会见尼克松、基辛格从巴基斯坦密访北京、中美密建巴黎渠道、敌对势力图谋击落尼克松访华专机、周恩来智斗基辛格等起伏跌宕的历史细节。既有上层决策的罕见内幕,又有斗智斗勇的交锋较量,视野开阔,内蕴丰厚,丰富可读,是了解和研究中美关系史和新中国外交史的必读书。
  • 故事会(2015年2月下)

    故事会(2015年2月下)

    事情发生在好几年前。那年春运期间,半个中国遭受了罕见的雪灾。回家的人们在路上遭遇了一幕幕“人在途”,我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我正要赶往火车站,出租车十分抢手,好不容易才拦到一辆。这时,一个老人带着约十岁的孙子用商量的口吻对我说:“小伙子,带上我们吧,这冰天雪地的,出租车根本叫不到。”我爽快地答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