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07200000005

第5章 漫漫回家路

1940年的5月,希特勒的闪电战已经让德军攻占了一座又一座欧陆城市。尽管欧陆已经硝烟四起,格莱迪斯还是在暑假一开始就去了巴黎——她要去访问她在巴黎学习法语时寄宿的家庭,因为她深知这很可能是最后一次去巴黎度假了,至少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再有去巴黎的机会了。

5月10日,法兰西战役开始,欧陆战火蔓延,局势日趋严重。杨宪益开始为格莱迪斯的安全担忧。他赶到伦敦,每天都去滑铁卢火车站焦急地等候格莱迪斯的归来。大约第四天或第五天,杨宪益终于从面容疲惫的来自巴黎的旅客中看到了格莱迪斯的身影。他们虽然分别没有太久,也许只有两个星期,但在烽火连天、人心恐慌的日子里,显得格外漫长。他们又惊又喜,相拥而泣,似乎一次分离经历了地老天荒。仓促的人流从他们身边匆匆而过,他们无知无觉,完全沉浸在两个人的世界中。当火车站的广播播出法军大败,德军已向巴黎进军的消息时,他们才如梦初醒,平添一股劫后余生的幸运感。

为了庆祝他们战争风云笼罩下的团圆,他们决定去静谧优美的剑桥度假。

剑桥那个田园牧歌般的古老村落早已通过诗人徐志摩的笔墨走进国人的视野:“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今译格兰切斯特),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诗人“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它给你的美感简直是神灵性的一种”。正是这种神灵性的美感,吸引着杨宪益和格莱迪斯。他们在格兰切斯特度过了难忘的两周:在拜伦曾经游泳的拜伦潭嬉戏;在罗素曾经“熟知每一片草叶”的大草甸漫步;在弗吉尼亚·伍尔芙曾经品茶的果树下休憩吃茶……

这一田园诗般的生活曾被诗人布鲁克(Rupert Brooke 1887—1915)演绎得淋漓尽致——他曾住在朴素的村舍,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在玫瑰园里研究莎士比亚,赤脚在大草甸上漫步,裸身在拜伦潭游泳——而且他还把这幅田园牧歌的景色永远定格在他的诗里。每当回忆起这段时光,喜欢诗歌的杨宪益就会想起布鲁克的诗句:

我多么想

去格兰切斯特,去格兰切斯特!

……你可以终日躺在睡意正浓的花草间

仰望康桥的蓝天

听着时光的脚步带着清爽走过你的身边

直到一个又一个世纪交汇融合

在格兰切斯特,在格兰切斯特!

(…would I were

in Grantchester,in Grantchester!

…that you may lie

Day long and watch the Cambridge sky

And,flower—lulled in sleepy grass

Hear the cool lapse of the hours pass

Until the centuries blend and blur

In Grantchester,in Grantchester.)

这大概是他们年轻时代最美好的一段时光,也是他们此生最后一次诗情画意的假期。

返回牛津后,他们就投入到最后的毕业考试以及回国前的准备。

“我始终很清楚牛津毕业后我一定会回国的,”杨宪益这样回忆,“我对回国的决定从未有过一点迟疑,即使中日战争已经完全打乱了我的计划。”

他已经无法回到天津的家,因为天津已被日本人占领。而银行家的父亲去世时留下的丰厚家业,由于叔叔们的挥霍无度及投资失误,早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战时的通货膨胀,无疑雪上加霜,加快了家道的败落。即便如此,他回国的决心也未曾动摇。

他毫不犹豫地谢绝了美国哈佛大学的邀请——一位曾经在墨顿学院做过研究员的哈佛学者推荐他去哈佛大学一边做助教一边读古典人文的博士学位。而来自西南联合大学的邀请,却让他喜出望外。因为西南联大是战时撤退到大后方的三所北方知名大学的联合学校(清华、北大、南开),汇聚了当时中国知识界的精英;因为举荐他去任教的是沈从文和吴宓两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和文学家,还是他很景仰的师长;因为他将为学校创建迄今尚无的古希腊、拉丁语言文学课程。这一切都令他激动不已、憧憬无限。

格莱迪斯虽然对沈从文和吴宓不甚了解,但通过杨宪益的介绍,也对二位充满了敬意,甚至萌生了翻译沈从文小说的愿望(吴宓精通中、西学)。

然而,回家的准备带来的并非都是激动与憧憬,还有重重困难。

首先,由于家境的日渐式微以及战争带来的通讯不畅,杨宪益已经好久没有收到家里的汇款了。就在他已经弹尽粮绝,焦急地等待家里的支援时他收到了母亲的来信,信中说家业实已破产,无法再给他提供资助,好在他也马上要回国了等等。而此时的杨宪益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他自嘲自己一夜之间就从挥金如土变成一文不名。

幸好杨宪益爱书,不仅爱读书也爱收藏书。五年多他已经藏书丰厚,而且有些书还是珍版、绝版。为了筹资,他决定卖掉大部分藏书。接下来的日子,他和格莱迪斯一起分拣图书。他们挑选出大约八百本图书准备运回中国,余下的一多半卖给布雷克威尔书店。

坐落在牛津宽街48-51号的布雷克威尔是一家闻名遐迩的学术书店,不仅藏书丰富,而且服务上乘。顾客可以买书、看书,还可以把自己的藏书卖给书店。书店的墙上嵌着一块木牌,上书:“没有人会来问你要什么,你想翻阅任何书籍,尽管自便。如果你有任何需要,店员随时为你服务。不论你来看书或是买书,都会受到同样的欢迎。”这是一个爱书人的理想天地,不管是看书还是买书,杨宪益一直是布雷克威尔的忠实顾客。

卖了大部分藏书,杨宪益在英国最后两三个月的生活费有了保障,但回国的旅费仍然没有着落。最后,他不得不向未来的岳母大人借钱支付旅费。

毕业和回国的准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笼罩下,别是一番滋味。许多同学尚没有毕业就投笔从戎,加入了反***的战争。其中包括积极追随杨宪益参加中国学会活动的弗兰克。前方不断传来的同学伤亡消息,让杨宪益想起才华横溢的诗人布鲁克就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从军,献出了年仅二十七岁的生命。在哀伤和惋惜的同时,也更激起了他内心对战争的痛恨,坚定了他回国加入人民反对侵略者斗争的决心。

生活在和平时代的人们,是否会时常想起战争的血腥与残酷,和平的来之不易?是否会反思我们个人的命运是如何与国家、时代的命运紧紧相扣,如果没有国家的安定、时代的和平,个人何以安身立命?是否会感恩命运、感恩时代,从而珍惜生命,服务社会?

由于战时的金融管控,所有离开英国的旅客只能携带二十英镑的零花钱。而他们回国的航线也只能穿越大西洋,横穿北美大陆,再穿越太平洋到达香港;因为另一条取道红海、印度洋的航线很不太平,地中海海域的轮船常常会遭到德国战舰的袭击。

虽然旅途漫漫,但因为全程旅费都已经在启程前通过旅行社全部支付,杨宪益并没有担心二人总共四十英镑的零用钱会令他们捉襟见肘。那是没有信用卡的时代,今人恐怕难以想象只怀揣二十英镑登上穿越两大洋、一大陆的漫漫长路吧。

1940年8月末的一天,两个相爱的年轻人从英格兰的南安普顿港登上了加拿大太平洋船运公司的一艘女皇号轮船,取道加拿大赴香港。

战争的风云,淹没不了他们回家的激动——格莱迪斯就要重回儿时记忆中那个奇妙的国度;杨宪益就要回到阔别六年的祖国,尽管离别的六年中她经历了种种被侵略被蹂躏的苦难。

虽然激动,这一次海上旅行却完全没有了五年前地中海游的奢华;已经“不文一名”的杨宪益不仅没有乘坐一等舱,连二等舱都买不起,只能和三等舱旅客挤在又闷又热的船下舱,而且还紧挨着轰鸣不止的轮机舱。格莱迪斯作为一个英国淑女,是不允许乘坐二等舱以下的舱位的,所以她在二等舱。好在除去睡觉的时间,杨宪益可以和格莱迪斯一起待在二等舱甚至一等舱的休息厅。

1940年9月7日傍晚,大西洋上空阴云密布,在无边无际的浓黑的水域上,他们的轮船就像要被黑暗吞噬的一叶扁舟。轮船上的无线电广播传来希特勒开始大规模轰炸伦敦的消息。这真是黑暗的一天,旅客们个个心情沉重,对于格莱迪斯和杨宪益尤为如此。一个刚刚离开的祖国正被德军撕开胸膛,狂轰滥炸;另一个正要回去的祖国已经备受日军的残暴蹂躏。他们的将来也像茫茫大海上漂荡的扁舟那样飘忽不定,唯一能够确定的是他们拥有彼此,在这样的时刻似乎足够了。他们相互依偎着,无声无语地站在甲板上,眺望着天连海、海连天的一片灰暗的远方,任凭呼啸的海风舞弄他们的头发、鼓动他们的衣装。

他们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登陆,南下多伦多,西进温哥华,横穿加拿大后又登上“俄国女皇号”邮轮,开始穿越太平洋的航程。

进入亚洲海域之后的一个雾蒙蒙的清晨,他们的轮船被一艘日本战舰拦截,几个日本海军军官带着持枪的卫兵登上了俄国女皇号客轮。日军把三等舱里的所有中国旅客全部赶到甲板上,排成队,一一盘查。

天空一片青灰,地平线上初升的太阳躲在浓云密雾之后勉强射出几道冷冷青光,空气中凝重的水汽给这个灰色的清晨平添了一股凉意。

排在杨宪益前面的人大约三十岁左右,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着中式便装,一副学者模样。他显得有些紧张,左右两腿不断地变换重心。杨宪益因为大部分时间都是和格莱迪斯在一起,所以对三等舱的旅行同伴不甚了解。

不知是因为紧张还是英语不够好,对于日军的问话,戴眼镜的“学者”回答得结结巴巴。日本军官头一歪、眼一斜,身旁的卫兵马上扑上去把他带走了。

轮到杨宪益,日本军官问什么名字,杨宪益平静地给出自己的名字;军官低头扫了一眼手上似乎是乘客名单的文件。

——职业?

——学生。

——到哪里去?

——香港。

——香港何处?

——中国银行。

杨宪益感觉手心有点出汗,正担心继续追问下去他给不出具体地址该怎么办,日本军官手一挥让他走了。

如释重负,他的第一反应是冲到上面的二等舱——格莱迪斯一定在焦急万分地等待着。但他还是先回到自己的船舱,耐心等着日军官兵撤离。边等边想,究竟是自己无可挑剔的牛津英语,还是给出的中国银行目的地,还是自己的西式装扮让自己得以解脱?那个被带走的戴眼镜的“学者”再也没有回来。

当杨宪益和格莱迪斯再聚首时,他们如同在伦敦的滑铁卢火车站相聚一样,紧紧地拥抱在一起,静静地、久久地,似乎又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如果我真被带走了……”杨宪益自言自语道,因为他想起了自己曾把自编自印的英文抗日杂志《复兴》寄给过天津日军司令部一事,如果他当年因此而上了日军的黑名单,后果将不堪设想。“无论如何,我是一定要阻止他们的!”格莱迪斯轻声说,但字字铿锵。

“俄国女皇号”途经上海时需要停泊一天。当时的上海正处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的孤岛时期,经济依然繁荣,交通尚且稳定,所以他们决定上岸住一晚。下船时已是傍晚时分,他们一前一后走在舷梯上。突然,一声“少爷、少爷”的呼叫是那样耳熟,杨宪益循声望去,只见一个高大健硕的男人在舷梯边上向他恭敬地弯腰行礼,原来是天津老家来的阔别六年的仆人潘福。紧跟在杨宪益身后的格莱迪斯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觉得又吃惊又好玩儿,同时,两个人也都有些感动。毕竟当时的通讯是那么不方便,潘福不可能知道他们轮船到达的确切时日,一定是来此等候几天了。当然,潘福也是来传递老家的信息,希望他能回去。但杨宪益决心已定,是不会回到已被日军占领的天津的,他们仍按原计划取道香港去昆明。

然而,到达香港后,离目的地虽近在咫尺,他们却陷入了困境。

同类推荐
  • 毛泽东外交生涯第一幕

    毛泽东外交生涯第一幕

    《毛泽东外交生涯第一幕》记录的是毛泽东在1936年至1946年之间的外交活动。严格地讲,毛泽东在此期间的外交活动只能算是一种“民间外交”。
  • 阅读父亲

    阅读父亲

    本书所要告诉你的真实故事——这是一位朝鲜战场上志愿军中职务最高的烈士,牺牲时他的儿子才出生48天。年轻美丽的母亲对儿子隐瞒了他的身世,一瞒就是十八年。十八年后,父亲的战友们和母亲一起向儿子讲述了父亲的故事,儿子从此知道了父亲的名字,也知道了父亲曾经为自己起过的一个名字。 这是一个装满了父亲遗物的铁皮箱。儿子从母亲手中接过这个跟随父亲南征北战的箱子,看到了父亲留下的文字。从未谋面的儿子只能通过这些来感受父亲的气息,只能通过阅读来亲近父亲,解读父亲。本书分别从儿媳、儿子的叙述进入,引导读者一同走近烈士和他的家人、那些生前身后的人和事…… 一位军队高级指挥员的完整形象在充满深情的解读中被复原。
  • 外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

    外国历史上的著名战役

    本书用精练的文字、简洁的语言记叙了在外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名人,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成功经历,激励我们昂首阔步,努力向前!解读名人,穿越时空,遍览那一幅幅生动、精彩的人生图景!
  • 回望云蒸霞蔚里的高峰:徐志摩解读名人(再读徐志摩)

    回望云蒸霞蔚里的高峰:徐志摩解读名人(再读徐志摩)

    《再回望云蒸霞蔚里的高峰:徐志摩解读名人(再读徐志摩)》主要收录了徐志摩所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文化名人的文章。《回望云蒸霞蔚里的高峰:徐志摩解读名人(再读徐志摩)》内容涉及名人的家世、个性、经历、爱好、情爱、治学以及一与徐志摩的交往等诸多方面,向读者展示了当时中外思想文化界真诚交流的生动情景,同时也为了解徐志摩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名人群落”提供了多种视角。
热门推荐
  • 别随情绪做傻事

    别随情绪做傻事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人们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伴随这些问题,人们会产生欢乐、悲愁、痛快、难过、焦虑、不安、舒适、压抑等五花八门的情绪,这些情绪经常给我们造成困惑和迷茫。如果我们不能足够重视它们,就很可能会失去自我,让情绪左右我们的人生。《别随情绪做傻事》列举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各种情绪,列举生动例子来说明其表现,正本溯源探讨了产生情绪的各种原因,让我们更清楚应该怎样面对不良情绪。此外,《别随情绪做傻事》依据心理学书籍给读者详细介绍了应对不良情绪的最实用、最有效的方法。方法简单实用,人们只要稍加注意可以很快掌握这些方法,并得心应手地运用到生活中。
  • 我和男主谈恋爱

    我和男主谈恋爱

    他是个作者,还是个爱弃坑的作者。于是,某一天,弃坑里的女主角从书中跑了出来……“我们很熟吗?”他怒视着身旁躺着的女人。“不熟!”“不熟,还敢爬到我床上来!”说完直接掀被起身。没想几秒,连抱带亲被她裹住:“你对我抱过、吻过、外加睡过,现在熟了吧?别想抛弃我!”
  • 宫花红(全集)

    宫花红(全集)

    晋江当红作家尤四姐最具口碑的经典之作,比肩《琅琊榜》的前朝汹涌,媲美《甄嬛传》的后宫风云!权谋情爱,字字珠玑,步步惊心!她是前朝的公主,国破家亡忍辱负重八九载,受得了天寒地冻,却难度过一个情字的关隘;他是灭她国家的新帝,指点江山数十年,握得住百万雄兵,却没有一个相知相伴的人。人都说缘定三生,一定是前世来生的缘分。奴役与帝王,让两个看起来怎么都不可能在一起,只会爱恨交加,纠缠不清。求不得,放不下。他二人如野兽般,互相撕咬,彼此伤害,却改变不了命运。最终,江山红颜,放下才是最好的活着。
  • 回到唐朝当龙王

    回到唐朝当龙王

    21世纪理工肥宅,魂穿大唐,化身为龙。兴农业,办书院,传兵法。阻四方来犯之敌,通蛮荒地域之商! 此文仅是娱乐之作,考究党勿入。
  • 空间之农家花酿

    空间之农家花酿

    本文【重生+空间+酿酒+点小医术】农家俏花田,里边净是甜:一田治筋骨二田治千万小病三田治肿瘤四田治绝症五田延寿命六田缓青春花田至六,万病消除,青春延期,益寿延年。&&&小剧场&&&“花酿,花酿,上好的花酿酒,香醇可口嘞!”迎面无数的蔬菜砸来,某小偷宝贝的捡捡酒瓶上的菜叶,顶着头上无数菜叶抬头。“诶诶,你们干啥呢?干啥呢?招你们了吗?”“喝毛线的酒啊,这年头男人会喝酒,都是被你们这些卖酒的给惯的?”大娘一身彪悍,唯一的缺点就是一只手扶着身后的腰。“哎哎哎,前面这位哥,看你走的那么彪酷,咱两有缘。•••••”一番推荐,耐不住帅哥不鸟人,某小偷为证实真切性,给大娘喝了口小酒。“大娘?怎么样?”“给我交出你所有的酒来,老娘砸锅卖铁也要喝。”砸碗轰轰响,菜刀光光亮。腰不痛了,老娘要打劫o(≧v≦)o~~“终于,让我抓住你的把柄了啊!我媳妇的酒你也敢偷,据说偷的还不少!”帅气的脸庞俨然复活了大娘的春心,也惊吓的某小偷(┬_┬)。那帅哥身前正飞着一只穿着花瓣衣衫的小精灵,看看周围,竟然没有一个人见着那精灵。“啊”撕心裂肺的吼声,加上某小偷急速的奔跑。精灵眨眨大大的眼睛,她明明很可爱好不好。本文欢迎所有的鲜花,钻石,收藏,和绝大部分的评论,剩下的评论我坚信,你懂的。
  • 淑女总裁不爱我

    淑女总裁不爱我

    他是被最残暴的主人送到兰絮家的,他以为等待他的是一次更比一次的虐待。谁知道他看见的,是一个温文尔雅的女子。顷刻间血洗兰城,真正的兰絮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 神奇的故事(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

    神奇的故事(世界少年文学经典文库)

    霍桑在一八五一年六月至七月间根据古希腊神话所写的少儿读物《神奇的故事》 也在全世界享有盛誉,不仅为少年读者所钟爱,对成人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霍桑的作品素以关注人的心灵状态而著称,他在写作《神奇的故事》时,时刻不忘有益于少年读者心灵的健康成长这一神圣目标。古老的希腊神话原来就为想像力的驰骋,为诸如勇敢、善良、不畏强暴、不怕困难、爱与同情等等人类美好品质的展现提供了理想的广阔的舞台。经霍桑的生花妙笔加以改写之后,希腊神话中关于弥达斯、赫拉克勒斯、潘多拉、柏勒洛丰等人的故事闪耀出新的异彩,具有了更引人入胜的文学魅力。相信霍桑的《神奇的故事》也必定会使中国的少年读者感到神奇和喜欢。
  • 北辰雅妃

    北辰雅妃

    一朝穿越,成为燕国的废材五公主,可众国皆知,这废材五公主也是燕君最宠爱的女儿。有父君母后爱,也有兄长宠,即使不能修炼灵力,但这生活也是有滋有味的。直到得知心中人身份以及他的各种爱慕者时,燕汀雅怒极,掀桌,说好的不让她陷入麻烦中呢?
  • 跳来跳去你跳的出生活吗

    跳来跳去你跳的出生活吗

    本书收录了吕麦女士精心创作短篇散文,文字清新犹如心灵鸡汤,滋养读者的身心,深受广大中学生喜爱。
  • 媚骨

    媚骨

    国破家亡,一朝公主入风尘,沦为下贱之人。他说,这女子本媚,将她放在教坊司,没准还遂了她的意。她说,徐安,你伤我最深,不是把我丢在了教坊司,而是在我体无完肤之后,又骗我爱上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