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39300000002

第2章 晁错被诛

晁错是西汉初期伟大的政治家,年轻时学过法家学说,很受汉文帝赏识,汉文帝让他做太子的属官,后来又升为博士。在文帝当朝时,晁错除了辅佐太子外,还对当时国家大事发表意见,提出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大多切合实际,见识深刻,不但在当时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贵粟疏》和《举贤良对策》等,都是当时杰出的政论文。晁错的对策,深得文帝的嘉许,因此,文帝又把他由太子家令提升为掌管议论政事的中大夫。景帝登基之后对晁错也是颇为看重的,但晁错却在他事业的顶峰时期突然被处以极刑,他的死的确是有些蹊跷,甚至让人费解。按照西汉的法律,大臣犯法,要经过廷尉的审理后报给皇帝批复才能判刑,但晁错的死是没有这个程序的,而且他还受到了景帝的欺骗。景帝下旨召他进宫议事,晁错穿着整齐的朝服,路过东市时被执行了残酷的腰斩。位列三公竟以这种方式被杀,而且晁错既是景帝的老师又是先朝老臣,如此身首异处,不能不说死得惨烈和冤枉!

西汉王朝建立初期,地方诸侯的权力很大,并且威胁到中央的统治,因此,晁错曾多次上书汉文帝,提出通过改革法令削减诸侯权力的建议。文帝虽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十分赏识他的才能。当时,太子刘启也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袁盎和不少大臣、功臣则持反对态度。汉文帝去世后,太子刘启即位,就是汉景帝。景帝立即提升晁错为内史(京师长安的行政长官)。晁错多次单独晋见景帝,议论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对其宠信程度甚至超过了九卿,丞相申屠嘉对此十分不满意,一直想寻找机会出气。正巧,内史府坐落在太上庙(刘邦父亲的庙)外面的空地上,门朝东开,进出不方便,晁错就另外开一个从南面进出的门,凿通了太上庙外空地的围墙。申屠嘉知道后想借此过失,报请皇帝杀掉晁错。晁错得到消息后,立即向皇帝说明情况。等到申屠嘉到景帝面前告状,说晁错擅自凿开庙墙开门,请把他送交廷尉处死时,景帝对申屠嘉说:“晁错凿开的不是庙墙,只是庙内空地上的围墙,没有犯法。”申屠嘉只得谢罪而退,一气之下,发病不起,不久就死了。这样一来,晁错的地位更加巩固了,其他的大臣也不敢拿他怎么样。

申屠嘉死后,不久晁错又被提升为御史大夫,从此位列三公,他再次向景帝提出削藩的建议,这就是后世流传下来有名的《削藩策》。晁错指出,高祖封同姓王,仅齐、楚、吴三个王的封地就分去了天下的一半。他主张对犯有过错的诸侯王,应削去他们的支郡,只保留一个郡的封地,其余郡县都收归朝廷直接管辖。晁错特别指出其中危险性最大的吴王刘濞,先前吴国的太子和文帝的皇太子(即后来的景帝)下棋时被打死,吴王因此心怀怨恨,以有病为借口,不来朝见天子,按照法律本应处死。但文帝不忍心治他的罪,还赐给他一根拐杖,允许他不来朝见天子,此后二十多年,刘濞一直没有来长安朝见文帝。文帝对他算是极尽仁义了,但吴王不仅没有改过自新,反而更加骄横放肆,并且公然开采铜山铸钱,煮海水熬盐,积蓄经济实力,不断扩张武装力量,谋反叛乱之心已经很明显了。晁错的看法确实很准确,但他所提出的削地的办法,却人为地激化了矛盾,性急了一些。以西汉建国初期的实力,来对抗列国诸侯的共同反叛,是要冒相当大风险的。这也注定了他个人的悲剧命运。

果然,《削藩策》一提出来,立即在朝廷内部引起极大震动。景帝下令,让公卿、列侯和宗室共同商议,大多数人都知道景帝是站在晁错这一边的,因此没有人敢公开表示反对,只有窦婴(皇太后的亲戚)站出来,同晁错争论起来,两人因此也结了怨。最后,削藩的决定勉强通过。景帝决定: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郡。晁错还更改了三十多条诸侯的法令,在诸侯王中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对。

晁错建议削藩,也使自己的处境极其危险,就连他的父亲也特意从颍川老家赶到长安来找他,劝他说:“皇上与诸侯们毕竟是骨肉至亲,你提议削藩,是在离间他们的感情,不仅众诸侯会怨恨你,弄不好皇上也会怪罪你。”而晁错一直坚持认为这样做是为了国家的安危和天子的尊严。父亲也不得不感叹地说:“刘氏王朝当然是安宁了,但是我们晁家却危险了!”于是,这位老人回家之后就服毒自杀了,他不忍心看到晁家惨遭灭门。其实晁错本人也已经感到了危险和不安,只不过他已经把个人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了。他想用自己的忠诚和智慧回报一直相信他的明君,然而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只是皇帝独步天下的一颗棋子。

朝廷讨论削减吴国封地的消息传到吴国后,刘濞就开始策划发动叛乱。他先联络胶西王刘印密谋,约好以声讨晁错为名,共同起兵,夺取天下,许诺事成后二人平分天下,并与刘印订立盟约,刘印又串联齐地诸国,刘濞串联楚、赵诸国,相约一同起兵。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正月,吴王刘濞首先在都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起兵叛乱,并向各诸侯王国发出了宣言书,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因晁错侵夺诸侯封地,挑拨刘氏骨肉关系,干预朝政,所以要举兵诛伐。同月,胶西王刘印带头杀了朝廷派到诸侯国的官吏;接着胶东王刘雄渠、苗川王刘贤、济南王刘辟光、楚王刘戊、赵王刘遂,也都先后起兵,共同向西进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

吴楚等七国联兵以诛晁错为名反叛,使晁错的处境十分危险。此时,晁错本人又有两件事处置失当,更增加了这种危险。

一件是他向景帝提出建议,让景帝御驾亲征,而自己留守京城长安,使景帝对他产生了怀疑,也给其他大臣提供了攻击他的借口。谁都知道外出打仗是危险的,留下来看家是安全的,他竟然在这个时候把危险的事情留给皇帝,是极为欠考虑的。

另外一件事是他追究袁盎预先知道吴王刘濞阴谋反叛不报的罪过。据说袁盎同晁错两人的成见很深,每当晁错在座时,袁盎就走;袁盎在座,晁错也走。两人从来没有说过话。袁盎曾任过吴国相,接受过吴王刘濞的贿赂。晁错当了御史大夫以后,派人审查过袁盎的受贿案件,要判他的罪,景帝从宽发落,将他削职为平民。吴楚七国反叛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晁错还要进一步治袁盎的罪,他对属官说:“袁盎受过吴王的贿赂,包庇吴王,说吴王不会造反,现在吴王造反了,应该审问袁盎预先知道吴王反叛而不报的罪过。”由于证据不足,晁错犹豫不决。但是,却有人给袁盎通风报信,把晁错的话告诉袁盎。袁盎惊恐万分,连夜去见窦婴,商量对策。他们都是晁错的对头,暂时决定结成同盟,先下手为强,一起想出了谋害晁错的办法。

窦婴入宫,去找汉景帝,建议应该把袁盎找来问一问,因为袁盎曾做过吴国的丞相,熟悉吴国情况。汉景帝觉得有道理,就召见袁盎,召见袁盎的时候,晁错也在旁边。当时,景帝正与晁错商议调拨军粮的事。汉景帝问袁盎吴国造反的事能不能成,袁盎认为不能成什么气候。汉景帝认为吴王“煎矿得钱,煮水得盐”,那么有钱,又一大把年纪了,竟然还造反,没有充足的准备绝不会造反。就问了袁盎的看法。袁盎认为吴国有钱不假,有人也不假,但是吴王招募的是一些亡命之徒,这些人是不讲义气、不忠不义的人,不忠不义的人怎么能打得过正义之师呢?肯定不能成气候。汉景帝一听,认为说得不错,就问他有没有什么好办法。袁盎立刻说他有一个主意,但是只能单独向陛下汇报。景帝只好让晁错走开了。晁错也有一些预感,看了一眼景帝,然后无可奈何地退了下去。袁盎的主意就是“今计独斩错”,他的锦囊妙计就是马上把晁错杀了,因为现在打仗讲究师出有名,如果没有正义之名去打仗是打不赢的,那叫做不义之师。现在因为吴楚两国一再说他们不是造反,是“清君侧”,是帮助皇帝巩固大汉江山。那么不管他是借口也好,是旗号也好,是真实原因也好,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的嘴堵起来,堵他们嘴的办法是杀晁错,杀了晁错,派使者宣布赦免吴楚七国,恢复被削夺的封地,就没有起兵的理由了,他们就能不战而退,兵不血刃即可平定叛乱。袁盎的这番话,完全重复了吴王刘濞叛乱宣言中的“清君侧”的策略。景帝也因为吴楚兵强势大,心中害怕,就听信了袁盎的这番话。景帝沉默了好久,然后说:“先看真实情况怎么样,假如真如你所说的那样,为了对得起天下,我不会爱惜某一个人。”这实际上已经是同意袁盎的主张,准备以牺牲晁错的性命来乞求吴楚等国退兵了。于是,景帝就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置行装,准备出使吴国。过了十多天,丞相陶青、廷尉张欧连同中尉(主管京城治安的武官)等大臣联名上了一份弹劾晁错的奏章,指责晁错提出由景帝亲征、自己留守长安以及作战初期可以放弃一些地方的主张,是“无臣子之礼,大逆无道”,应该把晁错腰斩,并杀他全家。景帝为了求得一时苟安,不顾多年对晁错的宠信,昧着良心,批准了这份奏章。这时,晁错本人还完全被蒙在鼓里。诛杀晁错完全是一个突然袭击:景帝派中尉到晁错家,传达皇帝命令,骗晁错说让他上朝议事。晁错穿上朝服,跟着中尉上车走了。车马经过长安东市时,中尉停车,忽然拿出诏书,向晁错宣读,忠心耿耿的晁错就这样被腰斩了。晁错直到铡刀落地都不相信这是真的,这可谓死得冤枉,死得糊涂。这不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悲剧!

景帝杀了晁错以后,就派袁盎以太常官职出使吴国,告知已杀晁错,并恢复被削封地,要求吴王退兵。这时刘濞已打了几个胜仗,夺得了不少地盘。袁盎去见刘濞,要他拜受诏书。刘濞狂妄地大笑说:“我已为东帝,还拜什么诏书?”于是把袁盎留在军中,想任命他为将领,让他参加叛军,袁盎不肯。刘濞就派一名都尉带五百士兵把袁盎围守在军中,还想把他杀了。袁盎得到消息后,连夜逃出吴军营地,回到长安。这样,吴王刘濞就自己揭穿了所谓“清君侧”是一个骗局。这时,从前线回长安来汇报军情的校尉邓公来见景帝,向景帝汇报了前线的实情,晁错死后,吴楚并没有退兵。邓公又向景帝劝谏说:“吴王谋反已经准备了几十年,‘清君侧,诛晁错’,不过是个借口,本意并不在反对晁错一个人。晁错担心诸侯王国越来越强大,朝廷不能控制,所以建议削夺他们的封地,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政府的地位,这是对万世都有利的打算啊。计划刚刚施行,竟全家被杀,这样对内堵塞了忠臣之口,对外却为诸侯王报了仇,我认为陛下这样做是不可取的。”听了邓公一番精辟的分析,景帝如梦初醒,但后悔为时已晚了。邓公这番话,显示了他见识的高深,也因此得到了景帝的赏识,被提升为城阳中尉。

用牺牲晁错和恢复被削封地的妥协办法不能使吴楚七国退兵,景帝就只能坚决使用军事手段,来平定七国叛乱了。景帝立即在军事上作出部署:太尉周亚夫率军作为主力,进攻吴楚联军;曲周侯郦寄攻打赵国军队;将军栾布攻打齐国军队;并且拜窦婴为大将军,屯兵荥阳,监视齐赵方向,作为后援。景帝召见窦婴时,窦婴开始以有病为由加以推辞。景帝再三劝说:“现在国家有危急,皇亲难道可以置身事外吗?”窦婴于是也接受了任命。二月中旬,景帝又下了一道诏书,号召将士奋力杀敌,同时下令严惩参加叛乱的官吏,从而鼓舞了汉军的士气。

周亚夫的军队来到灞上,有一个叫赵涉的人拦住周亚夫的马车献计:“吴王刘濞占据的地方很富饶,他招兵买马已经准备很久了。这次您去征讨,他一定会在半路险隘之处设下埋伏。我建议将军不要走东西这条大道,而由此往南走蓝田,出五关然后去洛阳,这样虽然绕远,多走了一两天,但是在吴王意料之外,他们一定没有防备。”赵涉的建议果然收到了出奇制胜的效果。周亚夫率领的大军很快截断了吴楚联军的粮道,在昌邑城南挖深沟、筑高墙,扼制了吴兵北进,吴兵发现不能北进只好向西进攻睢阳。可是打了两个多月的消耗战,毫无进展,军心逐渐低落。更严重的是粮食逐渐供应不上了,周亚夫看准时机,命令全部精锐部队四路出击,只一仗就把吴楚联军打败。吴王刘濞兵败被杀,其他六个谋反的诸侯王有的畏罪自杀,有的被处死。刘濞经过长期准备发动的叛乱,不到三个月就被彻底粉碎了。

景帝在平息吴楚七国叛乱之后,趁机在政治上作了一番改革。他下令诸侯王不得继续治理封国,由皇帝给他们派去官吏。他又改革诸侯国的官制,改丞相为相,裁去御史大夫等大部官吏。这就使诸侯王失去了政治权力,仅得租税而已。这样一来,中央政权的权力大大加强,而诸侯王的力量就明显地被削弱了,统一的集权制度战胜了地方割据势力。从此,汉朝才真正成为一个统一的封建帝国,社会进一步得到安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了可靠的保障。

晁错在历史上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物。但可以肯定他的功劳还是很大的。晁错当然不是完人,他的缺点很明显:他太急于求成,他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干成一件惊天动地、轰轰烈烈的大事。他也过于个人英雄主义,他不知道即使是一个英雄,也需要有后援有后盾。而他一直孤军奋战,既无后援,也无后盾,最后皇帝也不帮他。但是,在那个时代,他确实是一个杰出的人物,是一个英明的政治家。明代李贽认为:“晁错可以说他不善谋身,不可说他不善谋国。”热情赞扬了晁错为了国家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应该说,这种精神是十分宝贵的。

同类推荐
  • 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历史考察:一个微观法史学的尝试

    关于“子孙违犯教令”的历史考察:一个微观法史学的尝试

    在晚清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华法律艰难开启了法律现代化的进程。随着法律改革逐渐深入,在起草制定新刑律过程中,围绕“子孙违犯教令”等条款的存废问题,引发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法律讨论。百余年后,回眸视之,其间成败利钝,颇值玩味。本书尝试以“微观法史学”的崭新视角,围绕“子孙违犯教令”条款及其所涉权利义务关系、立法司法实践,进行全方位解读,追溯其文本沿革,探究其司法观念,深度分析该条款在中华旧律体系下的丰富表现,希望能对传统中华法系多一份同情之理解,为未来中国相关法律问题之解决提供历史鉴戒,并从学科方法论上进行反省,但愿能为中国法史学研究开辟一条蹊径。
  • 当代美国法律(修订版)(当代美国丛书)

    当代美国法律(修订版)(当代美国丛书)

    满足对外交流需要,了解美国全貌,集中国社会科学界之智慧,全方位、多角度向您展示真实的美国。
  • 趣味追踪计划(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趣味追踪计划(侦探趣味推理故事)

    探案故事的模式由4部分构成:一是神秘的环境。二是严密的情节,包括介绍侦探、列出犯罪事实及犯罪线索、调查、宣布案件侦破、解释破案和结局。三是人物和人物间关系。主要有4类人物:①受害者;②罪犯;③侦探;④侦探的朋友,牵涉进罪案的好人。四是特定的故事背景。
  • 十字架上的正义

    十字架上的正义

    本书作为独角札丛系列的又一本重磅之作,能够继续增加这一套丛书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作者经常在《法制日报》《法国研究》《中国法学》《现代法学》《比较法研究》《环球法律评论》等报刊上发表法学随笔和学术论文,具有较为广泛的读者群,特别是在学生之间有较大的影响力。这本书对于法律爱好者、法学界、法科学子及普通读者来说,都是值得期待和阅读的一本书。
  • 法官告诉您怎样打仲裁官司

    法官告诉您怎样打仲裁官司

    《法官告诉您怎样打仲裁官司》内容主要包括仲裁与仲裁法的基本知识;仲裁程序;仲裁证据;仲裁裁决的申请撤销和执行;涉外仲裁的特别规定;劳动争议仲裁及农业承包合同纠纷仲裁等。
热门推荐
  • 大佬个个想害我

    大佬个个想害我

    一朝身死,昔日魔尊重生,成为凡界人人畏惧的纯净灵魂者,出生即巅峰,无数封印落下,成为废柴……但废柴并不服输,修炼之路就在脚下,怀抱美男、手持灵武、头顶灵宠,身后小弟成群,何惧尔尔?众大佬:孽障,哪里逃!美男:挡我夫人者,通通杀尽!-第一世,神女对火神说:“娶我可好?”第二世,小鸟儿对魔女说:“等我回来。”第三世,老凤凰对废柴说:“夫人想要的,我都给。”剪不断理还乱,无非一场世事无常。“嗨,我找到你了。”-【1V1,打怪升级谈恋爱,男主有名字。】
  • 肯堂医论

    肯堂医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纸币史话(中国史话·经济系列)

    纸币史话(中国史话·经济系列)

    本书从汉武帝时发行的“白鹿皮币”和唐宪宗时期的“飞钱”谈起,梳理了中国古代纸币历经宋、金、元、明、清各朝的演变情况。全书以中国传统钱币学实证研究为基础,贯之以西方货币学理论,是一部颇具创新思想的货币史著作。而史话体的结构体例和行文风格,100多幅首次发表的珍贵图片,又使这部中国“纸币史”极具可读性,适合大众读者阅读。
  • 明朝官人

    明朝官人

    文立万来到明代万历年间,遇到见两个贵人。皇帝朱翊钧对他欣赏有加,首辅张居正对他高看一眼,文立万自此在万历朝,长袖善舞,游刃有余做他想做的事。万历朝每件大事,都留下了文立万的影子,但正史、野史却鲜有记载,这是为什么?@@@@@@@@三点提醒:1、本书有赖结合您生活体验,才能看出热闹。2、本书乃架空小说,谨供娱乐放松,别较真。?3、看出热闹的书友,请留言,說不定会续写。
  • 全民魔女1994

    全民魔女1994

    一觉醒来,世界大变样。从正常人类世界线的2013年,回到了全民魔女世界线的1994年。“也许世界上根本没有魔女,又或是人人都是魔女。”
  • 我家青梅有点酸

    我家青梅有点酸

    [我是一部超级甜宠文!小虐怡情大虐没有!迷上唐时夜,从此追夫路上一去不复返!] 唐时夏有个天生的性子,就是喜欢酸。她爱吃酸的,喝酸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喜欢说酸话!某天,家里新来了个小哥哥,长得好看,她酸。老妈疼爱他,也酸。她做梦都没有想到,这一辈子她酸的最多的便是他了!不知从何时起,沉默自闭的他开始学会了和她斗嘴又不知从何时起,在这场斗嘴中她喜欢上了他左手拿起书,右手拿起刀,学着教程砍他身边一朵朵的烂桃花有一天老妈迫不及待给他相亲啦,她立马开始使出三十六计开始作妖大行动!
  • 陈账

    陈账

    马民庆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二届师院本科生,上大学时,他二十三岁,已经在西马村做了七年农民。村里人对他种了八年庄稼又能考上大学更多的是惊讶与羡慕,他对自己能离开农村更多的是逃离虎口般的庆幸与解脱。每次暑假回到村里,望着钻进玉米地挥汗如雨的村人,再看他们憔悴的面容和僵硬的表情,马民庆都有一种噩梦般的感觉。心想,多亏考上了。1981年的西马村还是生产队,正式名称叫桑泉公社莲村大队第四生产队。三年前,马民庆是这个生产队的一员,每天要随钟声上工,去地里干活。暑假第二天,马民庆又是被上工的钟声惊醒的,三年来每次放假在家都是如此。
  • 冠军玩家

    冠军玩家

    公元2029年,人类在VR虚拟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突破,让人类彻底步入了虚拟智能时代。虚拟智能时代最伟大的产物,便是新世界科技公司推出的一款名为《New·World》的VR虚拟网络社交游戏。经过20年的发展,《New·World》已经与地球上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全球至少有一亿玩家,通过这款游戏养家糊口,至少有十五亿玩家每天在线长达三小时。新世界公司也凭借这一社交游戏,迅速成为了全球最大、最赚钱的科技公司。《New·World》——《新世界》“欢迎来到新世界!”
  • 穿越之绝色神偷

    穿越之绝色神偷

    人道侠骨清风,佛门寂静点缘。凡尘难修闲得醉,前生后世几百年。经历了不知多少个轮回,灵魂才能进入一个好的皮囊,坎坎坷坷的走过人生每段路程,善恶分明,行侠仗义,人间正道是沧桑。本文叙述了一个亦正亦邪的“神偷”,不管你是否接受他,他都是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