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0000000008

第8章 家谱的起源与发展

(一)家谱的起源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文化中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家谱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人文资料,对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古往今来,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散居着许多大大小小的家族,他们都有着各自共同的祖先,是血缘关系将他们牢固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家族构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基础。为了能使统治得到延续和稳定,权力更替和财产的继承能够平稳实现,不致落入外人之手,无论是国家还是各个家庭都十分重视血统的纯正。为此,记录血缘关系和血统世系的谱牒就应运而生。早在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初期的夏朝,王室就有了记录自己世系的谱牒,这就是夏王的家谱。商、周王室也都有自己的家谱,后人曾加以整理,编成《五帝德》《帝系》《五帝系牒》《世本》等通代谱牒。司马迁在创作其不朽的史学著作《史记》时,就曾参考并仔细研究过这些资料,写成《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楚世家》和《三代世表》,完整、系统且具体地记录了五帝的世系和夏、商、周三代王室及楚王室由始祖而下的本支历代世系。同时,司马迁还根据春秋时期各国国君的家谱,编成《十二诸侯年表》。

关于家谱的起源,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相夸耀。但隋唐及其以前的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幸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

(二)家谱的发展与演变

夏商以来,不仅王室有家谱,诸侯及一些贵族也都有自己的家谱,专门记录家族世系。政府设专门机构管理,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官居三闾大夫,其主要职责就是掌管楚国昭、景、屈三族的三姓事务,编制三姓的家谱。春秋时期,有人对这些家谱进行整理,编有《世本》15篇,集中记录了从黄帝至春秋时期帝王公侯卿大夫的家系。相传,荀子也曾编有《春秋公子血脉》,此书今已佚,可“血脉”二字,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家谱的本质。汉代司马迁在写作《史记》时,十分重视家谱并大量参考了春秋以前的各种谱牒资料,用《太史公自序》的语言是“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史记》所记述的上古以来的政权更替和诸侯贵族的家系历史,是我们今天了解上古历史的权威著作。

春秋时期,皇帝的家族事务由政府专门设置宗正来管理,当然也包括皇帝的家世记载和家谱编行,民间的家谱基本处于自流阶段。秦代的家谱,现在已不见记载。汉代家谱,见于文献记载的有《帝王诸侯世谱》20卷,《扬雄家牒》《邓氏官谱》以及颍川太守聊氏所作的《万姓谱》等。此外,还有一些碑刻实物,也记载了家脉的传承。

东汉时期,政府选拔人才的途径之一是“察举”,即根据社会议论来判别一个人的品德和才能,然后量才录用。评论必须由社会头面人士进行。而他们自然不会注意到普通人家的子弟,目光只能在同阶层的圈子里,这样,门第和家世就逐渐重要起来。三国时代,魏国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分九个等级从士人中选官,它以士人的籍贯、门第作为主要标准,这种选士方法,当时被称为门选。根据门第来选官的最终结果是强化和保证了门第等级的尊严,防止低门第者通过认宗、联宗、联姻等方式挤入高门第,分享特权和既得利益。因此,为了选官便利和身份证明,无论是政府还是豪门,都非常重视家谱的纂修。家谱在政治、婚姻方面作用的递增给家谱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谱牒由此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政府设置“谱局”,专门编修谱牒,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均设“谱库”一类机构,收藏谱牌,以备不时查验。

为了能使家族等级区别清楚,南北朝时除了编有本家族的谱牒之外,也编有如《百家谱》之类的郡姓、州姓谱,将本州、本郡的大小家族,三六九等地区别记录各自的世系,据萧梁时期阮孝绪的《七录》记载,当时的谱牒著作就达一千余卷。那时的寒门素族,如果要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除了与士族攀婚之外,只有伪诈高门,诡称郡望了。

南北朝时,家谱如此重要,因而,一切能证明家族身份、氏族等级的文件、资料都一定要有世系的内容,流传至今的一些墓志铭和史书也不例外。尤其是北魏收所撰的位居封建时代二十四部正史之一的《魏书》,更是一部家谱式的正文,每一列传后,均附有子孙名字、官爵,最多的竟达百余人。南北朝时期的家谱现在已基本亡佚,这些史书为我们保留了一批相当完整的谱系资料。此外,南北朝时的一些注书也曾大量引用当时的家谱资料,如裴松之《三国志注》引用19种,刘孝标《世说新语注》引用达36种,由此亦可见当时谱书之盛。

隋唐两代的统治者都出身于豪门士族,因而,对于谱牒维护统治利益,巩固政权的作用非常清楚。隋唐时期,门阀制度也很盛行,但与南北朝时有所不同,一是隋唐取士大多通过科举制度,与门第关系不大;另外,经过隋末农民起义的冲击,南北朝时的一些士族衰落、消灭了,另一批军功贵族崛起,产生了一批新的豪门,构成李唐王朝的统治基础和主体。为了维护整个统治集团的既得利益,巩固统治基础,唐王朝的谱牒修撰权基本为官府所垄断。政府设置了专门机构,不惜花费巨大代价,一次又一次地组织编写了数部大型的谱牒著作。唐代政府修撰的谱牒,均为政治作用明显的姓氏谱和衣冠谱,比较著名的有《氏族志》《姓氏录》《姓族系录》《元和姓纂》《皇室永泰谱》《唐皇玉牒》等,都是皇皇巨制。官修谱牒,成了一个十分有效的政治工具。以谱牒形式将各派政治力量的既得利益固定下来,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的利益关系。

谱牒在唐代政治生活和婚姻中仍有相当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婚姻方面。因而,不仅官府修谱来评定姓氏高下,私人自修家谱的情况也很多。据《新唐书·艺文志》的不完全记载,经过唐末及五代战乱所余的各类家谱仍达一千余卷。同时,还涌现了一批谱学家,在社会政治活动中发挥着作用,只可惜唐代的各类家谱除了敦煌石窟中保留有若干残页外,早已荡然无存。

唐末黄巢起义彻底摧毁了贵族门阀制度。五代时期,征战不已,权贵者多是靠战功而升迁的,基本上没有什么显赫的家世值得夸耀,再加上贵贱变化无常,更替很快,权贵者既不愿意,也不可能抽出时间来摆家世,排门第,魏晋以来的政府谱学也就自然消亡了。

宋朝建立后,取士继承了唐朝的科举制度。婚姻很少注重门阀,唐朝以前谱牒所能起的政治作用已基本消失,巩固统治用不着这个政治工具,政府没有必要再来编修或收藏各种家谱。家谱曲纂修,一时衰落了,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宋仁宗皇祐、至和年间才得到改变。唐宋八大家中的欧阳修、苏洵不约而同地编写了各自的家谱。并提出了编修原则和具体的方法、体例,使得家谱以另一种面目逐步走向繁荣。

欧阳修在主持编修《新唐书》时就十分重视谱牒,专门在《新唐书》中设置了《宗室世系》《宰相世系》,用以记录李姓皇族的世系和唐代369名宰相的世系。修订《新唐书》后,他发现自己的家族世系族人们都不太清楚,为了使族人和子孙能够了解祖先遗德,他采用了史书的体例和图表方式,将五世祖安福府君欧阳万以来本家族的迁徙、婚嫁、官封、名谥、享年、墓葬及其行事等编成一部新型家谱。几乎与之同时,苏洵也编成《苏氏族谱》。二人都是使用“小宗之法”,都是以五世祖作为家族始祖的。这是由于五代以来,整个社会成员的政治、经济地位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般家庭很少能够世代富贵,倘若追溯五世以上的祖先事迹时,往往会碰到几世贫贱,族人脸上无光。因此,一般家族只好采用“小宗之法”。至于皇族,则可追溯数十百代,采用“大宗之法”来编修家谱。两宋时代,很多士大夫都为自己的家族编写家谱,同时,还出现了一些理论著述,最著名的就是郑樵的《通志·氏族略》,这些理论和实践,指引着两宋私人修谱事业蓬勃发展。

辽、金、元三代的家谱,如今已全部失传,见于目录记载的也非常少。明清两代的家谱编修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古人家谱大都是明清两代纂修的,明清两代家谱编纂的目的与宋代一样,主要是为了记录家系、和睦家族、教育族人以及提高本家族在社会中的声望和地位。因而,明清两代的家谱内容比宋代增加了许多。为了抬高和标榜家族高贵,很多家谱采用了“大宗之法”。动辄上溯几十代,上百代,必定以古帝王或名人为先祖。除将家族世系排列清楚外,又增加了传记、著述、祠堂、家规、家训等方面的内容,人物的记述也增加了子女、婚嫁等方面的情况。为了隐恶扬善和保持血统纯正,还规定了各种人物不准入谱的限制。行文重视文采,为了使家族世系的延续得以永远记录下去,还规定了续修家谱的年限。所有这些,使得明清时代的家谱纂修更系统,价值更高。

同类推荐
  • 东海瀛洲

    东海瀛洲

    有着“东海瀛洲”之称的崇明岛,它1600多年的海派文化的传奇故事,记录了崇明昂首阔步前进的闪光足迹,展示了一幅幅崇明艰苦创业、波澜壮阔、辉煌灿烂的海派文化历史画卷。崇明岛上的人们风雨同舟、艰苦创业,为着将崇明建设成世界级生态岛这一共同理想,谱写出一曲可歌可泣的动人乐章,展现了令人震撼人性光辉,显示了崇明千余年峥嵘岁月中锐意进取的独特风范。崇明海派文化是崇明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是前辈对后人的慷慨赐予。《东海瀛洲》,带你领会一种励志的海派文化。
  • 海沧民俗文化

    海沧民俗文化

    《海沧民俗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保生大帝信俗;“送王船”民俗活动;“蜈蚣阁”游艺活动;“抗大龟”民俗活动等。
  •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藏族文化常识300题

    本书将藏民族的民族文化这一宽泛概念,从世界观,历史来源、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方方面面,有什么?是什么?为什么?一些人人司空见惯,却又个个说不清楚的东西,用几十字、数百字的有限的篇幅告诉了大家。所有的问题答案,来自于已出版的藏学图书、资料,以及网络资料。由藏族青年学者旺秀才丹历时数年,在原有基础之上综合整理、编辑加工而成。可谓是本藏族文化常识的ABC,了解藏族文化常识的基础读本,认识藏族文化常识的指南,进入藏民族文化的敲门砖。
  •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本书分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两篇,是作者多年进行丝绸之路学术研究和丝绸之路实地考察的最终成果。作者结合历史文献和实地考察,对草原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源,具体线路,沿路民族、文化、名城以及相关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等等,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尤其对丝绸之路在中国与海外交通方面所发挥的重要历史作用,做了深刻的阐述。
  • 茶馆文化

    茶馆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主要内容包括:茶馆文化漫谈、北方茶馆、南方茶馆、施茶活动、茶馆的现代发展。《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茶馆文化》从茶的起源开始讲起,告诉读者茶如何从简单的饮变成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以及南北方茶馆的地理分布和功能介绍,为之勾勒了一幅茶馆在中国的兴衰走势图,并从各个侧面介绍茶馆如何承载着宴饮聚会、娱乐生活、洽谈生意、品谈人生等几个方面的功能,将茶馆现象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寄托着中国借物咏怀的传统道德情节。
热门推荐
  • 幽默随心所欲

    幽默随心所欲

    本书献给每一位渴望幸福与成功的年轻人。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The Japanese Twins

    The Japanese Twin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清风明月归

    清风明月归

    清风岗,葬将魂冤骨入云阁,知天下秘事赤子之心,本不该被掩盖!
  • 书法离钩

    书法离钩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新解黄帝阴符经

    新解黄帝阴符经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刘君祖先生依经解经,贯通经典,观照现实,分别对《黄帝阴符经》和《天机经》进行了解读。《阴符经》不过短短四百余字,《天机经》亦不过两千余字,却皆为道藏经典。两书合观,读者尽可于千余字间沉潜,掌握天地万物运行的自然规律,体悟道家智慧和修养方法,“观天之道,执天之行”,览粲然义理,察古人心迹,登临“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之人生境界。
  • 走进恐慌

    走进恐慌

    不知什么时候起,人世间出现了第一只恶灵。紧接着,恶灵便如同病毒繁衍一般瞬间遍布这片大陆。随之而来的,便是遮天蔽日的黑雾。只要暴露哪怕数秒,人们就会被侵蚀成为行尸。一时间,人口骤降。在生死存亡之际,数不胜数的变强方法接二连三问世。经历了数千年的抗争,人们终于有了立锥之地。三堵划破天际的城墙,阻挡了城外的恶灵。残存的人类只能在城墙的庇护下苟延残喘……李青玄,他生来对黑雾的影响免疫。天舟学院,一所古老而又神秘的学院。会给李青玄带来怎样的舞台?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梁启超传

    梁启超传

    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是青春中国诞生的第一口呼吸;他的《变法通议》是一新文化向旧文化宣战的第一把利剑;他的“小说界革命”的尝试为腐朽的旧文学注入第一支兴奋剂。他力主变法却踏上流亡之路;他推行共和体制却步履艰难;他指挥讨袁护国却遇重重阻拦;他与康有为同为戊戌干将,却最终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