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1300000004

第4章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孔子(约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政治家和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祖先原是宋国贵族,因政治变乱逃到鲁国。孔子幼年丧父,家境贫困,年轻时做过管理牛羊和仓库的小吏。中年以后,聚徒讲学。50岁以后,做过几年鲁国大夫。下野后,率领门徒周游列国,寻找政治出路,历经十年,但处处碰壁,始终没有得到任用。晚年回到鲁国,以整理古代典籍、教授门徒了却余生。

《论语》一书是孔子和一些孔子弟子的言行录,大约是在孔子死后七十多年的战国初期(前400年左右)由孔子的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纂辑而成的。

《论语》共20篇,篇名取篇首的两三个字为题,并无具体意义,如第一篇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所以该篇就叫《学而》。一段话为一章,全书共有492章,一万三千余字。据《汉书·艺文志》说,“论”是论纂、编排的意思,“语”是谈话记录,“论语”就是语录汇编。里面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部分门徒如曾子、子夏等人的言论,还记载了一些孔子的行为。全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教育、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道德修养等方面,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是研究孔子思想最直接的材料。

(一)《论语》的“仁”“礼”“义”思想

研究孔子的思想主要靠《论语》,通过孔子和弟子们的谈话,我们可以认识孔子的天命观、道德观、政治观、教育观等等,同时还可以看出所有这些观点中都贯穿着一个本质的思想,那就是“仁”。“仁”这个词在孔子以前已广泛使用,但作为哲学范畴提出,是从孔子开始的。“仁”在孔子思想中是最高、最根本的理想和准则。所以《论语》说孔子很少谈功利、天命,最崇拜、最赞许的是“仁”。

“仁”字在《论语》中出现百次以上,但含义宽泛而多变,每次讲解并不完全一致。对于“仁”的确切含义,《论语》中并没有纯定义式的解说,常常是根据提问人的不同情况随问随答,每次讲解并不完全一样。如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于礼,这就是仁。一旦克制自己而使言行都合于礼,天下的人就会称许你是仁人。具体做法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不合于礼的东西不看,不合于礼的话不听,不合于礼的话不说,不合于礼的事不做。

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爱人。”子贡问:“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如果有人能广泛地把好处给人民而且能够周济大众,这个人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吗?孔子说:何止是仁人!一定是圣人了!尧舜大概还做不到哩!仁人要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树立的也帮助别人树立,自己想达到的也帮助别人达到。凡事能够推己及人,可以说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这表明,孔子所讲的“仁”,有对己、对人两个方面的基本含义。对己就是“克己复礼”,即克制自己,使视、听、言、动都合乎礼,一旦做到了这点,天下都会称许你是个仁者。“克己”不仅是消极意义的自我克制,还包含积极意义的自觉实行。君子不会有哪怕一顿饭的时间离开仁,即使在匆忙紧迫、颠沛流离的情况下也一定要实行仁。只有立志实行仁,才会无过无恶。对人的方面也有积极和消极两层含义,即“忠”和“恕”。“忠”就是积极地为别人着想,要爱人,对人有同情心,有关心他人的真实感情,自己想通达也使别人通达,无论何时何地都设身处地考虑别人的利益,时刻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替人家办事有没有不尽心竭力?“恕”就是消极意义的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说,他的思想学说有一个“一贯之道”,他的学生曾参解释说,这个“一贯之道”就是“忠恕”,忠恕是仁的合体,所以“一贯之道”就是仁。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以正确的态度爱人,才能以正确的态度恨人。

仁有时还指一种理想的行为规范和高尚的品德。樊迟几次问孔子怎样才算仁,孔子有时说:“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有仁德的人对艰难的工作抢先去做,对获功论赏的事则退居人后。即吃苦在前,荣誉在后。那么,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能在天下实行五种美德,就是仁了,即庄重、宽厚、诚信、勤敏、慈惠。

“仁”作为哲学范畴,常指人的主观的自觉精神。《论语》中说:仁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可以达到。这就是说一个人要达到仁,实现仁的理想,只有靠自觉的意识才能做到,即使暂时达不到,但坚持下去,终有一天能达到。靠外力的强制是做不到仁的,仁完全是一种主观化的内在要求。这一思想,对后世主观唯心主义有很大的影响。

《论语》讲“仁”,还常表述为一种积极的斗争精神:“志士仁人,勿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只有牺牲自己而成全仁。这种为实现仁而努力奋斗、积极进取、不惜牺牲、舍我其谁的精神,这种理性的历史责任感,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上曾感染、教育、熏陶了无数仁人志士,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进步的、积极的。

但《论语》又一再指出:仁的境界是很难达到的,除了少数几个古代圣人外,当代没有人能够真正做到仁。“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如果有圣明的君主出来,也一定要经过三十年之后才能实现仁。在三千弟子中,孔子认为只有颜渊能在三个月时间里想着仁,这已是很难能可贵了,其余的只是暂时偶然达到而已,没有能保持长久的。所以孔子对仁的实现也缺乏信心,他说:“我未见好人者,恶不仁者。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我没有见过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憎恶不仁的人。有谁能在一天用他的力量去实现仁呢?我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种人是有的,只是我没有见过。

除了讲“仁”之外,孔子还讲“礼”。

孔子讲“仁”是为了释“礼”,维护“礼”。“礼”就是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氏族统治。孔子十分重视礼,认为对一般人来说,“不学礼,无以立”;对统治者来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因此,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但孔子对于礼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曾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孔子的意思是说,礼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和节奏,而是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那么,这个更本质的内涵是什么呢?《论语·阳货》中的一段记载,给我们提供了很珍贵的启示:“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问道:“为父母守丧三年,为期太久了吧?君子三年不习礼仪,礼仪一定会被败坏;三年不奏乐,乐一定会被毁掉。陈谷子吃完了,新谷子不登场,钻火改木周而复始,一年也就可以了。”孔子说:“守丧不满三年就吃白米饭,穿花缎衣,对于你来说能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孔子说:“你心安,那你就那样做吧!对于君子来说,有丧在身,吃美味不觉得味美,听音乐不觉得快乐,闲居也不觉得安适,因此不像你说的那样做。现在你既然觉得心安,那你就那样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我真不仁啊!子女生下来三年,然后才脱离父母的怀抱。三年的守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宰我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过三年怀抱的爱抚吗?”

除了讲“仁”“礼”之外,孔子还讲“义”。“义”是由“仁”的根本指导思想所决定的办事原则。孔子说:“君子喻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孔子的“仁”,要从孔子所处的历史环境中给予评价。从根本上说,“仁”字的本义是“仁者,人也”,就是“以人为本”,也就是“爱人”。孔子生当乱世,他家原是宋国贵族,后来贫穷没落才流落到鲁国。他幼年丧父,年纪不大就出去谋生,还要赡养母亲。所以他和下层社会有着一定的联系,从而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当时是列国纷争、生灵涂炭、拿人不当人的奴隶社会末期。面对这样一个黑暗的现实社会,孔子举起“仁”的旗帜,倡导“泛爱众而亲仁”,无疑是很伟大的。而且他也是尽自己能力之所及、身体力行的。在孔子以前,学校把持在贵族手中,只有贵族弟子才能上学,从孔子开始办私人学塾,以“有教无类”的方针广收下层社会的平民弟子入学,并提出一套丰富且有意义的教育治学的方法,这就是孔子伟大人格的具体表现!

(二)孔子“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

在政治方面,孔子还提出了爱护百姓、以民为本的德政思想。《论语》特别强调道德教化而贬低行政命令和刑罚的作用,指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会因求免于刑罚而服从,但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会知道羞耻并且可以走上正善之途。

与爱民相联系,统治者要得到百姓的拥护还必须加强自身修养与自我约束。《论语》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政就是正的意思,统治者带头走正路,谁还敢不正呢?如果统治者的行为正派,就是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执行。统治者的行为不正派,就是三令五申百姓也不听从。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怎么能端正别人呢?

《论语》倡导的政治主义,被孟子仁政学说继承发展,在后来许多进步思想家的重新解释下,对于缓和阶级矛盾、减轻人民负担,产生过深远的积极作用。

(三)《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论语》有很多生动精辟的名言警句,读了令人难忘,发人深省。如:“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吸取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件事情能容忍,那还有哪件事情不能容忍!也就是说这是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了);“三思而后行”(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任重道远”(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的人都像兄弟一样);“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等等,长期以来已经成了成语,至今仍有很大的影响力。

孔子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最大、时间最久、涉及面最广,在世界上也有很大影响。孔子成了“万世师表”,被推崇为“大成至圣先师”,他的名字几乎妇孺皆知。因此,记载孔子思想的《论语》一书,也对中华民族产生了其他任何文献所难以比拟的巨大影响。两千多年间,它不但是士人必读的教材,还是统治者言行的是非标准。它蕴涵的丰富的思想内容,日益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习惯、风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通过传播、熏陶和教育,对于形成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心理状态和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同类推荐
  • 尚书

    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也是最早的一部历史典籍,它的“典”、“谟”、“训”、“诰”、“誓”、“命”六体,有的是讲演辞,有的是命令、宣言,有的是谈话记录。《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 国学大讲堂黄帝内经

    国学大讲堂黄帝内经

    书作者傅维康大夫为这部宝典萃选精华,详细注释,并概括全书要点,精心写出《概述》一文,以及指导学习方法,给读者以打开大门的钥匙。
  • 笑林广记

    笑林广记

    《笑林广记》,集民族传统笑话之大成者。以机趣、夸张的眼光审视世界,以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反映炎凉世态、情趣人生。全书多取自明清笑话,语言风趣、文字简练隽永,是中国民间针对“世情”的幽默与讽刺之书,是民间智慧的独特展现。
  • 大学·中庸·孝经

    大学·中庸·孝经

    《大学》、《中庸》原属《礼记》篇目,及宋,二程力推儒学,尤举《大学》、《中庸》等篇,至朱熹,始将《大学》、《中庸》从《礼记》剥离,与《论语》、《孟子》并列,合称“四书”,并为之专门做注解。自此,《大学》、《中庸》独立于《礼记》之外。尤其悬为功令之后,成为儒家修己晋身、传道授业的基本书籍,对后世影响深远。
  • 四库全书精编3

    四库全书精编3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热门推荐
  • 粉色烟火

    粉色烟火

    十年前误入地产行业,在这个名利场中,躲过了暗箭,也曾摔倒谷底,最终修炼成仙。人海的浮沉中,却终与你擦肩错过,终不能殊途同归。
  • 席卷天下

    席卷天下

    东汉末年诸侯混战,多少英雄故事不过是为了争权夺利互相攻伐,他们或许只看见站在高处手握生杀的权利,却不见耗尽了民族的精血。随着司马氏篡夺天下,八王之乱为胡人打开了南下的大门,中原大地迎来了黑暗的时代。刘彦来到了公元340年,历史俗称“五胡乱华”的历史时期。面对中原满地胡人和即将被杀绝的族人,他别无选择,只能奋起为生存而战!……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我有系统金手指,诸君且与我一同杀胡,尽复汉人河山,再塑强汉辉煌!……亲们,请继续相聚到荣誉的新书:《春秋大领主》直接搜书,或是点荣誉的作者名,可以找到。让我们再一起慢慢的变老!
  • 工作那么好,你为什么选择放弃?(蓝狮子速读系列-职场008)

    工作那么好,你为什么选择放弃?(蓝狮子速读系列-职场008)

    我们在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瓶颈问题。很多人一旦遇到瓶颈,就想着放弃——我再换一份工作吧!再换一份工作就能解决问题吗?也许,换了工作,同样的问题接踵而至。所以,仔细分析一下你现在的工作,也许,不是工作出了问题,而是你出了问题。那就让我们努力解决它们吧!
  • 明的后裔

    明的后裔

    书中我仅仅是写一部分人的生活,还阐述了一种不成形的生死观。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活得没有意义。如果一个人活得没有意义还不如尽快地死去。这意义因人而异,或者为了一个信念,或者为了一个目标,或者只是为了证明生存与死亡的区别。身为一个人,该死的时候就得死去,想不死都不行。本书作者在书中抒发了个人的人生观点。
  • 快穿宠女主之我家宿主别病娇

    快穿宠女主之我家宿主别病娇

    【注:无cp,女主强大,不小白。】颜醉是科技发达的23世纪位面女主,与普通女主不同的是,她受到十一个天道的眷顾。但因为天道们的眷顾,她从小就展现出惊人的智商。她是天道们的骄傲。不过因为主系统从中作梗,把某人的信息透漏到此位面,又在一切事情开始时中断了。颜醉黑化了!!!“有一种爱超过了一切,它叫信仰!”为她而活着,为她分裂出一个三分相似的人格,为她毁灭世界。“你是我的唯一”永爱---【书群:789054130,欢迎入群】
  • 改天之道

    改天之道

    那一天,他明白了天道的不公,也知道了死亡的恐惧……但他真的会屈服于这可悲的命运吗
  • 提高文章写作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提高文章写作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怎样提高学生的文章写作能力呢?这个问题很多年来一直困扰着无数的语文教师同时也困扰着许多学生家长。文章写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非常重要,本书为学生讲述了很多写作方面的技巧、方法。如“创新带来陌生化效果”、“写作的主题要创新”、“写作的思路要创新”、“叙述的技巧”、“开头引人入胜,结尾耐人回味”、“语言要富有表现力”等。希望能对学生朋友有一定的帮助!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天命之琉璃泪

    天命之琉璃泪

    东临国的三公主千音羽溪毕生最大追求唯“自由”二字,于是她做出了这辈子最大胆的决定——逃婚。但是如果有那么一只狐狸,能让人觉得自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这算不算心动?如果有那么一个人,能让人觉得即使没有自由也能过得很幸福,这算不算爱情?楚清风:“你逃得了一场、两场,甚至十场婚礼,但你永远也逃不掉命定的责任。”羽溪:“责任这两个字太沉重了,我背不动,就分给你一半吧!”
  • 晚清落日(1900-1909)

    晚清落日(1900-1909)

    伴随着义和团最后的呐喊声和八国联军入侵的枪炮声,中国跨入了20世纪的第一年1900年。这似乎预示古老的中国将延续着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民族危亡、救亡图存、旧与新的搏杀格局。在20世纪的第二个年头的1901年,清朝政府被迫与八国联军签定了辛丑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