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881300000006

第6章 “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中庸》

《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笔之子书,以授孟子”的。子思继承孔子的思想传统,认为人的生活应该维持在中等的需要和需求的生活方式上,故写下了《中庸》。按字面的意思,中,即是不偏不倚,不上不下;庸,按照《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庸”,《诗·齐风·南山》“齐子庸止”,《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说文》“庸,用也”等说法,有“用、需要”之意。

《中庸》是《礼记》里的另一篇文章,讲的是儒家的处世哲学。它是汉初人所作,但旧说是子思所作,后来传给孟子。朱熹则进一步发挥说:“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

“心法”本来是佛教用语,指不立文字而用心领神会的方法传授的秘诀。儒家本没有这种东西,这是朱熹的理解。因为“中庸之道”在过去讲得确实让人不易领悟,不易掌握,所以不免带有几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秘色彩。因此他借用了佛教中“心法”这个词。并且说:“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一)儒家最高道德“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特有的概念,是儒家的最高道德。《论语·雍也》篇:“子曰:“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这里的“中”就是没有过失也不欠缺。“庸”就是不突出、不失常。儒家认为,对人对事应该本着这样的原则去做,掌握最佳状态,恰到好处,也就是俗话说的“不瘟不火”“火候正好”,这就叫“中庸”。译成现代汉语,大体相当“适度而得体”的意思。办事讲究“适度”而且“得体”,就叫“中庸之道”。这个要求,说着容易做起来难,所以它是儒家待人处世的最高原则。

如果把《中庸》的理论作为方法论来看,“中庸之道”要求人们对事物准确地把握质的规定性,既不过分也不欠缺,有一定的辩证色彩。其目的在于:“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总之,《中庸》要求人们不超越自己的地位、名分行事,要安分守己,一切听从天命(即封建秩序)的摆布而不能反抗,只有这样才算合乎“中庸之道”。所以《中庸》又引孔子的话说:“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时而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其实质就是叫人不得“越轨”,不得“犯上”,于是,封建社会便可长治久安、万古长存了。

朱熹把《中庸》分成三十三章,第一章是总论,其余各章都是从各个角度阐明总论的。第一章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是“中庸之道”的基本原理,有三层意思:一是忠、孝、仁、爱等伦理原则是与生俱来的本性,人只要自然而然地按照本性去做就行了;二是事实上并不是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所以还要接受教育,严格要求自己;三是一旦人人都能修炼到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一表露出来就能准确地合乎礼法要求(致中和),君臣父子等人伦关系都摆正了,社会就可以正常运转。可见,所谓“中庸之道”就是让人们的一举一动都能准确地合乎礼法要求,不打折扣也不加砝码。所谓“孔门心法”就是如此,但这确实很难做到,所以孔子说:“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二)《中庸》中“诚”的概念

为此,《中庸》又提出了“诚”的概念。《中庸》认为“诚”也是人的天赋之一。如果生而能保持“诚”的品格,就什么都能做得到,那就是圣人了。对一般人来说则要“诚之”,即让他修炼得“诚”起来,才能实行“中庸之道”。“诚之”的方法是要求他“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经过这样一个求知的过程就能使之“诚”。这就和《大学》的“知至而后意诚”的道理相通了。

“诚”原本是一个道德概念,指的是十分完美的、“至善”的精神境界。在《中庸》一书中,它却成了世界的本源,成了第一性的东西。《中庸》写道:“诚者,天之道也……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

这就是说,“诚”就是天道,它本身不是由什么另外更高的东西产生的,而是“自成”的,更进一步地说来,它不但“自成”,而且还生成万物,派生万物。这种宇宙观推行方法的前提是“至诚无息”,“无息”就是一刻也不间断的意思,由这种不间断然后逐步衍出悠远、博厚、高明。这里就是可以把博厚比作地,高明比为天,把悠远说成时间的无限。天、地、时都具备了,万物就可以“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中庸》在“诚者,天之道也”之后,接着又说:“诚之者,人之道也。”人把“诚”体现出来,通过“诚”达到“天人一体”。至于为什么“天道”能和“人道”融为一体呢?《中庸》觉得这是不用做什么解释的。在《中庸》看来,人如果淋漓尽致地把“诚”体现出来,达到了“至诚”的境界,那么就可以与天地共存了。

《中庸》说,一个人如果完完全全地把“诚”体现出来,就达到了“至诚”的境界,便与“天道”合一成为“圣人”。如何达到“至圣”,通过什么途径达到“至诚”呢?《中庸》认为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明白自己的本性,即“道德性”;一条是从事学习,接受教育,即“道问学”。

《中庸》说:“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自诚明”就是由天生的“诚”出发,达到对一切事物的了解,这就叫“性”;“自明诚”则是通过学习,把“诚”体现出来,这就叫“教”。前者即“尊德性”,后者为“道学问”。关于“尊德性”,《中庸》没有多讲,只是要求人们“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即对自己的行为,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和别人听不到的地方也要谨慎警惕。《中庸》的这种保持天赋道德本性的方法—“尊德性”,实际上是一种主观内省、自身体验的先验论。“道学问”是达到“至诚”的另一条途径。“道学问”可以分为五个步骤,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的这些言论,是对《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具体发挥。经过这一发挥,便把认识过程中一些重要环节都包容进去了。“学”“问”大体指获得知识的手段;“思”“辨”则是内心的思维活动;“行”则是讲把知识用之于实际的行动。《中庸》认为,人们如果能按照“道学问”这五个步骤去做,“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如果加倍地努力,那么“虽愚必明,虽柔必强”,任何人都能达到目的。

《中庸》对于认识环节的系统化和秩序的排列,在一定意义上是有其积极因素的。但总的来说,它的“道问学”还是唯心主义的认识论,因为它把“问学”的过程,看做是达到“至诚”的步骤,而不是作为对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认识过程。

《中庸》和《大学》是互为表里的姐妹篇,所以宋儒说《大学》是“入德之门”,《中庸》是“传授心法”。

从《论语》的“仁义”开始,发展为《孟子》的“性善论”,再发展为《中庸》的“致中和”,以及《大学》的“三纲八目”,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一条束缚人们的礼教枷锁,让人们安分守己、尽忠尽孝。宋儒把它们编为四书,对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确实起了修身、重德、敬老、爱人和谐人际关系、以及稳定群体秩序的作用。今天,对于传统文化,我们的态度是立足于当代中国,从我们的问题或我们的精神需要出发,以新的视野或现代意识,对中国文化中某些被反复咏叹的典籍给以重新关照或解读。

同类推荐
  • 汉书(中华国学经典)

    汉书(中华国学经典)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历班彪、班固、班昭、马续而成书,洋洋洒洒,文采风流,记事准确,不偏不向,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历来为史家所推崇。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接续性就体现在有一部贯穿的二十四史,而列朝正史都仿《汉书》体例,可见《汉书》之重。好多的典故出于其中,学术文章层出不穷……不读《汉书》,不知《汉书》的魅力。
  •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

    《诸子百家名句赏析》中“诸子百家”一般是指先秦至汉代时期出现的学术流派。西汉刘歆在《诸子略》中著录各家著作有一百八十九家,其后的《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使“诸子百家”的著作上升到上千家。但流传较广、影响较大、为的不过几十家而已。其著名的学派有: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纵横家、杂家、名家、阴阳家、农家、小说家等。
  • 中庸大全集

    中庸大全集

    《中庸》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被朱熹列为“四书”之一,集中体现了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和教育原则等,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源头,也是中国人的智慧宝库。朱熹曾如此高度赞誉《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只要按照《中庸》的精义修身立业、为人处世、齐家治国,必定能达到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的太平和合境界。可见,在古人的社会和政治生活中,《中庸》的作用多么巨大。可是,这部治国经典,对于早已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我们,还有什么样的意义呢?现代人一谈起《中庸》,总觉得它要么高深莫测,要么不合时宜。其实,《中庸》所谈的道理是朴素的,也是永恒的。
  • 易经 尚书

    易经 尚书

    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姬昌编著的《易经尚书》用现代白话对其进行了详尽而又明白的解说。《尚书》是古代的重要文献,西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本书给供相关学者参考阅读。
  • 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本书收入曾国藩家书126封,都是他在为官从政、操持防务,或奔走于驿道水路上的亲笔所书。既阐述伦理纲常,又慨叹人生艰辛,还劝勉后人精进,表达心事衷曲,言之凿凿,情意绵绵,实为后辈修身育人、捧读不倦之佳作。
热门推荐
  • 毒奶称王

    毒奶称王

    可曾见过那种奇葩的武器?可曾见过那奇葩之人?可曾见过一个身体里住着大叔的小女孩儿?大叔穿越时,震惊的看着马桶?我该怎么尿尿?
  • 重生王牌妻:帝少,别嚣张!

    重生王牌妻:帝少,别嚣张!

    (重生、爽文)她历经多次重生,从初次的欢喜到厌世。这一世,她不得不为自己与朋友,重操旧业。一切从头开始,奔波于各个国家,游走在枪林弹雨,游离在黑暗地带之中。蓦然回首,他始终在她身后,终其晚已......千百年后的中夏,一直流传着她的神话,代代相传,永垂青史!片段一:站军姿在站四小时后,某人还是气定神闲的样子。刘教官好奇一问,“你不累?”“因为笨,之前上学总是被罚站。”躺枪的老师:???我什么时候罚过你,我自己怎么不知道?众人猝,你个高考状元竟然说自己笨!那我们算什么?
  • GLASSES

    GLASS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竞争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竞争

    本书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的严峻现实,从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视角提出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分析各类职业的要求,以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方法和内容要求,分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途径与方法。本书突出实用,针对性强,可以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的教材,也可以作为社会青年就业的培训教材。
  • 理财小常识

    理财小常识

    本书针对青少年而编写,主要从生活的角度分为“衣、食、住、行”等章节分别介绍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中如何“省钱”和“理财”等小窍门和常识。
  •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

    《你该知道的中国历史(下)》讲述了中国的近代历史,主要内容包括:晚清七十年——侵略、反抗与近代化探索相互交织;民主共和与专制复辟博弈的十年;国共两“兄弟”的合作与内战三部分,能让读者了解到历史中的重大事件、经典典故、著名人物乃至文化内涵。本书中源远流长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动力,作为中华儿女,了解中国过去所发生的大事,体味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 重生之病娇影帝无良妻

    重生之病娇影帝无良妻

    【1V1,双洁病娇,重生宠文,治愈娱乐圈】前世,虽身陷黑道,她却医心仁厚,忠于感情,然终饱受身边人背叛与迫害,灰飞烟灭死无葬身之地。重生归来,心态已然塌陷,什么佛与上帝她统统不信,什么善良忠厚她统统摒弃,所谓的道德与礼法也无法阻挡她的步伐,凭着自己的信念,带着受伤的心灵与前世的记忆,她的人生从此开挂,潇洒肆意,风光无限。家人失散,亲人不识,她便设计安排回归家门;仇敌太弱,斗法无趣,她便培养强大了再毁灭;豪门情薄,渣男太多,她便自己成就豪门。弃心焚情,清心寡欲的人生再无磨难,可是谁能告诉她,面前死赖着她的影帝又是怎么回事?仅仅随意潜了几次,为何从此非要偏执于她,舍命也要死磕到底?当重生变态总裁遇见腹黑影帝,她成了他的病,他成了她的药,结局注定火花缭乱……【心路】第一次相遇,他被她潜规则;第二次相遇,他等她潜规则;第三次相遇,他要潜规则她;第N次相遇...他求她潜规则;婚后影帝在线请教:求如何可以每天被各种潜规则,在线等,挺急的...
  • 西岛屿的玫瑰美人

    西岛屿的玫瑰美人

    夏如初莫名其妙穿到了一本小说里,成了女主的继姐。一开始,夏如初以为自己拿的是被女主打脸的恶毒炮灰剧本。再后来,夏如初以为自己拿的是打脸极品亲戚,打脸白莲花女主走上巅峰的剧本。谁能想到原来她拿的是拯救世界的剧本……原以为只是个普通的剧本,没想到身边的人各个卧虎藏龙。天下为棋盘,你我皆为棋子。执棋局,控生死,鹿死谁手未可知。“你执过我配枪的手,我吻过你带血的长发。”“你是亘古黑夜中,永远自由的星空。”
  • 天渊

    天渊

    夜色深沉,天空突然发生异变,一道裂痕出现在了天上,犹如神明的眼睛!从那天起,乱世开起,洪荒大陆上异变纷纷,妖兽暴乱,异类崛起,未知的生物浮现,洪荒大陆开启了它新的时代!在异变开启之时,一名少年展开了他的旅程!
  • 成就你一生的细节(2009最新版)

    成就你一生的细节(2009最新版)

    古人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一个成功者的背后,起决定作用的往往是那些小细节,完善了小细节,才能做成大事情。事实证明,如果忽视细节,就会踏入失败的深渊,如果把握住细节,成功就会降临。